包身工教学设计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包身工教学设计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第一篇】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

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文章中的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一场,作者点出时间: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的形象“芦柴棒”,她的外貌只有一字可以形容“瘦”,她在忙乱地烧稀饭。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还有早饭一场,作者也采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结合的手法。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文章材料丰富,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她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作者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们的下劣无耻。接着,作者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饭,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在繁重地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作者及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此时,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作者如此安排,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又很形象。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1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思考文章是如何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结合起来的。

3.体会本文点面结合叙事写人的写作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代著名剧作家,夏衍在95岁的高龄那年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作者作品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这么多,为什么他仅仅对《包身工》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今天让我们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体及背景介绍:

1.文体介绍。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板书)(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

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板书)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三、整体感知:

过渡句:作者当时搜集的材料很多,有新闻事实也有背景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组合起来呢,这的确得下一番工作。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学习学习作者是如何把庞杂的材料组合在一起的。

1.速读课文1-34,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按什么顺序写得?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得?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穿及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新闻事实)

第一个场景:“上午四点过一刻”,“鸽子笼一般”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板书:住)

第二个场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主食一样的饭。(板书:吃)

第三个场景:“五点钟”,包身工们走进工厂,开始了再“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威胁下的一天的工作。

过渡句:我们在总结上面的内容的时候还发现一些叙述性和议论性的文字

2.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这部分中的哪些文字是背景材料?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背景材料和新闻事实又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背景材料有(8—11段)、(15—22段)、(34段),主要交代了包身工的来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及包身工给日本工厂带来的巨大利润。作者巧妙的运用一些连接性的词语,比如第一个场景中作者由“猪猡”引入“包身工”这个词,从而引起对“包身工”是怎么来到城里的叙述;在如第二个场景,作者用“廉价机器”来衔接,引出对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的原因的分析。

四、深入探究:

过渡句: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离我们现在很远了,但是我们现在读了之后,内心仍会被深深的震撼着,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就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触最深的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

例如第一个场景中哪些十五六岁的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的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痛苦的折磨让这些女孩子失去了在这个年龄段中应有的羞涩,变得麻木和没有羞耻感,没有了女孩子应有的尊严。

再如在第二个场景中,这些女孩子们吃着喂给猪狗一样的食物,且没有人身自由,因为它们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她们没有“做”与“不做”的权利,及时是生病了也得起来干活,否则就会遭受毒打,她们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

第三个场景中这些女孩子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的工作,并且不能出错,否则就会遭受毒打,且“打死不干事”。劳动权益和生存权益都得不到保障,这是一群多么可怜的孩子。她们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本因该享受这最美的年华带给她们的美好时光,她们本应该对生活充满了憧憬……然而在这里一切的美好都变得那么的残酷和不堪。

那么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带工”老板的无耻,社会制度的罪恶。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历史,不要让历史重演,要心怀悲悯之情不能被利益蒙蔽了心智。

(说明:这一环节重在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感知分析包身工的生存和劳动状态中感受到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劳动权的可贵,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五、课堂小结:

读完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目的已基本明确,作者就是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字、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带工”老板的罪恶,激起人们的愤恨和思考。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读课文,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人叙事的手法,让文中所写的人物那么具有震撼力。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认真完成课后练习三。

《包身工》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作家作品简介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

二、关于《包身工》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6 发表。全文记叙了二三十年代几个纺织女工的艰难生活,反映了国民党统治之下人民经受的苦难,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1篇报告文学作品。

三、文体简介

报告文学: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四、课文分析

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是什么?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甲、社会背景恶劣:

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乙、工作性质恶劣:

"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协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协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丙、待遇恶劣:

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丁、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戊、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板书结构:

生活困难包工作时间长

纺背被迫卖身身工作环境差日本纱厂托着中国冤魂

纱日本纱厂 工劳动强度大一点温情已经不存在

女需要劳工的劳动报酬低黎明的到来不可抗拒

工景中外势力遭人身缺自由

相互勾结与其他

五、语言特点

1、找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

2、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类分析。

反语

倒装

联想

其他

《包身工》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

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

大的趋势

26—33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

写人的活动(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窄,空气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

(1)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2)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3)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

(1)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2)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

(3)“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

(4)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二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1—5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面”,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个体即“点”。“点”写的是谁?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

B)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点”的描写。请同学朗读13—15段、21—23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的,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得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4、选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惩罚?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全班朗读26—33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26段,并回答: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提问:27、28段,29、30段各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娘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提问: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第二课时

一、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段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

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三、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四、作业

阅读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的相关历史

板书:

包身工

夏衍

从清晨到晚上从现象到本质从历史到现实

↓││

第1.清晨四点一刻│↓

一包身工被迫起身│2.追述包身工的

的情状│来历,揭示包身

│…………芦柴棒…………………………工制度的形成

↓│(说明)

第3.四点半,包身│↓

二吃粥的凄惨景象│4.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芦柴棒………………揭示包身工制度发展

第5.五点钟,包身│(议论描写说明)

三工被赶进厂的情│↓

况(至六点钟)│6.揭示包身工制

│小福子│度的膨大(说明)

│←………………………………………………│

└─→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

(面)(点)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四。抒发对包身工深表同情,对帝国主义、*愤慨并严正警告的激情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第五篇】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一、课文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

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

大的趋势

26—33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四、课文结构:

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

写人的活动(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窄,空气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

(1)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2)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3)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

(1)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2)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

(3)“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

(4)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二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1—5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面”,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个体即“点”。“点”写的是谁?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

B)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点”的描写。请同学朗读13—15段、21—23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的,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得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4、选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惩罚?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全班朗读26—33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26段,并回答: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提问:27、28段,29、30段各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娘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提问: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第二课时

一、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

6—8段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

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x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三、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四、作业

22 3199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