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样例通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样例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一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多媒体课件。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1、p27做一做。

验证:18x5—5x8(18—8)x5。

265×105—265×5265×(105—5)。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

1、出示口算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8+25+7572+493+2825×19×4。

12×125×8168×5×214×2=。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分组计算比赛。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

出示:脱式计算。

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

第一、三组:(45+55)×12(72+28)×34。

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

(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

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

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1、填一填:

4×(25+8)=__×___+___×__。

38×37+62×37=___×(___+___)。

502×19+11×502=___×(___+___)。

48×99+48×1=___×(___+___)。

a×b+a×c=___×(___+___)。

2、判断对错:

8×(125+9)=8×125+9()。

27×8+73×8=27+73×8()。

(12+6)×5=(12×5)×(6×5)()。

(25+9)×4=25×4+9×4()。

3、试一试。

(1)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4、分组计算比赛。

85×16+15×16(40+8)×25。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五、课外思考。

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

板书设计:

(a+b)×c=a×c+b×c。

a×c+b×c=(a+b)×c。

(10+4)×2=10×2+4×2。

(45+55)×12=45×12+55×12(40+4)×25。

(72+28)×34=34×72+34×28。

(8+5)×4=(8+5)×434×72+34×28。

(6+4)×178=6×178+4×178。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三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四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想想做做”第4、5题。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五篇】

1、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

3、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

4、通过计算,培养仔细看题、留意特点、反映迅速等良好习惯!

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1、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

2、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计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顾引入

1、我们昨天学了……,请写出依据(字母表达式)

2、看着这个字母表达式,你想说点什么?

1、学生一起回答省略部分

2、学生各自在自己草稿本上写出字母表达式

3、让学生充分表达!

以忆引练,为接下来的练习做知识铺垫准备!

二、开展练习

分别出示:

1、基础题

(1)选择题

(2)填空题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口答选择题

2、笔写填空题

3、比赛方式完成简便计算

1、通过选择和填空两种题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及其算式结构。

2、训练准确简便计算能力,也是巩固新课掌握的计算方法

小结:正确使用乘法分配律,留意算式结构,小心相同因数混乱。

2、提高题(计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么算)。

1、先标出你认为能够简便计算的题

2、动笔计算,并验证自己的观察

养学生观察力、细心力、分析力、和计算灵活性。

小结:一看、二想、三算

3、拓展题(能快速算出下面各题吗?)。

用作选做题:做你会计算的题

训练学生拆数、拼凑、约感能力,满足学习能力较强学生需要

小结:变看似不能简便计算为能够简便计算

三、全课总结

1、涵盖小结内容

2、分享个性错误(如写错数字、计算错),避免同学犯与自己相同的错误。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六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验证:18x5-5x8(18-8)x5。

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

1、出示口算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8+25+7572+493+2825×19×4。

12×125×8168×5×214×2=。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分组计算比赛。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

出示:脱式计算。

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

第一、三组:(45+55)×12(72+28)×34。

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

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

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1、填一填:

4×(25+8)=__×___+___×__。

38×37+62×37=___×(___+___)。

502×19+11×502=___×(___+___)。

48×99+48×1=___×(___+___)。

a×b+a×c=___×(___+___)。

2、判断对错:

8×(125+9)=8×125+9()。

27×8+73×8=27+73×8()。

(12+6)×5=(12×5)×(6×5)()。

(25+9)×4=25×4+9×4()。

3、试一试。

(1)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4、分组计算比赛。

85×16+15×16(40+8)×25。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五、课外思考。

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

板书设计: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七篇】

当我给学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以开发一下用来上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求面积和的方法,自然的引出乘法分配律。然后看了下这节课的课后练习,里面有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的题目,在其后56页的简便运算中也能用到逆向运用的知识,于是就把这个运用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联想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两数之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第三个数再想减的知识,于是就去习题中找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在55页第五题中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时,如果用乘法分配律的延伸知识可以使计算简便,又看到练习五的三、四两题,就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才好解决,于是就把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作为第三个层次的教学了,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这节课,实际上下来的效果不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的能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

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指明回答。

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

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

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

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

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

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1、想想做做1。

学生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板书)。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

74,也就是74.

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

四、拓展延伸,内化新知。

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学生反馈,引导说出可以重叠比较。学生动手实践。

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部分突出显示。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

学生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课件出示并板书。

再问: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乘,再相减。

谈话:这个规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以看做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

想想做做题5。

课件出示,学生读题。

问题一,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反思:。

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律,感知规律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观察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理解算式,并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第三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并通过动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相差的面积。在学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10-6)×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律,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

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现的规律加以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分配律延伸的应用。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八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验证:18x5-5x8(18-8)x5。

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

1、出示口算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8+25+7572+493+2825×19×4。

12×125×8168×5×214×2=。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分组计算比赛。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

出示:脱式计算。

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

第一、三组:(45+55)×12(72+28)×34。

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

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

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1、填一填:

4×(25+8)=__×___+___×__。

38×37+62×37=___×(___+___)。

502×19+11×502=___×(___+___)。

48×99+48×1=___×(___+___)。

a×b+a×c=___×(___+___)。

2、判断对错:

8×(125+9)=8×125+9()。

27×8+73×8=27+73×8()。

(12+6)×5=(12×5)×(6×5)()。

(25+9)×4=25×4+9×4()。

3、试一试。

(1)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4、分组计算比赛。

85×16+15×16(40+8)×25。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五、课外思考。

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九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

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指明回答。

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

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

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

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

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

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1、想想做做1。

学生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板书)。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

74,也就是74.

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

四:拓展延伸,内化新知。

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学生反馈,引导说出可以重叠比较。学生动手实践。

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部分突出显示。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

学生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课件出示并板书。

再问: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乘,再相减。

谈话:这个规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以看做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

想想做做题5。

课件出示,学生读题。

问题一,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反思:

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律,感知规律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观察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理解算式,并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第三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并通过动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相差的面积。在学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10-6)×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律,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

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现的规律加以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分配律延伸的应用。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第十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

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指明回答。

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

二:自主探索,交流合作。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

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

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

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

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

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三:实践运用,初步理解。

1、想想做做1。

学生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板书)。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

74,也就是74.

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

四:拓展延伸,内化新知。

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学生反馈,引导说出可以重叠比较。学生动手实践。

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部分突出显示。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

学生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课件出示并板书。

再问: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乘,再相减。

谈话:这个规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以看做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

想想做做题5。

课件出示,学生读题。

问题一,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反思:。

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律,感知规律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观察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理解算式,并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第三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并通过动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相差的面积。在学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10-6)×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律,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

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现的规律加以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分配律延伸的应用。

22 2985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