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精品教学设计【最新7篇】

深成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文本内容与情感,探讨作者对家庭、责任与爱的理解,结合历史背景与个人经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情感表达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呢?以下是阿拉小编整理的《与妻书》精品教学设计相关范例,供您参考借鉴,感谢支持。

《与妻书》精品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做出抉择的情感历程。(重难点)

3.了解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

二、预习展示

1.作者作品简介。

林觉民(1887-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意洞,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写有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2.写作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势衰弱,面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屈辱投降的办法,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对人们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因而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意在推翻清政府统治。1910年11月,孙中山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起义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部署起义。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和革命党人叛变,起义失败。

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林觉民起义前,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读准字音。

如晤(wù)婉解(wǎn)双栖(qī)

嗟夫(jiē)虐民(nüè)使之肖我(xiào)

依依旁汝(bànɡ)

三、合作探究

(一)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彀”同“够”,能够)

2.小组讨论,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词。

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名词,信)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动词,写)

至吾至爱汝(副词,极、最)

吾爱汝至(副词,到了极点)

语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动词,告诉)

何事不语(动词,说)

得汝可以模拟得之(理解到)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见到)

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得到)

其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人称代词,他)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人称代词,他们)

今则又望其真有(代词,它)

吾亦望其言是实(指示代词,这)

汝其勿悲(助词,无实义)

竟竟日不出门(形容词,全,终)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动词,完毕)

3.小组讨论,解释下面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以及”是介词,“以”和动词“及”的连用,其义为“把……推及……”。今义: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2)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古义:但,但是。今义: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

(3)汝可以模拟得之(古义:模,揣摩,体会;拟,揣度,推测。今义:模仿。)

4.请从文中找出活用的`词并解释。

(1)汝幸而偶我(名词作动词,婚配)

(2)汝泣告我(名词作状语,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名词作状语,像分瓜一样)

(3)当尽吾意为幸(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4)卒不忍独善其身(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

(5)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同桌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明确:有几家能称心满意(过日子)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明确:尊敬我的长辈,也同样地尊敬他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也同样爱护他人的晚辈。

(3)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明确: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

(4)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明确: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

(5)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明确: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

(二)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2.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3.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请概括三部分各自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交信的原因和心情。

第二部分(2—4):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第三部分(5—7):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三)小组讨论,理解作者在两难抉择中体现的“大爱”。

1.既然这么爱妻子,又为什么诀别妻子去死?

明确:黑暗现实冷酷无情,“国之不存,家何以附?”

破镜难圆,生离痛于死别。

天下人的生离死别自己不忍不救。

所以,作者忍痛割舍对妻子的爱。

2.既然如此不忍,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做出抉择?

明确:爱。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和为国赴难的浩然正气。

3.革命者缺少内心的情感世界吗?

明确:革命者有情感,而且这情来得深沉,来得伟大。他们对世界怀有的是一种大爱。

文中林觉民并没有否定对妻子的爱来追求对国家的爱,而是在个人爱情的基础上提升情感达到大爱,即使是倾诉甘心赴国难之后,仍念念于妻子的缠绵。

(四)小组讨论,了解文章写作手法。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明确: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后来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3自然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作者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过阅读全信可知,第一、五自然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自然段基本上是记叙,第二、四、六自然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4.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5.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与妻书》是第五单元的最后1篇课文,在教法上,我主要是先从文言字词的积累开始疏通文义,在此基础上再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大爱”精神。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更加理解了作者情感,我们所看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高大的背影,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英雄形象。另外,我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

《与妻书》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而且深带感情的特点;

2.理解文言文句子里主谓短语作宾语;

3.领会作者所阐述的个人幸福要服从革命需要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围绕关键性句子展开记叙、议论、抒情。

2.难点:主谓短语作宾语和一词多义。

三、教学时数:

课外阅读课文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解题及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崐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崐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崐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崐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洈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崐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鼓)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崐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忱和对妻子的至爱,同崐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崐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崐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本文是1篇以写情为主、情理结合的记叙文。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崐的“吾衷”为主线,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崐──“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崐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意映卿卿⑴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

(陈)亲爱的像见面一样信

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

一起落下

能竟书⑵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

写完就放下体察心意抛下去

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让(的心情)给说几句话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

最就是这念头勇敢地去

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⑶,的结成夫妻笼罩着带血腥气的阴云都是恶狼凶狗日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⑷?司马春衫⑸,子过得有能够做到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

彀通够

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⑹也。语云⑺:仁者“老吾

所谓修养最高的人忘掉了人的感情古语讲仁爱的人尊敬我

仁:名作动,讲仁爱老:形作动,尊敬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⑻”。吾充⑼

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儿女扩充

老形作名,长辈及:动词,推及,推广幼:形作动,爱护

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于)汝而死,不顾汝

帮助他们所的人我敢于在你之前去顾及

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

这种苦心哭泣后把的事作为念头也应当乐于

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我你幸福谋求永远的幸福希望你不要悲伤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于)

记得不与其让不如让你比我

吾而死⑴。”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

先死开初就生气委婉解释是对的我

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⑵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

回答是我认为因为你的脆弱禁不住悲痛

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先卒(于)汝而死乎?

忍受不了宁可承担终于比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

实在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拐

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

弯是共同居住刚结婚恰逢

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⑶并肩携手,农历十五稀疏腊梅透过

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

低声细语什么当时的情景只空空地剩下

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

逃出家门

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

答应就顺便把

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⑷也,更恐(汝)不胜

况且因为怀孕担心承受不起

之,取独

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⑸形容之。

喝找是用毛笔来的

憙拑

第二课时

憗拕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⑹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确实原意互相守在一起来死但拿形势来看使人

之:凑足音节,无实义

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于)今日之

死亡生活在

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在内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时刻

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⑺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

做到吗还是但(夫妻)离别

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骨化石⑻,试问古来几

分散能只是人分两地眼睛望穿骨头化成石头自古以来有几个

曾见破镜能重圆⑼?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

人曾经见过夫妻离散后又重新团圆的是比死还要痛苦的怎么办

奈之何:奈何

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

幸好双双健在用数字计算爱情

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⑴就死不顾汝也。吾

深厚们这样的人这种事情吗敢于索性去死

今死无余撼,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⑵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

遗撼们希望好

抚之,使之肖⑶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

好抚养像的胎儿猜她是女孩子感到很

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

欣慰或许就把当作自己的志向两个林

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太幸运了以后一定贫穷没有什么苦恼的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⑷也。

没有话说了在自应当用哭声来陪你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

希望鬼说(人死后)(同活着的人)交

有道⑸,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

相感应很灵那说法真的心灵还不舍伴随

旁通傍,伴随

不必以无侣⑹悲。

因为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于)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

平常没有把这是对的地方

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⑺非吾所忍。吾爱

一百次在所不辞的确能忍受的事

汝至⑻,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⑼我,又何不幸而生

到了极点替打算的不够有幸嫁给了为什么

(于)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

在娶到了终于忍心只

善其身⑽。嗟夫!巾短⑾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顾自己好写信的方巾很短而我的情意很长没有写完的.还有句

汝可模拟⑿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

想象得到它丢掉那就在见到

乎!一恸!辛未⒀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呢多么悲痛啊辛亥年二十六日更亲手写

念:二十,或写作“廿”

家中诸母⑴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

伯母叔母通晓文章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

为幸。

才好

小结:

一、本文结构:

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了写信的原因和心情。(1自然段)

为什么要悲呢?“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为什么要诉“吾衷”?“恐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崐不欲吾死也。”这两个为什么就引出了全文的主旨──“忍悲为汝言吾衷”。崐那么“吾衷”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2─4自然段)

1.从感情上来说:“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

2.从理义上来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崐不顾汝也。”

3.从事势上来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今日事势观之……此吾所以敢崐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4.从后事上来说:“吾今死无余撼,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则亦教崐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汝清静过日而已。”

情说得真切,理说得深刻,事势说得形象,后事说得感人。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崐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5─7自然段)

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加深言情:“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则吾之死,吾灵尚依崐依旁汝也”“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恐日日为吾担忧”。

深入说理:“吾爱汝至”“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崐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崐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二、对本文字、词、句的提示:

本文是晚清时期的新体散文,与前1篇课文《谭嗣同》的“新民体”相似崐相近,其特点如下:

1.在文言文中杂有一些白话文。如“吾至爱汝”“吾爱汝至”,“至”是文崐言;而“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真真”是白话。又如,“吾作此书时,尚是世崐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中的“尚”“一人”“一鬼”中的崐“尚”“一人”“一鬼”是文言,而“看、成为”是白话。

2.句式也从古文的基本上是单句而发展到很多都是复句或多重复句:“如吾崐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崐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3.对偶句式有所发展。已从古文的四、六句而且句中不准有重复的字发展到崐字数相等或字数可多可少、句中可以重复的对偶句。如:“汝幸而偶我,又何崐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作业:

1.[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2.作文《无情未必真豪杰》。

《与妻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情感与价值目标:

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自读,并用一课时检查自读情况,解答疑难,讲评练习。

(二)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

(1)卿卿

(2)竟书

(3)掩映

(4)率性

(5)模拟

(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

(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三)学生讨论,教师解答疑难。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讨论此题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全文7段,每段都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

《与妻书》练习题

第一部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意映卿卿如晤(  )窗外疏梅筛月影(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的的非吾所忍(  )

2、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⑴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

⑵谓吾忍舍汝而死忍:

⑶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忘情:

⑷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第:

⑸吾家后日当甚贫当:

⑹的的非吾所忍的的:

3、用现你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⑵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⑶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⑷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4、这封信写得豪情万丈,又缠绵悱恻。朗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

⑴初婚三四个月,适冬夏之望前后,窗外疏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念思之,空余泪痕。

⑵前雨具科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与妻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

2.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词多义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本课)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4.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

B.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 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6.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难句解析】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起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实际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全句译为: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乐”意动用法,以……乐。全句译为: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适”,合适的意思。“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胧”讲。译作: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牺牲”和“百死”同义,这里复用,为的强调死。译作: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

【内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第5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发一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从“幸”与“不幸”的角度,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解题指导】

一、见【内容主旨】

二、见【文言基础知识】

三、1.可是遍地血腥阴云,满街狼狗(横行),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那些所谓)“太上之人”,泯灭了喜怒哀乐之情。

2.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笔来形容的。

3.(写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长,(还)未(写)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可以想象得到我的万千衷情。

【资料窗】

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与妻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

2、 学习本文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

3、 学习本文语言浅近晓畅的特征,同时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等修辞格的运用。

4、 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裴多菲有一首诗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面临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我们应该选择哪一边呢?今天我们来看看革命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里是怎么选择的。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3 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5 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立即离开日本赶赴香港,黄兴见到了林觉民,当即命林觉民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并且要运送炸药赴粤。他原本打算让他的妻子意映打扮为孀妇,用出殡的仪式将炸药藏入棺木中运出,可是他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八个月,可能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运送武器的任务。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林觉民就是在这次起义中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的。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这封信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另一封就是给她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陈意映,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为了安慰她,也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过继的办法,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过继给陈意映,取名叫林暖苏。林暖苏多少慰藉了陈意映悲伤的心,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取名仲新。但由于陈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陈意映去世后,林仲新由祖父抚养。大学毕业后,林仲新来到南京,跟随林觉民的旧交林森做事,林森对林仲新关照很多。随中国历史的变化,林仲新不断迁移居住地,晚年生活在福建漳州。生有一儿两女,一个在北京,两个在福州。林仲新于 1983 年病逝。

【课文赏析】

师:“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说明这是一封什么信?

生:诀别信。

师:“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是写作者写信的什么?

生:缘由。

师:因此,第一段内容就交代了写信缘由及作者献身救国、至爱妻子的深情。从这一段看得出来,作者是很爱他妻子的,既然爱他的妻子,那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去死而不是选择和他妻子厮守终身呢?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段,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并找出作者选择为革命而死原因的句子。

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师:对,这一段就是阐述自己“舍汝而死”的原因。既然是阐述原因,那么,从表达方式来说,是属于什么呢?﹙回忆,表达方式有抒情、叙事、议论﹚作者阐述原因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句式?

生:整段都是议论,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作比喻,并运用了反问的句式表达对现实的憎恶。作者在谈到自己不能蔑视现实时用了用典和类比的修辞法来表示自己改变现实,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决心。

师:接下来,我们看后面一段,“汝忆否”说明作者的思绪由现实回到了过去。那么,作者回忆了几件事情,这些事件具体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给回忆的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提示:请同学们找出表示回忆的“忆”字,作者提到了几个“忆”?

生:作者提到了三次“忆”: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写了三件事情:生死之论;月夜诉衷情﹙有首歌叫“玫瑰情话”,这里可以篡改成“月夜的梅花情话”,多么的浪漫,多么的富有诗意,多么的温馨动人,多么的迷人心醉啊!﹚;醉酒解痛。

师:作者回忆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二来说说。

生:表达对妻子眷恋之深,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师:对,其实作者对妻子非常眷恋,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可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他们能够相守以死吗?作者能够做到不问世事,只顾自己吗?

生:不能。

师:对,不能,所以作者才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一句就由对妻子的回忆叙事部分过渡到“舍汝而死”的说理层面。那么,这里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哪些句式呢?

生:分析现状黑暗,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用了“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的典故,但却融入通俗的语言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又不觉艰深费解。

师:接下来写了对妻子的叮嘱,希望妻子将遗腹子养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所以这三四两段就是在写回忆过去和对妻子的叮嘱,表达对妻子的挚爱。最后两段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舍汝而死”的衷肠。

【总结】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综合运用叙事、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排比、反问、设问、用典、比喻等修辞方法和运用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词如“嗟夫”、“矣”、“乎”等表达出对妻子的深情,以及对祖国深沉的爱,刻画出一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民主革命战士形象。最后,献给同学们几句话作为自勉“不为情所困,为钱所动,为权所倾,为利所趋,只为实现崇高、神圣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补充:歌曲“觉”﹙遥记林觉民﹚

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即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与妻书》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能力目标:

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三)、德育目标:

学习主人翁“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疏通全文,识记重点实词意义和虚词用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教学方法

自读法、圈注法,交流法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一)、导入激趣。

(二)、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自译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三)、合作学习: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

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

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

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3、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正气歌”,是1篇“檄文”?

分析: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说它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4、“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5、全文分为几段,并分析每段的关键性句子。

提示:全文7段,每段大致都有关键性的句子。

第1段,“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门见山,点明这是绝笔书。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是全文纲领性的'句子,全文说理,由此而开展。

第3段,“汝忆否?”一个“忆”字,带出一连串的回忆。

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能忍之乎”这个反问,极其有力。因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乐于牺牲自己。

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再次表达至爱之情,从另一方面解释“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

第6段,“卒不忍独善其身”,点明为革命而必死之心。

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搁笔时的希望。

6、文章开头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妻子解释的?

分析: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时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7、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分析: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8、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婉,“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

分析: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

9、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如忆双栖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

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结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四)小结:

重点内容图示。(板书设计)

《与妻书》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自身,体会“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至情至理。

2.会作者的感情,了解其崇高的品质。

3.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握课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埋葬了七十二烈士的尸骨,林觉民是其中之一。林觉民,他牺牲时年仅25岁,为了革命从容就义。林觉民就义前侃侃而谈,纵论世界大势,在被囚禁的数日中,一勺水也不喝。就义时,举动自如,神色不变。林觉民起义前写的绝笔书有两封,一封给其父,仅数十字: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少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就是写给妻子的,人们为它加上题目《与妻书》。

著名历史学家钟叔河序明朝文学家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与妻书》是林觉民烈士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抱着必死的信念写给爱妻的绝笔书。全书倾诉了对妻子真挚的爱,更抒发了他对革命的忠诚,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催人泪下,令人感奋。

文章的感情真切深挚,自然地运用了抒情、记叙、说理等表达方式,希望妻子理解自己“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感情,理解自己这份特殊的爱,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提示:让学生仔细品读,体会作者“至爱汝”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的缠绵悱恻和豪情满怀的感情,感受作者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

(二)问题设计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提示: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傍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3.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正气歌”,是1篇“檄文”?

分析: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说它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4.“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5.文章开头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妻子解释的?

提示: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时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6.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提示: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7.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婉,“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

分析: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

8.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提示: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如忆双栖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以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四、相关资料

(一)黄花岗烈士事略(孙中山)。

满清末造(末年),革命党人,历(经过)艰难险巇(危险),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受挫折)者屡(多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精华),付之一炬(意为全部损失),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这次)役也,碧血横飞,浩气(正气)四塞(充满天地四方),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压抑)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冲击)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这次)役之价值,直(简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鬼神感动得流泪),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永存)。(说明:括号中的注释均为编写者所加。)

(二)课文中所用典故的意义。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课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几处:

1.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2)“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2.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1)“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归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2)“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3)“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破镜重圆”,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3.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22 4169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