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教学反思精彩14篇
通过编码教学,发现学生对逻辑思维的理解有待加强,如何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考?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编码教学反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编码教学反思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字编码中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参加比赛的有110人,这里的数表示数量;小红是第110位比赛的选手,这里的第110位表示顺序,从而引出课题:数字编码。第二环节,寻找嫌疑犯,引发学生探究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的兴趣,了解身份证的每一位数字代表的含义,尤其是会快速找到出生日期和性别,以及感受数字编码的作用和体会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自主练习,通过运动会编码和学籍号编写,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第四环节,回顾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在课堂上我做到:
一、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编码,例如:图书编码、商品编码、运动员号码牌、门牌号码、银联卡、积分卡、电话、车牌号等等。了解到不同的编码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注重理解与运用。在学生了解、掌握了生活身份证号码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警察寻找嫌疑人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来学习数学。
上完这节课,我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在以下方面需要改进:不要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要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如果能放手让他们课前通过做社会调查,上网搜集资料,向家长咨询等活动,逐渐走“近”数学。
其次是学生对身份证号码中出生日期“0”占位问题理解的不透彻,导致学生练习时出现错误,以及在编码的简洁性上没有很好的体现。课后我与办公室老师做了交流,我的收获很大,在这里很感谢她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在教学上很快的成长!
编码教学反思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优化了学习素材,浓厚了学习兴趣。
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寄贺卡事情和学习邮政编码有机整合,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接着让学生通过经历侦破案件、抓住小偷过程,了解身份证号码所含信息及特点,构造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这样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特别是在和警察叔叔一块来破案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单提供的6位客人的身份证号码,使小组合作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课堂交流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了许多与编码有关的知识,效果特好。
2、数学思想得到提升,数学方法得到扩充。
本节课中我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编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编码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认识编码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地重要思想。
3、教学流畅清晰,一气呵成。
整节课流程比较清晰,能突出重点难点。开始让学生知道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接着认识邮政编码及身份证编码,体会数字编码编排的特点及方法;再设计编码,环环相扣,比较完整。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没有较好地处理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在和警察叔叔一块破案一环节中,我提出问题:通过身份证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呢?预设的答案是:通过身份证能知道他是哪个地方人,他的出生年月,还知道他是一位男性。可那位举手的孩子不仅说了这些,还把校验码,顺序码也说了。我当时只得接一句“这位同学说到的校验码是哪一位?为什么要设置呢?”虽然婉转接过去了,但还是觉得不够完美。记得吴正宪老师在上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位孩子只列了一步算式,第二步省略了,她是这样引导的“这种方法你懂,我也懂,但数学是全*用的语言,我们要让大家都明白,别处处带着个小翻译。”她的课上,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生成的魅力。
在以后的实践课教学中,不要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要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收器,而是要把自己放在组织者、领导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
编码教学反思 篇3
这一单元的目标: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图形;二是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在教学时,我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
学生在二年级已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一节课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先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的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在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种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3、注重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在教学,多让学生思考,并操作记录学习过程,然后汇报交流总结经验。其中再操作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在想一想”的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我并进行随堂观察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听学生自己小结的时候,注意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时的完整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空间想像力不够充分,对于图形的旋转变换,掌握不是很好,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多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而且充分让学生亲自体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
编码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通过调查、观察、交流活动,了解数字信息的广泛应用,体会实际价值,感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流程:
1、导入课题,了解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板书课题:数字与信息
2、初步了解编码规则(可以以0开头,所编的同一组号码,所用数字个数相同。)
3、研究*号,体会通过数字编码可以表达信息
4、编码活动,初步掌握编码方法
5、例举,感受编码应用的广泛*,编码表示方法的多样*
6、为宾馆客房大楼编号,体会用编码表达信息的好处,提高对编码表达信息解读的能力。
7、全课总结
回顾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出示:数–科学的语言。
编码教学反思 篇5
在一段时期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几点问题:
1、很多问题都要靠我讲他们听,我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同学们不善于挤时间,独立动手能力比较差,稍微变个题型就不知所措,问其原因,回答不会,做题没思路,一没思路就不想往下做。平时做题少,很多题型没有见过,以致于思维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做起题来有困难。
2、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有些该记忆的公式没有记住、该理解的概念没有理解,尤其是立体几何基本问题的求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等,导致做题时不知该用哪个公式,还得去翻书。
3、上课听课的效果不好。大部分同学都说,课堂上我讲的东西极大部分能听懂,但一到自已做题就不会。其实这部分同学听懂的只是对某一道题表面上的东西,其实质的东西,它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没有融入到其大脑中,不会举一反三,没有从问题的表面看到本质,思维没有得到升华,课下又不巩固复习,导致讲过的题型仍然不会做。
4、现在有少数学生比较懒,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问题他知道思路后,就只知道说不动手,数学课桌子上不准备草稿纸,以致于每次考试都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得不了高分。
编码教学反思 篇6
一、教材理解
”数字与编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我选择学生比较常见、而且将来使用频率也比较高的第二课时身份证号码来进行教学,目的是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它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但它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的紧密.我没有按照过去的传统教法–课前将相关知识一一查询搜集,然后传授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上做汇报交流。通过了解身份证号码的含义,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环节设计
本节课能合理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该课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即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我是叫王彩玲,但又让学生知道王彩玲也不一定是我。通过让学生搜索百度让学生看,才知道有那么多个王彩玲,那我就直接提问,那用什么来证明我的身份,学生回答说,用身份证来证明是我。教师总结归纳出本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有关身份证号码的意义;第二层次:探索问题。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身份证号码的含义、编码规律。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字编码的规律与方法;第三层次为解决问题。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编码的方法,模仿本节课的身份证的编写规律和含义编写自己的身份证。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出设计编写小丽同学的`学号。第四层次:拓展延伸。出示电报x编写,进一步提高难度,让学生感受数字编码的魅力。
三、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感觉自己的有些进步,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的教学理念在逐渐更新,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我没有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编码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堂上的生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师生共同获益,感受超强的信息量,探索到数字与编码的简单方法。
导入新课环节,我从生活中常见的照片及我的姓名情景导入,接着出示同名同姓的王彩玲,老师把这个名字输入王彩玲有170000条有关的信息,选择其中四条信息。
出示:王彩玲详细介绍_内科专家_山东省千佛山医院_好医生推荐_医生.
让学生明白虽然老师教王彩玲,但王彩玲输入电脑一搜索会有那么多,而我又选了其中的四位,让学生仔细观察,哪一位是老师。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了学生脑子中产生许多的问题。为什么同名同姓的有那么多,这样会让学生想起用身份证来代表一个人。从而让学生更加想了解身份证中的奥秘。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中,我花费了很大的心思。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为了让学生归纳出”规范””简洁”的编码方法,本人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身份证号码多一位不行,少一位也不行,而且组成身份证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这就体现了编码的规范性;在反映身份证号码的信息时,通过编码与语言文字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同一信息的对比,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数字编码的简洁性。又从每人一个身份证号码,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体现了编码的科学性。
在课堂中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如当学生说在闯红灯时,需出示身份证,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这种情况应出示驾驶证。又如,一学生在黑板上板演他编的学号时,说出编学号要体现入学时间,又要写出5年级1班时,我是这样引导的。我说,你的入学时间是哪一年?生答,20xx年,我让他想一想,今年是20xx年你上五年级,那你一年级的入学时间应是哪一年?学生知道是20xx年,然后问他20xx年体现了你的年级后,你还要写五年级1班吗?生答不要,于是学生明白在用入学时间体现年级后用1表示班级就可以了,然后再加座号和性别,也就可以完成这个学号的最优方案。
四、教学遗憾
这节课也有一些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有些内容讲的不透,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喜欢直接叫出来,还要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小组合作的时效仍待提高。
编码教学反思 篇7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所以本节课我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课始,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师的哪一个拳头里,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然后通过摸球的游戏,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可能性。就本课教学内容而言,哪种球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而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简单推理。如果带着一个毫无悬念的问题上课,就是再多的活动,再有趣的游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把摸球活动改成一次比赛。把全班分成两个组,一组要摸黄球,一组要摸白球,看是摸到的黄球多还是白球多。摸到少的一组在不知道两种球的个数的情况下,学生对比赛结果产生了质疑,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赢的一队一定是黄球放得多,但这也仅仅是猜测,因为必竟谁也不知道这个袋子里究竟有几个白球和几个黄球。带着这样一个悬念,学生走入了下一个探索环节,让探索活动有了思考的内容,这次活动是有目的的。利用活动得出的结论,去解释比赛输赢的原因,解开袋子里球的秘密。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反思”的过程,不仅增加了探究活动的神秘感,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上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爱好数学。但是在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这两个方面,做的还是不够理想,需在平时的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这两个方面的培养。
编码教学反思 篇8
一、在教学新课前,复习旧知的设计还是较好的。在复习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唤醒了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回忆,并重温了前一天所学的小数化成分数的知识,为学习新课扫清了障碍。
二、以问题引入新课,揭开一节课探究的序幕。如我在引入新课前问学生:小数能化成分数,反过来分数能化成小数吗?你能把这两个分数(十分之九、一百分之四十三)化成小数吗?请试一试!这样的问话,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促使学生努力去掌握要学的新知识,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主,通过猜测、观察、验证、归纳,最后生成结论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
三、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过程过渡自然。我先让学生化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然后过渡到分母是10,100,1000……的因素的分数,如二十五分之七怎样化成小数。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并且让他们在稿纸上算一算,化一化,学生发现这样的分数有多种化法,既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适合所有的分数化成小数,也就是一般方法结论的形成。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也有以下几处不足。
一、教材的深度钻研不够。作为教师,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但是我在五年级二班进行教学时,未将例题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未让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某种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狭窄起来。作为老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从而选择最优的方法。老师应引导学生多说多感悟。
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应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应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本节课在教学利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一环节时,以本为本地要求学生保留了两位小数,并未深究“根据需要”这一词眼,框定了书本内容,也框定了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知识内涵。
以上就是小编推荐的有关于编码教学反思的内容了,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祝大家生活愉快。
编码教学反思 篇9
一、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说得精彩极了,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会出现的问题,如结果约分,是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通分时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简单等各种情况全部剖析清楚。当得到老师的认可时,他们兴趣盎然。整个过程,我没有评析对错,是否科学、合理,而是在学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师应成为善于挖掘教材的优秀挖掘者,善于设计的设计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化难为易,我打破教材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活动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四个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让学生先估算,后计算,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含有带分数的减法,于是抛出了如何验算它们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验算,而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可谓巧妙的设计,取得一举两得的功效。最后的练习也可以说恰到好处,很好地体现了把计算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它不是给这节课化上句号,而是添上了一个问号,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实践再一次证明,教师做好挖掘者、设计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让学生自己提供相关的学习素材,会使他们对知识有更全面、更系统的领悟。这样的学习,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编码教学反思 篇10
注重课堂的开放
课堂教学时体现的基本原则是“封闭导致僵化,开放才能搞活”,这节课的开放,从内容的角度讲,意味着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数学世界的基础,是数学世界之源;从课程的角度讲,是把学生个人的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资源,尊重“学生文化”,发挥学生的“童心”、“童趣”;从教学的角度讲,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教学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过程的角度讲,人是开放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者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加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编码教学反思 篇11
在五年级班上时,我采取了分散难点,各个突破的方法。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解决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这个难点,作为复习引入。
学生经历了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二、求出所列方程中的未知数。
明确根据什么来求,没有要求学生写,只要求学生说,这样的练习在以往用图形等符号来表示未知数时曾求过多次。然后告诉学生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学生的理解没出现困难。
三、解方程格式的教学。
我首先对学生说,同学们都会解方程了,但是解方程的写法有特定的格式,和以前的计算完全不同,你们知道吗?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再教给学生正确的写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地方,强调注意点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解其余的方程,学生完成得非常好。
四、解方程验算教学。
吸取了上节课的教训,我让学生先自己来说说怎么检验自己的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学生通过把未知数的值代入计算得到正确的得数而肯定自己所求的方程的解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来说。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怎么验算和表达上面,而说的时候还有老师和同学帮助。就降低了学生对验算格式不熟悉带来的难点。学生会说了以后再教学生写的格式,这时出错的就只有个别学生了,而且是格式不熟悉的问题,不是不会验算的原因。
时间不够,其他的练习不能多做。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强调了注意点。布置学生做第59页做一做。作业反馈结果非常不错,只有个别后进生有些小错误。稍加指导学生就学会了。这次的教学总的感觉是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条理,没有出现以前学习新的概念和方法时的接受困难的尴尬情况。
两次教学,由于对材料的处理不同,呈现方式不同,特别是对重难点采取的措施不同,使学生学习情绪和效果都不同。
编码教学反思 篇12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使我认识到,只要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教学过程将会变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1.要紧扣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本节课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难点是找出某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而学校的数学骨干陈再锋老师更精准的定位不得不让我折服,他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的找;难点是找的过程中能有序思考,避免重复和遗漏。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课堂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作为教师,真该好好炼就这样一双火眼金睛,责无旁贷!
2.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找因数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课题,单纯的让学生用乘法或者除法算式找出某些数的因数会让人提不起精神。对此,许承妙教导主任建议,可以用“学生排队”、“学生植树”等为例,在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该怎么样排,在充分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乘法算式,教师只需稍加说明就能找出某个数的全部因数,从而掌握找因数的方法。这样不仅能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地重复再现,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此后,我将时时牢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并努力付诸于实践。
3.要从关注自我表现转变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情绪、情感态度等。我想这应该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一个较高境界,需要每位老师不断地学习探究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真正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编码教学反思 篇13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直接的生活中。课始,通过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车轮、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时还不是很清楚。
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是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数学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大胆创新。
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
编码教学反思 篇14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于确定位置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最后把确定位置的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到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地球仪上是这样确定位置的: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为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上一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精彩1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