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精编5篇
【导言】此例“《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第一篇】
为课堂的灵性感动着
江苏省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全柳芳
这篇课文选取了竺可桢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通过叙写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次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并且郑重记下,指出他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表现了竺可桢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
在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得更多的是孩子们课堂上将会生成的东西。在引导孩子与文本中的两次对话进行“对话”时,我设计了一下两个教学环节:1、分角色朗读,思考:这段文字中,竺爷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2、多层次体验竺爷爷和孩子第二次的对话。因为预设得比较充分,所以生成了很多灵性的东西。
片断1
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课文,思考:这段文字中,竺爷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读书思考)
生1:我觉得竺爷爷是个很善于观察的人,你看,他一看到杏花开了,就“走近”“数了数”,不像一般人那样无所谓。
生2:我觉得竺爷爷他的观察是经常性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师:你从哪里读出这层意思的?
生2:课文中写他“习惯地问”,就说明他经常问,善于思考。
生3:老师,我赞成他的观点,我想补充一点:从孩子的问话‘爷爷,您又看花啦’的‘又’字上看出竺爷爷平时经常看花,观察事物。
(师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生4:老师,我觉得竺爷爷不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还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
师(微笑):是吗?你从哪儿读出这层意思的?
生4:我发现课文中,描写竺爷爷是“弯下腰来”和孩子说话的,这个动作让人感觉他很和蔼可亲!
师(翘起大拇指):同学们真会读书!从几个词语中读出了各自的理解,让一个和蔼可亲、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竺爷爷走近了我们!现在,就让我们好好的这段文字读一读吧!
(生有感情练习朗读)
片断2
师: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不能确定;一年后,带着爷爷的叮嘱,孩子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于是,他急着要把这个消息告诉给爷爷。下面一段文字是他们俩的对话,请大家自由读读、品品,看看每句话应该怎样读好它?
(生自由练习后同桌交流,分角色练习)
师:请两个同学分角色读读。
(生朗读、评价)
(师和生分角色读读,再来评价,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说每句话时的语气)
(再指名分角色读,读完后教师进行角色采访。)
师(面向孩子):孩子啊,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喊得这么急?
孩子:我终于看到第一朵杏花盛开了,我要快点告诉竺爷爷,让他也高兴啊!
师:哦,竺爷爷问你的问题,你怎么回答得这么响亮、这么肯定呢?
孩子:当然,是我亲眼看到的,是真的啊!
师(面向竺爷爷):竺爷爷,听了孩子的话,您的心情怎样?
竺爷爷:我太激动了!孩子留心观察,终于掌握了第一朵杏花盛开的准确时间!我要马上把它记录下来,它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将有很大的帮助!
师:是啊,这是多么让人激动的时刻啊!所以,您“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
(生读有关语句)
生(疑惑的):老师,读到这里,我有点不明白。
师:请具体说。
生:我看到关于竺可桢爷爷的资料,他的一生记录了无数的资料,象“第一朵桃花”、“第一次蛙鸣”、“第一群南飞的燕子”等,“第一朵杏花”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点,课文这样写,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了?
师:是啊,你的思考很有道理,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生1:老师,我觉得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从中我们对竺爷爷的科学态度和为人品质都有很清楚的了解,可以说是以小见大,应该算得上1篇很好的题材。
生2:在竺爷爷的一生中,类似于“第一朵杏花“的故事可能很多,但是课文从他和一个小孩围绕“第一朵杏花”的故事展开描写,生动有趣,视角也很独特,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大家都表示赞成。)
……
有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语文课堂的灵性时时、处处迸发着,也深深的让我感动着……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第二篇】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八册第二课《第一朵杏花》
二、设计理念:
课文《第一朵杏花》讲述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本课的学习,以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初读从画面入手,观察杏花是什么样子的,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适当补充课外阅读资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凭借对语言文字感悟,体会竺可桢一些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注周围事物变化,懂得只有精确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人物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养成精确观察、实事求是的态度。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先恐后地开放着,多媒体出示娇艳的玫瑰,富贵的牡丹,高雅的梅花,优美的图片博得学生惊叹,吸引学生注意。
2、而有一种花却不起眼,多媒体出示一株淡淡的杏花,让学生说说画面,然而就是这样一株杏花却引起了一位大科学家的关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由此引出课题。板书:第一朵杏花。学生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3、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疑惑到课本中去找答案。
4、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在课堂开始,以随和的谈话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条件与课文相联系,运用媒体进行图片展示,引领学生感悟杏花平常,极大限度调动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二)图文对照,学习生字词。
1、多媒体出示文中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2、随机学习生字。
一株(zhu)杏树 绽(zhàn)开词 泛(fàn)出 仰(yang)起脸
(设计意图:将文中的生字新词与课文插图相联系,既避免了单一学习生字的枯燥,又给学生增添不少学习情趣,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三)学习课文,精读感悟。
1、过渡:多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提问:竺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院墙旁杏花开了,他是怎么看的?他看到的杏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院墙旁”“淡淡的粉红”“走近”“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等关键词句体会杏花的不起眼和竺爷爷看花时的认真态度。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初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自读2—5自然段,画出表示人物神态语言的词句。
4、多媒体出示2—5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5、学生表演仰起脸,天真地问,感悟文中小男孩童真童趣。
6、从两次提问感悟竺爷爷的优秀品质。
①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②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7、还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优秀品质?从“又”“习惯”可以看出竺爷爷不是第一次看杏花,也不是第一次追问有关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就说明竺爷爷注意实际观察,亲自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8、从小男孩疑惑说起,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此时感悟,自己平时也注意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吗?由此引发议论。
9、强调句型,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设置悬念,竺爷爷到底有什么用处?
10、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人物思想感情。
11、学生读,学生评,老师评。
12、补充竺可桢观察物候小故事。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对话,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简单表演,适当的肢体语言,体会孩子的天真,通过竺爷爷两次提问,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感悟作为一位特候学家,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多么重要,由此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
四、读中悟理,点明中心。
1、作为一句物候学家,竺可桢对科学的追求做到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他又是怎么说的?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结合这一段,学习生字新词(精确:估计、掌握)
4、由“精确”再次感悟竺可桢治学态度。
5、结合前文理解“估计、推断”,突出强调,不能使用,也不能用。
6、学生读,学生评。
(设计意图:由竺可桢所做,所问过渡到所说,让学生感悟出竺可桢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结合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联系课文内容掌握精确、估计、推断)。
(五)课外延伸,深化主题。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平时在哪些地方也使用估计和推断,今后又应该怎么做呢?
2、文中描述的是关注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其实在平时我们还可以观察,春天,第一声鸣叫;夏天,第一声雷鸣;秋天,第一片落叶;冬天,第一场雪……发生在什么时间?
3、生活中很多处都需要精确观察,也只有精确观察,才能搞科学研究,竺可桢这样做这样说,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所以课文经第一朵杏花为题。
4、冬去春来,第二年,出示第六小节,小男孩观察到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吗?他有什么表现?这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5、我们不仅要学会观察大自然变化,还要学会关注人与人,关注社会的发展。
6、赠送名言:处处观察皆学问。
(设计意图:由课文中第一朵杏花引发开去,引导学生对春、夏、秋、冬各具代表性景物观察,由关注大自然到关注社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滋生向他人表达欲望,感悟课文内涵,感悟对他人,对社会关注。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第三篇】
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地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1、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是:
2、“顷刻间”的意思是 。从“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地快步走”等词语中,你体会到竺爷爷的什么心情?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精确——
大概——
4、从竺爷爷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四篇】
《第一朵杏花》片断赏析
品读第二段(第六至第十五自然段)
1、教学第六自然段
师导: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在揭晓答案前,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我用手势指名一生读,她读后,我又指名后面的同学再读,接着让全班同学读。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一自然段文笔优美,向读者展现清新充满生机的春景图,因此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然领略了景美,文美。)
师:你喜欢这一自然段吗?
生1:我喜欢,因为它描绘了春天来了,带来了绿意,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生2:它写的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2:它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的词语写得很美,“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写出了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生3:(学生站起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该句后),这里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你不仅读得美,而且还知道这里用了排比,真了不起。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生4:“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里用了比喻,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该生朗读得很有味道)
师:说得好,读得更好,一起来(全班投入地读这一自然段)。
(我想正是有了我的抒情导入,并有了讲读前学生的充分投入地读,这里才有了学生的自主理解。但遗憾的是“吹绿”、“吹青”、“吹皱”、“吹鼓”这几个词未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一次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机会丢失了)
2、分角色品读第7-14自然段,感受人物的激动欣喜
我相机动情地接着学生的朗读往下引读: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
学生读:“竺爷爷!竺爷爷!”
师:(引述)“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学生读:“什么事情啊?”
师:此刻竺爷爷问话时的语气、神态怎样?
生1:亲切。
生2:奇怪
生3:微笑着问。
生4:疑惑不解。
师:孩子怎么回答?
学生读:“竺爷爷,杏花开啦!”
师:孩子此时心情又如何?
生5:孩子迫不及待。
生6:他非常自豪。
生7:他非常急切。
生8:他非常高兴。
我指着这两位学生说:“一个说非常急切,一个说非常高兴,有一词既能写出急又能写出他高兴的心情?
生:兴冲冲。
师:那你们就带着这份或迫不及待或自豪或兴冲冲的心情读读这孩子的话吧。(学生读得更投入了)
师:这时竺爷爷问(生读:什么时候?)
(生读得不够体现竺爷爷的内心的欣喜或激动)因此我让学生再读。生齐读:“什么时候?”
师:小孩回答,——生齐:“刚才”。
我让学生又读读这一组对话,说说此时他们语气或说话时的心情。
生1:竺爷爷问话时特别惊喜,小孩回答时特别激动。
生2:竺爷爷说这话是异常激动,孩子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生3:竺爷爷说这话是兴奋无比,一下子眼里露出了光彩,孩子特别激动地回答“刚才”。
师:带着你们的理解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生齐读)
师:可竺爷爷又问,引生齐:“是第一朵吗?”
让3位学生依次读这一句。
师:此时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又如何?
生:他不敢相信。
生:他不敢相信,因为他期盼太久了。
师:而孩子的回答“是”。
生:孩子回答很确定,
生:他坚定地回答,一脸的严肃。
生:孩子很大声地回答“是”。
(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学生读得投入,体会得真切,并体现了多元理解与个性朗读。)
师:瞧,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对话里和第一段有所区别,作者是直接描写他们的对话内容,却没加任何提示语,但我们从上下文及他们的对话中却可以真切想象到他们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下面你们学着第一段对话描写的形式,把提示语补充进去,直接写在对话的后面,当然也可以写在前面。
1、学生自由想象写提示语,写后小组分角色朗读。
2、师指名2名学生汇报填充的提示语后,指名一两对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从竺爷爷的这份欣喜、激动中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竺爷爷
学生有了前面的引读指导,这时加提示语得心应手。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小孩的那份激动与自豪,更感受到了竺爷爷的激动与欣喜,读读第15自然段,你从哪里还能体会到他的这份欣喜?(学生汇报交流“顷刻间”、“立即兴冲冲”、“快步”……)
师: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竺可桢?(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再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6-15自然段。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第五篇】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一段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段景物描写很美,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学这段文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开始,学生们比较茫然,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教学第六自然段
师: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在揭晓答案前,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指名读)
师:你喜欢这一自然段吗?
生:我喜欢,因为它描绘了春天来了,带来了绿意,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生:它写的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它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的词语写得很美,“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写出了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生:(学生站起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该句后),这里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你不仅读得美,而且还知道这里用了排比,真了不起。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生:“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里用了比喻,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
师:说得好,读得更好,一起来(全班投入地读这一自然段)。
找准训练的切合点,我根据教材实际及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进而体会人物的感情,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例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没有对话的提示语,教学过程中,我就充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对话,先理清对话的人物关系,根据上下文及平时的经验,想象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此时的不同心里状态,进而朗读一番。
师:下面的对话该怎样读?
生: “竺爷爷,杏花开了!”应该兴奋地喊道。因为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按照竺爷爷的叮咛做了,他很兴奋。
生:“什么时候?”应该急切地问。”
生: “老师,我觉得应该加上竺爷爷迫不及待地问”。
师:看来你也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你先说说原因。”
生:迫不及待比急切更能体现竺爷爷急于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更能表现他时刻关心物候现象的科学家风范,也能更好地体现老科学家重视孩子话的平易近人作风!在根据刚才添加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对两个不同人物的对话朗读得特别到位,达到真正走进文本的地步,从而实现了生生与文本的
生生交流与老师的交流,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这比我们琐碎的肢解课文、繁琐的分析,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上一篇: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最新4篇
下一篇:《项链》教学设计【汇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