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5篇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吨的概念,理解吨的单位意义,掌握吨与千克的换算,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量感。活动设计注重互动和实践,增强学习趣味。下面是阿拉网友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5篇优秀范例,欢迎阅读参考,喜欢就支持吧!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第一篇】
设计理念:数学源于生活,上课注重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感知实践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并在数学生活化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学情背景:
1、该年龄段学生已充分认识与理解了用整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而个别学生已在生活和实践中找到了分数。这都为本课新知识的认识提供了基础。
2、该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这也为本课在对新知的意义表述上提供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分的感知过程,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这一,能结合图像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经历把一个图形通过折、剪、涂与数学语言表达以及观察比较等的生活数学化过程,培养与发展数学数感。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几分之一的数学化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准备:图片(饮料、蛋糕、比萨)、磁扣。
学具准备:若干个圆形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生:喜欢),双胞胎兄弟淘淘和笑笑的妈妈准备带兄弟俩到北海公园玩。你们猜猜他们的妈妈会为他们兄弟俩准备什么?(生:略)。
生:饮料各人2瓶,蛋糕各人一块,比萨饼各人一小块(一个饼分成相等的两份是本课的重点,更是难点,学生道不清、说不明)。
师(故意激疑):是不是这样分(教师出示手中一大、一小图片)?
生(激动地):不对,这样的两份不一样多……。
二、引导探索,初步建模。
1、引导通过动手操作,建立1/2的数学模型。
师:孩子们,能否用手中的圆纸片当成是“比萨饼”动手折一折,看看到底怎样分合理?
展示学生的分法:
生1:老师,我是把“比萨饼”对折(边说边比划),分成相同的两份。
生2:每人分到的也就是“比萨饼”的一半。
……。
师:那也叫什么分,能否给它起个名称?(生:同样多、平均分)孩子,你真了不起,分的同样多我们把它叫着“平均分”(相机板书: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用什么数来表示一半呢?你会写吗?
生:表示一半。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生:妈妈告诉的,一元的一半是元。)。
师:还有其他的数也表示一半?
生:1/2,我是自己看书知道的?
师:你会写吗?能否是来写写?(生:略)。
师:、1/2都是表示一半,而我们以后在研究。
介绍分数各组成部分的名称:
……分子,表示1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平均分2份。
师:“1/2”读作二分之一,那1/2是怎样分出来的?(突出“平均分”)是谁的1/2?把你的想法再与同桌相互说说。
生:把一块“比萨饼”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
……。
2、采用素材转变的方法建立并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生:把2瓶饮料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1瓶。1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2。
师:我们用手中的学具代替“蛋糕”,再来帮助陶陶、笑笑分一分、折一折,再看看第一次吃了“蛋糕”的多少?第二次吃了“蛋糕”的多少?(突出“平均分”)。
展示学生的分法:
生1:我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如:
生2:我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如:
生3:我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如:
生4:我是从比萨饼的厚度中平均分成2份,一份也是1/2。
……。
展示学生的分法:
生(讨论互相补充):我是把1/2(圆纸片的1/2)再对折,也就是一半的一半,是平均的`平均,所以我们认为是1/4。
师:是谁的1/4,为什么?(生:比萨饼的1/4)。
师:比萨饼的1/4是怎样分出来的?怎么平均分?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生:就是把一个比萨饼平均分成4份,一份就是1/4。
师:说的真好!谁还能象他这样再说一说?(生:略)。
师:通过同学的动手、动脑得到了1/2、1/4,象1/2、1/4都叫什么?(生:分数)。
师:那1/2和1/4谁大、谁小?
生:1/2比1/4大(即1/21/4);1/4比1/2小(即1/21/4)。
3、创造分数。
师:1/2、1/4都是怎么分的?你们想不想创造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分数?
生(齐答到):想!
师:好!那就用信封里的正方形分一分,并把分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展示学生创造出来的分数:(图略)。
生:1/4、1/2、1/8、1/3……。
师:你们是如何得到的?(让学生说说创造过程)。
生1:我创造的分数是1/3,我是把它(正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一份是1/3。
生2:我创造的分数是1/4,我是把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1/4。
……。
生:我们可说成1/21/8,或1/81/2。
师:看到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横线下的数越大,分数就越小,横线下的数越小,分数就越大。
师:真是了不起的发现。我们看看书上是怎能样说的,与大家想法是否一样。
三、巩固深化,拓展练习。
1、看书p92——92。
2、p93做一做第1、2题(请认真读题,看看要求我们做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找出“几分之一”的分数。
师(出示一把伞):你们能在伞上找到分数吗?
生1:我找到1/8,黄色的占1/8。
师:你是如何找到的?(生:把伞平均分成8份,黄色的占1/8)。
生2:我找到1/4,红色一份、黄色一份,合起来为一份,即伞的1/4。
……。
四、课后小结。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指名学生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成5份或平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
(3)精确计算。
(4)交流计算结果。
3、现有643盆花摆进花坛,平均放进5个花坛中,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多少盆?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
(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
(1)创设情景。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
(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4)比一比,哪小组既解答合理又方法多样。
(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开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6)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四、思维训练。
如果同一节目每月播出的时间相同,每个节目每月各播出多长时间?
(1)出示题,讲述题意。
(2)解读图意。
(3)理解题目中所提的问题。
(4)直观看图,正确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第三篇】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时间单位又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会感到不习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习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借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实际体验。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新理念下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
4、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平。练习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几秒钟,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在学习“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讲的太少合作交流比较少。
2、对后进生关注不够。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第四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悟周长的含义,知道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测量图形各边的长度初步感知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周长的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感知周长。
情境引入:同学们,老师在公园里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1、出示媒体:小猫绕花坛跑了一圈、金龟子绕树叶爬了一圈。
(1)看到了什么?
像小猫、金龟子绕着花坛、树叶跑了“一圈”,我们也可以说它跑了……的一周。(板书:一圈、一周)。
(2)怎么看出来正好跑了一周?
从起点出发,绕着……跑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所以说正好跑了一周。
(3)像这样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媒体配合演示(板书:周长)。
(二)理解周长。
1、出示媒体图:钟面书本封面三角形、红心图。
(1)找物品图形的周长。
(2)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3)描一描图形的周长,完成练习纸上的第一大题。(实物投影反馈核对)。
2、抽象出平面图形。(媒体配合滚动一周长度)。
什么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3、判断:红线部分是下列图形的周长吗?
反馈核对、媒体更正。
(三)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出示三角形。
(1)怎么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三角形的周长其实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和。
(3)测算三角形的周长。
反馈核对,纠错。
2、完成第二大题另外三题。
正六边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小结:平面图形几条边的长度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第五篇】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悟周长的含义,知道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测量图形各边的长度初步感知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周长的`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周长。
情境引入:同学们,老师在公园里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1、出示媒体:小猫绕花坛跑了一圈、金龟子绕树叶爬了一圈。
(1)看到了什么?
像小猫、金龟子绕着花坛、树叶跑了“一圈”,我们也可以说它跑了……的一周。(板书:一圈、一周)。
(2)怎么看出来正好跑了一周?
从起点出发,绕着……跑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所以说正好跑了一周。
(3)像这样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媒体配合演示(板书:周长)。
(二)理解周长。
1、出示媒体图:钟面书本封面三角形、红心图。
(1)找物品图形的周长。
(2)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3)描一描图形的周长,完成练习纸上的第一大题。(实物投影反馈核对)。
2、抽象出平面图形。(媒体配合滚动一周长度)。
什么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3、判断:红线部分是下列图形的周长吗?
反馈核对、媒体更正。
(三)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出示三角形。
(1)怎么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三角形的周长其实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和。
(3)测算三角形的周长。
反馈核对,纠错。
2、完成第二大题另外三题。
正六边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小结:平面图形几条边的长度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