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实用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方法。
4、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5、学会本课生字、生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悲痛、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伟人的博大胸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新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课题)。
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在文中是怎样说的?
2、学生汇报毛*的资料。
3、屏幕出示电报内容,理解勋鉴、殉职等词语。
4、学生汇报*的资料。
三、研读课文,动情品文
1、指名读5、6自然段。
2、汇报你感受较深的句子。
3、教师指导朗读句子。
相机板书:
万分悲痛
4、你感受到*是一个怎样的人?
5、播放影片,情境渲染。
6、教师范读5、6自然段。
7、指名读5、6自然段。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7~12自然段。
2、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相机板书:
博大无私
3、谈谈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五、变序讲解,引导写法
1、默读1~3自然段。
2、体会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生汇报战争的资料。
六、发展语言,培养创新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已离开我们的**说点什么?
七、读写结合,培养习惯
教师推荐一本书《闪亮地灯》,读完写1篇读后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物产积极**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你对“抗美援朝”的了解。
2、由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新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默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感受大致分两个方面:个人情感‘悲痛’等;思想品质方面‘胸怀宽广,无私’等。
3、重点把握以下语句:
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⑵“*!*!”*用食指拿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
⑶*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⑷秘书将电报纪录稿交*签字的一瞬间,*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⑸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深爱他的儿子,老来丧子,使他悲痛欲绝──常人的情怀。
⑹*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的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四、小结,深化感悟
1、小结:
*把一生献给了新*,奉献给了*的老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的**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的悲痛啊,但他却毅然地把自己的儿子的**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的胸怀似海般广阔。
2、感情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再一次体会*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悟到的?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可学生的朗读还欠加强指导。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所以**好朗读教学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教学中学生集体感情朗读的时间欠充分,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地感受作品。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可在体会情感中没有涉及到描写人物的方法,我觉得在体会情感和了解写作方法有一个自然的融合就更好了,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个人及赴朝的缘由、**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作为诗人和**的风采。不过,**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爱子毛*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后,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1)“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的电报,作为父亲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当年,地下*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去苏联留学。***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不都***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的资料,了解毛*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从不以**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则要求将*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B、“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想法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作为一名伟大的**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精神的见证。)通过朗读体会*矛盾的心理。
(4)“*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从*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是伟人,也是凡人。)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家的博大胸襟。
(6)“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我们不由得不说: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不都***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上一篇:生活中的比的说课稿(优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