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范例【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范例【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第一篇】

一、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毛泽东惊悉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在极度痛苦的心情下,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教学时,以毛**思想感情的转变为线索,通过对描写手法的了解,让学生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教学中重点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会读“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谋、瑞”等14个生字。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检查预习,自主识字。阅读课文,理清两个部分的内容,体会毛**的情感。

教学难点

自主阅读,能联系上下文,概括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了解历史  引入新课

1.视频导入:播放视频,要求学生说说视频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故事的来源。

2.揭示课题:

目的:让学生了解本文事件的起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埋忠骨指毛岸英葬于朝鲜。

(2)课文写了毛泽东在惊悉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光荣牺牲的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3.历史背景: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最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4.了解人物一:

(1)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主要成就:

①领导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3)代表作品:《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5.了解人物二:

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关进牢房。1936年,他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46年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  梳理文意

检查交流: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找出文中描写毛**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毛**失去爱子时悲痛欲绝的心情。

3.说说毛**为什么不把岸英遗体运回国?

4.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结合关键词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 

第三板块字词积累  强化运用

1.词语认读:出示词语,认读词语。

2.生字组词:出示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并组词。要求学生观察生字结构。

第四板块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1.概括内容:课文两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1-4):毛**收到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电报,陷入回忆和悲痛之中。

(2)第二部分(5-10):毛**强忍着悲痛,作出将毛岸英葬在朝鲜的决定。

2.电报内容:

教师提问:课文出现了几封电报?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1)电报一:(来自司令员彭德怀)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明确:从此电报,我们知道毛岸英牺牲了。

(2)电报二:(来自志愿军司令部)

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3)电报三:(来自朝鲜方面)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教师提问:面对朝鲜的请求,毛**是怎么回应的?

毛**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让岸英安葬在朝鲜)

3.内心世界:出示文段。

毛**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1)动作描写:吸着烟

(2)细节描写: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3)教师提问:你体会到了毛**怎样的心情?

难过、悲痛。

4.追忆插曲:出示文段。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1)回忆了毛岸英的成长历程

(2)插叙写法:表现了**心中深深的愧疚之情。

5.情感体会:出示文段。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思考:省略号蕴含的内容。

(2)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3)感悟毛**巨大的悲痛、深深的思念。

6.心理矛盾:出示电报。

电报二:志愿军司令部

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电报三:朝鲜方面

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面对两种抉择,对比毛**的内心活动,体会毛**的精神品质。

7.内心独白:出示文段。

毛**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毛**的心理描写:

想法一:想见儿子遗骨→凡人情怀

想法二:将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伟人胸怀

(2)问题探讨:

①毛**为什么这么难以抉择?

②从毛**最终的决定,你体会到了什么?

8.写法归纳:出示文段。

毛**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1)神态描写:踌躇,黯然。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这两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动作、细节描写: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神态、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体会毛**的心情。

9.篇末点题:出示文段。

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从“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想象场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批示内容,点明主题:革命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已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3)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第五板块课外拓展  积累延伸

1.课外积累: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拓展学习:课后查阅了解毛**与爱子毛岸英的相处之道。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有感情的朗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里描写。

3、围绕**“常人情怀,伟人胸怀”想象晚上写批示时神态、动作、心理的内容,并写一小段话。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线索

三封电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初悟课题意思。

师:在《长征》中,毛泽东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的胸怀,另我们敬佩不已,无限敬仰。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的情感。请读课题。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谁懂这句话的意思?

生:青山到处可以埋葬英雄。

师:(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为什么一定马皮包回家乡

这是清代的一位诗人龚自珍的诗句。

师: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我们再读这句诗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再读一遍,读出革命者血洒疆场,无怨无悔的气概。

生朗读。

三、读通课文,知晓三封“电报”

师:课题是毛泽东收到三封电报以后回电的内容。我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9个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用()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边听边订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如“踌躇”;同时解答“踌躇”、“黯然”、“勋鉴”等词语的意思,其间又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三、学习课文,体会**情怀。

师:请看第一封电报。

出示

**勋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敌机的汽油弹击中。**的儿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一位同学朗读。

师:(板书:闻噩耗)听闻噩耗以后,**万分悲痛。我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读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中的“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师:(出示)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请抓住关键词语体会。

生:**无限的痛苦。整整一天没有说话,他不想说,只想哭,只想一个人静静呆一会儿。

生:**不想说话,还要不断吸烟,用吸烟的办法摆脱自己的痛苦。

生:**一口也不想吃,满心中都是失去儿子的痛苦。

生:**痛苦极了,他不相信儿子已经死了,一定在边吸烟边在回忆和儿子在一起的情景。

师:你们了解岸英吗?找到书上句子。

生: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大儿子,当年地下党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后来送到苏联留学,又到农村锻炼,现在又来到了战场。

师:(补充资料,出示**与岸英一起合影的图片)**有三个儿子,五岁的岸青流浪街头的时候被警察打伤头部,一直治疗,岸龙在战争中不幸失踪,再无信息。长子岸英,受尽了苦难才回到**身边。(出示地图)可是美国人把魔掌伸向了朝鲜,想消灭了朝鲜以后,进攻中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派彭德怀带领自己的儿子和几十万志愿军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多么希望经过朝鲜战场上锻炼后回来做自己的接班人啊,可是----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生:(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第二封电报和第三封电报内容意见不一。

(出示第二封电报和第三封电报,学生朗读)

……岸英是**的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师:这是两封意见不同的电报。圈出“破格”两字,能明白吗?

生:其他的战士牺牲在朝鲜战场是不能够回家的。因为他是**的孩子,唯一的一个健康的孩子,可以破格把尸体运回家乡。

师: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手中,可是**最后的决定却是让儿子埋在朝鲜的土地上。默读第五自然段,最能打动你的词句圈话出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默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的体会。

生:“**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强忍”两个字让我感觉到毛**内心的无限哀伤,但是,他还要安慰自己,人家的父母也悲痛,没有见到儿子的遗体,我要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多么了不起的人啊。

生:**太了不起了,他想到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利益,他想到的是朝鲜人民的请求,他想到的是满足朝鲜**的愿望,他的胸怀多么宽广啊!

师:(板书:伟人的胸怀)

生:**非常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其他的战士牺牲后都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也要和普通人一样,真是一个伟大的人。

师:在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四十多万志愿军死伤战场上。在这以前,毛**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但艰难抉择后的批示是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那博大的胸怀令人震撼。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的批示──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第三篇】

(一)激趣设疑入课

课前二分钟交流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师:(出示中朝边境图,简介抗美援朝)

同学们,课前我们交流了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大家请看,这是中国与朝鲜的边境图,朝鲜与我国东北地区接壤相邻。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两年零十个月的激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战争结束了,但我们又怎能忘记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血洒疆场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深爱的长子——毛岸英。和众多普通战士一样,他的英魂永远留在了朝鲜战场,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让我们满怀着心中的哀悼和崇敬,齐读课题。

生:(初步进入情境,满怀深情的读课题)

(二)展学评导定教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共收到了几封电报,每封电报的内容是什么?

生:第一封电报**得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

生:第二封电报的内容是彭老总请求把岸英遗体运回国安葬。

生:第三封电报的内容是朝鲜首相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师:收到第一封电报后,**心情怎么样?

生:(不自禁地同声回答)悲伤

师:收到第二、三封电报后,**的心情怎样?

生:**的内心很矛盾,最后做出了把儿子葬在朝鲜的决定。

师:(师手指课件)同学们,我们抓住三封电报引起的**的思想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把我们所说的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一说。

生:(看课件总结主要内容)

师:像这样,抓住中心线索串联各部分内容,是总结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去感受**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简略地批注在旁边。

生:(自读自悟,很多学生在埋头写批注)

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细读析路品语

师:在**收到第一封电报后,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毛**失去儿子是那么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啊,同时也知道了**是多么的爱他的儿子。

师:是啊,父亲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失去孩子的毛泽东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此时,他也只是一个疼爱孩子的老父亲啊,他也有着普通父亲的感情。

师:谁再来读这段话,读出老人内心的悲痛。(指名读)

师:你让老师看到了一位心碎的父亲。这一段是对**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作者正是通过对**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内心的无比悲痛。

生:我最受感动的句子是“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从这里我知道了**不愿意相信自己心爱的儿子真的牺牲了,体会到**失去儿子后悲痛欲绝。

生:我也被这句话感动了,从这里我知道毛**和他的儿子分多聚少,但以往的分离他们都能再团聚,现在儿子却永远离开了他,毛**感到震惊,不相信这是真的,说明了毛**失去爱子万分悲痛。

师:“那一次次的分离”指的是哪些分离,请联系上文读一读。

师:毛岸英从小与父亲聚少离多。他1922年生于湖南长沙。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后来,由于地下党组织被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受尽了苦难。1936年,毛岸英到苏联学习,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

师:岸英怎么会回不来了啊,这位老父亲不愿相信、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他的心在颤抖,让我们再读这段话。(指名读,学生读得真情投入)

师:这段话是对**的什么描写?

生:心理描写

师:作者正是通过对**的心理描写,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内心的无比悲痛。

生:还有一句话让我感动。那就是:“岸英!岸英!”**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情不自禁”就是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我体会到**万分思念自己的儿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就呼喊爱子的名字。

生:我觉得“喃喃”这个词也表现出了**特别悲痛。

师:你能解释一下“喃喃”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喃喃”就是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说明**思念太深,伤心过度,才不由自主的低声呼唤儿子。

师:是的,这位失去孩子的老人,也许因为正是因为思念太深,他的眼前出现了幻影,爱子出现在眼前,他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低声呼唤儿子的名字。每一声呼唤,都是老人内心的痛啊!谁再来读这段话,读出老人内心的悲痛,(指名读)

师:你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在流泪的父亲。“岸英!岸英!”这是对**的什么描写?

生:语言描写

师:这短短的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悲痛。

师:(课件出示刚才学生交流的句子,回顾每一句的描写方法,师边板书边小结。)作者正是通过对**“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一位有情的父亲。

师:孩子们,在人的生命中,痛心,莫过于生离死别。在**的一生中,却品尝了太多失去亲人的痛苦。请大家看一组资料。

(在凄婉的音乐声中,师读**失去五位亲人的资料)

师:如今,年近花甲的毛泽东又失去了挚爱的儿子,老年丧子,那是怎样一种剜心的痛啊!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象,用心走进这位心在流泪的老人。

(音乐凄惨而优美,老师投入真情地范读学生交流的让人感动的语句。)

(很多学生被感染,课堂气氛凝重,有些孩子落下了泪水。)

师:这是一位心在滴血的父亲啊,这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承受的是撕心裂肺的痛啊。谁再来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学生全情投入,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师:谁能用一个词概括**的心情?

生:伤心

生:痛苦

生:悲痛

生:悲痛欲绝

生:撕心裂肺

生:痛不欲生

……

师:失去儿子,**和所有的父亲一样痛不欲生,他也有着常人情怀。(师边说边板书“痛不欲生”、“常人情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第四篇】

一、复习导入

1.师生问好,生向听课老师问好。

自评:从问好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干脆有力的声音一出,评委老师也跟着起立。这一点也是给学生提示:现在开始上课了。

2.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现在老师有一个要求: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生:第一部分写毛**的儿子牺牲了;第二部分写毛**的儿子该葬到哪儿?

师:毛**的儿子牺牲后,毛**的心情如何?(生回答:很悲痛);第二部分写的是毛**不知道儿子的遗骨该葬到哪个地方?(生回答:不知道该葬在朝鲜还是运回国内。)

师:这样回答就好一些了,老师要提高一下难度,谁能用两个小标题来总结一下?

生:毛**失去儿子后,很痛苦。(师:这就是痛失爱子。)毛**不知道要把儿子葬到哪里。(师:我们可以说是艰难抉择。)

自评:学生的概括能力急需提升,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也一直在向学生渗透这方面的信息,课堂上也在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掌握程度却不尽人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学生认为简单概括就是减少字数,并没有提炼出主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一环节的引导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算是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简单概括了。也是因为我上课有些着急了,在导入部分没有预计太多的时间,就简单带过了。这一环节的具体操作在实录中有所呈现,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是要多些耐心,提升专业素养,学会引导和提问的方法,把一个环节上的训练点做扎实。

3.板书课题

师: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板书课题:10.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我们可以发现“青”和“骨”下面是什么偏旁?

生:月字旁。

师:月字旁的第一笔要写成——

生:竖。

师:很好,跟着老师齐读课题。

自评: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一直在反问自己:这是第二课时,在板书课题的时候有没有必要强调两个“月字旁”。学习于永正老师的课例给予我启发,不管是哪个学段的学生,字词教学永远是重点,于老师的课堂上只要出现易错字词,总是随机板书并指导。因此,在实际的课堂上,我也强调了这一点。不管是第几课时的内容,遇见就强调,这是应该做到的。

二、走进文本

1.出示学习提示。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10课,我们来看学习提示。我想找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生朗读,抑扬顿挫。

自评:指名学生朗读学习提示的这个环节中,学生朗读得特别好。我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了这个班长的朗读能力,在这一环节进行时,正好这个孩子举手,就指名他来朗读了。声音特别有力量,在上课初就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师:有力量的声音。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学习要求也是我们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所以我们在默读的时候要注意人物的描写方法。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开始吧。

自评:此处的过渡语,我特意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穿插进来,旨在引导学生对教材有整体意识,然后再聚焦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上。

学生进行批注学习,老师巡视并指导部分学生做批注。

自评:可以说教师的巡视决定着课堂的直接效果。走到学生中间去,也是于永正老师“儿童语文”的一个核心点。这样的巡视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学生默读批注的5分钟时间对我来说是黄金时间,我走到学生中间,先是大概扫视了一下学生批注的进度,然后在个别有困惑的学生旁边停下来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他能够找到句子,哪怕只找到一处,这5分钟的时间对他来说就是有效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批注有误,及时提醒他,减少无用功。在此期间我大致了解了学生所批注的范围,这就为接下来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同时自己的心里也有了基本的规划。

2.交流描写毛**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师:部分同学已经用他的姿势告诉我,他准备好了。我们一起来交流。把你感受最深刻的地方分享一下。

指名回答。

生:我找到的是第4自然段。(生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感受到了毛**的心里非常悲痛。

师:“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在我们看来这是表面上很平静的,内心却……

生:内心其实非常悲痛。(生齐声回答。)

自评:学生回答过后,我紧接着对这句话进行了分析。现在反思,觉得这个分析不是最好的,应该把问题抛给学生,比如可以提问:“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这样学生就会努力思考,从而加深印象,比这样直接告知要有效。整理完课堂实录发现,课堂上有几处也出现类似情况,值得深思。

师:理解到位。还是这句话,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毛**非常伤心,而且有些自责。

师:你怎么想到的自责?

生:他很后悔让毛岸英去战场,要是不去就不会牺牲。

师:这是你独特的感受,真好。

自评:学生在此处能够说出来“自责”我很惊讶,我的顺势询问,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打开了。

师:还有哪些句子?谁来分享?

(经过前面的预热,这时举手的学生就多了。)

自评: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真正融进课堂。这是师生思维打通的第一步。

指名回答。

生:“那一次次的分离……”(生直接读了这句话。)这句话我感受到毛**内心很不舍。

师:你感受到了不舍。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能把话说完整,比如说:我找到的是第几自然段的哪句话,这样其他同学就都可以聚焦到这句话上了。

师:哪位同学也找到了这句话?有不同的想法吗?

(无人举手,转变思路。)

自评:备课时,往往预设得完美。但是在真正的课堂上更多事情是无法控制的。例如上面这种情况,无人举手怎么办?作为老师,也只有在遇见过很多一线问题的时候,尝试着探索着解决,课堂才会处理得恰当。

师:那么老师有个疑惑“喃喃”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非常低声地说话。

师:非常准确,毛**喃喃着,其实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他的……

生:悲痛。

师:是啊,这里的省略号,毛**没说完的话是什么呢?

(此时,一个学生主动回答。)

自评:都说作为老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我不断修炼的能力。例如这位主动回答问题的孩子,通过对他的观察,他属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孩子,主动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成是抢答,因为我的话音还没落的时候,他就已经说出自己的答案了。他之所以能够抢答,是因为这个问题对他来说相对比较简单一点。像这样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非常渴望被关注的,因此我在这个时候就开始重点关注他了,接下来只要有机会肯定还会请他展示,在后面的课堂上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

生:这次怎么会牺牲了呢?

师:老师听到你的补充了。你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吗?

生加上自己补充的话,完整地读了一遍。

师:大家的感受真的非常不错,我们从这些人物的描写中就看到了毛**作为父亲,一个普通的常人在失去爱子之后的悲痛心情。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为:常人的情感。

板书:常人的情感

师:有心的同学可以批注到自己的书上。

生自主批注。

自评:这句话是我有意而为之,我希望学生能够批注,这样从侧面敲击一句,要胜于直截了当地告知。教育无痕,习惯就是在这些极其细小的事中形成的。实践证明,在我板书第二个标题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批注,好习惯隐于其中。

师:是啊,毛**他不仅仅是一位父亲。

生:还是一位领袖。(生齐声说。)

师:我们接着交流,在第二部分你有想说的吗?(多位学生举手。)

师:这次我请一位这节课还没有举过手的同学来说。(指名第一排的一个女生。有些胆怯,站起来5秒没有发声。)

自评: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待挖掘的矿,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等待着我们用耐心、爱心、童心去挖掘。我也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爱表现自己的,有的时候只是过不了自己心里那一道关,战胜不了自己的胆怯,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激励了。在这个环节中我特意提问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女生,其实我的心里也没底儿,不举手的同学不是没有思考好,就是性格有些胆怯,接下来的情况真的无法预见。这个环节提问到的这位女生就是如此。开始的时候没有做好准备,也比较胆怯,就没有发言。但是在别人帮助她的时候,我看到她在努力地做着笔记,她接下来的两次分享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次尝试,聚焦了一位同学的思维,并且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突破。

师:没事儿,不着急,我们先来听听别人怎么说。(又指名一位同学回答。)

生:我找到的是第7自然段。(生读第7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从这句话我觉得毛**对自己的儿子很眷恋。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眷恋?(该生低头不知如何回答。)哪位同学可以帮忙。(一位男生站起来回答,但是答非所问。)我们在听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再指名一位同学回答。)

生:因为他对儿子十分想念。

师:这个也不错,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联系上下文看看,说不定对你有帮助。前文说了什么。

生:毛岸英到底该不该葬到朝鲜。

师:是啊,毛**不仅是一位父亲,还是一位领袖,面对这个抉择的时候,他非常的不舍,对儿子无比眷恋。(转向第一次提问的女生,再次请她回答。这次她张嘴简单地说了句:感受到毛**的眷恋。再指名一位谈这句话的感受,这时这位女生一直在边听边批注,最后又让她回答了一次。说得还可以。)

自评:这个环节我朝着“情节丰满”的方向努力,同一个问题探究到底。在指名这位不举手的女生回答问题时,她的胆怯,或许是她的害怕,我在课堂上留足了时间供她思考,自己不会,先听别人怎么说,一遍不会再来一遍。教育本是慢下来的艺术,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些收获,对他自己来说就是莫大的帮助。在这位女生终于完整地回答问题之后,我轻抚了她的手说:就是这样,不着急,自信一点,老师相信你下次能回答得更好。教育无痕,处处皆是。

师:还有要交流的吗?(举手的孩子较多。指名一位同学回答。)

生:我找到的是第7自然段的几句话。“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这句话我感受到毛**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让儿子葬在朝鲜,不搞特殊,不徇私舞弊。

师:真为你的感受点赞。我们足以看出,毛**不仅是一位父亲,失去儿子以后非常悲痛,同时也是一位领袖,是领袖就应该如何?

生:不搞特殊,以身作则。

自评:这位同学的回答已经有了高度,学生的基本素养是有所差异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及时的赞赏是对他最大的鼓励。现在整理,如果在评价上除了对该同学的回答作出肯定之外,再邀请她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之类的内容,学生的主动性就发挥得更好,同时也能引发其他学生的注意。

师:对呀。所以他不仅有常人的情感,同样也有伟人的胸怀。

板书:伟人的胸怀

师:大家这次都在主动做批注,老师太为你们高兴了。(学生自己批注到了书上。)

自评:此时学生的做法,是前面留心教育的结果。

三、指导朗读

1.提出要求,自由练读。

师:经过我们刚刚的交流,相信大家对这些人物描写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对人物的内心感受也理解了。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好。那么在大家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有哪些把课文读好的方法?

生:不回读,不指读。

师:你的知识真是扎实。我们聚焦到这一课,它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生:非常悲痛。

师:那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声音要低沉一点。

生:慢一点。

师:大家的方法真不少,下面就请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自己先练习读一下,我们一会儿交流。

生自由读,师巡视。(巡视期间有个孩子喊报告,我走过去以后问我:是不是只读一段话就可以。我点头示意。)

自评: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和学段特点。在指导学生朗读之前,先交流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不仅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了回顾,同样在结合本课特点的情况下将朗读的方法总结得更具体,针对性更强。这样学生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展示朗读之前,先自己进行练读。

2.指导朗读。

师:好的,现在我们分别来认领课文的4、5、6、7、8自然段。(举手的学生众多。指名四位同学朗读。)

生:第5自然段只有一句话,那把第6自然段也送给你吧。(一生认领5、6两个自然段。)

师:第4自然段,开始吧。(生读,抑扬顿挫,读得特别好。)

师:我看他旁边的同学听得特别认真,你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吧。

生:很好。

师:从哪儿看出来好?(生沉默。)

师:那我们先听别人怎么说。(指名一位经常举手的同学。)

生:他读得声音洪亮,有停顿,而且声音忽高忽低的,很好。

师:忽高忽低,就是有起伏,我们称为抑扬顿挫。总是一个平调的朗读就不太好了,要抑扬顿挫。

师:你会评价了吗?(指名刚刚提问时只回答“好”的孩子,经过别人的分析后,再来谈一下。)

生:他的朗读有节奏感,有停顿。

师:从他的朗读中我们就能读出毛**无比悲痛的心情。

自评: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我将“重感悟”列到首位,“悟其语”“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在第二课时指导朗读的环节主要是通过后两方面进行的。以上这个环节学生本身朗读得特别好,在指名其他同学评价的时候花费了过多时间,我的原意是这位负责评价的同学能具体说出朗读的优点,然后学着别人的优点能够自己朗读一遍。结果真正的课堂不会照着预设发生,我现在反思:学生回答“很好”的时候,我可以这样引导:既然你说好,那你模仿着他朗读的优点来读一遍,如果学生模仿着读得特别好,我们再来一起总结好的方法,这样是不是比转向另外一个人评价要更好一些,毕竟指导朗读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能够读好。这一点儿值得商榷。

师:接下来我们来读第5、6自然段。(生读。)

师:同桌你来评价一下。

生:读得很好。

师:怎么好?我们不仅要会表扬,更要学会提建议。

生:很流畅。

师:嗯,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段落中的字意来读。比如这句话中的“轻声说”,读得时候就要放低声音了。

自评:跟着于永正老师学习上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处理较难的问题时,适时地告知或许课堂效率会更高,也会节省不少时间。

师:我们来读第7自然段。(生读第7自然段,中间有个别地方多字漏字,及时提醒,当即改正。这位同学就是刚刚在自己练读时主动举手报告的同学。)有人想评价吗?

生:他读得有些快了,而且在该加重语气的时候没有加重。

师:你觉得哪些词语要加重语气。(生回答了一个问句中的最后一个字。)

师: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反问句,在读的时候要加重语气,把反问句的气势读出来,是这样的吗?(在这位同学还没有点评完的时候,负责朗读的这位男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要再读一遍。)

师:肯定会给你机会,我们先听同学点评完,你可要认真听,认真记。(交流后,负责朗读的同学再次朗读,结合同学的建议,这一次的朗读有了明显进步,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漏字,马上及时改正重读。)

师:为你鼓掌。你看我们只要用心就会有进步,下次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希望你再自信一点。

自评:让关注真正得到落实。前面谈到这个男生引起了我的关注,只要有机会就会让他展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极其普通的朗读展示,却让他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仿佛激发起了他内心深处对学习的一丝向往。这位男生的第一遍朗读可指点的地方较多,当同学给予评价的时候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再次展示,这足以说明他进入了状态,同时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在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之后他的第二遍朗读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自查自改,他进入了文本,真的为他感到高兴,不禁为他鼓掌。

师:最后来读第8自然段。(生读完。)

师:后面一位同学来评价一下吧。

生:不太通顺。

师:第一句话确实有点儿难。“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签字的一瞬间……”。

生:对,他读的时候没有停顿好。“电报记录稿”中间要停一下。

师:这里的“交”也要注意,平时我们都说“交给”。你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生读了一遍,把说到的两个地方刻意大声停顿了一下。)

师:大家看,他已经明白了停顿的意思,但是读课文要连贯起来。请你再读一遍,好吗?(此生再读第三遍,把第一句话非常流利地读了下来,后面的评委老师不禁为他鼓掌。)

师:大家的朗读再次惊到了我,这说明我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深刻的理解。

自评:每个孩子都在努力变好。在指导这句话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一遍一遍地进步让我看到了启发式指导的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表现也令我感动,他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接受建议,一步一个台阶地进步。所以在他最后一遍朗读的时候,评委老师不禁为他鼓掌。其实在反复指导他的过程,对其他同学来说更是一种提升。

四、总结升华

1.观看小视频。

师: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影视剧的小视频,就是毛岸英牺牲后,毛**的一个片段。老师希望大家仔细看,抓住我们今天交流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选取其中一点仔细观察,我们一会儿交流。

全体师生观看小视频。视频结束后部分学生泪流满面。此刻铃声响起。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交流,希望这个作为今晚的一个作业,把你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抓住一个方面写几句话。

自评:有目的地学习,效率会更高。这个环节原本设计的是引导学生看过之后进行交流分享,由于时间关系把学生要交流的内容列为晚上的一个小作业。学生没有展示,确实非常遗憾,由此可见,对课堂的把控还需要不断学习。

2.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去体会了一位父亲的普通情感,还有一位领袖的博大胸怀。青山处处埋忠骨,虽然儿子的遗骨埋葬在朝鲜,但是英雄的精神与我们同在。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希望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清明节来临之际希望我们铭记历史,纪念真正的英雄。

下课。

自评:虽然课堂上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设计,却也在不慌不忙中自然结束,今天听到郭成林老师说到的一句话:课堂有的时候就不了了之了。让我很受启发。在结尾处结合马上来临的清明节,让这节课显得相对完整了一些。在回顾和梳理这节课的过程中,需要提高的地方有很多,每次反思都离不开课堂上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但是改观不够明显,这个问题值得我深思,并积极向别人请教。说到底还是对于这一方面训练得少,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就应该精炼语言,长此以往就会有所改进。最大的感触就是:备课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费,但是课堂的呈现是一名教师整体素养的集中表现,这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这些软实力其实很难界定,甚至很难一时改变,只有不断地磨练,才能慢慢领悟,这其中的磨练就包括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面对课堂,坚持反思,才会有改进。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第五篇】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题

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百废待举,需要更加稳定和平的环境,而1950年爆发的美国与朝鲜之间的战争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和平与安全,为了支援朝鲜、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的带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在战场中中国志愿者军伤亡50余人次,烈士当中,有挺胸膛睹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邱少云,我们怎么能忘记这些可亲可爱的中华儿女们,他们当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齐读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吗?

生1:“青山”指的是长有树木野草的山,“处处”是到处的意思,“埋”是埋葬,“忠骨”指的是忠臣的遗体,这儿是指毛岸英的遗体。题目的意思是:只要是有树木的山上都可以埋毛岸英的遗体的。

生2:我有补充。题目是用毛**的批示中的一句来作的,我认为它的意思应该是:朝鲜的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下烈士毛岸英的遗体的。

师:说得不错。那我们就来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师: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词多读两遍。

(学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要考考你们了。(抽学生认读生字词。)

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1:课文讲的是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后,毛**很悲痛的事。

师:说得好,还有补充吗?

生2:课文主要讲了毛**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非常悲痛,但还是做出了把儿子的遗体埋在朝鲜的决定。

生3:我认为他们说得还不够完整。课文主要讲了毛**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极度悲痛,这时彭总请求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安葬,而朝鲜的首相今日成却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最后**在痛苦中还是作出了把儿子的遗体埋在朝鲜的决定。

师:你们说得很好。这是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它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情怀。

三、朗读、交流、感受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师:用心走进课文,毛泽东的哪些言行举止让你深受感动,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并把你的领悟简略地批注在旁边。(学生自渎自悟。)

师:哪个句子或哪个段落让你深受感动?为什么?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毛**那常人的情怀,他失去爱子时是那样的悲痛,同时也知道了他是多么的爱他的儿子。

师:是的。作为一个父亲,爱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子牺牲了,当然难过、悲伤的,这就是对毛泽东**作为常人的感情描写。

生:“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从这里我知道了毛**和他的儿子分多聚少,但以往的分离都能让他们团聚,现在儿子却永远离开了他,毛**感到震惊,不相信这是真的,说明了毛**失去爱子是无比的悲痛。

生:第六自然段:**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在想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段话让我感动。自己的儿子死了,心中无比悲伤,但**仍为朝鲜人民着想,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自己的想法就做了很大的改变。说明毛**的心胸是无比宽广的。

生:我也被这段话感动了。**作为一个父亲,见已殉职的儿子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自己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应当为国家着想,不能见儿子的悲痛心情又是谁能理解的呢?

生:我也是被这段话感动了。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毛**和平凡人一样,思念、疼爱自己的儿子,却不能把自己看得特殊,还是觉得应该把儿子葬在朝鲜。他是多么的伟大啊!

师:你们的感受很深刻。这就是**那凡人的情怀,伟人的胸襟的表现。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我从这句话中知道,毛**当时十分悲痛,但他不愿意让他身边的人受到影响,便默默地自己忍受着痛苦。

生:还有一句话让我感动。那就是:“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从这句中能看出毛**做这个决定很困难,再加上丧子之痛,我能体会到毛**心中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生:是的,我也被这句感动了。因为我读懂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位父亲在哭泣,为自己失去心爱的长子而哭泣。儿子死后,身为父亲却不能相见,这是多么伤感的一件事啊!我从中体会到了毛**不同凡人的风采。

师:是的,毛**就是这样的一个伟人。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

1、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毛泽东是父亲也是**,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毛泽东,这是一位伟大的**。

2、让我们带着对烈士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这位父亲的理解,带着对**的钦佩,再来读这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闻噩耗  悲痛

作抉择  艰难

常人情怀   伟人胸怀

70 2435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