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精编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差异,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

传统的课堂教学用一言堂,满堂灌的讲课形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缺乏互动,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改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把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三者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他们自主的建构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探究深入。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2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已经验证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合作学习运用中,许多老师在对内容设计、提出问题、方式呈现、合作组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许多老师认为该合作学习了,便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展开合作讨论,该汇报结果了便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和思想交锋,而完成以后合作便戛然而止。其实,老师的这种做法是将合作学习装饰化了,没有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内涵。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成绩和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合作学习的,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仅表现外在的,还是一种精神的内在的品质,需要教师发现合作的闪光点,通过精心设计内容、呈现方式以及组织活动来实现,不是任何事都要合作,每一次合作必有一个目的。

二、合作学习的运用。

首先,用在学生思想出现“卡壳”时。学生用心灵世界去阅读、体验文本,他们的内心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在学生冷不丁提出一个棘手问题时,此时就非常有必要开展合作学习。其次,用在读写训练中。在进行读写训练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势必出现步调不一致的情况,这对提高班级整体性是不利的。此时运用合作学习,以优扶差,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第三,用在课本演练上。语文教材许多内容适合学生表演,老师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好机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演绎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这种合作可以产生迷人的力量,使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合作学习的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中要求“初步掌握精读、泛读方法,正确领会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可以看出,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要求要低于普通高中,没要求学生精读、深读并掌握一些味同嚼蜡的知识,甚至像是老师咀嚼后喂给学生的食物。这就为职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宽松、宽广的空间,让学生更自由地学习。为此,笔者以《祝福》为例,制定了合作学习方法。首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祝福》的创作背景。学生们通过合作,进行了如下总结:辛亥革命爆发以后,鲁迅对革命抱以极大的热情欢呼,但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帝制政权覆倾,军阀官僚取而代之,广大人民的生存现状依然没有改变。此时,他写下《祝福》,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时代悲剧下的一个典型人物,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妇女的迫害,更进一步揭示了作为一名民主主义战士,鲁迅对时代的抨击、怀疑、失望以及忧愤。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进行讨论。“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是一条线索,请据此分将小说分成几个部分,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一个学生来完成比较困难,通过合作探讨的方式,问题便容易多了。2.在表演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文学作品鉴赏课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会消除一部分学生水平的差距,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以《雷雨》为例,让学生组成小组来设置课堂情境和表演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剧本中戏剧情节的揣摩和人物形象的研讨,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陶醉在戏剧艺术的神奇境界之中。通过排演,学生对剧本情节及人物有了更深地理解,这是一般阅读无法达到的。3.在作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作文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1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要有引人注目的故事情节。如某商厦周年店庆,粗心的理货员将一架15000元的钢琴少标了一个零,当顾客立即付款要拿走钢琴的时候,理货员懵了,马上找经理处理,经理二话不说将钢琴卖给顾客,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让顾客写一封表扬信。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对人物心理活动展开讨论,然后再各自作文。完成以后要进行组内自评,老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4人或6人小组,每位组员均按一定的标准对同学作品进行评价。要求做到四点:至少找到一个优点、至少提出一点建议、认真阅读并找出错字和病句、评价作文等次。然后,学生根据同学的评价,第二次对作文进行改正,甚至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新想法加入进去,改善不足、扬长避短。

最后,将两次作文及同学评价语呈交老师,由老师进行二次评分。老师应将好的作品留下作为季年度优秀作文推选,在校园或报刊上进行发表。通过以上方法,不仅解决老师繁重低效的批发工作,还使学生尝试评价作文,切实提高了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凤玲.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3).。

[2]冯德芳.让合作学习真正走进语文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05).。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3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互改完后要对作文及时地进行总结和评价。这一环节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讲评两个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文时,把别人作文中的精彩片段,如新颖的开头、闪亮的结尾等值得学习、鉴赏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作文中取长补短。当作文本回到自己手上时,学生要仔细看批改后的作文,重点看别人对自己的批语,并对照自己所记录的别人的优点,写出此次作文的感受,这样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师还要把学生的作文及自评都收上来,进行审阅并随时作记录,为讲评收集材料,同时也要对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做出必要的批改。这样教师对全班学生的作文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在讲评时要以激励学生为主,应形成师生互评的氛围。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写作的自由空间,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注意在整个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作文。

4.大胆创新。

“文章当出机杼,成一家风景,不可寄人篱下。”而想成就一家之言,需在写作中打破旧框架、旧模式,运用新思想认识来看待社会生活,使认识更上一层楼。学生如果能在写作中立异标新,推陈出新,亦可使作文层级有很大提升。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敢于在旧题材中挖新意,旧内容中挖新意,旧故事中挖新意。

(1)立意创新。即要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求旧中见新,俗中见新。中要有求异思维,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去思考,审题立意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古人为文,强调“意在笔先”,确立新角度,新观点,新认识,新精神,让平中见奇,常中出新。

(2)材料出新。主要表现在选材用材的角度上。材料大都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景、物、理。若想学生从生活、学习中思考获得,要能够旧瓶装新酒,亦可以新瓶新酒。“每个形象都有各自的生命”,要写出鲜活形象,文章的选材一定要有新意。

(3)构思出巧。构思是文章的总体设计,它能全面检测写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技能。好文章必有巧的构思。怎样使构思出巧呢?a.思维方式上大胆求异。为此有必要在平常写作教学中借助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b.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优势。以对话、辩论、题记、书信、小小说、散文诗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选择一种适应自己特点的文学形式来充分构思、写作。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常中求变,变中求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做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我们手里茁壮成长,焕发个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新才.作文激趣方法例谈[j].教研天地,(11).

[2]江秀琴.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j].教研天地,(1).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4

现阶段,不管是何种形式的中学,大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面并不重视语文课程学习,大多数人认为语文课程学生从小都在学习,学生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就能够学好语文课程,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每一次都能够取得较好成绩,这样就只需要在考试的时候稍微复习一下就能够取得较好成绩,学生这种语文学习态度导致他们语文成绩越来越差。

家庭因素。

一些学生的家庭环境天生就有缺陷,父母离异或者是其它一些变故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对他们心灵造成伤害,导致部分学生对自身前途失去信心,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并且一些学生是在父母溺爱中长大,这些子女容易养成骄纵性格,他们容易养成很多不良习惯。一些父母不懂得怎样管教孩子,只顾自己工作,或者是将子女提前拉近赚钱行列中,导致学生出现金钱至上的发展观念,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学校因素。

事实上,升学考试对学生的发展仍旧起着一定作用,一些学校、教师较为重视应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并使用大量习题培养学生解题技巧。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落后,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没有兴趣,教师的教育形式太过简单,学生一出现错误就不问缘由进行批评,这样的管教形式不利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够,这样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我唯一领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二、做好中学语文后进生转换工作的重要性。

大多数学生因为自身学习成绩较差,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习惯在语文课堂中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样就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进行,促使教师的教学计划不能够顺利进行。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毫无兴趣,一些学生甚至喜欢与教师对着干,这样的学习习惯容易造成他们逆反心理,这对一些成绩较好学生并不公平,教师花费过多时间在这方面,就对学生成长发展并没有好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后进生转换工作,这样才能够保障语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首先需要开展一些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想尽办法,进行一系列丰富多彩教学活动,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书法大赛、辩论比赛、故事会、手抄报等等,使其能够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并且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能够更好地锻炼自身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内容,之后形成较强语文学习能力。在实践环节中一定要包含阅读实践与生活实践内容,这其中阅读实践是引导学生积累相应学习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学习,使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语文教材需要引导学生亲自领会相应教学内容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多一点学习空间。

让学生能够热爱语文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能够热爱语文学习,首先教师要热爱学习,就需要对后进生多投入一些爱心,帮助他们有效解决相应问题,这样就能够让他们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遗忘他们,促使他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教师只要将关爱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中,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并且学生也会给予教师积极情感回报,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促使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增强后进生学习责任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增强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时候,就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学习,语文学习目标不能够落实到实处,这样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比如教学态度较差,并且学生较为调皮,教师一定要经常找他们谈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关心他们。一定要经常与在家长进行讨论,需要与家长有效讨教育子女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协助教师与他们子女。就单亲家庭孩子来说,教师更加需要用真心感化他们,将学生从情感漩涡中解救出来,促使他们能够走上正确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关中学语文后进生转换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一定关爱,这样才能够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促使语文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最终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以“生本”理念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都是新时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要点。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有着显著的现实必要性,并集中体现在:

(一)“生本”理念的践行依托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之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相对比较僵化。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理念,弱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定位,转而以被迫的学习状态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来。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生本”理念的践行需要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一方面,个性化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形态之下更好地自主学习与探究;另一方面,个性化教学转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而以多样化的教学形态,优化与调整阅读教学,这是新时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发展的内部需求。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逐步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个性化教学中,自主学习、大胆探究,实现有效语文阅读教学的构建。

(二)个性化教学有助于阅读个性化的培育。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重要环节,阅读个性化的培育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需求。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个性化行为的培育,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学习的有效性。阅读的本质就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过程,依托个性化教学强化了阅读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习得阅读的技能。阅读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与读者情感共鸣的过程,更是学生收获启迪、领悟哲理的重要窗口。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的感官去品味、体验之时,作品的情感表达都将在个性化阅读中更加彰显。因此,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教学本质性的体现,也是培育学生阅读个性化的重要需求。

高中语文阅读个性化教学的构建,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谋发展、求创新”的重要举措。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以“生本”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导理念,不断地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等,这些都是高中语文阅读个性化教学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践行“生本”理念,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之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填鸭式教学的组织开展,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有效阅读教学的构建。新课程改革强调高中语文语文教学践行“生本”理念,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而非教师教学的跟随者和被动者。一方面,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阅读主体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来;另一方面,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技巧的培养,都强调“生本”理念作为依托。因此,在笔者看来,践行“生本”理念的践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任务。个性化阅读教学呈现出开放的教学形态,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角色,以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任务。也就是说,教师应从每一位学生个性出发,在尊重学生学习意见的同时,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以创新性的学习形态完成阅读任务,并在阅读中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引导学生自主取舍阅读对象。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要为学生创造自由活动的空间和实践,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之中,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最大程度地发挥自我潜能,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故都的秋》的课时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图画,对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天的七幅图画”进行品味,并通过分组讨论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3.教师是教学的发展者,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兴趣爱好,都集中体现出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发展者,有效教学的构建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强化阅读个性化培育。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正是个性化的集中体现。学生“出格”的思想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个体不同的理解,教师理应以欣喜、宽容的形态去接受和包容。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学生的奇思妙想促生了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与鼓励,让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有呈现的空间。在笔者看来,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也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支撑个性化教学的开展。首先,学生的态度需要关注,教师不应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要以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阅读教学中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教师的“垄断权”,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表达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其次,教师要转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理解并尊重学生出现的差错,也要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意见的表达,并创造空间让学生实践自己的设想。教学不是灌溉式的知识传输,而应强化情感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

(三)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促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现,强调良好教学氛围的创造,以支撑阅读教学的有效构建。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个性化阅读行为中,所形成的错误看法,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和谐、轻松的心境与老师、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进而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6

前言也叫引言,是正文前面一段短文。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前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有哪些新的发现,是否有学术价值?一般读者读了前言以后,可清楚地知道作者为什么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为此,在写前言以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的内容,收集前人和别人已有工作的主要资料,说明本研究设想的合理性。

1、引言应含概的内容。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缘起和提出研究要求的现实情况,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工作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工作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

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三言两语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前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首先要适当介绍历史背景和理论根据,前人或他人对本题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及在学术上是否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明确地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果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要说明研究的创新点。但大部分情况下,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一定要说明此研究与被研究的不同之处和本质上的区别,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前人的工作。

2、前言的写作方法。

(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

(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引文的形式标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

(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围绕标题介绍背景,用几句话概括即可;在提示所用的方法时,不要求写出方法、结果,不要展开讨论;虽可适当引用过去的文献内容,但不要长篇罗列,不能把前言写成该研究的历史发展;不要把前言写成文献小综述,更不要去重复说明那些教科书上已有,或本领域研究人员所共知的常识性内容。

(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前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用词要科学,对本文的创新性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

(5)、前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6)、前言的篇幅一般不要太长,太长可致读者乏味,太短则不易交待清楚,1篇3000一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一般掌握在200一250字为宜。(王丹娜陈晶如何撰写前言中国地方病学杂志xx年9月20日)。

例一:。

撑竿跳高的机械能分析方法研究。

李翰君,曲峰。

目前,我国对撑竿跳高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起跳时速度的变化、腾起角、竿弦角等方面。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忽视了人与竿子的相互作用,没有合适的指标反映运动员利用竿子弹性能力。国外已经使用能量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分析人体机械能的变化来反映竿子与人之间的能力传递,所以,把能量分析法引入我国撑竿跳高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很有必要。但是,国外文献在能量分析时,只给出了一个简化公式,而没有说明具体的计算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xx年第12期)。

例二:。

大强度运动对脑电活动影响的研究。

何叙,律海涛。

脑电图反映的是人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规律,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是检测脑功能的唯一可靠方法。关于大强度长时间运动后脑电的变化情况,目前尚无详细报道,本文目的是利用脑电分析监护系统,了解大强度运动后脑电变化情况,掌握在大强度负荷后脑电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以及改变特点,探讨活动的基本规律,为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言又称绪论,前言或导论。科技论文主要由绪论、本论(结果和讨论)、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引言是开篇之作,写引言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称。虽然科技论文不强调文章开头象凤头那样俊美、精采、引人入胜,但引言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对全文有提纲挈领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3.引言书写内容和格式。

(1)说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和目的。

(2)说明本研究的起因、背景及相关领域简要历史回顾(前人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尚未解决?目前进展到何种程度?)。

(3)预期结果或本研究意义。

所谓的引言就是为论文的写作立题,目的是引出下文。1篇论文只有“命题”成立,才有必要继续写下去,否则论文的写作就失去了意义。一般的引言包括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立题”的背景,说明论文选题在本学科领域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研究的现状,特别是研究中存在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现有研究的状况,确立本文拟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下文。一般作者在引言写作中存在这样两方面的问题。

1)文不着题,泛泛而谈。一些作者似乎把论文的引言看成是一种形式,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将引言的写作和正文的写作相分离,只是为了给论文加一顶帽子。常见的现象是,一般化地论述研究的重要性,甚至从技术所涉及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谈起,就像1篇领导的讲话稿。就是落脚于研究的主题,也是从宏观谈起到微观结束,停留在一般性的论述较多。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读者无法准确地判断“论文命题”的具体价值,缺少对当前研究状况的概括和介绍,不知道作者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工作有什么不同?因此,科技论文的引言必须交代研究工作的背景,概括性地论述所研究问题的现状。对研究现状的论述,不仅是考查作者对资料的占有程度和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从资料的全面程度和新旧程度可以判断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2)引文罗列,缺少分析和概括。引言不仅要反映背景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要考查作者对研究背景了解的深度。一般作者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深,在介绍研究现状时往往是列出一大堆参考文献,罗列出不同研究者的不同作法和结论,缺乏作者的分析和归纳,没有概括出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将一些与本文研究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也列在其中,片面地强调资料占有的丰富性。尽管有人认为,对研究现状的介绍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但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出发,引言的目的是阐述论文命题的意义,而并非是研究资料的综述,尽管综述对读者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因此,应当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难点和不足,从而引出论文研究的主题。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7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当下正推陈出新,但另一个也相对重要的基础--作文教学却似乎被人搁之高束了,笔者愿此一探其究,意在实践中寻找把握作文教学的方法,以期能做到在作文教学的观念上正本清源,在实践上也有了探索和尝试,打破作文教学的瓶颈。

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语文教学的进步,主要还是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进步,比如:阅读素材的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课堂阅读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与生本化。现在层出不穷的教学技能比赛、优质课比赛、示范课比赛等等,说来说去,还是围绕着阅读教学而展开。而对于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对于语文教学的基础--作文教学,则鲜有所见。之类的研讨、比赛,有;但比起阅读教学来说,却明显是少的。就拿笔者来说,所经历和观摩的关于阅读教学的优质课、示范课等等数不胜数,但作文教学课比赛(如作文指导课)却只有一次。虽然,那唯一的一次作文教学比赛课曾经收到了良好的比赛效果。因此,我以为,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这个占据语文科分数三分之一强的教学内容,这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目的所在的内容,是普遍受到忽视的。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瓶颈。

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同样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阵痛中缓慢发展。艰辛,是显而易见的;进步,是有的,但确实不大。如果要概括制约中学作文教学发展的瓶颈,我认为:功利化和形式化是制约中学作文教学的不可回避的负面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重应试不重素养。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两个名词,自诞生以来,就是两个纠结不清的冤家。应试教育是实,素质教育是虚;应试教育是方向,素质教育是基础;应试教育是目的,素质教育是幌子……这样的矛盾关系,也同样反映在作文教学之中。纵观所有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规范的学校教育,还是外面层出不穷的培训教育,只要与作文教学有关的,都是在“作文高分的技巧”等问题上打圈圈。也就是说,都在围绕分数打转。而分数,当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面向分数,就是面向了应试;面向了应试,就是面向了功利;面向了功利,作文的教学就自然走向了技巧化、形式化。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对于作文教学的基础与源头的积累,则视而不见或无暇顾及。于是,层出不穷的简妙作文、快速作文等等,都在教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1篇天花乱坠的作文。对于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功底的打造,虽然知道,却真的是无暇顾及,甚或,是觉得不必要顾及了。可是,每一个对作文教学负责任的教师都知道:语文素养的培养,文学知识的积累,才是我们作文教学乃至文学教育的真正的永不枯竭的源头之水。谁忽略了它,谁就断绝了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重形式不重内容。

形式与内容,本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往往很难做到真正的科学和均衡,这是辩证法的结果,也是事物局限性的体现。而因为功利的关系,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就往往是形式大于了内容。因为形式是显性的,而内容是隐性的;形式见效快,内容见效慢。常见的作文教学,都是教学生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更具体的,是教学生如何拟题,如何开篇,如何入题,如何起承转合,如何过渡,如何照应,如何点题,如何结尾。当然,也有许多生动的鲜明的例子,确实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不管如何多的方法的引导,如何多的浅显生动的例子,始终关注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或者说,关注的,始终是应急式的“小技”,而不是终身受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大巧”。我们也知道:内容,是作文大厦的砖瓦;形式,只是讨巧的外观。但就算是比较切近内容的作文选材的指导,也往往是为着应试的需要,提供的是形式的选择和分析。对于作文内容的积累、遴选和谋划,往往也是有心无力的了。要么,是顾不上;要么,是来不及。

3重技巧不重心灵。

据说,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内力胜外力”、“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太极、八卦、形意等等,好像都是以此为最高法则。流传千年的中国武术能得出如此结论,自然有其令人信服的依据。如果依此推理和扩展,在文学写作和作文教学上,不也有同理同源之处吗?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法”,是笔随心走,文随意走,任意而行,当行则行,当收则收,在自由而适意的收放之间,佳作竟浑然而成。如果一味关注着谋篇布局,关注着语言推敲,文体语意好像都提升到了境界,但看文章的感情和寄寓,怎么看都是如此牵强和苍白。要么闪烁其词,在似是而非中状多情之态;要么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文章是有了表象,有了华丽的外表和肉体,但却缺乏了精神,缺失了心灵或者灵魂。因为,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和学生在作文写作的初衷中,已经是没有把“心”放进去。所以,什么都有了,唯独“心”没有了。所以,考场作文中,不管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中上水平之作的,在技巧和内容上,几乎都如出一辙,鲜有不同。要么拟题新颖,要么立意独特,要么选材精当,要么结构新巧。而真正能直抵心灵的佳作,是少之又少。

如何破除制约中学作文教学的瓶颈与障碍,从理论上说,是不复杂的。源头上讲,是要改变作文教学的观念,改变作文教学的目的,去除作文教学的功利化和形式化倾向。从操作方法上讲,是要与当下的作文教学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即做到:重素养不重应试,重内容不重形式,重心灵不重技巧。但是,具体来说,在实践中如何把握作文教学的方法,需要达到或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就不是能够一以概之的了。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实践方法;不同的教学力度,也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我想,如果真正在作文教学的观念上做到了正本清源,在实践上也有了探索和尝试,作文教学的瓶颈总会被打破的,作文教学的实践,也是会开出成功的花的。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8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方面。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方法,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一、解放教师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一味注重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感兴趣,也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相关知识内容,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生成厌学情绪,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教师盲目讲解,学生充耳不闻的现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定位,将自己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才符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要过于关注学生思维的对错,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通过对学生的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使学生更加勇于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对权威作出质疑,针对相关问题要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二、解放学生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具备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则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地解放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学语文学习的意义,要使学生学会通过批判性思维来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单纯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思维方式等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学生多角度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巨大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成为一个只会死记硬背、只会储存知识的机器,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解放师生关系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负责知识的.教授,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必须将其摒弃。在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教授与接受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引导和被引导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除此之外,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会改变对教师的偏见,教师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绝对权威性,有助于学生对权威提出质疑,并且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且可以将自己的判断与教师进行讨论。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并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对相关知识进行反思和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锻炼。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而且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文光.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科教导刊(上旬),20xx(4).

【2】徐春燕.核心素养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课外语文,20xx(10).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9

一、学会积累材料。

1.观察积累。

(1)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就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要运用自己的眼睛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鲁迅在《社戏》中再现了童年的美好——要从身边平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香鸟语中感味自然,从一言半语中感悟生活。

(2)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物、事、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需要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启迪他们对生命价值深入认识,对生活意义深刻理解,使学生逐渐学会并习惯于因事悟理、由情至理。

2.阅读积累。

积累是作文的前提。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广泛地积累材料,为写作打下基础。

没有坚硬翅膀的雄鹰是无法在广阔天空中翱翔的,没有充沛精力的骏马是无法在无垠土地上驰骋的,没有丰富的语言又怎能在写作天地间徜徉呢?教材上的每1篇课文,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都是学生作文的典范,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比比皆是。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品读、领悟、仿写。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3.日记写作积累。

日记写作一般会记自己当天很在乎的内心情感或经历。因为自己刚刚经历过,所以对经历过程中的内心活动还记忆犹新,这时自己急需表达,急需倾诉。日记使得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得到记录,而且锻炼了学生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我们暂且不究学生日记写了些什么,但他对学生日后的写作,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是的,注重坚持写日记,是积累内心情感和生活经历的写作之源中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周边存在的事物、事理都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将饱满的人物情感赋予到非人格化的事物中,多阅读其他人的优秀作品,借鉴他人的长处,多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在“多读、多思、多写”的训练中,照样能做到“下笔绣词,扬手文飞”,笔出佳作,作文能力定会有所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定会有灿烂的前景。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0

引导学生领悟1篇课文,要教会一定的方法,传授一定的技能,使之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迁移领悟的目的。如,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决定了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同;评价文章可以从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性格等入手,看当时的作用和今后的影响,辩证地评价等。

所谓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悟性对于感知课文、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悟性是生动地、直观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一词的反复出现,意味着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对文本感悟能力的培养。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休眠状态的潜意识需要情感去激发,以形成强烈的阅读冲动。主体对客体的“意念领悟”要求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情融为一体,在二者的碰撞、交流中产生共鸣,最后达到主体对客体内蕴的领悟。

声音创境。

所谓声音创境,即运用声音或音乐手段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去感悟作品。例: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写到安塞腰鼓“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种腰鼓怎有如此神奇,何以令人想起“落日、马鸣、雷电”,更怪的是还会令人大彻大悟?这些问题,很难讲好,于是可让同学们听一听真正的安塞腰鼓,放一段腰鼓音乐,追随音乐去想象、去感悟安塞腰鼓的阳刚豪迈。实践证明,一支腰鼓给学生的感受,比你说上千言万语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图形创境。

所谓图形创境,即运用图画或影像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去直观地感悟作品。例: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让学生先看十分钟的电影《上甘岭》中的片段,将其置身于朝鲜战场上和影片中的英雄共同经受炮火的洗礼,一起体验战争的残酷和爱国主义思想,为其感情上的“共鸣”创设情境。这样“最可爱的人”的高贵品质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2.启发想象思维,把握文本感悟的着力点。

阅读主体的“感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把握,必须通过想象方能捕捉到文章所隐含的高情远意。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课文的整体美和情境美,对完整的形象和意蕴深长的语句不宜作过细的咀嚼和烦琐的讲解,而应提供背景,多作引导和激发,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各有差异的美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多从联系的、综合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善于作多学科联系、跨学科综合。

3.组织讨论交流,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设置讨论交流这一感知环节,从而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写了“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到底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本人就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各抒己见。

4.教给感悟方法,尝试文本感悟的实践。

引导学生领悟1篇课文,要教会一定的方法,传授一定的技能,使之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迁移领悟的目的。如,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决定了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同;评价文章可以从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性格等入手,看当时的作用和今后的影响,辩证地评价等。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1

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探究,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课堂氛围,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改善语文课堂现有弊端,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既对老师的课堂氛围的建立提出重要建议与参考,也使学生认识到课堂氛围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一种情境,是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情调与环境的结合,它受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由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课堂的环境共同组成。教师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引导者,以其智慧与激情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益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它们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好的教学课堂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好学习,快乐学习;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对现实的追求,良好的课堂情境能使人心情舒畅,乐观自信,勇于追求和享受生活;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环境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堂氛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与素养,从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能通过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研究的现状,发现现有的课堂弊端,分析其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透过现象寻找本质,对建立良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提出好的策略,从而改善现状。因此,探究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是重要的,是必要的。

从现有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不难发现,现在中学生课堂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课堂上没有创新,没有活力,没有激情,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也达不到教学效果。分析现有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弊端,主要为: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课堂沉闷。

(二)现有中学语文课堂氛围原因探讨。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的灵魂,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同时他们又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喜欢去发掘、去探索。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引导他们的成长,而沉闷的环境只会扼杀他们的思维创新与兴趣爱好,因此它在中学生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学生每天面对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课堂如何能够提起学习的兴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学生燃起学习的激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仅仅为考高分,而是主动探寻知识,快乐的学习。在自由的空间里将智慧尽情的展露出来,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也就自然提高了。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素养,有益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环境是学生的重要导师,尤其是中学生成长阶段,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给予学生知识,更是在精神上和生活上潜移默化的引导着学生,引导着他们培养优秀和谐的个性和素养。

1.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在这个的素质教育时代,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仍旧很单一,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老师都把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完全忽略了过程,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枯燥而乏味的讲授课堂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插入各种课堂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课堂活动又包括小组讨论、角色表演、学生讲课等等。课堂上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小组讨论时,每一位同学都能畅谈自己的见解,每一个思想都能得到很好地倾听与讨论。而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贴近课程人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偶尔让学生自己讲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能丰富课堂,使课堂多样化。2.选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一味地循规蹈矩,围绕着考试大纲和教材讲课更容易适得其反,使学生疲于学习,疲于课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丰富的素材,开阔大家的视野,也可以创设新奇的问题来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索。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学习,在课堂中生活。其次,还应该适当把握课堂的进度,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状态随时调整,确保课堂的效率。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课堂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态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因此,教师不应该过于严厉,课上相互尊重,课下相互关怀,创建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要积极交流互动,多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展现,体现学生独特的思维。4.赞许课堂表现,提升学生信心课堂赞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无论是提出不懂的问题还是讲出对问题不同的见解。赞许学生的勇气,赞许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感觉到被重视,在这样的平等氛围中,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探索知识。教学课堂氛围虽然只是教学的一个外部环境,它却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研究,梳理了主要问题所在,并明确给出了几点建立良好课堂氛围的途径。怎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好?总之,最重要的还是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探索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对语文有了学习的兴趣,对语文有了情感,再加上轻松愉快、自由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这情与境的结合,便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2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是由中学语文老师通过创新性教学法的开展,培养中学生具有创新性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中学语文老师必须不断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才能激发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中学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对中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和深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务之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之路,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受中学语文教师知识面窄等因素影响,许多中学语文老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语文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特别是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更是不能达到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创新教学,除了要多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课外语文读物,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媒体上阅读有益的文章,通过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由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导致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较差,使中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的、新颖的语文知识。

(二)中学语文课程内容跟学生联系不紧密,缺乏创新力。

中学语文课程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但是当前中学语文课程内容过于单调,与学生实际联系较少,在教学上基本是采取填鸭式教学,中学语文教师只重视对书本知识的讲解,很少关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领悟能力,中学语文课堂成了老师的“讲堂”,学生很少有机会去感受课堂内容的精彩。中学语文知识特别是在写作上还是以“复制”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导致中学生失去了学习创新能力,违背了中学语文创新性教学的初衷,也无法收到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落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通过自身改革和创新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反映中学语文课程的变化和发展,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也要求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要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中学语文教学往往采用单一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和教学模式割断了中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抑制了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让中学生对中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中完善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对严重偏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创新含义,脱离了语文教学课本,一味追求出新的语文教学方法,要不断进行纠正。对于脱离中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刻意玩弄花架子,脱离中学语文知识积累,盲目地追求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行为,要不断进行纠正。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扩充知识面,掌握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才能真正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是创新型的语文教师,必须是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的语文教师,对中学生信息获取的愿望和需求有着敏感的态度。要破除中学语文的教学迷信,挣脱以往教条的语文教学方法,不搞唯上、唯书、崇拜等旧式教学方法,要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敢于超越、不断激发中学生自身的创作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只有用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才能帮助中学语文教师站在时代语文教学发展的前沿,能准确洞悉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规律,有着教书不唯书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意识,做到语文教学心中有纲,目中有学生。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并启迪中学生去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并教给中学生创新的学习方法,启发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为中学生创设有利创新的学习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中学语文教师要多采取一些有助于营造宽松民主氛围的语文学习环境。要充分尊重中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发展的特点。要经常和中学生讨论商量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倡导形成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鼓励中学生质疑的精神。从中学语文课教学堂环境来讲,应该多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能力。尽量结合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为中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学习机会。为了充分提高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中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从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要求出发,用比赛、绘画、唱歌、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语文教学,让中学生沉寂在快乐的语文学习氛围之中。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需要改革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而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递手段不断完善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中学语文教学状态,用鲜明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授课,加深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促进中学生积极的学习思维,从而使中学语文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师要相信中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创造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教学氛围,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不断为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获得更多是语文知识,探索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3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语文学科既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各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继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融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邀游太空,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4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朗读指导与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学生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  情感  再认识   优化策略。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在中学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一、存在问题。

1、朗读目标模糊。

在语文课堂,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全班齐读之后分组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甲同学读了乙同学读。听来书声琅琅,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些诸如此类的话:“把课文的某某段齐读一遍”,或“某某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由于目标的模糊,学生朗读时心不在焉,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训练无序。

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个1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而大多数教师却漠视这种“序”,无论是学习课文前的朗读训练还是学完课文后的朗读训练,都是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试问,学生在没有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流利的情况下,如何读出课文的情感?当然有些课文通俗易懂,就可以要求学生初读时就读出感情。

3、朗读评价淡化。

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作壁上观,不给予适当的点评,也没有指导学生互相评价,更加没有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读得好,还是差;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浑然不知。当然,点评时教师应当注意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二 、朗读的再认识。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阐释,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的解读和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成长,清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学之书,皆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既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这段话抓住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强调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正确的。茅以升说:“青少年时,经常背诵古文,使人渐渐掌握了作文的道理,了解了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谙练了语言的流畅和优美”,朗读是背诵的基础,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可增强学生记忆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听、说、读、写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铺垫,只有老师的讲解,是沉闷而乏味的,朗读中,学生既具有了一种主观能动性,又是对课文内容的二度创作,在此基础上穿插上教师恰当的点拔和引导,可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

朗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技能之一,它实现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沟通。学生通过朗读激发想象和联想,从课文有效的信息中发现意境美,体会语言的魅力,形成语文能力。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长期的朗读训练就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丰富词汇,掌握语法规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的。与此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特别是那些抒情性极浓的诗歌(散文)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表达依依惜别深情的抒情诗,学生初学难解其内含之美,故在教学中宜用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氛围,再辅之朗读,朗读时既要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又要读出轻盈、弹跳式的节奏,努力表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情景。这就能使学生在渐染熏陶中感受到诗意境的美,领悟出作者内心的忧思,形成正确的语感。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朗读这种教学方式的介入,教师再怎么精妙的分析和解读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情感上的震撼和熏陶,更无法准确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不通,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叶圣陶先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的方式,“读”的修改法使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应用“读”这种方式修改作品成绩最为显著的是海明威。他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反复读了二百余遍,修改了二百余次,最后才付印。海明威就是用“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去刻画形象,用最乘法,炬的语言将作者,形象,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形成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

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还要纠正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的错误观点,虽在高考中未直接考学生的朗读的情况,经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直接的,如:“语病”题、“诗词鉴赏”题、“背诵默写”题等。间接的,如:“写作”题,这些都有赖于学生在平时大量的反复朗读来实现的,光靠大量无声的习题只会损伤语文的美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不会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考试高手。

三、优化课堂朗读的策略。

(一)着重于范读的榜样性。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领悟其中的奥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例如:老师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常常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当然还要注意多媒体的.运用,这里主要指朗读录音。朗读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摊牌练习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孩子们听老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对于一些思想感情浓厚的文章,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朗读,因为情感绝不是灌输讲解得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讲《将进酒》一诗时,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教材,只要一播放,必会先声夺人,气势澎湃。氛围有了,何患激情?当然,如果老朗读水平高,由老师来读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

(三)注重朗读的方式。

在让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有准备、有目的的进行,或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某些问题,或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文情,或让学生读读比比,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

朗读的方法对朗读的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读训练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专家朗读,也就是组织学生听录音带;学,就是组织学生朗读,老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放手让学生就必学和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范读、齐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如:《将进酒》宜听专家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其中激愤、磅礴的气势。《纪念刘和珍君》宜由老师范读出义愤、沉痛之情。《荷塘月色》宜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经过反复的朗读,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达到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熟练运用普通话表达之功效,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可适当点评,也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而通过评价,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但评价要“因人而异”,如平时胆小害羞的人终于“登台亮相”了,应迅速给予鼓励性评价,而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对忽视朗读教学,这一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害,痛改这一使我们语文哑声的错误,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只有引起教师和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的重视,才能使朗读在高中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通过它来释放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

参考文献:

1.《让琅琅书声重返语文课堂》符冬莹。

2.《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张连仲。

3.《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那丽娟。

4.《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张蕴荣。

5.《教育原理》  王丹。

朱志红。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5

摘要:

农村学校,学生基础差,想学好语文更是难上加难。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也在不断思考着造成学生语文基础差、底子薄的原因,并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农村学生;问题因素;过程与策略;高效课堂;。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学好语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农村学校,学生基础差,想学好语文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作为一名在农村工作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也在不断探索着造成学生语文基础差、底子薄的原因,并探索着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所在的学校(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工作时日,学生学习也很刻苦,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始终很差,语文综合素养一直处于低水平,尤其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倍感吃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校时语文素养未能得到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很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自身的因素。

许多学生到校学习是迫于家长和政府的压力,但到校后未能将学习当成一回事,目的不明,学习态度不端正,只是为了上学而上学,学习成绩自然就提不高。

2.教师的因素。

许多教师仍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对教学的态度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也是死教书,忘却了对学生学习技巧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很差。

3.社会因素。

广大农村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就只等考干部、当干部,再无其他就业机会,因此社会上普遍认为读书无用,许多家长也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

1.要了解学情。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地域特色,风俗习惯及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知识层次,学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要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态度。

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航向,使其以学习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为目的去学习;另外教师要再精心筛选学习内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有序开展教学工作,做有效劳动,取得实效。

3.创建师生民主平等关系,营造课堂和谐氛围。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我们要激发学生,相信他们,转变原有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来;我们也要走近学生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做到教与学的相辅相成。这样便于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师讲与学生学的效率并打造高效课堂4.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是在课前精心备好课,不但要对教材做到很熟练的利用、整合、化简,而且还要对本班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现状有一个很清楚的认知,了解他们能学什么、学懂什么、接受多少知识点。学生本身也是特殊的课程资源。每位学生由于基础的不一样和家庭条件的不同,在课堂表现上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作为老师要做到“因地制宜”;去关注整体课堂效果和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二是大胆筛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因为所带学生水平和能力的不同,他们不可能在一堂课上接受老师或课本安排的所有内容,因此我们要对所讲授的知识点有一个筛选并安排好每个环节所利用的时间。三是加强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一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必要的听说读写,这四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做好教学反思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自己在本节课的优点及时的总结归纳,吸取好的`方面可供今后继续采用;二是对自己在本节课上的一些不合理或失误的环节进行反思,分析失误出现的原因以及导致的结果和影响,这样经常的反思可以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改正不良的习惯和教学方式,也能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多次的探索研究,做到请益求精。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离开反思的课堂,长期下去会导致出现什么样的后果,答案肯定是误人子弟并荒废自己玷污教师的职业。

6.有效的实施教学环节评价。

这方面的评价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由于篇幅关系,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新的时代对教师给予了新的期望与要求,但只要心系教育,心系学生,把重视学生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自身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勤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做一个真正的教育有心人,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就会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这样,我们就不枉此职业,也不枉此生!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6

人文素质就是知识、素质、精神与能力的结合体,指学生们在学习了知识文化后,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人格以及气质的综合体现。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恰恰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最佳时机。初中生正处于刚出茅庐,对事物有一定的额看法和意见,这个时候,语文教师若能够观察出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变化,在利用课堂的知识内容针对性地给与学生提示和指导,使学生们能够正确看待问题,能够具有爱国情操,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并通过在语文课程方面对词语的积累,不仅仅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情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审美观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活出自己的人格。

当今社会可怕的不是人们没有知识,可怕的是人们丧失人格,没有道德。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好,更应注意的就是使学生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学生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理解问题,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一)、通过媒体报道吸引学生注重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学大纲指明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跟上社会的进步,了解社会的现实与背景,使学生们掌握新的信息。例如在学习《木兰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讲授过课程的知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们认识到花木兰的聪慧、勇敢与孝顺,接着,教师给学生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近日里新闻报道的事情,讲述的是一个大学生,家庭贫困,为了能够照顾体弱多病的祖父祖母,没有去更好的学府,而是选择留在自己附近的大学,就是为了能够每天照顾老人,受到了当代媒体的报道后,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并体现出这个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高尚的精神。最后,学生们在课堂气氛的影响下,都深受感动。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理解人活着不仅仅要为自己,更要为别人着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会得到更加珍贵的东西,使学生们通过自己所了解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二)、通过辩论竞赛激发学生认识事物性质。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例如在学习《爱莲说(周敦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竞赛的方式,将学生们分成连个小组,让学生们进行搜集有关生活中的案例,能够反映出所学习的《爱莲说》的中心思想,学生们在搜集资料之前,学生首先要掌握这篇课文体现出的精神面貌,能够正视课文中提到的人文素质。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分析社会或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认识事物的性质,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通过教师评价鼓励学生提高人文素质。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体现出自己的水平与技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在学习《丑小鸭》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讲授课程的知识内容之后,可以问学生们怎样看待丑小鸭的一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的`一生是悲惨的!”,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的一生是坎坷的!”,有的学生说:“丑小鸭的一生是幸福的”,最后,教师说:“大家分析的都很有道理,看待事情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进行分析,不仅要注重事情的结果,也要考虑事情发生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与特征,能够给与学生积极的评价与鼓励,使学生们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珍惜生命。

(四)、通过参加实践感染学生具有优良传统。

俗话说口说无凭,学生的好奇心强,什么事情都希望得到亲身的尝试与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实践的过程使学生们具有优良的传统。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很多时候优良的传统已被流行的元素所代替,但是有很多优良传统是人们不可以遗忘和丢失的,例如:诚实、勇敢、乐于助人、正直、拾金不昧、爱国主义精神等等。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毛泽东)》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授过课程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一同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参观“烈士陵墓”一些有纪念价值的遗址,让学生心中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和激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能够对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感受,并深深触动自己的内心,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断地改变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并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初中的语文课程中不断地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总而言之,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究,采用了合适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将良好的人文素质精神渗透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体现出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人格,把自己未来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

22 3773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