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优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优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第一篇】
前言也叫引言,是正文前面一段短文。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前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有哪些新的发现,是否有学术价值?一般读者读了前言以后,可清楚地知道作者为什么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为此,在写前言以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的内容,收集前人和别人已有工作的主要资料,说明本研究设想的合理性。
1、引言应含概的内容。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缘起和提出研究要求的现实情况,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工作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工作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
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三言两语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前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首先要适当介绍历史背景和理论根据,前人或他人对本题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及在学术上是否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明确地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果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要说明研究的创新点。但大部分情况下,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一定要说明此研究与被研究的不同之处和本质上的区别,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前人的工作。
2、前言的写作方法。
(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
(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引文的形式标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
(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围绕标题介绍背景,用几句话概括即可;在提示所用的方法时,不要求写出方法、结果,不要展开讨论;虽可适当引用过去的文献内容,但不要长篇罗列,不能把前言写成该研究的历史发展;不要把前言写成文献小综述,更不要去重复说明那些教科书上已有,或本领域研究人员所共知的常识性内容。
(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前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用词要科学,对本文的创新性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
(5)、前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6)、前言的篇幅一般不要太长,太长可致读者乏味,太短则不易交待清楚,1篇3000一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一般掌握在200一250字为宜。(王丹娜陈晶如何撰写前言中国地方病学杂志xx年9月20日)。
例一:。
撑竿跳高的机械能分析方法研究。
李翰君,曲峰。
目前,我国对撑竿跳高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起跳时速度的变化、腾起角、竿弦角等方面。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忽视了人与竿子的相互作用,没有合适的指标反映运动员利用竿子弹性能力。国外已经使用能量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分析人体机械能的变化来反映竿子与人之间的能力传递,所以,把能量分析法引入我国撑竿跳高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很有必要。但是,国外文献在能量分析时,只给出了一个简化公式,而没有说明具体的计算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xx年第12期)。
例二:。
大强度运动对脑电活动影响的研究。
何叙,律海涛。
脑电图反映的是人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规律,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是检测脑功能的唯一可靠方法。关于大强度长时间运动后脑电的变化情况,目前尚无详细报道,本文目的是利用脑电分析监护系统,了解大强度运动后脑电变化情况,掌握在大强度负荷后脑电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以及改变特点,探讨活动的基本规律,为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言又称绪论,前言或导论。科技论文主要由绪论、本论(结果和讨论)、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引言是开篇之作,写引言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称。虽然科技论文不强调文章开头象凤头那样俊美、精采、引人入胜,但引言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对全文有提纲挈领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3.引言书写内容和格式。
(1)说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和目的。
(2)说明本研究的起因、背景及相关领域简要历史回顾(前人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尚未解决?目前进展到何种程度?)。
(3)预期结果或本研究意义。
所谓的引言就是为论文的写作立题,目的是引出下文。1篇论文只有“命题”成立,才有必要继续写下去,否则论文的写作就失去了意义。一般的引言包括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立题”的背景,说明论文选题在本学科领域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研究的现状,特别是研究中存在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现有研究的状况,确立本文拟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下文。一般作者在引言写作中存在这样两方面的问题。
1)文不着题,泛泛而谈。一些作者似乎把论文的引言看成是一种形式,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将引言的写作和正文的写作相分离,只是为了给论文加一顶帽子。常见的现象是,一般化地论述研究的重要性,甚至从技术所涉及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谈起,就像1篇领导的讲话稿。就是落脚于研究的主题,也是从宏观谈起到微观结束,停留在一般性的论述较多。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读者无法准确地判断“论文命题”的具体价值,缺少对当前研究状况的概括和介绍,不知道作者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工作有什么不同?因此,科技论文的引言必须交代研究工作的背景,概括性地论述所研究问题的现状。对研究现状的论述,不仅是考查作者对资料的占有程度和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从资料的全面程度和新旧程度可以判断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2)引文罗列,缺少分析和概括。引言不仅要反映背景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要考查作者对研究背景了解的深度。一般作者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深,在介绍研究现状时往往是列出一大堆参考文献,罗列出不同研究者的不同作法和结论,缺乏作者的分析和归纳,没有概括出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将一些与本文研究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也列在其中,片面地强调资料占有的丰富性。尽管有人认为,对研究现状的介绍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但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出发,引言的目的是阐述论文命题的意义,而并非是研究资料的综述,尽管综述对读者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因此,应当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难点和不足,从而引出论文研究的主题。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第二篇】
英语学习离不开记忆,记忆离不开背诵,这是英语学习者的共识。于是,朗读被渐渐地淡忘了。其实,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朗读可以极大地提高学英语的兴趣,增强学英语的热情。
朗读就是开口,开口就是说,说就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一种能力。相应地,会说就能听懂。能听会说,自然生动活泼,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理和挑战心理。因此,朗读能给人以一种热情、一种成就感。
二、朗读可以有效地纠正语音和语调,奠定听说的基础。
语音是一门语言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之一。只有语音正确,才有可能听懂与被听懂;只有语音语调纯正地道,才有可能欣赏与被欣赏。如,反复朗读shesellsseashellsontheseashore,可以很好地辨别这两个极易混淆的发音,同时能品味到英语韵律的美。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可以打好其语音基础,从而敢于听说,勇于听说,乐于听说。
三、朗读可以很好地强化记忆,实现背诵。
朗读能调动人体的眼、口、耳、脑等器官,使它们全都积极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并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默记中思想不集中、容易走神这一难题。这样,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有时,要求学生朗读和要求学生背诵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大相径庭之效。前者减少了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增强了他们的心理优势;后者增加了学生思想上的压力,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前者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厚积薄发;后者则是强行被动,支离破碎,完事大吉。
四、朗读可以直接培养英语语感,增强学习情感。
众所周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其实,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英语语感的形成和情感的融入同样需要千诵百读。
语感,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是一种自动化了的语言意识的定向反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成功就活生生地证明了这一点,因为疯狂英语全新理念的基石就是朗读。
五、朗读可以充分培养英语思维,促成英语习得。
朗读不仅仅是一个出声的过程,而且还伴随着思维的积极参与。朗读过程就是一个张嘴、听音、思索、理解、感知、体验、品味、内化、积淀的过程。所以,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直觉思维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英语的习得。
综上所述,会朗读就会说,就会听;会朗读就会有英语语感,就会有英语思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英语,就让我们从朗读开始吧。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中县铁佛中心学校)。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第三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影视资源不仅能够有大概的认识,还能够熟练地运用。影视资源成为我们休闲娱乐,以及家庭聚会、约会等场合的必要工具。从广义上来讲,影视资源是电影和电视呈现的全部内容,包括文学、音乐、文字、舞蹈和戏剧等等多种表现形式,它是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现。但是从中学语文教学这个角度来看,则更加注重影视资源的审美性和内涵性的应用价值。
二、影视资源逐渐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历程。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电影问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视诞生,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电视机、录像机、vcd等迅速普及,家庭影院进入寻常人家,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影视媒体,视觉文化已成为时代潮流。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向前发展,那么,怎样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国家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生写作、阅读、表达、口语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为学生创设有活力的课堂。现在,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整合不仅适用于中学阶段,而且在小学、中学,甚至在大学都已经成为教学必备工具。正因为影视资源的迅速普及,对它的运用还存在不少的缺陷。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影视技术的革新和创新,为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这些高技术工具利用声、色,以及传神的动作和演员们入戏的表演,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中学生在接受一些复杂抽象的文化时,往往感觉难懂,但是如果借助影视资源这一得力的助手,会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猛然发现,原来这些文化也不是怎么枯燥。不仅娱乐了学生,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效果,还使得学生对这种文化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利用一种学生熟悉并且容易接受的方式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阅读方式由浅到深的转变。
(二)鼓励学生亲自制作课件,通过课下的准备工作和课上的讲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要迎合如今社会对信息技术要求,掌握信息技术。组织课件讲评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做好课下预习的.准备工作,还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正确对待信息技术手段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影视来源于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即使影视有所改动,它的基础也是原著的文学作品。影视具备特有的声音、颜色和形象优势,使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培养起对美的理解力。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根据有限的剧情设置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或者是课本内容的理解。
(二)扩充学生学习知识的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一些根据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从而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三)潜移默化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语言有着表现人物品质、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旨的作用,有利于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打破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将影视资源引入语言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影视资源为语文教学增加了充满活力的新因子,它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和运用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第四篇】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方面。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方法,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一、解放教师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一味注重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感兴趣,也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相关知识内容,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生成厌学情绪,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教师盲目讲解,学生充耳不闻的现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定位,将自己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才符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要过于关注学生思维的对错,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通过对学生的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使学生更加勇于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对权威作出质疑,针对相关问题要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二、解放学生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具备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则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地解放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学语文学习的意义,要使学生学会通过批判性思维来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单纯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思维方式等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学生多角度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巨大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成为一个只会死记硬背、只会储存知识的机器,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解放师生关系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负责知识的.教授,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必须将其摒弃。在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教授与接受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引导和被引导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除此之外,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会改变对教师的偏见,教师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绝对权威性,有助于学生对权威提出质疑,并且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且可以将自己的判断与教师进行讨论。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并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对相关知识进行反思和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锻炼。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而且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文光.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科教导刊(上旬),20xx(4).
2徐春燕.核心素养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课外语文,20xx(10).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第五篇】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已经验证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合作学习运用中,许多老师在对内容设计、提出问题、方式呈现、合作组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许多老师认为该合作学习了,便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展开合作讨论,该汇报结果了便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和思想交锋,而完成以后合作便戛然而止。其实,老师的这种做法是将合作学习装饰化了,没有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内涵。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成绩和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合作学习的,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仅表现外在的,还是一种精神的内在的品质,需要教师发现合作的闪光点,通过精心设计内容、呈现方式以及组织活动来实现,不是任何事都要合作,每一次合作必有一个目的。
二、合作学习的运用。
首先,用在学生思想出现“卡壳”时。学生用心灵世界去阅读、体验文本,他们的内心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在学生冷不丁提出一个棘手问题时,此时就非常有必要开展合作学习。其次,用在读写训练中。在进行读写训练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势必出现步调不一致的情况,这对提高班级整体性是不利的。此时运用合作学习,以优扶差,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第三,用在课本演练上。语文教材许多内容适合学生表演,老师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好机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演绎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这种合作可以产生迷人的力量,使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合作学习的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中要求“初步掌握精读、泛读方法,正确领会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可以看出,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要求要低于普通高中,没要求学生精读、深读并掌握一些味同嚼蜡的知识,甚至像是老师咀嚼后喂给学生的食物。这就为职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宽松、宽广的空间,让学生更自由地学习。为此,笔者以《祝福》为例,制定了合作学习方法。首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祝福》的创作背景。学生们通过合作,进行了如下总结:辛亥革命爆发以后,鲁迅对革命抱以极大的热情欢呼,但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帝制政权覆倾,军阀官僚取而代之,广大人民的生存现状依然没有改变。此时,他写下《祝福》,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时代悲剧下的一个典型人物,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妇女的迫害,更进一步揭示了作为一名民主主义战士,鲁迅对时代的抨击、怀疑、失望以及忧愤。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进行讨论。“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是一条线索,请据此分将小说分成几个部分,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一个学生来完成比较困难,通过合作探讨的方式,问题便容易多了。2.在表演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文学作品鉴赏课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会消除一部分学生水平的差距,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以《雷雨》为例,让学生组成小组来设置课堂情境和表演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剧本中戏剧情节的揣摩和人物形象的研讨,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陶醉在戏剧艺术的神奇境界之中。通过排演,学生对剧本情节及人物有了更深地理解,这是一般阅读无法达到的。3.在作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作文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1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要有引人注目的故事情节。如某商厦周年店庆,粗心的理货员将一架15000元的钢琴少标了一个零,当顾客立即付款要拿走钢琴的时候,理货员懵了,马上找经理处理,经理二话不说将钢琴卖给顾客,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让顾客写一封表扬信。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对人物心理活动展开讨论,然后再各自作文。完成以后要进行组内自评,老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4人或6人小组,每位组员均按一定的标准对同学作品进行评价。要求做到四点:至少找到一个优点、至少提出一点建议、认真阅读并找出错字和病句、评价作文等次。然后,学生根据同学的评价,第二次对作文进行改正,甚至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新想法加入进去,改善不足、扬长避短。
最后,将两次作文及同学评价语呈交老师,由老师进行二次评分。老师应将好的作品留下作为季年度优秀作文推选,在校园或报刊上进行发表。通过以上方法,不仅解决老师繁重低效的批发工作,还使学生尝试评价作文,切实提高了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凤玲.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3).。
[2]冯德芳.让合作学习真正走进语文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05).。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第六篇】
引导学生领悟1篇课文,要教会一定的方法,传授一定的技能,使之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迁移领悟的目的。如,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决定了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同;评价文章可以从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性格等入手,看当时的作用和今后的影响,辩证地评价等。
所谓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悟性对于感知课文、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悟性是生动地、直观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一词的反复出现,意味着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对文本感悟能力的培养。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休眠状态的潜意识需要情感去激发,以形成强烈的阅读冲动。主体对客体的“意念领悟”要求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情融为一体,在二者的碰撞、交流中产生共鸣,最后达到主体对客体内蕴的领悟。
声音创境。
所谓声音创境,即运用声音或音乐手段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去感悟作品。例: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写到安塞腰鼓“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种腰鼓怎有如此神奇,何以令人想起“落日、马鸣、雷电”,更怪的是还会令人大彻大悟?这些问题,很难讲好,于是可让同学们听一听真正的安塞腰鼓,放一段腰鼓音乐,追随音乐去想象、去感悟安塞腰鼓的阳刚豪迈。实践证明,一支腰鼓给学生的感受,比你说上千言万语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图形创境。
所谓图形创境,即运用图画或影像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去直观地感悟作品。例: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让学生先看十分钟的电影《上甘岭》中的片段,将其置身于朝鲜战场上和影片中的英雄共同经受炮火的洗礼,一起体验战争的残酷和爱国主义思想,为其感情上的“共鸣”创设情境。这样“最可爱的人”的高贵品质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2.启发想象思维,把握文本感悟的着力点。
阅读主体的“感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把握,必须通过想象方能捕捉到文章所隐含的高情远意。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课文的整体美和情境美,对完整的形象和意蕴深长的语句不宜作过细的咀嚼和烦琐的讲解,而应提供背景,多作引导和激发,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各有差异的美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多从联系的、综合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善于作多学科联系、跨学科综合。
3.组织讨论交流,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设置讨论交流这一感知环节,从而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写了“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到底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本人就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各抒己见。
4.教给感悟方法,尝试文本感悟的实践。
引导学生领悟1篇课文,要教会一定的方法,传授一定的技能,使之最终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迁移领悟的目的。如,不同文章的文体特征决定了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同;评价文章可以从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生平、性格等入手,看当时的作用和今后的影响,辩证地评价等。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第七篇】
克服差生思维缺陷,首先要克服其“思维惰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鼓励其积极思考问题;其次加强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会区分教材内容;第三,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
关键词。
在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主持的“教学最优化”实验中,关于差生教育的思想观点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中要求差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上,这一点,我们在长期执教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
这里“差生”的界定依据和特征,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认识活动中,表现出基本的学习技能―――读、写、算的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读、写、算三大基本技能中,有两项是属于语文学习的范围。所以语文作为各学科之母,教学效果对提高差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差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速度均低于同龄者,其思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经过反复测试,大多数差生心智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其中不乏iq120以上者。差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非常被动,虽然他们也记笔记、做作业,但事倍而功半,学习效果很差。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其原因:差生对学习抱着消极态度,往往是由于长期受挫折而导致的“失败积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造成的。所以,克服差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要为差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他们通过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有了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后,关键在于解决差生内在的原因,克服差生的思维的缺陷。实际上,差生思维的缺陷,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优化教学方法和对差生进行区别教学上。
首先,运用问题研究因素,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克服差生的“思维惰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讲授《多收了五斗》一课时,由于课文的时代与今天的生活距离较远,我就注意从现实生活引入课文。如: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不愿要硬币,嫌太沉,不方便带,都愿要纸币,可旧毡帽朋友想要银元,当当响的银元,他们为什么不想要钞票?尤其是中央银行的钞票?不少学生都愣了。经过对照课文,反复讨论,终于明确是官绅的欺诈、纸币的贬值,使得农民遭受双重剥削而不得已的一种自我保护心态。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人在议论发财,谈做生意这一社会热点引入课文,提出问题:于勒发没发财?假使于勒从美洲发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言,除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优美外,其学习效果不亚于另一个好班,多年后,有学生还回忆起这一课,并且说从中感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其次,要通过教学使差生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学会区分教学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差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些老师往往认为,对差生只需提供一些事实、例子、图表就可以了,理论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依据主要理论倒能使差生把个别事实、概念联系或概括起来,从而洞察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技能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时常注意要求和帮助差生逐步掌握语文学科的主要理论,使理论逐步成为学习的核心、基础和主干。
在教学过程中,每到初三、高三,我总是要留出一大段时间来系统地复习中学教材全程的语文知识,重点在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从拼音到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现代文到文言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阅读欣赏到写作训练,详细地,扎实地过一遍。这样做之后,差生的成绩总要跨一大步。另外,在学期教授过程中,注意在每册课本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如每一册的语法,我均是安排在第一单元中集中学习,其它单元学习时就进行复习巩固,差生既有兴趣,又能经常练习,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思维的综合品质,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学习上的意志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给予差生帮助,增加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培养他们提问、思考和讨论的习惯。
过去,我们对帮助差生有一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就是在他周围安排些好的学生,以起到帮助的作用,但并没有提示如何帮助,常常成了问什么答什么。大多问的是答案,自然地给的也是答案。其实起不了帮助的作用,相反进一步加深了差生思维的懒惰性和依赖性。我发现这个问题后,采取差生与差生坐在一起,既便于老师相对集中地进行辅导,又使他们之间有一种平等竞争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互不服气的争胜心理。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的艺术。对差生的要求可以放低一点,作业量,答题的质量水平,完成的速度,都可以另作安排,但必须要求独立完成。甚至允许剩题、留空,但不允许抄袭。
为了强化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我在作业批改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举作文为例:
第一、批改要及时。
在学生作文思维兴奋点未消失前,迅速反馈作文情况,促其良好心境得到巩固;
第二、要公正。
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月晕心理”,即有的教师对一些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另眼相看,有时明明该学生应付了事,都能得个好分数。相反,一些程度不好的学生,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文章,但是,由于教师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或者拿它跟最好的作文比,结果仍然得不到他期望的分数,于是,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此对差生作文的评价一定尽可能客观公正,尽可能与他自己的前几篇作文比较,并适当对差生给予鼓励。
第三,要多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我的学生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小小的成功,有时可引发巨大的内驱力;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有时能成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总之,在评改时,一定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那怕一个词语的成功运用,一句话的优美生动,都不要轻易放过。多运用表扬激励手段,以强化差生的思维独立性,努力克服其思维的懒惰性,帮助其增强自信心,最终促使其学业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第八篇】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阐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常常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养学生二者的能力,效果均不佳。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二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是较多学生的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惑和现象。而“肚中无货,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没有东西可写,自然没有兴趣可言;搜肠刮肚,自然写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即是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诗词佳句,多扎扎实实的积累。“少做题,多读书”这也是借鉴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华,古为今用。
新课标更是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读写能力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读书、多积累来开阔眼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佳词名句、精思妙理等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广积写作的“粮草”,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有米可炊”,不为作文而愁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