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优秀10篇

冠军 分享 时间: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需注重学生对成像原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多样化的实验和实例增强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1

在完成《平面镜成像》这一内容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一、成功之处

(一)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实验这一重要手段。通过演示平面镜成像实验和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例如,在演示蜡烛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实验时,学生们被神奇的成像现象所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不仅激发了他们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更提高了他们对后续学习内容的积极性。分组实验则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引导式教学促进思考

在讲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为什么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看起来与蜡烛等大?”“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我注重将平面镜成像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镜子、平静水面的倒影等现象,让学生分析其中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二、不足之处

(一)实验操作细节指导不足

在学生分组实验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调整蜡烛和玻璃板的位置时不够准确,导致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时出现较大误差。这反映出我在实验前对实验操作细节的指导不够细致和全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二)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得较为明显。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和特点理解较快,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但也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关注到这一点,教学进度可能对这部分学生来说稍快,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吃力,没有完全跟上教学节奏。

(三)时间把控不够精准

在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这一内容时,由于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估计不足,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解释和举例,导致后面课堂练习和总结环节有些仓促。这反映出我在教学设计中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教学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

三、改进措施

(一)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细节的指导。在实验前,可以通过播放详细的实验操作视频、制作实验步骤卡片等方式,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个实验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例如在提问环节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在布置作业时,也可以设计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课后给予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跟上教学进度。

(三)优化时间管理

在教学设计阶段,要更加精准地把控每个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合理预估讲解时间,并准备一些备用的教学方法或案例,以便在学生理解困难时能够灵活调整,确保各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既不仓促结束,也不拖堂。

总之,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这一内容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2

1.本节课设计是以照镜子并向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

2.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以前没进行这种类型的课,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参与交流讨论,尤其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我说的太多,占用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较短。尽管完成了教学任务,得出了实验结果,但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而且教师在上这类探究实验课时要积累经验,总结失败的原因,是课堂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3.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应认识到: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要从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中转变过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法手段,充分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满堂灌中退出,课堂应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像《平面镜》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3

在本次关于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演示、理论讲解和学生参与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特性。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反思: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以及成像特性如虚像、等大、正立等。通过实验和互动环节,学生们在观察实验结果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学方法的运用

我运用了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平面镜成像。在演示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平面镜中物体的像,增强了对成像现象的理解。此外,结合学生前期学习的光的反射定律,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学生参与情况

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创建了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更加深刻。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得较为被动,未能充分参与互动。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部分概念表达不够清晰,尤其是关于光线的入射与反射的关系,某些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细致地解释相关概念,使用更多的图示和模型辅助说明。

后续改进方向

加强示范和实践环节:未来的.课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成像过程。

准备辅助材料:制作一些图示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增设反馈和评估机制:可以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或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体来看,本次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较为成功,学生对该主题表现出兴趣并能够掌握基本概念。但在表达和互动环节的设计上还有待提高。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希望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促使他们在科学学习中不断成长。

通过这样的反思,我期望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优化我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对教师来说,实验探究课是一节非常难以驾驭的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到进行实验探究,都有相当的难度。尽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确,无非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但学生初次学习物理对物理中的科学探究过程还不是非常熟习,特别对制定实验计划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认真考虑并进行积极突破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难点。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的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还有的学生说,假如能经常地这样去训练,那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必超过对足球、对电子游戏的迷恋。因为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所以,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5

平面镜这节主要内容有三方面,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作图以及平面镜的应用。考虑到一节课的完整性以及农村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问题,所以我把这节课分成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应用。第二课时回顾实验过程及。结论。重点放在作图方面,可以请学生板演,指出不足之处,加强课堂效果。

在第一课里,我把平面镜的定义调到课题引入后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后面用玻璃板做平面镜。后面的猜想和实验探究,并不是完全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有思想、有条理的进行。在学到平面镜应用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

按这个方案上完第一课时,我觉得效果很好。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过程和结论都有很好的认识。不过我也总结了几点,以后需要注意:

1、在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的时候,有的学生是透过玻璃板看光屏,然后说在光屏上看到像,所以在在教学中要注意这种情况。

2、在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一定先要强调"重合"的含义。

3、在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时,如果用尺子量距离肯定有误差,不如准备一张方格纸,格子的大小刚好放下物体,然后直接数格子更方便.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6

一、教材处理: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 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二、教学方法的处理:

在《平面镜成像》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温故知新→激趣质疑→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分析解疑→反馈练习→应用提高的教学程序。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平时很少进行分组实验,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只在左顾右盼,不知怎样做。在实验中我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虚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通过设计学生容易答出三个问题进行引导,加上前面复习中光路图的画法为突破学生理解平面镜成虚像这一难点打下基础,在课上我又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在镜后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屏,从边上看屏上有没有像,和平时投影仪屏上的像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实像和虚像区别,针对学生平时的认识“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辨别,很好的纠正以前的错误观点。

三、不足之处

1.对基础差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另外在课堂上时间有限也是一个原因,如果是小班制授课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对于错误的处理方法需要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3.在得出实验结论后,我又试着问同学除了刚才的实验结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猜想。此时学生普遍提不出问题,表现为思维短路。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很多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包办代替,他只是一名听众。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问题走出课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驯服的工具。

四、成功之处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和课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在基础知识方面,大家都能对实验的过程有很好的理解,对于实验的目的也非常清楚,能够很好的利用这次实验来解决实际练习时遇到的问题。在学习技能方面,同学们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实验技能——替代法,知道了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更好的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适当的时候,用简单明了的操作来替换复杂困难的操作,

用简单明了的问题代替复杂困难的问题。在情感态度方面,同学们通过这次学习,明白了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达到目的的过程,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7

平面镜成像这节课是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基础上,立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来学习、探究、应用平面镜成像的。使学生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是八年级学生遇到的比较完整的一次科学探究,而对于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现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是通过创设浇不灭的蜡烛这一魔术视频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去讨论、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从而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以达到现代教学的真正目的。

对平面镜成像问题,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往往会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看法,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实际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要及时给予更正。比如物近像大,物远像小是许多学生的主观臆想,教学中可以从一下两方面来纠正:

(1)在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强调点燃的.蜡烛虽然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了,但未点燃的蜡烛还是和观察到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和物的大小还是相同的。

(2)再通过作图来说明这一错误认识是视角问题,是由于人的错觉所引起的。这样既澄清了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又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像和物等大的理解。

由于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而对虚像这一概念也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中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1)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小孔成像相对比,说明像虽然都能通过眼睛观察到,但实像是实际光线所会聚的,是能用光屏承接到的,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能用光屏承接到的、且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而是虚像。

(2)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时,借助于作图分析说明发光点是怎样成像的,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所形成的,因而是虚像。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点拨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8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特点,难点是平面镜成虚像的理解。

一、教学效果反思:

1、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比如“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等认识。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先播放视频“魔术水中的蜡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探究情境,然后通过学生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照镜子”,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同时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分为:“像和物大小关系”,“像和物距离关系”为实验做出铺垫。实际教学中学生配合较好,气氛热烈,提出了备课时意想不到的问题。

2、完整的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全部运用,对本节课来说,不太现实,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突破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论,评估几个环节。而设计实验中,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用两个全等三角形,问学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很容易说出让他们重合,从而引出重合这个概念,启发学生用两段等大的.蜡烛来进行比较。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实验这一想法,虽然没有一步到位,但最终找到了方法。成功的解决的这一问题。并在实际操作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灌输了“替代法”。

将设计实验的难度降了一些。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能紧跟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虚像的理解是个难点,为此我特意制作了课件,复习小孔成像成实像,告诉学生可以用光屏来验证像的虚实,并用实验来验证。做好一系列铺垫之后,让小组讨论实验步骤,也就水到渠成。课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放手让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感悟“物体成像”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课上大部分组都成功的得出了结论,只有一个组由于平面镜和白纸不垂直,出现了物像不重合,经教师指点,也得出了结论。

5、平面镜成像是个重要实验,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评估这一环节,没想到重要环节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做的非常好,是我感到很惊讶,这让我深信: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开始引课用的时间有点长,事先设计好的内容没有完成。

2、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有些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处理的有点草率,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讲的有点着急。只用多媒体显示,且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简略,对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可能不利。对“潜望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也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完全分解展示给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问题走出课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驯服的工具。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9

在上“平面镜成像”一课时,我将教材中的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比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就本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两种变化

1、变“讲述式”为“探究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前上《平面镜成像》时,我一般通过演示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再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平面镜成像规律。这样做虽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能较好地掌握课本知识,但却不利于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采用“分组探究式实验”教学后,通过给学生创设平面镜成像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观察现象到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都能积极主动的完成。

2、变“重结果,轻过程”为“过程与结果并重”。

以前上课,我把眼光较多的放在学生掌握内容的多少、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上,经常忽视对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过程及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启发,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

在实验活动中,我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的探究实验获得知识,对知识要点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因而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就比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要牢固的多,从而也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几点不足

1、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行设计实验,缺乏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引导,在实验设计方面学生动手能力还欠缺,以致有些同学做实验的方法不正确。

2、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很多学生刻度尺与玻璃板的位置放置不准确,使测量的物距和像距不够准确,造成结论偏差较大或错误。

3、这节课是学生分组实验,杨老师想让我学会控制实验场面,学会把握学生分组实验的情况,维持实验课的秩序。整堂课下来了,个人感觉是秩序大致良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是会玩,没有认真做实验,会转身躯吹后面同学的蜡烛,

也出现拿直尺去烧蜡烛的情况,这些情况是杨老师发现的,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整局的把握,对整班同学的关注还是不够到位。

但总体上场面还是属于在可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讲课声音也大了很多,杨老师比较满意。

以下是杨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1.在复习上节课《光的反射定律》花了较多时间,在实验课还是需要预备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做实验,毕竟做实验不是想让学生停下就停下了,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缓冲。

2.实验步骤不需要讲一步做一步,这样太花时间了,如果步骤比较多的,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先讲完第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到学生中巡视指导,指出错误。在大部分的人都做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在把剩下的步骤讲解操作一遍示范给学生看。还有讲解实验步骤的重点是讲解做每一步的原因,这才是重中之重啊!这节课都没有讲清楚。在实验中,发现在点蜡烛之后的步骤学生都不是很清楚,而且对于重合这个步骤的原理都不是很清楚。

3.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内容严重滞后,学生只能刚好做完实验,没有时间分析得出结论。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以后的课堂一定要掌握好时间的安排,上课前要非常清楚下课的时间!

4.学生实验操作完之后对于观察的现象并不清楚,因此在做实验前要给学生实验表格,这样对于明确实验目的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总体上来说,我对于这次学生分组实验还是稍微满意的,杨老师的评价也是比较好。但是在这一节课中还是发现我对于细节的处理还是偏于粗糙,不够细腻,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跟接受程度还是预期过高的。以为一直强调的知识学生应该能掌握,或者至少应该是要知道的,可是事实上发现学生对于重复讲过的知识,步骤还是懵懵懂懂,不知如何下手。在练习中发现的情况尤其如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所在,在备课中也要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想更多的方法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10

《平面镜成像》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全班同学各按实验小组落座。开始导入,然后先是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具有什么特点呀?”,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各种猜想,有说“像与物体是一样”的,有说“物体离镜子远了,像会变小”的,有说“物体离镜子近了,像就会变大”的,还有说“物体向哪个方向移动了,像也会跟着向哪个方向动”的,也有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远”的等等,哈哈!小样儿,说的这些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小菜!将学生的这些猜想问题加以“引导”,然后做适当分类,于是就明确的提出了实验所要探究的那些经典问题:一是“像物等大”问题,二是“像物等距”问题,三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下面就是进行实验了,于是我胸有成竹的对学生们说,器材大家可以任意选择,可以是老师给准备的,也可以是自己从家里带的,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一些文具,开始吧!于是同学们七手八脚的忙起来,我下台巡视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验操作的都是规规矩矩的经典步骤:

1.将白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玻璃垂直放在白纸上。

2.玻璃板前放一直点燃的蜡烛

3.玻璃板后放一直同样的未点燃的蜡烛

4.移动点燃的蜡烛,直到从玻璃板前看上去蜡烛的像点燃似的

5.比较物与像的大小是否相等

6.测量物与像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

实验过程告一段落,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最后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到此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和我预想的一样顺利,用通常我们老师评课的语言来说那就是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呀。

可这时,最后一组的几个同学好像争执了起来,且有点火药味了,于是我又问了一句“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这一组中的张好同学胀红着脸(他正与别人争执)站起来说:“老师,这个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片儿呢?”,立刻与他争执的其中一位站起来说“这样可以更方便的找到物体的像呀!”,其他同学也略带不屑的'小声说“老师都说过多少遍了,你就傻吧!”。张好更急了扔出一句“那就非用玻璃片呀,研究平面镜成像用平面镜不行吗?”在我的印像里张好是一个不太爱听话,还有些爱钻牛角尖儿的主儿,开始我对他的这些话也有些不耐烦,不过我还是耐心的、平和的问道“那你有好的方法吗?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他看我给了他展现的机会,这下可有了说理的地方,更来劲了,我走道了这组的旁边,见他真的没有用玻璃板,而是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把掌大的小平面镜,方方正正的,开始比画起来,他用两支相同的新铅笔,一支放在平面镜前,一支放在平面镜后,让一支铅笔的一半在平面镜边沿的里面,另一半要在平面镜的边沿外面,用另一支铅笔在镜子后面摸索着找像的位置。看到这里,我确实被这个学生给震了,心想这分明就是我们老师天天在追求的“创新”吗!如果当时我不耐烦的将他们这些问题“压”下去,那真是太残忍了,在这节课上我大家赞赏了这位张好同学。

这个学生的“创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像,下课回到办公室,我静坐下来,又是惭愧又是感慨万千。作为教师,虽然我们天天在呐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际上我们多数老师仍经验化重复着那些老内容,我们的教学根本没有本质性的改观,甚至越是有经验的老师,就越是“自负”,思想头脑越是僵化,想教学生创新,而我们自己是否有了“创新”的意识?新课程改革下,我们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要教师“主导”,要学生“主体”,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导”还不是“逼”着学生“倒向”自己的思维车辙之中吗?是到了该我们教育工作者好好思考一下的时候了,我感觉我们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22 3772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