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家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成果(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地理学家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成果(最新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地理学家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成果【第一篇】

摘要: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时哲学的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哲学教育理念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本文从分析哲学教育所具有的特性入手,指出哲学教育应当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同时针对当前哲学教育在与哲学本性的配合、时代性、目的方法、内容与体系等方面的缺陷,提出了哲学教育创新的对策,以期为哲学学科教育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哲学本性哲学教育创新时代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与人文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现有的哲学学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窘境。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教育者和学生对哲学教育的特性认识不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当以及落后时代的问题是其主要原因。本文试想从哲学教育的特性人手,多角度地探讨哲学教育创新对策。

一、哲学教育的特性。

哲学的特性是哲学教育存在和立足的根本理由,它包含了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功能是什么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哲学教育要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它决定并影响着哲学教育过程的一切方面,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教育者才有可能在把握哲学精神的基础上把哲学当作哲学来教,学生才有可能学习到真正的哲学。可见,哲学教育的特性是与哲学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的。

(一)哲学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

“哲学属于人的自由思维,哲学是在发展中的系统,本质上,理念的本性在于发展它自身,并且唯有通过发展才能把握它自身,才能成为理论”这也就是说,哲学的本性在于发展,而发展的实质也就是创新,创新就成为了哲学教育的使命。因此,以问题为中心,重视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哲学教育得以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目标。

(二)哲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哲学教育的本质是为人自身需要服务的,即完善人的素质,提升人的人格,使人的本质真正得以实现,其目的就是在其他教育特别是各种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质,使受教育者把对各种知识的理解提高到哲学的层次上来。

(三)哲学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

通过哲学教育的启迪,学生才能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不断学习和掌握其他具体的方法,使自己通过哲学修养的提高,从自在的主体成为自为的主体,并逐步站在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等根本性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可见,无论是对学生的个体还是对社会的整体而言,哲学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哲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哲学教育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专业性的哲学教育已成为冷门,普及性的哲学教育也成为一种形式教育。这当然受转型期日益浮躁的社会风气的一些影响,但更多的暴露出了当代我国哲学教育的诸多弊病。

(一)哲学教育与哲学本性的背离。

霍克海默尔在其《批判理论》中曾说到:“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于流行的东西加以批判,哲学是不合时宜的、顽固的。”那么记住哲学知识,也就只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是哲学教育的基础。现实中的哲学教育并没有以哲学的本性为依托,反而出现了背离的趋势。重视哲学知识传授,轻视普遍应用的析学方法。

(二)哲学教育时代性的缺失。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社会实践领域中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移,而目前哲学教育所涉及的`问题和对象仍然是对传统社会的状态与需要,往往把过去看得比现在更重要,把本质比存在看的更重要,把原则看得比实际生活更重要,这样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三)哲学教育目的与方法的错位。

现阶段,哲学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以政治教育为教学目的的倾向,使哲学教育逐步成为“政治”的代名词和政治教育的论证工具,形成了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甚至于把哲学课当作政治课来教的错位,一味给学生灌输枯燥的原理和僵化的教条,促使学生为应试而死记硬背原理。这样做不仅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批判思维的目的,还会使学生形成对哲学课的逆反心理。在教育方法上,教师大多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占据了主导性地位,少有的讨论方式也枯燥无味,讨论过程对学生的智力缺乏挑战性;很少从感性出发,逐层深人地探讨问题,而习惯于一上来就引人“物质”、“意识”、“主体”、“客体”之类的抽象概念,没有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非但没有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反而起着窒息创造精神的消极作用。

三、哲学教育创新的对策。

(一)哲学教育理念的创新。

哲学教学的改革,首先是观念的变革。由于哲学的本性是批判、超越、创新。那么,真正的哲学教育就应当从现有观念出发并离开现有观念,以现存理论的反思活动揭示出现存理论的束缚,开辟出前人未涉足的角落,而不是在于讲出多少哲学原理和记住多少哲学知识。

(二)哲学教育要与时俱进。

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社会生活,哲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直面社会和人生中人们普遍关注和困惑的现实问题,将哲学原理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结合起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当前世界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结合起来,即把时代精神融合到抽象的哲学理论中,以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三)教育方法与模式的转变。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时代视野来观察、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是哲学教育的主要使命,而要完成这一使命,只有在哲学教育中撞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兴趣。为此,必须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一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二是要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三是积极开展讨论与引导教学。即针对哲学的核心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与探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和思维创新,提高学生运用哲学理论所达到的创新思维境界;同时老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的正确引导,巧设疑问,多予启发,让学生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教育主体与考核方式的转变。

哲学教育最根本的莫过于哲学教育者本身哲学理论理解水平与教学水平的提升,这就要求哲学教育者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提升自己分析、驾驭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思想与观点,创新教学内容,改变以往就原理讲原理的作法,把教育对象的触角伸向时代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最感迷茫的心理问题以及最困惑的社会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多视角地思考、分析问题,这样既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多样性、时代性和生动性,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哲学教育要注重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哲学教材和教程的编写工作,及时吸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材料和新内容,让众多普遍认同的具有较强理论水平与实践性的学术成果成为教学的主体内容,不断开拓哲学教育的视野。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往考标准化试卷的模式,形成平时讨论考核与最终或案例考核为内容的新考核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哲学教育的进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探索,这就需要我们哲学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不断赋予哲学教育新的内涵,使其不断创新和发展,充分发挥应用的教育功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迎接新时代所需的具有新哲学思维的创新人才。

地理学家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成果【第二篇】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文工程,它将教师、学生与浩瀚的知识融为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起着独特的作用。因此,作为主导的教师应当充分的了解自己所面对的人和物――学生和知识,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此基础上灵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教学相长“,既增长了学生和自己的学识,又丰富了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与”因才施教“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本人就谈一下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自己的一点点认识和感想,由于才疏学浅,工作时间又不长,认识不够深刻,有欠缺和不当的地方,望各位前辈海涵和指导。

下面是我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对”因材施教“的应用的一点感想和认识:

新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因此,新课程改革迎合了这一呼声,对教材进行了修改,新教材所重视的教育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的新课本在为我们提供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获得知识的途径,即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和启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就要求学生更多掌握的是方法、技巧和能力。

为了贯彻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我们的新教材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与生活“的原则,教材的编写更贴近学生、更贴近日常生活,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学以致用。这时的教材不再是学生的上帝和唯一,而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助手,这时的课堂也不仅仅是教室,而是扩展到家庭、街道、商场、机关等等学生们生活的地方,教师要做得是在教材的引领下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活动中、探究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在新课程体系下,政治课的教学不能像对待老教材那样,书上有什么讲什么,考试也不能像原来的考试那样书上有什么就考什么。新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更多的是路径、指向,我们在课堂上所重视的也应是路径和过程。例如:在讲高一政治必修《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时,老师就可以走下讲台,让学生们和银行的工作人员成为主角。可以先让同学们谈谈他们所使用过的信用工具有哪些,再谈谈它们的优缺点和自己使用后的`感受。对于学生们希望了解和比较重要的知识,既可以让学生们以社会调查的方式,深入到各个银行,向那里的工作人员请教,自我总结,形成调查报告,课上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请银行的工作人员到学校来做报告,就学生们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再如:在讲第二单元综合探究课”做好就业与创业的准备“时,可以让学生从多种途径中选择,可以访问创业成功认识,可以访问下岗职工,可以参加企业招聘会,可以进入招聘网、人才网等等,最终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工作的获得与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知识、素质、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努力学习,厚积薄发,为以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并利用好新课程体系下教材的这一特点,发挥好教材的指向和引导作用,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扶梯和助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下面我再谈一下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因才施教“的应用的一点认识:

大家可能都有所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的地位已经从原来的挨打挨骂变为校园的主人,这从很多影视作品中也能反映出来,比如《流行花园》、《烈火高中》、《我的野蛮同学》、《逃学威龙》、《百变金刚》中的学生们,更是成了校园的老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地位的提高,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注意尊重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当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未来某领域的天才“,在我们上课时,应怀着一颗尊敬、兴奋的心。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让这些未来的天才在我们的课堂上变得更完善、更完美,哪怕他们多学了一个字,多会了一个概念,对于我们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成功和收获。

另外,由于我国多年来”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学生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就大大加重了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每个孩子都关系到一个甚至更多家庭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更应当重视每个孩子。

当然,由于每个孩子在智力水平、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上存在的天然差别,使我们在教学中必然要做到因才施教。他们在未来可能会成为某方面的天才或专家,但在目前的课堂上,对不同水平的孩子就应当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

三、对于理科班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对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观点做一些了解即可。

每个班级当然又有其各自的特点,每个学生也有其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细心观察,认真总结。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班级档案,将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均记录在案,并适时进行总结,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做出反应:有进步的要及时表扬;退步的要及时找其了解情况,帮其找到原因;情绪有波动的要找其谈心,使其安心学习;刻苦学习而又学不得法的,要帮其总结方法;等等。总之,要最大可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做到对症下药,因才施教。

教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们毕生的事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认真学习,认真教学,不断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也热切的期待各位前辈和同行的指导和交流,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点微薄之力。

地理学家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成果【第三篇】

摘要:

新课程理论带来了课堂改革的创新,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也在课堂教学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如果能很好地把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能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能。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运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就必须相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探一探、研一研。探究式教学符合高中学科的教学规律,它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高中地理教学没有真正与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致使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不佳。如果教师能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使两者完美地融为一体,笔者相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必将得到大幅提升。

顾名思义,探究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探究为支点,以探究思维、探究精神为主轴,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和主动精神,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探究式教学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是要教师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运用合适的方式启发和点拨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把学生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位置上,所以教师应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和软环境,让学生探个究竟,独自揭开知识的奥秘,从而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自我的价值。通过个人的探究,再经过教师或他人的指导、点拨,最终得出正确或有价值的结论。多次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可以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对教师来说,在学生探究前并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成为问题的孕育者和栽培者,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作好探究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这既是探究过程本身的需求,又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能力提出的需求。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课堂主导地位,不能“一言堂”,也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善于“放权”,精简话语,做学生解决问题的幕后英雄,成为学生探究过程的重要他人,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兴趣,培育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主导者,是探究分析的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这一点无可争议,并已形成共识。学生只有成为问题发现的使者和问题解决的先锋,才能保证探究在正确的轨道上渐入佳境。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当遵照科学、可行、有规律的流程,注重探究活动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预测当前探究式教学运用的实际情况,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创设氛围,提出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地理课堂内容,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其次,教师顺势而为,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在一些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地启发学生,直至学生找到正确的探究方向,自主地探究问题。如在教学有关地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宇宙星体的视频资料,并向学生提出“银河系有多少颗星体”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营造探究式的课堂氛围;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再次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又如在教学对流、平流等专业术语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只要学生取得一点探究成果,哪怕比较幼稚,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由衷的赞赏,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欲望越来越强烈,探究之火越烧越旺盛,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学生探究成功了一次之后,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继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因此,创造一个适合探究的课堂软环境,需要教师做学生心灵的守护神,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2.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在点燃问题的火苗之后,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并在学生思考结束后,请学生发言,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高中地理是一门很接地气的学科,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间隔,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自我思考中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计划,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总结出一名完善的答案,并在小组讨论结束后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向其他学生和教师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的探究式问题分析方式,既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协作分析及总结的能力。

3.小组发言,教师总结。

在小组讨论和总结之后,就进入了小组发言环节。同样以“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的探究为例,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应当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在每个小组总结之后,教师应该适当地点评小组代表总结的内容,并指出问题,表扬思路新颖、观点鲜明的“闪光点”,使小组讨论的结果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在所有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还应该综合各个小组的总结,客观、科学地总结“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教师的总结中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学习到深入分析问题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瑞娥,赵培河.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9).

[2]李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4).

[3]龚伟波.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7).

作者:周舟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徐舍中学。

地理学家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成果【第四篇】

计划是教学工作的根本需求,今天查字典本站网友为大家准备了20xx年初一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格式范文1览,希望内容对您有所帮助,详情请看全文介绍。

范文1。

一、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计划二个课时。新课标,新教材,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少数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十分的浓厚,认为比枯燥;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地理科比较难,难以理解;有些学生认为读图比较难;有些学生认为地理科学习的作用不大。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兴趣比较浓厚,也热爱地理这个学科,且基础还行。

二、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意见。

教材设计较合理,尤其是图比较多,能直观形象的表达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字描述太少,有些知识过于粗浅,不能为优生开拓视野。在第一章活动中,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中,对于太阳光对地面的直射介绍太少,要教师去做大量的补充,若不是老教师或是非常专业的教师,都是很难教好的。

在大洲和大洋中,对于各大洲大洋的分布,除了图之外,没有一点文字介绍。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

2.教学资源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资料、地理方面图书,使之为教学服务。

指导学生究研我县、我乡地理,使之学以致用。

3.教学任务或目标。

优质地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尽量多的辅导学生。要求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和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问题,能客观的看待事物,学会做人。

4.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精心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案,认真备课,认真教学,适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

5.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教材中“活动”和“综合探究”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继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

6.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7.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8.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9.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地理学家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成果【第五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创建高效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纵观我们目前的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充分得到应有的发展,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产生逆反、抵触心理,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的低效将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高耗低效、缺乏策略”已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高效性理论,努力形成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我们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社会需要具有高度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人。因此它要求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掌握基本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生活质量,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积极参与社会发展,这样的人就需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动的唯一依据。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所有的“客观知识”教给学生,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造成学生缺乏思考、提问、批判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失去了素质教学的功能。小学优质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教学本领,而且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启发性和创造性,改变学习方式,体现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研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和谐、全面、自由的发展。在美国的兰祖力和里斯所著的《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一书中提到优质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将教学搞活,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而富有意义,使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达到有机结合,从而给现有的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3.目前国家和北京市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观念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传统教学观念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单一传授式教学,学生是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一些课堂中缺失主体性、有效性、创造性、情感性,教学效率比较低,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教学方式改革,以教师和学生提高教和学效益,促进学生主体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有效地教和学,从而使课程改革目标得以实现。

4.我国的香港和台湾的一些学校中也正在努力尝试进行优质教学实践,但在学科领域中实施优质教学还需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选择该研究课题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我校组织的几次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其结果反映出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共同问题:1、课堂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2、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3、教师较多是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4、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视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很难保证。这种“教师中心,系统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学习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时代的需要。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学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这说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着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

(1)、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好多教师仍满足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未能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情感概念个性等重要的教育资源。

(2)、有效性缺失: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课堂教学密度小,质量差;教学效率低;知识迁移能力差。有些单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组织形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缺少多样化,教师对提问的设计还缺乏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未能很好地创设情景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充分发学生的潜能,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3)创造性缺失: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

(4)情感性缺失: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中的情感性缺失;教学中情感阻隔。

由于教师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从主观要求出发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听众、观众,缺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合作,课堂教学效果变得枯燥而呆板、平淡而乏味,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以致出现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

三、课题的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高度高效、高水平高境界、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教学,其基本特征是优教、优学、优质。所谓优教是针对教师行为而言,指教学目标各更先进、教学设计更合理、教学内容更科学、教学方法更有效。优学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学习态度端正、情感意志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思维状态活跃。优质则是针对学习效果而言,指通过课堂教学达成三维目标。

有效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体系,其内涵特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教学目标的先进性、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教学主体的互动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情境的愉悦性、教学结果的发展性。优质教学应该具备民主的课堂文化,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持久发展。

从广义上说,“有效教学”是指凡是对教学功能工作有影响的各种要素,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优质资源,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目的。从狭义上说,“有效教学”指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使得一堂课为各个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选用等达到最优化,并且各环节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实施优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方式是说“说话和做事的方法和形式,”因此,教学方式是教学行为的方法和形式,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步骤和技术。

22 3200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