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琥珀》教学设计(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部编版《琥珀》教学设计(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1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部编版《琥珀》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2

现将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的因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在第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习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二、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1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习、检查预习的方法,从今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习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组合作研究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就把自己当成小科学家,好不好?看(图)它就是你们研究的对象,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书课题)

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还有别的说法吗?

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这样的?它可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就因为里面有这两个小东西,大科学家还特地为它编了个故事。这个故事读过了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什么叫琥珀?

2、这块琥珀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松脂球的化石里多了一个蜘蛛和一个苍蝇。

3、这块特殊的琥珀有什么价值呢?其它琥珀也有这个作用吗?

(齐读描写琥珀的价值的语句)

三、质疑定标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研究?

(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

2、整理学生的质疑

这些问题有的与琥珀的形成有关,有的与琥珀的发现有关,有的是写作方面的,也有的不属于本节课的研究范围。如

(板书问题要点)

3、在众多的问题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板书形成?)

那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呢?

四、个人自学,小组合作

1、请同学们仔细读(1-12)小节,边读边圈划。从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

2、小组合作研究。

(四人一小组成立科学研究小队,看哪小队研究得既准确,又迅速。)

五、师生合作

看这小队的(出示)你们是否完全同意?

(不满意可帮它完善,满意的话可针对某一条件说说理由。)

要点如下:

①时间长(从哪儿知道)

②炎热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光)为什么?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指名读第6小节。

③老松树(松脂)(老松树最怕的就是)

④继续滴(球)

⑤蜘蛛、苍蝇(怎样才能进去?)

(第7小节)指名读(怎样进去的)

齐读。从刚刚好一齐)这些说明这件事非常凑巧。如果不凑巧呢?为什么?

指导读第5小节。

自由读。(评议)

指名读。

齐读。

师:唉,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读,第8小节)

解答泪珠圆环的问题。

⑥陆沉海漫(第11小节)

⑦埋入泥沙。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看这些条件能缺少一个吗?(整理条件)哪个条件最关键,如果没这只能形成一般的琥珀。

琥珀怎样形成的弄明白了吗?

六、学习琥珀的形成

1、速读。

2、指名说。

3、这只是科学家想象这块琥珀被发现的一种可能,是不是只有这种可能呢?

4、请你们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发现琥珀的可能?

七、总结延伸

1、学到这儿,课文还有问题没有解决吗?

2、作业:

(虚拟情景)昨天,我在网上浏览得知,你们今天研究的这琥珀就陈列在我国生物博物馆里,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前来了解它,我想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为琥珀写一广告。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4

《琥珀》是1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22 429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