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课文《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图片导入
位于我国的东南海域的宝岛台湾,风光秀丽,物产富饶,与祖国大陆仅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之所以称赞它美丽,请同学们先欣赏一组图片。(出示课件)
正因为它美丽富饶,致使这块土地历尽沧桑,经常被肆意践踏。老师想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出示课件:(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台湾早期居住人民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荷兰和西班牙都曾统治过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归还中国。台湾被日本整整统治了50年,在这50年中,台湾人民受尽屈辱和欺凌,不许讲中国话,不许学中国文字,台湾人民渴望赶走侵略者,回到祖国的怀抱。)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时的事。
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难忘的一课》,故事就发生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
二、走进课文
他国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但不甘被奴役的台湾人民并没有淡忘学习祖国的文字。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台湾人民是怎样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1、同学们课前预习了没有?老师这里有两个字想考考大家。出示课件:闽、诸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3、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并思考它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一)学习第一次出现时的课文段落。
1、这三次不同情况下的出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同的;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出现的情景。出示课件
学生质疑:光复:收复,指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
真挚:感情真诚而恳切。
为什么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在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急切要表达自己是中国人,他们热爱祖国的火热的感情可以从他们学习祖国文字中间表露出来。)
2、谁能把他们对祖国的这种深厚的感情读出来?
(二)学习第二次出现时的课文段落。
1、出示课件
2、请同学们再仔细把这一段内容好好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当一个陌生人走进教室,师生们为什么不感到意外?(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爱国之心,是爱国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亲近,把他们连在了一起。)
3、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把它朗读一遍。
(三)学习第三次出现时的课文段落。
1、学习了祖国的文字,作者又参观了小礼堂。那么他参观小礼堂时,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2、出示课件图片,这些伟人你们了解吗?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学生选择自己了解的伟人介绍: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
3、看着,看着,作者的眼睛为什么不觉湿润了?
4、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的师生说些什么?
5、那么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呢?
6、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谁能把这种深厚的感情读出来。(配乐朗读)
三、复习总结
最后,让我们怀着真挚的感情,再齐读一遍: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难忘的一课》教案设计【第二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
生:62周年!
2、师:我们怎么忘记,62年前,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不仅在中国大陆横行霸道,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无数大血案,而且侵略并血腥治中国台湾整整50周年。1945年,中国台湾光复了。1949年,我的爸爸的爸爸就是我那未谋面的爷爷,随军去了中国台湾,走时才十七八岁,至今还没有回来。五十八年来,爷爷日日思归,我们也想念爷爷。国耻难忘,亲人分离,这两者联系在一起,让我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这篇──《难忘的一课》!
二、汇报预习、整体感知
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中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着文字的背后。请大家用两只眼睛默默读全文,用心去思考昨天预习中大家提出的疑问。
2、昨天大家问得较多的有:中国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深受感动的句子的理解等问题,大家各抒已见。
3、全班汇报:
生:我查看了中国的地图,知道了中国台湾在我国东南海域。
生:我查阅了有关书籍,知道了1937年7月7日,日本人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八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胜利。
生:我上网查到中日甲午战争,了解到期1895年,清朝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在黄海展开激战,邓世昌所率三艘军舰向日舰撞去,两百余名将士壮烈牺牲。中日签定《马关条约》,第二条内容是:中国把辽东半岛、中国台湾岛、彭湖岛等割让给日本。
生:课文主要讲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中国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所感。
生:我查了字典,明白了光复就是收复失地的意思。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一次比一次表达的感情强烈,第一次是“我”看见一位年轻的中国台湾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这句话,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第二次是“我”走进教室和师生一起读这句话,表达了“我”和师生手爱国之情;第三次是参观小礼堂后,“我”激动地说这句话,表达了全体中国台湾人民的爱国之情。
4、师小结:
同学们不仅会从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而且会用两只眼睛读书,表达得还很不错呢!
三、析词赏词、品文悟道
1、师:文中有一句话贯穿全文,并且反复出现,是哪一句?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师:第二次出现是在什么情况?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生:我走近一间教室……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
(领悟一笔一画、认真、吃力的含义。)
生:我从“一笔一画”体会到老师写得很认真。
生:为什么他写得很吃力呢?
师:我们拿起来,一笔一画,认真地写这句话。
(师生写这句话。)
师:你们觉得吃力吗?为什么中国台湾教师写得吃力?
生:中国台湾教师刚学习祖国文字,他们以前被日本奴役,不准说国语不准写汉字,所以写得很吃力!
生:日本人真是可恨!中国台湾教师没有忘记祖国,尽管写得不熟练,但他写得很认真,因为每一个写都包含了他的爱国之情。
师:祖国的文字最美,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请大家在本子上一笔一画,认真地写这句话,铭刻在心中。
3、师:老师和孩子们是怎样读这句话的?找出相关语句来读一读:
生: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火热的真挚的心。
(领悟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真挚的含义。)
生:我从中体会到师生对祖国深深的爱。
生:每个字每个音,都倾注了中国台湾师生的爱国情怀。
师: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一起来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再来──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第二次出现是什么情况理下?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怀着崇高的敬意……感到意外。
(领悟敬意、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意外的含义。)
生:“我”看到老师写得那么认真,那么吃力,听到师生读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师:我们是中国人,让我们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这句句话。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遍)
师:为什么“我”走进教室,谁也没有感到意外呢?
生:大家看到“我”也是中国人,感受到“我”也是爱国的,所以对“我”表示欢迎!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更起劲地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5、第三次出现是在什么情况下,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我紧紧地握着……全部感情呢?
(领悟紧紧、激动、最简单的话、全部感情的含义。)
师:“我”参观小礼堂,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那样激动呢?
生:“我”听到中国台湾教师介绍,小礼堂以前画的是日本人,现在画的是中国自己的伟人。读到这儿,我感到日本人多么歹毒,他们不仅让我们当亡国奴,而且让我们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那“我”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孔子画像。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他有弟子三千,最杰出的有七十二贤。我会背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生:“我”还看到了诸葛亮的画像,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已知彼胆识过人,他是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故事有《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精彩极了!
生:“我”还看到了郑成功、孙中山的画像。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中国台湾,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中华国民第一任总统,在中国台湾人民的心中是“国父”。
师:“我”看到这些画像,想到了什么呢?
生:“我”为中国台湾人民的爱国情意又一次感动。我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最能表达“我”这时的情感只有这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此时此刻,没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来,我们一起激动地重复这句话──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遍)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第三篇】
学习目标:
★认识2个生字。
★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搜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
◆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
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
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
◆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难忘的一课》内容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07年底到慈城中心小学听了两堂课,一堂是周养娟老师执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堂是毛东辉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应该说自己是带着很虔诚的心学习的,事先也看了教材,并对它进行了初步的框架设计,如果是我,我会怎么上?带着问题和自己的见解走进课堂我想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师的课堂设计,捕捉课堂的精彩和教师的智慧,并在课后进行反思。
《难忘的一课》大致过程:
师:出示课题《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看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产生?
生:这堂课为什么难忘?这是一堂什么样的课?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意见什么事情?
生:自主朗读课文
师: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生1:作者来到一间教室,同学们上课都很认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也悄悄地走进了教室,下课后老师还带我去礼堂看中国自己的伟人像。
师:不错。你说
生2:作者来到一间教室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听了后也跟着一起读了起来,下课后老师还带我去礼堂看伟人像。
师:能不能说得连贯些。
生2:(第二次说)
师: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里面哪两个画面都说道了?
生3:读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和看“伟人像”(板书)
师:就是这两幅画面让作者上了一堂难忘的课,下面请大家再去读一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作者难忘?
生:有一次读课文。
师:可以加流了吗?
生4:“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他们读得很严肃,很有感情,我觉得他们很爱国。
生5:我也是这一句“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他们在用心读,一遍一遍地读,说明他们很爱国。
师:“一遍一遍”怎么读?
生:练习读,然后指名读这一句。
师:还有别的句子吗/
生6:“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
师:读了这些细节,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7:是中国人,为什么不会说国语?
生8:因为中国台湾刚光复不久,原来一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上的是日本人的学校,是不许讲国语的。
师:你能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这是读书的好方法,还有哪一处也可以来解决这问题。
生9:中国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刚学习祖国的文字。
生10:“礼堂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的像,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师:知道“光复”什么意思吗?
生11:收复,收回。
师:你们知道光复的那段历史是怎么样的吗?(出示资料,生读)
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请你再默默地读一遍。
生:默读课文资料
师:现在请大家再回到课文,再去读一读哪些细节,你会有新的感受。
生12:“他写的很认真,很吃力。”他一定想,我终于可以写中国字了。
师:请你把它读好。
生12:他用粉笔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的很认真,也很吃力。
师:是啊,中国台湾离开祖国已经整整50年了,来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他用粉笔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的很认真,也很吃力。
生13:我从这句话看出他们很崇高“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不太熟练的国语。。。。。”
师:这应该是爱国情。对这句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14:“礼堂里原来。。。。。”
师:我们先来交流刚才的那一句。
生15:。。。。。。
师:谈了刚才哪些细节,你了解难忘一课的原因了吗?课并没结束,老师领着我去礼堂,请大家读第二个画面,又有哪些细节让你体会深刻?
生16:“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啊,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我觉得他一定感到很自豪,因为礼堂上挂的是中国的伟人像。
生17:他们很敬佩哪些伟人。
师:50年不能学祖国的语言文字,抬头看到的都是日本人,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生18:恨他们
生19:把他们打出去
生20:起来反抗,把日本人赶出去。
生21:他们是想让我们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忘记自己的祖国。
师:是啊,此时此刻,我能不激动吗?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节:“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的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生:“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的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师:看到的仅仅是四幅画吗?
生22:中国
生23:中国人
生24:中国情
师:再一起把这句来读一读:“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啊,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生:(齐读)“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啊,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师:所以,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中国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师:50年,现在终于可以学祖国的语言文字了,终于可以挂自己的伟人像了,这怎么不令我激动呢,来,我们一起在来读文章最后一节: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中国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师: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下课!
这堂课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组里面的1篇阅读课文。作者想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所遭受的屈辱历史,然后从这简短而又最能体现爱国之情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文间字短,的确是篇好文章。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生对于文中提到的那段背景是没有认识的,而缺少这段历史的陈述,缺少对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史的体验,文章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回顾历史,感受50年屈辱史的厚重与悲壮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钥匙,也只有在感受了50年的基础上,才能体会什么是爱国,为什么写那么认真,那么吃力,为什么他们在读的时候都是发自那颗火热而真挚的心,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大声整齐的读。正是基于此,我们才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走进那段特殊的历史,用历史来转换学生的角色,让他们也在课中身临其境地激动一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那么如何设计课的结构呢?就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是这样来安排的:
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写、读、看)。
二、再读课文,明确在难忘一课中那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并找到三次出现的地方(认真、吃力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一遍一遍用发自内心火热而又真挚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三、反复朗读,在“中国台湾光复”资料的背景下感受三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感情。
1、为什么写的认真吃力?理解光复。50年没有写过汉字为什么刚学会就急着去教孩子?50年光复后重回祖国怀抱的释怀,激动,那种学习语言文字的迫切之情。(反复朗读)
2、教学“一遍遍用火热而真挚的心读时”,可安排这样的环节:先让学生谈体会,然后根据学生体会程度,师再次引领:
师:50年没说这样的话了。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50年,整整50年没有这样大声地说这样的话了。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50年的耻辱,现在终于能这样痛快地说出来了。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50年,风雨飘摇的50年啊,中国台湾的人民过着的是怎样的日子啊,如今终于光复解放了,心情怎能不激动,神情怎能不严肃?在读。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再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在这样的情感理解基础上,然后读好关键句子。
3、看后激动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被爱国情怀感动。是自豪,是浓浓爱国之情的代言。
师:墙上挂着的仅仅是画像吗?
生:是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的历史。
师:你自豪吗?
生:自豪。
师: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是光辉灿烂的文化。
师:你自豪吗?
生:自豪。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挂着的是整个中华民族。
师:有这样的民族你自豪吗?
生:自豪。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师:面对画像,面对中国台湾教师这颗炽热的爱国之心,面对这份浓浓的民族之情,
生:(齐读)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中国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师:是啊,此时此刻没有什么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各自的感情。
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再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再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这样的一段经历,这样的一堂课我能忘吗?
生:不能。
师:指着课题读
生:难忘的一课。
师:下课!
毛东辉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从抓文章的细节,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本所要表达和传递的信息,感受那份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应该是花了一番功夫的,有几个细节处理的也充分的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智慧。
一、粗框架细处理。语文是母语课程,因此感性的、内涵性往往会超越理性,而教师的学法指导,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课堂引领和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都决定了是否能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掌握学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语文课不仅需要感性的领悟,也需要理性的取向,我想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本堂课上教师从主要内容入手,了解画面,把握难忘的镜头,然后从细节感受爱国情怀。体现了教师的功底。
二、能有效铺垫,顺势引领。“光复”是本课的情感处理难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词却是全文情感的基调,没有了这个基调,所有的体验和情感都是苍白无力的。可喜的是教师很好的解读了文本,抓住了这个情感点,从“光复”资料的推荐,朗读,语言引领上起到了很好的点睛之笔。其次,教师能关注学生课堂信息,及时梳理有效信息服务教学,在预设与生成中左右逢缘。如“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他看到的仅仅是一幅画吗?”
但是课堂上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主要体现这样几个方面。
一、如何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读。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常用的方法,我们很多教师都会用,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有时用的不得法,有时用的过于牵强。泛泛而读有之,平面推进读更有之,读为了什么?怎么读?读的价值?这些问题没有理清,没有解决怎么会有精彩的朗读处理,怎么会有良好的朗读效果呢?教学中何时安排读,读多少,用哪种方式去读,读后要不要评价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根据文章题材,教师、学生的特点,文本的价值取向,来安排处理读的密度和效度。其次要体现朗读的梯度,随着阅读的深入,随着学生走进文本的程度不断加深,需要教师在读时体现它的梯度性,好的朗读设计应该是每一次读的安排学生情感都是在螺旋式上升的,读的效度同样也在梯度上升,直到戛然而止,却仍能余音绕梁。《难忘的一课》在读的设计和安排上有待进一步提升,文章的关键句子到底需要安排几次读?读到什么样的程度?如何在教师引领下读出味,读出情?这些都有待商榷。如“一遍一遍地用严肃而又火热真挚的心在读”这句,到底最终要读到怎样的程度才算达到效果?课中学生体现的层次并非梯度上升,而是忽上忽下,到最终却又放手奔下一个环节。这样的环节课中不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们的朗读有时真的很像鸡肋。一堂课,把一处读好,读到位,让学生心灵之门在朗读中打开,这样的课怎么能不成功,这样的语文教学学生怎么能不享受呢?
二、对文本抓的不够实,体验不够深入。
《难忘的一课》线索明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贯穿全文,并一直牵引着文章的情感之线。但教师在抓点处理教材的重难点的时候并没有切准这句话,使得教学中看似比较集中的问题引领,总给人比较散乱的感觉。我想关键就是对文本这三个支点的解析,运用还不是很全面,抓的还可以在实点。其次学生在细节感悟的环节中,总是停留在对文本的浅层面解读和体会上。有些交流学生其实已经出来了,可惜却没有进一步的深入,不然我想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要好些。平时的课堂中,对于阅读感悟我们一般要处理好这样三个层面:1、立足文本词句,凭借经验和上下文感受;2、拓宽信息广度,咀嚼词句,进入文本,亲近作者;3、以读促悟,带悟品读。
三、以情感情,关注细节。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1篇情感性较强的课文,课堂上教师的情感基调、投入程度都是学生产生内心体验、情感的重要因素。它是连接教材与学生,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因此教师备课的时候就要先进入文本,走进作者,并确定课堂上自己应保持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带着真实的情感,以情感情,用自己的语言、情绪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诗意的栖居,这样的课堂才会在心与心的交融与默契中升华。《难忘的一课》是1篇富有情感,适合颂读、品读、研读的好文章,教学中,如果能多些情感上的铺垫,多些情感上的引领,多些情感上的共鸣,不仅能使学生感受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更深刻,还能在潜意识中提升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对于上这样的情感性文章,教师可以在背景音乐,课前课后的诗词,教室环境的布置,着装,媒体设计上进行关注,有时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不起眼的设计与安排,可能会造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指正。
上一篇:课文《背影》的教案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