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编3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1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在开头和结尾描写了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能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在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掌握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题质疑

1.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相关影音资料。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专门设有出售中国丝绸的店铺。当时中国的丝绸都是经过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这条路东起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这条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它的开辟者就是西汉时期的张骞。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丝绸之路。(板书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如:丝绸之路在哪里?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3.通过预习,你有答案了吗?你是从哪里获得答案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总结查阅资料的方法与途径,让学生选择有效地查阅资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说一说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看能不能通过今天的学习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丝绸之路》讲述的内容及地点距离我们都很远,学生对文本所描绘的情景较为陌生,教师采用多媒体导入,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可视性,能将平面的文字立体化,使静止的画面动态化,这样的导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特点,为课堂教学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更容易激起学生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打下基础。在揭示课题之后,通过了解学生获取答案的途径,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收集资料的习惯,并从收集的资料中找出对学习有帮助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多媒体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要求:(1)不会读的字、读不好的地方请周围的同学帮帮你;(2)浏览课文后,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把不懂的问题勾画出来,做个记号。

3.理清课文脉络。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会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先写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再写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最后写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

4.根据这样的写作顺序,可以把这篇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呢?(引导学生给课文划分意义段。)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本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又通过梳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对文章的表达顺序建立整体的印象,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经验,实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品读课文,交流感悟

1.自学课文,提问激疑。课文中的中国使者称丝绸之路为伟大的路,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番话的?(引导学生学习第2~13自然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让学生自学感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探究,汇报交流。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难道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这伟大都体现在哪里呢?(提示过渡段的作用。)

(1)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学生汇报相机梳理点拨──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反复引导学生感受“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激发学生情感。

(2)体会“友谊之路”。

师:你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看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学生分角色朗读(或师引生读)张骞出使西域东西方交流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勾画出相关的语句或词语,并进行汇报:

安息国:使节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浩浩荡荡、不计其数;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赠礼、魔术表演。

大汉国:谦逊有礼──高擎、满面笑容、抱拳、作揖还礼;薄礼不薄──绫罗绸缎

(通过学生汇报安息国及中国使者之间交流的生动场景,感受安息国与中国的友谊,体会“友谊之路”――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3)感受经济(科技)之路。学生自学13自然段,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汇报,引导探究挖掘东西方“互通有无”。即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狮子、犀牛等动物引入中国――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这是一条“经济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感受文化之路。引导学生由句子“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来体会这难道不是一条联系东西方文化的“文化之路”吗?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3.板书小结、升华感悟。“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设计意图:这是1篇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通过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丝绸之路的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1.出示课件,配乐播放。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虽然没有机会能再看到,但如今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仍旧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吧!

2.课文中哪里提到了这些巨型石雕?(开头:仿佛看到、听到;结尾:引起遐想。)

3.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让人体会到首尾呼应的写法及作用。今后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尝试着采用这样的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总结提升,使学生对首尾呼应的写法方法及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及时鼓励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练习中尝试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读与写有机结合,落实了“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的目标,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习作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小故事,为班级即将开展的“读书交流分享”活动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本环节教学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的基础上,安排“读书交流分享”的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相互评价的机会,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3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一、新课改将初中历史教学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课堂教学不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关注学生实际体验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例如"贞观之治"这一课,教材知识要点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如果让教师讲述,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我在组织这一课教学时,让学生利用课本小字提供的材料及课外收集到的相关历史资料,编成台词,组织学生上台进行对话表演;还让学生穿上唐朝的服装或配上相应的道具进行对话表演,以加深学生对"贞观之治"这段历史的感受和体验。

二、新课改下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新的教学方式应该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作法。像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话: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如,讲授"中国远古人类"这一课时,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后,提出"你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怎样来的吗"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说出了很多的想法,如妈妈是怎么说的,传说中的故事,某些科学的推断或假设等,教师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得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转化而来的。然后,我又继续提问,将课堂教学引入深处。这种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但也不能把教师的指导理解为教师对对话的过分干预和控制,否则会干扰学生的自由思考与表达。若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对话"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对话。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真正的对话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自己疑问与见解。

讨论:讨论就是由教师从教材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知识点,列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准备材料后,组织讨论,甚至辩论。例如,我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岳飞是民族英雄还是爱国英雄""在道光年间的形势下,除了林则徐的禁烟办法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还可以围绕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例如,"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讨论以问题为中心,同时要合理组织,保证学生有效参与。

角色扮演活动:就是选择教材中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以西安事变为例,把学生分成八组,分别代表张学良和杨虎城,蒋介石,中国共产党,日本政府方面,共产国际,英美政府方面,国民党亲英美派,国民党亲日派。各组按照自己所代表的那一派,发表对西安事变的看法,提出杀,放或不杀也不放蒋介石的理由。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以初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教学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哪些危机?(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3)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同伴合作,组织小组讨论,这是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

三、新课改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历史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把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如讲授"丝绸之路"时,我提前将学生分成历史,地理,语文,生物四个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历史小组介绍丝绸之路上的各胜古迹,如西安大雁塔、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阳关、玉门关、楼兰古国、安西四镇等,寻访名胜古迹,再现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使学生触摸历史,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地理小组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古今地名考证,丝绸之路从黄土高原出发,跨越黄河,经由河西走廊进入茫茫戈壁,向西延伸,显示了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语文小组搜集了大量有关描写大漠西域的诗歌,如,王之涣、张籍、王翰的《凉州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龄的《从军行》等,在课堂上配乐朗诵,活跃了课堂气氛,陶冶了情操。生物小组从生态环境出发,介绍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植物,如,葡萄、胡萝卜、胡杨树、哈密瓜等,并从环保意识出发,对丝绸之路兴盛一时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进行探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点。这种学习效果是个体学习方式难以达到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岳麓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闻名世界的陆路丝绸之路。本节课主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安排学生代替张骞给汉武帝写奏折,感悟张骞的勇于探险、开拓进取的精神,让学生在思考中激活多向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二、能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线路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通过对丝绸之路开辟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

四、掌握丝绸之路开辟的史实,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为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了解张骞两次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难点:理解丝绸之路是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对当今的西部大开发、旅游业的发展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胡萝卜、洋葱、葡萄、黄瓜等图片。

(一)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这些蔬菜、水果吧!在西汉初年我国内地的农民都不认识这些普通的蔬菜呢,你们觉得奇怪吗?组织学生讨论。

(二)师:刚才大家讨论非常激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想想它们从哪儿传来的?为什么称“胡”和“洋”?

(三)师:同学们都非常想弄清这些问题,好,我们一起走近丝绸之路。(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导入新课不是简单的复习,而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且有一定悬念的一个“药引”,“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也就是这个道理。本节导课教师用“胡萝卜、洋葱、葡萄、黄瓜”等学生熟知的蔬菜、水果导入,创设了悬念:“为什么西汉初年内地的农民都不认识这些普通的蔬菜呢?”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入题快,过渡自然。

二、教师引路,学会方法,了解张骞通西域

课件出示:汉初西域的地理位置图,组织学生快速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一)师:同学们,学习历史很简单,只要我们找到规律就容易了。抓住“两关(玉门关、阳关)、两山(北山、南山)、一岭(葱岭)、一湖(巴尔喀什湖)”让学生识记。

(二)师:下面老师编了顺口溜,帮助大家巧记这些地点,老师说前边,你们说地点。顺口溜:要去西域过两关,过了两关进两山,进了两山去一岭,去了一岭到一湖。(板书:西域)

(三)师:西汉初年,西域为匈奴控制,大月氏被匈奴击败后西迁,曾立誓报仇。匈奴也经常骚扰西汉边境,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板书:张骞)

设计理念学法指导就是让学生会阅读、会思考、会记忆。教师和学生一起找规律、编顺口溜创设历史氛围,符合学生心理,让学生掌握了方法“乐学”。

三、自主探究,巧记时间,走进西域

课件出示《张骞通西域》地图,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师:请同学们找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教师指导学生用联想迁移法(联系手机号前三位和三八妇女节只有一个)识记公元前138年。

(二)师:同学们利用联想迁移法很快记下了时间,我们一起再来学习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设计理念恰当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用联想迁移法识记历史时间,加强了学生记忆技巧的训练。

四、练写奏折,走进张骞,感悟精神

课件出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遇到艰难险阻的经过”文字材料,组织学生阅读,后由学生代替张骞给汉武帝写一份奏折,重点向皇上陈述一百多人出使西域,13年后只有张骞和一个随从回到长安的原因和介绍西域,报告他出使西域13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师:写奏折一定要仔细斟酌,想方设法地打动皇上。

生1:尊敬的皇帝陛下:受皇帝恩泽,吾出使西域13载,被匈奴扣留十一个春秋,死里逃生,深感西域乃吾朝西北之大门。那里物产丰饶,土地肥沃,是个美丽如画的好地方。然西域为匈奴控制,常受匈奴之欺凌,但西域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我朝之庇护,恳请吾皇加强管理之。

祝吾皇龙体安康,吉祥!

微臣 张骞敬呈

公元前125年

生2:尊敬的吾皇:吾在西域深受匈奴之煎熬,未能完成皇上之重任,小臣惶恐,特向陛下谢罪。臣虽被匈奴所控,然念国之情从未断过,与西域各国人民结下友谊,他们愿得吾朝庇佑。皇恩浩荡,吾恳请皇上对西域加强管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小臣 张骞敬上

公元前125年

设计理念“学生代替张骞给汉武帝写奏折”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借鉴、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让学生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然后提出具体要求:重点陈述张骞一行百多人出使西域,13年后,只有张骞和一个随从回到长安的原因和介绍西域,实现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实,写奏折的过程,不仅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再现,而且是张骞通西域艰难史实的还原,更是学生对张骞那种不畏艰险、忠贞爱国精神的感悟。通过奏折的方式,为学生走进张骞的内心产生共鸣。教师抛“一石”,激起了学生思维“千层浪”,让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课件出示:自学课文,弄清“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意义”和“设置西域都护的时间、意义”。

(一)师:请大家按自学要求自主学习。

(二)学生汇报、交流。

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公元前119年。意义: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师:你是怎样记时间的?

生:我是联系火警电话号码119来记忆的。

生:设置西域都护的时间:公元前60年。意义:这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师:你又是怎样记这个时间的?

生1:我爷爷昨天过了60大寿。

生2:我是联系60花甲。

生3:我是联系60分及格。

生4:我是联系一小时60分钟。

师:请同学们想想怎样记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

生1:西域都护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生2: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是西域都护的设置。

(三)师:张骞开发西域,西汉政府管理西域,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设计理念此环节的设计,体现了魏书生先生提出的:“学生会的老师不教”的教学原则。在自学中,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在探究中,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得到了培养,充分凸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学生做导游,带领大家走进丝绸之路

(一)课件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由一学生扮演导游(其余学生为考察团成员)说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途经哪些地方?最远到达哪里?(板书:长安、大秦)

(二)课件出示《丝绸之路的物品》演示图,组织学生自学探究课文P74第2段,再次提问:“胡萝卜、洋葱为什么称‘胡’‘洋’?它们从哪儿传来的?”

设计理念安排学生做导游,其余学生为考察团成员,探寻张骞丝绸之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历史插图是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生动地再现了历史,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说明,起到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为此,教师巧妙运用插图、用好插图,是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充分体现,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正确识图、提取有效信息和自主探究学习等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图片的使用强调了学生的视觉,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鲜活。首尾呼应,照应开头,为进一步理解丝绸之路的含义辅路架桥。

(三)师生共同归纳: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板书: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七、当堂练习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谁功劳最大 ( )

A.班超 B.张骞 C.郑和 D.甘英

(二)西汉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 ( )

A.和亲之路 B.反击匈奴之路 C.出使西域之路 D.丝绸之路

(三)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是在 (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60年

(四)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是 ( )

A.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中国能去西方 C.汉武帝重视经济建设 D.西汉时期国力强盛

设计理念课堂作业的设计必须做到由浅入深,突出重点。此4道选择题的设计,像一串珍珠将“张骞、丝绸之路、西域都护、丝绸之路的意义”镶嵌在一起,形成了知识链,化难为易。

八、知识拓展

(一)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扩展成一条商路的名称是什么?

(二)聪明的你能给这条商路重新起名吗?

(三)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丝绸之路还有用吗?

设计理念第一问“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扩展成一条商路的名称是什么?”,是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很快答出:“丝绸之路”;第二问“聪明的你能给这条商路重新起名吗?”是对丝绸之路作用的不同理解,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富有传奇色彩,如“黄金之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探险之路”“人生之路”“希望之路”“发财之路”“财富之路”“兴国之路”“振兴之路”“复兴之路”等等;如“黄金之路”是商人通过此路的商业活动,获取了珠宝黄金,提供了发财的机会;“希望之路”张骞一行百多人从长安出发,历经13年,张骞逃出虎口,回到长安,只剩他和一个随从;“友谊之路”张骞一行不负重望,来到西域与他们沟通、交朋友,促进了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西汉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谊。第三问“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丝绸之路还有用吗?”符合历史“以史论今”的教学观点,是对张骞不畏艰险、忠贞爱国精神的传承,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让学生明白了丝绸之路的开辟是我国先人伟大的创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今天的经济文化交流、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教师结合张骞丝绸之路的开辟,进一步将知识延伸,课件展示: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网上现代丝绸之路;海底现代丝绸之路。教师富有激情地讲述:沿着张骞的足迹,还有更多的现代丝绸之路等待我们去开发,老师坚信:提出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这样的教学安排,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热情。“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不言而喻,再次将教学推向高潮。

22 582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