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思考论文专业(8篇)
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与价值观形成。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思考论文专业(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思考论文【第一篇】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如果想要渗透人文教育理念,就要更好的理解好人文教育的内涵,并且要按照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确定,更好的实现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践,为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做出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对于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的实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介绍。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渗透;人文教学;实践分析。
高职学校的人文教学方面较为缺失,是现在制约高职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也是高职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由于高职教学相较于大学教学教学时限较短,所以高职教学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技能培训的课程上,如果专门开设人文素质教学的课程,会对于技能教学课程教学时间造成影响,所以如何科学的解决时间不足对于教学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成为了高职教学发展研究的重点,进而促进了高职技能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人文教育,其主要的教育重点相较于高校人文教育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高职的人文教育不是通常形态的人文教育模式,其教学具有职业特性,并且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形态。在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中主要是以职业的人文形态来进行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其教育重点是以学生的职业品质形成来进行的。高职院校主要是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与适应度,所以在人文的教育中也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品质来进行,主要是对于学生的爱岗敬业、忠实奉公、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品质进行教育。
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出了具备了普通高校的教学特点职位,其还具有以下两种最主要特点:
职业性。在高职的人文教育中,主要以培养学生职业品质为重点,培养具有职业人文精神的学员是教学的核心,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核心能力都进行了重点的培训,而且这种品质的形成主要是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中进行职业品质的培训,并不是主要依靠人文素质的课程进行品质的教育,多是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渗透来实现的。
渗透性。在高职的人文教学中,渗透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主要是体现在,其人文教育多是在学生的日程生活中以及技能教学中进行渗透的,并没有经过专业的人文教学。将人文教育结合了专业教育、学校管理进行渗透,更好的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更好的保证其在走进社会中的就业能力,并且在经过实践养成的职业基本道德素质形成之后,可以更好的确保学生具备团结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安全保护能力以及遵纪守法意识等,可以更好的保证学生在职场的环境下,更好的适应职场需求,保证其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占据优势,更好的保证其社会竞争能力。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既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很少由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学生进行的每一项技能训练活动,每一个实践教学项目,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在某一个劳动集体中进行;在企业顶岗实习中,一般也要求学生和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分工协作。这就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互相帮助、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高职教育有不同于大学教育的特点,因而数学课也应有其恰当的定位。照搬大学的数学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不切实际的。不应过多强调其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合理性、思维的严谨性,为了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形势,应树立为学生提供文化素养和就业后满足岗位职责所需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学基础知识的意识。高职数学既要考虑其工具性也必须兼顾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需够用”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提法,高职数学教学必须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数学教师必须树立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标的思想指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确立淡化系统性与抽象性、注重操作性与实用性的教学基本思路。
改革数学教学内容、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素质。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的学习和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载体。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逐步实现内容和体系的新突破,可以通过模型教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这一过程中融入渗透相关数学史的介绍,对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启迪学生的人格成长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数学史是构建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对数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严谨细微、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利用数学史作为知识背景,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平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倡导自主学习,促进合作交流: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使公共基础课教学真正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服务成为可能,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讲授、评价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4、结论。
在高职的数学教学中,如果可以渗透人文教学,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对于确保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增强其道德品质都有重要意义。在高职的数学教学渗透人文教学理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并且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一个好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完善其自我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确保其综合能力的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谭属春.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3]王o.高职微积分教学引入数学文化的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思考论文【第二篇】
[摘要]在人文精神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学校主要通过设置人文课程、灌输人文知识和人文环境熏陶等教育措施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审视职业院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学习占据学生课程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教学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无疑成为一条最现实可行的途径,必须转化为每一个专业课程教师的自觉行动。本文对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方法做了探讨。
[关键词]专业课程人文精神教渗透。
一、引言。
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专业课程教学同样如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要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内部挖掘人文精神,因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成果,其中无不涉及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饱含着人文因素,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点化这些人文因素;二是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传承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是贯穿体现在人的行为中的精神,是某种行为的指导思想和内在灵魂。“本立而道生”,教师良好人文精神的表达,是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前提。
1.溢于情感――在平等交往中表达人文精神。
交往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学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人与人的交往,这种交往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又在教育的情境中“生产”着教育,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交往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交往双方为共同目的、就共同内容进行探究、发现、获得真理的过程之中。正如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所说的:“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交往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氛围,是激励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基本保证。因此,交往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多尔说:“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表达自身的人文精神以及将专业知识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表达出来,首先需要情感的付出。这种情感,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爱”,爱世界、爱生活、爱学生,对一切人类文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有人说,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深切的关爱精神。用爱表达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学生同样会调动自己的情感来学习。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促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所以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如果从心理和动机激发的角度让学生即刻亲身体验,就能更深刻地掌握。如在讲授某原理时,从学生可能关心、感兴趣的角度切入,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来分析,启发学生学习该理论后能切实做点什么,这样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感情会倍加深刻。知识只有置于自身的情感体系和个性中,成为主体自身的价值、态度、信念,才能达到安顿自身情感的目的,也才是主体的真正知识。
从专业课程课本知识本身来看,它只是对技术的运用途径、方法的高度概括,其表达的形式无非就是对原理的陈述、对公式的呈现、对工艺流程的描述,这当然只是生硬的文字所能做到的。但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知识具有人文主义性质,并不在于它是关于过去人类历史的积累和总结,而主要在于它对解放人类智力和同情心做出了贡献。”专业知识本身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是教师教学运用的材料,而这些知识本身的形成包含着无数人为之奋斗的故事和精神,充满着人类对技术的渴望、欣喜和感叹等多种感情。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教学内容本身所蕴涵着的丰厚的人文精神。一方面,让那些推动专业知识和技术不断发展的人物形象和优秀事迹深入学生心灵,以此培养学生对科学实事求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让那些玷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现象浮出课本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总之,专业知识和技术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重点还在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
3.起于现实――在共同探究中追寻人文精神。
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在进行教学时,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联系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少的。教师在展示课本知识本身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的同时,更要注重补充现实中的知识和技术。生活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拥有远远赶不上知识产生的速度,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他所学的知识有半数以上已经过时。如果专业课程“以昨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永远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在这个认识上,对现实的探究比对过去的追问显得更有意义。另外,在知识来源多渠道化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即使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把握也不一定总是比学生要强。学习型社会呼唤师生“互喻型”文化的产生,那么,共同探究必然成为教学的最好形式。在课程教学中,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行业企业的生产现实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实际影响为参照对象,师生共同创设一个能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空间,将所学知识真正创造性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人文氛围便已形成,师生自身人文精神有所表达,更有利于促使师生共同去追寻现实生活中良好的人文精神。
4.止于境界――在体察涵咏中提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获得是他人不可替代而需自己作为主体去独立完成的,外在的人和事仅仅可以起影响、引导作用。人文精神的建构是每个人自己亲自介入其中去完成的‘份内’的事。”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不只是由教给学生多少人文知识、人文事实而决定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的体察涵咏。虽然可以说,人文精神是经过教化而养成的精神,但人文精神首先是属于人的精神,是内化于实际行动中的精神。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而且也充分展现了自身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境界,这已经足够,再无需过多的言语要求学生如何去把握。而且,受专业课程教学的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也已经不允许教师进行专门的人文教育。相信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的潜能,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在讨论中、在探索中体察涵咏,经过“体”、“道”出来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也就是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便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除了把握以上操作要点外,还要注意的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尤其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内部渗透,因此,要讲究教学中渗透的策略问题。这种教学策略归纳起来至少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有机渗透。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寻找渗透的合理切入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但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内容都要刻意渗透进去。强调“渗透”,就是要体现渗透贵在自然、贴切,与整个教学的具体过程紧密相连、有机融合。“顺其自然”“该出手时就(才)出手”便是有机渗透的策略之道。
2.适度渗透。
虽然,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目的与专门的人文教育目的相同,都是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毕竟是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在保证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来渗透,也就是说,渗透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专业知识中的人文精神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那就不是“渗透”而是专门的人文教育课程了。如果有必要进行专门的人文教育,也只能是某节课针对专业知识技术中的某一问题而展开教育。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的程度,即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要符合大多数高职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水平;二是要注意渗透的梯度,即在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发展潜能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换句话说,就是“因材施教”;三是要注意渗透的效度,即教师要及时接收来自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渗透的方式方法,把握渗透的最佳时机。
3.灵活渗透。
“教有教法,但教无定法”。同样,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操作要点外,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可言。从渗透的目标来看,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学生自我为中心,重在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可以他人为对象,重在学生协作友善精神的形成;可以社会为中心,重在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的培养。从渗透的形式来看,有个体式与集体式、传承式与讨论式等。从具体的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案例解说法等。在不同的教学目标取向下,渗透没有固定模式可套用,也没有既定程式可模仿,各种不同形式和方法的灵活运用,才会构成有用的渗透策略。
参考文献:
[1]袁维新.交往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探.
[3]刘玉山.试析“人文精神”的内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3,(2):3.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思考论文【第三篇】
高中语文不应当仅仅是一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性”课程,而应当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园地。高中阶段是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对人文精神重要性的普遍关注,应当通过教师的引领,对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养成较高的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既是人类通过交流、传播人类价值的精神文明知识体系;也是个人提高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个人修养与道德,完善自身素养的重要精神财富。人文精神对个人乃至人类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保障,精神文明的体现,人文精神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要提高国人的人文素养,就要从学生抓起,要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高中生处于精神和思想全面发展的阶段,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熏陶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极有意义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因为特有的人文精神,才作为万物之灵而存在。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类的自我关怀和对历史遗留的各种精神文化的珍视,是人类形成民族、地区和种族特有文化的精神来源。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一个地区和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一个国家和人民人文修养水准和地位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水平的体现。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人人文精神培养不仅仅是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人文精神水平发展的'迫切要求。为了提高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普遍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自主人文意识。
高中语文是各门课程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本是经过多位汉语语言学家共同商讨、编辑、审定而成的,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有创新精神。除了初中的语文基础知识以外,高中语文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有升级,更加注重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以及人文精神的传达和领悟。因此,语文教材作为一个很好的人文精神载体,其中承载的是祖祖辈辈的精神思想和文明积累,承载的是未来精神文明的创新和发展路途。所以,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挖掘人文精神不仅可行,而且效果会更明显。例如学习《论语》时,可以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应讲解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治国之道,讲他的小故事,讲他伟大思想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吸引学生,而且也会引导学生思考孑l子思想流传古今中外的原因和他的人文精神魅力,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染,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文思想倾向。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这要求教师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更多地融人人文精神的相关概念和思想。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更多的对人文精神的提及和宣扬,让学生关注人文精神,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人文精神思想结构。同时,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因此,教师自身应当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水平。在日常的授课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宽容和平等的观念,才能给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成为学生竞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例如在分析清代小说《红楼梦》时,可以讲曹雪芹的文笔功底和诗词精粹,也可以告诉学生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代表的人文思想,还可以讲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反映的的是新思潮的脉动。学生自然会跟随教师积极思考,思考人类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上的挣扎和进步,进而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作品和人物,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3.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人文精神思想和观念的地方有很多,教师只要有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识和一份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能抓住更多的教学机会,通过更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江苏高考中有这样的要求:学生要阅读十部名著。这是变相地督促学生平时多读书,因为经典名著中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多的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意识,经过不断的探索,表达出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思考。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多种文本的阅读可以帮助他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和不一样的天空,可以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千奇百怪和丰富多彩,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在欣赏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和感悟。这些作品会为高中生的奇思妙想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在精神文明的国度上自由翱翔,成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
再如: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就是汉语语言文字,这是我们的祖先几千年的思想文化结晶。因此,语言的魅力和传达文化精神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教师应当特别关注语文课堂作文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字是具有生命力的,1篇文章能够反映出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心态等很多人文精神关注的领域。因此,在汉语写作中,教师应当倡导自主意识,强调文章对内心状态的表达,要求学生写出自身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教师也可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内心成长动态,因为1篇文章代表的就是一个人格,只有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好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深入培养。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传播的不应当仅仅是知识,同时也应当包含人文精神。虽然现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还不够。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人文精神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运用更多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融人人文精神元素,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结合语文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思想熏陶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真正具有现代眼光和创造力的人才。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思考论文【第四篇】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美好形象,以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我们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思考论文【第五篇】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如北京演艺职业学校的辱师事件,四川地震中“张雅辱骂灾区”事件,观看《南京!南京!》两名90后学生电影院被逐事件,杭州胡斌飙车撞人事件,不禁让我们发问:“我们的青少年怎么了?”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这些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对尊严的践踏,缺少人性的良知,缺少人文素养。我国中职生大多是15~20岁的青少年,由于许多中职学校急功近利,忽视对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得有些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这是值得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和思考的问题。以下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化水平偏低,人文知识缺乏。
大多数中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由于思想认识偏差,这就导致文化素质低下。再加上大多数学生重技能,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美学知识缺乏。
文字功底薄弱,表达能力不强。
不少学生因以前语文没学好,所以听说读写能力不强,这就造成了字写不好,话不会说,句不会断,文章不会写,经常发现学生写的请假条,思想汇报,工作总结等应用文,多是格式不对,条理不清,词不达意,错字连篇。面试时,学生不知如何表达。
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
大部分学生因有失败的经历,心里有阴影。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在学习、实习过程中,稍有不顺,很容易就会心灰意冷,毫无斗志,甚至破罐子破碎。有的则长期抑郁,导致患上抑郁症,甚至发展到精神分裂症,造成个人、家庭的悲剧。
理想信念缺乏,人文素养缺失。
很多学生认为读中职意味着理想的破灭,今后只求“学一套技术,找一碗饭吃”。因此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对待,文化课敷衍了事的现象。由于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之志,抱着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心态。
2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符合时代的要求。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劳动者是“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的人才”。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的职业越来越被技术含量高、综合创新的职业所替代。时代要求现代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还要有科学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挫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出的学生要会选择,会创造,会合作,会抗挫,具有现代人格的人。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符合中职学校办学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学生不应该只是个“工具人”,还应该是个“社会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符合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大多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终身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积极进取的心态;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知道如何发展职业技能,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如何为社会做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转变师生观念,重新认识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即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基础课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服务,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开设人文选修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要进行课程改革。中职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在遵循教学循序渐进规律,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人文选修课,人文选修课可以包括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例如“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诗词赏析”、“论语心得”、“美学艺术鉴赏”、“创造与创业”等,全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每学期选择1~2门,实行走班上课。课程的教材由任课教师自定,也可以自编。这样有利于拓宽人文视野,陶冶情操,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激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校刊等阵地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业余党团校的作用,充分挖掘和施展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大赛,校运会,美化教室宿舍比赛,征文比赛等等,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体验到美,产生美的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校风,学风,校园精神的形成。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人文素养的培育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业务过硬,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再次,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强化教师学习的效果。最后,要求教师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总之,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既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训练,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才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明亮.浅谈在职业中学如何发展人文教育[j].中外教育研究..(2).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思考论文【第六篇】
人文教育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生活理念,并且要针对这些现象制订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处理好道德情感关系等问题,能帮助人们在智力、道德、情感、身体等各方面处于最好的状态,进而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
诸多不利因素的社会现象,严重地影响了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部分学生会产生崇拜、羡慕富豪的心理。在同学聚会上,会模仿有钱人进入餐厅,包下整个餐厅进行挥霍,完全忽视自己只是个学生,不应该铺张浪费。还有一些称霸武林的武侠、言情电影和电视剧的描写,表现出的哥们义气或英雄救美、疯狂的爱情等,使一些十几岁的高中生情绪不能被控制。他们发泄自己的情绪,狂热地追逐那些年轻影星,或者沉迷于恋爱。很多学生由此失去进取心,甚至放弃学习。还有的高中生更喜欢计算机网络的虚拟世界,沉迷于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许多学生甚至不能自拔。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作用,完善学生生活品位高雅和高尚的教育功能,推动他们的健康成长。
1.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为了执行人文教育,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的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世界。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都必须要覆盖。熟悉的哲学家,通过天文、地理等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成为他的人文主义。高中语文教师要有灵敏、深刻的时代目光。针对复杂的社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大面积的收集,及时地筛选和体验,进而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高中语文教师要开朗、乐观,充满生机、风趣,同时也应具备意气风发、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充满生活气息,追求理想。这样的语文教师将永远有活力。因为学生受到这样老师的感染,会感到非常愉快,从而形成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追求理想生活的自觉认识。
新的高中语文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对精编的内容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材每1篇文章,充满鲜活的思想。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人力资源,指导课本的思想内容,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高中语文教学是人力资源的宝库。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将融汇到作者的思考中,以此受到启发,自觉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取他们的终身发展,做好精神基础。
3.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立人”。也就是说:人的个性发展特点,发挥人的内在潜能,培养人的高尚品德,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达成这一目标最方便、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意味着学生有主动权和选择学习的权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而研究内容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协助学生树立意识,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探索对自己适合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认识到学生的潜能可以通过自主的方式进行。“合作”是指改变课堂活动的互动模式,变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方式。在平等的环境中,每个学生积极用脑,阅读文章,进行讨论,相互修正。全班学生可以彼此团结和合作交流。“探究”是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挖掘和发现新的、与以往不同的事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调节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解决学习活动的良好问题,使学生不间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强化自我人格,提高人生境界,逐渐加强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认识,进而和谐发展。表现出人文教育,要通过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教育和终身发展为主。
中学语文的教育中关于人文教育是不应该仅限制在课堂和学习,它关系到教学、家庭、社会等很多方面。中学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几个因素中所涉及的人文教育潜力,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各因素的整体人文教育功能,以实现全面的育人目标。同时,人文教育的方式则应打破固定模式,做到针对性、趣味性、成效性、可操作性四者合一。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真正达到人文与教育的双重目的。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思考论文【第七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更加凸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加重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应试导向,过于看重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导致课堂上人文元素相对缺失。因此,要积极探索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路径,促进中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渗透,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人文教育的良好意识和能力,能够对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人文元素进行深度发掘和整理,找出可以贴近和适应初中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并将其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体系中,无论是现代文学,还是古诗词,其中的人文元素都是非常丰富的,只要语文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和有效整理,这些人文元素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例如,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父亲》这首歌,并引导学生将课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有效对接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父爱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文章中的人文情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素质的有效培养。
二、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人文体验。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相对有限,所以对人文精神的认知能力和认同能力也相对有限,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人文情感的领悟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语文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积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减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学习障碍,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人文体验,这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发展将会大有帮助。同时,初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案时,就应当有意识地强化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对文中的人文精神元素开展反思性体验,这样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直接体验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历程,学生很难对他们虚荣、虚伪、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价值观形成相对理性的认识,这时语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类似人物或类似事件,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反思中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讨论金钱与亲情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学习,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实现个人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需要语文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人文体验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讲到《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文章中的内容具有神话色彩,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教师如果具备人文精神教育的创新意识,就可以取得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自己本身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说,语文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言行举止”“人文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良好的人文精神状态和风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模范引导教育。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学习倾注个人的爱心、耐心与情感,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互动,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实施公平、公正的教育和评价,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总之,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本身就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空间,丰富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让初中语文课堂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辉,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敏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11).
[2]王密芬.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6).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思考论文【第八篇】
近日,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来到白银市教师培训中心,听了许多老师的讲课,深受感动和启发。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亮点和特色,值得我们学习。但我总觉得有些遗憾,似乎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就象一碗白开水,淡而无味。缺少什么呢?激情。
一、上好一堂课,教师要先做个好演员。
高振茂老师的课之所以深受学员们的喜爱,就是因为他的举手投足,语言神态拿捏得恰到好处,感染了学员,打动了学员。一些经典的老歌,至今传唱不衰,就是因为他唱出了激情,唱到了人们的心坎上,引起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语文教学也是一台戏。语文课堂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扮演着及其主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台戏的成败。那么,语文老师怎样才能演好这出戏呢?首先要有饱满的热情和激情,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又怎能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呢?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努力将作品中的“情”转化为自己的“情”,做到储情于胸。上课时要调整好心态,忘却生活中的不快与烦恼,愉快地走进课堂,用自己的微笑给课堂奠定一个轻松愉快的基调,用知识本身的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用自己的激情和热情去点燃学生,感染学生。其次要想成为一位好演员,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表演艺术”。要以身表情,教师应强化“角色”意识,全方位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激情满怀地去感染学生,创设一种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氛围。举手投足落落大方,音容笑貌温文尔雅,给学生以美的形象。要声溶情:要以声绘情,以情体声,声情并茂。“玲玲如振玉”、“累累如贯珠”。教学语言也应象一曲交响乐那样,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同时,力争幽默诙谐、增强其感染力。要以目传情,眼睛是情感交流的窗口。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要以心动情: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是起迪学生智慧的钥匙,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喻之以义,导之以行,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最后,教师还要有学习的激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自己知识渊博,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才能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异向思维并机智的应对。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吸取源头活水,适应时代要求,更好地与学生交流。
二、教师更应该成为一个好导演。
教师一个人充满激情,那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唱得再好,也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语文这台戏的主角。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良好的导演,通过对语文教材的独特理解、充满情感的语言、富于激情的动作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将演员带人到情感境界。苏霍姆林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知识和情感需要的前提下,引发他们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都会积极思索,大胆发言才会有一股学习热情。要善于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能触动学习灵魂的东西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找到最佳的激发点,激发出学生的真情,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教学效果。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领路者;在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
总之,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才能落实语文课堂上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让课堂充满激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