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据分析在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应用汇聚(优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数据分析在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应用汇聚(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数据分析在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应用【第一篇】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白庙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落实,高效课堂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在于抓好课堂。主要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进行阐述,而人性教育又成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我们学校,作为一所偏僻的农村初级中学,在学生教育方面更应该积极挖掘校本资源,体现人文关怀,进一步开设好“地方课”和“大课间活动”,使语文教育有新的内容。
关键词:语文教育;高效课堂;人性教育。
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我想用两句古诗和一句哲理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那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又正如鲁迅《故乡》中所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今我们对教师的行为和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传统的语文课教学能否适应当前教育,这给语文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其实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观念、行为、角色、方法的调整,而高效课堂又如何体现出来,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简化内容、缩小容量、动脑动手、操作体验”,从而达到既高效又人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曾经的“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思想、个性、追求和情感。而语文教学却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学生看到它就觉得枯燥乏味、讨厌无趣,更谈不上怎样热爱,学习成绩就更加不容乐观。所以,我想谈点自己的想法,达到“抛砖引玉”“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课堂中的'问题。
用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审视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学成绩要求过高,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就过高。一味地要质量,忽视了对学生人性教育的关怀。
2.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学生的自身价值没有得以体现,更谈不上高效课堂。
3.由于学校承受着社会评价和家长期望的双重压力,所以就一味地要成绩、要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性引导和精神教育,所以学生中的不良心理倾向、不健康嗜好,乃至暴力行为有增多的趋势。
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只有实践和探索,才能谋求解决之道。()因此,我在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和谐理念下的高效教学研究丛书》之后,我认为开展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人性教育很重要。
二、学习目标的问题。
农村初中语文学习目标必须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人性教育。语文课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造就人的完美品格的教育。简言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我们需要着力挖掘和利用学校自身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走出一条切合校情、师情、生情的道路,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素养,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转变师生观念,大力开展语文中的“人性课程”,不断加强各科之间的渗透力度,在文明礼仪、交往协作、强化责任心、关怀心方面,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能同步和谐发展。
基于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反思,我认为:(1)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到底是否有帮助;(2)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3)寻找一种适合农村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模式;(4)怎样使语文老师让学生不厌语文课;(5)体现高效课堂的精神实质。
三、方式方法的问题。
随着洋思模式、杜郎口经验的全面落实,如何使这种教学模式适应我校的语文教育,我们很有必要反思目前我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进一步做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兴趣爱好与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利用本校的人力、物力和文化资源,开设好“地方课”和“大课间活动”,使语文教学体现高效内容。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设地方课程和大课间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地的文化遗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当然,我们也不指望通过地方课程和大课间的开设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确实感觉到这类课程的开设对于提升和帮助语文教育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2.开设校本课程。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我为学校争光”的感恩意识、回报意识,始终以我校的特色为荣,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使学生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乡、爱国家。
3.开设传统的社交礼仪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应有的社交礼仪,让学生逐步明白讲究礼仪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使校园的各种陋习不复存在。
4.开设经典诵读课程。这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和语言魅力,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情文并茂,洋溢着人性真谛的好作品,可以长久地印存在学生的记忆当中,给学生以精神滋养,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关怀,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使课堂教学改革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教后记的呈现问题。
老师在上完课之后,是否反思本节课的优与劣,是否二次备课,是否调整教学策略,是否让语文高效课堂得以呈现,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让语文教育更好地开展,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更感兴趣。
1.强化语文课程中的人性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染教育,使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养料,增加知识,培养良好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确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多种养料的滋养。尤其是名着、名篇、名作、名段、古诗词曲的阅读与鉴赏,更能激活学生的各种文化素养。
2.长期开展“读书活动”以及写读后感的习惯,使不同的知识在个性化阅读中融汇,使学生在与课本的交流与对话中感悟祖国文字的魅力,所以广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传记作品、科普作品、美文,都可以给学生以情感感染和审美熏陶。逐步提升学生对自身精神世界和生命过程的审视和关注,这就是语文高效性带给学生的精神食粮。
这是我在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和谐理念下的高效教学研究丛书》这些书籍,以及在许多年教学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一点心得。
参考文献:
何嘉隆。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数据分析在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应用【第二篇】
[摘要]作为一个文化古国,中国的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个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的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也不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美育教育是必不可缺的,一定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尊重,要对其加以传承。
一、新媒体的应用。
以前,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现在,新媒体可以向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新媒体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研究成果,它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带给人们心灵震撼和视觉冲击。现在的移动网络越来越流畅,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技术,新媒体的出现更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日常所需,让人们的生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传播,看到更多的精彩世界与科技进步,也让人们更多地看见微妙世界的神奇。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新媒体是这个时代的宠儿,它更大程度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博大精深,难以模仿,青铜器的'高雅精致、栩栩动人,汇聚了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是君王威严的代表。后来的青花瓷,至今没人能够模仿,它的上釉技术已经失传,是我们作为后代的惋惜和遗憾。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思想是那么的灵活,手工做出来的东西那么精美,金银玉器的打造也是精益求精。这些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
2、我国是诗的国度。李白被后人赞誉为“诗仙”,他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他崇尚浪漫主义,为人豪迈,放荡不羁,不畏强权。李白在诗词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诗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艺术成就极高,在诗歌中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他的诗歌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意境清新飘逸,令人神往。他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形象,在诗歌中强烈地表现自我。
3、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从甲骨文、石鼓文一直到草书、篆书、隶书等,中国书法本身就有着独特的视觉艺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的书法在书法圈里有深厚的地位,他有“书圣”之称,书法入木三分。他笔力雄劲,书法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兰亭序》被宋代米芾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戏曲是中华传统艺术之一,早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种繁多,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男扮女装、女扮男装,更是它的一大特点。在封建社会,只有戏曲敢于突破常规,独树一帜。繁荣期主要在明清时期,它所表现的场面特别精彩,带动人们的思想随着它的意境漫天飞舞。它将众多的艺术形式聚集在一起,包含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多个种类,中国戏曲主要包括昆曲、川剧、河北梆子、河南豫剧、京剧等。戏曲发展于先秦社会的一些部落民族,他们点燃篝火载歌载舞。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老艺术家,形成了各门各派的戏曲风格。戏曲高度综合了各个艺术品类,在这基础上推陈出新,让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三、高校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种类繁多,成人大学也越来越普遍,人们对学习越来越重视,推崇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观念。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成年人走进校园继续深造。思想观念的改变,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人才,各行各业的精英由此诞生,这就是高校的学习魅力。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博学多闻的智者,被后人推崇为“孔圣人”。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现在的孔子学院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在国外也大行其道。孔子带着他的弟子游走多个国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多个朝代。他推崇礼仪、仁义,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主张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课堂,继续学习,不管是学习新的技术,还是在原有的知识上重新温习或者加深自己的所学,都是在不断地学习、进步。
四、中国的民族文化。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风格各异、生活场所各不相同。中国地域广阔,有的地方过着夏天,在看山花烂漫;有的地方已步入冬季,欣赏大雪纷飞。这些各不相同的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也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服饰。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环境不相同,他们的审美观念、性格也不同。草原上的汉子奔放、豪情万丈,江南的美女婀娜多姿、柔情似水。这些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例如白族,他们主要生活在云南大理,那里风景秀丽,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所以他们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服装都喜欢用白色,或者接近于白色的浅色做搭配。傣族居住在亚热带地区,比较擅长农耕和水稻的种植,傣族人大多信佛教,他们的服饰中大多含有孔雀和大象。苗族服饰既是中国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的刺绣水平相当高,绚烂夺目,色彩缤纷,历史悠久。苗族图腾多用龙凤、水牛、飞鸟、枫叶等,象征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苗族的饰品有银冠、项圈、项链、耳环、戒指、手镯等,造型各式各样、花样繁多、图案精美,特别是项圈,是苗家姑娘的必备之物。
结语。
现在社会科学发展得越来越快,但不能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我们精神文明的瑰宝,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全方位教育必不可缺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美育教育可以振奋精神,陶冶感情,是必不可缺的。对学生来说,选对了教育方式、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尊重,让它们发扬光大,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任洪丽,许春艳.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j].艺海,2017(11).
张晓洁,张怡帆.隐性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j].教书育人,(15).
魏召.湖北地区“非遗”在基础教育中的“美育”普及性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4).
谢中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参与[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3).
颜慧珍,王晔.植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教育教学研究[j].美育学刊,2017,8(4).
作者:谢文婷。
教育数据分析在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应用【第三篇】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教育。其主要的特点即是能够非常注重学生的长处和有点,并对其进行表扬。因而这一教育方式是从情感出发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细微教育形式。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也对赏识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研究者也从多个角度对赏识教育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即从赏识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为依据,对其应用做出合理分析与评价,以期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这一教育形式对英语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学生方面。
新的教育理念,应当以学生为本,遵循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学生的客观出发对如何通过赏识教学来达到不断优化初中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赏识教育能够使教学更为有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方面。
教师应当转变自身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学观,使自身的教育责任感不断得到增强。在教学中应当寻找恰当合适的途径来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其教书育人的能力。教师自身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完善英语教学效果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生应当因材施教。
赏识教育应当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对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尊重。赏识教育其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的生命本体,人的将来的发展。赏识教育需要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赏识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特点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这是进行有分别的赏识的基础和前提。而在如今大多数教学中,由于大班授课等形式,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情况并不非常了解,“一刀切”地对学生施以赏识教育,这样不仅有违背赏识教育的初衷,同时也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培养和教育人和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这才叫因材施教。”
应用赏识教育应当及时合理。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当能够抓住一切恰当合理的时机来对学生进行及时且有效的赞赏。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因此出自于教师的赞赏自然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在学生回答对了问题之后,或者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主动都应当给予学生最为恰当的奖励。教师应当成为一个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有心人,学生课堂纪律有所改善、作业情况有一定的进步时一定要给与及时赞美。同时,对于学生的过错,教师也应当把握好时机恰当地进行处理。因此,合理的时机会成为有效教育的关键。教师能够合理“抓住时机”也就意味着其能够在非常恰当的时间、场合对学生进行极为有效的教育。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课堂上发言完毕之后,得到教师的纠正。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打断学生发言对其造成的负面情绪。因此,作为教师应当能够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保持着公平、客观的态度。
赏识教育的艺术性。
赏识教育的艺术性其主要体现在语言及行动上,这样能够让学生非常真切的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因此,在赏识教育中讲究艺术性能够为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在语言上的艺术,对学生进行赞扬时,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能够仅仅从横向上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纵向上的比较才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恰当的分析。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更多的使用具有鼓励性和肯定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表扬也应当尽量做到恰如其分。表扬的内容也应当做到客观具体,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欣赏与认可。对学生赞美的本质即是能够让每一位学生的内心都能够肯定自己,更加坚定自己的言行举止是正确的。在行动上所体现的艺术性指的是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教师的赞赏,这样要比言语上的赞赏会更加具有激励作用。
2.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其实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考验。英语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实施赏识教育,对学生以及教学来说都是极为有益的;反之,如果赏识教育没有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很好地实施,那么不仅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偏见,使得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及时实施赏识教育对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张月.师、长携手共育新苗―――一个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
教育数据分析在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应用【第四篇】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进程中,高中数学教学逐渐将基于价值的数学文化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教育研究者认为,将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逐渐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能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数学教学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数学文化的具体内容逐渐融入到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怎样才能将数学文化内容有效地融入数学实际教学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将数学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实际教学的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大量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及模仿练习等枯燥内容使部分学生逐渐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反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去理解具体的数学知识,这是所有高中教师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适当向学生讲述与教学相关的一些数学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学习和接受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定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关于数学家或数学概念怎样发现及发展的历史内容,通过对数学历史的讲解拓展学生的视野,不断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概念的兴趣,有效降低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数学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让数学成为具有趣味性的学科。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这一学科,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2.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适当向学生介绍数学知识产生的重要背景及数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数学这一学科与实际生活存在较大的关联,它不仅是一门知识、一种语言,更是一门艺术。只有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数学具有的内涵,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使他们灵活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内容,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学会有效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培养学生拥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主要是指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具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基本特征,代表了拥有数学文化多种层次的基本素养,其中主要包括数学具有的观念、能力、思维等内容,还包含了数学态度及数学的价值取向等内容。数学基本素养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各种数学的有效思维,解决数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及思维方式,有效推动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内容。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能有效培养学生较高的数学素养,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进一步研究数学具有重要作用。
1.介绍数学基本发展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内容。()在数学文化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发展变化的历史,教师通过对数学知识来源及发展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知识发现、发展的整个过程。学生只有了解了数学理论知识的整个过程,才能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掌握更有效的数学方法。例如,在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一节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关于数学向量知识产生及发展的整个过程,18世纪末期,由挪威测量学家威塞尔提出了这一理论,并利用坐标表示复数,后来经过19世纪及20世纪末大量数学家的研究,将空间与向量建立连接。教师通过对向量历史发展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向量法与一般的逻辑推理存在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向学生讲述向量法的基本特点。向量法利用坐标系,通过不同坐标点,利用坐标的.方式表示各种不同的向量,利用存在的数量关系,研究数学图形具有的位置关系及基本性质。向量法就是利用各种代数的方式,探究解决几何问题存在的各种更加便捷好用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这一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数学文化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将人文精神作为传播数学文化的优秀素材,促进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内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之间存在很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内容。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传播,有效地将人文与科学建立起有效的关系,塑造更加深奥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当今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想要传播各种数学文化的内容,需要不断渗透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例如,人教a版高一数学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关于集合发展的重大数学历史事件,启发学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推动数学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上各个数学学派,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派在数学中的地位。教师介绍学派之间成功的经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沟通及讨论等形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了解,使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学文化的各种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沟通与交流能力,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蕴含的丰富数学文化内容。
3.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拥有更多平等的机会,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不同领域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内心拥有的情感活动,利用多种多样的数学资料,通过先进的数学手段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从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推动每位学生不断进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图片或视频等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促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数学知识教学的整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其他学科教师定期交流与沟通,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教育教学只有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趋势,才能与时俱进,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究组。数学课程标准(试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张定强,吕世虎。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解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维忠。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1)。
[4]黄秦安。对数学教育研究文化视角的若干透视[j].数学教育学报,2010,(2)。
[5]王宪昌。关于数学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0,(1)。
教育数据分析在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应用【第五篇】
摘要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因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上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要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而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现结合本人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改进教学方法、变“教”为导。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传统的语文教法却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却显得苍白无力,教师的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所以说,现在的语文老师要考虑:1.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4.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改变教学观念,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并且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一)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求异。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
(二)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三)创造性地进行作文训练。
作文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在作文训练中,我们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前明确协作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2.可一周改1篇为两周改1篇,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3.为保证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要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另外,还可借办黑板报、办小手报,向报社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一方面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同时也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自己这些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更好的展示出来。以前,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紧接着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教育数据分析在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应用【第六篇】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敏锐性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和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这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作者:张秀君作者单位:香河县第二中学,河北香河,0654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3关键词:
教育数据分析在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应用【第七篇】
摘要:创新是现代教育总在谈论的话题,从以下几方面探讨:1、自我调控,激发创新情感。2、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3、自主探究,训练创新思维。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时代课题和任务。作为教育体制的中等职业教育要办得有特色,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必须在教学中实施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多年的财会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及有关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会计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一、自我调控,激发创新情感。
二、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这就要求教师民主教学,多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与机会。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让学生自己出题测验,让学生上台讲课等。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既掌握了知识,又变被动为主动,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挖掘了学生潜能。同时为以后在工作和政治生活中积极参与打下了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这样逐步被培养出来。
三、自主探究,训练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例如我在《基础会计》原始凭证一节的课堂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将学生分享的“教育数据分析在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应用汇聚(优推8篇)”,让学生感受到会计工作的情境氛围,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对学生所分享的“教育数据分析在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应用汇聚(优推8篇)”,让学生根据课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讨论、对话、辩论等方式进行原始凭证的确认及分类,从而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记忆原始凭证的概念及种类。在此基础上,对于种类中累计原始凭证与汇总原始凭证的联系和区别这一较复杂问题的探究,则采用分组操作、比较来完成。最后,对这一节内容的巩固和强化,则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原始凭证是否为真实有效的原始凭证、属于何种类型,如何进行填制和审核,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相互评判、归纳的时间和机会。运用探究—发现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思考、动手能力,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操作上都有了提高。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对会计这一管理活动的理解更深刻了,创新思维也同时得到了培养。
总之,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上个世纪末出现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么一点: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不可能持久地繁荣。我们的老师,应该要审时度势,根据社会需要,认清社会潮流,在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全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塑造了完美人格和进行了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
教育数据分析在教学秘书工作中的应用【第八篇】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这样一种理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各专业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知识教育由传统的“知识型”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郭思乐教授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所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有三个:(1)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2)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3)教师高度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生本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预习”(前置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里预习应该是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最简单的问题,如,在讲解进制时,可以设置前置作业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逢几进一?让学生得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并提出问题,这才是我们生本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本教学时,留出大部分时间,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能有见解地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再由老师讲解难点、重点,最后布置下一节课的前置作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能更主动地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这样一种理想。
二、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与归纳。
从课程整体上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内容繁多,涉及的问题从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到后面的office综合应用。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好,应该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有机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来说,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这不仅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很有用处,在今后所有学习活动中,学生也会惯性地总结与归纳,对于学习知识能力的提高是事半功倍的。通过仔细讲解、比较、归纳和总结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完word、excel和powerpoint后,可以进行一次比较,比较它们的操作界面、操作方法等,这时可以发现它们其实是有很多共性的。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首先要得到共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学生要深刻认识到综合应用能力对自己将来就业及创业的重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方面,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一)理论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好的方法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千篇1律,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不枯燥、不乏味,从而有兴趣去思考。
(二)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寻找创新的灵感。
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office高级应用兴趣小组、计算机硬件维修兴趣小组等,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的潜能是永远开发不完的宝藏。生本教育教学要求学生自己要做,主动发现,主动解决,老师的作用只是指导而已。
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与实训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重视理论知识,而轻实践、忽略应用。在现代社会需求创新人才的情况下,在实施生本教学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加强实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而现今中职生缺乏综合的动手能力,尽管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尽可能安排一些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知识。但是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极大地提升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以学生为本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每个实践都是学生自己提升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一次机会。
五、巧妙设计课后作业。
要真正学好一门课程,仅仅凭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对计算机应用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只有一本教材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的。因此,在选择一些典型习题作为课后练习的同时,巧妙地安排一些课后思考题也是必要的。学生通过对思考题的思考,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或询问相关技术人员,这些题目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是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生本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形成学生“愿学、想学、乐学、爱学、会学、能学”的氛围。探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本教育理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弊端,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
上一篇:走进丽江教学设计汇聚优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