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教学设计【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对数教学设计【优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反思【第一篇】

本节课我采用实例引入的方法,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是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值,这是我们能解决的;第二问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问题。我们发现,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无法解这个方程,这就是引入我们这节课将要学的对数问题。同时介绍对数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接下来板书课题,并给出定义。定义的讲解注重理解,强调对数是一种求指数的运算,注意读法、写法等。定义之后,直接先讲解例1、例2,让学生熟悉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然后通过一些特殊的指对数互化,比如任何非零的数的零次幂为1和任何数的一次幂为其本身,指导学生将这两个特殊的指数式转化成对数式,以此可以得到对数的性质。这样设计使得两个教学环节之间有所衔接,从上一个环节自然引入下一环节,这样展现给学生的课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不会使学生感觉太突兀。在讲到对数恒等式的证明的时候,整体替代的思想还需要加强。

接下来介绍两个特殊的对数。课后发现,效果不是很好,应该打开课本一起读课本,加深印象,再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本节是关于对数概念的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因而我认为本节的重点是对数的定义,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难点是对对数概念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分析讨论法、类比分析法、讲授法、发现法等,在教学中突出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对比等,使学生加深理解概念,并配以相应的练习巩固,注重知识反馈。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瓶”,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选出代表上黑板板演等做法,真正做到了“六让”: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观察的、讲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合作交流的、动手操作的,尽量都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不足之处是:预习不是很充分,虽大部分同学完成的情况不错,但基础差点的同学完成的情况太糟糕,在预习时应多关注和帮助后进生。由于对数对他们来讲还是一个新的内容,对数的运算性质更是新上加新,导致学生在展示时显得略微胆怯,质疑也不够激烈,究其原因有两个:老师引导不够;运算过程结果唯一导致质疑点少。老师可适当设置些追问,也可让同学们展示错误等。另外学生在展示时,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倾听和做笔记的情况,及时提醒提高课堂效率。

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效果不错,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通过作业反馈,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对数的概念。

高中数学对数教学教案有哪些【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2.通过法则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渗透化归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

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对数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

也就要求学生以后看到对数符号能联想四件事。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对数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二。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

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对数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对数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对数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第三篇】

上学期 对数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2.通过法则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渗透化归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

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对数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看到 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由学生回答(1) (2)  (3)   (4) .

也就要求学生以后看到对数符号能联想四件事.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对数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二.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

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对数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由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看: , , .

然后直接提出课题:若 是否成立?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实例说明其不成立(如可以举 而 ),教师在肯定结论的正确性的同时再提出

可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反例,把 5改写成 应为 ,而32=2 ,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几个例子, .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

由学生回答应有 成立.

现在它只是一个猜想,要保证其对任意 都成立,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明,怎么证呢?你学过哪些与之相关的证明依据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对数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对数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证明:设 则 ,由指数运算法则

即 .  (板书)

法则出来以后,要求学生能 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 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由学生指出.注意是每个真数都大于零,每个对数式都有意义为使用前提条件).

(2)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

(3)若真数是三个正数,结果会怎样?很容易可得 .

(条件同前)

(4)能否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运算:

例1:计算

(1)    (2)     (3)

由学生口答答案后,总结法则从左到右使用运算的级别降低了,从右到左运算是升级运算,要求运算从双向把握.然后提出新问题:

可由学生说出 .得到大家认可后,再让学生完成证明.

证明:设 则 ,由指数运算法则得

教师在肯定其证明过程的同时,提出是否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能否用上刚才的结论?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 看成 再用法则,但无法解决 计算问题,再引导学生如何回避 的问题.经思考可以得到如下证法

.或证明如下

,再移项可得证.以上两种证明方法都体现了化归的思想,而且后面的证法中使用的拆分技巧“化减为加”也是会经常用到的。.最后板书法则2,并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法则2.(两个正数的商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差)

请学生完成下面的计算

(1)    (2) .

计算后再提出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即 并将其一般化改为 学生在说出结论的同时就可给出证明如下:

设 则 , .教师还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可在课下研究.

将三条法则写在一起,用投影仪打出,并与指数的法则进行对比.然后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法则

(1) 了解法则的由来.(怎么证)

(2) 掌握法则的内容.(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叙述)

(3) 法则使用的条件.(使每一个对数都有意义)

(4) 法则的功能.(要求能正反使用)

三.巩固练习

例2.计算

(1) (2) (3)

(4)(5)         (6)

解答略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

例3.已知 ,用 的式子表示

(1) (2) (3) .

由学生上黑板写出求解过程.

四.小结

1.运算法则的内容

2.运算法则的推导与证明

3.运算法则的使用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二.对数运算法则  例1                   例3

1. 内容

(1)

(2)

(3)  例2                     小结

2. 证明

3. 对法则的认识 (1)条件    (2)功能

对数的运算性质【第四篇】

《对数与对数函数》教学计划

《对数与对数函数》教学计划

对数与对数函数

一教材分析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它是高中阶段我们所研究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函数的理解、研究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方法更加深刻,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以复习过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二次函数、指数与指数函数,学生对对数与对数函数的认知比较薄弱,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概念和性质不清楚,所以在复习中以基础为根本,加强基础知识训练。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当堂检测》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让学生体会高考到底怎么考和考试的难易程度。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对数的性质和对数的运算性质。

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形结合的能力。

4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 对数的性质和对数的运算性质

2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底数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六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学生以小组形式做学案

课前学生以小组形式做学案,对于基本知识点,由组长负责检查,使每位学生的基础知识过关。小测题以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讨论,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课上尝试学生自己讲解,每组推出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把握高考题的难易程度。

4 总结归纳知识点

由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做题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1)对数的运算性质不要用错。

(2)底数对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作业布置,课后自评

人教B版高一数学对数与对数函数教学计划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对数教学教案有哪些【第五篇】

教学内容分析

“加强数学应用,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新课标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践行该教学理念,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A版数学必修1)在安排学生系统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这些基本初等函数之后,特别将《函数的应用》独立成一章的内容,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是数学与生活相互衔接的枢纽。而“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是上一节内容“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自然延续,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抽象晦涩的式子走向直观鲜活的应用。本部分内容设置了四个例题,分别是行程问题、增长率问题、销售问题和体重问题,这几个例题在知识能力要求上又步步递进,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例4);建立确定性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例3、例5);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6).

本部分内容课标要求两个课时完成,而本节课选取的是第二课时。通过教材中例题6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现实情境中采集的数据借助计算机或图形计算器进行观察分析,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该例题既能体现函数的作用,也让学生经历了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建模过程,既强化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该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生学习必修3的《线性相关关系》和选修部分的《回归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高一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根据图表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能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到生活处处皆数学,并感受到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数学必修1前两章的学习,已经理解了函数的概念,掌握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函数知识有了初步的应用能力。通过第三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函数的增长差异,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但是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由直观感知到抽象分析的过渡阶段,数形结合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同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抽象概括、数据处理、语言转换等数学能力,而高一的学生数学能力较弱,往往不能深刻理解题意,不善于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建立适当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策略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表格数据,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

(2)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根据表格数据如何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

(2)对不同的模型的优劣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

教材中的例题6旨在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数据多且复杂。如果不借助于计算机和图形计算器,难以发现数据背后所隐藏的规律,也难以完成本题的计算。如果按教材那样选择两组数据求出函数解析式的方式处理,将无法得到让学生信服和满意的函数模型,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图形计算器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给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可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上课之前要求学生会使用图形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计算和拟合。

教案说明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这节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建立确定性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和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涉及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又因为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变量的变化规律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际问题多数需要建立拟合函数模型来近似处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高一同学来说,是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的绝佳的载体。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同时提升数学的应用数学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是对教材例题做了大胆的改造,将课本上直接呈现的数据改成由学生去调查采集数据。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作用和提升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由于数据繁多复杂,不好处理,因此本节课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利用图形计算器方便的完成拟合函数的计算,并可以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函数模型作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利用图形计算器,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求解拟合函数,并且可以选择多种函数还进行拟合,这显示了在学习过程中手持技术的强大力量。但技术总归是技术,它无法代替结果背后所蕴含的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无法代替我们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专门设置一些问题供同学们思考探究,指导学生比较不同模型的优劣,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图形计算器是依据什么标准给我们计算出拟合函数,使得学生在感受到技术的力量的同时,也能认识到数学知识对技术的指导作用。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