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质4篇】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质4篇】”学习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2螳螂捕蝉》你们知道和它有关的一个成语吗?(板书:黄雀在后),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成语故事,(指名)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呢?现在,人们用这个故事来警醒自己(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瞻前顾后,通判谋划。)你们知道吗,有一个人就是利用这个故事来劝说君王,从而平息了一场战争,使自己的国家免于危难。他是谁呢?(少孺子)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起因部分:
⑴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直接劝说不行吗?(因为吴王要攻打楚国,两国势力相当,但其他国家正虎视眈眈,有可能乘虚而入,灭掉楚国。而吴王决心很大,不许有人劝阻,敢于劝阻的人要被处死。所以。。。。。这就是故事的起因)指生读----你读懂了什么?——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吴国的国王要派兵攻打楚国,决心很大,不许有人劝阻,因此对身边的官员讲,敢于劝阻我的人要被处死。)指导朗读:想一想应该读出吴王的什么样的语气?(读出吴王的固执、骄横跋扈)
⑵吴王这么一说,大臣们会怎么想?会议论什么呢?请你想象一下群臣听到后会是怎样的情形?(指名想想)少孺子怎么想的?
⑶少孺子听到后,又会如何想呢?(规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但又不敢违反吴王的规定)
2、学习经过部分:
少孺子不敢直谏,于是想出了什么办法?为此他做了哪些准备?自读描写少孺子行为、语言的语句。谈理解。
⑵这句话将少孺子的行为写出来了,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他是怎么做的吗?(吴王的侍从中有个年轻人,想要规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决定,但又不敢,于是怀里藏着弹子,手里拿着弹弓,在吴王的后花园中游荡,看似无事闲逛,实际是在等待时机。早晨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也不在意,这样一连等了三个早晨。终于见到了吴王。)
指导朗读,把他的动作读清楚。
质疑,他为什么连续三天这样呢?(学生理解到他是等机会劝吴王)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他终于遇到吴王了。看到他满身露水,吴王非常惊讶,他说-----“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想一想此时应读出吴王的什么样的语气?(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弄湿成这个样子?”(指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少孺子是怎样劝说吴王的呢?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以;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后下也。”板书:蝉螳螂黄雀
看这段话当中,有一个字出现频率最多,这个字是?(其),课文当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了这个其字?请你将文中的其字标注出来,看看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什么?
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吗?其字在本文中均作代词用,指代他、他们(它、它们),
或他、他们的(它的、它们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
他的话说明了什么?他想告诉吴王什么?中心句: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他给吴王讲了眼前发生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委婉地劝说吴王,启发吴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去攻打楚国,要想到攻打楚国带来的危机。)说明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瞻前顾后,全面考虑问题,要想到这样做潜伏着的隐患或可能带来的祸患和危机。要通判谋划。
指名朗读,多有哲理的话呀,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6)吴王听了会怎么想?又会说些什么呢?结果怎么样呢?(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吴王听了少孺子的话后恍然大悟,称赞他讲得好,于是放弃了派兵攻打楚国的决定。用自己的话说吴王的反应?(吴王恍然大悟,说:“好啊!”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于吴王伐楚有什么关系呢?出示地形图——观察、分析(说出战争对国家的危害,对百姓的危害)如果吴国把兵力放在楚国的话,一定会导致国内兵力不足,这样,其他像越国、齐国、燕国,如果联合起来,即使不联合起来,也能轻而易举将吴国拿下。
(吴王明白了少孺子的良苦用心,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于弊,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议论,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即“如果其他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⑺少孺子的一番话点醒梦中人,吴王此时会想到什么?又会对少孺子说些什么呢?
(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3、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⑴学生提不出,老师质疑,如:吴王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从这点看出少孺子是一个的人。(足智多谋、机智等)
⑵正因为如此,他在给吴王讲故事时是非常轻松、随意的,我们再读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指导朗读——背诵)
⑶你们觉得少孺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聪明有才智,对国家忠诚)当不能正面直谏时,便巧妙设法曲谏,启发君王自己思考和改正错误,殊途同归,达到正面劝谏的目的。)
⑷怪不得,吴王称赞道——善哉!言下之意,是(好啊!)善哉!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
4、多么机智爱国的少孺子,多么有趣又寓意深刻的故事,尽然于这简短的100多字中,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除此以外,它还有这样的特点——出示课件
古今翻译的不同如:悲,今译为悲伤;古代译为动听,其的指代用法。在句中都表示他的或他们的,但所指却不同。三、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呢?(生交流)
师小结:①寓意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祸患。正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我们要认清形势。
②少年的巧劝让我们懂得劝说的艺术,有时候和风细雨式的委婉劝说更容易让别人接受。
③从吴王身上我们知道在做决策时一定要多权衡利弊,更要有知错能改的勇气。
四、板书:螳螂捕蝉
蝉螳螂黄雀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教学目的:
1、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内容。
2、展开合理想象,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为本单元写作奠定基础。
3、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瞻前顾后,通判谋划。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2发现文章中想象点,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对课文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结合故事背景,发掘想象点,进行合理的创造性复述。
教具准备:计算机课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已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㈠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1、教师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学生边听边看插图边想。
2、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㈡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1、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目的是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①指名读,围绕这句话、讨论,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②练读这句话。
2、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①理解:恍然大悟。
②吴王明白了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出示大臣们认为……后果不堪设想)。
3、对比以上两句话,体会“前后呼应”的写作特点。
㈢、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1、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引导学生读课文第3—8自然段)。
2、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㈣、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①概括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②学习了本课,大家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四、布置作业
1、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说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2、续写课文,第二天吴王又上朝了以后……。
五、板书设计
不能只想着眼前利益,
而不顾后患。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听说训练,指导复述
1、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2、(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3、(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打个“☆”。(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5、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从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6、(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7、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8、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9、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师: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10这个故事就叫——
(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读文明理
1、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教师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谁想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少年的那句话给吴王的启示最大。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句话为什么能给吴王以启示呢?(提示: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谁像螳螂,什么是蝉,什么是黄雀。)
3、师:这句话让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意思是(生说)
(出示: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是呀!吴王是个聪明的大王,他明白了
(学生齐读句子)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这就是少年要告诉吴王的一个道理(齐读)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这也是这则寓言故事要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齐读)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三、质疑感悟人物形象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提的问题能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2、师小结: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3、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演?(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三、演故事
四、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劝动吴王吗?请你谈谈你的想法。
3、再读读其他的寓言故事看看从中明白了什么。
《螳螂捕蝉》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一 、复习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 (齐读,板书课题)
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3、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读读吴王的话?
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指名读。
4、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那么这位少年到底说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迅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看看少年到底说了什么?(少年说了一个故事)
2、交流: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谁来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出示这个故事
①故事中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抓住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深有感受。
②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蝉的心情怎样?练读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个故事有意思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板书:蝉 螳螂 黄雀)
那么,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呢?
试着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4)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同学们都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是非常危险的!)
(5)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吴王听了以后,明白了吗?
——明白了。
从哪里看出?——恍然大悟。
(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6)“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交流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
相机请学生上台板书。(诸侯国——→吴王——→楚国)
3、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这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一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主动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2)他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相关的词句细心体会,我相信咱们对他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交流:
1、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勇气可嘉)
2、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交流:
1、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坚定决心)
2、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为重)
3、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4、指导朗读:那么,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课件出示)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小组内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小组展示
三、人物对比、欣赏少年
1、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的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也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2、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更委婉一些,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可见,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智谋。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回头来看课文,这位少年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你从中能得到什么收获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课件出示)
(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上一篇:《春潮》习作教案精编3篇
下一篇: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汇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