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2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

荣誉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短文内容,探讨作者情感与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技巧,鼓励表达个人见解,强化文学欣赏与思考能力。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相关范例,供您参考!


第11课  《短文2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古代山水类文章的特点,学习写景方法,欣赏语言之美。

3.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坚守自我、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学习写景方法,欣赏语言之美。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坚守自我、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山川美景,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产生无限情思。他们或书写山川之雄奇,或寄情山水,抒发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望岳》时的雄心和气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陆游《游山西村》的迷茫与惊喜。南朝梁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墨为我们描写了一副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陶弘景 (456-536)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2.文题解读

(1)题目应怎样停顿?

明确:答/谢中书/书

(2)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明确:“答”:回复,答谢;“谢中书”是人名,即谢征(谢徵),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样,可抒情,可写景;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文题点明文章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3.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情境任务:根据《答谢中书书》,请代替陶弘景完成给朋友谢中书(谢征)的书信。

活动一:读信明意

活动二:写信理脉

活动三:绘景传情

活动四:题字显旨

三、活动一:读信明意

1.听读课文(播放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朗读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朗读展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4.变式朗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疏通文意

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翻译词句。

附1:全文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附2.重点词句翻译

山川之美(结构助词,的)   四时俱备(完备、齐备)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水中潜游的鱼)   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活动二:写信理脉

情境:请用自己最擅长的字体,把这封信的内容誊写信纸上,要求体现文章的层次。

学生展示作品

明确:《答谢中书书》中心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先总写景物的特征——“美”;再具体描写景物之美;最后总结,抒情结尾——“欲界之仙都”、“奇”。

五、活动三:绘景传情

情境:古时候书信形式多样,有的会在书信上绘画,请你给这封信附上图画。

1.你觉得画面中要有哪些景物?需要呈现出它们什么样的特点?(用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特点)

明确:

图中景物:山、水、石壁、树、竹、晓雾、猿鸟、夕阳、鱼等景物;

景物特征: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石壁:色彩斑斓;树木、竹子:清翠欲滴;晓雾:消散殆尽;猿鸟:相互鸣叫;夕阳:日暮西沉;潜鱼:竞相跳跃。

2.宗白华说:魏晋南北朝是“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景物有没有“生命色彩”?(1)“生命色彩”指的是景物有生机,有生命力。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中“入”“见”赋予了山和水动态感,化静为动;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在视觉上给人以色彩变换交融的动感;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中的青葱和翠绿,富有生机,突出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通过“将歇”“乱鸣”“欲颓”“竞跃”将“晓雾”“猿鸟”“夕日”“沉鳞”写出了动感,渲染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门气氛。

(2)“生命色彩”还指的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些景物身上,使它们充满了“生命色彩”。

明确:作者看到石壁上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愉悦。整个画面和谐优美,生机盎然,可见他内心的平静旷达中又有一丝愉悦。

小结:山水相映、色彩变换、晨昏交替、动静结合

六、活动四:题字显旨

1.古人习惯在绘画作品上题字,来表明画作的意旨,你会在你的画作上题上哪句话?说说理由。

预设1: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话是对山中美景的感叹和赞美,将景和情相融,表达作者寄情山水的愉悦、沉醉和享受之情。

预设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的意思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能欣赏这种奇景的人。作者的言下之意是,自己也像谢灵运一样可以欣赏这美景,把自己和谢灵运比肩。表现作者出对先贤的钦敬和追慕和隐居避世的自得自豪,体现了他的淡泊名利;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2.古往今来,为什么作者认为只有自己和谢灵运才能看到这一切呢?

(1)陶弘景的思想

链接材料:

陶弘景,一方面拒绝出出任宰相,但另一方面,“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并没有完全脱离政治。这又是一个矛盾之处。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明确:他以淡泊名利守得归隐的纯净,他以隐逸山水守得高洁的志趣。

(2)你觉得陶弘景可能崇尚哪一家的思想?(道家)

儒家: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

道家: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法家: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3)认识谢灵运

谢灵运:南朝宋山水诗人,曾袭封康乐公,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泽,使他成为六朝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是最值得效仿的对象。

陶弘景认为只有自己和谢灵运能够欣赏到奇丽景色,实际也是在说谢中书是欲界中人,是无法欣赏到这奇丽山水之景的,也意在劝诫谢中书。

3.揣想谢中书写给陶弘景的信可能是什么内容?请你再代谢中书写一封信给陶弘景。

明确:可能是劝陶弘景出仕,为国效力。

示例:致陶弘景的一封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日国势衰微,民不聊生。余知君有治国之能,又怎能置国不顾,置民不理。山水之美,君一人赏其乐; 国泰民安,乃尔等重要之事。愿君前往朝廷,成就伟业。

七、课堂总结

陶弘景将他的生命,融入山川永恒的生命力之中,他的心灵也就永远保持着纯净,而他的灵魂已飘然出尘,离开“欲界”,直达“仙都”。所以我要说,这封信里,有不朽的生命,也有飘逸的灵魂。他的生命泼洒在自然之中,他的灵魂寄托在林泉之间。也希望我们能够在“欲界”中体悟山水自然中的纯真,使自己的心灵拥有一方净土!

八、布置作业

1.朗诵并背诵课文。

2.以谢中书的身份给陶弘景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图片图片山水相映

山川     色彩变换      钦慕先贤  惋惜世人

之美     晨昏交替      寄情山水  淡泊旷达

动静结合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其文: 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 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 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其画: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明确:苏轼

二、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一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泡、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三、活动一:读“文”理事

1.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播放视频)

(2)朗读指导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

欣然起行(xīn)            怀民亦未寝(qǐn)   

水中藻、荇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bǎi)     

②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朗读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xīn]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译读课文

译读要求:组内分工完成,疑难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补充质疑。

附1:全文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附2.任务检测

重点词句翻译

月色入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共同)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分层朗读

请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来读,读出其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叙事——写景——议论、抒情

4.理清事情

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记叙了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赏月的事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正要宽衣就寝,为入户的月色所吸引而走出户外。因形单影只,他到承天寺找与他同病相怜的好友张怀民。于是两人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散步,欣赏到了月色美景。)

四、活动二:品“空”赏景

1.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品味写景之妙

比较原句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原文写景的妙处。

改法一(添加意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篱落疏疏,花影婆娑,微风醺然,流萤飞处,似斑斓星辉。

改法二(删除意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改法三(变换形式):庭下如水,空明澄澈,藻荇交横,竹柏之影。

写景妙在           ,理由是:                                               。

明确:

写景妙在比喻新奇。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既能形象深度的描写出月光皎洁,竹影斑驳,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又让人联想到了东坡仕途的艰难,品行的高洁。写法上喻体先行,本体后置,写出了作者的错觉,也造成小小的悬念,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顿感。

写景妙在正侧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月光的澄激透明,“藻、荐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间接写出月光的澄激明亮。

写景妙在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荐交横”则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静。

写景妙在虚实结合。作者全句写月,却不着“月”字,而从虚处落笔,含蓄动人。写庭院里如积水般的错觉,写如藻如荇的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藻荇交横“,似有风吹竹柏,呈现动态摇曳之美,没有正面写风,风却悄然来过。

写景妙在错落有致。四言句虽节奏鲜明,但缺少变化,无法表达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与本文恬静的意境不相符。散句相对自由。多了随性灵感之气。语气词“盖”“也”的使用,让整个句子语调舒缓,曲折委婉,灵动的月夜,闲适惬意的心情,恰到好处,毫不张扬。

写景妙在意境恬静。全句用寻常形象入文,营造了明月皎皎、恬静美好的意境。添加意象后的句子语言虽美,但过于直露,有庞杂之感,破坏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破坏了恬静的意境。

五、活动三:寻“字”悟情

过渡:笔下月景的恬静与美好,是作者内心的情感折射,是人与自然相融相合、物我两忘的独特境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通过文中某一个字,体会苏轼内心的情感世界。

我寻到了“            ”字,从中我体会到了                             。

“欣”字,体会到了作者看到月色入户,内心欣喜;

“念”字,体会到了作者看到明月当空,意欲赏月,却四顾无人,或者说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内心感到孤独;

“亦”字,体会到写出了作者想到张怀民,就去寻找,果然,怀民和他一样,也没有睡,这是一份得遇知己而心灵默契的惊喜;

“但”字,体会到了作者月色虽美,却没有真正的欣赏者的遗憾,暗含雅趣者少、知音难觅的失落;

“闲”字,体会到了作者被贬黄州且不得“签书公文”、才华不得施展的悲凉;表面上是清闲自在,闲是表象,悲凉是本质;

“少”字,体会到了作者宁静欣悦,颇为自得;

“耳”字,体会到了作者自留一颗闲心。此处,看似闲笔,实则余味悠长。

2.根据作者的心境,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示:叙事这一层次,先读得平和低缓,“欣然起行”包含愉悦,“怀民亦未寝”包含惊喜,应读得轻快,“相与步于中庭”应读得轻松随性;写景这一层次,应读得轻柔美好,读出宁静、陶醉的感觉;抒情议论这一层次,情感丰富,有欣喜,有失落,有悲凉,有顿悟,有深沉的感慨,要读出意味深长之感。

六、活动四:解“闲”识人

过渡:刚才我们找到了一个“闲”字,作者为什么称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呢?

1.理解“闲人”

结合链接资料和苏轼的内心情感,说一说,你对“闲人”的理解。

链接资料一:苏轼21岁时以1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35岁,因上书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调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湖州太守。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因此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东坡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所以他自称“闲人”。

链接资料二: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屈居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低级事务官)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赋词相赠。

明确:

政治处境:二人贬官到此无事可做,清闲无比,悲凉苦闷却无处可诉。这是作者的自嘲与自慰之意。

赏月心境:月景常有,却少有赏月雅兴的人,空灵自在,悠闲欣喜。这是作者的自豪与自许之情。

“闲人”既可以形容作者当时的尴尬的政治处境,也可以形容作者的豁达乐观的心境。

2.再识“闲人”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苏东坡成全了黄州

苏轼一生的诗词作品有3000多首,其中有三分之一写于黄州,如:千古名篇《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如:“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文人画”的杰出代表《潇湘竹石图》,它是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说:“如果《潇湘竹石图》现身拍卖行,起价就会超过4个亿”。 ——苏东坡使黄州名扬天下

(二)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阅读材料,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1.初到黄州的苏轼是惶恐的、低落的、困顿的,在好友的帮助下,他躬耕于黄州东坡的一块荒地上,从一个名动京城的才子变成了朴实勤劳的农夫,他乐在其中,还自号“东坡居士”。

——乐观豁达

2.在黄州野外,偶遇风雨,他说:“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明确: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从容洒脱

3.在黄州蕲水县,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明确: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呢?你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淌呢!——积极向上

4.在黄州赤壁,面对滔滔的长江水,苏轼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确: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奔流,淘尽了千古英雄人物。——豪迈奔放

5.苏轼的好友张怀民在黄州江边建了一座亭子,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赋诗相赠:“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明确:一个人具备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有浩然之气

小结:在黄州,他完成了自己人生观的塑造。所以,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七、课堂总结

苏轼一生行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有人生的辉煌时刻,但更多的是风雨,他常常被生活欺骗,但他从未沉浸在悲伤中,他的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希望同学们不被生活欺骗,不会有风雨,但是如果有,请记得我们的乐天派苏东坡,记得闲人也可以活的精彩。愿同学们从此闲时与东坡为伴,去欣赏他挥洒自如的书法,去尝试他的人间至味,去实践他豁达乐观的情怀。

(齐读小诗)

致东坡

你从庙堂之上走来,

带着精神的枷锁

摇摇晃晃,几多恓惶

你脱下了长袍,换上短褂,

来往于临皋与雪堂

把心中的忧伤悄悄隐藏

你轻摇小舟,芒鞋竹杖

以云烟为友,在山野放浪

轻轻与自然相拥一场

你赋诗衔觞,月夜徜徉

酒意微醺

随性在笔尖流淌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退去浮华

你用大美至朴的月光

诗意了我的远方

这就是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苏东坡。愿我们掬一缕苏子的月,去勇敢地闯荡未来。顺境时,兼济天下,逆境时,安守心灵。愿我们心中都有一轮明月,在遭遇挫折时可以疗愈自我,超越自我。

八、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推荐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闲事——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闲景——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闲情——清闲悲凉  悠闲欣喜

闲人——豁达乐观  豪迈奔放

22 3596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