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忠诚与理智的重要性,激发思考与讨论。如何更好地传承这种精神?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2.难点: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李斯

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李斯勾结内官赵高篡改遗诏,迫令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陷害,被腰斩于市。

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二)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写道:“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

林云铭《古文新义》:“秦之逐客,以宗室大臣谓诸侯人来事秦者,皆为其主游间耳。李斯既在逐中,其上书不便作谏止语故。……利害凿凿可睹,不必请除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谏止之谏止也。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三)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四)题解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公②蹇()叔③殷()盛④鄢()⑤郢()⑥成皋()⑦膏腴()⑧穰()侯⑨太阿()⑩纤()离9322;灵鼍()9323;外厩()9324;傅玑()9325;珥()9326;阿缟()9327;搏髀()9328;黔()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3)河海不择细流:

(4)藉寇兵而赍盗粮: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⑥一日,大母过余:

(2)乘

①乘纤离之马: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③自京师乘风雪: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⑤听妇前致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②东据成皋之险:

③使之西面事秦:

④蚕食诸侯: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③损民以益仇: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②遂散六国之从: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④故能明其德: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

(2)东得百里奚于宛: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二)本文作为1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论证方法论证分析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答案

【学习过程】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mù公②蹇jiǎn叔③殷yīn盛④鄢yān⑤郢yǐng⑥成皋gāo⑦膏腴yú⑧穰ráng侯⑨太阿ē⑩纤xiān离9322;灵鼍tuó9323;外厩jiù9324;傅玑jī9325;珥ěr9326;阿缟gǎo9327;搏髀bì9328;黔qián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关系――为本论部分

第五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首束全文与篇首呼应――为结论部分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接纳

(3)河海不择细流:“择”同“释”,舍弃

(4)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同“借”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名词,过失,过错)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动词,走过,经过)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胜过,超过)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分,过于)

⑥一日,大母过余:(动词,拜访,探望)

(2)乘

①乘纤离之马:(动词,驾,坐)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动词,拒绝)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罗致)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

⑤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表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向西,向北)

②东据成皋之险:(在东面)

③使之西面事秦:(向西)

④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成就)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作为宝物)

③损民以益仇:(仇恨)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使……退却)

②遂散六国之从:(使……离散)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愉悦)

④故能明其德:(使……贤明)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2)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1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

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得出“逐客为过”的观点。

(二)本文作为1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明确:(1)史实论证:列举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2)类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对比论证

(5)比喻论证。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1)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2)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4)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1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长(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国家不太平,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

衔接语:魏徵是以善谏著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三、解题

谏:规劝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徵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收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徵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1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五、指导诵读

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教师指点方法。

六、疏通文意:

衔接语:学习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讨论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

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解释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

要求:①同学间互相的探讨,解答疑难。

②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③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

3、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方法: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单音词语双音替

c、倒装语序倒过来。

②臣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衔接语:魏徵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治国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

②提问,十思侧重于规劝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

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徵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平了道路。

③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提问: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衔接语:观点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

④学生自读第二段,提问: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分析: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徵高超任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八、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

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

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

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

点拔:魏徵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③与《忌讽齐王纳谏》对比讽谏艺术之不同?

九、思维拓展

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骄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腐败的双手写下了共和国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根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十一、布置作业

①积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识。

②针对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十二、板书设计: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4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秦国丞相李斯名句: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栗,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不愿安于现状。他从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便是要善“自处”,作“仓中之鼠”。

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是一脉相承的。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

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一一“穷通所处”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统—前的文章。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1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

“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

也就成为1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千百年来—直被人们所传诵。

3、作者介绍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候,行都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4、题目解说

谏: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5、层次结构

全文共四部分,即文中的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田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6、全文分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1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泰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三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

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虛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7、写作特点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铣叩,适观而矣己。”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盜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

“益讎”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另外,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请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_———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處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候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因”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3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1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6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秦国丞相李斯名句: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栗,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不愿安于现状。他从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便是要善“自处”,作“仓中之鼠”。

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是一脉相承的。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

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一一“穷通所处”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统―前的文章。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1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

“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

也就成为1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千百年来―直被人们所传诵。

3、作者介绍

李斯(?――前2)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候,行都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4、题目解说

谏: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5、层次结构

全文共四部分,即文中的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田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6、全文分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1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泰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三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

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7、写作特点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铣叩,适观而矣己。”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I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

“益”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另外,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请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_―――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候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因”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1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1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8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3、 情感目标: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二、教学重点

1、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2、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难点

1、 认识和理解生僻字。

2、 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 理解课文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四、教学环境、工具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五、教材分析 1、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 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3、 文章结构

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三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四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五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4、 学习内容评论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此(指《谏逐客书》)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六、教学过程

流程图:导入→引入课文背景→分析课文→分层解析课文并向学生提问每层的修辞→总结主旨→课后练习

(一)导入

1、 用三句话来导入课文。 这三句话分别为: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2、 具体讲解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旬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呔褪抢钏沟奶幨烙^念,甚至,坦明的說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但絕不因此「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心要「西說秦王矣」。他怎麼也沒想到,就是因為咝┨幨勒軐W,使他登上丞相之位。当然这是后话。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给我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帽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但谁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

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

(二)引入背景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分析课文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1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四)概括主旨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五)课后练习

1、将课文翻译。

2、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和正反论证,写1篇议论文。

谏逐客书(第二学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1、作者介绍:(见投影) 2、写作背景:(见投影) 3、古文用法:(见投影)二、 分析结构:

本文是1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1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

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

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

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 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 (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 (讲道理) 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 结论部分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归谬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以上是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9

【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如部分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句式、古今异义等。但由于学生对文体方面的知识涉及不多,学生对“书”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了解较浅,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后学习提示,联系初中所学《与朱元思书》和课外引申的《与妻书》等,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书”的特点。

2.能力層面: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在文言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能够结合课下注释较为熟练地疏通文意,但对文章观点和结构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此外,由于高一的学生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本文的结构以及论证,从文中感受严密的推理、强大的逻辑以及辞采的华美,以实现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

3.心理层面:高一学年的学生身心发展处于成熟阶段,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顾及面子、羞于表达等因素的影响,故而课堂上教师应当及时鼓励,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课堂参与度,以实现从“教育者为中心”到“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2.教科书版本及章节:《谏逐客书》选自部编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1课。

3.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文体为“书”,即“上书、奏章”,是1篇为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在文中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说明秦无客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强调重用客卿的重要性;然后以女乐珠玉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秦王喜爱的举例作比,阐释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使秦王收回逐客的成命。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结构,理清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议论文写作特色,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议论文写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关注思辨性说理,学习古人劝谏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自主打分、小组讨论、教师评析、修改评分,逐步深入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

(2)通过欣赏议论文写作特色,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并应用于议论文写作。

2.难点:

(1)提升今后议论文写作的深度,增强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2)关注思辨性说理,学习古人劝谏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活动】

环节一:提供参考标准,学生自主评价

教师活动1:作业回顾。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这件事后来被发现,秦王嬴政就听信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都想游间于秦,遂下令驱逐客卿。客卿李斯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请同学们参考高考议论文的评分标准,每个人都做一回老师,分为4组给这篇文章打分。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布置了这项参考议论文评分标准为《谏逐客书》打分的任务,相信同学们体验了一把当老师的感觉,现在请1、2、3、4每组选一位“教师代表”上黑板来评分。

学生活动1:每组选一名学生提交分数,由教师标注在黑板上。

【活动意图说明】本文论证非常严密,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很有启发,请学生打分,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这篇文章的行文特点,同时能够帮助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于议论文及评分标准的了解程度。

环节二:结合学生打分,具体分析文章

教师活动2:各小组的分数已经写在黑板上了,我发现各位“老师”的评分都很高,放在高考中这便是1篇高分作文。老师想问一下,大家打高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2:回答自己认为《谏逐客书》写得好的地方。

教师活动3:(1)点评学生答案。

(2)(补充文化常识)战国末年,秦、楚等大国兼并战争十分激烈,各国斗争的策略主要是“连横”和“合纵”,请大家仔细观察地图,分析秦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3:仔细观察地图,同老师一起分析秦国的地理位置。

教师活动4:(1)小结文化常识。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这篇“高分作文”的论证过程,看一下李斯是如何运用各国的关系进行说理的。按照议论文结构五步法(观点句——观点解释句——例句——例子解释句——观点总结句),教师示范划分文章第一段结构(观点句——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观点总结句),讲解第一段论证方法。

(3)总结第一段。我们给这段“作文”打高分的依据是:

①开门见山:“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提出中心论点。

②举例论证:引用秦国历史上的历代君王,证明客卿对于秦国发展的作用。

③例证贴近观点:反面论证了四代秦君不“逐客”、重用客卿而使国富兵强的史实。

④得出结论:“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由①到④过渡自然。

学生活动4:思考分析议论文结构与观点的方法与过程。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思考打分原因,强化学生对于李斯论证的认识,总结出“作文”的亮点,在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分析议论文结构与观点的方法与过程。

环节三:学生自主分析、合作学习,思考整体结构

教师活动5:我们已经找到第一段的“作文亮点”,接下来请大家按照老师在第一段示范的方法,思考第二段与第三段的“亮点”。

学生活动5:学生按照老师分析第一段的方法梳理段落内容并在书上做出标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并回答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详尽、切实的分析。

教师活动6:(1)点评学生答案。

(2)小结“作文亮点”——论证方式多样。

①举例论证(今):切合观点,充实典型,通过多个排比铺垫充足、文势充沛,结论极具感染力力。

②道理论证:使论证深入,增强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正反对比论证:论证更加严谨,突出论点。

效果:感情强烈、充沛,引起共鸣。(重点讲解)

学生活动6:通过教师点评与小结,修改完善上一环节答案,再次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活动7:(1)教师直接划分第四段,并总结第四段“亮点”——运用了道理论证,起到收束全文,与上文呼应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整体结构。提问:我们分析了每一段的写作亮点,那这篇“作文”整体的结构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是每一段写得好,各段之间却没有联系,能获得一个高分吗?

学生活动7:思考并回答本文整体结构。

【活动意图说明】在环节二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自主分析二三段的论述结构,考察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理解与论证方法的掌握程度,然后回顾全篇,引导学生思考本文整体结构,

环节四:课堂总结,总结议论文写作方法及作用

教师活动8:(1)总结本文整体结构:第一段与第二段是由古至今举例论证;第三段则是紧承上文讲道理,进行道理论证;最后一段与前文一一对应,进行总结收束。

(2)结合作文评价标准,总结议论文写作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切合观点,充实典型;

②比喻论证:具有感染力;

③对比论证:论证更加严谨,突出论点;

④整体结构: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一一对应。

(3)布置作业:假如你是政府官员,请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论证方法给广大群众写一封信,劝诫人们疫情期间不信谣,不传谣,服从安排、自觉隔离,遵守抗疫法律法规,字数800字以上。

【活动意图说明】课堂总结与升华,布置作业以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够应用于议论文写作实践。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

1.缺点:(1)对使用部编版教材的学生的具体语文水平了解不多,可能存在内容偏难的问题。

应对办法:(1)提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具体了解,并进行相应调整;

(2)对课前布置任务加以细致说明,并充分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

2.优点:(1)课堂形式创新。创新性地运用了作文批改的形式,通过创设一个作文情境,让学生自己以老师的视角来打分。此外,用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创作背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欣赏,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最终落实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作业布置结合现实,作文设计为疫情相关的劝诫性议论文,以考察学生对课上学过的论证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醒学生思考李斯劝谏的艺术好在哪里,做到了方法与实践的统一。

(3)联系高考。应用“观点句,观点解释句,例句,例子解释句,观点总结句(因果,怎么做)”的议论文结构五步法模式,并结合高考作文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学会评价议论文,在脑海中建立议论文评价体系,进而帮助学生的议论文写作。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文中的经典句子。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魏征语录】

关于良臣与忠臣——“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自学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即比干、屈原的故事。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自学导案】

第一次,粗读,正音,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第二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第三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则思虚心以纳下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役聪明之耳目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宏兹九德 则思正身以黜恶

振之以威怒 欲流之远者

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安思危

【实词积累】

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④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六国论》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⑦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盖: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赤壁之战》

④盖始者实泛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⑤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选段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意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课外积累】

借助工具书,结合所学文言文,积累并归纳“盖”字的用法:

22 39377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