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教案设计精编10篇
通过分析《谏逐客书》,探讨其对人才的重要性及对国家治理的启示,如何理解其中的深刻哲理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谏逐客书》教案设计”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谏逐客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
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严谨缜密的论证结构,提高学生论说文写作能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素质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二、重点难点
重点:解读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论证方法;
难点:分析本文的严谨结构,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简介(结合“战国七雄”的争斗及逐客导火线谈写作背景)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宗室大臣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王不要逐客。秦王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二)熟悉课文(先疏通文字再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课文,让学生找出难以理解的字词,板书纠正,然后播放课文录音,统一进行正音正字)
- 正音:宛(yuān)施(yì)
- 重点讲授词语
(1)通假:缪——穆内——纳从——纵
(2)实词:举、拔:攻克、占领却:拒绝
(3)使动用法:来.丕豹、公孙支于晋遂散.六国之从
充.后宫,实.外厩娱.心意、说.耳目
(4)名词状语:蚕.食诸侯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5)“者”字词组:为客者逐王者不却众庶
(三)课文解读(先让学生思考本文的文体,再复习相关文体知识,然后围绕论点、论据、结论三方面的内容逐段进行解读,解读方法宜采用边朗读边提问边解答辨析的方法。)
问题1:本文是什么文体?
本文是1篇奏议,属议论文。
问题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要素的。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这是1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
(讲授方法:一边分析课文一边板书,把文章的内在结构,论证过程的逻辑关系体现在黑板上)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1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作对比,紧接着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国“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和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为类比,说明王天下者必须能容纳万民万方,才能无敌于天下。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业诸侯”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进而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揭示逐客要害,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在充分论证利害得失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逐客的实质严重后果,发人深思,催人猛醒,具有无法遏抑的强大力量。
(三)写作特点(学生先齐读全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特点,启发学生从议论文三要素的结构安排及语言运用的特色等方面进行概括)
标准的议论文结构,“一、三、五”式结构: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论点,为绪论部分;第二、三、四段:进行论证,为本论部分;第五段:戛然而止,结束全文,为结论部分。
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利害对举,论述得透彻有力,无可驳辩。如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得失对举,先君的纳贤与秦王的逐客形成强烈对比,以及第三段的重物与轻人对比等,都是极好的对比论证。
文章采用铺陈手法,以形成文章气势,为避免铺陈的烦琐与臃肿,文中的句式、角度、用词都极具变化,特别是动词的选用,排比与对偶的运用都很讲究,使文章气势充沛,文字生动,词彩飞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研究与思考(引导学生联系当代的社会现实进行思考)
李斯的《谏逐客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评析秦王嬴政的用人政策
(五)能力训练:
1、文言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用法
2、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尽量直译,做到字字句句落实)
将最后两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谏逐客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3、 情感目标: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二、 教学重点
1、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2、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 教学难点
1、 认识和理解生僻字。
2、 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 理解课文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四、 教学环境、工具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五、 教学过程:
1、 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 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3、 文章结构
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三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四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五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4、 学习内容评论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此(指《谏逐客书》)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 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六、 教学过程
流程图:导入 →引入课文背景→分析课文→分层解析课文并向学生提问每层的修辞→总结主旨→课后练习
(一)导入
1、 用三句话来导入课文。 这三句话分别为: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2、 具体讲解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旬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甚至,坦言的說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但绝不因此「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心要「西说秦王矣」。他怎麼也沒想到,就是因他的游说,使他登上丞相之位。当然这是后话。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给我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冒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但谁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
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二)引入背景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分析课文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1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四)概括主旨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五)课后练习
1、将课文翻译。
2、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和正反论证,写1篇议论文。
谏逐客书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1、作者介绍:(见投影)
2、写作背景:(见投影)
3、古文用法:(见投影)
二、 分析结构:
本文是1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1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 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 (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 (讲道理)
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 结论部分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归谬法)
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关于《谏逐客书》教案设计、谏逐客书优秀公开课教案的有关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以上的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谏逐客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 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
3、 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读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
2、了解相关的语言知识。
三、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四、课文解读
本文是1篇奏议,属议论文。
这是1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1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一、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 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
3、 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读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
2、了解相关的语言知识。
三、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四、课文解读
本文是1篇奏议,属议论文。
这是1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1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五、写作特点
1.标准的议论文结构,“一、三、五”式结构。
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论点,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论证,为本论部分
第五段:戛然而止,结束全文,为结论部分
2.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利害对举,论述得透彻有力,无可驳辩。如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得失对举,先君的纳贤与秦王的逐客形成强烈对比,以及第三段的重物与轻人对比等,都是极好的对比论证。
3.文章采用铺陈手法,以形成文章气势,为避免铺陈的烦琐与臃肿,文中的句式、角度、用词都极具变化,特别是动词的选用,排比与对偶的运用都很讲究,使文气饱满,气势充沛,文字生动,词彩飞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六、作业
将最后两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附板书:
谏逐客书
李斯
一、绪论(第一段):提出论点——“逐客,窃以为过矣。”
1.穆公——五子之策——“遂霸西戎”
2.孝公——商鞅之法——至今治强 皆以客之功
谏逐客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二、掌握本文的说理方法、铺陈手法等写作特点。
三、学习本文的构思与语言。提升文学艺术的感悟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章的说理方法、铺陈手法等写作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的构思与语言。提升文学艺术的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应用:图片、剪报等
讨论法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
《谏逐客书》
1.作家、作品
2.文体知识
3.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4.层次段落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
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5、写作特点论点鲜明。开门见山,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作业:
总结议论文的知识体系表
后记(经验、不足):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文学是精神,文学是美景,文学是交流。文学告诉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坚守岗位,乐于助人,严于律己。”这就是文学的精神。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杨柳青青江水平……广袤大地,蒙古辽阔草原,崇山峻岭,江河湖泊……杏花小雨,杨柳微风的春天;三伏太阳,土地蒸腾的夏天;满树金黄,凉风习习;银装素裹,纷装玉砌的冬天。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是文学美景?”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
文学是七色彩虹,一道道美景,一种种精神,它洗涤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1篇经典名篇—–《谏逐客书》
二、讲授新课板书课题《谏逐客书》
(一)题解
谏—劝谏、劝告;逐—驱逐;客—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书—同“疏”、奏疏。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题意: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1篇公文,也是1篇议论文。
(二)历史背景(驱逐客卿的原因)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暇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终于让他完成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
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在文章里,李斯列举了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以及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产于别国的物品,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才应该“河海不择细流”。最终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文章从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
(三)作家、作品
李斯(?~前208)中国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市,并夷三族。《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战国末入秦,为秦王赢政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杀。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
对秦王的评价:秦王是一位胸怀统一大志却又刚愎自用者,李斯深知其性,因此抛开个人恩怨和功过,站在秦国最高利益上,从能否富国强民、统一天下这一角度立论,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之事,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点明文章
中心论点。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学习第二段。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译文)从前秦缪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缪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众多,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
于是拆散山东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国君公室,杜绝外戚私门,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层次:
第一层: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第二层: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层意:第一层:例举先君史实,阐明纳客之利。缪公五子不产于秦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商鞅不产于秦孝公用之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归纳法惠王张仪不产于秦惠王用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范雎不产于秦昭王用之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论据):历史事实论据。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结论:纳客之利
第二层:反面推论,阐明却客之非。
却客而不内
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疏士而不用
(反面推理)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第一层
构成—-对比论证
第二层
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谏逐客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
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严谨缜密的论证结构,提高学生论说文写作能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素质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二、重点难点
重点:解读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论证方法;
难点:分析本文的严谨结构,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简介(结合“战国七雄”的争斗及逐客导火线谈写作背景)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宗室大臣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王不要逐客。秦王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二)熟悉课文(先疏通文字再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课文,让学生找出难以理解的字词,板书纠正,然后播放课文录音,统一进行正音正字)
- 正音:宛(yuān)施(yì)
- 重点讲授词语
(1)通假:缪——穆内——纳从——纵
(2)实词:举、拔:攻克、占领却:拒绝
(3)使动用法:来.丕豹、公孙支于晋遂散.六国之从
充.后宫,实.外厩娱.心意、说.耳目
(4)名词状语:蚕.食诸侯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5)“者”字词组:为客者逐王者不却众庶
(三)课文解读(先让学生思考本文的文体,再复习相关文体知识,然后围绕论点、论据、结论三方面的内容逐段进行解读,解读方法宜采用边朗读边提问边解答辨析的方法。)
问题1:本文是什么文体?
本文是1篇奏议,属议论文。
问题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要素的。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这是1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
(讲授方法:一边分析课文一边板书,把文章的内在结构,论证过程的逻辑关系体现在黑板上)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1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作对比,紧接着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国“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和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为类比,说明王天下者必须能容纳万民万方,才能无敌于天下。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业诸侯”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进而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揭示逐客要害,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在充分论证利害得失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逐客的实质严重后果,发人深思,催人猛醒,具有无法遏抑的强大力量。
(三)写作特点(学生先齐读全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特点,启发学生从议论文三要素的结构安排及语言运用的特色等方面进行概括)
标准的议论文结构,“一、三、五”式结构: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论点,为绪论部分;第二、三、四段:进行论证,为本论部分;第五段:戛然而止,结束全文,为结论部分。
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利害对举,论述得透彻有力,无可驳辩。如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得失对举,先君的纳贤与秦王的逐客形成强烈对比,以及第三段的重物与轻人对比等,都是极好的对比论证。
文章采用铺陈手法,以形成文章气势,为避免铺陈的烦琐与臃肿,文中的句式、角度、用词都极具变化,特别是动词的选用,排比与对偶的运用都很讲究,使文章气势充沛,文字生动,词彩飞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研究与思考(引导学生联系当代的社会现实进行思考)
李斯的《谏逐客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评析秦王嬴政的用人政策
(五)能力训练:
1、文言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用法
2、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尽量直译,做到字字句句落实)
将最后两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谏逐客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1、作者介绍:(见投影)
2、写作背景:(见投影)
3、古文用法:(见投影)
二、分析结构:
本文是1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1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讲道理)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结论部分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归谬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谏逐客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
反论证。
3、情感目标: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2、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
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和理解生僻字。
2、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理解课文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四、教学环境、工具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五、教材分析
1、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3、文章结构
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三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四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五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4、学习内容评论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此(指《谏逐客书》)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a 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 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六、教学过程
流程图:导入 →引入课文背景→分析课文→分层解析课文并向学生提问每层的修辞→总结主旨→课后练习
(一)导入
1、 用三句话来导入课文。这三句话分别为: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2、 具体讲解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旬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這就是李斯的處世觀念,甚至,坦明的說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但絕不因此「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心要「西說秦王矣」。他怎麼也沒想到,就是因為這些處世哲學,使他登上丞相之位。当然这是后话。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给我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帽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但谁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
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二)引入背景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分析课文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1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四)概括主旨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五)课后练习
1、将课文翻译。
2、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和正反论证,写1篇议论文
谏逐客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8
第一项作家、作品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战国末入秦,为秦王嬴政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杀。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
第二项文体知识
《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1篇公文,也是1篇议论文。
李斯的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第三项主旨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本文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无懈可击。
第五项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2.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1)历史事实。本文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然后作者归纳:
1)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
2)现实事例。第三段先极力铺张秦王所爱之珍宝、美女、音乐,但都非秦国之产,秦王“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只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就指出这种做法只是快意当前实在是眼光太短浅了,不仅如此,对任用人才则相反,“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两相比较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切重要害的指出,这决不是秦王想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场从想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出发,这种不注用人才,不广贤纳士,还想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利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3)理论作证。第四段进一步分析深化,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据,指出: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那是因为“不却众庶”是“不却众庶”的好处。而今却不同,而今乃是“弃黔首却宾客”,那会怎么样呢?那样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那样会“以资敌国,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
经过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论证才得以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逐客就会造成“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3.论证有利。本文论证方法多样。第一个就是以举例例证驳斥谬论;第二个是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第三种方法是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第四个方法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利的。第三段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第四段以纳客之好处和逐客的之害处做对比,又使人鲜明的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那么第三段、第四段对比的论述周详而透辟,才振动了秦王使他清醒,从而撤除了逐客令。
4.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语言生动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
如第三段以前的大部分,语言流畅是因为运用对偶、运用长短不一的散句,长是三四个字、十几个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味。
又如文章还大量的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此外文章还有铺陈、对偶、排比。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
本文中还有了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谏逐客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2.难点: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李斯
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李斯勾结内官赵高篡改遗诏,迫令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陷害,被腰斩于市。
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二)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写道:“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
林云铭《古文新义》:“秦之逐客,以宗室大臣谓诸侯人来事秦者,皆为其主游间耳。李斯既在逐中,其上书不便作谏止语故。……利害凿凿可睹,不必请除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谏止之谏止也。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三)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四)题解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公②蹇()叔③殷()盛④鄢()⑤郢()⑥成皋()⑦膏腴()⑧穰()侯⑨太阿()⑩纤()离9322;灵鼍()9323;外厩()9324;傅玑()9325;珥()9326;阿缟()9327;搏髀()9328;黔()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3)河海不择细流:
(4)藉寇兵而赍盗粮: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⑥一日,大母过余:
(2)乘
①乘纤离之马: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③自京师乘风雪: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⑤听妇前致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②东据成皋之险:
③使之西面事秦:
④蚕食诸侯: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③损民以益仇: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②遂散六国之从: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④故能明其德: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
(2)东得百里奚于宛: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二)本文作为1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论证方法论证分析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答案
【学习过程】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mù公②蹇jiǎn叔③殷yīn盛④鄢yān⑤郢yǐng⑥成皋gāo⑦膏腴yú⑧穰ráng侯⑨太阿ē⑩纤xiān离9322;灵鼍tuó9323;外厩jiù9324;傅玑jī9325;珥ěr9326;阿缟gǎo9327;搏髀bì9328;黔qián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关系——为本论部分
第五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首束全文与篇首呼应——为结论部分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接纳
(3)河海不择细流:“择”同“释”,舍弃
(4)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同“借”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名词,过失,过错)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动词,走过,经过)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胜过,超过)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分,过于)
⑥一日,大母过余:(动词,拜访,探望)
(2)乘
①乘纤离之马:(动词,驾,坐)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动词,拒绝)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罗致)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
⑤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表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向西,向北)
②东据成皋之险:(在东面)
③使之西面事秦:(向西)
④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成就)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作为宝物)
③损民以益仇:(仇恨)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使……退却)
②遂散六国之从:(使……离散)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愉悦)
④故能明其德:(使……贤明)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2)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1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
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得出“逐客为过”的观点。
(二)本文作为1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明确:(1)史实论证:列举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2)类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对比论证
(5)比喻论证。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1)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2)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4)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谏逐客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
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严谨缜密的论证结构,提高学生论说文写作能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素质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二、重点难点
重点:解读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论证方法;
难点:分析本文的严谨结构,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简介(结合“战国七雄”的争斗及逐客导火线谈写作背景)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宗室大臣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王不要逐客。秦王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二)熟悉课文(先疏通文字再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课文,让学生找出难以理解的字词,板书纠正,然后播放课文录音,统一进行正音正字)
- 正音:宛(yuān)施(yì)
- 重点讲授词语
(1)通假:缪——穆内——纳从——纵
(2)实词:举、拔:攻克、占领却:拒绝
(3)使动用法:来.丕豹、公孙支于晋遂散.六国之从
充.后宫,实.外厩娱.心意、说.耳目
(4)名词状语:蚕.食诸侯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5)“者”字词组:为客者逐王者不却众庶
(三)课文解读(先让学生思考本文的文体,再复习相关文体知识,然后围绕论点、论据、结论三方面的内容逐段进行解读,解读方法宜采用边朗读边提问边解答辨析的方法。)
问题1:本文是什么文体?
本文是1篇奏议,属议论文。
问题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要素的。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这是1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
(讲授方法:一边分析课文一边板书,把文章的内在结构,论证过程的逻辑关系体现在黑板上)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1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作对比,紧接着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国“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和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为类比,说明王天下者必须能容纳万民万方,才能无敌于天下。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业诸侯”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进而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揭示逐客要害,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在充分论证利害得失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逐客的实质严重后果,发人深思,催人猛醒,具有无法遏抑的强大力量。
(三)写作特点(学生先齐读全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特点,启发学生从议论文三要素的结构安排及语言运用的特色等方面进行概括)
标准的议论文结构,“一、三、五”式结构: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论点,为绪论部分;第二、三、四段:进行论证,为本论部分;第五段:戛然而止,结束全文,为结论部分。
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利害对举,论述得透彻有力,无可驳辩。如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得失对举,先君的纳贤与秦王的逐客形成强烈对比,以及第三段的重物与轻人对比等,都是极好的对比论证。
文章采用铺陈手法,以形成文章气势,为避免铺陈的烦琐与臃肿,文中的句式、角度、用词都极具变化,特别是动词的选用,排比与对偶的运用都很讲究,使文章气势充沛,文字生动,词彩飞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研究与思考(引导学生联系当代的社会现实进行思考)
李斯的《谏逐客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评析秦王嬴政的用人政策
(五)能力训练:
1、文言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用法
2、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尽量直译,做到字字句句落实)
将最后两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上一篇:七年级美术教案2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