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优推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文本、角色关系和情感变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思考,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长相思教学设计”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优秀精编 篇1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八、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十、【思考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试以这首小令为例,简要说说它的自然真切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这首小令用白描手法写跋山涉水的辛苦行程,写塞外风雪载途、荒凉苦寒的景象,写野营露宿的难眠之夜,层层渲染征人凄恻缠绵的思乡之情,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可谓真切自然。

板书设计

纳 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碎

爱故园

爱祖国——重

长相思教学设计优秀精编 篇2

设计理念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

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

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抽生读,相机指导)

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讨论交流)

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各种形式展示)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

1、“故园”指什么?

2、“此声”指什么声音?

3、“故园无此声”,反问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

(1)山水之间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3)千帐之外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艰难啊!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 ),(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问:这颗被聒碎的心是怎样的心?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故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板书设计:

行军之艰难

长相思

故园之温馨

长相思教学设计优秀精编 篇3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掌握词的内容。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那么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是怎么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3、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学生根据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生活年代。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聒更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把词读得正确、流利。

4、齐读。注意停顿节奏,及上下阕的停顿。

5、出示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等图。边看图边有感情地读。

三、感知词意。

1、边默读边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1)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

(2)作者的身在哪里?从哪里知道?这一路他是怎样走过来的?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3)作者在行军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4)作者心在哪儿?

2、作者的乡愁是由什么景物勾起的?

3、感受词的大意后,怀着相思之情,齐读《长相思》。

4、想象词的意境。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并说一说。

6、对比故园美好的生活画面,现在他在异乡的情绪会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词。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五、作业。

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长相思教学设计优秀精编 篇4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4、小结: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音乐、画面)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④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对比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①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该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换位思考,写话体验:出示提示语:

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词意,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4、全班交流:

⑴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学生情感体验。

⑵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

①“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全班交流: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⑶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3、质疑: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第一首,借景抒情,浑然天成;第二首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最后一首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思乡情!

四、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4、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长相思教学设计优秀精编 篇5

一、说教材

《长相思》编排在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长相思》上片叙扈从之事,下片抒思乡之情。从“夜深千丈灯”的千古悲壮到“故园无此声”的婉转蕴藉。基于以上特点,我将这一课时《长相思》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作者纳兰性德的身世经历,产生心灵解读,缘景明情。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重难点,即掌握纳兰词风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的特点,解读词的内容领会词的意境。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诵读法 情境创设法 探究互动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我多选了几首纳兰词,并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 学生解读词话,创设诗韵课堂

用多媒体显示王国维《人间词话》对纳兰性德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请学生简单解释。

导语不只有导入文本的作用,同时使学生了解纳兰写作风格——词意清切,不好堆砌,以自然的性灵出现在清朝的上空,一照就是三百年。

(二)读诗文﹑想画面,赏语意﹑悟诗情

先用多媒体显示纳兰性德四首词《长相思》、《蝶恋花》、《采桑子》、《浣溪沙》。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点评,而后问同学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四首词整体感知,诵读中让诗凭着自己的语言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诗意。

再抛出问题:纳兰性德是乱世中一个传奇,在清代的文学史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领域,同学们在词中找出触动你心灵的词句进行赏析。

如“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有什么声音呢?作者在疾风飞雪的出塞路上,鞍马劳役,最忆故园的温暖,语意真切。

如“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明珠罢相后,在家中读儿子《饮水词》,老泪纵横叹道:“这孩子什么都有,为什么这样的不快活?”是啊,为什么呢?那个捷克人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纳兰性德身世显贵,当朝宰相之子,但他“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无心功名,经史百家无所不窥,在天文、历法、书法、绘画、音乐、佛学方面均有一定造诣,的确不是人间富贵花。

学生会结合作者经历,赏析词句洗尽铅华的真切自然,绚丽至极归于质朴的沉挚清婉的特点。置身﹑沉浸于诗人描绘的意境中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审美的认同,这个过程是自然的,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我问同学们还喜欢纳兰哪些动人的词句?

学生可能会对“人生若只如初见”,“心字已成灰”,“当时只道是寻常”“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这样的句子解读。

小结:通过学生回答,可知纳兰负旷世之才,绝世而独立,高贵而忧伤,豪放是外方的风骨,忧伤才使内敛的精魂,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成为开启心智的天籁之音,无愧“满清第一词人”的称号。

(三)、拓展相思内涵,在心灵对话中升华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纳兰性德不是中国最后一位诗人,但却为中国两千年诗歌史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他站在哪些巨人的肩膀上吸收了他们的哪些优点?

此问题是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诗家词人,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纳兰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李后主的悲慨郁结,晏殊的婉约清丽,陶渊明的自然淳朴,苏辛的豪放雄浑,但纳兰又不同他们,纳兰就是纳兰。

结语:

纳兰性德,一个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男子,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内心伤痕累累的清代词人,在他的词章中不倦不悔的倾诉着对自由的渴求,对感情的敬重,对友情的执着,像一道道疗伤的温泉汤药,温暖了唤醒了我们冰封的情感,再美再长的人生也有终结的时候,而纳兰却得到了永生。

长相思教学设计优秀精编 篇6

设计理念:

这首词,对仗工整,词中涵义深远,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词中讲诉了对故乡、家人深深眷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忠君报国与天伦之乐在他心中交织着,呈现出矛盾心理。让五年级的学生来领会其中的意蕴,我利用了大量的辅助资料组织教学。比如:词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家庭背景等。让学生知道纳兰性德是皇帝身边的侍卫时,就会懂得纳兰性德不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他父亲,不属于他妻儿,他只属于朝廷。所以朗读指导教学与情感体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移情想象之中构建“故园”的丰富生活场景,体味作者“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1、师: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出示课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请学生朗读。

4、思考:这句诗中以什么来衬托思乡之情?

5、师:今天我们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6、解题、质疑:

(1)“相思”是什么意思?

(2)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3)指导读题,注意长的读法,意味深长些。

(设计意图:以古诗文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这一单元就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课文,不偏不移,与主题相吻合。让学生质疑,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走近文本。)

二、走近《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提醒读音:ɡūo聒ɡēnɡ更

2、指名读:ɡūo聒ɡēnɡ更

3、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4、出示课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们朗读,读得要有韵味。

(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语感,读出独特体验。)

三、走进《长相思》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出示课件)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①程:道程,路程。

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指军营之多。

⑤更:ɡēnɡ,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⑥聒:ɡuō,喧闹,嘈杂。

⑦故园:故乡,家园。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

3、评价。

4、思考:此时此刻纳兰性德在相思谁呢?从哪里知道?

5、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

6、交流:作者此时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7、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主要思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融进文本,我用一个“身”来将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的思绪一下集中起来。感悟作者行军的艰辛。)

8、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

9、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板书:心眷故园)

10、让学生怀着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齐读《长相思》。

(出示课件放背景音乐。)

11、想象词的意境:

师引导: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出示课件)

12、师小结;是呀,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设计意图:以观看书上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读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学生的情感较好体现出来。)

13、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1)师引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2)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3)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与朋友在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课件)

在楼阁亭下,与朋友。

灯光下,他在教孩子。

灯光下,他在帮妻子。

灯光下,他在帮父亲。

(4)交流学生所想象的内容。

(5)再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小练笔只为呈现画面而设计,让学生想象故园家暖人欢的情景,两者相比,突出边塞的凄冷,作者的无奈。)

四、拓展《长相思》

1、师引入: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板书:心系祖国)

3、师小结。

4、学生配乐朗读。

以上是关于长相思教学设计通用范文的分享内容,希望有助于长相思教学活动的开展。

长相思教学设计优秀精编 篇7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的常识。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掌握“畔、帐、更、聒”四个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作者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作者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

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

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

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

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

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

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

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

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

“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

因为什么而“梦不成”?

“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 ” 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

字面意思:故乡;

含着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

(2)真正的“乡心”指什么?

“故乡”在何方?

纳兰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

5、这首词有令你感动的东西吗?你为何感动?

6、完成作业本作业。

长相思教学设计优秀精编 篇8

设计理念: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所以理解这首词时要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情,读出诗的韵律美,体会诗的内涵。在感悟诗词要多去“会”、去“意”、去“悟”,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解,多一些体验诵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

教学难点

在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情景,体味“思乡情”。

导学案:

1、读准这首词。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聒碎”等词语。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等,感知这首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边读诗词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在征途中是怎样的情景,心情是什么样的?

4、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之前我们已经读准了这首古诗,现在我们再来读,要注意诗的节奏,做到字正腔圆。

二、品悟古诗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细细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2、你都是用哪些方法理解古诗,总结(多读几遍、借助注释、结合插图)

3、学生自由理解。

4、师:说说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征途中,作者是怎样的情景?

展开联想,构建“征途”意象。

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小结: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5、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 (板书:碎)

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6、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三、拓展升华

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交流资料: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课堂总结:

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板书: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长相思教学设计优秀精编 篇9

1、知识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⑵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⑵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⑶ 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读诗词(初步感知诗词的语言)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第5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你能背出来吗?

(生齐声背诵《泊船瓜洲》与《秋思》)

师:王安石奉诏进京,泊船瓜洲,见春景引发乡愁;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思念故乡;又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词──《长相思》。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大家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谁能给大家说说关于诗人纳兰性德的情况呢?

生1:我知道。纳兰性德,清词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儿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当时的人把它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生2:我想补充一下。纳兰性德的词集叫《纳兰词》。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长相思》这首词。我们先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请每位同学找出自己不能把握读音的字、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字、词,在文中标记出来。

(生独立自学生字和多音字,并标记所遇到的关于字词方面的问题)

师:老师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小组同学的智慧获得更多知识。小组同学互相帮助,解决你们所遇到的问题。老师将对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测,看哪组的学得最好。

(出示课件)

▲ 能准确读出多音字和生字。

▲ 能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

师:可以了吗?老师现在想看看,大家合作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呢?

(课件逐题出示检测题)

第一题:你能准确地读一读下面的字词吗?

榆关 那畔

风一更 聒碎

(第一题,老师抽一个组回答,其他组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一学生准确读出词语,其他组同学用OK手势表示答对)

第二题:请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下列词语的?

榆关 那畔

风一更 聒碎

(第二题,老师要在每一个组抽一个学生解答,不正确的话,组内大家可以纠正。)

1、词中的“榆关”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2、文中“一程” “一更”怎么理解?

3、请说说“故园”的近义词?

4、你知道“聒”的意思吗?

生1(1组1号):我们组认为,“榆关”就是指“山海关”。

生2(2组4号):我们认为:“一程”指一段路;“一更”是指“ 一阵”。

(这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表示异义)

师:这位同学有不同想法吗?

生3:我认为“一更”实际上指两个小时。

师: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理解成“一阵”呢?

生2:我认为,诗中是说:在晚上,风吹一阵,雪下一阵,一阵又一阵,不停歇。

师: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学会联系课文的上下文理解意思。

生3(3组2号):“故园”的近义词是“家乡”。

生4(4组5号):“聒”是嘈杂的声音,课文中是说风雪交加的声音。

师:对于读音和字词的理解,你还有问题吗?

(生表示没有。)

师:看来,大家合作学习挺有收获的,很好!让我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再读两遍,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你可以边打节奏边读、可以唱读,还可以小组合作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开始。

(同学们开始饶有兴致地朗读,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在桌上、在手上、腿上敲起了节奏,有的摇头晃脑……两分多钟后,开始有学生用手势示意读好了。)

师:老师想听听大家读得怎样?谁先来试一试?

(生一个学生站起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师激励。然后,再随机抽查一个组。)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很想听听:你从这首词中,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纳兰性德是多么的思念自己的家乡!

生2:军人是非常难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的。

生3:诗人离开家乡后痛苦万分的心情。

生4:诗人的家乡是没有风雪交加的嘈杂之声的。

生5:我读懂了词的意思。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学习活动二: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一、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用心灵,跟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吧。

(出示课件范读)

师: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再听听这首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一字一句地读一读:诗人的身在哪里?而他的心又向何方?

(板书)

身、心

师:请在文中找一找。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你可以文中圈点出来、还可以写下旁注,写下自己点点滴滴的感受。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师:大家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感受在组内交流,由组长将答案写在白板上,派发言人做好准备。

(生小组合作学习。组长组织组内学生逐个谈自己的体会,其他的孩子认真倾听。有的小组有人举手,欲打断,组长示意先听再谈。每组均有记录员在记录。当有学生情绪高涨,声音较大,有同学示意声音适度)

二、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师:刚才我发现,同学们对词又有了更深一层理解与感悟。让我们再次走进《长相思》,去倾听诗人的内心世界吧!请每个组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各小组组长在讲台前展示小白板,老师和其余同学认真地浏览)

师:我看到你们组的内容是最丰富的。请你们这一组说一说讨论结果,好吗?

生1(本组发言人):我们组认为,从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身”有时在山上跋涉,在船上颠簸;有时在山海关外,在帐篷中;有时在风中、在雪里……而他却心系故园,因为“故园无此声”!

师:我想知道,你们是从哪些字、词、句中体会到的呢?

生1:“山一程,水一程”、“榆关”“夜深千帐灯”……

师:们的想法是不是和你们一样?你可以补充,但不希望重复。

生2:我补充一点。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心在自己美好的家乡,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一个人想什么,梦中就会出现什么,而“乡心”说明诗人做的是思乡之梦,可见他心系家园。

(师板书)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师:同学们,我们的诗人正如大家所说,他和众多的将士们一样,一次又一次地跋山涉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风霜雨雪,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正如词中所写的那样,起!

(引读:“山一程,水一程”,又是“水一程,山一程”哪!“风一更,雪一更”,又“雪一更,风一更”哪!)

〖拓展1

师:诗人在词中写道:“故园无此声”。 “此声”是指什么声音?

生1:我认为,是风雪交加的声音。

生2:我想还有战场上声势浩大的战鼓声,厮杀的声音。

师:是呀!白天战场上经历的一切都可能进入到诗人的梦中来。

生3:我想,还有战场上将士们的呐喊声!

师: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人怎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穿越历史的时空,去感受一下纳兰性德和将士们的处境吧:

(课件:千军万马出征图,伴寒风溯雪声、战马嘶鸣声,壮观而悲怆)

师旁白: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而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

师:“故园无此声”,“故园”指什么?

生:指诗人的家乡。

师:故园没有什么声音?

生:没有风雪的声音,没有战马的声音,更没有战场上冲杀的声音,非常的.安宁。

师:那,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用想象的眼睛仔细看看纳兰的故园吧:

师(引导学生精心角色体验,来到一位学生面前):纳兰性德,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1:红花绿草,一切生机盎然的样子。

生2:我想到了以前在河边垂柳下下棋的情景。

生3:我的母亲鬓角又多了几丝白发;想起了母亲为我缝制战袍的情景。

生4:我曾和家人一起在自家的院里吃着、喝着、说着、笑着;我也曾和好友在江边悠闲地垂钓、或吟诗作画……

生5:我回想到过去,在花香染满的夜晚,人们三三两两地在月光下散步。耳旁仿佛还能听见牧童的短笛声……

〖拓展2

师:是呀!故园,在诗人心中,是最美丽的地方;最温暖的地方。他曾写过的词中,就有过这样的诗句(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情绪激动地)──“碎”!

师:从这一个“碎”字,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诗人那颗被思乡之苦揉碎了的心!谁可以带着心碎的感觉再读全词!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课件:配乐朗诵──生全体齐声朗读)

学习活动三:提升

一、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师:词学们,我们读到这儿,我们不禁想问一问诗人:你为什么要抛家别子,远离故土呢?为什么要风餐露宿,不回到自己的家园呢?

生1: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人民的安宁。如果不保卫好自己的国家,哪有和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呢!

生2:国家国家,先国后家,没有强大的国家,哪儿安宁的家园呢?!

师:作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虽厌倦战争,渴望和平,但我要保家卫国;故土虽难离,但责任重于山哪!

学习活动四:积累

一、拓展延伸

师:古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征战疆场,既心怀浓烈的思乡之情,又满怀强烈的报国之志!表达这种情感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今天,老师收集了几首,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配乐诗朗诵《出塞》、《塞下曲》)

(欣赏的过程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诵读起来,现场气氛尤显沧桑与悲壮)

二、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师:至此,我感觉到同学们已经深深地领会到了纳兰性德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愁以及那浓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已成广为为流传的名篇佳作,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吧!

(独自背──小组互背──能背的领背──集体起立,背诵全词)

师: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共同倾诉他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的《长相思》吧!

(齐声背诵!)

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收集这样的一些古诗词,让诗人们的情怀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中吧!

【板书】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教学设计优秀精编 篇10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5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作者名叫纳兰性德,复姓纳兰,跟我一起读他的名字—纳兰性德,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文武双全。他的词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二、检查预习

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一课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

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猜猜看长相思要表达作者什么意思?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正读音)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出示PPT)

指名朗读(两名以上同学)

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谁来试试找找它的节奏。

指名朗读。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评价:这位同学读出了节奏。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

1、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同学们,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这首词,看谁能读出味道来。

(对学生朗读给出评价)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一)默读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长相思》上半阙,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诗人纳兰了吗?他在哪儿?他在干什么?(配乐范读上半阙)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征途)

2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这千里迢迢的旅程谁来读给我们听。

(评价:)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将士们白天舟车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评价:护卫皇帝,有使命感强。/ 舟车劳顿,有生活经验/ 思乡睡不着,) 词的下阕告诉了我们答案。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近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6、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7、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8、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配音乐,教师范读)你们看到什么了?

大家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纳兰性德。这是在征途中的词作者,让我们把画面切回他的故园,想象一下在他魂牵梦绕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笔把这幅美景这下来。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一个大大的“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大家一起读:长相思

9、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长相思》教学设计20xx-09-06 22:39 | #2楼

《长相思》教学设计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 (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 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学生问作者: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从军、为什么不用心打仗)

2、引文拓展: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亲人发问: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父亲、儿子、哥哥)

4、作者反问: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5、升华: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6、导读结课: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22 39444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