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参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参考4篇”办公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1

分三轮复习

第一轮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

按初中数学的体系,可以把内容归纳成八个单元:(1)数与式{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4课时;(2)方程(组)与不等式(组){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15课时;(3)函数与统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统计},10课时;(4)三角形,5课时;(5)四边形,5课时;(6)相似形,5课时;(7)解直角三角形,3课时;(8)圆,5课时。

复习为基础知识的单元、章节复习。通过第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我们从双基入手,紧扣中考知识点来组织单元过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实行严格的单元过关,对c层和b层的部分学生实行勤查、多问、多反复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在知识灵活化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有近70分为基础题,若把中档题和较难题中的基础分计入,占的比值会更大。所以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应做到熟练、正确、迅速。上课不能只听老师讲,要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方法和策略,应通过老师的教,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尤其在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过程中,应感悟出如何正确思考。

第一轮复习在四月中旬必须完成任务,安排八次分单元的测试,如有必要,再安排一次月考。

第一次测试:数与式负责人:易桂荣

第二次测试:方程(组)与不等式负责人:文琳

第三次测试:函数与统计负责人:尹涛

第四次测试:三角形负责人:杨顺华

第五次测试:四边形负责人:易桂荣

第六次测试:相似形负责人:尹涛

第七次测试:解直角三角形负责人:文琳

第八次测试:圆负责人:杨顺华

月考负责人:易桂荣

第二轮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专题复习。

这一轮复习我们打破章节界限实行大单元、小综合、专题式复习。第二轮复习绝不是第一轮复习的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复习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是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

在这一轮复习中,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在数学的应用方面,注意数学知识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穿插专题复习(如图表信息专题,3课时;经济决策专题,4课时;开放性问题,5课时;方案设计型问题,4课时;探索性问题,4课时;等),向学生渗透题型生活化的意识,以次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解题的理解能力。

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多年来,初中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于试卷始终。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些中考题大部分来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同,但题型新颖,背景复杂,文字冗长,不易梳理,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以便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这一阶段,让学生每人手头一本2007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汇编,让有能力的学生从这些中考试题中找到出题的方向、类型、难度,让他们更好的适应中考的要求。

第二轮复习在五月中旬必须完成任务,安排一次月考和一次跟踪考,及时发现漏洞,补上缺口。

月考负责人:杨顺华

跟踪考负责人:尹涛

第三轮知识、能力深化巩固的阶段。

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回扣教材,查缺补漏,进行强化训练。模拟考的组织:五月底前组织三到四次全年级的模拟,要求出题老师以2007年桂林市中考难度标准为模板,让学生适应中考试题难度。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学会如何答题才能得分,适应中考试题的评分标准,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从容地面对中考。

让学生了解中考方面的有关政策,避免复习走弯路、走错路。让学生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领会、看清考试范围,重点研究样题的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对于每一个得分点要牢记于心,避免解题中出现“跳步”现象。

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心态参加中考。

模拟测试卷的选择:(1)桂林市2006年中考试题

(2)桂林市2007年中考试题

(3)其它省市的中考试题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4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米范文范文的价值所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2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1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教案#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 潮。

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 色彩鲜明。

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3

我班共有55名学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27人。本学期教学中,对学生的生字词和每课作业依然做到堂堂清、课课清,而且无家庭课业负担,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且愿意学习这门功课,学习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汉语拼音。

个别同学需要进行拼音的复习巩固,特别是在哪些元音上加声调,以及韵母iu和ui的标调更是易错。

2、生字词。

由于本学期在识字方面基本做到了课课听写,课课清,所以大多数学生平时的字词掌握还算不错,但是班里有十多个同学生字掌握有些难度,因此,在复习中,要对这些同学加强听写,强化巩固。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书写,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书写卷面整洁,字迹端正,字体较美观。

3、阅读。

基于本学期的课时作业上每课都有课内或课外阅读题,所以大多数同学阅读能力加强不少,但仍有少数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差,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拿到1篇文章,一些学生由于理解能力不够强,阅读后对文章内容依然是一知半解,面对问题不知如何下手。还有个别同学老是不细心做每一题,老爱将没空题给丢掉忘做。因此,在复习中要加强阅读练习,重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方法。还要反复提醒、训练学生,要在反复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再开始答题。

4、习作。

大部分学生能把所写的内容表达清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恰当地使用一些写作方法,使句子通顺,文章生动。但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出现错别字现象,文章缺乏具体生动。因此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拓展学生写作思路,指导学生习作的方法和技巧。

5、书写。

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书写、学习等习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书写乱、书面差的不良习惯。在较短时间内注重提高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

6、后进生问题。

本班有1位同学有些学习障碍,另外2位同学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差,还有5、6位同学基础有些不牢固。对这些同学要尽量在短短的十多天里最大限度地去提高并巩固他们的学习。

26篇课文、8个练习、8个习作。也就是整本书。

为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特制定如下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和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3、帮助后边同学赶上队伍,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品尝学习的快乐。

4、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轻负担、高质量。

5、面向全体、不适时机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使优生更优,差生有较大进步。

1、掌握本册书所学的生字新词包括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等,并能理解运用。

2、能熟练背诵并默写本册书所要求背诵的片断和文章。

3、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感知课文中人物的精神等。

4、能真实、具体地表述自己的经历的事情或是自己的观点,并能初步做到语句通顺,重点突出,具体生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掌握改写句子,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等基本知识技能。

6、在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一课一课复习,再配单项及单元试卷巩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4

教学目标

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

(屏显)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学生再读)

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

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

(屏显)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

(屏显)

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的三大特点

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当一回编辑

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预设:

两则消息具备新闻的六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何人: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何故: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 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两则消息都有标题、#教案#导语、主体,第二则还有背景和结语,结构完备。而且两则消息的标题能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简洁醒目,重点突出;#教案#导语集中呈现了新闻事实;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新闻的相关信息。第二则消息比第一则内容更详尽丰富。

两则消息都报道了重大事件的客观事实,具有传播性和真实性。从电头和内容来看,第一则消息中陈述的事件发生于二十一日夜,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时,第二则消息陈述的事件截止二十二日下午,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十二时,时效性都很强。

2、如果限于报纸版面的不足,第二则消息要删减一些内容,你从开头删减,还是从结尾部分删减?

预设:#教案#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不能删减。可以把背景和结语删略一些。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新闻体式特点,把握新闻阅读规范。用活动的形式,既实现知识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

活动二:做一次播音

如果你是当时的播音员,你将怎样向全国人民播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选择其中一则,以播音员的身份播报消息。注意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

学生自由练习。

播音展示,自主评价。

教师点拨: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所以一般采用陈述语气;要读出#教案#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可以通过语调的高低表达新闻中或喜或忧的情感。

设计意图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也为品味新闻语言蓄势。

活动三:作一点品鉴

好的新闻,语言不但准确简练,而且生动形象,从中可以读出新闻作者的情感和情怀。请同学们试着做一个品鉴家,从《消息二则》的语言中品出一些情味。

1、删一删:删掉下面红色字体的词语,好不好?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换一换:把这些动词换成括号里的,行不行?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歼灭)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副词和动词的使用,体会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3、比一比:从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a.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b.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预设:新闻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从这些四字短语中,我们能看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能感受到作者的赞扬之情和自豪之感。

4、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去掉这个词语,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浏览文章,找词语。

(屏显)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③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共读,男女生分读。你从这些“我”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的自豪和骄傲;

“我”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胸襟;

“我”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

活动小结:

新闻里有新鲜的时事,新闻里还有鲜活的形象和情怀。每一则新闻里都蕴含有不一样的意味。古人最初造字的时候,“闻”字这样写:

(屏显)

一个人举手掩住一只耳朵,露出另一只耳朵,表示专注地倾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有选择地接收,能专注地倾听,你会从新闻中了解广阔的大千世界,发现有意味的社会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品鉴语言,让学生感悟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性和主观倾向性,学习通过语言捕捉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思想等的方法,从而养成有独立思考、辨析接受的阅读习惯。

33 178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