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精编4篇】
【导言】此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1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护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课初,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帮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但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目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目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我让学生谈谈你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准备做些什么?有的说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去,有人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去治理黄河。
另外,我还结合我们所在市区的情况,提出“如何保护乐成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畅谈,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要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
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网络探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黄河”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和对“黄河”变化这一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学习开放性、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
具体说来,整个系列探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搜集专题资料。师生在初步学习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以后,围绕“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变化的原因”、“如何治理黄河”、“黄河相关文化”等专题,课后多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第二阶段是建设专题网站。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一道,共同设计、开发、建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专题学习网站。其专题网包括:①黄河概况;②黄河变化的原因;③黄河治理;④黄河文化;⑤探究目标;⑥bbs论谈等板块。每个部分又包括图片、文本、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并经过筛选加工过的相关专题资料,供学生网上阅读了解。第三阶段是网络深化探究。这个阶段是网络主体探究阶段,其过程为:(一)激趣导入创境激qing;(二)根据兴趣确定专题;(三)网上阅读自主探究;(四)汇报展示交流研讨;(五)自主反思深化探究;(六)学习小结课外延伸。经过这三个阶段探究学习,使学生对黄河的变化和黄河的治理等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拓展阅读、自主探究、搜集、处理、运用相关信息和学会与人合作的综合素养。
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系列探究学习过程之后,师生收获很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也不少。
一是网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小学生搜集、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大多是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的原始资料,具有多而杂,学生可读性不强之不足,因此,需要教师为专题网站的建设作一定的信息代理工作。代理的程度如何把握,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另外,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师参与,并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仅一个实验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来开发,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一批教师共同参与研制,尤其是提倡校际之间共同开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才是可行的。
二是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探究学习,对网络交互性的要求更高,已不局限于仅仅应用网络作为信息搜集的工具,特别是实现网络共享交流与自我展示功能在探究性学习中日益明显。原来学校所建的网络教室设备和网络资源难以满足探究学习的要求。这就急需要求更新设备和开发专题学习网站。
三是在小学阶段开展网络探究学习,特别要强调教师在专题网站建设和网络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主研和导航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网络专业技术(包括网站设计、开发,网络技术运用和指导等)。然而,目前我们教师网上教学导航能力还非常有限,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等等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这样,教师才能在网络探究学习中起到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
四是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如文字输入、编辑制作演示文稿和通过bbs发贴子等),造成对网络探究学习有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使之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如。
五是走出过分强调网络探究学习作用的误区。网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有其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但它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学习内容,更不能代替具体实验、社会实践体验和师生人格之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通过网络探究教学,使我们找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切入点,找到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途径,使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成为可能,使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已为期不远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1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本教学设计中,通过播放有关黄河不用时段,不用现状的图片,加上教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感受黄河的为什么会由母亲河变成祸河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二、立足评文,合理开发课标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将自己收集的有关黄河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通过配乐以图并茂形式提供给学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鼓励学生在发现,探究中学会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发现探究的天性,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面,发现探究源于对事物的好奇,源于问题,在教学设计注意把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课题引导学生置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在引导学生理解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时,进行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运用本学到的观察、思考的方法,自主探究阅读,自主练笔,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表达方法,由于学生说明文载体的文章是刚刚接触,所以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应该强调作者的写作方法,说明这种写作方法的优点,以使今后学生在写说明文时也能够会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这样教师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大语观。
虽然在教学中力求用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本人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好,在课件应用上有些遗憾,这也是今后在教学中尽快提高的。这也正是前辈所手的,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
人教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而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一个语文学习活动的全新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身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也在不断的实践着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小学语文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下面就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研究问题
问题是研究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它更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作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去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
1、制作网络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我把与课文有关的黄河资料用网页的形式制作成为网络教材。那么,在网络教材中怎样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呢?我把课文内容与黄河的资料进行链接,如“黄河综述”、“灿烂文化”、“黄河变化”、“治河之道”等,只需在这些词语上轻轻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学生通过网络教材的阅读,能够在了解与黄河有关的所有知识,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通过网络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2、结合资料初读,提出研究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河以前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今又成了“祸河”,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人们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3、提供研究场所,合作探究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老师对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4、自主合作学习,深入探究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片、声音、动画、影片,这就是信息时代“超媒体”阅读。在制作《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网络教材中,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黄河图库”、“泥沙流失”、“当今黄河”、“黄河灾难”等影片,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我还搜集了大量的黄河风光、古迹遗址、风土民情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另外,在网络教材中,我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有著名诗人吟咏黄河的诗篇,有黄河的历史、传说、典故、风俗等人文景观,有对黄河灾难的具体说明,及治理黄河的举措……这种“超媒体”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便于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虚拟生活空间,架设展示平台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会受到时间、空间和途径的制约,而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就比较容易了。这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展示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促进研究学习的深入,而且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需求,提高学生研究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1、虚拟生活空间,激发创造情感: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核心。我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网络教材中设置了“黄河论坛室”这个栏目,教学中先通过“黄河论坛室”激发学生的创造情绪:“通过网络教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学习,你是否已被黄河着惊天动地的变化所震慑了呢?你是否已深深地感受到人们这种肆意破坏环境的危机了呢?你是否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保护欲望了呢?那我们就为黄河写一则公益广告吧,让更多的人都来保护这——我们赖依生存的母亲河。请你根据‘创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这种通过信息技术虚拟的生活空间提出研究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能激发起学生去探究、去完成的激qing。
2、搜集整理资料,汲取内化积淀:
探究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与整合。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中,我把学生要研究的内容(变化、原因、治理)和网络教材链接起来,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一般方法:
⑴ 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即研究一个有关黄河的最感兴趣的问题,根据主题去广泛地阅读有关资料。
⑵ 搜集自己需要的有关资料并做必要的记录,可以摘录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整理。
⑶ 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把相关的资料和图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了将资料进行内化积累;学会了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架设展示平台,鼓励发表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架设一个展示的平台,用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互联网等设施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天地,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成果,指导他们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与交流。可以用自制pp(幻灯)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可以用朗读的方式汇报,可以用 email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朋友,也可以将作品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还可以将作品在网络上发表等。在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交流的机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已不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跨越时空的多种交流形式了。
综上所述,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丰富语文学科的情境、协作、交流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内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潜能,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语文学习能力和创新愿望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1篇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原先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的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是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教学重点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明白为什么要保护大自然。
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教学准备《黄河颂》录音带和抗洪资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黄河颂》录音带导入
黄河是母亲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二,初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变化
1,学会本课生字词:
⑴ 读字,读准音,记住形。
⑵ 读读词,明其义。
2,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后来有哪些变化 想象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
三,汇报学习成果,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汇报形式:
1,资料展示(抗洪).
2,绘画演示。
四,设计治理方案,增强环保意识
1,说说科学家为治理黄河所设计的方案。
2,小组合作,为治理黄河提建议。
板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原来 现在
气候温暖 自 人 含沙量大
森林茂密 然 为 河床抬高
土地肥沃 因 原 经常决口
素 因
(摇篮) 原因 (祸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第一课时
一、黄河在咆哮——走近黄河,黄河知识知多少
1、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录像,让学生猜猜是我国的哪一条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 ——唐太宗
3、黄河知识知多少?你对黄河还有哪些了解?简单汇报课前惧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4、提示课题。从课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二、到底是谁惹的祸——自学课文,自读自悟
1、浏览课文,总体感知。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文章大概介绍了什么?
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问题可以围绕题目与课文内容提出来,
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疏理问题,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如: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浏览、默读、朗读、自学、自查、自悟。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摇篮、悬河、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
(3)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两方面原因的关系怎样?
(4)科学家设计的治理方案是什么?
(5)缓和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什么?
(6)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4、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上面的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再在小范围内交流。
三、黄河,想说爱你真的好难——围绕重点,全班交流
1、分节读课文,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再把每小节的意思连起来,
就可整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围绕重点问题组织全班交流问题、朗读重点句段、点拨理解难点,结合资料袋畅谈阅读感受和体会。
3、联系周围生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四、黄河,你牵动着我的心——总结课文,感情朗读
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的时候对黄河是带着一种什么的感情来写的?
2、指导朗读,引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别说你的眼泪无所谓——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1、联系课后“资料袋”,你觉得如何能治理好黄河?请你为“保护母亲河”出谋划策。
第二课时
一、爱你没商量——复习检查交流]
1、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你学到了哪些。
3、交流课外对黄河的探究情况。汇报一下,当前我国对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还存在哪些问题。通过研究,你还有什么好的点子。
二、“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读写结合,习作训练
1、学了课本你有什么启示?
可以让学生畅谈从文中受到的启示,如: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大自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等等。
2、学了课本,你有什么样的冲动?
3、布置习作《两道题目供选》
(1)参照范文《别再向我泼脏水——母亲河的自述》,
把课文用第一人称改写一下,题目为《黄河的自述》。
(2)“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结合课后对黄河的研究,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知道母亲河的如此厄运,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拿起手中的笔,为黄河的明天绘制一幅蓝图。续写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重点写黄河是如何被治理好以及治理好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景观。
上一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参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