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最新6篇】

深成 分享 时间: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整合文学、语言和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思维能力,培养阅读与写作技巧,如何更好地应对高考挑战?以下是阿拉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相关范例,供您参考借鉴,感谢支持。

高三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3篇小说。小说是通过设置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文学样式。根据以往关于小说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人物分为三类,即主题人物、陪衬人物和线索人物。在环境、情节、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环境和情节都是根据人物塑造这个核心来设置安排的。

那么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3篇小说来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二、品赏林黛玉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先来共同研究《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关键人物,那么,对于这个关键人物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描写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黛玉从此便要开始她在贾府的新生活了,这时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欢呼雀跃,是充满期待,还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原话来回答。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多媒体打出)

黛玉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会这么谨小慎微呢?

本文开篇的这段对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写,十分清晰地呈现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一下子就明了了黛玉敏感、谨慎、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好的心理描写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间接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通过直陈的方式表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地表现。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我们称之为“间接的心理描写”。(媒体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直陈、间接(语言、行动)”)

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后的哪些语言、动作和行为具体表现了她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

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找到的相关描写。(点一二小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这样一个“细致缜密、聪慧机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请同学们把小说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

请同学们齐读这些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从这些外貌描写我们能看出林黛玉这个人物到底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体弱多病;眉目含情、聪慧机敏、多愁善感。(多媒体打出)

同学们,这些有关林黛玉外貌的描写,是作者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吗?

——显然不是,这些描写都是通过他人的观察和评说来完成的。这种通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人物的手法属于“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除了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之外,还可以借助人物来衬托、借助环境来烘托。(媒体打出“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他人的观察与评说、人物衬托、环境烘托”)

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处呢?

三、品赏祥林嫂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再来共同研究《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那么,《祝福》的作者是怎样来描绘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小说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三处地方找出来。(学生齐读)

请问,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表现出来的吗?

2、心理变化

从这三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小组讨论: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变化?

再讨论: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不被允许参加祭祀就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3、小结:由此看来,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呈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历程。祥林嫂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她的外貌变化间接表现出来的。这些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让这个悲剧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更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多媒体打出)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我们对林黛玉和祥林嫂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对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写还是和侧面的外貌描写,无论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是间接的心理描写,都是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法。这也是我们学习本单元的3篇小说所要达成的目标。(多媒体打出)

五、赏析老人的形象(25分钟)

1、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所学到的赏析人物的方法,自读《老人与海》,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所有的学习任务。15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导学案·合作探究”第1题和第2题的结果。(15-20分钟)(多媒体打出)

2、(学生汇报后多媒体打出参考答案)

第1题: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每一个回合中都有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些是有声的,有些是无声的,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讨论:这些内心独白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心理?你认为他的哪一句内心独白最能代表他的这种心理?

——老人在绝望和希望中挣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战胜了绝望,他要和鲨鱼斗到底、斗到死。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2题: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却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3、延展:你能根据你心里的老人形象描绘出老人的外貌特征吗?(5分钟)(多媒体打出)

4、小结:通过合作探究,我们发现《老人与海》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的心理进行大量的描写,来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的。(多媒体打出)

六、单元教学总结(7分钟)

其实,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那正面描写的手法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有通过他人的观察与评说来描写的、有通过人物来衬托的、也有通过环境来烘托的。

我们这一单元所学习的3篇小说在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上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希望同学们将我们在这一单元的3篇小说中所学到的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去。

高三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篇2

一、单元课文特点

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4篇课文分别选自《论语》、《孟子》、《荀子》和《庄子》,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不同阶段的特点。《论语》、《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典籍。《论语》为语录体散文,简朴直捷、用意深远,《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长于雄辩,重形象性和感染力。它们都类似谈话记录,但《论语》简括而《孟子》详明。《荀子》类似系统的理论著作,很重视逻辑推理过程。道家著作《庄子》接近专题论文,善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观点,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季氏将伐颛臾》是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一事跟学生冉有、季路的谈话,主要表明他维护鲁君地位、反对季氏吞并颛臾的立场,又借机阐明了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治国主张。《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孟子通过设喻暗示梁惠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又因势利导,劝梁惠王发政施任,行王道。《劝学》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依次谈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秋水》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课文涉及的孔子、孟子、荀子、庄子亦即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治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2.教育学生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刻苦学习、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意识,同时感受先秦诸子散文生动、优美、各具特色的语言,增强对我国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热爱之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学习比喻、对比、类比等写作手法。

5.背诵本单元4篇课文。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这样可使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此外,课文不同的写作手法也是教学的重点。

2.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哲学观点、政治主张和治学思想,即每篇课文的思想性、逻辑性是教学的难点。

四、单元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初步理解重点实词、虚词和常用句式,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的思想性、逻辑性以及写作特点。

3.学习本单元后,可指导学生对4篇课文不同风格作一番比较,为他们阅读诸子散文打一定基础。

4.课时安排:本单元共用9课时。其中《季氏将伐颛臾》3课时,《寡人之于国也》3课时,《劝学》2课时,《秋水》1课时。

高三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篇3

一、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由1篇政论文,1篇史传散文,1篇序和1篇辞组成。本单元这4篇体裁不同而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反映了汉魏晋文学成就。

2.本单元作家作品风格多样。贾谊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作品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司马迁善于描写紧张的斗争场面,让人物在具体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王羲之的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兰亭集序》由叙事而写景,用感物以抒怀,笔势飘逸,一如他的书法。陶渊明的文章自然淡泊而内涵丰腴,在内容上一扫魏晋玄学佛理的虚缈空幻,代之以田园生活人情物态的清新淳朴,表现出真率超脱的精神面貌,辞句上摒弃骈偶雕砌,返于明白省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一定量的重点实词、虚词,为一些多义词归纳义项,了解常见的文言句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

3.了解“论”“序”“辞”等文体特点。

4.了解汉魏晋散文、辞赋发展状况。

5.指导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6.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词义及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是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知识准备;根据语境猜度词义,理解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准备。要想使高中文言文教学不搞成大学的古代汉语教学,教学重点应确立于教给学生判别词义的方法和推断词语用法的方法,提高学生判别词义的能力和推断词语用法的能力。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过秦论》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通过在鸿门宴前后项、刘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展现项羽的率直、轻信以及在政治中过于单纯的性格特征。学生可以学习贾谊的论说技巧和司马迁人物塑造的方法进行写作。

四、单元教学设计

1.以朗读带动理解,加强语感训练。正确读出句子节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句含义,以准确的感情朗读作品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2.深入分析作品,了解这四位作家的创作风格,为提高鉴赏水平打基础。回忆第五单元诸子散文特点,比较分析《过秦论》写作特点,了解贾谊的创作风格。深入分析《鸿门宴》、《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内容与语言特点,了解司马迁、王羲之和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3.小结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要点,对知识点加以系统化。

高三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篇4

一、目标点击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曹雪芹其人及其生平思想,高三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2.了解《红楼梦》有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3.了解宝玉、王熙凤、香菱、晴雯等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阅读有关章节,力求较好地欣赏《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

二、要点回放

1.《红楼梦》有关章节的思想内容。

(1)《诉肺腑》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主线。本文通过宝黛倾诉肺腑,吐露心声,表明他们的爱情已经成熟。

(2)《宝玉挨打》

所写的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3)《香菱学诗》

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这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香菱。

(4)《抄检大观园》

王夫人因下人在大观园里拾到一个绣春囊而大发雷霆,质问凤姐,风姐说出理由排除自己的干系,刑夫人的仆人王善保家的进谗言,提议夜里到大观园各处一一抄检,通过描写一系列活动,表现了复杂的矛盾冲突,逆造了王熙风、晴雯、探春等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征兆。

2.分析有关章节中的人物形象

贾政:惧怕忠顺府,听信谗言,易于动怒,笞子时下手不知轻重,性格正统顽固。

贾宝玉:言谈机敏,不善应酬,矢志不移,性情温润,善体贴少女,思想叛逆。

王夫人:善用心机,以退为进。

王熙凤:指挥若定,管家风范。

林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同时又热情实在,富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晴雯:身份低微但性格坚毅,不甘心庸俗的现状,而发愤自强的女性形象,执着精诚,虚心求教,努力追求,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3.领会所选章节的基本手法

《诉肺腑》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物性格是其突出特点。

《宝玉挨打》情节听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香菱学诗》笔墨饱蘸深情,人物栩栩如生,人情味很浓,立意新颖,章法新巧。

《抄检大观园》情节颇为曲折矛盾复杂。

三、方法指津

本单元学习节选自《红楼梦》的4篇课文。学习这4篇课文,要投入感情,展开想象,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又要“跳出来”,客观地评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三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尤其要注意学习它的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同时,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红楼梦》有关的章节,最好课外阅读《红楼梦》全书,力求较好地欣赏这部伟大作品。

四、考点例析

[考点]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此题重点是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客观世界中的一切具体的物象一旦进入诗中,便成为具有强烈感情色彩乃至具有深邃思想的诗的意象,这种现象,在美学理论中称之为移情作用。一种深入人心的意象一旦形成,它甚至可以世代袭下去成为一个民族的某种心理象征。自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被作为一种惜别的象征之后,“折柳”便成为人们送别亲友的感情表达方式。自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对美好的比喻之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继而流行,“桃花”就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总是重复某种意象的蕴涵,必造成阅读者的反感,聪明的诗人总是在寻找着表达的新意,所以杨柳、桃花在不同的诗篇里呈现出各异的内涵。例如,杨柳可以是依依惜别的感情寄托,但也可以因其报春的特征而勾引起少妇的闺思,甚至还能从它随风摆动的形象发现某些与人格精神有关的蕴涵。桃花可以是美色的表征,也可暗喻夕阳或鲜血。所以诗的意象中虽然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自在的物象,但是它们的内涵和指向则不应受到限制和定位。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闻”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因“折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以古代离别往往从路边折柳枝送别来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寄托着惜别怀远之意。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可见是有根据的评价。但鉴赏诗歌见仁见智是正常现象,因此命题者没有把这种评价绝对化,而是认为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考虑给分。这种主观性命题,更符合鉴赏的原则。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波澜,亦即情节波澜,它是小说的纵向运动。对小说结构的考察,亦应包括对情节波澜的考察。

总的说来,《红楼梦》的情节推进并非大波大澜、大起大落,不给人以大惊大喜的审美感受。从题材角度看,《红楼梦》是一部家庭琐事小说,从风格上看,它又是一部“不敢稍加穿凿”的大写实小说,这决定了《红楼梦》的波澜不惊。小说情节波澜的基本面貌如此

高三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

2、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3、“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2、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解读《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悠闲的白云,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

三、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1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四、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五、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高三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xx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xx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xx自然、厌xx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xx自然,讨厌xx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xx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xx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xx,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1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22 3759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