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最新19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教学设计方案应明确目标,结合学生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评估手段,确保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教学设计方案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提供的信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有关百分数、折扣、纳税、利率等知识。

2、能根据计算结果对方案进行合理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探索、分析、对比,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案;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在生活应用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关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结果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并做出正确选择。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每当过节放假,商场里总是有形形色色的促销活动,说说你都碰到过哪些促销活动?

2、有时,同一品牌在两个商场活动不同,需要我们通过对比选择其中更为划算的。红红妈妈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选择更合理。

【设计意图】对于商场的促销,学生并不陌生,从生活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就在身边,具有现实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展开情境,综合应用

1、教学教材第12页例5。

课件出示题目: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①读题。说说这两个商场的活动各是什么?并说说自己对这两个活动的理解。重点理解B商场“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②析题:想想按两个商场的活动,在A、B两个商场买各付多少钱,该怎么计算。

③解题:独立完成。

④交流与反馈:集体订正,并得出结论。

⑤回顾思考:这两个促销方式,在什么情况下付的钱是一样的?如果妈妈还想在这个品牌里买一件上衣,你推荐她在哪里买?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之前百分数的应用上进行的,在分析解答时要有一定的侧重。像该例题教学,学生明确“满100元减50元”的含义后,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去完成。而在此基础上增加的思考环节,则是对百分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2、尝试练习教材第12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按“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反馈。

③思考:不计算,你知道哪个商场更省钱吗?为什么?

3、小结:在商场促销活动时,咱们通过对比、思考来选择更省钱的方案。数学在我们生活中还是大有用处的。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4题。

爸爸想在网上书店买书,A店打七折销售,B店满69元减19元。如果爸爸想买的书标价为80元。(1)在A、B两个书店买,各应付多少元?(2)在哪个书店买更省钱?能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订正。

2、提升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3题。

百货大楼搞促销活动,甲品牌鞋满200减100元,乙品牌鞋“折上折”,就是先打六折,在此基础上再打九五折。如果两个品牌都有一双标价260元的鞋,哪个品牌的更便宜?

①读题:了解两种品牌鞋子的促销活动。

②析题:想想乙品牌的“折上折”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个例子吗?

③解题:完成计算。

④反馈:集体订正,得出结论。

⑤拓展思考:想想什么情况下买甲品牌比较便宜,为什么?想一个数据验证一下。

(2)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2题。

妈妈有1万元钱,有两种理财方式:一种是买3年期国债,年利率4、5%;另一种是买银行1年期理财产品,年收益率4、3%,每年到期后连本带息继续购买下一年的理财产品。3年后,哪种理财方式收益更大?

①读题:了解两种理财方案。

②析题:单从“年利率”来看,�

④反馈:集体订正,对错题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设计意图】适当地调整练习的顺序,使得练习的设置更具有层次性,更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顺序。同时教师的指导工作也由放到扶,使学生实现更高的发展。

(四)回顾全课,总结本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总结: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数学知识,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最终选择最佳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理解别人,宽容别人。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起立,问好

向听课的老师问好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同桌,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帮助对方纠正字音。

三、理清头绪,接受任务。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我们先来看前两个自然段,老师要把理解任务交给你们,你愿意接受哪个自然段?(把学生分成两大组,集中座位,便于讨论)第一自然段的理解任务:

(1)这件事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这件事中的谁值得称赞?她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2)你怎么知道她是这样想的?(课文中找)

(3)“阿姨轻轻地说”应该怎么说?(读课文)

(4)用一个词形容你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

(5)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词表达这种感受的?

(6)带着感动的心情读这个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任务:

(1)这件事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这件事中的谁值得称赞?她做了什么?她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2)你怎么知道她是这样想的?(课文中找)

(3)母亲平静地说应该怎么说?(读课文)

(4)用一个词形容你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

(5)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词表达这种感受的?

(6)作者还用了一个什么词表达内心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7)带着感动和幸福的心情读这个自然段

四、自读自悟,完成任务

学生与组内成员合作讨论,完成对段落的理解

两组学生根据问题提示分别表述对段落的理解

五、理解识记第三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说有三个自然段,我们来看看第三自然段是什么内容: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由此看来上面的两件事中谁做到了将心比心?(阿姨和“我”的母亲)

“将心比心”中的第一个“心”是谁的心?第二个“心”是谁的心?

“将心比心”是用_____的心去比______的心。(也就是多替别人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等)

六、升华运用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亲人、朋友、邻居、老师或者是陌生人,对他们你做到将心比心了吗?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又会怎样去对待他们呢?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说。

学生的发言就是他们的收获,写下来挂到“开心树”上。同学们,看到这棵美丽的“开心树”老师的心里暖暖的。结束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设计意图】

偶然的机会看了《三只小猪》配乐动画片,感受颇深。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笨拙可爱的人物形象及与故事情节发展紧紧相扣的跌宕起伏的配乐,令人捧腹。极富音乐语言的乐曲让我在脑海里把小朋友们都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猪……

【活动目标】

1.通过韵律游戏,感受乐曲欢快、诙谐的情绪。

2.通过创编搭建不同房子的动作,进一步感受乐曲中跳跃顿挫的节奏。

3.主动参与创编游戏活动,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录音机、《三只小猪》乐曲磁带,小猪头饰、小猪尾巴。

2.各种小猪神态图片,贴有点子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供幼儿游戏时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幼儿听音乐自然进入活动室。

二、欣赏乐曲《三只小猪》

1.老师: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动物的声音?

捕捉幼儿在听音乐中的情绪表现,试问幼儿感受到的情绪。

2.老师:你听到了小猪在干什么?

三、观看情境表演

教师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绪进行表演,表现出小猪盖房子时的情形。

1.老师:小朋友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小猪是怎么盖房子的?你看到的小猪们发生了什么事?先是怎么样的,后来是怎么样的?

3.和幼儿一起讲出三只小猪的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4.师:我们表演的小猪盖房子和平时的盖房子有什么不一样?(是和着音乐来盖的。)

四、尝试创编“盖房子”情景

1.请幼儿创编盖稻草房的动作,教师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动作夸张升华,并注意体现出音乐的轻巧。

2.引导幼儿创编盖木头房子的动作,教师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动作夸张升华,和着节奏做动作。

3.引导幼儿创编盖砖头房子的动作,教师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动作夸张升华,和着节奏做动作。

幼儿可用双手画圆的动作跟着节奏表现和泥的情景,当听到中间小猪的叫声时,可以做一些擦汗、蹭痒痒、休息的动作,也可让小猪们模仿抬水的动作,抬着和好的泥运到工地上准备盖房子用。教师提醒幼儿注意走的动作要跟着音乐的节奏。当听到结束时小猪的叫声时,小朋友们可以重复做擦汗、蹭痒痒的动作,还可以将砖头摆好,做出边用抹灰板抹灰边放上砖头的动作,在音乐中充分体会盖房子的乐趣。

五、表演游戏

请幼儿戴上猪头饰、夹上尾巴,照着镜子,把自己打扮成一只小猪。

1.请小朋友们先做猪大哥在三角形场地上盖稻草房(跟着音乐将报纸撕条成捆,盖稻草房子)。音乐停后,大灰狼来了,将房子吹倒了,小朋友们跑到猪二哥的木棍房子里(圆形场地)。

2.再请小朋友们当猪二哥盖木房子(用报纸卷成筒状来盖木棍房子),要求小朋友在盖的时候动作上有些变化。音乐停后,大灰狼来了,将房子又推倒了,小猪们跑到猪小弟盖的砖头房子里(方形场地)。

3.师:猪大哥怕麻烦,不想用力气,所以盖了稻草房,结果他的稻草房被吹倒了。猪二哥也不想走太多的路去找更坚实的材料,他盖的木房子被大灰狼推倒了。我们现在要学猪小弟盖砖房子了,找砖头要用很大的力气,还要走很远的路,我们怕不怕辛苦啊?怎么盖砖房子才不能被大灰狼推倒呢?(砖头和砖头要紧紧地相连,小猪们用胳膊做砖头,胳膊拉得紧紧的,非常有力,这样大灰狼就不会推倒了。)

听着音乐,猪小弟盖起了砖房子,砖房子很结实。大灰狼来了又是踢又是推,可是怎么也推不开,怎么也踢不倒,就灰溜溜地走了,小猪们开心极了。

4.活动结束:小猪们盖房子累了,我们休息吧。小猪们伴着舒缓的音乐渐渐睡去…

【活动延伸】

欣赏动画片:三只小猪。幼儿做自由表演。

【设计评析】

1.《三只小猪》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故事,《三只小猪》的音乐给孩子们展现的就是故事的情节。音乐节奏鲜明,诙谐有趣,十分符合孩子们的欣赏口味。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够情绪高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2.在盖房子的活动中,大家通过感受和游戏,懂得了做任何事情不能怕吃苦,不能偷懒。

3.教师的投入在活动中十分重要,教师模仿小猪动作不能忸怩作态,要把自己看成是一只小猪,和孩子们一样游戏,带动和感染孩子。

4.由于这一音乐活动是以比较开放的活动形式出现,很多时候是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表现,所以教师的应变能力很重要,要能跟得上孩子们的思路,并尽可能地走在孩子的前面,支持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提升幼儿的表现力,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幼儿做出来的动作,同时规范幼儿在游戏中的动作节奏。

【资料链接】

作品分析:《三只小猪》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管弦乐小曲,主题音乐鲜明,旋律轻巧欢快,音乐形象活泼可爱,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共鸣,非常适合幼儿欣赏。顿挫跳跃的基本节奏贯穿全曲,诙谐形象的小猪叫声使整个乐曲生趣盎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

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

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的情况,有没有,思考的角度和他们不一样的同学?

(有,就让学生上来用连线法边说,边记录。)

(没有)谁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师:谁能一边说,一边用连线法表示出来?

师:看懂了,举手,好,他是先确定,……虽然思考角度不同,

2、早餐中的组合问题

等贝贝穿好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看练习纸),有哪几种饮料?哪几种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呢?你能刚学会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谁想上来说给同学们听?

(3)评议

师: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一选,连一连,你们赞同吗?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确定一杯饮料,与3种不同的饮料进行搭配,再确定一杯饮料,与不同的点心进行,这样,以此类推)

师小结:因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而且速度很快。

(4)会列式计算吗?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从饮料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吗?(能换个角度思考吗?)

(4)取一张饮料图放在练习纸上

师:如果再添1杯饮料,那有几种选法呢?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种饮料都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4种饮料就有4×3=12种配方法。)

师:啊,原来,用饮料的数量和点心的数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总的搭配数量。同学们学出点门道来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再增加1种点心呢?如果有5种饮料,6种点心呢?

3、3个数的排列问题

吃好了早餐,就让我们和贝贝一起出发吧?他们先来到游乐园做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

用手势告诉我,�

(1)同桌合作完成

(2)交流

(3)评议

师: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顺序吗?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摆出来的呢?

师小结: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然后剩下的2个数摆在十位和个位,然后交换十位和个位两个数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以此类推,得到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当他在确定百位上的数的时候,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的?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呢?

师: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师:看着这6个数,你能列一个算式吗?说说想法。

师小结:每个数摆在百位,都可以有两个不同的3位数,3个数,就有3×2=6个不同的三位数。

4、拍照中的排列问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字游戏,可真有点累了,到开心屋去开心一下吧,这不,贝贝一家三口经过装扮,变成了这三兄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开心时刻,当然要拍照留念,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为了方便记录,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编编号。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

5、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感受区别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和贝贝一起解决了生活当中的4个问题,这第1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问题和顺序无关,数字的排列和顺序有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四)完成课堂作业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字词。

2、领会诗的规律,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并会背诵。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对于诗歌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加深对祖国大好山河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

教学准备:

1、有关三峡景色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惧有关李白的资料。

3、准备生字卡片。

4、适合诗歌朗诵的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察诱情。由情入文,老师利用音像资料或挂图将三峡美景展现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景时产生赞叹之情,再由情入文,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看到就是我国的”三峡“,这里的景色美不美,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又怎样呢?我国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李也到过三峡,当时他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轻松而愉快,在这样的情绪中他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你们想学一学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早发白帝城》。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朗诵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看书下 注间,通过上下文猜字,借助字典等方法)自己解决。

2、正音,指名读古诗,尤其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发,朝,还,重。

3、互检,读给同桌听一听。

(二)识字

1、你认识了哪些字,找出来带大家读一读并组词。

2、游戏巩固。

(1)开火车读字组词。

(2)“读一读“找一找,利用字卡,你读我找。

(三)写字

1、观察。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对学生认为的难写的字进行范写指导,其他的字学生照书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有条件的还可采用大范围评价,如全班评。

(四)练习

1、读读我们写过的字。

2、这些词语应该怎样读,试着讲一讲它们什么时候怎么读。

重量重复重要重叠

归还还是还有还原

出发发现理发发明

“重“在形容词前读重,表重复读重,还在副词时读还,作动词用读还,发在名词中读发,在动词中读发(学生可从词的角度式意思来认识,不必讲解语法知识,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说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早发白帝城》,谁能把它读一读,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

(一)解题

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早上从白帝城城出发)白帝城;地名,在原四川省今重庆市城东边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城居高山,地势险要。

(二)交流

1、自读。自读全诗,画了不理解的句子,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2、合作学习。

(1)组内汇报自学的情况。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3)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3、汇报交流,以最的形式汇报朗读,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全班交流(此时可能还有学生有个别问题,如为什么叫“还”,江陵那么远怎么说“一日还”,程度好的学生可交流,老师也可做适当点拨。)

4、诵读悟情

(1)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试着说一说。

(2)听录音诵读、感受。

(3)试着和你身边的人互相读一读,注意感情。

(4)用你喜欢的方式给大家读一读。

5、背诵

(1)老师发现这首诗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很孰了,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已经背下来了,是不是?那就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给大家听一听。

(2)你们背得很好,老师也想背一背,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背,好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以“珍珠泉何以为珍珠”为探索主线,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以问促读

1、教师在黑板上写“泉”:同学们,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拿出字典查一查。教师:对,“泉”是指“从地下流出的水”。

2、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这个字吗?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描写了清澈的泉水,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3、课题中还有两个字:珍珠(教师板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谁见过珍珠?来介绍介绍。

二、以疑促读

1、请同学们再次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要求:要读出问题来,然后尝试利用查字典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自己体会最深和感觉还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简单问题立刻互相解决,遇到稍难的问题可保留。

三、以赛促读

1、珍珠通常晶莹剔透,历来为人们所爱。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课题中要加上“珍珠”一词呢?下面请大家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在作者家乡的村里,那一眼清泉叫“珍珠泉”?思考以后在小组比赛朗读交流。

2、全班朗读交流,估计学生从以下方面找到理由,教师相机引导:(1)泉水青绿,如晶莹的珍珠。(2)水泡闪亮,如彩色的珍珠。

四、以评促读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水泡给人怎样的感觉?从哪里感觉它像珍珠?学生有感情朗读,特别是“水泡闪亮闪亮的等句子。再读,你还喜欢哪些对水泡的描写,为什么?请学生来读一读,然后互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可能还喜欢水泡的有趣。特别注意以下地方——嘟噜——嘟噜,扑哧一笑,还有第五自然段的三个问句,都要体现“有趣”。

(2)泉水晃荡,泼洒一路珍珠。多么富有情趣,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评一评。

(3)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珍珠?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评一评。

五、以品促读

1、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流露在字里行间,你还能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吗?如果学生回答有难度,让学生通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从读中品味、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课文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特点。出示例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学生互相读、交流、评价。

3、其实,老师这儿还有1篇类似的文章叫《趵突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与这篇文章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相似点。

六、以用促读

1、用赞美的语气感情朗读全文。

2、摘录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水》,作家马朝虎在《水》一文中,以回忆的笔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特殊的图画,一群特殊的人们,一种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老师这儿有一首小诗,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出示: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繁星》

(指名两位读)

2、是啊,童年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水就是马朝虎的童年梦,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引说“缺水的地方”,水成了——。请我喝水,不如——,所以童年的我有个最大的期盼,谁知道?(雨天洗澡、)在炎炎的夏天希望——(勺水纳凉)

二、体悟水的珍贵

1、为什么下雨天和纳凉让我们如此期盼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去品读这段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字中的画面。(生自由读书)

2、这段文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请你有文中的词语来说,你会选择什么词?(欣喜、欢乐、痛快)

3、一场雨,让哪些人如此的痛快呢?雨中的人们是如何的兴奋和痛快?如果你再次走进这段文字,仔子细细地朗读,你会对雨中的这种兴奋和痛快感受得更深刻。(学生再次大声的读)(出示)

交流:

(1)“脱得光溜溜的”:

师:全身光溜溜的,这时,孩子们眼中只有……(生:水)心里面也只有……(水)

(2)“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读(示范)生读

师:会读书的孩子,不仅从文字中看到画面,还能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雨中的孩子在叫什么?喊什么?(真痛快,下雨天终于来了,我终于洗到澡啦……)

提示:把你高兴的劲儿说出来。大声喊。

(3)我们一起把高兴的劲儿读出来(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4)你还从她朗读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痛快和兴奋?(生谈)

师:作者说“我们在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什么叫“尽情的享受”?(想怎样就怎样)

师:全身“脱的光溜溜的”叫……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就叫做……“仰起头大口地吃着来自空中的水”也叫做……

(5)引读:一场雨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引读)——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6)透过这场令村民欣喜若狂的雨,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我看到一位老人他用枯瘦的手接着天空中的水,喃喃地说"终于下雨了") 我在雨中看到了一位姑娘,他正在洗去脸上积了多日的污垢,正在拢一拢秀发;我看到了一位小伙子,他光着上身,举着双臂,大声呼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你还看到了什么?(我还看到了树,正在咕咕地喝着水、我还看到牛羊们都跑出来,仰着头喝水)

(7)同学们,这不就是雨中的一场狂欢吗?干裂的土地,黝黑的身体,想啊,盼啊,什么时候能下场雨啊,你听,哗啦啦,下雨啦,让我们一起投入这欢快的雨中吧。(配乐朗读)

4、如果没有这样一天天的期盼,没有这样一日日的渴望,也就没有下雨天如此的痛快,这样的日子就象我们过节一样,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那么在炎炎的烈日中我们又期盼什么呢?(用一勺水冲凉)

(1)母亲的一勺水,到底给我们四兄弟带来什么不一样特殊的感受呢?读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听好要求,读出自己,想象文中人物的体会,第二争取读出问题就更好了,第三,做好批注。写在旁边。

(出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做好批注)

(2)这勺水到底给我们带来怎么样奇妙的感受呢?谁先来。(交流)

哪些同学对他这句话也有感受的?(每一寸皮肤都在渴望着水……)

这是何等的满足?还有,吗?

师:凉凉的风加上凉凉的水,感觉好极了。

生:……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的水,母亲很节约水资源。

师:你感受到水的气息了吗?(感受到干渴)全身的毛孔都充满了对水的渴望。

生:母亲……“饿坏了。我感觉到我们对水的渴望不仅是渴,而且是饿。

师:(引读)

师:“饿“了,真的”饿“了,真的”饿“坏了。同学们,你们看,因为饿坏了,。才有了着期盼的眼神,因为饿坏了,才有了排队取水的耐心,才因为饿坏了,有了这一路挑水的艰辛,更有了雨天洗澡,勺水纳凉的舒心。水就象可爱的小精灵在逗弄着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再让我们轻轻读读这种饿坏的感觉!(配乐朗读)

师:其实这段话也打动了老师,瞧,老师把它改成了一首诗,想听听吗?(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觉?(水太珍贵了)

(3)一勺水令我们有了非常幸福的感觉,我们不难发现,这里虽然缺水,但他们却充满快乐、幸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幸福。再来读读冰心的。小诗。你一定更有感悟。(配乐齐读)

(4)水是珍贵的,这与水有关的童年也是(引说)——珍贵的。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珍惜水,从我做起)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读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u”,不要读成“d&”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2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1i)着我”、“挨(1i)家挨(1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2自然段:克莱蒂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火了,骂了他。他说不是故意的。

第3自然段:我报复了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4自然段:克莱蒂气得要我在外边等他。

第5自然段:我很后悔,想向他认错,可是没有勇气。

第6~8自然段:克莱蒂表现出悲哀,又说在外边等我。我想起父亲的话,功课也没听进去。

第9、10自然段:在街上,克莱蒂来了,我举起尺子,他却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第11~13自然段:我友好地表示以后再不吵架了。

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说,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他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的

一、了解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制定法令、制度必须注重“察今”即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学习古汉语知识,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知识。

三、了解并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了解本文用寓言故事说理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1篇文言议论文,教学重点应是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要求学生要切实掌握论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据,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要弄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

2.积累一定的实词、虚词,熟悉主要的句式特点,能讲会译,是阅读分析课文的必备条件,教师应当重视这一教学环节,给以足够的时间保证。教师可以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给学生明确具体任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指导预习

本教时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及其编著者的知识。

2.能讲解,会翻译,疏通文句。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

4.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

教学步骤

一、简介《吕氏春秋》和吕不韦

教师可指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有关注解,要求学生知道《吕氏春秋》是怎样一部书,知道是吕不韦请人编写的,可不再补充其他内容。

二、疏通文句,指导学生试讲、翻译

指导方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讲,教师给以指导;也可通过练习形式给以指导,教师出示检测练习题,学生解答,教师讲评;也可以由学生自学、质疑,教师在答疑过程中再适当扩展内容,给以指导,等等。

指导重点:

1.读准字音

弗(fú)损益 要(yào )于时

一脟(luán)肉 一镬(hu)之味

一鼎之调(tiáo) 澭(yōng)水

悖(bèi)乱 殇(shāng)子

镆(m)铘(yé) 骥(jì)骜(ào)

遽(jù)契(qì) 时已徙(xǐ)矣

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三、自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思考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

2.本文讲了荆人夜涉澭水、楚人刻舟求剑、有人欲引婴投江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可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明确提出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任务,布置预习作业,为下节课分析课文作准备:按上面三个自学思考题阅读课文。

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

本课时完成以下任务:

1.理清文章层次。

2.把握中心论点,并理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

3.会分析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分析中心论点

教师提问:学习议论文要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文言议论文也是如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师可作提示:有些议论文的标题可 “察今”,即明察当今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当时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对变革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应当随着时代的改变来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张,即“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教师提问:本文的基本观点就是制定法令制度应当从当今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观点我们应当怎样评价?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一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作者反对的“法先王之法”的顽固守旧的思想,提倡的是变法革新从实际出发的主张,这对于推动时代,社会的向前发展,无疑起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说“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主张以人为依据,从人出发,来制定法令制度,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制定法令制度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不可能有、也从未有过为所有“人”服务的法令制度。这是作者认识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二、分析文章的层次

教师提问:阅读议论文,要能理清层次。怎样分析这篇文章的层次?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总的说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两段)提出“察今”的论点,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部分(3─6段)进一步论证论点,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

第一部分

开头用设问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观点。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两个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在漫长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已非本来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既“有要于时”,那么,“时不与法俱在”,就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来制定适应现实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主张,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为依据,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论点,就是说,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

第二部分

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核心,从多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这一部分里,作者讲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与现实情况已经不适应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改变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就进一步证明,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法令制度对治国是十分重要的。

三、分析论证方法

教师提问: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预习提示”作了简要说明,我们依据提示的内容研究几个问题。举例论证的方法。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观点,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三个例子:“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道理,从而论证了“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应当在“察今”上下功夫。

教师提问:下面研究比喻论证的方法。文中什么地方用了这种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之后,以良医治病为喻进行论证。由“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讲到治国的道理:“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因时而化”就是要察今、变法,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教师提问:“预习提示”讲到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的方法,并要求了解寓言的含义以及跟论点的关系。课后练习也有这方面的题目。本文讲了哪几个寓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着怎样的寓义)根据这三个故事可以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本文讲了三则寓言,各有不同的寓义。荆人袭宋夜渡澭水的故事,讽刺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化,做事就应从具体的时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讽刺了不顾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地点不同了,条件就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地点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引婴儿欲投江中的故事,讽刺了不顾人的条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人不同了,条件就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人的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这三则寓言是从时、地、人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教师提问:上面研究了比喻论证和用寓言故事论证这两种方法,运用这两种方法论证事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主要作用是把比较抽象、复杂的道理讲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同时,也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采,更吸引读者。

完成上面几项任务,教师小结本教时内容,提出具体要求:

1.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

2.理清全文的层次;

3.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

教学工具: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与茉莉对话,营造爱的氛围。

1、揭示课题,欣赏茉莉图片。

2、出示词语,指名读读。

3、说说自己心中的茉莉。

4、生活中有一种爱也像茉莉花一样,平淡无奇,却无比真挚,感人至深,所以人们说:爱如茉莉。

5、指导读题。(淡淡的,却深有感触)

二、与文本对话,感受爱的真谛。

1、这种爱没有豪言壮语,而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知道什么叫细节吗?交流。

总结: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或环节。可以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恬静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关注这些细节,感受文章的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

2、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17小节,找出使你感动的细节,用“——”画出来。要读出你的感情,写出你的感动。

3、请同学们选择一处最感动你的细节,把它读给大家听。注意:要读出你的感情,读完之后说出你的感动。

细节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1、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茉莉般的爱?说说自己的体会。

2、自己的病跟这顿饺子相比,哪个更重要?

3、练习朗读,读出虚弱的语气。

4、小结:普通的饺子,平凡的小事,看上去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却饱含着妈妈对爸爸真切的爱。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

细节2: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1、感受到谁对谁的爱?从哪里感受到的。

2、从“直奔”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爸爸当时心里很急,很担心师)

你真会思考,我们读书还要学会揣摩人物的内心!你能把爸爸这急切的担心给读出来吗?

3、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从他俩的朗读中,听出什么来了?

是啊,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虽然平淡无奇,却无比真挚,让人感动。

细节3: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他们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再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字词知冷暖,文字是有温度的,你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爱的温度?(爸爸的`叮嘱、恬静的微笑、紧握)分别说说自己的体会。

2、大家想一想,爸爸睡着了,那就握着呗,怎么还会“紧”握呢?一个“紧”字告诉了我们爸爸是时时刻刻在照顾着妈妈呀!

3、原来爸爸妈妈内心的爱就体现在他们的神态、动作上。谁把这样的爱给读出来?有感情地读。

这是站在爸爸妈妈的角度去体会的,如果站在你自己的角度,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读这句话?读得再轻一点,慢一点,不惊动这样的画面。

4、阳光悄悄地“探”了进来,从“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打扰这幅画面。)

5、学生齐读。

6、小结:师:读着,想着,想着,读着,我们渐渐明白爱有时就体现在──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上。这种爱平淡无奇,却细微体贴。爱是阳光下静谧的微笑,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

7、但是,他们真的睡着了吗?从那里看出来的?

细节4:望着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1、“布满血丝、边打哈欠边说”体会到什么?

2、小结: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

细节5、爸爸去洗漱,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啊!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1、“清醒含笑的眸子、麻木”体会到什么?

2、小结: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寐

3、他们既然都没有睡着,却为什么都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睡着了呢?

4、真爱无言,大爱无声,就让我们默默地聆听,用心感受这份茉莉般的爱。(师范读)

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

爱是阳光下静谧的微笑,

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

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

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寐……

爱如茉莉平平淡淡,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三、前后呼应,加深理解

1、出示:在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2、是什么钻到了我们的心中?

四、归纳延伸,引起思考

1、生活中需要爱,除了爱情,更需要同学之间的爱、同学和老师之间的爱,甚至与那些你并不叫得出名字的人的爱,有了爱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写一句话:爱是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12

一、设计理念

1.有意识地开发和整合包括教材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作文前引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作文时引进相关资料进行补充阅读,加强感性认识;作文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

2.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自读自悟,在读议练的过程当中掌握赠言的一般规律。

3.提倡合作学习,在互评互赠中提高写作水平,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

1.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能分辨出赠言的优劣,并能说出它优劣的所在。

2.能根据同学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3.能感受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重、难点

重点:能分辨出赠言的优劣,并能根据同学的特点写赠言。

难点:能选取合适的内容,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意。

四、课前准备

学生:广泛搜集、阅读有关赠言,选择几则自己喜欢的赠言背诵下来;制作一张精美的赠卡。

教师:了解学生中流传的赠言,选择几则典型的抄录下来,制成录音;准备几则自己写的或从其他资料中找到的优秀赠言。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节选)

1.激情导入,出示课题

� ]

3.提出听辨要求:

我从同学们的毕业赠言中选了几则,请大家听听,哪几则写得比较好,哪几则写得不够好?为什么?(播放录音,附录音内容:)

(1)丁侃:

你的文章“凤头豹尾”令我钦佩不已,相信进入中学以后经过努力,你的口才也能像你的文笔一样清新、流畅。

同学 俞康康

(2)叶凯航:

我送你一个168,祝你财源滚滚,一路发发发!

好友 葛 强

(3)王政达:

愿你是航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愿你是水晶,永远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

愿你是雄鹰,经得起生活中狂风暴雨的考验。

同学 胡世能

(4)胡舒婷:

今后的学习就像山路一样坎坷,你不要被困难打倒,要用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相信自己,你一定是最棒的!

同学 张和清

(5)邵韦蔚:

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同学 潘谱丞

[这里选取的都是同学自己的赠言,具有更近的真实感,能够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4.听后同桌自由讨论。

5.全班交流,教师从旁相机点拨。

总评:第1、3、4则抓住了同学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写出了对同学真诚的希望和祝愿。

第2则不符合小学生的身份,挣钱不能作为学生努力的方向。

第5则是套话,没有抓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针对性不强。

小结:从刚才几则赠言中,�

2、感受的语言,感受的情感。

3、积累语言,学习的写作方法,试写一段话。

4、培育学习提问的力量。

二、教具预备:

CAI课件

三、教学过程:

1、连接过渡。

①连接: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熟悉了老舍先生家的那只奇怪却又很可爱的大花猫,谁能看着提纲,说说大花猫的奇怪?

出示:老实、贪玩、尽职、奇怪、兴奋、不兴奋、怕、威猛

②过渡:对于这么奇怪的猫,老舍先生却是留意观看,传神描绘,足可见老舍先生是个多么爱猫的人呀!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课文,请看本课教学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了解内容,感受语言,体会的情感。

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其次意义段,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依据同学的提问板书。

板书:满月的小猫

更可爱?

2、梳理问题。

①小结: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边学习边解决。

②过渡:要知道“为什么满月的小猫更可爱?”首先得了解它的“可爱”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仔细读每一句话,找出有关词句来说一说。

3、争论沟通。

[1]腿脚还不稳,已经学会调皮。(从调皮中可以看出可爱)

[2]一根鸡毛,一个线团……好玩具,。(从“耍个没完没了”,看出小猫很顽皮。)

小结:刚才这位同学,不但找出句子,而且抓住关键词语说理由,真棒!

[3]……再跑再跌……(板书:摔跌跑)——小猫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真是生气勃勃。

[4]……撞疼了也不哭。(板书:撞)——小猫英勇、顽强。

[5]……渐渐开拓新的嬉戏场所。——这么小的猫,还懂得找新地方玩,真可爱。

①“开拓”是什么意思?

原来的嬉戏场所在哪里?(板书:屋子里)

扩展到什么地方?(板书:院子里——老舍先生养花的地方)

②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连接上文)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试读——个读——齐读)

[6]……花盆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在新的嬉戏场所里,小猫又找到了新玩具,玩什么呢?

①可想而知,后果是什么?——枝折花落。“折”什么意思?“落”什么意思?

②这对于花草来说就是——遇到了祸害,遇到了不幸。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说明?——遭了殃

[7]朗读嬉戏:把你读坐下。

[8]对于这么可爱的小猫,你想怎样读才能读出对它的宠爱感情来呢?

[9]有感情地朗读:试读——个读——齐读

[10]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宠爱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由于这满月的小猫比起奇怪的大花猫来更调皮、更天真、更生气勃勃,的宠爱之情也更深一步,所以课文中说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4、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大段。

5、写段练习: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写出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猫来呢?

试写与沟通。

练习:认真观看CAI课件上的录像片断,绽开合理的想象,用几句话试写小猫的调皮。

教学设计方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给4个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能正确用字,减少别字。

3、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

4、能把表示“一定”意思的肯定句,改写成“非……不可”的双重否定句式。

5、能把句子中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6、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改写句子,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整体感知。

二、指导第一题。

1、读准每个字的两种读音。

2、口头组词交流。

3、比较归纳,掌握规律。

di:箭靶的中心 she: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断了

的 折

di:真实、实在 zhe:一般常用于东西弄断或弯曲

san:由聚集而分散 juan: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或圆筒形的东西

散 卷

san:没有约束或零碎不集中 juan:常指卷子

4、书面组词。

三、指导第二题。

1、自由书空,想想每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

2、指名逐一板演,强调易错处。

3、认真抄写。

四、指导第三题。

1、学生自改别字。

2、交流,订正。

3、比较组词,加深印象。

五、指导第四题。

1、自己读句子,想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

骄傲:(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生气:(1)因为不合心意而不愉快。(2)生命力,活力。

自然:(1)不勉强,不呆板。(2)表示理所当然。

3、小结: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根据语言环境正确理解。

第2课时

一、引入。

二、指导第五题。

1、分析例句。

(1)自由读,想想两句话的意思。

(2)比较异同。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表达的句式不同,原句的“一定”换上“非……不可”,在语气上更肯定。

2、试改第1句。交流。

3、独立练习第2句。

三、指导第六题。

1、回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哪几部分。

2、判断每句话缺少了什么。

3、补充缺少部分,注意加上标点。

4、交流纠错。

四、指导第七题。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想想:概括这段大意,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摘录法,因为有概括性的句字)。

3、划出概括性的句子并加以整理摘录。

五、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教师教学设计方案 篇14

一、班会目的

1、通过必答和抢答题调动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的知识。

2、通过班主任寄语加强学生对安全的认识。

二、课前准备:

1、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2、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3、了解一些常见的标志。

三、班会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班“安全在我心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中小学生飞来的噩耗;

(二)、全体学生学习《中小学学生自护自救安全常识》中的交通安全常识,

(三)、知识竞赛:主持人提问,全班同学回答。

1、交通讯号灯有哪些颜色?都有些什么作用?

2、红灯亮时行人该怎样?

3、黄灯亮时还可以过马路吗?

4、什么灯亮时才可以走?

5、行车、行人应靠哪边走?

(四)、交通安全事故资料

交通事故资料

(1)学生列举自己所知道的发生在我们生变的交通事故

(2)三起惨剧:

①《偷骑摩托酿惨祸》:1999年10月12日晚上,山西省境内发生一起交通肇事案。某中学高二学生周庆国骑摩托车撞到一辆运煤大卡车,年仅十七岁的周庆国当场死亡。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周庆国无证驾驶摩托车,并且没有按规定戴头盔,应负事故的全部责任,此案被定性为重大交通事故。

②《马路上的悲剧》:深圳市一小学生陈洋于1999年5月24日下午放学回家时,其父母单位的班车接了学生后在半路上发生了一些故障,于是陈洋和同学们一起下了车,后来司机在等人来修车,同学们就自己回家了。陈洋和一个同学结伴回家,路上要经过几个路口,经过春风路口时,陈洋被后面的一辆轿车撞倒在地。出事后,司机紧急将陈洋送到附近医院,其父母随后又将其送到更大的医院,可这一切都无法挽回陈洋的生命,第二天陈洋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对于他父母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由于陈洋当时是在机动车道上行走,没有做到各行其道,所以交警判定他要负事故的主要责任,司机负次要责任。

③《乘车上学》:青岛市学生小明,有一天约了同学霍亮一起乘坐112路公共汽车去上学。在车上,小明拿出新买的文具盒给霍亮看,谁知顽皮的霍亮竟一把抢过小明的文具盒,然后向车厢的前部跑去,还作出动作要把小明的文具盒扔出窗外。小明急了,双手离开扶手,踉踉跄跄的冲过去要抢回自己的文具盒。可就在这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由于前方有人突然横穿马路,司机猛地踩了急刹车,巨大的惯性使小明站立不住而跌倒,头重重地撞在坚硬的门杆上,当场昏迷了过去。由于伤势过重,小明抢救无效死亡,巨大的悲痛留给了他的母亲。

(五)、学习并朗诵交通安全标语:

(六)、班主任寄语:学习重要,安全第一

(七)、主持人宣布结束。

四、班会效果反馈:

通过这次班会课,学生基本上对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有了体会,能结合小品找出一些错误的交通安全知识,并能讲出自己切身的体会。可以说,本次班会取得预期效果。当然,安全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将在以后的时间里反复强调。

五、班会小结

1、同学小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班主任小结: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六、课后反思:

1、班会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主动性,实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同时还提供了展示学生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活动中涌现出的人才,将是以后活动的新生力量。

2、学生纷纷反映,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安全教育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方式强百倍,希望以后多开展这类活动。对今后的班会活动一定要多费心,把它办好,把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中。

3、由于活动项目多,又加上是学生负责主持,经验不足,致使活动时间紧张。今后要更合理的安排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篇15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科书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等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因此,教学时我会充分利用主情境图中提供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式对“倍”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除法算式的意义,99%的学生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并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98%的学生会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倍”虽然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学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爱玩、好动,接受新鲜事物快,又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因此,教学时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求异思维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准备:

教师:课件、15个圆形磁扣。

学生:作业纸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

老师拍2下,请你拍出3个2下,要让老师一下就能听出你拍的是3个2下。

(拍完后师提问:你拍了几下?)

生:拍了6下。

老师拍3下,请你拍4个3下。

师:同学们敏捷的思维表现,迎来了许多快乐的动物,(板书:快乐的动物)它们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的到来。(生鼓掌,课件显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参与是《课标》关注的主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以“拍手游戏”的情境入手,通过拍出“几个几”,既复习了旧知,巩固了知识去,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思想,变为玩中学的理念,为后面环节的学习做良好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快往这看,请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生:鸭子、松鼠、孔雀、猴子、小鸟、和小鸡。

师:观察的真仔细,请认真的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只?并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书第70页“数一数,填一填。”相应的方格中吧。(课件出示“数一数,填一填。”相应的内容。)

学生开始统计动物的只数,老师巡视指导填写,指名汇报交流。

师:写完的孩子请用优雅、帅气的坐姿告诉老师。谁来说一说答案?

生:小鸭子有6只,小鸟有12只,猴子有3只,孔雀有1只,松鼠有2只,小鸡有8只。

学生汇报时,其他同学加以确认后教师板书动物的只数。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2、体会“倍”的意义。

(1)画一画。

师:同学们数得非常认真!在这些小动物里就数猴子和鸭子最调皮、最机灵了,它们向同学们发起了挑战,敢于接受挑战的孩子请坐直。请看挑战内容。

(课件显示:如果3只猴子,用3个圆圈来表示,6只鸭子,用6个圆圈来表示,请试着画一画并且一眼就能让我们发现鸭子的只数和猴子的只数之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动手画一画吧,比比看谁画的又快又明了。

学生在本上画,教师巡视并指导,同时找一名画的快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画完的同学请用坐姿向老师示意。请看我们班这位小老师画的,�

师:如果你也是这样画的请自己鼓鼓掌。谁能说一说鸭子的只数和猴子的只数之间关系?

生:鸭子的只数比猴子的只数多3只。

生:猴子的只数比鸭子的只数少3只。

师:你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呀,鸭子的只数与猴子的只数除了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外,还有一种神秘的关系。

(2)圈一圈。

师:同学们,看,猴子有3只,我们把它圈在一起(边说边在黑板上圈),看作1份,也就是几个几?

生:1个3;

师:鸭子有6只,6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呢?请用你灵巧的小手试着圈一圈吧!

一生黑板圈一圈,其他生练习本上完成。

师指黑板图问:你圈出了几份?

生:我圈出了2份。

师:他正好圈出了2份,说明鸭子的只数里有二份猴子的只数那样多。也就是说6里面有2个3。(板书: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师:6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

生:6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3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

师边听汇报边板书。鸭子的只数猴子的只数

师:既然6是3的2倍,6又代表的是鸭子的只数,3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所以我们说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板书生齐读: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我们刚才3个一份,3 个一份圈,实际上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怎么列式呢?

生:6÷3=2

师:2是指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算式中的得数后面不写“倍”字。

师:你们知道除法算式里的6、3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谁想当个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生:6表示鸭子的只数,3表示猴子的只数,2表示鸭子数是小猴的2倍。

生:6表示6只鸭子,3表示3只猴子,2表示鸭子数是小猴的2倍。

师:说得真清晰。同学们,鸭子的只数与猴子的只数之间这种神秘的关系,现在你们知道了吗?

师:对,它们的只数之间还有倍数关系,即: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从而在玩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3、加深对“倍”的认识。

师;松鼠和小鸡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能干,它们想挑战同学们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掌握得怎么样?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样的!请看挑战内容,一起读一读。(课件显示:小鸡数是松鼠的倍。 请“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

师:同学们请用你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吧。完成后同桌两人1组,互相说一说做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听?

生1:我用2个圆片表示小松鼠的只数,用8个圆片表示小鸡的只数。我先把松鼠的两个圆片圈起来,然后再2个2个地把小鸡的8个圆片圈起来。我发现8里有4个2,所以我知道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8÷2=4。

师:和他办法相同的同学请举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先画了2个星星表示小松鼠的只数,又画了8个小星星表示小鸡的只数。我把8个小星星每2个分成一组,我发现能分成4组,我知道了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8÷2=4。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倍”,看,鸭子数是猴子的几倍?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生:除法算式。

师: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小动物们可不太相信,它们出了两道有关倍数的题想考考同学们,请看内容:(课件显示:“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的内容。)

师:一起读一读要求和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做对吗?打开书第70页最下面动手开始吧!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生:松鼠有2只,我画2个三角形,把它们圈在一起,看成1份,也就是1个2,鸭子有6只,我画6个三角形,2个一圈,圈了3份,6里面有3个2,

6÷3=2,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老师真佩服你的语言组织能力!掌声送给他!如果同学们也是这样想的请你这样坐(老师示范坐直的姿势)。

师:谁来说一说下一题的做法?

生:孔雀有1只,画1颗五星来表示,把它圈起来,看成1份,猴子有3只,画3颗五星来表示,1个1个的圈,圈了3份,3里面有3个1,,3÷1=3,猴子数是孔雀的3倍。

师:说得非常清楚,看来你已经和倍交成了朋友,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请为自己鼓鼓掌!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力求实现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中加深对“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寻找倍数关系,拓宽思维。

师:在这些小动物中,还有一些动物的数量之间也存在着倍数关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着说一说。

生1:小鸟的只数是小猴子的4倍,12÷3=4。

师:你还能说出除法算式来,真了不起!

生2:小鸭子的只数是孔雀的8倍,8÷1=8。

师:看到同学们敢于发言,善于提问的学习态度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这样,同桌2人一组,一个做老师提一个有关倍的问题,另一个做学生来回答,如果有困难请举手问老师,说完后请坐直,比比看哪一组的速度快!开始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完全“放手”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操作,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考学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师:同学们出色的表现,又迎来一些小动物,我们一起去看看是谁来了?

(课件出示书第71页练一练的第1题。)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幅图中有8只老鼠,4只小猫,求老鼠是小猫的几倍?

生:第二幅图中有4只蜻蜓,2只蝴蝶,求蜻蜓数是蝴蝶的几倍?

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71页,看第1题,开动脑筋,试着填一填。

学生做完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找2名学生交流,根据情况教师进行适当表扬。)

2、看星星,找倍数。

(1)总结各小组得星情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和倍交成了知心朋友。小动物们可开心了,他们为我们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快来看看吧。

课件显示以下内容:

1、师生一起总结各小组的得星情况。

2、同桌两人一组互相提出一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让对方口头列式解答。

3、完成后请坐直!比比看,哪个小组的速度快!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根据各组的得分情况,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吗?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找2组同学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通过练习体验,加深对“倍”的理解。尤其是“看星星,找倍数”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回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掌握了一些有关倍数方面的问题,你能说说吗?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想夸夸谁?

找3名学生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是不少啊,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为学生的心理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作业布置。

师: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倍数的问题,用你灵巧的小手在A4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6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对联知识,了解对联的起源、种类和基本规则。

二、通过对对联,熟悉运用对联基本规则。

三、感受对联文化,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对对联基本规则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微课学习

通过观看微课,使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种类以及基本规则。

二、对对乐园试身手

(一)字数相等

1、一字联

月(星)雨(风)红(绿)马(羊)

2、二字联

冷月(寒星)春雨(秋风)红花(绿叶)河马(山羊)

3、三字联

孙行者(胡适之)水帘洞(花果山)红烧肉(黄焖鸡)

独角兽(比目鱼)水底月(镜中花)苹果脸(葡萄牙)

其中,苹果脸对葡萄牙一对,属于无情对,对联背后还有光绪和珍妃的故事。

(设计意图:从一字联到二字联再到三字联,字数逐渐增加,难度也逐渐增大,让学生一边对对联,一边熟悉巩固对联规则。同时重点掌握字数相等的规则。)

4、对联小故事

祝枝山和徐子建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台台台。

(二)平仄和谐

1、四字成语对联

请在括号里标出下列成语对联的平仄声,平声用“—”,仄声用“|”。

例:(— — | |)春来眼际喜上眉梢(| | — —)

()披肝沥胆刻骨铭心()

()风吹草动水涨船高()

(设计意图:因平仄较难,本课又为对联的起始课,所以先只要求学生能区分平仄声,并了解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字,平仄声相对)

(三)词性相对

1、以集句联为例分析词性相对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总结: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四)考考你

颜料店趣味对联

上联:鹅黄鸭绿鸡冠紫

下联:鹭白鸦青鹤顶红

请学生在教师提示下对出下联

(五)拓展:玻璃联

对联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内容相关,处处体现着一种对称之美,而这种美,恰恰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欣赏的。我们的汉字就具有这种独特的对称之美,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幅对联:

山中日出

(教师正、反两面展示玻璃联,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正面看、反面看都是一样的)

请学生试着对出下联,展示下联:

水里风来

(六)延伸

汉字不仅有对称之美,一个单独的汉字就很有魅力。我们把一个字拆拆合合有时竟也能造就一副佳联。这样的文字游戏,连古代皇帝也爱玩。唐玄宗和杨贵妃就曾出此佳对。

有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一同在御花园赏月,二人坐在土石堆成的假山上,唐玄宗想考考杨贵妃,当即吟出一句上联:二人土上坐。这副对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藏玄机。二加人加土,刚好构成一个“坐”字。这是一幅“析字联”。同学们想知道下联吗?我们下节课再来专门学习“析字联”。

(七)作业

1、请同学们搜集更多有意思的对联大家一同赏析。

2、思考析字联下联。

教学设计方案 篇17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人物的方法;

2.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

《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教学程序

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

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幻灯片2)

三、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幻灯片3)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幻灯片4)

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教师引导: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斯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

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 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四、展示:名家观点撷英。

(幻灯片5)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教师试评:哈姆雷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五、总结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现实性: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

①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方法,当然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不断的补充。

六、表演短剧

展示:人物表(幻灯片7)

教师评点学生表演,每位同学都已经进入角色,基本上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设计方案 篇1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阿拉文库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 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明理,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 篇19

教材简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年制小语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1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3、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请指定学生向教师发问,增强师生交融。

一、导入

1、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课题有什么特点,(引号人物对话,反义词)指生读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对反义词的对比语气。还读过其他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下课记得讲给同学听。

3、如果给你这样的文题,你打算写什么?大作家雨果就有这样的读书习惯,看了课题,马上把书合上,卧到在床,构思文本后再读书对照,如果与自己想象一致,则暗喜,不如自己则小喜,比自己想的还好,则大喜。开想吧,同学们,与书本对照,看看你能喜到什么程度。

4、汇报交流。教师口头作文,抛砖引玉。

5、那么,引号下的语言分别是谁说的呢?如果用笑脸怒脸标志,分别贴在哪里?(板书父亲母亲板画笑脸怒脸)

二、初读课文

1、请学习委员起立,初次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有劳你的指点了。我想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而且,因为时间有限,想请几位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先来打头阵,你看怎么分角色,又分角色给哪些同学呢?

请学委分配,教师点拨。

2、朗读高手已经确定,其他同学是不是可以闭目养神了呢?听众们打算做些什么?倾听是种礼貌,更是学习的方法。指明听的同学注意学习他人朗读的技巧。同时可以用铅笔标注一下朗读同学出现的小问题。听后能作到指出他人的优点和缺点,那么就是最佳的听众,最高明的评论家了。

3、听读后生生互动,点评交流。

4、1篇文章总有脉络可寻,这篇课文就可以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那么怎样分呢,标志的词句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汇报交流。

5、两部分的阅读有什么困难吗?(第一部分篇幅长,第二部分的一些句子含义深刻)第一部分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也是理解第二部分的基础。第二部分作为下节课的内容。

6、面对我的第一首诗,父母的评价截然不同,那么,母亲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如何,父亲怎样评价,我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部分,用横线画出父母的不同评价,用浪线画出我的表现和反映。指生汇报。

7、初读过后,我们可以加入个人的思考,与作者产生共鸣或发出疑问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细读第一部分,思考题签上的前两题的正确理解。后两题是我们第二课时的内容。

8、汇报交流。板书,鼓励,鞭策,小结都是一个字爱,板画心形。

9、分角色再读。请学委指定朗读有潜力的同学读,那么朗读还不高明的同学又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下一节课,就是你们表现的时候了。

三、过渡延伸

我在很小的时候还不能正确对待父母不同教育方法的良苦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能体会到父母不同的爱使他最终走向成功。下节课我们细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将围绕话题:到底是慈祥的爱好还是严厉的爱更好,进行实话实说辩论会。请同学们回家搜集相关资料,并学习一点辩论技巧,希望下节课可以看到更多的辩论高手。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22 3770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