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精选8篇】

美好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忧患意识与安乐境地的对比,探讨其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以应对未来挑战?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懂得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 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了。

战国时期,孟子始�

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的1篇历代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先来讲一个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非常讨厌孟子, 晚年他的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出示孟子的画像)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

下列词句

畎亩傅说胶鬲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了解有关人物及其故事。

学生活动要求:

请学生小结第1段所列举人物的最显著的共同点。

2、拓展故事。

讲一讲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是一个我们只知道他姓百里、连名字都没有的奴隶。奚,不是他的名字,它是一个象形字,字的上部是一只手,中部是一条绳索,系在手上,字的下部是一个人,合起来这个字就是指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即奴隶。

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臣,可虞君昏庸,没重用他。虞国被晋国灭亡后,他成了俘虏。晋君又把他送给秦穆公的夫人做侍从。百里奚从秦国出逃,可是才逃出国境就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有才能的人,就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和他谈了三天三夜,对百里奚更了解了,于是把朝廷重任交给他。

3、背诵第1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再齐背,还要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用排比句列举事实,颇有气势。所列举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5、请学生自读第2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自读要求:

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读出句子整齐的节奏、韵味。

6、请学生明确字、词的含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所以。于,给。是,这样的。也,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停顿。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各句均解释为“他”。苦,是一种特殊用法,翻译为“使……苦”,这叫使动用法。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均是使动用法。

7、背诵第2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体会句式规律,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8、齐背1、2两段。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搜集第1段中列举人物的材料,阅读并选取一个故事讲述。

2、背默1、2段,记住词语的特殊用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工作貌似重复的,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思索,如何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收获最大,这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每个细节都下考虑到,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最后,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把我们所教的内容吸收好。若能在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基础上,再能有所创新那就是更好了。

这篇课文在我教之前,同学们在上学期都已会背了,所以我觉得教起来应该比较轻松,所以我们在学时,我首先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用不用我领着他们一句一句的翻译,程度好的学生说不用,这个环节我就省略,然后我问学生们,这篇课文都学生都会背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不是能梳理出来,学生摇头表示不能,然后我就带着学生们一点一点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我没有给时间让学生去背,因为学生课文都已经会背了,我就不想让他们在浪费时间了。在梳理完文章的思路后,我就引领学生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就进行拓展延伸。这一块我又把上课人内容结合一起来谈。我感觉学生掌握得挺好的。于是我临时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写1篇作文《孟子》二章学习的收获。七百字左右,第二天批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绝大部分写得都比较好,自我感觉很好,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是很大的。

但是第二天,听写这篇课文的译文及课解时,我发现,学生掌握的非常不好,下课后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记得这样差,学生说,因为上课老师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记,所以放学回家后,怎么记都记不来,我突然明白,有些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是不可以省略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需做到位,学生才会全面而深入掌握。教师教学就像厨师做菜似的,缺少一个程序,菜的颜色及味道可能就不一样。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一定要有耐心,哪个环节都不要省,花并且要真正的落实到位,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有收获。教学是不能急功近利。

以后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

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篇3:

六、布置作业:

写1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性强,观点鲜明,多种论证方法并用且论证充分有力,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本节课尝试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没有把握的问题在通过合作探究得以解决从而带来了自信。这样老师轻松,学生充实而又有乐趣。突出了文言文教学“ 重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懂得了中国民族古代优秀的'文化魅力。

由于课堂上或多或少有些紧张,对学生的发言没有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课件的制作可以更精简一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篇5:

一、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

2、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

3、饿其体肤, 饿:使 ……受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使 ……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 ……颠倒错乱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 恒:常

9、生于忧患 生:生存发展。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6:

一、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教时 篇7:

那天在二(1)班给学生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预设的“情境导入”是: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而将青蛙放入温和的水中,发现青蛙乐于呆在里面,再将温水加热使温度“温和”地升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请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个实验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们是讨论开来了,还伴着一些轻松的笑声。我把正跟同桌说得眉飞色舞的黄裔鹏同学叫起来“说说看”,他竟然说——我得到的启示是:不要把青蛙放入到温水中慢慢加温!

他的回答话音未落,全班哄堂大笑。就在大笑的那么几秒钟,我内心委屈极了:臭小子!居然拿老师精心设计的“预案”不当回事儿!但很快转念一想,似乎也不错啊!是我的提问太大、太空了,没有把“情境”引导到“课题”上来,他当然可以这么回答。就像我钓鱼穿上“诱饵”抛入水中,鱼儿只是“试探”罢了,我却“急于求成”地认为“上钩”了,结果性急一提,没鱼呀!

看来,抛出“锈饵”的同时,还得“稳”一下,沉住气,想出具体、细致的“引鱼上钩”的办法来,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平常要多注重你的课堂提问。我在接下来的`四班的授课中,就将之前的情景导入进行了改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两个班的学生在这节课中表现最好的是,“教学片断二”,大部分同学能集中精神并自主地进行“翻译”,课堂上的这种尝试性学习是我一直提倡的,只要你敢上来发言,不管对错,我都会为其提供表现的机会,我总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舞台”,只要你抓住机遇,你的表现就是最精彩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篇8:

主要是资料的利用问题最有感触。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这是我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设计的'导入,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因为没有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没有设置悬念,所以也就让学生失去了动脑的机会,变为被动的听了。

这是老师上课经常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有时因为上课时间紧张而忽略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往往会让一些闪光的思想悄悄的溜走。这就涉及到资料的利用问题,给我一个启示,有了好的资料还要充分的利用它,做到物尽其用。

22 3560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