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 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 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3—6自然段)

2.精读3—6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鹬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理解: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自然段。

(8)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鹬蚌相争》讲给大家听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鹬蚌相争的事情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这些词语。

劝说懒洋洋鹬蚌相争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张开收拢露出毫不费力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鹬蚌相争》这篇课文,谁能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听。

3.齐读全文。

4.其实像这样有趣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到成语故事的网站去看一看。

二、学习会写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哪些字已经会了,哪些字容易写错,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易写错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间一竖写成了“侯”。

“夹”字不要写成了“来”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写成了“十”。

(2)左右结构的字有:攻、劝、洋、脱、候、理。

要先让学生去观察字形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再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在什么位置,为写好字打基础。最后再根据构字方法进行字形的记忆。

“洋”是形声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声。

三、练习写字。

1.先描写课本中的生字。

2.在写字本上写偏旁和生字。

3.评一评,看看哪一个字写得好,哪一个字写得不好,为什么?

4.继续练习写字,争取把后边的字写得更好。

5.当堂反馈,进行听写。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最近共读的一本书《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看到大家的学习兴趣这么高,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互不相让、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三、交流分享

(一)1、交流分享。

出示鹬的图片。

(1)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2)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2、出示蚌的图片。

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四、出示课件:朗读三部曲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其他学生评价。

(二)、课文再读,读懂内容:

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在一起再读一读。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你的同桌一起解决,明白课文大意。

3、找同桌站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评价。

(三)、小组内分角色读

1、在小组内,有感情、分角色地朗读课文。

2、找小组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读懂了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读原文,你们读相应的译文,好吗?

4、看来你们是真的读懂了!相信在译文的帮助下,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谁来试一下?

五、文本交流:说一说文中你喜欢的或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来交流:我来讲讲故事的起因,请大家看课文的一句话。蚌在晒太阳,鹬想吃蚌,就去啄它的肉。谁接着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它们一个用嘴啄,一个用壳夹,为了生存他们就争斗起来,那他们又是怎样争的呢?请大家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二、三句话。

鹬紧紧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鹬嘴,它们谁也不肯放躲过对方,都一门心思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生死之争,鹬曰(请男生读),蚌亦谓鹬曰(请女生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时鹬气急败坏地说(男生接读)蚌亦针锋相对地说(女生接读)。谁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故事的结局是: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放过对方,鹬和蚌争了半天让谁获利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谁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师:是啊,对蚌和鹬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个悲剧,但对燕赵两国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福音。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赵王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赵相争——秦国得利)如果只顾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六、思想大碰撞:请结合相关的故事、名言警句、古诗等交流你的思想感悟。

小组交流汇报。

七、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当年的悲剧还会重演吗?有请小演员上场。

师: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情景,但是鹬和蚌的孩子这时候同时退让了一步,两人安全脱险,渔翁空手而归,渔翁有什么感想,让我们采访一下渔翁吧!

八、用手写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与长辈、同学或是邻居,怎样对待矛盾?怎样化解冲突?请你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九、总结升华:

同学们,区区几十个字就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短短一则寓言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正是:“字字珠玑化干戈,句句精炼蕴真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寓言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篇目。

板书设计:

不肯相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权衡得失

懂得谦让

《鹬蚌相争》教案【第四篇】

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板书:  鹬蚌相争

22 36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