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教学设计【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腰鼓教学设计【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一篇】

执教者: xx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2.初步懂得民间艺术形式与其地方特点息息相关的道理。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方式:

朗读、默读、圈划、讨论、看短片等。课文说明:

《安塞腰鼓》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向人们描写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浓厚生命意韵的安塞腰鼓队的演奏唱面,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安塞腰鼓,既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又是人类生命力量的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还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许多人都从电视媒体上看到过安塞腰鼓表演,上课伊始,放映不到两分钟的录像。在具体情景中感受腰鼓队那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汇成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交流:

xx腰鼓有什么特点?/ 8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气势。朗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分别概括自己的感受。交流:

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研读课文:

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点。小组探究,然后班级交流: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探究本文语言的特点。1.本文感叹句很多,有15个自然段是用感叹句结尾的。

2.文章多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如“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打腰鼓的人与腰鼓的浑然一体,他们都是沸腾着生命的;“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3.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例如: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组句子从多个角度描写腰鼓、打腰鼓的人。这些喻体总的形象特征表现为有活力、有激情、有强烈的节奏等。

4.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不仅有排比句,还有排比段,有的交错出现,有的一连许多句。再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段,依次描摹了腰鼓队的舞姿、雨点般的鼓点,翻飞的装饰物——流苏,跃动的脚步,飞扬的眼神。这几幅画面犹如一组快速闪动的电影镜头,眼花缭乱,心魄颤动,让人来不及细细观看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震慑,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5.连续运用几组反义词,产生对比鲜明的效果。如:/ 8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闲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三组反义词鲜明地突出了腰鼓给这里带来的热情与活力。

四、探究决定语言表达的关键原因。1.理解文章中腰鼓与xx的关系。

2.初步懂得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需要服务的。

苍凉悠远的西北、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孕育出安塞腰鼓的地理文化环境。西北汉子性格刚烈质朴,处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西北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人的因素;在此时此地,人和鼓一体,艺术和生命同在。作者选择这样节奏鲜明强烈、意象雄浑等的表达形式正是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豪迈、奔放、激烈,西北汉子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以及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五、拓展深化:

主题探究学习,围绕一种民间艺术,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进行适当调查或访谈,撰写知识卡片或者小报告。

这一环节可以看学生的情况确定研究小组成员人数与搭配,以及作业的篇幅、完成时间等。

课_《安塞腰鼓》(郑桂华)(2009-03-20 23:19:12)转载▼标签: 教育xx腰鼓排比修辞xx分类: 课例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常常感觉越来越不会教课了,不知道教学生些什么。语文课的起点和落脚点当然应该是语文。哪些是语文的东西?请老师们读一读下面博文里的课例吧,它会给我们打开思路的!

转帖自大水的BLOG http:/ 8

1篇课文教什么?一般来说,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作者的感受等等。但其实,语文教师还经常有意忽略了一项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文章的语言。

很多文章的内容主题其实不需要教,学生一看就懂。就好像《我很重要》。这是1篇高中课文,但实际是初中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主旨上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呢?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语言美。

《xx腰鼓》也是这样1篇课文。我曾经设计过三个教学的方案:

1.纯粹教朗读,怎么控制朗读的速度、力量,怎么停顿,怎么转变语调,通过声音的技巧,运用朗读,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壮丽雄浑的美。

2.通过文本,研究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壮美的,具体来说就是研究文中的排比和比喻。

3.进一步研究安塞腰鼓这种艺术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点的,它的诞生有怎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与江南水乡的音乐又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概括地说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它。

第三个方案当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文本,必须借助于各种材料的补充才能令学生更深切的理解它。而第二个方案正是本文要说的关于文本语言美的教学。

但是在拿着这个方案上课时,我却感到力不从心。文章的语言美该怎么教?这似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不错,我们当然能从文章里分析出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等修辞手法,我们也知道各种基本修辞手法的作用,但是仅仅把这些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像贴标签一样贴到文本中去吗?那这堂课成了练习课了!

幸好读了郑桂华老师的课堂实录,为我们如何在课堂里赏析文章语言提供了思路。/ 8

郑老师的课是从学生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入手的。先看录像,再读课文,说一下朗读时的感觉。

然后找哪些句子最能传递这种感觉,并且思考这些句子有哪些特点。老师提示从句式和词语的选用两方面来思考、讨论。至此,很多老师都可以这样来上课。但精彩的就在下面:

生:

第18节,用了排比,语气上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师:

(板书“排比”)怎样排比的? 生:

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急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很多老师分析到此,一般就会打住,因为“排比”的修辞手法出来了,修辞手法的作用“感情一个比一个强烈”出来了,所以似乎已经分析到位了。但郑老师显然还没有满足。学排比不能仅仅满足于抽象的概念和笼统的分析,必须要明白每一个排比项的差异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排列顺序。于是郑老师继续启发:

师:

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

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师:

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范读18节)生: 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 8

师:

(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生:

“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急速地搏击着”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

这三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

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师:

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板书“多角度修饰”)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板书“力量、速度、幅度”)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

震撼、烧灼、威逼。

教师通过引导(一是引导不出,并不着急),一步让学生发现了排比中“多角度修饰”的特点。

当然,18节的两句句子,第一句从表演者的角度正面描写,第二句从观众的角度侧面烘托,这一点没有为学生点明一下,在我看来是略有遗憾的。

这堂课中其他修辞运用的分析也很精彩,比如: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8

郑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喻体本身,因为“喻体的选择是能够传达作者感情的”。又如: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郑老师让学生关注到,这句句子在句式上是排比,在用词上使用了反义词,形成对比,在描写角度上是从环境的角度,“空气、阳光、世界”,塑造了一种强烈的氛围。再如“短句”的使用和作用——

师:

还有,这篇文章的句式段落都比较短的。短句一般有什么效果?(板书“短句”)我记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还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他写荷塘的月色是什么感觉?

生: xx。师:

是环境的雅。节奏是缓慢的,所以他用的句子都是长句。而这里写猛和快,他的句子都是比较短的。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感情和这样的表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下面,你们选择一段来朗读,体会感受一下这篇文章“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板书“感情——形式”;学生朗读)

对短句,这里的思考是分层次的:

首先关注短句,思考它有什么效果;其次和长句做对比,表现短句的特点;最后通过朗读,更深刻感受短句的表达效果。

很显然,教师对每一个修辞的运用(包括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在备课当中都是有考虑的。不仅仅是知道所用修辞的名称和它普遍意义上的作用,还要深入分析这一个修辞用在这里,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用,甚至还有一些与其它句子的对比。当然,在课堂上郑老师都是引而不发的,深入的分析主要也是由学生来完成,教师稍加点拨,万一点拨不开,也做到适可而止。/ 8

对这堂课,王荣生博士主要分析了课堂流程的自然、流畅,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但我们认为,追求“环环相扣”的课堂流程,这当然是一种主要的形式,但还应该有另一种形式。那就是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了所得,自以为解答了问题,教师这时又提出一个新的证据,迫使学生重新思考自己的答案,不断修正自己,不断否定自己。这样的上课方式在所谓“新生代”的老师身上比较明显,比如郭初阳的《项链》,范美忠的《孔乙己》,就是在不断的否定中把思考引向深入。我们认为,这应该算是另一种形式的“环环相扣”吧/ 8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二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案分析: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的内容。本文是1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其生命和力量的宣泄是对黄土高原生命的礼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魂魄的再现。本文的最大特色是通过超人的语言文字美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其完美的、富有气势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运用铿锵的短句表现文章的内容;运用激昂的排比句层层递进渲染气势;运用激猛而强烈的节奏突显其神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同学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听了这首歌你感到黄土高原上的人怎么样?(粗犷、豪放、乐观向上)说得很好。有一种民间舞蹈,它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生命和力量的赞歌,它就是(边板书边说)安塞腰鼓。生齐读课题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的安塞是中国的腰鼓之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天下第一鼓”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前都根据导学案预习课文了。

现在小组过关,完成导学案的第一部分:我会读、我会填。1.字词检查

课文中有几个拦路虎。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打败他们。指名读/排火车读 2.课文预习

①找同学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我会填” 课文作者是刘成章

课文讲了什么事?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声响、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自主探究 品读感悟(一)自主阅读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安塞腰鼓的吗?

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

2.请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腰鼓舞表演的(6—17自然段)

(二)交流感受

1.当这群茂腾腾,沉稳而安静的后生举起手中的鼓锤,那又将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好一个安塞腰鼓!)

2.自读感悟: 小组中朗读相关段落并交流: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找出有关的句段,做好批注。就其中的一方面交流汇报。谁来读读你印象深的句子? A.(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1)生谈感受

2)这一句除了用了排比,还用了什么?(比喻)

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还有这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形象的写了出来。来,一起读一读。

4)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总感觉缺点什么。“骤雨”是什么样的雨?(生:很大的雨、很急的雨)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指名读)

5)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读后面几个分句。

是,这种激情如同火花一样,点燃了观众的心。我也很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7)把这个句子放到文章中,同学们的感受会更深。同学读读6—8段

出示第6自然段:刚才那位同学是怎样读“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重)

咱们来试试。第一、二排读“发狠了”,三、四、五排读“忘情了”,全班读“没命了”。

小结:多么火烈、壮阔的舞蹈场面!板书:宏伟的场面 B.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 1)生读,谈感受

2)这一部分都是在写安塞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板书:沉重的响声 一起读,读出鼓声的巨大力量 3)这里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为什么说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小结:鼓声有极强的震撼力,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C.若生读12自然段

1)生读,谈感受

2)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为什么不说“敲击”,而要用“搏击”?(生发言)3)黄土高原的人生活条件怎么样?(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裳„„)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得躯体,„„奇伟磅礴的能量!”想一想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生:与艰苦的环境)

5)这就是黄土高原,那里植被稀疏,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出示黄土高原图)你觉得高原人民怎么样?(生发言)

6)是啊,黄土高原人民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用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腰鼓,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女生、男生轮读第12自然段

7)黄土高原养育了这样朴实、豪放、元气淋漓的后生。作者由衷地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一起读)板书:元气淋漓的后生

D.出示第17自然段。鼓声愈锤愈烈„„,他们要“摆脱”什么?(贫困的生活)“追求”什么?(自己的梦想、更好的生活)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热情、奔放的腰鼓舞上,用舞姿和鼓点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齐读第17自然段

三.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似乎听到了那震撼人心的鼓声,感受到了安塞腰鼓奇伟磅礴的气势,那课文6—17自然段的语言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用了排比)对,文中多出用了排比,谁能找出几处?(生说)排比有多种形式,有句子内部的排比,还有句与句之间的排比,比如(生说排比句)文中大量的排比增强了语势,使文章非常富有感染力。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借鉴。

黄土高原上传来的安塞腰鼓声,似乎还在我们耳畔萦绕。你从鼓声中听到了什么?

四、课后作业

安塞有着激情澎湃的腰鼓,在东北和云南也有着不同的娱乐方式。课后请阅读《昆曲》、《秧歌》、《 云南的歌会》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三篇】

《安 塞 腰 鼓》教 学 设 计

吕 安 萍

农垦总局九三分局鹤山中学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舞!舞!舞!忘情的奔放,狂野地倾泻,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安塞腰鼓》的绝妙文笔令读者心潮激荡!学生对安塞腰鼓这种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充满原始意味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不了解这种舞蹈艺术的内涵。认知目标

1、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

2、体会课文多种排比形式(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排比)的作用。

3、品味课文含蓄的语句,培养朗读能力。

4、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难点:品读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教学教法

教学中充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文章气势恢弘、感情激越,因此,教学中,以诵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品的节奏、气势,体悟语言的技巧和效果。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文艺晚会或影视节目中,经常可以看一些民族舞蹈节目,你们喜欢舞蹈吗?看完以后,能说出你们的所见所感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民族舞蹈《安塞腰鼓》(课件演示)。

二、熟悉课文:出示课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三、放教学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四、理解课文主旨

1、要求学生离开课文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1)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2)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3)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品味并说明下列语句的意义: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明确: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提示: 从句式、修辞和节奏角度思考。

六、课后作业:背诵文中的雅词、美句、精段,并积累。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四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3.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4.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2.在反复朗读当中体味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激情和深意。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电脑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黄土高坡》,把我们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基础知识把握

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瞳仁 恬静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磅礴 颤栗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四、简介

1、请看大屏幕,要求从同学们面前的电脑当中搜集关于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2、安塞腰鼓的来源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相传,周朝周文王时期,风调雨顺,民安乐业,就是瘟疫制服不了。上至君臣,下至平民,无不为之发愁。人们想方设法制服瘟疫,谋求生存之路。

有人说,瘟疫是一种妖魔鬼怪,怕震动,怕红颜色。人们就想起了用鼓来驱逐瘟疫,他们造了一种小鼓,挂在腰间,起名腰鼓。

3、作者刘成章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4、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五、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有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表演前:宁静---------神情沉稳而安静 表演中:亢奋---------释放出磅礴的力量 表演后:寂静---------出奇的静

(1)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2)、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九、品读,重点突破。

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此文在语言运用上有很大的特色,那么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多处运用修辞手法)

那么,请同学们针对表演过程中即5-27段,简要进行分析。(周围同学间讨论)排比句: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反复:

A、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

反复写腰鼓的声音,为了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气势。B、“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文章富有节奏感,层次感,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比喻: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后生们的力量美、豪放美。

此部分让学生讨论解决,然后从小组当中抽选一名同学分析。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

十五、作业

1、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下节课讨论交流。

2、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2 53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