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人际关系与人生哲理,培养情感共鸣与审美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思考。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编4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欢聚一堂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1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有谁了解苏轼?

他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写此词之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2.读词,正音;

3.初读课文,感悟每一节意思及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苏轼的内心。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思念——埋怨——宽慰

(一)感悟思念

1、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起一起”“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来指手和脚,这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起一起“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可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有手机、视频,可以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1、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配置背景音乐《良宵》)

指导: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出示图片)

2、可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

三、感悟“埋怨”(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情是怎么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起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心情。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应该是有感情的,应该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应该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亮应该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应该这么圆、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思念弟弟的强烈感情。原来这埋怨之情来源于思念之苦。

(4)其实他不仅埋怨月亮,还在埋怨什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苏轼,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这美丽的夜景,如水的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5)你能带着这样的的心情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吗?齐读。(注意读好反问句,“怎么也”让人感觉苏轼辗转难眠。)

四、感悟“宽慰”(精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宽慰”是什么意思?板书。(宽解安慰。课文中指因得到安慰而宽心。)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2、他换了一种想法,他转念想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反义词。投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实物投影圈画几对反义词。

3、师边指边述。

4、“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换种说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话叫做“遗憾也是一种美”。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5、小结:是啊。生活中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是喜怒哀乐交集在一起的,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也就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

7、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正所谓继续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水调歌头》中最有名的几句诗,其中最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句子就是我们文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齐读诗句。

结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书本中找找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齐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重点理解“人长久”: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婵娟”:美好的月色。

(3)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找一找。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②指名再读意思。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只希望。

婵娟:美丽的月光。

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8、让我们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配乐读、背诵。

9、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读读词,再读读那一段话!

10、所以苏轼心情宽慰了。由此可以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我们有时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伤离合。

五、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 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人音版但愿人长久教案 音乐课但愿人长久教案【第三篇】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辄、埋”等 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

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

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2、 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的有来。 谈话:中秋节即月圆人团圆,因此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喜欢

用月亮来寄托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例如《静月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大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而写下的一首歌。

3、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

(1)生字注音组词;

(2)教师正音领读;

(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

(4)分组朗读课文;

(5)回答问题:

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b:埋怨——-月圆人不圆

c:宽慰——此事古难全

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

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2、最先开始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1)理解“心绪不宁”

(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

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的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

(1)自读第3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

(2)理解词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却”“各奔东西”“屈指”“七个年头”。

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

3、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段”,分析:

(1)望着皎洁的圆月,苏轼的心理怎样?

(2)理解“埋怨”

(3)他埋怨什么?

(4)“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a.“无情的月亮”,月亮有感情吗?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回答)

b.反问句→陈述句

c.抓住段后“省略号”想象一下作者还埋怨了些什么?

4、“埋怨有什么用呢?作者的满腔思念还是的不到抒发,他是不是就这样陷入长恨之中呢?不是,没有从哪看出来的?自由读第5段并思考:

(1)指名学生说

(2)分析:

a.“转念”是什么意思?(转变想法,换个角度和方

式思考问题)

b.“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

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找出四组反义词

理解十全十美

(3)他转变角度想问题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引读最后一句“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可以读出什么?可以看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5、苏轼的确不是凡人,他懂得转换角度看问题,从怅恨中解脱出来,张扬出一种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怀,想到这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将对弟弟的思念化作一首词,吟诵起来。齐读《水调歌头》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诗人苏轼通过这首词来宣泄对弟弟的满腔思念,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最后几句诗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出

句子来解释它?

6..配乐朗读

三。小结:

1.学完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真的很深/苏轼真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

2.诗人满怀愁绪写下的这首词中,有两句被后人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们知道是哪两句吗?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他的意思?(课后习题4)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 .完成本课的课程指导练习

五。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此事古难全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材分析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字里间流露出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谴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学情分析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教师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为应对这一情况,课前利用早读课和辅导课时间提供了大量关于苏轼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悟课文有了一些基础。教学中以品读悟情为主,教师适当以语言渲染,努力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 《但愿人长久》这是1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学法: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课件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

2、你们知道歌词的作者是谁吗?

3、交流搜集的苏轼资料:苏轼,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这首词是在他41岁那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过中秋节时写的。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展示《水调歌头》,把整首歌词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认识苏轼,为下文理解词创作环境打下基础。

4、师:“记得歌词中有一句是说‘但愿人长久’,它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板书课题)

5、指名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此时此刻,无数的问题在脑海中碰撞,相信你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读题,从课题入手,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强化细腻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体验的差异和多样,使朗读与悟情相结合,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文本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带着感兴趣的问题,按我给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自探)

2、引导学生学习生词:

师:“快乐学习,首先得除掉拦路虎!我得来看看你们解决了没有!”(课件出示生字)

(1)自由拼读;

(2)挑选你读得最好的两个大声读两遍,被人读过的就不重复了。

(3)同学们观察一下两排生字,你发现什么?指导书写。

(4)多音字指导。

(5)(课件出示生词)齐读。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上好语文,应该追求本真自然的教学,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第一课时初步学习时,就得让学生掌握好这些生词。

3、检查读书情况。

(1)前后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带领按照1到4号的顺序检查读书,互相纠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展开挑战,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读错或读断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读全文是中段学生的。理解基础,是为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做铺垫。

4、理清文脉。

(1)(课件出示词语)在刚才读过的词语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相机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你能用上这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3)(课件出示提示)填空: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了,这一天苏轼看到,便因弟弟而。他看着圆圆的月亮,不禁起来,但他转念又想,人生本来就有悲有欢,有离有合的,于是心里又了许多。

(4)总结:抓住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初步读文后,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思考所读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将文章的脉络清晰地梳理了出来。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师:“现在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请问:什么是心绪不宁?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思念)从哪儿体会到的?在1—3自然段中勾画出来。

2、交流

师:苏轼思念弟弟了,从哪里看出来?

生: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出示句子说:“这是一个家家团聚的中秋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次时的苏轼却是孤单一人,他怎能不思念他唯一的亲人啊!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读读第二自然段看谁能朗读出苏轼内心的这份浓浓的思念。

学生展示读——师生评析——配乐朗读《良辰》。”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析解读,进一步展示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师:“学习让我快乐,快乐源于收获,你有哪些收获呢?用这节课所学内容自编题,来测试一下同桌,就可以验证了。”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检测,从而体验所学知识,能够内化一节课所学。

2、小结。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苏轼 埋怨

宽慰

22 34345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