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4篇】
【导言】此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第一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基本策略 模式
一、研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概念教学、计算教学以及空间图形教学等多个部分,其中,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和前提,是小学生进入数学领域的第一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概念教学照本宣科,简要定义,学生理解一知半解,给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道路上设下很多障碍。因此,许多数学教师开始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反思、改革与创新,而且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具体与系统,没有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和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教育同仁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1.开展生活化教学使数学概念具体化
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无法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点,首先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能力较弱,导致学生很难将数学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并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的感知。其次,数学概念相对模糊和抽象,换言之,小学数学概念是严谨、抽象和模糊的,学生很难依靠教材内容对相应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认识,也就很难对其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概念难度增强了,甚至部分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枯燥和无味,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降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将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形象化与生动化,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找到具体的参照物,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理解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比一比》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其中涉及的数学概念是比较,教师需要学生理解长与短、大与小等多方面的具体含义,能够切实掌握比较这一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这一数学概念相对模糊和抽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很难通过教学上的解释深刻理解比较的含义和本质。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开展概念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并且询问学生:“同学们,这里有两个苹果,大家想要哪一个,为什么?”此时,学生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要大的苹果,因为它比另一个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融入比较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树立具体的数学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让不同身高的学生来到讲台,让学生按照高矮顺序排列;让学生用笔、尺子、绳子感受“长、短”的概念。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领悟比较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就通过具体的事例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具体的事例与抽象的数学概念相互融合,在对比与参照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感受,进而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引导学生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解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中对数学概念有具体的认识,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从某种程度而言,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够都相对较弱,在面对数学概念时,学生也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有效的进行理解和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就是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分享,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学习,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平移和旋转》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无法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对平移和旋转进行正确的理解,也就无法对相关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感悟。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平移和旋转的具体概念,通过小组中演示,列举生活例子,教师的适时评价,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的具体现象,从而增强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在学习小组中,在同伴旁边,学生思想压力小,思维更加活跃,敢于在小组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分享同学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的形式,学生就能在思维与观点的碰撞中对数学概念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就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利用有效的课后练习对数学概念进行巩固
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后练习是不能忽视的学习环节,有着巩固与提高的实际效能。换言之,课后练习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巩固学生所学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所教的数学概念,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对数学概念进行巩固,要避免学生在时间的推移中遗忘所学的数学概念,或者使数学概念变得模糊。
教师必须对课后练习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习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却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布置的课后练习应该能够针对概念教学的特殊性,应该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答题效率。
例如,在《梯形》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总结生活中那些形状是梯形、梯形的特征等,通过寻找生活中实例,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认识的具体性、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之间的矛盾;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简单地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石,其作用不言而喻。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基础性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数学基础、兴趣和信心。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许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进一步丰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式和策略,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丽萍。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J]. 内蒙古教育 ,2010(20)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第二篇】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学生学习概念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后才引入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描述性概念的讲授方法必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坚持直观形象的原则。
下面,我以“公顷”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好概念教学的土壤——现实这一重要素材。
“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这一知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面积”之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对“面积”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但并没有转化到知识层面上,所以对“公顷”的概念以及1公顷有多大等仍然是比较陌生的。而且,在量与计量中,“认识公顷”既是学生可以感知,又是比较难体验、更难形成表象的一个内容。看似我们熟悉的地方不一定能熟知,感受到了也不一定能具体化。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反思其利弊,觉得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以现实为基点,感悟“公顷”。
一、在情境中引出“公顷”
任何知识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之中,知识自身的产生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知识一旦被定位为结论并给予确定陈述,它就失去了最初的生存境域,因而也没有了当初的生命活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公顷”的需求,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相关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测量邮票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测量数学报的面积用平方分米做单位、测量教室的面积用平方米做单位等。然后我提问:“那测量我们学校旁边的小区——新丰苑的占地面积,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呢?”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公顷”,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学过的面积单位都已经不合适了,这样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内心需求。接下来通过多媒体展示无锡影视基地、鼋头渚、梅园、灵山大佛等地,在介绍它们的占地面积中又用到了“公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深入探究。
二、在比对中走近“公顷”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实在太大了,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过遥远,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公顷、1平方千米等大小的规定是有据可依的,分别以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大小进行测量。这样既为学生认识“公顷”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标准,又为具体的1公顷大小经验的获得和表象的形成找到了路径。
为了让学生找到理解的依托,我暂时抛开由线成面的固有模式,以边长10米的正方形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活动——28个学生围成一个边长约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00平方米的大小,从而为学生走近1公顷埋下伏笔。然后以此为依据,通过累加、比对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近“公顷”。为了丰富学生对100平方米大小的感知经验,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在教室或学校附近找到100平方米的地方,让100平方米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接着,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以及多媒体课件的配合下,学生开始以100平方米为基本元素进行叠加式想象,一步一步地感知1公顷的大小。教师也可以学生列举的家庭住房面积大约为100平方米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想象100个同学的家庭住房面积合起来大约是1公顷。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1公顷的概念,对1公顷大小的感知不再是空中楼阁。
三、在实际中触摸“公顷”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接触得较少,且教师难以像教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使学生直观感受1公顷的大小,所以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的原因加大了此部分内容教学的难-山草香§ 度。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师在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通过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现实为基点,寻找学生熟悉的场地进行教学。于是,我找到了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四栋教学楼以及它们之间的花圃,它们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公顷。
如课始,我先通过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100米长的跑道或水泥道,让学生由此体会100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以校园的四栋教学楼以及它们之间的花圃的面积为基础,告诉他们像这样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产生初步的体会,推算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因为学生对100米的长度是比较熟悉的,知道有多长,因而会进一步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大小,这是学生对1公顷的第一次感知。因此,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1公顷,而且要让他们结合实际场景想一想相应的正方形大小,获得对1公顷的初步体会。
此外,教师还可以找一找学校附近大约是1公顷的地方,如幼儿园的占地面积、居民小区的占地面积、大型超市的占地面积等。这些生活中熟悉的地方,平时学生一般是不会关注它们有多大的,在学习1公顷后,教师可带领他们通过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唤起记忆,再一次用眼睛、用心体会1公顷的大小。现实生活场景的再现与比较也让学生明晰:面积是1公顷的土地形状可能是正方形的,也可能是其他形状的,只要面积是100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
四、在计算中体会“公顷”
“公顷”是个相对抽象的面积单位,由于1公顷表示的面积较大,学生在课堂中清晰地认识并建立表象并不容易,但这又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架起现实与1公顷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现实为基点,让学生在计算中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大小。这里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学生熟悉的现实。如篮球场是学生熟悉的,通过计算知道它的面积是875平方米;上课教室是学生身临其境的,它的面积大约是72平方米,大约139个这样的教室面积合起来是1公顷。从熟悉的场地出发,通过计算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1公顷的记忆。学生只要在众多事例中记住最喜欢的一件,再通过计算知道1公顷与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1公顷有多大就印象深刻了。这些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丰富的联系,让知识主动走向学生的生活,使我们的教学走向开放,向学生靠近。这样的教学,能形成一种将学习者“卷入”其中的力量。
五、在生活中运用“公顷”
在学生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熟练掌握之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很重要。于是我引入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事物,以居民小区的占地面积、无锡新动物园和太湖游乐园的占地面积的单位换算以及菜地面积的计算等为素材进行习题设计。因为有生活经验的引导,所以通过面积计算,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巩固知识的需要,而且可以使学生计算时有切身的体会,对“公顷”的掌握也更牢固。最后,我还设计一个春游野炊的实际问题:“在1公顷的土地上,100个班级进行野炊活动,每个班级可以分得多大的地方活动?”这个实际问题的解决看似简单,实则隐含深意。
纵观学生面积单位的建构,可以发现面积单位的呈现顺序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且在引出“公顷”的过程中,也是引导学生由100或若干平方米逐步累加得出10000平方米(即1公顷)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1公顷要经历一个面积从小到大累加的过程。所以,在练习中如果设计一道面积由大到小的分割题目,能使学生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建构更加完善。
建立“公顷”这样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需要不断累积表象的认识。一个正确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1公顷的大小如果仅通过教师的描述、讲解,那么学生建立的1公顷概念是浅显的。唯有以学生的生活作“底板”,以现实为基点,并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感悟“公顷”,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第三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教学问题
在小学阶段进行教学时选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对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小学阶段学生思维逻辑发展特点及心理发展基础,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具体直观阶段,高年级逻辑思维尚处于由具体直观向抽象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应该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把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认识到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情境下,小学阶段概念教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头疼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把握,新手教师更是如此。一方面,害怕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避开概念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能意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难以将概念教学以正确方式实施,造成教学效果整体下降。笔者要指出的是,尽管小学阶段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对新鲜事物保持新鲜感,难以对概念这些具有枯燥无味性质的知识学习提起兴趣,就算学生不排斥,终究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性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在概念教学问题上多花一些精力,用心思考这方面教学内容,就能容易地让学生接受这方面知识学习,并将它运用到下一过程学习中。此外,对于那些不能很好地把握概念教学又能意识到概念教学重要性的教师,应该多从教学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从其他教师或者自身教学实践中分析总结,这都是可取的途径。总之,只要教师能认识到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能用心思考这一问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问题还是不难实施,也不会影响下一阶段学习内容的教学。
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概念学习阴影
小学阶段学生很容易对新奇事物表现出强烈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他们了解未知事物的愿望是其他年龄阶段学习者无法与之比较的,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来说更是如此。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性质,解决数学问题就像侦探破案的过程,学生享受这一学习过程,因此,一开始总能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极强的学习兴趣,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学习者尚处于薄弱兴趣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者这一发展特点,以此促进数学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者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然而,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似乎难以在一定时间内消除,对当前教育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应试教育观下的概念教学只会生硬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降低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因此,教师进行概念教学之前,应该先消除学生心理上对概念的恐惧感,以更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形式展开概念教学。
三、注重概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趣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经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别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软件工具和网络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然而,在实际数学课堂上,教师总是以枯燥无味、单一的形式进行概念教学,或多或少地让学习者兴趣呈现出下降趋势,这是教师很容易找到原因的问题,因为对于年龄较大学习者来说都是如此,更何况对于缺乏一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小学生来说。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阶段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时,应该注重教学形式多样性、有趣性,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新奇特点展开概念教学,在教学中融入动画等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元素,让学生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不断向前迈进的趋势,与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师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发生很大转变。在当前教育模式下,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当前社会所需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是大多数教师头疼的问题,不知道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既害怕“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形式禁锢学生的思想,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创新意识,又害怕基础概念教学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学生知识结构产生一定缺陷,不利于数学知识整体性形成。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熟悉学科各知识点的基础上多积累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点特征选取适当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教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邵光华、章建跃。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9(07).
[2]胡福海。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06).
[3]郑小龙,周国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3).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第四篇】
关键词:数;概念;思考;小学阶段
数概念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那么它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概念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数概念的意义、作用
数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小学生正确进行列式、计算、判断、推理等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数概念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和数的应用。
二、数概念的课程内容
数概念的教学贯穿了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主要认数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小数;第二阶段(4~6年级)是对第一学段的进一步发展,学生认数的范围不断扩展,主要包括多位数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小数、分数、百分数等。
三、数概念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导入引入数概念。新课导入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艺术。在“数概念”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可以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数概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数概念。进行数概念的教学之前,学生对于数的认识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具体的数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数概念的教学。
(2)借助原有知识引入数概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的概念的学习。
2.依托多种方式形成数概念。在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学生认知的障碍性和不稳定性。所以我们在教学数概念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动态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所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数概念。
(1)利用操作活动形成数概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我们教学时应该设置更多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2)利用数学直观形成数概念。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往往使用视觉形象来表征数学问题,以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知识的实质和关键,达到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数学内容和方法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计数器、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这些比较直观的工具,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个数的大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三、重视实际应用巩固数概念
掌握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通过应用又可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所以在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多层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数的价值。
1.设计基础练习巩固数概念。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练习,它带有模仿性,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例如,学习了《千以内的数的认识》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写数练习:
(2)2个百、3个十和5个一( )
6个百和8个一( ) 3个百和4个十( )
(3)三百零七( ) 五百六十( ) 九百( )
通过3组这样的多层次基本练习进一步巩固了三位数的读写方法以及数的组成。
2.设计变式练习发展数概念。变式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概念。
例如,教学《认数小数》时设计了这样一题:如果我这里有,,,这四个小数,这个方框里大概填几呢?无限延长下去,你还能找到怎样的小数,它在哪里?
这里要求学生根据数轴上方框的位置来确定所填的数,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体会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延续性,进一步加深了对小数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3.设计拓展练习提升数概念。拓展练习,它是指把握数学内在联系,开拓学生思路,形成数学方法,提升思维含量的练习。数概念教学时设计拓展性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数概念,加强学生的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总之,教师在进行数概念教学时,要结合概念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概念,形成数概念系统,构建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型,同时发展自身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2]冯志伟。数学与语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下一篇:乡村教师的教育之路(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