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通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第一篇】

关键词:概念数学实践认识变式引导对比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三)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7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7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四)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六)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七)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二、有效巩固概念

(一)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二)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第二篇】

数学概念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往往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多数教师也认为只要记住概念,学会运用就行了,因此,许多教师的概念课显得“头轻脚重”,课堂流程基本是首先快速简单介绍概念,然后通过大量题目强化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枯燥,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数学概念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设计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对数学概念教学中设计数学活动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1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概念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能构建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数学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以“图形的旋转”为例,在情境引入环节设计了动手操作,学生利用学具(KT板)将AOB绕某个顶点旋转,感受图形的旋转。师提出问题:通过操作观察,你认为影响旋转的因素有哪些?组织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归纳图形旋转的相关概念,总结旋转的三要素。这样的设计意在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概念,培养学生抽象归纳的能力。在旋转的性质教学环节,首先组织学生按下列要求分组操作,(1)将教具(矩形卡片内部有一个镂空的三角形)选定一个定点固定在KT板上;(2)画出镂空的三角形,记为ABC;(3)将教具绕固定点旋转一定角度后,画出镂空的三角形,记为A'B'C';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观察ABC与A'B'C'你有什么发现?分别连结OA、OB、OC、OA/、OB/、OC/,你还有哪些发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出旋转的相关性质。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交流,通过测量等方法验证猜想。设计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仅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还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从而优化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2 参与活动抢答反馈――概念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身边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2]在教师的引导下就某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在活动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等可能性”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理解等可能性这一概念,教学时设计了下列四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甲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

活动二: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0个球,分别标有0、1、2、……、9 这10个号码,这些球除标号外都相同。搅匀后学生乙从袋中任意取出1个球。

活动三:学生丙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

活动四:学生丁在硬地上掷1枚图钉。

每个活动教师均提出相同的三个问题,学生抢答,问题1:落地后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它们都是随机事件吗?问题2:每次试验有几个结果出现?问题3:每个结果出现机会均等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回答问题,加深对等可能性概念的理解。这样的设计使原来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灵动有趣,学生乐于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由点的位置求坐标,由坐标描点的位置。教学难点是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并会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设计连串问答活动,以教室里学生的座位为例,规定水平方向为行,竖直方向为列,说出“我”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坐标,该活动分三个层次:首先教师选取恰当的原点,x轴和y轴,学生说出自己的坐标。其次,教师说出多个点的坐标,对应位置的学生快速起立应答。最后,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坐标,学生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再用点的坐标描述自己的位置。这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再思考:用(a,b)表示“我”的位置,如果a的数值变化,b的数值不变,那么点P的位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a的数值不变,b的数值变化呢?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位置与数量的变化关系和图形位置的变化与点的坐标变化的关系等概念理解透彻,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总结归纳学生讲解――概念升华

在教学中转换角色让学生当“小老师”总结归纳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概念串联成线,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知识体系。

以 “圆”为例,该章涵盖的概念较多,有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等圆、等弧的概念,有三角形的内心、外心、切线、正多边形的概念,还有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公式,以及点与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和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等相关概念。学生感觉概念太多且零散,因此,对该章进行概念复习时,教师布置学生课前梳理知识点,并提前告知学生将转换角色,课堂上请学生讲解概念。这样学生课前就会充分准备,认真“备课”,想办法将相关概念按照某条主线串起来讲解,那么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被挖掘出来,真正达到了概念的升华。

针对概念复习时,课堂比较沉闷且概念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体系的现状,笔者尝试用“生教生”活动进行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二次函数小结与思考”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备课”,课堂上请小组代表上台“讲课”,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组长首先必须辅导组内成绩暂差的同学,在成员基本掌握该节内容的前提下,小组成员再分工合作,这样的“备课”才充分。在讲台上讲概念时,有的小组从二次函数概念到表达式再到图像性质,最后是运用和应用,串联成线一气呵成。也有的小组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类比复习概念,比较它们的异同,使相关概念系统化。无论从那个角度讲解概念,都是小组成员合作的结果,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二次函数的相关概念,学生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教学效果更好。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第三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程教学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

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中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数学课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使学生明晰数学概念和原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概念的完整内容往往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组成,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例如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就是本质属性“三条线段”和“围成”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一切对象的总和,如角概念的外延就是包括诸如直角、钝角、锐角等在内的所有总和。可以说数学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更是有着较高的教学难度,极易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心理负担,对学生造成理解以及运用上的障碍。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都处在发展阶段,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较低,抽象思维较弱,很难真正的理解数学概念的真正含义,所以如何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不断改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教学问题,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便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下面我就将围绕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问题,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从小学数学概念所占据的教学地位和所发挥的教学作用而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在学生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数学课程学习和发展,它是学生进行其他数学知识学习和提升的基础和先导,如果在数学概念学习这一环节上遇到问题和阻碍,学生便无法真正理解相关数学运算的原理和内涵,也就无法有效的运用数学概念去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学生整体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以及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就随之而无从谈起。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接触到概念学习时,常常会认为概念学习在数学课程学习中是不重要的学习内容,认为数学概念不过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和概念,没必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对这些数学概念进行分析和挖掘。

另外有些学生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时,由于自身数学学习能力和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存在学习困惑和不理解的地方,于是逐渐开始厌恶甚至是抗拒对数学概念进行学习和分析。因此针对这种教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所具有的基础性和支撑性教学地位,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向学生耐心的分析进行数学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在进行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学习感受和学习问题的表达和反馈,激发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夯实学生的小学数学课程学习基础。

其次,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变化,不同教学阶段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不同,从整体上来看,主要是有图画式、描述式以及定义式三种形式,这三种呈现形式是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时期的数学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育水平进行的科学呈现。图画式主要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这一时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都较低,对直观形象的图像较为敏感,因此在这个时期数学概念多是采用图像的表现形式,方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原理和概念。描述式主要是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概念学习,以数学概念中的实际原型借助具体事例和描述性语句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概念。

这种数学概念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将图形和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定义式概念呈现方式是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设计的一种数学概念表达形式,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问题理解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以对抽象而具有概括性的数学概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因此在这一时期运用定义式概念呈现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数学概念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进行挖掘和分析,在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应该充分而深刻的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所具有的不同呈现方式,遵循每个数学概念教学时期的要求和方法,避免出现揠苗助长的教学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第四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基本策略 模式

一、研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概念教学、计算教学以及空间图形教学等多个部分,其中,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和前提,是小学生进入数学领域的第一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概念教学照本宣科,简要定义,学生理解一知半解,给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道路上设下很多障碍。因此,许多数学教师开始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反思、改革与创新,而且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具体与系统,没有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和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教育同仁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1.开展生活化教学使数学概念具体化

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无法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点,首先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能力较弱,导致学生很难将数学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并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的感知。其次,数学概念相对模糊和抽象,换言之,小学数学概念是严谨、抽象和模糊的,学生很难依靠教材内容对相应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认识,也就很难对其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概念难度增强了,甚至部分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枯燥和无味,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降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将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形象化与生动化,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找到具体的参照物,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理解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比一比》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其中涉及的数学概念是比较,教师需要学生理解长与短、大与小等多方面的具体含义,能够切实掌握比较这一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这一数学概念相对模糊和抽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很难通过教学上的解释深刻理解比较的含义和本质。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开展概念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并且询问学生:“同学们,这里有两个苹果,大家想要哪一个,为什么?”此时,学生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要大的苹果,因为它比另一个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融入比较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树立具体的数学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让不同身高的学生来到讲台,让学生按照高矮顺序排列;让学生用笔、尺子、绳子感受“长、短”的概念。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领悟比较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就通过具体的事例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具体的事例与抽象的数学概念相互融合,在对比与参照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感受,进而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引导学生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解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中对数学概念有具体的认识,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从某种程度而言,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够都相对较弱,在面对数学概念时,学生也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有效的进行理解和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就是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分享,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学习,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平移和旋转》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无法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对平移和旋转进行正确的理解,也就无法对相关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感悟。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平移和旋转的具体概念,通过小组中演示,列举生活例子,教师的适时评价,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的具体现象,从而增强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在学习小组中,在同伴旁边,学生思想压力小,思维更加活跃,敢于在小组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分享同学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的形式,学生就能在思维与观点的碰撞中对数学概念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就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利用有效的课后练习对数学概念进行巩固

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后练习是不能忽视的学习环节,有着巩固与提高)山草香●(的实际效能。换言之,课后练习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巩固学生所学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所教的数学概念,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对数学概念进行巩固,要避免学生在时间的推移中遗忘所学的数学概念,或者使数学概念变得模糊。

教师必须对课后练习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习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却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布置的课后练习应该能够针对概念教学的特殊性,应该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答题效率。

例如,在《梯形》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总结生活中那些形状是梯形、梯形的特征等,通过寻找生活中实例,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认识的具体性、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之间的矛盾;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简单地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石,其作用不言而喻。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基础性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数学基础、兴趣和信心。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许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进一步丰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式和策略,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丽萍。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J]. 内蒙古教育 ,2010(20)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第五篇】

关键词:数学概念;引入;理解

一、依据概念产生背景,有效引入概念,有效运用

数学概念很抽象,因此教师要熟悉概念的生活、知识背景,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入概念,对学生理解概念很有帮助。

1.从活动情境引入概念

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学,在引入概念之前,教师创设积极的故事情境、冲突情境、操作情境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真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创设一个操作情境,每个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球、圆柱体等物体放在一个袋子里,同桌互相摸出长方体,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摸对的?通过摸长方体的动手操作活动,为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创设一个游戏情境。教师出示谜语:“有个宝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日历)这样一个有趣的谜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圈一圈有意义的日子”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年、月、日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2.从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演示、感知或说明来引入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

3.从已有认知引入概念

数学知识前后相连,教学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已掌握的数学概念或数学知识引入新的概念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的概念,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为后续理解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奠定了基础,求两(三)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做好铺垫。

二、抓住概念本质,有效理解概念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概念

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每一个概念都是由几个词或词组组成,精确地阐述了这一概念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描述概念本质特征的字词,体会其含义的本质,让学生建立一个准确、简洁的概念。

2.利用正反对比理解概念

学生在初步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实例,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要及时运用正反对比练习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在概念揭示后往往要针对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

3.回顾旧概念理解新概念

有些概念很相似,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以前的相似概念,区分它们的异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的含义。

三、精心设计作业,有效运用概念

1.斛决问题――有效运用概念

概念的产生有它的实际生活背景,只有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才能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实际意义。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设计:动手折出一张纸的 ,并给它涂上颜色,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为什么这些图形不一样,涂色部分也不一样,却都可以用 表示呢?学生不但认识了 表示的意义,而且还认识到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2.拓展练习――灵活运用概念

学生在掌握了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后,应巧设“拓展练习”,适当地改变概念的叙述方式、表达形式、应用的外部条件,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后,设计了如下一道练习题:

怎样求右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此题不仅让学生明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获得底和高的具体数据的两个条件,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对应底和高的理解。当然,这道题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再次变式,如,知道一底两高,求另外一底或周长。

23 1297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