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交流材料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交流材料: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求教育等事业单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专业精神。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最高端,其根本任务在于培养拔尖创新科技人才,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研究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强化学风建设,凝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科技创新正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抢占未来科技先机、开辟科技新赛道新方向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的深度、广度、速度和精度日新月异。目前,我国已成为科技大国,在研发人员和科技论文数量上均居全球第一,但战略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面临很多类似芯片、农业种子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处于被动受困的窘局。打铁必须自身硬,关键核心技术既买不来,也不能用市场换来,只有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发展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因此,必须大力发挥研究生教育动力源和人才库的作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科技界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牢记“国之大者”,认清国际局势和肩负的历史责任,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四个面向”,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而奋斗。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校是青年科技人才的摇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目前,相较于其他学段,研究生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都较为薄弱和单一,这既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责任与使命不相匹配,也无法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建制较晚,相关工作人员还没有配齐配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机制还有待健全。二是导师责任还没有压实,在导师群体中普遍认可指导研究生学术科研活动是其主要职责,但还没有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的共识。三是部分研究生选择读研的动机是“为了谋求理想工作”,而“追求学术成就为祖国做贡献”的较少。科学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内容。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坚持“四为”方针,把服务国家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最高追求,引导新时代研究生厚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等23位杰出科学家那样立志科技报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到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中去。还有助于明确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言传身教,甘做提携研究生的“铺路石”和领路人。
(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精神引领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确立为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举措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主要聚焦在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和总的战略安排已确立,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党和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切实转变作风改进学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引导新时代研究生勇攀高峰、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像“时代楷模”南仁东那样想人之不敢想,做人之不敢做,花费22年将“中国天眼”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由设想变成现实,在世界天文史上创造奇迹。引导新时代研究生立鸿鹄之志,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为己任,力争早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
二、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
坚定理想信念是事关研究生未来前途的根本问题,是他们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需加强以下方面的教育: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下功夫,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世界,认清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的科技难题,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其次,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教育研究生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弹一星”、脱贫攻坚战等决胜,充分体现了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新时代的研究生要坚信,在科技领域也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推进自主创新强大合力的一分子,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最后,坚持人民性是“人民科学家”的鲜明特征。譬如,“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毕生致力于研究开发脊灰疫苗、造福亿万儿童。引导研究生像顾方舟等人民科学家一样,在科研方向上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二)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价值理念教育
研究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分明,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学业、科研和生活等方面存在诸多压力和困惑,使命驱动力不足,缺乏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培育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迫切。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价值观念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都要弘扬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担当作风、诚实守信、奉献精神,使科学家精神内化为研究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共识”、外化为研究生日常而不觉的行为准则。首先,引导研究生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融合,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那样“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其次,培养新时代研究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不唯书不唯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科学家那样坚定地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甘愿一辈子在稻田里辛勤劳动,把科研做在大地上。最后,引导研究生在勤学求真上下功夫,求学贵在有恒钻研,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甘坐“冷板凳”从事基础研究久久为功。
(三)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已经成为高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国家培养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科学素养事关未来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当前,科研人员、学者学术失范情况时有发生并波及研究生,有的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关注度不够,存在窃取或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代写代发论文等情况。有的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为了推迟进入社会或找到更稳定的工作,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急功近利等问题。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在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凸显。首先,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确保培养方案的严格执行。其次,引导研究生崇尚学术民主,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和协同意识,培养多领域跨界融合思维能力,建立与学术权威交流对话沟通机制,鼓励研究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最后,引导研究生恪守科研诚信底线。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也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它。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科学道德观念教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和宣传,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四)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研究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先锋力量。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大力弘扬科学家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首先,强化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构建全面覆盖和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增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学习传承科学家打破壁垒、自力更生的创新精神。其次,加强“以赛促人才”培养,组织研究生积极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探索解决前沿科技攻关中的难题,激发研究生投身科研的热情和活力。最后,鼓励研究生创业带动就业,依托国家级学科建设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提供优质的孵化环境和扶持保障,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产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引领性、系统性科研成果。
三、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路径
(一)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中,深入讲解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引导研究生认识到坚持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上,讲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研究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从事科研事业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可以从我国近代科技发展历史的角度,深刻阐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的内涵,以及百年屈辱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科技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要加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培养研究生法治意识和观念,引导研究生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新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题内容,引导研究生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涵和推进路径,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引导研究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和学术道德观念,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
其次,发挥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依托课程思政,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通过挖掘课程内容包含的思想教育元素,比如,通过讲好学科奠基人的报国故事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有效的课程育人体系与方法,既能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培育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大力宣传优秀科学家的光辉事迹和精神,如开设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月”系列活动,举行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组织研究生参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观看“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成果、“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支持剧目”和校史馆等,从而启迪研究生思想、滋养心灵,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为研究生学术生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发挥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首先,发挥科研育人作用。重大科技成果研发都离不开团队力量的支撑,通过创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激发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潜力和活力。研究生在参与学校科研团队科研中,不论是操作实验仪器、处理实验数据还是撰写报告、论文,通过导师、师兄姐的“传帮带”,在团队分工合作中交流信息、切磋思想,充分发挥团队成员集智攻关的协作精神,感受精诚协作的氛围。通过开展“优秀导学团队”“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评选活动,塑造和宣传科创团队和一线科技工作者典型,激发研究生投身创新、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
其次,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比如在评选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市校级优秀毕业生等奖项荣誉时,破除唯课程成绩、唯论文、唯专利、唯竞赛奖项的倾向,对参评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全面考查。一方面,对评上“全国自强之星”、省市级优秀毕业生、省市级“大学生年度人物”“学术之星”“创新实践之星”的研究生进行广泛宣传,树立优秀研究生榜样。另一方面,对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维护学术道德和学术尊严,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潜心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
最后,高校建立名师“学风涵养工作室”。鼓励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专家参与工作室工作,组织研究生参与学风传承行动,做优良学风的传承者、实践者。
(三)丰富拓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平台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研究生是网络空间最活跃的人群,要加强网络和新媒体宣传阵地平台建设。
首先,建设一批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抖音、微博等融媒平台。贴近研究生思想、情感和生活实际,设计出喜闻乐见的栏目和内容,如开设“大家”“人民科学家”“时代楷模”“大国工匠”“中国说”“科创先锋”“科学也偶像”等专栏,全面展示科学家及优秀科研团队的事迹和精神。
其次,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结合不同载体的特征和研究生群体特点,将宣传科学家精神的内容和形式复合出版,增强宣传效果、扩大传播范围。
最后,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组建高校博士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团。鼓励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创制有关宣传科学家的短视频、网文、手绘、漫画等网络文化作品的过程,参演科学家话剧和参加“科技伦理前沿谈”征文大赛等,让研究生用自己创作的健康向上的作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