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与教育发展范例【汇编10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教学策略与教育发展范例【汇编10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教学策略与教育发展【第一篇】
(一)以县区为单位整合音乐教育资源。
以县区为单位整合音乐教育资源的关键在于,需要通过县区政府统筹、县区有关部门及县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方式,科学地整合县区内的各项音乐教育资源,并利用这些音乐教育资源带动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由于县区相关部门对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长期以来,县区的教育部门没有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音乐教育资源。因此,县政府在农村音乐教育资源的整合上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县政府可以从宏观上对音乐教育资源的整合进行把握,积极配合县区教育部门处理好音乐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节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具体来说,县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制定相关制度,用政策保障音乐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区的有关部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投入到音乐教育中,将其所持有的资源共享出来,这对于提升当地音乐教师水平非常关键。第二,开办县区音乐学校,以此来整合音乐教育资源。县政府对艺术学校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第三,县政府可以建立以东北地区本土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机构,从而使音乐教育拥有地方特色,将本地区得天独厚的音乐资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
(二)促进各学校之间优秀音乐教师的共享。
优秀音乐教师的共享非常重要。首先,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教育经费非常紧缺,这导致了音乐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其次,各学校之间音乐教师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尤其音乐教师资源浪费的情况非常突出。针对这些情况,单靠某所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改善的,应从音乐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加以解决,改善音乐教师的合理分配。由于农村音乐教师的严重不足,给各学校之间合理共享音乐教师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通过共享音乐教师,不仅可以改善因教育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还可以加强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音乐教师资源的利用率。
(一)鼓励高等师范类院校学生到农村支教。
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非常稀缺,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非常严峻,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农村地区亟需音乐教师,而城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高校都开始扩招。各大音乐院校及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多,这些庞大的教育资源应该多为农村音乐教育服务。因此,笔者提出一个解决的思路:各高校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师范类学生到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支教,并将其作为一个考试科目。诚然,不能够要求去农村支教的学生永远地留在农村,但是只要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能够看到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渴望,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事业有较大的帮助。
(二)选派高校教师为农村音乐教师进行培训。
高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展开对农村地区音乐教师的培训。如可以利用假期或某一时间,选派学校中有资历的教师或专家为农村音乐教师开展学术讲座,也可以就中小学音乐教材开展教学研究;为农村地区中小学中比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通过他们带动其他教师,开展全体音乐教师的培训;高校可以选派教师通过教学网络,对农村音乐教师进行网络培训,为农村音乐教师传输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2.优化教师梯队,巩固教师培训成果。
第一,要建立音乐教师管理条例。各县区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更新教育理念,认清中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建立相关机构指导各项音乐教育工作的进行;利用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建立科研机构,培训农村音乐教师,深层次地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二,多渠道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水平。以高等院校为依靠,广泛举办教育专家讲座,针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如歌曲的钢琴伴奏、排练大合唱以及排练舞蹈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讲解,拓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面。第三,广泛开设音乐教研系列实践,增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可以派遣教师到各个中小学,深入观察其音乐教学质量,并以教学公开课的形式督促农村音乐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举行教学公开课时,农村音乐教师要真正做到“教学”,而不是当成一场“作秀”式的教学演出;并让高等院校的教授作评委,为每位参加公开课的农村音乐教师做出评价;还可以让参加公开课的教师互相交流,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举办教学公开课要进行“说课”,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细致地编排教学进度和内容,这才有助于提高其“说课”水平。
总之,东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缺失不仅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更是农村地区乡土文化的缺失。因此,东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是,良好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沟通,从而共同促进东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学策略与教育发展【第二篇】
3苏州会议酒店业发展应采取的策略。
明确目标市场定位。
在酒店业发展中,一个酒店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并获得持续发展,必须有清晰的市场定位,这样才有经营目标和方向。市场定位主要考虑酒店的性质和酒店的产品两个方面。首先要对酒店的性质进行定位,无论是旅游度假型、商务型还是会议型。先天的区域优势是会议酒店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苏州作为旅游城市的同时又具有大量的会议客源支持,适宜发展专业性的会议酒店,是否定位于会议酒店一定根据当地的会议市场情况来定,虽然苏州天时地利人和,但是不是每个酒店都适合发展会议产业。如果有条件就可将会议接待作为主要业务来经营,以满足地域性的会议需求为目标,否则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以及过量开发所造成的市场供求失衡对于酒店而言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是对酒店产品进行定位。要针对不同的客户,推出政治型会议、商务型会议、论坛、产品推介会、会中展、展中会等产品,以满足客户群的需要。
提高和强化会议服务水平和会议策划能力。
作为会议、宴会、住宿等消费需求的重要承载者,会议酒店在迎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面临应对市场变化及商业竞争所带来的挑战。对比我国星级酒店与国外会议酒店的情况,硬件设施的差距尚可弥补,但在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全面提升苏州会议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提升会议的营销和服务能力,通过出色的会议接待将酒店的口碑和品牌迅速传播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细节决定品质,也最能体现管理者的水平。提高和强化服务水平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会议酒店专业的会展人才为会议提供组织服务;二是酒店定期引进专业会展人才,完善和加强会议酒店管理队伍,并且有计划地进行酒店内部员工的培训,从而提高酒店的会议服务质量和会议策划能力。
学校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组成高效率的员工团队。
针对人才需求结构,高校会展专业应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会展教育应该以培养大批次初、中级会展运营管理及操作人员为主。在此基础上考虑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又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会展中高级人才。学院找准自身定位,在充分了解本区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把人才培养做精做细,同时还不能放松对会展从业人才的再教育问题,从而使行业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同时,高校应该积极探索与当地的城市文化发展相吻合的培养模式,树立与当地的产业优势和文化观念相契合的人才培养观,努力控制会展人才的总量,提升教育的质量,为会议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目前苏州许多高校都已开设会展专业,但由于师资、教材等要素缺乏,人才规格与市场要求脱节。因此,急需借鉴国外会展业和会议酒店的发展经验,编写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培训教材,组织专门培训,强化专业发展,做好精通酒店管理的会展人才的储备工作;还可以与海外会展机构合作,开办会展理论与实务培训课程,尤其是一些国际认证的专业性课程。
对于会议酒店来说,拥有一支高效率的员工团队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通过员工培训等渠道,强化服务人员专业知识与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会议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重视营销策划工作,做好酒店宣传,建立健全会议酒店相关信息。
营销工作是会议酒店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对于会议酒店来说,很多国际国内会议档期集中在秋季。由于会场资源不同,会议给酒店带来的经济效益差异甚大,需要有自己全新的一套销售模式,这完全不同于传统酒店的客房销售。积累会议组织经验,加强对会议组织的营销管理工作,保持与会议组织者定期的联系,为会议组织者及时提供他们需要的各类信息。国外很多的会议酒店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使会议组织者能较快方便的了解各个会议酒店的具体情况,为会议组织者提供的便利条件。在本次的统计调查中,苏州大多数会议酒店没有在相关网站进行信息登录。中国会议酒店联盟官方网站中国会议酒店网关于苏州的酒店统计资料很缺乏,搜索到以苏州会议中心为代表的5家酒店,而且有的信息存在不全不一致的现象,与酒店的官方网站也有一定的出入。没有一个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不利于行业发展中问题的发现。国内会议酒店应在国家或地方旅游局的组织下,将各部门的会议接待设施、档次、酒店位置及会议接待负责人名单详细输入信息资料库,在互联网上设立会议酒店情况的主页,并利用传统的宣传促销手段宣传网址,以便于会议组织者方便找到信息。只有建立健全相关信息,才能有效地宣传酒店的实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不是当今会展业发展的特征了,只有抓住市场,才能占有市场份额,才能在会议业取胜。
参考文献。
[1]罗筱霖.会议酒店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开封大学学报,,(8)。
[2]胡平。会议型饭店的定位与发展[j].饭店现代化,,(11)。
教学策略与教育发展【第三篇】
摘要:最近几年,农村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但依然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资金短缺是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我国风险投资在后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明显。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农产品本身的需求弹性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商业机会来看,风险投资加大农村农业投资是可行的。但是,要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进入农村农业领域,必须强化农村软硬环境建设。
关键词:风险投资农村经济农业。
一、农村经济现状及风险投资参与状况。
我国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年均增长%;中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年均增长%;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年均增长%.在看到农村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不可忽略这样一组数据:20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3566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24320元依据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为,得出年人均纯收入约为10944元。这一数据是东部地区农民纯收入的倍中部地区的倍西部地区的3倍。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分别为26690元和11400元。
上述数据表明,虽然长期以来国家给予农村经济发展以大力支持,但由于受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经济依然相对落后,发展农村经济依然需要长期的努力。
风险投资在中国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到20,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资本总额已达亿元。如果能够将风险投资的部分资金引入农村经济体系,必定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事实上,风险投资机构已经关注到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商机,也在相关的农业企业中投入了一些资金。根据chinaventure旗下数据库产品cvsource统计,截至4月12日,农林牧渔行业共发生投资案例87起,涉及投资金额亿美元,但平均到每年的投资额占风险投资总投资额的比重较低,且投资总额极不稳定。
二、风险投资对农村农业投入过少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地区居民创业意识不强。
从目前的农村现实来看,农村居民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率低。大多数农村居民过着靠手艺吃饭的生活,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一年中难得回来几天,加上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易满足现状,很难产生回乡创业的思想。另外,外出务工所获得的收入大多用于建房、子女教育及生活开支,使得即使有创业想法也缺乏必要的创业资金。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村居民创业时有很多后顾之忧,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低,在一些创业想法面前畏缩不前。
思想意识的局限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村潜在创业主体无法产生创业理想,因而风险投资寻找不到创业项目,从而限制了风险资金进入农村农业经济体系。
(二)农村地区创业成长性较差。
较低的创业率,并不意味着在农村地区就没有创业。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创业也有过几次高潮,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
但在新的时期,上世纪80、90年代的创业路线显然是行不通的。从目前农村创业现实来看,大多仍然延续了过去的创业模式,依靠技能或有限的资本开家小店小厂,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好的最多解决一家的发家致富,很难获得太大的成长;或者照搬先进地区容易模仿的创业模式,成长空间也不大。
由于受到受教育水平等限制,这些类型的创业一般没有高科技作支撑,也很少有富有成长空间的独特创新包含其中,创业时也没有系统的发展规划,很难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
(三)缺乏信息交流平台。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对外信息交流很困难。报纸送不进来,信件寄不出去,现代网络设施铺设不到或使用率极低,有的地区甚至手机信号都没有。这使得这一地区的创业者很难与外界的风险投资机构联系,推销自己的创业项目,有的甚至都不知道风险投资的存在。风险投资机构也没有一个获得农村创业项目信息的有效平台进一步筛选,投资更是无法开展。
三、增强风险投资对农业农村投资力度的措施。
软环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以及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态度等。在基础设施及条件日益趋同的今天,软环境对投资的影响越来远大。要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资金进入农村,软环境方面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提高创业意识。
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以及几千年封建思想对人们的影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一定的地位,相关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官本位思想浓厚,甚至存在凭手艺做工养家糊口的心态。
体现在创业方面,主要表现为,无法发现创业机会、把握不住创业机会,创业时困难重重、成功率低,创业规模层次低等。从而造成经济规模上不去,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乃至停滞,一定区域内投资项目偏少,无法吸引风险投资关注。思想上的落后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从政策导向上看必须尽一切可能解决思想上的落后问题。
1.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受教育程度低是农村居民的一个显着特征。要改变农村居民思想落后的状况,必须强化基础教育,加大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适龄人口的入学率,降低失学率。不仅要推进免费的`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建议延长至),还要从失学的原因入手,建立普惠制的入学奖励制度和特惠制的优学奖励制度,促使更多的农民子弟能够享受教育福利。并且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创业教育的环节,提高农村居民的创业意识与能力。
2.加大网络建设,降低使用成本。这里所说的网络包括交通网络、电视网络、电信宽带网络等。这些网络的建设与使用方便相对封闭的农村地区与外界的接触,从而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激发新的人生追求与理想,进而逐渐改变整个农村的精神面貌,塑造创业精神。同时,这些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包含创业致富的信息,可以为农村创业,提供项目、创意参考。
(二)降低创业阻力。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创业活动都受到了高度的关注,政策上也给了很多的支持,但在农村农业方面的创业需要更多的支持。
1.土地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自1月1日生效,又进行修改。我国在土地使用上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县及以下行政单位没有土地使用指标。这一规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在此不做讨论,但给农村创业的土地使用问题带来了难题。应该在农民创业活跃的区域设置农民创业园区,以满足农村创业的土地需要。当然,在园区土地使用上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2.企业组织形式。农村创业者在资金上、风险承担能力上都是脆弱的。为保障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保障创业失败后农民的正常生活,需要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如有限合伙制,一般情况下其合伙人可分为两类,一类合伙人作为真正的投资者,投入绝大部分资金,但一般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并且只以其投资的金额承担有限责任,称为有限合伙人;另一类合伙人作为真正的管理者,只投入极少部分资金,但全权负责经营管理,并要承担无限责任,称为普通合伙人,亦称一般合伙人或无限合伙人。就风险投资而言,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是有限合伙人,而创业企业家是无限合伙人。为促进农村农业的创业行为,在法律上可允许农民创业家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参与创业,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另外,在合作制股东限制上,在有限责任公司最低资本额的限制等方面都可做适当的调整,以促进农村创业,并吸引风险投资的加入。
(三)建立农村地区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创业项目技术含量。
调查显示,进入21世纪以后,农民回乡创业步伐明显加快,回乡创业农民占外出农民的%.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创业项目集中在传统的农业或养殖业项目上,这些项目收益不高,发展潜力不大,只能保障创业者自身的生活。因此,这些项目很难获得风险投资的关注。
要想吸引风险投资对农村创业项目的关注,必须提高农村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提高创业项目盈利水平。建立新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扶持盈利性农业科技推广企业的建立与发展,构筑一套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以无偿服务为先导,以有偿服务为补充,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四)新建农村地区融资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是一个长期问题,农村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更大。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金融环境。但对不断繁荣的农村创业而言,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创业初期的资金需求。数据显示,自之后,投资于早期项目的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少,更多的投资机构选择了扩大基金规模,进入中后期投资领域。
因此,为支撑农村农业的创业行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重构农村信用体系,强化小额信贷机制和建立农村居民征信系统,构建新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二是构建农村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政策性保障性风险投资机构,服务于传统型农村创业;建立风险投资引导机制,引导风险投资进入农业农村领域;推动微型风险投资基金模式,适应农村创业资金需求特征。
(五)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数据显示,-年,“政府部门推荐”一直是风险投资机构获得项目信息最主要的来源。但农村相关行政机构在创业项目的推介上显然做得不够。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创业者中,对风险投资也是知之甚少。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必须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平台,为风险投资机构和农村创业者牵线搭桥。
搭建风险投资机构与农村创业项目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解决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吸引风险投资对农村农业项目关注,是信息交流平台的首要功能。辅导农村创业者提高创业水平及管理水平,帮助创业者完成高质量创业计划书,是该平台的另一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王元等。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9[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陈波。风险态度对回乡创业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3)。
浦军等。发展农村创业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调研世界,2009(10)。
教学策略与教育发展【第四篇】
记得,在教育界批评“注入式教学法”(填鸭式教学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法”时,舞蹈界“口传身授”这一传统的往往受到怀疑,甚至被置于“注入式”之列,其实,我觉得经过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当代并对未来进行一番预测,就会发现“口传身授”并非专属“注入式”,它同样可以是“启发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符合舞蹈教学特有规律的。应该说,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当代和未来的舞蹈教学中,在出现其它科学方法(如电化教学、电脑教学,甚至是网络教育)的时候,“口传身授舞蹈教学法”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或重要的教学方法。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主要的。
那么,“什么是口传身授教学法”?从文字上看,它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由于舞蹈艺术是一种人体有韵律的运动,人的语言是不可能作出全面解释的,它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因此舞蹈教学自古以来就沿用“身授法”。中外都是如此,包括产生在当代的“现代舞”,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身授法”中“身授”就是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舞蹈教学中,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在普通教学中,最需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病。这一问题在舞蹈教学中恰恰相反,手不舞,足不蹈,不算舞蹈,光说不做不能是舞蹈课。可以说,舞蹈课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并且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最紧密的课,因此,我们肯定“口传身授法”,是舞蹈的最基本的教学法,它是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的。
口传,即口头传递的方式,包含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涵义,这种口头传递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讲解动作。无论是教授新动作,还是复习老动作,舞蹈教师都要通过讲解或伴以讲解。如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规格和标准。做这个动作容易犯的毛病,怎样克服与纠正这些毛病等等,这里面包含许多解剖学,动力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有语言方面的知识。
2、传递知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免不了有许多提示和讲解。甚至在学生动作过程中,舞蹈教师也会不时发出许多指令,提示或评论。学生把教师的话连同音乐一起接受过去,这不仅是对学生感观的全面锻炼,同时还是传授各种舞蹈种类的知识,也包含与其它舞蹈种类的比较,还有关于对音乐的理解与感觉等等。
3、渗透思想。所谓思想, 包括世界观,品德,艺术观和为人的标准等等。这方面往往不是教师有意准备的,而是下意识的外露,比如在学生发生迟到,不按规定穿戴练功服,舞鞋,不听老师讲话等违反纪律的现象时,教师会说出许多不同的话来。并会同时流露出许多表情。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争吵等情况时,教师会把不同的言语说给学生听。这种时候,教师本人的品格、为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处理方法,甚至是习惯语言,都会渗透给学生。学生会情不自禁的模仿老师的言行。
1、准备:无论讲解动作还是传递知识,舞蹈教师的语言最怕似是而非。
一个学生完成其动作时长期不得要领,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常常是因为在最初教学时教师的语言不准确,从而学生产生错觉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越努力越糟,如果教师的语言准备够充分,不仅可以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完成学习进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否准确,除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善于使用语言外,还要学好舞蹈教学法课。
2、生动:语言的生动性对舞蹈教师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它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减少舞蹈训练中的痛苦成份。舞蹈教师语言的生动,主要是要善于运用形象性语言。比如,舞蹈时,要学生手形漂亮,不要太僵硬,常用“枯树枝”来形容僵硬的手,学生们一听到“注意手”的话时,就会想起“枯数枝”,谁也不愿自己的手像“枯树枝”那样难看,当然在形容难看的动作时,切忌挖苦,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假如学生的情绪不好,特别是与教师有某种对立情绪时,更不能挖苦学生。
3、精炼:教师的话要尽量准确、简单,不能罗嗦,否则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兴奋不起来,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当学生运动后,热身变冷,肌肉便开始收缩,对训练是十分不利的。
《职业教育中的舞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策略与教育发展【第五篇】
一、直观法: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方法。包括:观察(物体和现象)、演示、示范、使用直观教具、采用电化教育手段等。
1、观察法:幼儿园直观教学方法之一,运用观察进行教育的方法。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指有预期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方法:指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依据观察的目的要求,选择科学的观察方法会提高观察的效率。
(1)幼儿自发观察:幼儿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自发地观察周围新奇的事物。如:天空中的飞机、树下的蚂蚁等。
(2)个别物体观察: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观察某一物体或现象,使幼儿掌握这一物体或现象的名称、外部特征、功能、与人们及社会的关系,从而获得有关的粗浅知识。如一般的认识食物、动植物都用这种方法。
(3)比较性观察:指组织幼儿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现象,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思考,能更精确、细致、完整的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如认识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等。还可以分为整体比较和分解比较。整体比较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性、相反性和相近点。分解比较是对两种物体分别从局部逐一地进行比较。
(4)长期系统性观察:也称“追踪观察”。在较长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连续的对某一物体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间断性的、系统的观察。如观察种植角里的植物、月亮的变化等。
(5)顺序观察法:即对观察对象按照先后顺序,从不同的角度细致的观察。一般观察动物时是按照从头到脚、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
(6)特征观察法:是对观察对象的最主要或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相对静止的观察。
(7)分解观察法:是对观察对象各部分进行仔细分解观察,然后再综合起来,达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
(8)探索性观察:即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化、原因和结果进行探索。
2、示范法: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所做的教学表演,为幼儿提供具体的模仿范例。一般语言、艺术、健康领域用得较多。
(1)完整示范:对新的教学内容,从头到尾的示范,给幼儿完整的印象,便于理解和掌握,形成整体的概念。如:新授歌曲、诗歌、早操时经常用到。
(2)部分示范: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出现难点、错误时,教师进行部分示范以帮助解决局部问题,对已经会的内容不再示范。
(3)分解示范:把学习材料分成几部分,分部、分段地示范,使幼儿掌握每一处要领和学习的重点。
(4)不同方向示范:从正面、背面或侧面进行示范,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得到完整的印象。一般舞蹈、律动时用得较多。
二、提问法:是教育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指导幼儿观察、学习的主要方法。
1、描述性提问:即提示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一般这样提问“你看到的啄木鸟是什么样的?”
2、比较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正方形和长方形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分类性提问:即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如“你认为桔子是属于哪一类呢?(干过还是水果)
4、解释性提问:即提示幼儿了解事物及变化的原因并清楚的加以说明。如“雨是怎样形成的?”
5、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如“你们说,葡萄干是属于水果还是干果呢?”
6、反诘性提问: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如“小海马是妈妈生的吗?”
三、谈话法:又称“问答法”,古老的教学法之一。通过教师提问和幼儿回答进行教学。即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检查知识、巩固知识。
1、再现谈话法:又称“总结性谈话法”或“主题式谈话法”。是为巩固知识或检查知识而进行的谈话。根据幼儿学过的知识,围绕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要幼儿通过回忆知识进行回答,经过知识的.再现,将零星的认识系统化,达到整理、巩固或检查的目的。
2、启发性谈话:是为传授新知识而进行的谈话,由教师根据学习的目的提出一系列前后连贯而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根据眼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考做出正确的回答,借以获得新知识。
四、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幼儿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说明道理的方法。包括讲解法、讲述法、描述法。
五、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争论,来表达自己的不同认识和看法。
六、操作法:教幼儿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的方法。
七、几个美术概念:
1、命题画:又称“主题画”,幼儿按照教师指定的主题和题材作画。
《幼儿教育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策略与教育发展【第六篇】
高尔基曾说“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如何教育好他们,却是一门艺术。”现在家庭大多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而完全忽略了孩子“个体”的差异性;不懂得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教环境。
孩子的出生往往没有什么不同,但等到3岁、6岁之后,差别却很大:有的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与人交流;而有的却胆小怕事、畏首畏尾。很显然后天的家庭教育起了重要作用。现在的大多数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在学校受教育是天经地义,孩子有问题就应该由学校进行教育。家里只辅助好“衣食住行”就好。这显然是不对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的作用甚至大于后天学校的教育。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同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但教育出来的孩子却“千差万别”.究其原因,其中关键在于孩子平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的.不同。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做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的。
一个家庭教育专家有一次在餐厅吃饭,她看到一对大约20岁左右、很有修养的男女朋友在一起吃饭。女孩问男孩:“你人生经历的最大挫折是什么?”.男孩回答:“我这一生遇到了一个最精明的妈妈……”孩子的回答颇具讽刺意味:这位男孩的妈妈是位大学教授,学术不可谓不精也。然而,她在孩子的教育中显然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那么,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北大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首先善于倾听孩子意见,充满民主、和谐氛围的家庭环境最重要。其次,父母情绪要充满正能量。有些父母往往在孩子面前抱怨学校老师如何不对,社会如何不公平等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果长期萦绕在孩子耳畔,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会成为一个浑身充满“负能量”的叛逆的孩子。
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心声、与孩子沟通。沟通是打开孩子与父母心扉的重要通道。沟通的前提是学会倾听。有些父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自己小时候都会犯的错误,一旦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就大发雷霆,肆意指责,全然不顾站在自己面前的还是一个乳臭味干的孩子。最后就是要尊重孩子。美国有一个小男孩爱穿裙子,别人都不理解,但他的妈妈说:“只要你不妨碍别人……妈妈理解你。”孩子喜欢土拨鼠(一种害羞的小动物).他的妈妈每年都会抽出半月时间专门陪伴他去跟土拨鼠玩。
一个著名家教专家,他的女儿问他:“爸爸,如果我怀孕了怎么办?”,他的爸爸说:“我会声誉扫地,而且会失去现在的工作。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我一定会陪伴你一起度过那段岁月……”.试想,这些事情倘若发生在中国,一些家长一定会大发雷霆,怒不可遏,最后使孩子无所适从。
家庭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生存层面(衣食住行);。
第二层次:技能层面(与人交往等);。
第三层次: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关怀和培育。
只有做到这三个层次,孩子才能拥有自强、自信、自立的人格。
北京大学调查数据显示:北大成绩优异的大学生80%崇拜的偶像是自己的父母。而中小学生大多数崇拜的是明星。在孩子的0-6岁属于立规矩、定原则的管教阶段。例如,一个3岁的孩子反复开闭开关,以此为乐;而且不管是到哪里,都喜欢每个抽屉都打开。
结果家长反夸奖说孩子研究与探索能力很强。这就是不懂得为孩子立规矩、定原则,长此下去,孩子必将任性和自我。
第二阶段是7-13岁,塑造孩子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阶段。这个阶段,要让孩子懂得“付出”.这是塑造孩子品格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培养孩子自制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时期。孩子到了14-18岁,家长应该更多的扮演指导的角色。
家庭教育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没有不学习“自学成才”的家长。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父母首先要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和对孩子的教育能力。父母更要重视榜样的力量,身教胜于言传。同时,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懂得“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和改正,需要考验家长的能力与水平。反之,那些“处处追求完美、不犯错误的孩子”家长更要引起重视,要引导孩子适当释放压力,不要对自己太苛求。
家庭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过程。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家长自身的素养,已经显得刻不容缓。总之,家庭教育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用法律和科学来规范和指导。
经调查数据显示,有%的家长是担心的,而有%则并不担心。这是一组真实的数据,而这个数据表明,家长对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还需要更理性和更科学的认识。环境适应能力其实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成长。
当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孩子是否能很快融入学校环境,并能在此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遵守各项规则,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年开学时的一段时间内,总有部分孩子哭着闹着不愿意上学,这就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中年级、高年级中,也会出现孩子上课不认真,作业无法独立完成,甚至和同学吵架、打骂,严重的还会厌学,逃学等现象,这些也都是不能适应环境的后遗症。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对孩子在步入学校后的情况及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必要的关注,关心孩子在校的生活及学习,与老师保持必要的联系,特别是对孩子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完成作业、人际交往、独立生活及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在孩子新入学时,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全面的掌控。
经调查显示,有%的家长表示出了担忧,只有一小部分的家长表示无压力。可见,在孩子们面临学习压力的同时,家长也感觉到了同样的压力。如今的学生们,学习压力确实挺大,那么这些压力来自哪里呢?总结了一下,无非是三个来源:一是来自学校教师的压力。作业多、成绩差,让很多孩子疲于应付。
二是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高考是一道从入学开始就横在学生面前的鸿沟。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没有懂什么是考试的情况下,就不断地强化了这一压力:让孩子们知道,读书就是为了高考时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早早地背负上了高考的枷锁。三是来自家长们的压力。家长们一直坚信,谁起跑早谁就能赢,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对分数的盲目追求、家长间的攀比、课外辅导班的训练,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沉重。其实,大家都懂得拔苗助长的道理,孩子压力大了,就容易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睡眠、体质变差、厌学等,家长的各种手段正好起了反作用。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们不要过度担忧,减少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相信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积极地通过运动、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放松,寻找到更理想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这才是最好的。
调查显示,%的家长都认同教育观念必须一致,也有家长表示有时很难保持一致。看得出,大多数家长在这方面的理解是正确的。家长教育观念统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保证。因为,当家长的意见不统一时,会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出现,就好比帆船遇到了不同方向的风后,不知道该往哪走了。家长的观念不统一,有时会造成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无法分辨是非,更可能在遇到事情时,产生投机心理,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或做错的为自己寻找借口。当然,家长意见不统一,也会降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应对策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一定要统一,即使有分歧,也应该在统一后再告知孩子,而不是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说教或者争吵。
调查显示,%的家长会打骂孩子,而%的家长则表示不会。中国教育常常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而这一准则在生活中也一直被很多家长信奉着。其实,在孩子“不听话”时,严厉斥责或者打骂孩子是一种极不理智的行为。且不说孩子不听话是不是代表着孩子一定做错了什么事,而家长固执地要求孩子无理由服从,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其次,如果是孩子做错了,那么打骂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我们说,孩子犯了错误,必要的惩罚还是要的,前提是让孩子知道他哪儿错了,为什么错,让他们知道以后不再犯这种错,这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或者犯错的情况时,首先要分析孩子的这种行为原因是什么,这样做是不是合理,其次再对不合理的行为加以沟通教育,或者施以合理的惩罚,以起到教育效果才是最佳的。
纵观问卷调查的结果,不难发现,现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基本还是正确的,只有少数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与做法。当然,我们不能武断地去判断哪种做法是对的或是错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方法去进行教育。当然,家长有时也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必要时把学校、家庭的力量联合起来,是很不错的建议。进行合理的家校联系,在老师们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下,树立家庭教育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教育孩子,通过言传身教,使家庭教育达到实效,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教学策略与教育发展【第七篇】
一、合理开发利用民族音乐资源1.开设专题讲座,或聘请民间艺术家进入高校课堂在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各地区的专业音乐院校及高师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侗族大歌;福建师大与泉州师范学院正在开设南音演唱传习班;呼伦贝尔师范学院音乐系开设长调演唱大专班.江西赣州师院和梅州嘉应学院先后将客家山歌和广东汉乐引进课堂.
作者:周树德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音乐系刊名:艺术评论pku英文刊名:artscriticism年,卷(期):“”(10)分类号:g64关键词:
教学策略与教育发展【第八篇】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德化鹏祥中学)。
摘要: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有效教学属于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立足于新课程的背景,针对有效教学的特征以及内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同时立足于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准备,针对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新课程。
一、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内涵。
在一开始的时候是采用经济学上的效益、效率以及效果的概念针对有效教学进行解释。在这种观点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遵守,充分利用尽可能少的物力、精力以及时间投入,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并且有效地保证特定目标的实现,最终使社会以及个人的价值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这就是所谓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一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有效益的教学以及有效果的教学。教学活动的结果符合预期的教学目标就是所谓的有效果;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成正比就是所谓的有效率;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收益以及教学价值就是所谓的有效益,其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符合特定的个人教育需求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的程度。
二、有效教学在新课程下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的效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了新的特征。
1.发展性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发展性的特征。
2.开放性的特征。
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开展教学,将教学计划仅作为教学行动的参考依据,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学情境为根据,针对教学行为进行灵活多变的选择和组合。
3.个体适应性的特征。
教学行为在新课程标准下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然后对学生的'丰富多彩个性起到有效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得到满足。
三、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实施对策。
立足于新课程的背景,针对有效教学的特征以及内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以下从立足于教学评价、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准备三个方面针对有效教学的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
1.有效教学的准备对策。
在有效教学的准备阶段当中,必须要重视正确的备课观以及正确的教学目标观。
(1)首先应该将正确的教学目标观树立起来。各种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再只是对知识进行传授,而且要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全面的、正确的教学目标观。
(2)将正确的备课观树立起来。备教师的“教”是传统备课观当中的重点,其将学生的“学”忽视了。所以,教师备课在新课程背景下除了要对教师的“教”予以充分的重视之外,同时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
2.有效教学的实施对策。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实施环节中要想保证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学习差异、情感以及学习动机的作用。
(1)如何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地参与进来,就很难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首先,针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能够将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的学习实践、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材料提供出来,使学生能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究,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其次,针对教学内容的价值进行阐述,教学内容的价值不仅能够在整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当中将一门课程的价值体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将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的作用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明白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最后,必须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得以加强,从而将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
(2)对情感教学的方法进行充分地利用。要想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断发展,教师就必须要注重情感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主要目的,所以有效教学不仅要对在这些教学过程当中情感的促进作用予以关注,同时还要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进行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情感教学的作用,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将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3)对学生的差异性予以充分的关注,从而采取适应性教学的方式。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时候,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对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选择,所以教师必须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看到知识与他们生活的相关性,从而真正能够对所学内容产生应有的兴趣。其次要对多种教学策略进行综合运用。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措施很难保证有效教学的实施,因此教师必须对多种教学策略和措施予以掌握。最后,教师应该以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根据,针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基础进行研究,从而能够采取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合的教学速度和进度;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提高速度,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效益得以有效增强。
要想保证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将正确的备课观以及教学目标观树立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激发出来,对情感教学的方法予以充分的利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且对学生的差异性予以关注,采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最终使有效教学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01)。
[2]陈晓端,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02)。
教学策略与教育发展【第九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即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目标,为21世纪培养身心健康的创新人才。所以,小班化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都将发生革命性变革,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小班化教育,首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交往,得到老师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其次,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应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服从学生的发展、需求,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在小班化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第四,在小班化教育中,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双方共同学习探索,发现规律,教学相长。当然,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落实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应该让每个学生享有老师同等的关怀。师生的交流机会增多,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二、“小班化”教学的组织形式
小班化教学的组织方式,将一个班的二十名左右的学生分为三至五个合作学习小组。改变了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课堂里座位排列都是“秧田式”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单一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品字型”、“口字型”、“u字型”等。讨论、实验等采用“风车型”、“餐桌型”,游戏、表演等采用“马蹄型”、“口字型”、“u字型”;操作、竞赛等采用“餐桌型”、“品字型”、“u字型”;考试时采用原有的“秧田型”。而且每个小组都安排老师的座位,方便老师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改变原来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密度,促进学生个体潜力的发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与协作精神。
三、“小班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究,合作交流,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围绕小组合作学习这个中心,着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其教学程序一般为:1情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探究(独立学习,小组讨论,探究问题)——3交流(组织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应用(巩固应用,解决实际问题)——5延伸(课内小结,领悟方法,拓展纬度),从而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体验学习,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探究的兴趣;在解决问题,找到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小组的集体力量与智慧。
四,小班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分组教学法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那种会合作,又能积极参与竞争的人才。小班化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从小就可以让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也要对各小组的组员构成进行认真考虑,而不是随意的进行组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入手,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等级,分组时,均等配置。每个小组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大致相同,男女混编,并根据学习需要,内容需要以及在活动中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况,符合教学发展需要。坚持小组内合作为主,竞争为次;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次的原则,既达到竞争的目的,同时又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小组可以达到学生之间资源相互利用,目标的相互依赖,奖励的相互依赖,身份相互依存。
(三)、五官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和说一说等,调动学生的五官来体验,从而产生欲望,培养经验。操作要点:1、根据教材需要和教学实际设计体验内容,课前准备好相应的教具和学具。2、让学生从自己的五官体验中或得感受,领会教学内容,并得到更为深刻的印象。
《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策略与教育发展【第十篇】
音乐教师‘。
随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音乐教师能力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音乐教师为目标,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相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日新月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不变应万变”的一贯传统明显滞后。教师的培养和成熟应是系统工程,应建立目标――内容――实施――反馈的可测性整体,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建立以音乐教育学学科为主线的开放型课程体系音乐教育学是一门正在兴起和形成的学科,研究音乐教育全过程、揭示音乐教育的规律、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形态、基本特点等,从整体上阐明音乐教育学与各学科教育学共同运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并对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供科学指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既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音乐教育学学科就应作为其专业性的学科,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将直接影响未来音乐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
学科定位直接体现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的理念。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教育人。同时,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两个因素应是互为内容、互为手段的。由于音乐教育与其他非艺术学科在教学内容、目的、形式、评价等各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不同,因此,音乐教育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能依附于教育学或音乐学领域,它具备特有的逻辑方式和研究领域。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将音乐教育学学科与音乐技能和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04年实施的天津地区“中小学在职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调查”中发现,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普遍感受到自身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欠缺,并希望能过通过教研和培训活动能过得以提高。在对“您认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最有效的途径”的回答中,选择“参加教研、进修活动”的占76%,选择“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的占64%;在回答“您希望得到那方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时,67%的老师们选择了“音乐教育专业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以往的音乐教育学学科没有实现到应有的教学目标。首先,课程设置较单一,仅仅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等;同时,课时比重非常微弱,仅占总课时量的%-%(见附表1)。在这一点上,我们同一些音乐教育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德国高级音乐师范教育(学制为四年)的课时比例为每学期共120周学时,教育学课程30周学时,占25%;音乐45周学时,占%;自选专业45周学时,占%。(1个周学时表示每周上一节课/45分钟)我国台湾地区在培育教师的四年制大学本科里所开设的教育科学方面的课程也占到了总学时的25%,仅教育科学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就达到25门之多。英国的教师培训中,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25%-40%。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应增加音乐教育学学科的课时比重。开设音乐教育学、相关教育及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课,同时开设有关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必修和选修课。如音乐教学与心理、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音乐教学设计、音乐教学法等课程。
国际卜,教师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开放型”的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代表,将原来独立的师范院校逐渐与综合大学合并。学生在取得相当学历后,再进行教师专业教育,继而获得教师资格。这样的教育体系既可以扩大师资培养的途径与范围,拓展知识口径、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又突出了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师范性)。我们的教师教育一直采用了“封闭型”的教育体系,具有独立的体制,强调“学术性”与“专业性”并重。
许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把重心放在音乐理论与技能这个教学板块,在课程设置中这个板块的课时占全部必修课的%-%(见附表1),更多地突出了“学术性”,试图培养“音乐家式”的音乐教师,先保证“一专”,再突出“多能”。然而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高师音乐教育毕业生在工作中明显感受到在“音乐知识及相关文化”的教学环节中举步维艰,同时即兴伴奏水平始终无法提高等等。种种问题都指向了高师的音乐史论、和声、器乐演奏(钢琴、手风琴)等课程设置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并没有取得联系,忽视了音乐教师的“专业性”。学生学习了相对高深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很高程度的表演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却无法施展。面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瓦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应将音乐教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特点。在原有的“封闭型”体系中进行“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未来音乐教师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例如,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课应有机结合,教材中可采用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名作赏析与音乐史论结合作为一门音乐文化类课程,相应增设课时,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合唱指挥课可与合唱改编、合唱组织与教学结合;演唱或演奏课中结合相应的教学法学习等。各个学科板块中都应适当渗透音乐教育相关知识,以音乐教育学学科为主线进行合理的学科建设,加强理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谨防纸上谈兵。
二、以知行统一为终极培养目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自我的最佳方式。合格的音乐教师必是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长的,一味地苦读书本绝不可能形成教学能力。学生必须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多次往复过程才会慢慢成熟。
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全面形成,在于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一渐进的.过程单在毕业前的几周实习中完成似乎有些牵强。在这里我们再与德国的高级音乐师范教育进行比较,其学制为四年,在完成各专业的课程并通过相当于大学毕业考试的一级国家考试后,要到中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实习,实习结束后,还要参加二级国家考试,及格者方能取得教师资格。可见,德国在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中把“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学制和课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不可以照搬别国经验,但这种观念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在教学中应该依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实施微格教学,创设模拟课堂,营造教学氛围,由分小组探讨演练到集体实践,由模拟某一教学环节到模拟全课,由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给每个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培养教学实用技能、教学评价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学生在感悟教师角色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借鉴他人的教学创意,并发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教育教学实习应“零、整结合”,分布在音乐教师教育的各个时期,与理论学习的进程紧密联系;在学期间还应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参与或指导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文艺会演编排等实践活动,在活动期间适当地加以理论指导,并在实践后从音乐教育理论的视角进行思考与反思,从中得到启迪并找到新的问题,逐渐完成学生内心的角色转换过程。总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教学评价意识、创新意识等,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能力,把目标从培养满腹经纶的“学者”转变成培养才华横溢的教师。
三、转变崇尚求同思维的传统教育观念,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发展型音乐教师。
求同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是思维者聚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新组织和推理。其与发散思维是统一的。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是与创造性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思考方法这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运用已知的领域探索未知的境界,不受任何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探求性和想象力,从标新立异出发,从而突破已知领域。求异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师道尊严”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性地位。这种观念映射到高师教育中便形成了“权威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高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仍然保持着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教师即真理”。这种模式早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培养发展型音乐教育人才的目的相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人的主体性是社会之所以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学生不能一味地沿着教师的指引单项发展,要发展多项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高师的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树立“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科研意识,创造交流的、科研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发式的探索和科研,激发求异思维,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创造性的发展型人才。
四、音乐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趋于一体化。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讲,教师的成长分为预备阶段――新教师――合格教师――专家型教师四个阶段。预备阶段主要是师范院校的在校学生,这个时期是准教师们树立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并为从事教师职业储备能量的时期。新教师指刚刚步入教育岗位或者欠缺经验的年轻教师。合格教师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积淀,人格素养趋于成熟稳定的教师。专家型教师指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多年,有教学专长、丰富的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独特而成熟的教学风格、很强的人格感染力的教师。音乐教师的成熟与发展是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因此,音乐教师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预备阶段,而应发展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探索应是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能够迅速地调整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职后教育应帮助教师终身学习与发展,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能及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研究新问题等。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更好地将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互动式、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如课题研讨、专题研究、录像客观摩与研讨、课例分析、教学评析等方式。笔者曾旁听过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裴芳老师为在职教师开设的教学研究课,她鼓励音乐教师们自己做课或录制课例,在课上进行展示和研讨。音乐教师们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甚至展开争论,最后在裴老师的引导下加以总结。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做课教师本人受益匪浅,而且在座的所有教师都能在互动、自主的氛围中有所收获。在职音乐教师们都已经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经验,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再采用一只粉笔、一本书的单一的教授方式,而应调动教师们进行自主学习与发展,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将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时刻关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培养优秀的音乐教师为目标,引领和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既要继承前人,又要善于借鉴、突破陈规、勇于创新、面向未来。也惟有如此,才能够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3]参看:《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4]引自:韩清林“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一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范例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