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精选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精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第一篇】

摘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新时期教学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实践共同体的有效建立和应用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实践共同体;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

近几年,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师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要。在师范教育中,教师的职前教育也就是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是新媒体、新知识的的大爆炸,新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使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新手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过程中,网络技术在教学的应用是重中之重,网络实践共同体是其中一种学习方式。

1网络实践共同体的含义与构建。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学习模式的影响非常大,教育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革,虚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团体的出现给学习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作为这一特定的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新型的学习组织,近几年来对其的研究也不断向实践阶段发展并实施,越来越凸显它的优势,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例如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学院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方式,在网络的环境下建立了一个个的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教师通过远程的同步、异步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性服务,以此来完成学业。这种模式方便了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间的随时交流,信息资源传送便捷。网络实践共同体指的是学生为了解决未来职业实践中的现有问题,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就业前“零适应期”,通过网络平台融合了学校与社区教育的在线学习型组织,他们有共同的目标、理想和实践,共享学习资源,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交流、协作和解决问题,形成一个集合体。网络实践共同体是一个新领域,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的学习团体,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目前教育领域都在积极的开展构建网络实践共同体,以此来促进共同体的学习和专业领域的成长,对教师之间的教学共享资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题提出与解答方式都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一些地区建立了辅助于教学研究的网络平台,依托该平台也形成了不少的实践共同体。各地也针对自身的情况建立了服务于省、市、区的教研网,为教研活动服务。就国内来看,比较著名的教研平台有天河部落、海盐教研网、深圳南山区的虚拟教研平台、新思考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通过网络实践共同体多了一条途径,同时能够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共享教学与学习资源。实践共同体在学校中应用于构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实践共同体,教师利用教师实践共同体进行学习,能保证享受一流的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缩小地域差异,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和学生之间通过网络中的互动栏目、或是通过邮件、qq、msn等交流工具相互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个体进行持续的学习反馈和反思,而在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中更需要相互学习教师或同学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成果,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转换为全体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形成一种共同愿望。每个成员在实现个人愿望的同时,也为达到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望而努力。教师和学生应该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彼此帮助,共同学习,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从而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学习,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成功的目标。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协调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创设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相互支持和帮助解决问题,使参与者获得学习体验和生活感悟。在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的学习共同体中,以实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共同学习研究的基础,一起置身于教学技能问题情境当中,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再反思,反思再实践,从而达到获得和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不断发展,对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分析,这样学习更有有效性。

2网络实践共同体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

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包含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各类师范课程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二是教育实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深入和应用,教育改革也越来越重视网络教育方式的应用,而教育的国际化和资源的共享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材多媒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环境虚拟化也使需要教学个性化、改革传统的课堂组织方式、学生学业评价等各方面,所以传统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方式也将随之改革,在教学中,新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项目式、自主式、参与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等,渐渐地成为了信息时代学校课堂教学方式的主流。网络为协作式的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交流工具。普遍使用的交流软件如qq、msn为参与者的'实时交互提供了同步交流的工具,可以方便快捷的传递文件、传送语音、视频。另外有交流软件如bbs、email等为异步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两者相互结合为学习者开展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有效、便捷的交流工具,特别是更有效的帮助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网络实践共同体,可以使学习者获得个体独立学习时所无法取得的知识,教师收集各类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公开课、微课的教学实录,实践后的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培养方式由原来的传授变成通过网络实践共同体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学习、实践和交流的过程。在网络平台上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还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实践教学技能,同时,利用网络实践共同体快速地将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开放教学。教师利用平台的软件工具呈现内容,组织活动,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环境,布置任务,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共同学习、交流共享,开展同步、异步、小组群体的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在交流对话、沟通协调、互助合作中不仅刺激和强化学习者对认知内容的感知与保持程度,而且为学习者如何学习提供方法与平台支持,通过群体智慧来提升个体学会学习与创新思考的能力。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训不仅要对已学知识的系统化管理,还在于教学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所以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下可以共享大家的教学经验,观摩教学。网络实践共同体的建立,为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协作平台,师范生在特有的信息化数字环境中,通过共同体平台上的工具资源和反思活动,撰写教学反思日记、上传经验资料,不断的反思,创造性的形成新的实践性知识,从而内化为师范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促使他们走上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培养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为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网络实践共同体在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培养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微格教学是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系统训练的一种常用方式,在教师及师范生培养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能利用网络实践共同体和微格教学这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好的发挥微格教学的作用。

(1)微格教学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当前的微格教学虽然在设备、技术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是很多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网络资源。目前,大学学习是由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的混合学习,在课堂的学习中学习理论等相关知识,而实践共同体就是一种数字化学习方式,通过实践共同体在网络中选择优质的资源,如优质课例的视频资源,学习教学技能,然后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和反思教学获得技能。

(2)师范生通过自主学习、案例观摩,有了自身将要训练的教学技能的初步方案后,开始写教案与学案,集体备课、实践与反思。网络实践共同体发挥它的作用,不仅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个人的备课、教案的编写与反思,还包括学习共同体这个团队的教案的编写、实施过程、整体反思,无论是在阅读网络学习材料、书写和浏览博客,或者是参与bbs论坛的主题讨论,再或者是参加qq群的随机讨论,都需要进行反思。而网络正提供了很好的反思性平台,通过经常性的将自己日常教学研究中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不仅是对自己头脑内部知识的一种整理、深入思考,也是和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和提升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反思、总结、交流、再反思的过程,新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必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多项研究表明,实践机会的缺失是直接导致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应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从综合和发展的视角关注教师自身的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综合提升。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新教师专业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网络实践共同体成为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实践共同体有效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开展微格教学与实践共同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为新手教师提供一个面向真实教学问题并能在行动中学习、反思和提高的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和足够的实践机会,完善培养方式,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第二篇】

实践性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久,但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发展模式和当前实用性的社会相互吻合,因此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供社会需要。当今社会,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到白日化的阶段,人们对于职业教育没有合理的重视,而过多的在意书本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践性较差,不能够更好的培训人才。职业教育在我国尚没有成熟的办学体系,同时又受到传统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因此,方式和内容方面大多数和国外的类似,但又有些脱离当今的社会。加强职业教学技能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一般来说,实践性教学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比较深刻,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的技能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技巧、职业道德、职业从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它们对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实现全民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在多年的职业教学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但是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工作时还是不能够学以致用,这给当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的来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在就学期间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掌握基本真正的技术,缺乏相关的操作技能,再加上一些社会功利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会变差。

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等,都是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要做到教学和就业合二为一。确保职业教育的特色性,生机性和基本的活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保证其基本的技能和生存的能力,使其成为当前就业中重要组成部分。

2.在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要做到教学沟通,也就是说,都要适应当前的形式发展和对于新的教学形式的要求。学校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方面要一改过去的填鸭式和封闭式,取而代之以开放式的教学,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实践,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结合学校的特点,按时定点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起动手能力。

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实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要素,锻炼其过硬的知识技能和水平。在重视职业教育的同时,保证教师队伍的培养,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熟练的技能技巧。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够做到知识渊博的同时,胜任自己的工作,同时熟悉周围的相关课程,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才是真正才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

因此,学校要加大教学基地和设施的资金投入,为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主富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教学真正有机统一的。能教能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输送通理论精技术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3.实践性教学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新形势要求每一个职业学校必须始终将人才质量的培养放在首位,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社会培养全面人才”的教学方针,服务于社会,加强实践性教学,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专业,有针对性的办学同时要重视学校科研工作,实现教学与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形成学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实践性教学的实现手段和途径。

1.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实践性教学设施,搞好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学校必须具备学生可从中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基地和设施,挖掘社会外部潜力,加强纵、横向联系,扩大联合办学和辐射面,建立社会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技能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2.调整师资资源配置,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发挥教师的丰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要求每个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坚持深入实际,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能力培养,在坚持努力提高专业技术理论水平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深入实习基地学习实际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不仅要有一支理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还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建立一支实践技能更高的师资队伍,从瓜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创造必备的条件。

3.改变现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

首先,要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补,使讲授内容能紧密地结合实际,使每位学生所学知识都能。学以致用”。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具、标本、挂图、实验或病例分析等进行讲授,将抽象的理论传授改为直观教学,更要重视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等社会实践中去体会教学内容。这样使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书本理论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同时做好实践性的教学,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各个学校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大改革的力度,重视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从根本上抓好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造就更多的新型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段维峰浅谈高职实践教学的改革,教育教学论坛,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7)。

[3]聂肇正,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湖北长江出版社,(9)。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第三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的赏识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积极将课程学习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促使学生开始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更加牢固的掌握。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赏识教育的特点。

(一)变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

新时期,在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批改学生作业本的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学生一定鼓励的语言和评价,促使学生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基础上,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受到了关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赏识教育在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增加教师同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促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等,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心理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非常渴望教师的赞美和鼓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应用赏识教育法,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更有助于教师将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模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应用赏识教育,能够通过语言及教学模式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拥有更高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赏识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口头的形式来鼓励学生,还可以通过卡片、比赛等形式,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将自身的特长展示出来,并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不断树立坚定的自信。这种教学方式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学习主体,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而新时期,在积极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都能够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还能够在班级同学面前获得教师奖励的大红花等。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逐渐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心理,同时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他人的赞美。

二、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应注重方式方法,应保证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现阶段,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将课程学习内容同小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回忆自身的经历,从而对语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对其进行赏识,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例如,在进行《我是男子汉》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大量收集小男子汉的成长故事,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赞美和表扬,并鼓励学生积极将自身生活中的实例讲出来,同大家一起分享。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二)积极应用新型教学模式。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赏识教育必须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还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判定,也可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鼓励,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多重感官进行刺激,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3]。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等多种模式。例如,在进行《亡羊补牢》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进行成语比赛,通过努力尽量描述,让其他组成员猜,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得到教师的奖赏。在游戏环境下,学生能够对知识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三)构建良好的学生关系。

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构建起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既能够互相帮助,也能够在适当的竞争中互相进步。

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并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氛围,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给予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及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促使其感受到教师的赞扬和同学之间的鼓励、帮助,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更好的表现。例如,在进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努力搜集资料,可以问长辈,也可以去图书馆等,并在课堂中将自身的资料展示出来,从而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和教师的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会更加积极主动。新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积极实施了教学模式及理念的改革,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有效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的。教师通过对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激励,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了解学习中的快乐,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价值,同时应用新型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第四篇】

生物教学论文:“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354000)。

摘要:“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与学习者的旧知识有联系的引导性材料,它具有包罗性广、概括性强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搭建一座从旧知识通往新知识的“桥梁”,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先行组织者”主要以模型、实验、文字资料、概念图、问题探究等形式呈现。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概念内涵呈现方式。

如何帮助学生搭建一条从旧知识通向新知识的“快车道”,构建有意义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和研究的课题。“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这样一条“快车道”。那么,什么是“先行组织者”?它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如何呈现?本文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探析。

一、“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内涵。

“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心理学术语,是指在学习任务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包罗性,并且能清晰地将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它可以是一段文字资料,一个概念、公式或定律,也可以是一个实验、图形或模型等。提供“先行组织者”,是为了实现用先前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新知识,使原有概念对新概念、新知识起到固定、吸收作用,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吸收、同化,或者把新知识嵌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奥苏贝尔特别强调学生的知识储备(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他认为学生能否理解掌握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这种协同作用会导致新知识被同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使之发生改变,进而有意义地获得新的知识。

二、“先行组织者”在生物教学中的呈现方式。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校特色、学生特点、课程要求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重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以恰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一)以模型的形式呈现。

生物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知识”,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详细的规定。模型建构不仅是课程目标之一,也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需要。高中生物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调节模型)、数学模型(如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等。例如,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之后,许多学生对教材中“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这句话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判断什么情况下是“低浓度”,什么情况又属于“高浓度”。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把数学模型――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坐标图(如图1)――作为“先行组织者”呈现出来:由图可知,b点为生长素的最适宜浓度,促进生长作用最强,植物生长速度最快。曲线abc段对植物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属于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低浓度”。其中,曲线ab段,生长素的促进作用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教学论文)ab段生长素浓度为适宜浓度范围内的低浓度;曲线bc段,生长素的促进作用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bc段生长素浓度为适宜浓度范围内的高浓度。c点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无影响,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在曲线cd段,生长素完全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生长素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可见,该范围的生长素浓度为“高浓度”。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在呈现该数学模型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数学“坐标”知识,轻松地解决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这一知识难点。

(二)以实验的形式呈现。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生物现象要通过实验才能作出解释,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理解,生物学的许多理论也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通过实验得到的知识更加真实可靠,让人信服。因此,用生物实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先行组织者”,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还原糖的鉴定,细胞中的糖类以及红糖、白糖、冰糖都是由蔗糖加工成的等知识。课堂上,我以“渗透现象演示实验”(如图2)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展示“问题探讨”中的渗透实验装置,说明烧杯中是清水,漏斗中是蔗糖(白糖)溶液,请学生预测实验结果。)。

生烧杯中的清水变甜了。

师如何检验?

生用舌头舔。

师不卫生,更不科学。再说,蔗糖分子也透不过半透膜啊!

生用斐林试剂检测。

生不行,蔗糖不是还原性糖。

生把蔗糖换成淀粉溶液进行实验,用碘液就能鉴定。

师很好!还有更好的实验方法吗?让大家都能清晰看见漏斗内液面的变化!

生用红糖,因为它也是蔗糖。

师说得很好!漏斗颈液面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生水分子的运动。

师怎样运动?

生蔗糖溶液从清水中吸收水分。

师很好!蔗糖溶液浓度大于清水,蔗糖溶液通过半透膜从清水中吸收了水分。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和讨论,一方面暴露了学生已有知识的缺陷,教师把学生的“错误”当做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机智用“错”,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完善了学生的认识结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认识了半透膜的作用,为本节讲述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都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等知识打好了基础。

(三)以文字资料的形式呈现。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在正文之外,穿插了许多相关的文字资料。如模块首页的“科学家访谈”,每章首页的“引言”、“名言”以及每节教材中插入的“相关信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识链接”、“想象空间”、“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等小栏目。这些文字资料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习注意力、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意义的作用。例如,教学“能量之源――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我把该节教材中的“与社会的联系”作为“先行组织者”:

师同学们,见过种植蔬菜的大棚吗?

生(齐)见过。

师大棚都是用些什么材料做的?

生玻璃、塑料薄膜。

师什么颜色的玻璃、塑料薄膜?

生无色的。

师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茫然,议论纷纷。)。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首先探究的是: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吸收什么颜色的光?

文字资料形式的“先行组织者”最早出现在奥苏贝尔的实验中,主要是在学习新知识前采用概括性的文字表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当然,所用的文字资料不是孤立事件,必须要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相关联,才能达到吸收新知识、改造旧知识、强化认知结构的目的`。可用于课前,也可在课中或课后总结中使用。

(四)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

识,深刻理解了光合作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完善了认识结构。

(五)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

以问题探究作为“先行组织者”,应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出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精心设计课堂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例如,完成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之后,我给全班学生展示了一盆植物,并告诉学生:植物体部分叶片的上下表面事先被透明胶带粘住,经过3天暗处理后,在太阳光下接受两小时光照。然后请学生预测实验检测结果。

生(齐)变蓝。

(许多学生不以为然,认为太简单了。)。

师为什么?

生透明胶带透光,叶片会光合作用啊!

(演示实验表明,叶片并没有变蓝。)。

师透明胶带是透光的,粘住的叶片为什么就不会变蓝呢?

(学生感到困惑,议论纷纷。)。

师光合作用除了需要光之外,还需要什么?

生我明白了,透明胶带把叶片上的气孔给挡住了,二氧化碳无法进入叶片内部,叶片不能发生光合作用。

师很好!

(师生共同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条件。)。

恰当呈现“先行组织者”,有利于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除上述呈现形式外,科学史、思维导图、示意图、模式图、生物标本等也都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

参考文献:

[1]赵占良。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j].中学生物学,(3)。

[2]张连云。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述评[j].科教文汇,(9)。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第五篇】

摘要: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高三学生语文学习的状况对语文成绩提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兴趣、信心、方法师生关系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和错误的认识。这些不良的心理和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三语文复习的效率。因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和端正学习态度,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必要措施。

高三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客观需要这一对矛盾,必然会在一定的程度上给高三语文教学带来压力。只有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迎接高三艰苦学习生活的挑战。为了了解高三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寻找在高三复习迎考这一特定条件下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我们作了一个调查。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并配合个别交谈等辅助手段。问卷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方法,投入时间,课文与复习的关系,师生关系等若干问题,尽量涉及到学生关心的各个方面,以获取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供同行参考。在一部高三(9)(10)班问卷下发120份,收回问卷120份。现就收回的问卷,结合平时分享的“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精选10篇)”,分析如下:

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心的调查。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带有下意识的心理驱动力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因素。就这个问题,我们作了如下调查,结果是:

1.你对语文学习是否有兴趣。

有兴趣一般没兴趣厌倦。

2.你对语文感兴趣的原因是。

提高高考语文成绩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其他。

731287。

3.你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原因是。

基础差跟不上费时多收效少提高语文成绩靠运气学语文没用。

1451305。

由表中可以看出,高三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对语文感兴趣和兴趣一般的学生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点四。这表明进入高三,学生的兴趣心理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高考语文成绩是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占百分之七十三,说明学生的兴趣中包含了更多的趋利因素。或者说,到了高三,由于升学问题迫在眉睫,趋利因素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高中学生较少涉及社会利益,对那些长远利益的感受一般不会非常强烈。而到了高三,由于升学压力的驱动,这个时候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一般比高一、高二强。教师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组织教学,以提高复习的功效。但另一方面,趋利心理是以取得某种具体利益为目标的,一旦不能达到,必然会造成十分沉重的负担。高三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上还比较脆弱,对提高语文成绩的艰辛认识不足,一旦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成绩不能提高,就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最终会反过来影响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调查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原因中,费时多收效少占了主要的因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艰苦性、积累性、长期性,从而培养学生坚韧的学习精神,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学习基础、自信心的调查。

1.在高考学科中,语文是否是你的优势学科。

语文属于优势学科一般学科较差学科差学科。

2.你对语文这一学科是否有信心。

有信心比较有无所谓担忧。

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反映出自信心的程度。认为语文是优势学科的,虽有百分之十八点二,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都认为自己对语文有信心,因为所谓“优势”只是相对而言的。选择“有信心”的学生,在平时的考试,成绩一般都在年级150名之内,这部分学生仅占百分之二十五。而对语文成绩表示担忧的学生,其中一部分在平时的考试中,也取得过较好的成绩,但极不稳定,上下浮动可能相差三四十分。这种情况,常常会成为影响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原因,这类学生,达到百分之四十七点五之多,值得我们注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积极的评价,肯定成绩,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高原现象,寻找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以稳定和提高学习成绩。这些学生中,有些学生高一高二对语文的自我感觉不错,书确实读得不少,写一些自由抒发感情的文章,也往往能写出精品,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属于学习的尖子。但进入高三,考试成绩却不如人意,往往考不出高分,因此很沮丧,对语文缺乏信心。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说明目前的这种考试方式还有不够科学,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选择题,就多少有猜谜的成分。另一方面说明,考试是一门科学,必然有它内在的规律,不管你读过多少书,写过多少优秀的文章,不掌握这个规律,也很难考出理想的分数。一些专门从事写作的老作家,面对着语文高考题,有时也会束手无策,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高三复习这一阶段,有必要让学生掌握高考命题的一般思路及解题的技巧。不作一些解题训练,是很难提高成绩的。此外,高三的语文成绩,和平时的积累也有很大的关系。到了高三,尤其要抓积累,该背诵的课文,该记住的词语,要下功夫去背诵,记忆。有些学生不愿意在记忆上下力气,没有一定的积累,必然要影响成绩,从而影响信心。

自信心的不足,跟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国内有研究者指出,语文学习不像数理化那样纯逻辑纯理性,它不仅需要有理性的分析,更需要有情感的体验与参与。它的“理”不是什么公理、定理,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事理、情理。自然科学中的公式定理可能是永恒不变的,但生活中的定理却不可能永恒不变。时代的变化,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甚至性别、性格、年龄、地位等差别,都会造成社会生活中的情理变化,而语文的内容却恰恰涉及到古今中外的社会人生。因此,学生觉得语文难学,注意力难以集中,成绩起伏不定,难以获得成就,宁可将时间花在数理化上,道理就在此。

自我评价低,自尊心、自信心的自我调控水平低,是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根据自信心的高低,能够预测到语文学习成绩的发展趋势。自信心低的学生,很少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总是归因于偶然或任务容易完成等外部因素。对学业失败则往往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或缺乏能力。因此,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学生语文复习成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教材、教师评价的调查。

1.你认为学好课文对提高高考成绩有无帮助。

有帮助帮助不大没有帮助。

2.你认为背诵课文对提高高考成绩有无作用。

有作用作用不大没有作用。

3.你能否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能大部分能小部分能不能。

4.你能否适应高三老师的教学方法。

能基本能无所谓不能。

从上表可以看出:1、认为学好课文对提高高考成绩有用的占%,说明多数人对课文的学习还是重视的。但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学习课文对提高成绩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部分同学身上还没有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的质量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这一部分同学虽然没占多数,但他们对课文学习的认识,必然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上采取应付的态度,从而影响到班级的整体学习气氛和效果。2、认为背诵课文可以提高成绩的,达到了三分之二强,但从背诵的结果看,真正能将要求背诵的课文全部背出的,仅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只能背出其中的小部分,说明在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活动中重讲解轻诵读,重练习轻积累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到高考复习的质量。老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虽然在时代性、艺术性方面并不是每篇都是精品,但在语言方面,可以说基本上称得上典范。由此看来,轻背诵,轻积累,已经成为制约语文高考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3、在课文背诵调查栏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背诵课文很重要,但要背熟比较困难。说明高三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层次已经从兴趣层次转为以趋利心理为主。从%的学生认为背诵重要以及%的学生仅能背诵小部分或1篇都不能背诵这两个数据来看,理论上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各门功课压力大,时间紧张外,还跟这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缺乏意志和坚韧精神,遇到困难,往往知难而退有关。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4、高三的语文教学,大部分时间要用来总复习,教学方法跟高一、高二相比,必然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各种原因,到高三时,学校还可能对任教教师作一些调整。教师教学个性的差异必然会使习惯了前任教师教法的学生跟新任教师之间存在着一段时间的磨合期,能否尽快适应高三教学与新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及学习环境中的其它因素较好地吻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三语文复习的质量。问卷调查表明,尽管有百分之五十三点二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百分之三十六点六的学生认为基本能够适应高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但还有百分之三点六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百分之六点八的学生认为不能适应,也就是说,百分之四十六点八的学生对教师的教法还有不够满意的地方,在教法方面,教师还有一定的挖潜必要。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和他们的认知风格有一定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同认知风格的教师会表现出自己所偏好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而教师又容易以自己的认知风格来要求或评价学生,跟自己认知风格一致的学生,容易受到老师的欣赏或赞扬,学习中倾向于给评价高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线索,或提出一些小问题来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在课外,这些同学跟教师的交流和接触也比较多。而对学法跟自己认知风格不一致的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会直截了当告诉他们错在哪里或说出答案,课外的交流和接触也比较少。同样,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对教师提出一种评价和理解,对教师产生不同的期望。若教师出现的行为与其所预料的行为大相径庭,则会影响到师生的合作。学生的认知风格如果跟教师的一致,则容易接受这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比如女生心理比较细腻,感情也比较丰富,认知风格和她们基本一致的女教师比较受她们的欢迎。

四、学习计划、习惯的调查。

1.制定学习计划及落实情况。

有计划并能落实有计划多数能落实有计划不能落实没有计划。

25262425。

2.当天的语文复习计划你是否能够完成。

能完成多数能完成少数能完成不能完成。

3.你认为你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否好。

好较好一般不好。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大体上有一个复习计划,占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也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的语文复习处于无计划状态。而制定了计划的同学中,真正能完全落实计划和基本能落实计划的仅各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不能完成计划。因此,总体看来,有近一半的学生的语文复习处于无计划或有计划不能落实的状态。这种情况,必然会给语文复习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计划不能落实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别的学科功课多,挤占了时间,也不排除学生自制力不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一因素。有些同学语文成绩长期不能提高,学习自信心不足,与此不无关系。

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跟学习的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具体表现在,上课不是努力思考,而是等待教师分析讲课材料,公布答案。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就不知如何着手去阅读1篇文章或解答问题。所谓认真听讲,也只是将老师的板书记下而已。作业拖拉,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考前不认真复习,而是希望教师缩小复习范围,透露信息。作业、作文靠抄袭,考试靠作弊,更是缺乏独立性品质的突出表现。表中的数据表明,高三学生中还有百分之一十三点六的学生认为自己语文学习的习惯不好,一半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习惯一般,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

五、学习方法的调查。

1.你的学习方法主要是。

听讲课看资料做练习看资料做练习听讲课听讲课看资料做练习思考。

2.你的记忆方法主要是。

反复读自问自答尝试记忆。

3.除上课外,你每天用于语文复习的时间是。

1小时或1小时以上至1小时小时左右基本没有。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积累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有意识的记忆,二是靠潜移默化的陶冶。后者主要靠平时广泛的阅读,前者主要靠有目标的诵读。而诵读离不开一定的记忆方法。记忆的基础当然是反复,但没有目标的反复实践证明效率是极低的。从上表可以看出,这种无目的诵读在学生中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达百分之六十一多。采用自问自答方式记忆的,仅占百分之二十三,运用尝试记忆法的,则只有百分之一十五点八。记忆方法的不科学,决定了记忆效率的低下,而记忆效率的低下,又容易使人失去记忆的兴趣,对记忆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指导,应该作为学法指导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高三的语文复习一般要经过三个环节,一个是听老师讲,一个是写,就是大量做题,一个是想。“听”是听老师作解题的分析,明白解题的思路。“写”是通过大量做题,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及背景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解题能力。“想”是领会高考题目的一般思路和能力的要求,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什么,在解题思路和解题实践中间搭一条桥梁,寻找解题规律,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三个环节中,“想”是核心的环节。如果不“想”,“听”和“做”都没有用处。大量地不经过消化地做题,占用了“想”的时间,不能提高复习效率。从表中可以看出,真正能够有意识地把思考与听讲、练习结合起来的学生并不多,仅有百分之一十七,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进入高三,由于既要上新课,又要展开全面复习,各门功课都很重要,于是时间便显得非常紧张。在各种因素都相等的情况下,时间投入的多少,便成了决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上表看,每天投入一小时者,不到百分之十,百分之十点七在半个小时到一小时之间,百分之二十五点五在半小时左右,近百分之五十七的学生除了上课基本不花时间在语文上。高三学生一天的实际学习时间,除了上课,往往在六小时以上,每科平均时间应不少于小时,用在语文上面的时间,并没有达到平均数。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产出,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尽管由于学科特点,语文学习重在平时即高一高二的基础,但跟其他学科一样,没有最后阶段的冲刺,不用相应的时间去梳理知识,去强化记忆一些必考的内容,去把握命题与答题的思路,要想提高高考语文成绩,是比较困难的。

六、几点思考。

(一)高三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变化,总体上说趋利心理占了较大比重,学习动机得到了强化。这是高三语文复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应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完成复习计划。但趋利心理的弱点是相对来说不够稳定,在一定时间内成绩一旦不见提高,学生就容易丧失信心。教师在复习中,要注意考虑复习内容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进行复习,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复习阶段,都有机会获得成就感,从而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材料,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语言进行思维训练的范本。按照叶圣陶“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理论,课文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内容,不仅要学,更要熟悉背诵。没有量的积累,便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语文学习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既无从开阔视野,通达事理、情理,也难以更好地、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从高考的角度说,课文的作用有三:一是帮助同学积累背景知识,例如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不读鲁迅的小说学生,就和读过鲁迅的小说的同学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为写作服务,因为读写结合,把课本上的范文理解清楚,对写作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三在课堂上利用课本也同样可以做信息阅读的训练,因为课本在文章的规范性上,和高考用的现代文阅读文本非常接近。高一、高二重领悟轻积累、重讲解轻背诵的语文教学,势将给高三的复习带来十分不利的因素,成为制约高考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如何正确认识课本规范性的特点在帮助学生积累背景知识、熟悉典范的现代文的写作方法以及提高信息阅读能力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三)到了高三,仍然要面对全体学生,教师要发挥自己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但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尊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同时,一方面尽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训练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的认知方式更为科学,更有利于学习,这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四)高三学生终究只是十八岁左右的青年,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加上语文高考内容大于教材内容而多少给复习带来的具体困难,更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如何在语文复习中渗透心理品质的培养,解决这个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第六篇】

扣开孩子的心灵之门――以名著《三国演义》教学为例谈语文课外阅读交流课的策略。

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的知识积累,是学生全方位获取语言信息、立体化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将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落到实处,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功夫在课前。做好阅读交流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外阅读前,学生往往对要了解的名著知之甚少,有些甚至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就某本书进行细致的指导。我想至少达到以下目标。

1.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现在的学生宁愿每天花两小时看电视、聊天,尤其是六年级学生,面对网络游戏可以废寝忘食,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因此,我们要想促进学生阅读的实效,首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选的方法也不外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世界,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自然走近课外阅读。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六年级学生对这本名著还是有些了解的,但多数了解是片面的,有些甚至张冠李戴。看到这一点,我就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人手,本着正本清源的思想,我将游戏情节与名著内容相比较,同时还告之以历史真实。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名著提起了兴趣,也逐渐认真地读书了。

2.训练良好的读书方法。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们也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步骤。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按由浅人深的原则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初级阅读:主要读出基本的字句,了解书的结构、作者、序、摘要、目次、版权页等项目。

(2)检视阅读(略读):了解关键情节,叙事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

(3)分析阅读(精读):彻底完整地阅读,充分地理解和消化,做批注,做摘要、笔记。写读后感等等。

(4)比较阅读:同时读几本不同观点的评论,再读一些历史书籍,如《三国志》《资治通鉴》等等,了解历史真相,研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升华在课内。把握阅读交流方向。

小学生虽已有了较强的求知欲,但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他们的阅读常常带着盲目性,易受自己的思想认识、兴趣取向,社会不良倾向等等的影响。(语文教学论文)因此,在阅读交流的课堂上,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学生阅读交流的价值观取向。如何把握住这种方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精心设定话题。

阅读交流会中的讨论是核心环节,讨论效果取决于话题的设定是否合适。比如《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值得讨论的话题很多,而我所选择的话题是对“三国英雄”的再认识,贴近学生生话,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我牢牢地把握方向,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所谓英雄是“胸怀天下,惩恶扬善,为民请命”的人,目的是使学生对英雄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受原著“抑曹扬刘”的这种封建正统观的影响。

2.关注内容交流。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多元的,除了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外,还有语言风格、表现形式等的影响。作为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有必要对这些作适当的渗透与引领。我在上阅读交流课时,就引入了曹操的诗歌《短歌行》,目的除了通过诗歌来认识曹操的志向,感受曹操的英雄品质之外,还有就是让学生了解四言诗的结构,语言表现形式等等,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做一些准备。课堂上我还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大气磅礴,尝试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说均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影响在课外,享受阅读交流乐趣。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我认为阅读课更应注重课外的影响。

1.适度拓展。

一本好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仅靠一节课,或一个月的.交流远远不够。我认为阅读交流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促使学生对书本内容进行再挖掘、再思考,从而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所以课后拓展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的阅读课上,我也设计了这一环节,如下。

(1)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其他英雄人物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写1篇读后感。

(2)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了解历史和英雄人物。

2.建立平台。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后,我们还应该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把读到、听到、看到的故事讲给同伴们听,把他们的阅读成果汇报给同伴们看。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实现了“内在”语言积累的“外化”。成果的汇报形式无疑是多样的,从课前的“谈天说地”到“读书园地”墙报到各式各样的比赛活动,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欣赏表演、交流辩论会、自办小报展等等。总之,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远航。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我想首先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到并开启那扇阅读之窗,让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这样,学生才能爱上书籍,自觉地去“经典”的海洋中尽情邀游。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第七篇】

摘 要:教育家约翰·杜威呼吁“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更是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卓然高论,发人深省。论述了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强调了实践教学的意义,主张让大学生在实际体验中获得真知灼见,在检验中让真理熠熠生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综合素质;知行合一

“百闻不如一践”,思想政治教育要具备深厚的基础、达到良好的效果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植根于生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提倡理论与实践并进,切实履行知行结合,下面逐做论述。

1.感受深刻

“道德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是做事的主要内容。”前一句说明思想政治的重要,后一句说明实践的重要,因为做人就是实践的具体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参加实践活动中丰盈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陶冶情操,洗涤心灵,感染精神,唤起爱心,增强责任感,提高洞察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2.激发豪情

做为一个有抱负的人,志须如宇宙恢弘,心要似莲花高洁。而这种豪情,需要实践的激发。实践过程中团结合作、群策群力、百舸争流,奋勇前进,对团队精神、集体意识以及个人成长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3.锻炼能力

在教室外吸到的空气,总要比教室内的新鲜;在实践中得到的感受,总要比课本中的丰富。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了不惧艰辛、一往无前的勇气,促使他们得到锻炼,勇于开拓,提高能力。

4.培养爱心

深入社会,感受生活,接近大众,关注民生,参加过环保实践,就会懂得保护环境;进行过奥运宣传,就会有民族自豪感,就会对国家充满奉献之情;进入过老年公寓,就会对年迈者、对鳏寡孤独生起怜悯之心;看到过山区的贫苦现状,就会受到震撼,就有努力求知,将来救助贫苦大众的思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听同事说,在校园不远的小区马上要举办一个“奖励好媳妇、帮助孤寡老人”的活动,情况是这样的:活动是居委会和传统文化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一位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的会员在小区做五金生意,这次活动所有的资金都由他一人承担;他装备了1000份礼袋,每个袋子里面装有五份礼品,其中包括弟子规、了凡四训、颜氏家训三本书,一张容量非常庞大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的dvd光盘和一份《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这位善良的人请居委会帮忙选出小区的十位孝敬公婆的好媳妇、十户需要照顾的孤寡或者贫困老人,除了有礼品赠送,这二十家还赠送一袋大米、一袋白面和一桶油。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位善良的人,他几乎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他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家务,以劝导人心向善为事业。在他的`汽车上,贴满了“学习传统文化、争做道德人士”“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不能等”“随处赠送传统文化书籍”等大红标语,十分醒目。因为这个活动是星期天举行,于是我决定,带领学生参加,做这个活动的义工。

哭……他们每个人也得到了一份礼品,但是他们坚决只接受一份,说同学之间可以争相传阅。我看到很多学生默默无语,我心里明白:这次实践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力量!

回到教室,趁热打铁,我带领大家做了交流、总结。我对学生说:“情之最可宝贵者,无如真诚;爱之极被称扬者,莫过无私。”这个活动的组织者,他付出的就是真诚的情感,就是无私的爱,这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这就是精神的升华!

从那以后,我不知道学生在背后都具体做了些什么益于他人、感恩亲人的事情,但我从表面看来,他们都收获了很多,学生都慈颜含笑,彬彬有礼,礼让宽容,我看在眼里,笑在心间,我深深感到实践让学生感触到爱,而爱不能繁衍爱。

综上所述,教学心得多多,难可俱陈,简言之就是经历带来的感受要比书本真切。司马迁就曾感叹:“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行”,说的就是对缺乏实践的遗憾之语。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实践是理论的根基,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加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 四川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第八篇】

“后教”并不是指教师的系统的讲授,而是侧重于“点拨”,结合学生“先学”情况对学生的相关疑惑加以解答,对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

在“后教”的认识上,容易出现误区:学生已经先期学习,因此,课本涉及到的例题,在讲解的时候,有的学生不愿意听,一知半解的学生也容易分心走神。这种认识并不准确,因为学生完成了“先学”步骤,在教学上就可以选取一个更高的平台进行讲述,把“后教”作为学生思维连线的一个关键触发点。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第九篇】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并分析了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经济法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所以不高,既有学生的因素,更主要是教师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经济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学情调查分析。

1.学情调查。

笔者于3~5月对某高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10级三个班和11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使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75份问卷,调查问卷采取态度量表和开放题形式,在态度量表问卷填写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对有些问题没有填写答案,并不影响调查效果。

(1)会计专业学习情况调查。就问卷调查情况而言,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得很一般,比例占%,认为自己学得好的学生占%,学的比较好的学生占%,此外,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的比较差。

(2)对经济法课程认知情况。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经济法课程比较重要,这个比例占%,12%的学生认为经济法不重要,还有5%的学生认为经济法不属于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

(3)对经济法课程的喜欢程度。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只是一般喜欢,占66%,只有6%的学生喜欢,7%的学生比较喜欢,%的学生不喜欢。

(4)对经济法课程学习的难度认知。%的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存在一些难度,%的学生认为有难度,认为没有难度的学生仅有%。

(5)是否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完全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占28%,%的学生能够在少数情况下预习,22%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预习,仅有%的学生能够做到每次都预习。

(6)对课堂中所进行的案例练习采用的方式调查(参与程度)。%的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和同学讨论完成,%的学生将讨论和独立完成结合在了一起,没有理会课堂案例练习的学生大约有%。

(7)小组合作学习收获程度。认为没有收获的占%,认为有些收获的占%,认为收获很大的占12%。

(8)参与课堂讨论情况。%的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的学生会偶尔参与,2%的学生不愿意参与进去。

(9)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的原因。%的学生因为不会而不愿意参与讨论,%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50%的学生并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喜欢听别人讲的占%,怕说错、怕同学笑话的占%,不喜欢思考的占5%。

(10)课后复习巩固情况。经常复习的占%,较少复习的占%,偶尔复习的占%,没有复习的占%。经常花时间做课本上的习题和印发材料上的课堂训练题的占%,较少花时间做习题的占%,偶尔花时间做的占%,没有做的占%。

2.学情分析。

由于上述五个班已在三年级参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五个班平均通过率为45%,通过访谈部分学生得知,学生的课程学习存在分化现象。从上述问卷调查、部分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积极性普遍不高的原因主要有:

(1)专业学习不好影响经济法课程的`学习。

(2)部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还未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3)课堂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有待进一步提高。

(4)部分学生学习无动力,考试无压力。

(5)部分学生因为未做到课前预习和复习,上课听不懂,失去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

二、对策。

从上述学情与教情两方面调查分析来看,经济法课堂教学沉闷、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差,既有学生的因素,更主要是教师的因素。任课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切实做到删繁就简,对于课堂内容要做到精讲。在安排教学内容难度时要恰当,确保符合学生当前的学习需要和将来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将其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结合,重视能力本位,对于每一个课程的单元教学内容应该精心设计,选择的案例应该和现实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课堂中进行的案例分析训练就是现实中经济法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3)对于每一次讲课所需要准备的知识和技能,都应预先告知学生,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准备,避免学生因听不懂而无法参与课堂互动的现象,也能避免教师辛苦讲课,教学效果差的情况。

(4)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5)教师应将经济法学习的相关技巧和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若能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和方法,不但能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盲目、畏难的情绪,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信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6)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适当的布置训练作业,实现和课堂的互补。针对课堂上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精心设计分层次的案例训练题,并在晚自习下班辅导,尽可能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解答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成就感。

2.加强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转变观念,不再把自己当成课堂教学的权威,应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和谐相处,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接纳教师。

(2)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讲课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听懂,而不只是关注自己的上课进度。对于没有听懂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反思,注意自己讲课的语速、表达的清晰度,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提问时,教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允许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即使错了也无妨,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言,认真思考,乐于发言。

高三生物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第十篇】

实践性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久,但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发展模式和当前实用性的社会相互吻合,因此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供社会需要。当今社会,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到白日化的阶段,人们对于职业教育没有合理的重视,而过多的在意书本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践性较差,不能够更好的培训人才。职业教育在我国尚没有成熟的办学体系,同时又受到传统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因此,方式和内容方面大多数和国外的类似,但又有些脱离当今的社会。加强职业教学技能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一般来说,实践性教学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比较深刻,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的技能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技巧、职业道德、职业从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它们对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实现全民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在多年的职业教学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但是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工作时还是不能够学以致用,这给当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的来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在就学期间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掌握基本真正的技术,缺乏相关的操作技能,再加上一些社会功利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会变差。

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等,都是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要做到教学和就业合二为一。确保职业教育的特色性,生机性和基本的活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保证其基本的技能和生存的能力,使其成为当前就业中重要组成部分。

2.在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要做到教学沟通,也就是说,都要适应当前的形式发展和对于新的教学形式的要求。学校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方面要一改过去的填鸭式和封闭式,取而代之以开放式的教学,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实践,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结合学校的特点,按时定点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起动手能力。

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实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要素,锻炼其过硬的知识技能和水平。在重视职业教育的同时,保证教师队伍的培养,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熟练的技能技巧。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够做到知识渊博的同时,胜任自己的工作,同时熟悉周围的相关课程,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才是真正才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

因此,学校要加大教学基地和设施的资金投入,为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主富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教学真正有机统一的。能教能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输送通理论精技术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3.实践性教学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新形势要求每一个职业学校必须始终将人才质量的培养放在首位,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社会培养全面人才”的教学方针,服务于社会,加强实践性教学,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专业,有针对性的办学同时要重视学校科研工作,实现教学与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形成学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实践性教学的实现手段和途径。

1.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实践性教学设施,搞好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学校必须具备学生可从中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基地和设施,挖掘社会外部潜力,加强纵、横向联系,扩大联合办学和辐射面,建立社会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技能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2.调整师资资源配置,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发挥教师的丰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要求每个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坚持深入实际,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能力培养,在坚持努力提高专业技术理论水平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深入实习基地学习实际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不仅要有一支理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还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建立一支实践技能更高的师资队伍,从瓜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创造必备的条件。

首先,要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补,使讲授内容能紧密地结合实际,使每位学生所学知识都能。学以致用”。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具、标本、挂图、实验或病例分析等进行讲授,将抽象的理论传授改为直观教学,更要重视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等社会实践中去体会教学内容。这样使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书本理论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同时做好实践性的教学,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各个学校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大改革的力度,重视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从根本上抓好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造就更多的新型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段维峰浅谈高职实践教学的改革,教育教学论坛,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3]聂肇正,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湖北长江出版社,2010(9)。

59 2166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