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论文【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社会现象论文【汇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现象的论文【第一篇】

浅析社会冷漠现象

摘 要从几年前的彭宇案到近几年的小悦悦事件,社会科技在不断进步,中国的经济正以正增长的速度不断攀升,国民素质也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开展取得不错提升,然而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群体意识在淡薄,冷漠程度在上升,这真不能说是什么好现象。但是这又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关键词社会冷漠;根源;社会公德;社会工作

一、社会冷漠现象的阐述

几年前的“彭宇案”,大概有不少人已经失去了印象。一位热心帮助被车撞到的老太太并将其送至医院的好心人,没有等来一声感谢,却等来了一张意料之外的法院传票。社会舆论的轰动,人们的热议,质疑终究敌不过目击者的集体失语。在现代法治社会,目击者可谓是重要的见证人,可他们的漠视冷淡导致了“彭宇案”这一意料之外的案件发生。是我们的常识错了么,难道助人为乐错了么,为何帮助人却换来质疑?如果我们的肇事者能主动承担责任,赔付医疗费用;如果目击者能协助交警找到肇事者,那么也许这一悲剧就不会发生。“彭宇案”的发生是个出人常识能意料之外的话,那么由“彭宇案”引发的一系列经验之谈可谓是极大的笑话。近两年来,很多人或鉴于“彭宇案”事件的教训,或因为有类似于好心却招来讹诈的经历,路边的老人摔倒就很难再见到有好心人的搀扶慰问。这是因为常识出错带来的后果还是说我们公民的道德心在集体缺失呢?

在2011年,发生了一件更为令人心寒的“小悦悦”事件,在广东一条菜市场街上,可怜的弱小的身躯先后经过了几辆车的碾压,却无一肇事者跳下车查看,经过的数几十位路人竟无一人发现,就是有看到的也没有多关注几眼,还以为是一团什么东西,如今好奇害死猫的道理已经逐渐被人们意识到甚至奉为真理,所以这样一个生命在遭受伤害时,没有一个路人关注到似乎也不足为奇,连在街边的商店店主也声称生意忙没关注。听听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把这样一个软弱的生命当作了什么,如此视而不见。最后还是一位七十多岁的捡垃圾的老太太发现了这可怜的孩儿。可弱小的生命终究还是经不起这般的摧残啊。小悦悦的逝世也算是对那些自私冷漠不愿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的一种控诉,想必对他们也造成了心理及灵魂上的撞击。

二、社会冷漠的根源——道德信仰的缺失

一个民族如果总是很难达到一个核心的价值共识,那就很难不发生问题了。老人倒地了,没有人上前救助;小孩子被汽车碾过了,路人扬长而去。也许我们该谴责这些冷漠的人,可是,我们本身就是冷漠的人。

2011年10月19日,中国政府温家宝主持了国务院的常务会议,指出“诚信缺失,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平,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此话指点出了事实;可是,人们该扪心自问,为什么诚信会缺失?为什么冷漠会产生?

康德曾有过这样一句名言: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这就是典型的道德信仰。一旦有了这种道德信仰,就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按照道德信念坚定地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和是非善恶的判断。在建国初期,全国人民为了共同的富强愿望,对集体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坚定不移,有了共同信仰基础,自然人们就能团结起来,这种信仰当然也包括道德信仰,这种信仰成为团结和凝聚,使人们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然而市场经济利益机制的冲击下,教育式的道德说教难以激起人们内心的强烈认同,无法形成坚定的道德信仰。

旧的道德信念已经瓦解,而新的道德信念在人们心中还没有真正建立。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怎么能不冷漠呢?什么是冷漠?冷漠就是一种罪恶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就是一种没有是非的状态;就是一种什么都不信,只信谣言的愚昧;就是生活政治化,然后政治商业化;就是把教育政治化,同时把教育“去人性化”;就是把礼仪礼貌当成是弱者的示弱表现;就是用炫富来抵御世俗的鄙视;就是用极权来饮鸩止渴;就是把腐败当成胜利;就是把正义当成无能;就是把正直当成失败;就是怀疑一切的同时鄙视一切。

荣获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韦塞尔于1999年为冷漠下过定义。他说,冷漠的社会中只有三种人,即凶手,死者,旁观者(the killers, the victims, and the bystanders);冷漠是一种奇怪而不自然的状态,人们分不清黑暗和光明,分不清早晨和黄昏,分不清罪与罚,分不清残酷与同情,分不清好与坏。这位出生于罗马尼亚,受尽纳粹折磨的犹太人把冷漠看得通通透透。 的确,道德信仰的缺失使社会公德缺失,诚信缺失,直逼我们走上了冷漠的道路。社会冷漠的根源就是道德信仰缺失造成的。

三、对策

对于近来频频出现的各大高校校长的“撑腰体”,可谓是犹如一阵春风吹入人心,人们似乎渐渐找回了曾有的那股信心及热情。可惜啊,春风就是春风,不稳定,不深入,实际上在付出行动的又有多少呢?

对此,我想我们的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来维护好心人的合法权益,让助人为乐的风尚继续发挥其应有的鼓舞作用,并大力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当然,最重要的也是解决问题关键的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向,不要迷失了方向,要在思想上先入为主,认识到道德信仰的可贵,分析曾经迷失的错误,吸取教训,党、政府应该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满怀信心地去解决这一严肃问题。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利益出发点,以帮助他人为事业的中心,并通过专业的知识、技巧,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专业。所以对于社会冷漠现象,社会工作者也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努力做好榜样,在服务案主同时渗透相关内容,使社会能处于温馨和谐的氛围之中。

社会传媒作为社会舆论的关键,应积极提倡中华优良传统美德,宣传党中央政府的先进思想理念,监督公民的行为,督促政府加快社会和谐建设进程,对不良行为加以批评 。

总之,对于社会公德心的缺失,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去找到它并完善它。希望类似于“小悦悦”、“彭宇案”的事件不再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被金钱迷失了双眼,更不能让冷漠蒙蔽了我们的公德心。

反思社会现象【第二篇】

反思社会现象

当我听到小悦悦因伤重离世消息的时候,心疼万分,不仅仅是小悦悦的离开而悲痛,更多的是因为“冷漠”而悲痛。

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天空渐暗,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两岁的小悦悦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像往日一样,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运突然降临,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悦悦撞倒卷到车底,右侧车轮从悦悦胯部碾过。司机停了一下车,又加油门开走了,后轮再次从悦悦身上碾过。痛苦的悦悦已无力大声呼唤妈妈,更无力挣扎。一个目击者从她身边走过,看都没看她一眼。又有两名路人从悦悦身边经过,同样漠然不理。这时,一辆小型货柜车开了过来,司机好像没有看到地上的悦悦,再次从她身上碾过。此时的悦悦已经一动不动。接下来的5分钟更像一场噩梦,有十多位路人从悦悦身边走过,每个人只是看了看,没有人伸出援手,哪怕是打个电话求助。路边的店铺里似乎也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人出来看一眼。就这样,先后18人从悦悦的身边走过。10月21日记者在网上了解到,2岁女童小悦悦,她的真实名字叫王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20xx年10月21日零时32分去世。之前,医生说车祸已经造成小悦悦特重度颅脑损伤,接近脑死亡,情况很不好,最乐观的。估计是植物人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其根本原因是,很多人可能是会担心被栽赃,以为这是设了一个局,因为这个之前确实在20xx、20xx年南京彭宇案件,一个路人去救一个前面的老太太,反过来被老太太所栽赃,最后打到法院,法院不但是没有维护这个人,反而是维护了这个老太太的利益。所有这些就等于是法律为社会道德,大家互相不信任树立了一个坏的例子。这类例子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没有被新闻媒体报道的例子举不胜数,在我身边就曾发生过,说句实话,当今社会让谁看见一个老人倒在路边,谁都会三思而行的,而思过之后又会有怎样的行动?扪心自问,是党给我们授的教育错了?还是这社会变了?不,绝不是。中央政府早已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和谐不是空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回放整个事件,让人们从中读到的似乎除了冷漠还是冷漠,冷漠的司机,冷漠的路人,冷漠的心灵。由此,我们不禁感慨,现在的人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么冷血和没有人性?而导致这种人心冷漠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使然,因为人们之间的各种误会和观念,导致彼此不那么信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便也滋生。就像现在大街上跌倒了老人没人敢扶,是因为扶人者害怕自己遭讹诈,做了好事不讨好。好人难做或许成了每个人在面对突发危难事件时的一种纠结和犹豫的自我保护符,在面对他人遭遇生死的关头,也不敢再轻易出手相助,选择了冷漠,选择了漠视。

冷漠的司机为什么如此冷漠?我想,他天性不是这样的,他选择冷漠是他害怕受害人家属更冷漠。一旦孩子落下什么终身不可治愈的后遗症,他想到的是身后更可怕责任――终日守在医院,再不能养家糊口,家庭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甚至会妻离子散,老人忧郁而终,亲朋好友会因为害怕借贷而远离,其结果生不如死。一旦事情发生,不是你死就是我死,反正你也这样了,就给你一个痛快,于是二次碾压,悲剧发生。我访问过很多司机,他们大多会有如此想法:他们会说,我宁愿害死一个人,也不愿意害死我一家人,也就是说,二次碾压,是在救我及我全家人。正是这种本位思想导致此类事件频频发生。

可悲的现实主义思想,让人想想就不寒而栗,这社会是怎么了?

再说说冷漠的过路人,第一个人看到这个悲剧时,他会想,真惨,我要不要救他?会不会被误会?会不会被讹诈?又不是我的错,被讹诈的事天天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心人一定会有,他会得救的。我虽不能做好人,但我决不是坏人。就这样想着,就这样走过。第二个人也是如此,如此如此……走过18个人时,事情就令人发指了。

话说拾荒者陈贤妹,自认为做了一件正确而平常的事,一夜之间被各大媒体炒为名人,奖金,报道接踵而至,记者每日跟踪采访,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拾荒,有苦难言。做好事是应该的,也是愿意的,但这事后所发生的事恐怕是她始料不及的,也是她不愿意发生的事吧!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全民都如此善心,这事儿怎会如此沸沸扬扬吗?又怎能会扰乱她的正常生活?

如果车轮下躺着的是你,你会不会希望有人救你?当你数过十八双脚在你身边绝情而去时,你远去的灵魂会不会原谅他们?再问一声肇事司机,要是你的亲人如此在车轮下,你会不会再次碾压吗?或者下车再捅上几刀?难倒你不是父母所生?你的心是铁打的?我愤怒,愤怒之极!

事件被报道后引发广大网友热议,人们在怒斥肇事司机和路人冷漠的同时,也为拾荒阿姨的行为感动。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则是,何以类似的悲剧一再上演?何以我们的社会竟如此冷漠?我们更希望的是在网络上义愤填膺的你我,在现实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不要成为那冷漠的第19个路人,人们真的希望雷锋在人间重现,我们不会连一个拾荒者的素质都不具备吧!连日来,该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社会道德深刻反思。我在反思,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也在反思?

社会现象的作文【第三篇】

在我看来,社会责任就渗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

作为社会大集体的一员,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大机器良性运作的一个螺丝钉,发挥自己的功效,就是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也许,这样的社会责任显得很普通平庸,但是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又不是神,没有几个能一踏入社会就能呼风唤雨,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如今,我们也时常可以从电视上看到,获得全国劳模称号的人也是极其平凡的社会中的小人物,他们热爱自己的岗位职业,心怀着社会责任,也能坚忍工作的劳累与抵住各种腐败的诱惑。他们的平凡造就了他们的不平凡,最终他们对自己岗位的兢兢业业不仅使得社会运作得以良好有序地展开,也使得他们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很好地承担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对于这样的人,不用大谈特谈社会责任,他们的生活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促进着社会的良性发展。社会责任对他们来说,不是口号,是融入在观念和血液里的生活习惯与处事准则。

然而,在社会中我们也不乏可以看到有些人做着一些不符合社会文明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事情,程度大小各有差别,但性质是一样的。例如,有的做着老百姓选举出来的官却背地里想尽办法贪污各种各样的钱,有的明明放着正经的事儿不做非要去破外各种便利大众的公物,有的自己心态不正地无处发泄却举着凶器到处迫害无辜的群众等等。面对这些人,不要对他们提有利于大众的社会责任,能使他们走上社会的正道上是首要的一步。

其实,我觉得社会责任,有就有,没有真的很可怕。有时候,真有一种“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感觉。没有社会责任的人,做出的伤天害理的事,对社会大众的危害是巨大的,例如“昆明火车站”事件。但是,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不都是社会孕育出来的吗?是不是正是我们社会大机器中某个零件还存有不完美不人性化的疏漏,才导致了这些人的人性上的欠缺呢?我们社会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是不是对这些群体还没有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呢?要是我们能在根本上做好是不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此类危害事件呢?

这些问题可能只能是问题,没人能给出准确有把握的答案。但是思考过这些问题的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社会责任则真的就在我们自己手中,留待我们自己交出自己满意的答卷了。

社会现象的论文【第四篇】

社会学视域中的仇富现象

摘 要 仇富现象是当今社会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社会公平的呼声不断高涨之时,对于仇富现象的探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点话题。本文将根据社会各界对仇富这一现象的理解,简要探讨何为仇富现象,并从社会学的视角,即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关系出发,对仇富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进行全面而深层次地分析。最后,本文创新地看待仇富这一社会现象,并探讨仇富现象将会对今后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仇富现象 社会制度 社会结构 社会互动 一、仇富现象含义与分类

如今,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仇富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学术界对于仇富的本质有不同见解。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认为:“中国当前所谓的仇富其实并非真的仇富,而是仇不公。穷虽也有不公,但穷人往往是不公的牺牲品,是被动的,不得已而穷之。但富人,则是不公的受益者,是主动的,是得已而富之。”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认为,仇富是一种怪现象,仇富现象可概括为:员工仇恨老板、学生仇恨老师、病人仇恨医生、接受社会帮助的人仇恨做慈善的人。 谢静教授角度新颖,将仇富现象与媒体中的富人与穷人的不同形象联系起来,认为媒介形象中的穷人通常是正面的形象,而富人以负面形象居多,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仇富现象。 以上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其实仇富的本质是仇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仇财富的不合法积累。 这一说法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也是对上述观点的概括总结。根据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热点,仇富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恐怖行动

这是最为极端的一种仇富现象,是由内心的焦虑与愤怒的长时间积累造成的。北京机场爆炸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引爆炸弹的男子叫冀中星,家中经济条件困难,曾在广东打工生活,因觉得受到不公正对待上访十多年,他通过投诉、网络博客等各种方式进行控诉都没有结果,于是只好采取极端行为报复社会,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外还有“仇富男”杀死“宝马男”等类似案例,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内心积累了太多的不公平感,愤恨无法及时排解,对法律也失去了信任。

(二)扰乱社会治安

还有许多人通过扰乱社会治安来表达仇富心理。比如在富人居住小区将停车场里的奔驰、奥迪等高档车辆砸坏或刮花;专门偷盗、抢劫富人的财富;聚众殴打有钱人;恶意散播关于富人的谣言等。这些行为的最大特点就是组织性。他们通常是由三五个甚至更多人组成的团伙,并且按照计划行事。个人的仇富心理再加上群体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会让他们更加胆大妄为。

(三)网络舆论

通过网络来表达仇富心理是最为普遍的仇富现象,尤其体现在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兴网络交流平台,发表几句仇富的评论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而有些人则专门通过发表一些仇富的文章,曝光一些富人的负面行为而博取大众的关注,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公平感,同时也起到了带动作用,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

二、仇富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一)社会制度层面

首先,中共十四大后,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市场经济一方面优化了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就会引起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在单位体制下,每个人都归属于一个单位,资源配置上几乎遵循平均主义,贫富差距不大。然而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它以创造财富为导向,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利用投资、股票等方式赚取巨额财富,从而造成这些人的财富与他们付出的劳动不对等的状况。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促进市场发育,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方针。这样,行政与市场的力量结合在了一起,都成为产生社会不平等的因素。

第二,国家有许多制度无形中强化或保护了富人的利益。

仇富背后的制度原因就是有一个权力不受制衡、资本不被驾驭的制度。 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家更加重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先发展;在三大产业中,国家大力扶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初衷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然而较低的起征点以及缺乏必要的“限高”政策,已经违背了初衷。教育制度中也包含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法规指向不够明确,许多人可以利用这些法律漏洞、投机取巧地攫取巨额利润。

(二)社会结构层面

第一,仇富现象与社会阶层流动不畅有很大的关系。

杨继绳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先赋性因素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后致性因素的作用有减弱之势。先赋性因素加强、后致性因素减弱,社会阶层出现了固化现象。” 我国近年来出现了精英整合的趋势,权钱开始统一,这会更加强化社会资源流向精英。在今天的中国,即使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也很难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多地是成为 “蚁族”,而那些出生在权贵家庭中的人,即使不用付出努力,就能轻而易举地成为社会中的上层人物。李友梅等人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在严重分化的同时,形成的是一种具有庞大底层社会的‘尖塔式’社会结构。” 然而每个人都希望能向上流动,当向上流动的途径畅通时,有利于化解阶层矛盾。但是,当今社会缺乏这样畅通的渠道,努力得不到收获,这种状况必然会造成底层人们对上层人的仇视和愤恨。

第二,我国贫富差距过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是财富分配不公和利益关系调整不平衡的重要表征,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产生仇富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基尼系数直线上升,2006年就已经达到,这表明,我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所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数人手里,这显然违背了社会公平。 收入较低的人群或地区为自己所处的劣势地位感到不公,于是就会对高收入群体产生仇恨心理。然而贫富差距并不等于社会公平的丧失,而是我国当代社会还没有找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均衡点。 所以许多弱势群体对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地区收入差异怀有不满情绪。

(三)社会互动关系层面

首先,富人与穷人之间不对等的互动是仇富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现代的地位不一致的消费行为上。我们平时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就是当一名顾客走进一家高档品牌服饰店,店里的服务员首先就会对顾客的穿着打扮从头到脚打量一番,再根据顾客现有的打扮来决定有没有必要认真为他服务。在公共场所中,富人通常会比穷人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注。这些现象就很能说明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富人与穷人区别对待。

第二,富人阶层的失范行为严重。

大到轰动全国的郭美美事件和近期曝光的官员贪污腐败、骄奢淫逸事件,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富人的炫富行为。我国已进入一个以炫耀性消费为代表的畸形消费机制当中。 近年来新闻频繁报道关于有钱人举办的超奢华婚礼,对大众来说确实是一种震撼。富人阶层失范行为还表现在为富不仁。例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利用自己父亲的地位在公共场所为所欲为。然而,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少钱拥有多少套别墅,而是他能否利用自己的财富为社会作贡献,可如今能像李嘉诚这样将自己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都捐献给社会的富豪屈指可数。

三、如何看待仇富现象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富人真的可恨吗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为了过上富足的日子而奋斗。我们不能否认有许多富人是由于自身的不懈努力而发财致富的,他们背后付出的勤劳和艰苦奋斗已经被财富的光辉所掩盖,而发财致富后想要过上比别人优越的日子也是正常心理。所以我们在看到富人风光的一面的同时,应该回想一下他们的致富手段是什么,有什么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倡导的。虽然有的富人确实做了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可还是有许多富人时刻谨记着做人基本的道德原则。当然,具有仇富心理的人并不都仇恨所有的有钱人,例如袁隆平、李嘉诚等人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富人反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尊敬与支持,所以,真正理智的人不是仇“富”,而是仇社会的不公正。

(二)穷人真的可怜吗

仇富现象大部分原因归结在富人身上,但并不是所有原因都在富人。新闻媒介总是喜欢将穷人塑造成为贫苦善良、受压迫的形象。许多穷人怀才不遇,一直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近年来关于穷人的负面消息也屡屡让大众心寒,例如偏远地区的孩子得到人们捐赠的衣物时,并没有感谢,反而埋怨这些衣服太劣质。可见在仇富之前应该先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不能成为富人阶层呢,我相信还是有许多人是由于自身还不够勤奋。所以真正理智的人不是一味地去怨天尤人,而是分析和学习致富的方式。

(三)仇富现象不一定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动乱

仇富现象虽然蕴含着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因素,但是,我国社会总体而言还是会保持着基本稳定的状态,短期内不会爆发巨大的社会动乱。这是由于大众虽然有仇富心理,但是仍然在单方面地接受社会不公正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在不断地改善社会治理方式,颁布了多项法律都是用来缓解社会矛盾,平息社会冲突的,政府的及时调控使社会不公平感降低,所以不会使社会落入一个混乱不堪的境地。再加上我国经济一直以来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总体来说大家都是能从经济发展中受益的。并且,仇富心理也不一定是坏事,会仇富的人是对提高自己的地位充满向往的人,还会激励这些人不断奋进,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将仇富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应该相信政府的处理能力和社会本身的平衡力。

四、结论

可见,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将仇富现象归结为富人的为富不仁,应该辩证地看待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客观地分析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状况,从全局着眼,站在社会大背景中来看待仇富现象。仇富心理虽不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乱,但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总之,要想彻底地消除这一现象是不可能的,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还是要重视社会公平的实现途径是否畅通,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政府部门、人民群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并且需要大众对社会保持应有的信任与支持。

23 96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