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论文范例(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社会现象论文范例(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现象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关注社会现实 关注自我成长 正确识用素材

一、立意篇

作文审题,向来是学生怀揣惶惧去做的一件事情。一旦跑题偏题,文采再好,也难以挽回败局,尤其是议论文。所以,我们需要去掌握议论文题目的特点。从近年来的高考题来看,但是无论题目怎样变化,出题规律是存在的,主要有两点:趋时性和人文性。且出题人往往是将思想高度放在高中生够得到的地方,没有离开考察考生对社会的观察认识和对自我成长的关注这两个原则。所以,议论文审题不妨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认真阅读题目,让自己的作文立意稳稳当当地立住脚跟。

(一)要学会思考题目反映的社会现实,明确倾向性。

例文一

“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对于穿越题材的影视作品,网上有一个帖子这样评论:同样是穿越剧,美国都是往前穿,中国都是往后穿。一个想不出历史,一个想不出未来。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1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评论的帖子是有倾向性的:反对中国总是往后穿的做法。美国的向前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或许可以理解;而中国的向后就是一种啃老的现象,是一种活在过去的不思进取的意识,是一种戏谑的不负责任的做法。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自从电视剧《宫》在湖南卫视热播以后,众多的编剧导演就对‘穿越’题材趋之若骛”。这正是出题的社会背景;“以致现在年龄大的人不敢看电视——怕看不明白,以为自己老糊涂了;年龄小的孩子家长不让看电视——怕留下错误印象,今后学不好历史。‘一个民族如果开始热衷于本民族的历史,那就意味着,在经济政治方面必然会出现滑坡。’美国社会学研究者亚当斯曾这样说,再结合中国的现状来看,这并非危言耸听。”这正是需要结合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就不会陷在大讲穿越剧情节的泥淖里走不出来。

(二)要学会看到题目的人文关怀,关注自己内心的成长。

例文二

以“给30岁的我的一封信”为题,写1篇文章。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蕴涵极深的命题。审视作文题目,要读出命题人的人文关怀——为什么让我们去面对30岁的自己呢?

一是长久以来的主体缺失。太多学生习惯了在素材中寻章摘句,在历史中穿梭,在陈腐的气息里呼吸,在别人的头脑上跑马,却极少静下心来,面对自己,规划未来,保养心灵。二是当下社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未经涉世的学生能独善其身吗?社会的急功近利、飞扬浮躁、虚荣自私、拜金媚俗、理想缺失、信仰缺失等,不可避免地要浸染学生的心灵,污浊他们的灵魂,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

命题人当然希望年轻的学子能有一份坚守;能敢于面对自我,以批判的、建设的、救赎的意识直面一切;能有理性、有见识、有胸怀、有抱负;能不抱怨、不骂娘、不悲观、不绝望;能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做垮掉的一代,而做民族的脊梁。

如果能看到题目中的人文关怀,学生的作文就不会因满篇都是令阅卷老师皱眉的批判社会或追求自我利益而流露出内心的狭隘和肤浅。

(三)小结

阅读作文题目,探寻题目背后的社会现象和出题人的人文关怀,就不容易出现立意偏差。在2011年高考中,各地的作文题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把握立意。比如全国卷作文题“最诚信的业主”,很清晰地指向当今如火如荼的事业,题目中的“诚信”又引导考生思考社会上的各种不诚信现象,对日益丢失的“诚信”进行呼吁和提倡。全国课标卷的作文题“中国的崛起”,从材料中不仅可以看到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肯定与赞颂,也可以从反面思考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经济问题和道德问题。山东卷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需要明确“世界”和“你” 的含义和定位。“世界”需要考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也关注自己;“你”可以是一个群体,也可以是一种情怀、人格、精神等。江苏卷作文题“拒绝平庸”旨在引导考生认识当前社会各种低级的审美趣味和庸俗的价值取向,警示考生追求创造、发展、上进等,充分体现了出题人对社会现象和人文关怀的重视。

其实,如果能静下心来分析题目,都可以发现作文题目中的这两种趋向,虽然题目是不同的,但内在的精神是类似的。不要把高考作文题想得玄而又玄,只要考生能把视线放远到社会,同时关注自己内心的成长,就不会在高考作文题前束手无策。

二、素材篇

素材书买了一本又一本,作文成绩却未见随素材书厚度的增加而提高。表现在作文中,素材一是选择不当,二是拼凑字数,三是不加分析。学生肤浅于人云亦云的套话,叹息于纷繁世事的变幻。比如遇到名人名事,其不平凡只在耳边眼前飘过,就是不肯老老实实地把心停下来,想想这些对自己有什么影响,问询自己为何没有实现那般灿烂人生,或者十七八岁的花样年华为何就如七八十岁老者一般心如死水,甘为庸人。于是,写作时挑不到好事例,好容易有个合适的,大加叙述以充字数,摆完故事加个结论贴个标签,就像个道具,孤零零地站在作文里,可怜兮兮地接受阅卷老师的检阅;没有作者的思想,无法与文章融为一体,丧失了素材的本质意义。

因此,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素材。

首先,不要功利地对待素材。正面的也好,反面的也好,都是能给人启迪的人、事、物。在积累的时候,应该关注的,也许不仅仅是它适合于怎样的话题,更应该思考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因为就算你懂得所有论证方法的名词术语,不能把握素材的本质,也不过是套话空话。其次,要深刻挖掘素材中与话题相关的内容,为己所用。

例文三

社会现象论文【第二篇】

议论文多为一幅图,有时也有两幅,这类作文的时态通常用一般现在时,可以分三段写。一般第一段先描述看图内容。第二段描述从图中影射出的社会现象。第三段则针对这种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下面请看这幅图:

第一步:审题

审题时要观透文字信息和图画信息,列出要点:先描述图的内容。如1.网吧;2.双叉从招牌上掉下来;3.成绩差;4.对学生有害无益。然后描述存在的社会现象,如:一些学生上网成瘾以及沉溺于网吧有哪些不利因素。把这些要点找出来。5.上网成瘾;6.学生学习不集中;7.学习成绩差;8.浪费时间;9.很有可能交友不当;10.对学习失去兴趣;11.成绩不及格。

第二步:以词及点,用一两个单词或短语写出每句话的细节要点

1. a net bar

2.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3. become poor in study

4. do more harm than good

5. b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6.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7.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8. waste a lot of time

9. b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10. lost interest in study

11.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第三步:联词成句,将上述要点的词语扩展成句子

1. 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2.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3. He is poor in study.

4. Going to net bars will do more harm than good.

5. Some students ar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6. They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7. Not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and not doing homework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8. Going to net bar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wastes a lot of time.

9. Students ar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10. They lose interest in study.

11. They will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第四步:合并要点,把两句或三句合并成一句,这样文章就会出现高级句式

如,我们可以把1、2、3句合并成并列复合句: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and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which means he becomes poor in study.

把5、6句合并:Students who ar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再把10、11句合并成一句:One who has lost interest in study will certainly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另外,对文中的现象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增加与文中有关的相关信息,如:we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boy’s failure. Teenagers can’t go to net bars.

最后联句成文,拓展,注意连贯性,利用一些表示转折、因果、递进等关系的并列连词和过渡词,把句子连接起来,表达到位,按情节发展先后,承上启下整理成文。请看范文:

As is shown in the picture, 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which means he becomes poor in study.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at the students often go to net bars will do harm to their studies. First, students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It is not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and not doing homework that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What’s more, going to net bar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wastes a lot of time which students can make use of to study, such as doing homework, reading books and so on. In addition, Students ar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there who will change their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One who has lost interest in study will certainly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we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boy’s failure. We should obey the law that teenagers can’t go to the Internet bars.

高考议论文体裁的英语看图作文提示:

完成这一类作文,首先要看懂图画,搞清题意的要求,要分析画面的主体是什么,背景是什么,画面的表层含义是什么,有没有深层的东西和画龙点睛之笔?总之要从多方面分析读懂图画。尽力找出题意所在。在写作过程中,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开头(head)和主体(body)和结尾(conclusion).

开端为第一段:写明话题,亮出个人观点

主体为第二段(Reason A), (Reason B)和(Reason C)

结尾为第三段(Summary)

写作有六步骤:

一、 简要译出要点

二、 扩展成句

三、 合并要点

四、 增加信息

五、 修辞成文

六、 检查修正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第三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研究视角;研究对象

论文摘要:近年来,体育社会学研究日趋活跃,其研究对象与其他社会学科研究对象的交叉与重叠之处越来越多,这些学科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是使它们独立开来的标志。从体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原理体系等方面着手,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及比较、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该学科的研究视角进行了阐释,认为此学科是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原理来解释体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体育社会学所形成的一套比较系统的概念、命题、假设及理论框架对其学科研究视角具有规范作用。

随着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体育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广泛,该学科成为体育社会科学领域中常用的学科名称,它的性质和作用得到了较充分的讨论和界定。但是,何为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却很少有人问津。从学科方法论上探讨体育社会学与其相近学科之间的关系,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似乎只要对体育领域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就可以冠之为体育社会学研究视角。其实,研究视角不同于一般的分析角度。“研究视角是科学共同体普遍认同的思维框架,是一种研究的范式,也是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的更高层次的概括和抽象,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分析角度则是研究者个体对研-差异网§ 究对象具体属性的选择性研究,或者是对研究过程的不同方面的选择性研究等,可以随意转换”。体育社会学是体育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体育社会科学体系中的诸多基础学科视角为我们认识体育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及促进现代体育的发展与繁荣都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体育社会学研究视角的认识深刻地影响着体育社会学的学术规范。本文主要通过对体育社会学研究视角的探析,借以明了体育社会学的学术空间,同时也试图揭示体育社会学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价值。

1、社会科学一些学科研究体育现象的视角

社会科学是科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研究肩负着两个使命:一是,提供理解具体问题的新知识并提供解决意见;二是,为社会成员提供考察社会现象的主要形式。这两个使命的有机结合将有效地推动社会科学向着专业化与独立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受其研究使命的制约,而且还受到社会分工方式与水平、大学设定学科的需要等的影响。近代以来,社会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学科独立和专业化分工的格局,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是,社会科学在自身建制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强调职业标准的独特性、专业语言和理论体系的统一性以及研究调查的客观性和定量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造成了与公众的隔膜。美国学者罗伯特·N·贝拉认为:“关心整体并不意味着把来自各个专业学科的事实加在一起。这类事实只有依据一种能包括各专业学科、又能形成一种整体概念的参考系统来加以阐述才会变得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概念不一定能简单地从寻常所谓的跨学科研究中形成。因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它所涉及的知识不只是来自邻近学科的有用见识,而是完全超越学科界限的”。由于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的特征,所以,任何一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单个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建立在多学科、多视角的整合与分析的基础之上。

体育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同样要求体育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它的学科边界存在的张力,并在多学科或跨学科的领域对其做出一种积极的回应,因此,运用多种社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体育现象,并揭示体育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体育社会属性的必需手段。体育社会科学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基本规律的学科群,主要相关学科有哲学、史学、文化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用社会科学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做出阐释,为体育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做出评判,为在实践中进行体育决策、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者们运用众多社会学科在体育领域的大量研究形成了诸多社会科学的分支应用学科,如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史学等。这些学科由于理论原理与分析框架的不同。在分析体育社会现象时,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学术视角。如体育社会学与体育史学就是研究内容相近,研究视角却存在本质差异的学科。体育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来解释体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原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体育群体的特征与互动形式、体育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等。体育史学是根据体育发展的时序性,研究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进化与退化、分化与组合等现象,通过对体育发展与演进的过程研究,对体育的历史进行系统的认识。体育史学以时间的概念为基础,是对体育现象发展过程的历时性纵向研究。体育社会学虽然也进行历时性研究,但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在纷繁复杂的体育现象中寻找具有本质的、相对稳定的、重复性的联系或关系,从而对体育现象进行解释与预测。

2、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基本性质、结构、类型以及合理性标准等内容的理论系统。体育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其学科研究视角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体育社会学研究视角起着规范与指导作用。体育社会学方法论涉及相互联系的3个层次,即哲学方法论、一般社会学方法论和体育社会学方法论。

在知识领域,理论既是关于研究对象的描述和解释,又是关于研究对象的研究工具。也就是说,理论不仅是关于认识客体和客观属性及其运动规律的反映和表述,而且还是在已有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知识基础上向新的知识领域渗透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就是方法。哲学作为理论的最高形式,无论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研究,还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哲学理论既是表述社会现象的最高理论,也是认识社会现象的最一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认识的理论,它准确地反映了“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继承和否定的统一”和主客观因素“在社会认识中的相互关系”。因此,唯物辩证法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具体地说,唯物辩证法是帮助社会学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提纲,编制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方法的最高原则系统。哲学方法论是体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础,对体育社会学方法论具有指导作用。体育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体育社会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是研究体育活动中的各种社会现象,揭示存在于体育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在对体育社会现象的研究过程中,无论在理论前提预设上和在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上,都受到一定哲学世界观的影响。

对于体育社会学研究者来说,仅仅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具有一般取向的社会学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一般社会学理论是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一般社会学理论给出了社会学基本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框架及结构变量的相关分析。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架构是在进一步分析一般社会学理论给出的基本概念及其联系基础上得到的,体育社会学理论要给出研究者的是“具体变量”。体育社会学方法论包括作为研究的基本原理的理论假设和价值观念,还包括研究者用来解释资料、引出结论的标准或准则。体育社会学方法论指导着体育社会学研究者怎样提出假说,怎样选择必要的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理论观点。具体地说,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必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理论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在这方面,既要研究社会学理论向体育现实经验的渗透,用社会学理论解释体育现实经验,又要说明体育现实经验对社会学理论的支持。2)体育社会学理论的发现或形成问题。研究和论述体育社会学理论探索活动范围内的合理性标准和准则,分析和确定评价与接受理论的准则。3)体育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和功能问题。对体育社会学理论做出静态和动态的结构分析,揭示体育社会学理论的解释、预见等功能。4)体育社会学的发展问题。研究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演变与更替过程的合理性标准和准则。

综上所述,体育社会学研究者经过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一般社会学理论的提示和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分析,最终得到了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具体变量和理论框架。只有经过这样一个理论思维过程,才有可能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体育社会现象中各要素的本质特征和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才有可能提出各种具体的理论假设,从而保证体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质量。

3、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现象的视角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运用多维视角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但并未说明任何可能性,在说明一种研究视角时,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对象体系和理论体系相混淆。“研究视角并不是依据对象体系来划分的,而是根据理论体系来划分的,对象体系只是说明了某种研究视角的必要性,理论体系才能说明某种研究视角的可能性”。体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对象世界,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是否形成,主要得看体育社会学是否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概念、命题、假设及理论原理以及一个比较完整的相关分析框架。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演进而言,早期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多为社会学家的零散研究,如美国社会学者朱步林于1898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芝加哥的市立运动场”及1918年美国社会学者罗斯发表的“作为社会问题的成人娱乐”等。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只限于体育与闲暇及体育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不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在国际社会都得到迅猛发展,体育这一社会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到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领地,如体育与政治、经济等的关系、体育群体、体育组织、体育社会问题、体育社会化等诸多领域。原波兰科学院体育科学委员会主席毕格纽·克拉夫契科与巴巴拉·克拉夫契科在“波兰体育社会学”一文中对西方体育社会学的总结指出,20世纪60年代后,体育社会学才真正独立起来,并在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上都获得了全面进展,西方体育社会学在6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转型与农村体育、城市体育、精英体育的社会学问题等领域;7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职业化问题、政府管理体育的职能、体育组织的社会学问题及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等领域。伴随着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渐渐得以确立。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与体育运动面临的越来越多巫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密不可分。因此,体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通常更重视应用性研究,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x 综上所述,体育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研究中分化出来的,是社会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大量应用研究后,形成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在理论上则是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原理来解释体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原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研究体育群体时,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体育情境中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方法;在解释体育游戏与运动竞技对参与者的社会影响时,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角色规范理论,使我们对体育社会化的研究成为可能;在研究体育组织时,社会学的结构功能论为我们提供了功能分析框架。例如,职业体育组织的经济行动、政治行动和社会行动是分别执行职业体育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达到特定目标、行动整合与模式维持的功能,相对于职业体育组织的结构功能框架来说,职业体育组织行动的合理性,主要看它是否能维持职业体育组织的系统均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职业体育组织举办贩灾义演活动、到社区与球迷搞联欢活动,如果从经济学的投人产出角度看,可能是不经济的因而是不合理的活动,而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看,却有它的功能合理性。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体育社会学也是直接援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并对某些具体的体育社会问题,采取定量的分析。

4、当代杜会科学研究对象趋同与融合趋势扩大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目前,“在社会科学中流行的分类方式是按照学科来分,并且认为特定学科的独立性是与特定的研究对象相联系的,研究对象决定特定学科的属性和研究方式”。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往往许多学科共同研究某一研究对象,或者说,研究某个对象是单一的学科无法胜任的,这样,传统的社会科学分类和组织方式发生了危机。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经常需要考虑和解决的,不只是学科内的问题,还有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学科之间的关系也不只发生在社会科学内部,还要处理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关系,或者说,把在自然科学长期发展中所酝酿的科学精神以及人文主义传统或人文科学在历史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引人自己的研究中,借以拓展自己的思路,形成新的研究方法。这不仅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和管理问题,也是一个创造学的问题,局限于单一的学科和角度,往往会妨碍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从学科分化史来看,研究对象、方法、范畴、领域、内容、路线、主题等,在不同时期都曾单独或组合成为学科分界的标志。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标志性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各学科不断交叉、渗透,以往以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为分科模式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研究对象逐渐趋同,研究领域逐渐重叠,研究方法互相借鉴。社会科学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融合趋向,学科分化与交叉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费孝通先生曾对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做过精辟总结,“多科并存、紧密交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对象趋同与融合的趋势表明,任何研究对象都不可能成为某些学科的世袭领地,体育社会学作为一种极具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对象趋同与融合的背景下,研究视角变得更加广阔,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自1898年起美国学者朱布林和阿米里肯就开始从社会学视角研究体育现象。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大众体育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体育教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相互重合之处越来越多,体育社会学的视角涉及到体育教育、职业体育、运动训练等诸多领域。如体育消费既是当前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体育社会学关注的热点,从体育社会学视角分析体育消费,并不仅仅是因为体育消费具有一些独特的非经济特征,更重要的,是因为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消费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等,它们较之体育经济学所运用的供给需求分析、消费积累分析、投人产出分析等理论是一些不同的理论模式。尽管它们分析的对象可能是同一社会现实,但体育经济学侧重的是供给与需求关系对体育消费的影响,体育社会学侧重的则是家庭及社会群体等对人们体育消费的影响。以体育与暴力为例,心理学从本能论的角度认为,暴力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独立的、本能的心理倾向;体育社会学则将体育运动看作消除社会暴力的安全阀,认为打击对方的运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攻击驱力的释放或宣泄的替代过程。在这些领域形成的诸多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不但促进了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也显示了体育社会学的学科价值,体育社会学所独具的综合性研究视角,为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社会现象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5、结论

1.体育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要求体育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它的学科边界存在的张力,并在多学科或跨学科的领域对其做出一种积极的回应,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等诸多社会学科由于理论原理与分析框架的不同,在分析体育社会现象时,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学术视角。

2.体育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体育社会学研究视角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体育社会学研究视角起着规范与指导作用。体育社会学研究者经过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一般社会学理论的提示和体育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分析,最终得到了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具体变量和理论框架。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第四篇】

(一)暗示效应人的大脑具有可暗示性的功能。这种功能能够唤起观念,使人将所接受的外来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并付之于实践性的行动。而且,人的思维还具有这样一个特点:人对于某一见解、计划或目的具有强烈的信念和期待时,会对其进行多次的深思熟虑并深深地植于自己的潜意识中,最终变成自己积极行动的向导和源泉。这样,我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所认为的个体行为就是一种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通过暗示能够引起他人的行为变化并产生的连锁反应。“跟风”最初是源于暗示的。这种暗示是这样传递的:“风”以一定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的心理乃至行为反应———“跟风”。例如,在我国,各种媒体长期以来宣传某某产品的效果如何如何好,老孺皆宜;某某做法有益于人们的健康,能够延年益寿,等等。这些不遗余力的宣传,对于“跟风”现象的形成自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盲目从众和模仿从众是指在大众化行为或潮流的引导下,个体的观念与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对多数人而言,偏离的恐惧是其与群体融合的心理反应。所以,当个体看到很多人参与一件事时,可能会不由自主参与进去,因为他们唯恐因不参与而会被别人视为异端,受到排斥和打击。“跟风”方面的从众行为是这样产生的: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暗示后,人们开始萌发从众心理。在此心理的驱动下,个人的认知、反应及言行等也逐渐向公众或多数人的舆论靠近,最后表现出与之相符合的行为。从众心理往往来自于人们不够充足的自信心。缺乏自信心而使得个体不能确定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正确性,从而产生了转向群体寻找依据的心理,以期来支持或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或者是虽然能够肯定自己思想行为的正确性,但往往因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随大流思想,或者因个人的行为不能扭转大局而从众。因不能扭转大局而表现出的从众是屈从,尤其是这种屈从能给个体带来某些利益时,从众心理更容易产生。在我国,这种行为也是屡见不鲜的,而且是起落无常。从众的同时,还存在靠模仿讨好受众的行业通病。如大同小异的娱乐类节目的泛滥,小孩上兴趣班跟风等现象都程度不同地存有模仿的成分。

(三)特殊感染“跟风”得以扩展的另一重要“助推器”是特殊的感染。人具有主观能动的特质。这一特质使得人们在做决定时会反复思考,最后采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或途径去行事。因此,在从众现象中,有些个体想以某种与群体不同的方式行动,但面临着脱离群体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个体便会处于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中。群体中人们的号召以及行动方式的感染是解除个体这一心理病痛的“一剂良药”,在其诱使之下,内心辗转、犹豫不决的个体最终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种方式行动。这种感染的机理具体表现为:个体会观察并学习这种行动,内心不由自主地减少了阻止其以某种方式行动的限制,渐渐解除了思维方面的约束。即以榜样解除内心约束,在这里我们称其为行为的特殊感染。“跟风”者的“跟风”行为常常是在别人的影响下发生的。人们通过“跟风”解除了内心约束,尽情释放了内心的欲望。而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在于处于某种信息不对称的社会状态而使得人们缺少足够的用来做决策的信息。在这种趋势下,人们只好去参照周围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做决策依据。

(四)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跟风”得以扩展的人们心理变化的最高层次。去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个体自身同一性意识的下降以及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的降低等方面。处于这一层次中的个体已经基本丧失了其同一性和责任感,在正常且单独的条件下不会做事情,只能依附于群体之中,让大众行为牵着鼻子行动。具体表现为:丧失其个体性的个体会不由自主或不得不融合于群体当中,在社会行动方面毫无自主性可言,几乎丧失其自控力,完全在群体行为的主导下行动。去个性化多出现在当中,主要表现为由群体中极少数人的社会行动引发整个群体的行动,一般都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但去个性化也适用于对“跟风”现象扩展的解释。因为,处于去个性化状态的个体具有较高的“唤醒水平”,容易对社会中的一些心理行为产生内部认同,而且即便是以后脱离了原群体,这种认同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行为或行动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和维持。正是人们的这种去个性化,导致了“跟风”现象的延续和扩大。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对于“跟风”的扩展作用是相互关联,相互承接,互为因果和目的的。首先,“跟风”来源于暗示效应。人们由于对一些事物或现象或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因而对于能够引起其跟随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从而为“跟风”的扩展创造了条件;其次,人类所具有的他人取向是其盲目跟从的原动力,促使“跟风”不断出现;再次,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得在其宣传下的许多事物极富感染力,为人们“跟风”的扩展创造了温床;最后,“跟风”导致人们去个性化,而去个性化更加剧了“跟风”思潮和行为。

二、“跟风”现象的社会影响

(一)“跟风”造成社会道德缺失“看样样儿”、“依猫画虎”、“跟着干”等词眼儿是人们对“跟风”的形容;跟“食品治病”之风,跟传销之风,跟“美容”之风乃至屡禁不止的抄袭和盗版现象等等,是“跟风”行为的真实表现。“跟风”的结果是:以食物治病耽误治疗;干传销之类的违法勾当;有的人更容易让虚假广告和骗子得逞;有些消费者因缺乏辨别能力而陷入整容、增高等圈套,而且还强迫子女或家人盲从,并使其受到严重的伤害,等等。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跟风”是一种愚昧的做法,会直接造成社会道德的缺失。这种道德缺失轻则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的误导,使社会秩序变得比较混乱;重则会出现因占有或者损害了国家、集体或个人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可见,“跟风”现象理当受到道德谴责或法律的惩治,否则会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极其不利。

(二)“跟风”导致人们理性缺失,影响创造力的发挥从“跟风”动机来看,“跟风”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好处。但这只是表象,“跟风”的结果往往或许连占点儿小便宜的好处都捞不到,近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最后还会给自己或他人造成比较惨重的损失。所以说,在面对各种“风”时,“跟风”者大都是缺乏理性的。因为,不理性“跟风”的极致是无条件地盲从,一般跟的是歪风。个人因理性自主分析能力上的缺失而进行的盲目“跟风”会导致自己上当受骗,如盲目跟“食品治病”之风让虚假广告和骗子得逞等;集体缺乏理性思路而盲目“跟风”会使得集体利益受损,如行政上的缺乏治理监管而导致的地方政府盲目“跟风”的结果则是劳民伤财等。另外,“跟风”者不仅自身缺乏创造性思维,而且会对社会上真正的创造力的发挥也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因为,一方面,“跟风”带来的是盲目决策,这一点在政府官员行的政决策方面表现的较为突出,如看到部分官员盲目追求假大空的项目,自己也跟着上,给国家造成一定的浪费;另一方面,“跟风”中的仿制行为使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人受到严重侵袭而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投入资源的真正作用,从而在竞争中失利,发展举步维艰。可见,“跟风”者不仅妨碍了他人创造的激情,而且使自己原本或许鲜活的创造力有可能永远被泯灭。

三、告别“跟风”,走向成熟

从以上研究不难看出,“跟风”是一种拙劣的模仿,结果必然是平庸的跟随、盲目的复制与可怕的同化,这是缺乏理性、丧失文化个性的行为,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对个人而言,应当理性观察和思考各种不良社会之风,避免盲从;对社会而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克制“跟风”的有力之举;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建设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民族自强之路,也是建设世界健康的文化生态的召唤。

(一)个人要认清“风”向,为自己树起一个不“跟风”的路标对个人来说,告别“跟风”,首先要能够辩清“风”向,并对“风”采取冷静的态度。努力做到不见“风”使舵,不“见”风盲从,更不迎“风”吹“风”。其次,要为自己树起一个不“跟风”的路标,坚决沿着自己树立的路标行事。要做到这两点,除了需要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环境外,还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好自己的嘴巴、耳朵和眼睛,努力做到少说、多听、多看。对社会中的不良之风要多点思考,多点防范;要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解析出闪光东西,从来自于媒体等方面的承诺中分辩出背后的残酷伪装。另外,还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一切。具体可以以知识作依托,借助知识的力量为自己树起一个不跟风的路标。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能够观察到,且可以很好地运用到社会行动中的知识很多,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传统美德、职业道德、生活美德等等,都是驱散不良社会风气的劲风。只要人们能够充分运用这些思想武器,相信无论是在打击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上,还是在避免自己盲目“跟风”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全社会要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倡导公民个性发展现代社会在诸多领域都推崇“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常常以同一模式对许多事物或行动进行打造,给“跟风”极大的可乘之机。因此,对全社会来说,要告别“跟风”,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一股强劲的正气和正风,不给“跟风”留出任何可以滋生的环境和土壤。其次,要积极倡导公民的个性发展。随着商业化的全面推进,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化的强力渗透,“跟风”更有可能束缚人们的思维,扼杀人们的创造力,使我们在生活方式、文明习惯等方面缺乏个性。这就要求全社会要通过舆论和宣传等行之有效的途径,千方百计使构成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够抵挡得住诱惑,守得住人生的宝贵价值,不给世俗化的思潮留下任何可以滋生的机会。

23 594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