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通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通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知识点整理【第一篇】
1、五四运动要求惩办的三个卖国贼分别是曹尔霖、陆宗舆、章宗祥。
1926年北伐三派势力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2、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是南昌起义。
3、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比较: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
4、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大”的含义是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5、辛亥革命和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6、揭开了解放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7、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8、①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革命统一战线)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③在我党的历史上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9、①我国政府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②20世纪 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双方有共同利益(不是综合国力的提高)
10、台湾的统一问题:
①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三通。
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对台政策与后来的港澳相比,可保留军队。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④1984:“一国两制”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在香港首先应用,香港高度自治不包括外交、国防事务)。
⑤“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11、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香港的回归。
12、①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为解决中印、中缅关系而提出)。
②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③1954年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13、①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
14、中美关系问题:
①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的合法席位。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成为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④1978年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5、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是邓小平。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正常化。(注意:日本与中国建交早于美国)
17、中美关系最大的阻碍是台湾问题。中日关系最的阻碍是历史问题。
18、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①“另起炉灶”主要特点是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主要特点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为巩固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③“一边倒”主要特点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9、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历史高中必修一易错混淆点【第二篇】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汉代并非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稍作变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稳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文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3、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5、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6、《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3、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不同的。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4、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5、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7、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4、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5、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6、五四运动并未取得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9、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10、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1、北伐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2、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3、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立
1、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的是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2、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性文件:
(1)《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4、“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5、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纵注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
5、中美正式建交的时间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
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边国家。
9、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4、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三篇】
目的 目标 意图 用意
1、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权利
2、 166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3、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国王分别召开新议会和三级会议的共同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4、 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主要目的:维护自己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5、 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6、 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7、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的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8、 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镇压反对派
9、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终目的):使俄国成为西欧式的大国,增强俄国实力,巩固贵族地主商人的国家
10、 彼得一世鼓励发展手工工场的目的:增强俄国实力
11、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确保贵族地主利益
12、 推行“铁血政策”来统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3、 普鲁士于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的直接目的: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 1869年日本政府实行“奉还版籍”的主要目的:实现全国政治统一
三、作用 影响 结局 结果 后果
1、 《权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专政
2、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
3、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4、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5、 19世纪中期,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在欧美国家取得全面胜利
6、 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 法国1794年热月政变、1799年雾月政变、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结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四篇】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政制发展
1.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上一篇:教师节专题策划范例【推荐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