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面积》说课稿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三角形面积》说课稿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反思学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很多学生在作业中经常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总是忘记除以2。订正作业时,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自己是忘除以2了,可是这样的情况还是时常出现。我很是困惑,难道是我的教学在哪里出了问题?我反思我的课堂教学。

我回忆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前,先让学生用书上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顺理成章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际上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设计机械地拼一拼。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学生根本就没有主动地思考,更谈不上猜想和创造。这样的`操作是肤浅的,因此学生的记忆也是不深刻的。这样想来,学生作业时会忘记除以2也是情有可原。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用一条无形的线牢牢地捆住了学生,让学生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老师预先设置了一个坑,让学生往下跳,这怎么还叫探究呢?我想,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探究性的学习材料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学生自己跳着摘到果子,而不是为学生架好了梯子让他们去摘。现行教材直接为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他们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这样的材料,其思维含量明显偏低,这样的探究,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就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

基于以上思考,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回家作业:

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结合你的推导方法说一说为什么计算三角形面积时要除以2。

第二天,在交流时,学生兴致很高。有的把三角形拦腰截断,拼成平行四边形,并作了说明:因为这里的高是原来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后要除以2;还有的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同教科书P16上你知道吗?半广以乘正从的做法),并说明:这里的底是原来的一半了,所以要除以2。这里,由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发现的,他们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就非常深刻。我想,这种探究不是依靠教师一厢情愿的暗示、授意,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探究中,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才是有价值的探究。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2

教学内容: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面积》

教学目标: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三角形面积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体验数学公式建立的过程,发展观察对比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空间想象力。能正确地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建立;利用分割与旋转进行图形转化

教学难点:

三家形面积公式的概括;利用分割与旋转进行图形转化

教法设计:

教学媒体的准备:

学具类:三个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一个不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具类:课件,与学具相应的教具。媒体: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孕新,提出问题

⒈教师谈话:同学们,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面积的计算了?你能说一说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图形及公式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重温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为进一步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⒉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教材p25主题图

教师引导审题:什么形状,给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后口述。

(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中使学生认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下面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⒊教师提问: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重点研究是什么?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三角形面积

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提出学习的内容,教师明确的只出击将采用的方法和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做到思维定向。)

二、观察对比,设想转化

⒈教师提问: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三角形面积呢?学生思考口述,

预计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两种方案

⑴数方格的办法,(打开教材p25,数出三角形的面积) ⑵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

⒉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右图),

引导学生与三角形进行观察对比,

思考:“怎样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口述自己的或小组的意见。

(设计意图: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思考、交流转化的预想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探究活动,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体验转化

⒈教师谈话:下面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转化,并思考一下的问题:(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思考题)

在转化过程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的含义

⒉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实践,根据思考题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点拨。

⒊学生汇报探究的成果

预计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拼:

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完全相同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呢?

完全相同——形状,面积都相等(板书)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②通过割补把一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为什么选择两条边的中点连线进行分割?

(原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积时,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揭示实质: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⑵剪: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⒋教师提问: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口述,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或:三角形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交流、汇报、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自主获取新知的过程,积累数学实验的经验,发展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利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四、≤≥建立公式,实践应用

⒈归纳公式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教材p25,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谈话: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请大家思考三角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然后把结论填在教材上

三角形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_______________

学生思考,交流,填写,口述,教师板书

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

⒉剖析公式:教师提问:①计算三角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②底乘以高等到的是什么?③为什么除以2?

⒊回归问题:

教师谈话:现在我们能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了吗?

学生重新审题,独立完成,口述,教师板书

4×3÷2=6(cm2);答:它的面积6cm2。

⒋巩固练习:完成教材p26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教师订正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引领,完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经历数学建模。)

作业设计:

⒈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三角形面积推倒的过程,复述重要的结论。

⒉完成教材p26练一练第1题。

板书设计:(略)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具准备

PPT课件、三角尺、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学生准备

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量角器、剪刀等。

教学过程

口算训练(出示口算题)

训练学生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

一、谜语导入

(出示谜语)

请画出你猜到的图形。谁来公布谜底?

同桌互相看一看,你们画出的三角形一样吗?

谁来说说,你画出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汇报)

(1)锐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中有几个锐角?)

(2)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可以有两个直角吗?)

(3)钝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可以有两个钝角吗?)

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为什么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三角形的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1)什么是内角?有没有同学知道?

内:里面,三角形里面的角。

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请指出你画的三角形的内角,并分别标上∠1、∠2、∠3.

(2)谁还有疑问?什么是内角和?谁来解释?(三个内角度数的和)。

(3)大胆猜测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设计意图

创设数学化的情境。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有猜想就要有验证,我们一起来探究用什么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1、确定研究范围

先请大家想一想,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用的三角形?

只研究你画出的那一个三角形,行吗?

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太麻烦了)

怎么办?请你想个办法吧。

分类研究: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贴图)

2、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思考一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小组合作:从你的学具袋中,任选一个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小组汇报:

(1)量一量: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

直接测量的方法挺好,虽然测量有误差,但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180°左右。究竟是不是一定就是180°呢?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2)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

能想到这种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真不简单。三个角拼在一起,看起来像个平角,究竟是不是平角呢?谁还有别的方法?

(3)折一折: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

这种方法真了不起,能借助平角的度数来推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总结:同学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运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三种方法都很好,但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误差,不太有说服力。我们能不能借助学过的图形,更科学更准确的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3、演绎推理的方法。

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你能借助正方形创造出三角形吗?(对角折)

把正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360°÷2=180°

再来看看长方形:沿对角线折一折,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360°÷2=180°

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操作出现的误差,

举例验证,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验证,知道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你能把锐角三角形变成直角三角形吗?

把锐角三角形沿高对折,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2=360°了,对吗?(360-180=180°)

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所有的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锐角三角形内角和180°)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会验证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180×2-90-90=180°

通过验证,你又发现了什么?(钝角三角形内角和180°)

4、总结

通过分类验证,我们发现:直角180,锐角180,钝角180,也就是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也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板书)

5、想一想,下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大)

你有什么新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它的大小,形状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

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探究和组内交流,实现对多种方法的体验和感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三、自主练习

1、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想求一个角的度数,至少得知道几个角的度数呢?(2个)那我们就试一试,挑战第一关。(两道题)

2、算得真快!如果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还能求出未知角的度数吗?挑战第二关。(三道题)

3、说得真清楚,如果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你还能求出未知角的度数吗?挑战第三关。(一道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到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再到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都能正确求出未知角的度数。

4、学无止境,课下,请你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一下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

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到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再到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要求学生求出未知角的的度数,梯度训练,拓展思维。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真了不起,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在这节课上,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是我们通过猜测,一步一步验证,得到这个规律的过程。

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信息窗二,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一系列活动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这节课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为此,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我没有限定了具体的操作环节。在操作活动中,老师有"扶"有"放".做到了"扶"而不死,"伴"而有度,"放"而不乱。利用课件演示,更直观的展示了活动过程,生动又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每种活动的特点,这对他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了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从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到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再到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要求学生求出未知角的的度数,层级练习,步步加深,梯度训练。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尽如意之处: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具运用习惯,特别是小组学生在合作操作时,应有效指导,对学生及时评价,激励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学生在介绍剪拼的方法时,可以让介绍的学生先上台演示是如何把内角拼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可以节省时间。

3、在做练习时,为了赶时间,题出现的频率较快,留给学生计算思考的时间不足,可能只照顾到好学生的进程,没有关注全体学生,今后应注意这一点。

教学是一门艺术,上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课谈何容易,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勤学、多练,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让自己的人生舞台绽放光彩。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的教学是要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认为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课标中所规定的“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落实目标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在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二、单元结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定位

下面我就以知识树的形式,将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向大家做以介绍(幻灯片演示说明):这一单元包括两个知识块:三角形的认识和图形的拼组。三角形的认识分为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方面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知识点:

一是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三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学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将三角形类,能够发现和认识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系统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教材安排了“图形的拼组”内容。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目的是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另一个内容是用三角形拼组图案,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的拼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为了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选择和运用了运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不仅是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三)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教学中我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如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由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知识,因此在交流时,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论,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讨论“第(2)、(3)组纸条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然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形成结论。最后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引入中的问题“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样的交流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四)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本单元三角形所具有的鲜明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我本着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的原则,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