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学实践研究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社会心理学教学实践研究实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心理学范文1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社会心理学2

几十年来,多种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存在,不仅了一门统一学科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其对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了要把个的和社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的探讨整合起来的呼呈,建立整合的科学大一统的整合社会心理学。人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在多种学科之间形成的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行为心理学的提出和构建妆衰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势在必行,总的设想是将社会行为的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整合起来,从丰富多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切入,着力研究聚群行为心理的优化整合。

一、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整合趋向

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以罗斯为代表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以麦独孤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后来又出现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嬉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强调社会呀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但是,俱、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从本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开始,欲图将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体实施,尽管许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学科间的联姻却未能获得预想的成功。最近20多年,不同研究取向的论争再度兴起,当理智战胜了感情之后,开始迈上了整合之路。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从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发展和现状启示中,我们认为,社会行为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的造的综合社会科学,是从心理层面上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流行性反应的总体把握。从学科性质上讲,它既不是心理学的分支,也不是社会学的分支,而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学、学、管理学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的事合社会心理学。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正如南京大学周晓虹博士所言:“我们只有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至生物学的多维视野出发,才能获得对人类社会行煌完整解释”。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母体学科在解释人类行为及春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来看,它虽然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而是多种学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学应独立地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整合社会心理学,其研究对象分为三层次或三个单元:第一层次为宏观层次,又叫社会主体单元,其基本概念是社会、文化和人格,认为社会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S)=f();第二层次为中观层闪,又叫个人主体单元,其核心概念是地位、角色、自我,认为个人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I)=f();第三个层次为微观层次,其操作概念是目的、工具和态度,又叫行为主体单元,认为任何作为社会行动的行为都是这三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A)=f()。夏学銮教授“三层次九因素”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在水平层次上的任何一个主体单元的行为都必须考虑行动的三个参照系数的综合作用。总之,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

从“三层次九因素整合说”中可以盾出,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的整合及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的整合是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关节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性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心理是社会行为的内在过程,而社会行为则是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社会心理整合研究是指社会行为流行性反应的内在心理一般本性和一般规律的研究;社会行为整合研究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直接关注的流行性心理反应的外在行为特征研究。社会心理的维度是我们所熟知的,而社会行为的维度则往往有所忽视。,社会心理研究所有社会学化和社会行为研究有心理学化的整合趋势。社会行为心理学既要探计内在的社会心理学过程,又要研究外在的社会行为规律,以避免行为主义忽视行为内在心理过程,而认知论学派忽视心理过程外显行为的偏向。

二、社会行为心理不足合的切入点

社会近10年来,社会心理学进入重建与复兴阶段,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不知傣何下手方能切合实际研究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因为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行为也是千姿百态的,对社会行的总体把握不仅涉及到对鞭一般存在的把握,而且必然要涉及到对其各种存在样态及方式的把握,面对五光十色的多种多样的社会行为,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最适宜的入手处或生长点哪里?

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社会流行的社会行为心理问题,并认为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的研究能够为这些总是提供依据和答案,因而开始了社会行为心理与现实社会问题结合上的研究。一般来说,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现实生活的信息资源,限定了研究的切入点或理论的生长点。就此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行为心理研究的最适宜的切入点只能是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热点问题。社会行为心理热点问题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反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心理热点问题也是社会行为的心理的重点问题,这些行为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和前途。社会行为心理热点同时也是社会行为心理的难点和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尖锐的社会矛盾,是很敏感、很尖锐的社会焦点问题,解决起来也往往难度不小。社会聚群行为是种种社会行为心理的起始点和矛焦点,也是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整合研究的着力点。

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生活和处于热烈社会生活聚焦点上的人们所思所虑、所作所为的本质的思考,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是为解决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社会心理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以后的每一步发展都直接从社会生活的急需中获得了无限的动力。显然,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例如,20年代“霍桑试验”中士气与生产效率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时生产之急需;30年代舆论、流言、种族和价值冲突等主题,是为适应世界经济的萧条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之需要;40年代信仰、态度、民族性格等主题,是应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需要;而五六十年代以后社会相对稳定和平发展,许多具有明显应用性的分支学科相继出现,既繁荣了社会心理学本身,又使它在社会生活需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不仅在欧美国家,而且在日本、俄罗斯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这门应用科学的社会职能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都越来越大。有人统计,这10多年中《全国新书目》上刊有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有数百种,其中90%以上都与应用于社会生活有关。并且社会心理学应用成果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或正在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

三、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着力点

大量的有关研究表明,社会互动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种种群众行为、大众行为、集群行为。也就是不受通常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群体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聚群行为。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社会聚群与人们积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正相关,而消极的社会聚群(矛偏行为)与人们社会观念的偏颇和社会行为的偏离也有正相关。特别是当代中国青年有一种比西方更重视同辈凝聚的矛群意识,在这种社会心理环境下,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在聚群面对面的互动中会越聚越热,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将问题聚焦,聚焦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施放出来。由此看来,聚群和赤心理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既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也可能成为社会变昔的掏力。所以,假公济私在生生的聚群行为心理入手,探寻研究社会行为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整合社会心理学具有生命力的着力点。

社会心理学3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性格异化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4-0054-06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弗罗姆已经开始接触马克思思想,他最早的著作就涉及对马克思的理解,他在法兰克福的同事“赞同地称这篇文章是整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第一个具体榜样”。[1] (P108) 在晚年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中,他将马克思列为除家族宗教传统外对他影响最大的人物,把马克思的书列为除预言书之外对他成长过程最重要的书,自认为马克思构成了他的思想,他说:“如果没有马克思……我的思想也就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动力。”[2] (P9) 20世纪30年代弗罗姆就已经着手对精神分析理论的修正,而修正所使用的方法正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他的社会心理学对人的性格、无意识等心理状态的分析充分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人格异化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理论的最本质的特性――批判性的继承。西方学者对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作品中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获益良多,因为他的努力使马克思的思想在美国得到了传播,并为马克思传统的重获新生奠定了基础。[3] (P223)

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修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并不是从弗罗姆开始的。早在弗罗姆之前,赖西、阿德勒、荣格以及与弗罗姆差不多同时代的霍妮、沙利文等心理学家都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在心理学界,这些人物都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他们把古典弗洛伊德主义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肯定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然而,没有哪一位修正主义者在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结合起来这方面超过弗罗姆。许多修正主义者是从心理分析学派内部对弗洛伊德提出修正,专业和学派的压力削弱了他们对心理分析正统性的直接挑战,而弗罗姆与马克思主义者多方面的联系,他的社会学家背景和大量的社会批判使他将新观点带入弗洛伊德学派。[4] (P246) 他能够超越其他修正主义恰恰在于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因为他的修正是有意识地“通过对弗洛伊德哲学基础的批判性揭示,来发展其思想中的精髓,以历史唯物主义来取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5] (P27) 弗罗姆一直有这样的自识,为了能够真正显露弗洛伊德的发现的价值,必须要修正他的理论基础。在弗罗姆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将弗洛伊德的发现从他自己的局限性和被歪曲的意义下解放出来。所以,他对两位思想家理论的综合,确切地说是用马克思的思想来修正弗洛伊德的思想。

弗洛伊德师承的是德国的机械唯物主义,这是他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他的体系中的机械论与决定论,在心理学界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一切心理事件甚至错误和梦都是被决定的;没有任何行为会由于机遇或者由于自由意志而发生。”[6] (P348) 有机体内部除了普通的物理―化学的力在起作用外,再也没有别的力在起作用。弗洛伊德至少在他事业的早期非常同意这种物理主义,即一切生命现象都能被还原为物理原理。如为了寻求精神烦躁的根源,弗洛伊德不得不寻找一种生理基质来作为驱动器,他在中发现了理想的解决办法,因为它既合乎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要求,又与他那个时代及社会阶级的病人中的一定临床结论相吻合。但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缺陷就是看待问题的非历史的态度,这与弗罗姆所坚持的马克思的对社会关系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显然是不相容的,所以,弗罗姆对弗洛伊德修正的最关键的内容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取代机械唯物主义,拒绝以固定不变的、非历史的本能理论阐发人的心理驱动力,代之以历史的、具体的、人居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来解释人的心理驱动力,正是对弗洛伊德理论基础的修正使他构建出一整套社会心理学体系。

弗罗姆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考察方式出发,即坚持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出发、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以及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出发来考察历史的具体的人,坚持社会的经济结构在人格形成中具有决定的作用,肯定自然与文化、环境与个体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社会决定论”原则,摒弃了力比多学说和升华理论,将心理模式解释为个人与社会的动态适应。他以弗洛伊德的个体心理学为模本,提出社会心理学;将弗洛伊德的性格形成基础由本能的力比多理论修正为人与世界的特殊关系;将弗洛伊德的人性的生物学基础修正为人的存在的特殊状况,并将个体无意识发展成社会无意识。弗罗姆的这些修正和发展,没有马克思唯物史观所提供的广阔视域是不可能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人的方式,就是弗罗姆对弗洛伊德修正的依据。而“社会性格”学说是他修正整合的最突出的成果。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建构社会性格学说

社会性格学说是弗罗姆社会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学说,如赫尔德所言“弗罗姆在心理分析性格方面的成果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这个领域的思想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7] (P119) 它对心理学和社会学也有显著的影响,心理学者认为他的心理分析学的很多观点已经进入了主流的分析思想,[8](P199-205) 社会学者里斯曼(David Riesman)在弗罗姆的社会性格学说启发下所著的《孤独的大众》也轰动一时,这充分体现了弗罗姆社会性格学说重大的理论贡献。以下我们就以社会学性格学说来具体分析他的社会心理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弗罗姆就致力于将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结合起来。他认为,综合的关键是心理分析的社会性格概念,因为它是理解社会进程的必要因素。弗罗姆的性格学理论直接来源于弗洛伊德,他保留了弗洛伊德性格学说的一部分内容,如性格特性是行为的基础,且行为必须是从性格特性推断而来的;性格特性所构成的力量虽然强大,但人对他可能是毫无意识的。他的性格类型学也是来自于弗洛伊德性格学说,如将口腔性格发展成为接受型,性格发展为囤积性格等。在此基础上,他对弗洛伊德性格形成的动力基础做了修正,认为不是本能,而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定社会的性格,并导致社会性格发生变化。20世纪40年代初,以《逃避自由》的发表为标志,弗罗姆不仅从总体上放弃了力比多理论,而且批判了弗洛伊德纯粹用心理力量,特别是性的能量来解释社会历史,批判他在心理学问题上的生物学倾向,认为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表明作为社会进程结果的激情、欲望、焦虑是如何变化发展的,揭示被塑造成特殊形式的人的心理能量又是如何反过来变成生产力,塑造社会进程的。

弗罗姆明确提出了他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认为他的观点建立在以下的假设基础之上,“即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世界的那种特殊联结关系问题,而非每个人或此或彼的本能需求之满足或受挫。不仅如此,它还假设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非静止不变的。……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恐惧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人的倾向,最美好亦或最丑恶的,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创造人的社会进程的产物。”[9] (P7) 他在动力学意义上的“社会性格”概念,是以马克思的这一见解为基础的:即将人的欲望与社会结构、生产条件及交往联系在一起,人类动机的很大一部分是由生产过程决定的。这表明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弗罗姆,已经很明显地将他的研究的出发点立足于历史的、辩证的方法,表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思想、方法已经对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弗罗姆解释了为什么经济条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相互作用的心理驱动力和经济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后者是首要的。……自我保存需要的满足与物质生产密切相连;经济现实的可缓和性比人的本能器官(特别是性本能)的可缓和性要更受限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济现实具有首要性。”[10] (P131) 这里弗罗姆对经济条件的首要作用的强调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一致的。上层建筑虽然被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心理因素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也是如此:“经济、心理和意识形态力量在社会进程中如此发挥作用:人对变化的外在环境做出反应,改变自己,这些心理因素又反过来有助于塑造经济及社会进程。”[9] (P212)

弗罗姆对心理因素塑造社会进程的强调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我们应当看到,社会发展虽然在根本上是由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决定的,但引起社会发展变革绝非仅仅是经济的原因,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人的心理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性格使人“心甘情愿”地不自觉地做他必须去做的事情,它把外在的必然性变为内在的必然性,变为每个人自己内心的追求,并从中获得心理满足。所以,我们对社会进程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考察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因素,而必须兼顾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考察。不仅如此,弗罗姆认为,性格还决定着个人的思想、感觉和行动。除思想过程的纯逻辑因素外,这类思想,如伦理、哲学、政治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思想者的人格结构。不但成套的学说或理论体系如此,“就连像爱、正义、平等、牺牲之类的单个概念也是如此。每一个这样的概念和每个学说都有一个情感的源泉,这个源泉则植根于个人的性格结构中。”[9] (P199) 他举出单个的概念,如“爱”,由两个不同性格结构的人说出,这个词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基于社会性格学说的分析框架,弗罗姆剖析了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性格。他反复强调,“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经济状况,造就了现代西方人的性格。”[11] (P65) 而生产方式的变化也导致社会性格的变化。19世纪因为市场的强大作用,社会性格表现为以下特征:“竞争、囤积、剥削、权威、侵略以及个人主义。”[11](P72) 20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一个资产阶级却发展了另外一种性格,这种性格使节省极少含有美德之意,这种发展受基本的经济需要所制约: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节省是必要的;而在大生产阶段,消费取而代之,“如果20世纪的人的性格必然恢复到十九世纪人的性格,那么我们的经济即使不崩溃,也将面临严重的危机。”[5] (P72) 所以,20世纪资本主义的社会性格特征就变为:接纳、协同、稳妥以及匿名的权威取代公开权威,日益增长的无能为力感取代了自豪感与优越感等等。[11] (P79) 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特征,弗罗姆得出了几种典型的异化的社会性格:权威主义性格、市场性格、重占有的性格,并以此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社会性格对社会进程的影响。

弗罗姆社会性格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他立足于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的经济关系考察人,这个“人”是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其次,他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社会性格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历史变动而变化的,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着辩证的关系。弗罗姆这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考察人的方法,在他对各种特殊的社会性格的论述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社会性格学说是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独具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有国外学者将他的心理学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分析学”。[12] (P352) 弗罗姆的理论贡献还在于,通过对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典型性格的揭示和批判,他不仅揭示了这些性格类型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源――这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运用于社会性格分析的具体体现,也揭示了这些扭曲的社会性格对社会历史进程所造成的恶果。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人的性格扭曲,而扭曲的社会性格又加深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危机,如法西斯主义战争以及全球生态灾难,这就是弗罗姆基于社会性格学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说明弗罗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最本质的特征――批判性。

三、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分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蕴含着批判的巨大的潜能和诠释空间,所以它得到了包括弗罗姆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异乎寻常的重视。弗罗姆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痕迹很突出。他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对异化的分类,如人与自己的创造物、人与人、与自我、与人的本性、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力量的异化,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中对异化的论述几乎一致,同时也反映出新时代的内容和特征。

如人与自己创造物的异化,弗罗姆认为虽然人控制和主宰自然的能力不断增长,但社会并未控制它所创造的力量:“从技术方面来看,伴随生产制度的理性化而来的是它的社会方面的非理性化。”人创造的这个世界成了他的主人,“他似乎是受自利的驱使,但实际上他的全部自我连同其全部具体的人格却成为他亲手制造的机器之目的的工具。”[9] (P85) 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己的产品相异化,人用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力量变为控制人自身的力量。人失去了本应有的创造性、主动性,蜕变成了消费机器,变成了被动消极的物,而不再是人,所以人与自己的本性异化。现代社会同样有劳动的异化,他说在当代西方社会“劳动和工作本身不再是一种令人满意、给人以快乐的活动,劳动和工作成了一种义务,一种摆脱不掉的思想负担。人们越是可以通过工作致富,就越是把工作当成他们发财和成功的单纯手段。”[11] (P142-143) 在这一点上,弗罗姆与马克思是一致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得资本家只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了人自身而生产。这种生产目的客观上对人类的进步意义非凡,“但主观上它却使人为自身之外的目的而劳动,使他成为自己所造机器的仆人,因而使他有一种个人微不足道及无能为力的感觉。”[9] (P80-81) 弗罗姆也像马克思那样,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特征,它呈现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特征,这是一种两个抽象物、两个活机器之间相区别利用的关系。“雇主利用他雇佣的人,商人利用他的顾客。每个人对其他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商品,每个人总是受到某种友好地对待,因为即使他现在没有用处,今后或许用的着。”[11] (P109-110) 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几个方面,在弗罗姆这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弗罗姆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而且深华了异化概念,使它不再局限于劳动分工的客观后果或任何特别的阶级,[13](P168) 而是针对当代西方社会出现的问题及理论关注点,显示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将异化理解为一种体验方式。他说:“所谓异化,就是一种体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他同自己离异了。他感觉不到自己是他那小天地的中心,是本身行为的创造者――他行为及其后果则成了他的主人,也许还会对主人顶礼膜拜。异化的人与自己失去了联系,就像他同他人失去了联系一样。”[11] (P95)

将异化理解为一种体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弗罗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学科背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人的内心生活,这或许是由于他们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视,或许是因为临床心理学家听到的都是关于内心生活体验的倾诉。(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就非常强调体验对人的意义,认为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事业,是实现自我的一个途径,“高峰体验”是自我H者的重特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一特点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车文博教授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的经验和主观体验摆在心理学研究的突出地位,这既是西方心理学摆脱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的客观主义的重大变革,双是促进心理学向人学回归的重要标志。”参见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14] (P11) 所以弗罗姆在考察异化时注重异化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善于从内心体验的角度阐发异化。即使我们不去考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个特征,说异化是一种体验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们一般是以情绪化的态度来看待异化问题的,异化能够在中西方成为一个理论问题,是因为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及战争的灾祸使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化,中国的“”同样也使东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化,而异化正是道出这种普遍的疏离感和压抑感的概念。[15] 异化表述的是主体所创造出来的客体反过来支配主体这种现象,它的产生既有客观的社会根源,又有主观的认识和心理因素的原因,认识的片面性行动的盲目性和畸变心理,往往使得人们努力以求的东西,转化为反对自己的力量,消费的攀比心理会使人成为消费品的奴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弗罗姆重视对这种主观原因的考察,是其身为心理学家的独到之处,况且,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弗罗姆也没有否认异化的客观存在。再者,马克思在使用异化概念时,是对私有制社会客观存在的状态的揭示,但马克思并没有否认人可以在主观上体验到这种状态,也许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对异化的客观存在的揭示,才会有人们对它的主观体验,这也表明弗罗姆实际上将异化概念深入到人的微观的心理层面,是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拓展和深化。(注:张一兵教授将弗罗姆对异化的主观体验的理解说成是“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油炸’成新人本主义能够接受的主观体验说。”参见张一兵:《异化:生产性的否定》,《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4期,第18-22页这完全是对弗罗姆的误读。)

所以,弗罗姆异化批判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将异化概念拓展到心理学领域,通过他的心理分析,揭示了看似正常的现代人心理的异化特征。他认为很多心理疾病都是异化现象的直接表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性格如市场性格、重占有的性格是异化,权威性格的受虐―施虐倾向是异化,无意识、移情和自恋也都是异化等等。有学者将这种批判称为“常态的病理学”,意指一个“正常”的人在病态的文化价值中体现出病态的特征,而心理分析就是引导人们意识到体现在这种病态的文化特征中的自我的病态特征。[16](P32) 将异化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是弗罗姆接受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启发,即认为每一个神经病患者都是一种异化的结果,而且认为在对病态人格的研究中,马克思超越了弗洛伊德,与弗洛伊德注重个人的病理研究不同,马克思“关心一个社会所共有的、从该社会特定的制度中产生出来的病理学。”[2] (P62) 正是出于对马克思的这种理解,使弗罗姆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发展成为社会无意识,并且提出社会无意识也是异化的表现,从而不仅对异化理论,也对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弗罗姆异化批判的其他特征,如认为当代西方异化已发展成为总体异化或普遍异化,注重对消费异化的分析,都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对异化的新的表现形式的剖析,他不仅将异化理解为人的主观体验,更加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客观存在。

弗罗姆不仅剖析了异化的各种表现形式,还试图去探究异化的本质和根源,他接受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异化存在的本质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异化这种“症状”,而且还指出了这种病症的根源,这就是马克思的深刻之处:“马克思认为,人是由社会形成的,因此,病理学根源于社会组织的特性中。”“当代偶像崇拜的根源就在于当代的生产方式,因此,只有通过彻底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使人在精神上也获得解放,才能改变这种状况。”[2] (P64、62) 能够认识到马克思异化的根源是弗罗姆的深刻之处。这就是说,只要一种生产方式是为价值增值进行生产,而不是为了人自身的目的生产,只要不根除资本主义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异化就不可能根除。有学者认为,弗罗姆否认了异化的客观原因,回避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17] (P82) 这种论断是缺乏根据的。

事实上,弗罗姆对马克思的继承并不仅止于此,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对现实的关注等方面都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对他的影响。他提出并探讨了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病的几种主要方案,包括极权主义、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仔细分析之后,他最终有条件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公有社会主义”的方案。他认为,取代西方病态社会的只能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极权主义、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摆脱人对人的压迫和剥削,使人从经济王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使人重新成为社会生活的最高目的,在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创造一种新的统一,“人对人的利用必须终止,经济必须为人的发展服务。资本必须为劳动服务”[18] (P372) 等等。所以在理想价值方面,弗罗姆与马克思是一致的。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实质不同。马克思的批判强调把理论批判归结为实践批判,而法兰克福学派从不主张改变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而主要强调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变革。因而他们的批判仅是一种用“应有”来批判现有,也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已。[19](P206) 本文认为,这种评价有欠公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不仅为在西方广泛传播马克思思想做出了贡献,而且,没有他们的批判理论,就不会有西方“马克思学”思潮,不会有60年代美国左派知识分子的运动及60年代末西方大规模的学生、工人运动。他们的理论也是旨在改变现实,只是他们改变现实的途径和根本目标与马克思的设想不一致。

这种关涉现实的理论取向在弗罗姆身上也非常明显。在研究对象上,弗罗姆社会心理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选择那些迫切关系到整个社会历史进步的社会心理现象如权威主义、市场性格等进行研究,借助于精神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健康的病态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他一生的学术活动都与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他努力为社会心理学参与和干预社会生活,为批判社会现实,促进社会进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认为:“心理学家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对认识当前的危机做出自己的理论贡献。”[9] (P1)

关注现实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他积极投身于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去,这点也和马克思相似。他11岁左右就热衷于政治,尽管他自认为不具备从事政治活动的气质,但还是积极参与了很多政治活动,如参与创建了一个和平团体,反对核军备竞赛和越南战争,参与美国社会党等等。这种参与的热情是因为他认识到他不能被动地置身于这样一个正在走向灾难的世界。他认为现代西方世界越来越不健全,越来越非人性化,因而也就越来越需要共同肩负着人类使命的人们团结奋斗。弗罗姆关涉现实的心理学对我国的学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也表明他践行了马克思“重要的是改变现实”的实践哲学。

[参考文献]

[1]马丁・杰。 法兰克福学派史[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2]弗罗姆。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McLaughlin,Neil.‘How to Become a Forgotten Intellectual:Intellectual Movement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Erich Fromm’[J]. Sociological Forum,1998,,

[4]McLaughlin,Neil.‘Revision from the Margins: Fromm’s Contributions to Psychoanalysis’[J]. Int Forum Psychoanalysis,2000,(9).

[5]弗罗姆。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6]杜・舒尔茨。 现代心理学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Held・David.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eory:Horkheimer to Habermas’[M]. London:Hutchinson,1980.

[8]Carola Mann.‘Fromm’s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psychoanalysis:A well kept secret’[J]. Int Forum Psychoanalysis,2000,(9).

[9]弗罗姆。 逃避自由[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10]弗罗姆。 精神分析的危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11]弗罗姆。 健全的社会[M]. 孙恺祥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2]John Rickert.‘The Fromm-Marcus Debate Revisited’[J]. Theory and Society,1986,(15).

[13]Stephen Eric Bonner.‘Of Critical Theory and Its Theorists’[M]. New York:Routledge,2002.

[14]夏洛特・布勒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5]俞吾金。 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 [J]. 中国社会科学,2003,(2).

[16]Ortmeyer,Dale H.‘Revisiting Erich Fromm’[J]. Int Forum Psychoanal,1998,(7).

[17]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社会心理学4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43-03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很好地理解、预测和控制个体的社会行为。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以讲授讲解法为主,这种方法对于具有简便易行、节约时间、便于掌握的特点。但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晦涩难懂,一昧就教材讲理论学生不容易理解,更谈不上运用。教师在讲授相关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识记”变成“体验”和“内化”的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于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选择适当的方法,将预定的实验对象的某些属性呈现出来,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的过程。在传授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同时,若能增加心理学实验,将是是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直接实验操作,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图象,从而形成概念,达到对所学理论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和灵活运用的目的。但是,在社会心理学中究竟应该开设哪些实验,如何进行实验,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任课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在社会心理学讲授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

一、社会心理学实施实验教学的现状

1.无对应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教材

应用心理学专业现在虽然已有社会心理学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相应的理论教材,但一直没有一本相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缺乏配套实验教材,教师在带教时也有一定的被动性,更不要说有什么创新和改革。因此,必须尽快编写一本与4年制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相配套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指导》,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2.实验课时少,内容安排不合理

许多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计划安排为48~64学时,其中社会心理学实验个别高校安排仅有4~8学时。在每个实验内容一般为2~3学时的情况下,仅能安排3个实验内容。实验课时安排的时间少,一方面使教师在布置实验内容时过多考虑的是一些重复性、验证性实验,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封闭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实验考核不合理

考核作为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1]大多数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社会心理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以课堂理论知识为主,实验部分为辅或者没有,课程成绩的判定也主要以基础理论考试为主,实验课仅占很小的比重或者没有。另外实验课成绩的评定,往往仅凭实验报告打分,其结果导致学生偏重理论,忽视实验操作过程,抄袭实验报告篡改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不能得到提高,达不到实验的最终目的。

二、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1.确立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目标和任务

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理论加操作”的教学,用理论指导操作,用操作滋养理论,实现理论与操作的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是为课堂理论教学服务的一种辅助手段。实验教学有其它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综合效益。[2]

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演示某种心理现象,验证社会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将已经确立起来的最基本的实验教给学生,使他们初步掌握心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透彻地掌握理论知识,可以培养他们熟练操作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可以鼓励他们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技能自主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如此,实验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自觉性。

2.确定社会心理学实验内容,编制专业实验教材

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把整个实验内容分成三个不同层次,分别为演示实验、选择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要让学生跳出规定的实验题目和实验内容的旧框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三个实验层次的具体要求如下:[3]

(1)演示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知识,为以后实验打下基础,占实验总学时的50%左右。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本身包含着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如卢钦斯首因效应实验、霍纳性别成就动机实验等,都是一些经典的实验。如讲从众行为时,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课前让学生熟悉该实验程序和操作要领,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验证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2)选择性实验:把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基本课程训练和基本实验方法综合在一起,给出若干个实验题目以及相关参考资料,让学生依据各自的兴趣有选择地完成。此类实验难度适中,占总实验学时的35%左右。这一类实验是一些难度较大的、选做的设计型实验项目,如社会动机实验、社会情感实验、社会态度实验等。这些实验的特点是实验项目在实验指导书上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学生去查询相关参考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从相关参考书中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指导教师可以给出部分实验项目以供学生选做,学生也可以自己确定实验项目,原则上一人一题,可以两人(最多三人)一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整个实验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进行指导,包括查阅资料,撰写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完成实验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一层次的实验占20%左右,放在课程的最后一部分。

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可将基础实验和应用性强、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实验优先安排,其它实验视具体情况适时控制。还可建立开放实验室,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实验教学由封闭变为开放。

根据这些实验内容,可以编制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手册。编制社会心理学实验教材应充分体现“三性”原则(综合性、专业性、设计性),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体现专业性特点。在具体实验项目中,要贯穿多种实验手段,要求学生同时掌握多种实验方法,并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使实验手段和方法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

3.确定合理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

对于社会心理学实验部分要进行全面考核,打破以往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综合考查学生的表现,科学地考核学习成绩。这样可以增强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从而改变师生轻视实验的思想,由此还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4]

考试改革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每次实验结束以后,每位学生都要按照本次实验的具体要求,写出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情况进行记分,学期结束时把所有实验报告的成绩进行加权平均。

(2)实验技能:内容包括已做过的所有实验,以抽签的方式随机抽取考试,并在教师监督下,当面进行实验操作,检验实验是否规范、准确,有无考虑控制或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是否有创新。

(3)理论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社会心理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有实验基本理论、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实验仪器的性能与使用,等等。

三、结语

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特别是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如何进行,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5]社会心理学作为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理论构想,如欲深入研究,还需与相应的实验结合起来。本研究极力主张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学术追求及成就上严格要求大学生,并提升他们对学术内在价值的重视,以此回归大学教学探究高深学问之道。在社会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在教学方法上应摒弃过去重理论、轻应用,重教师教授、轻学生参与感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多视角地、创造性地观察现象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要组织学生联系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联系实践,从中体会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特点及应用过程,体会到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价值,提高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何献君等。高职院校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

[2]马燕。普通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之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28(4).

[3]陈绪赣,赵晴。理工科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基本思路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3 1316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