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实用(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实用(通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一篇】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六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1)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施前提是整合。开展作文教学,首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然而,对于还没能进行课程改革试验的学校和老师来讲,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开设,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在延续教材的设计安排,甚至不干越雷池一步。怎样促使老师讲研究性学习与作文切实结合在一起开展呢?我想到了搭桥、铺路。恰好,这一期间,《百家作文指导》杂志约了几个“作文引路”的稿子,我想,能不能写出一些“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来试着看一下反响?同时,也为实验教师设计活动、开展研究性作文教学搭一下桥,铺一铺路?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了约稿的几个单元教材,针对教材作文教学的要求,按照自己“指导学生经历整个作文过程”的教学思想,来设计研究性作文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路是这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欲望的激发或者表达欲望的激发――实践探究活动,积累素材――口语交际展示研究成果――书面表达交际(发表)。在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与教及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以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如下: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你留意过早晨美丽的景色、晨雾中人们忙碌的身影吗?......走进校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又想过什么呢?请你以“早晨”为范围,选择你印象深的人、景或事物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一读,修改一下。要求分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这个题目难了一点。难就难在:怎么样使学生真正对“早晨的景色、人物等内容有所了解”,并且真正产生想表达的愿望。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是“将本组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与本次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活动之一:采访早晨好新闻为了使学生对观察早晨的景物、人物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发生在早晨的一件新鲜事(也可以是一个让人感到新奇的人物、一处有特点的景物)。老师介绍以后,给学生介绍这则“新闻”是怎么样得来的。然后,为学生布置任务:班上要开展一次活动――“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任务布置下去以后,给学生讲“新闻”的特点――“别人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说出来别人都感到新鲜。”接下来请学生讨论:可以采访什么?都可以到哪里去采访?怎么采访?有哪些方法?采访的结果以什么方式出现?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人、景、物、事均可),同时也给学生解释清楚:“采访,可以问、听、看,还可以搞放弹劾相关的资料收集”。在学生“采访”的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学生的采访结果,通过个别座谈,发现学生在观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角度、方法、记录”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要求学生把“采访”过程中“新的发现”记录下来(也可以拍照片、录像、录音)。活动之二:早晨好新闻发布会。在班上每个学生都“采访”到了自己“独特的新闻”之后,布置学生认真进行准备(进行资料的整理、写成文稿)。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资料整理等书写方面的活动给与指导。指导主要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存在典型的共性问题,教师也可以集中指导。班上举办“早晨好新闻发布会”,学生自己主持。每个人一口头的方式是大家发布新闻,其他同学可以针对部分同学的“新闻”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活动之三:办一份“晨报”。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采访结果写成小文章。教师对学生为“办报”而进行的写文章活动进行指导。指导以个别化的方式为主。如果学生采访的结果停留在“照片、录像、录音”上,教师可引导并指导其转换成文字形式。“发表”在自己小组办的“晨报”上。办报时,除了刊登自己的文稿,还要为“报纸”配上报头、花边、插图等。全班办完以后,将各小组的“晨报”张贴在教室合适的位置,组织学生参观。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安排了一次“游戏性质”的主题探究实践活动――“采访”,这本身是对早晨“感到新鲜的景人物事”的探究过程。在这样的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完成了作文需要的“素材、情感体验”等,同时,活动本身又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情境。从理论上,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研究性作文教学思路”的――作文,跟主题探究实践、口语交际、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整合,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1]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二篇】

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够服务生活。教师应当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这一角度出发创设其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情境。同时应杜绝仅传授知识,忽略数学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导致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脱节,降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学情绪。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鲜活案例,进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其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在具体的课堂环境中掌握足够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外,数学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其通过教学情境巧妙地设计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加强其对数学的重视程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努力借助数学常识背景,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把数学融入其生活与思维的一部分,才可以真正做到数学目标生活化的思维沉淀,这应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培养其缜密的数学逻辑思维;也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创设情境实施教学。例如,在生活中购物属于最简单和常见的数学场景,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交易过程就包含着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曾经在微博中流传过一个幽默笑话:一位老大爷到市场买西红柿,它认真仔细地挑选了一袋西红柿,让商场小贩用秤称重,结果重一斤二两;接着他又要求小商贩去掉其中的一个西红柿,再次称重为一斤,老人顺手便拿走了刚才的那一个西红柿说想买这一个。这个笑话的寓意可以理解为要求学生学习逆向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用这一笑话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避免拘泥、死板的思考模式,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当中。

二、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活在其中并可以影响其行为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大致可分为课堂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部分。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可以使学生享受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情绪和感受,并在教师的诱导下做出有教育意义的行为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更新教学课堂的组织空间结构,形成全员互动的活泼格局。第二,要注意教室内的色彩和装饰,一般教室宜选择冷色调,从而可以促使学生安下心来学习;可以适当物化教学成果,展示师生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而有效地调节师生的精神状态。最后,学生必须有充足的学习和活动空间,每个班级的人数不宜过多,有条件的教室开辟休息区,里面可包含图书、饮水机、音响设备及活动器具等。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应该打破数学学科和生活之间的隔阂,提倡在生活中真实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开启在生活里使用数学的学习方式。教师可要求学生每个星期都坚持写数学笔记,将他们眼中的数学用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认知现象,进而体验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现象,并逐渐创新数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采用观察、猜想、模仿及实验等手段进行材料的收集,积累经验,同时做出归纳、类比和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库,这需要经历一个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身边事中发现与学习数学,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去。

三、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模拟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掌握相关的数学规律,锻炼数学思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际问题,都应该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并汇编成一套科学的研究程序,帮助学生形成一条清晰的背景思路。教师为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需要鼓励他们进行大胆质疑,勇于猜想,积极参与求异的思维训练。比如在讲授“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道题目:哪张统计图是针对泳衣销售的?哪张统计图是关于销售羊绒衫的?然后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得知,泳衣的销售高峰期应该在第二季度夏天,而羊绒衫的销售高峰应该处于第四季度冬季,因此可以迅速得出结论,做出精准判断。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寻解题的依托、探索的方法,从而促进自我的学习与发展。从教学手段来看,教师应当注重观察与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里,经历观察、猜想、实验以及推理和证明的多种思维活动,这可以帮助他们发现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此外,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添加教学的现代化气息,令学生体会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课堂的影响和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要将课堂教学的重点由教师布置和完成认知性的教学任务,逐渐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基础、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首先,这种评价具有多元性,即教学不应当用绝对统一的标尺去衡量学生数学的学习水平与发展程度,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并允许其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其次,评价具有过程性,学生不再仅是数学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要成为知识的发现人与探究者,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既应看重结果,又要重视过程,通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评价环节,促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各方面最大限度的进展。再次,评价具有情境性,指的是生活化教学应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有序展开,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在这种情境中获得学生的真实评价。最后,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性,从单一的测试转向可以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化渠道。例如建立能够存放学生学习结果以及能够反映出其学习过程的作品集,建立学生的数学成长记录,以及同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反馈等。

五、结语。

总之,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学贴近真实的生活情况,进而使数学教学生动化、通俗化和形象化,让学生不再感觉数学高不可攀,并使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三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新时代特征对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利用身边感兴趣的事物理解数学知识,并能最终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一改传统教学方式死板沉闷的特点,新鲜有趣,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主动感受,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接受新知识,激发学习动力。

提高学习效率。生活化教学就是做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用学生通俗易懂、容易理解的方式,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及现象将课本知识呈现出来,并最终回归与实践,将抽象的问题归于具体,将复杂的问题归于简洁,不再是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枯燥讲解,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知识的掌握,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生活化教学。

课前导入。课前导入环节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准备开始讲解的环节,是决定一堂课教学效率的基础环节,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进行导入。设置相关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作答,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一年级下册中“认识人民币”一节,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模拟生活场景的方式诱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民币的记忆。举个例子,教师可以拿起学生的学习用品,比如铅笔、橡皮、文具盒、书本等物品问学生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会回答从哪里买来的。教师继续发问:我们买东西时需要用什么呢?学生回答:用钱。此时,教师可以趁这个机会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大家平时买文具、买零食用到的钱,也就是人民币,这样,大家以后再买东西的时候就可以自己付钱了,好不好?”听到这里,学生兴趣浓厚,期待着这堂课的展开及新知识的学习,之后的讲课环节也就容易取得很高的教学效率。

讲解环节。讲解环节是一节课最核心的环节,是教师将新知识分解并详细教授给学生的环节,因此十分关键。在这个环节,我们依然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完成知识讲解,如果方法得当,就能取得显著效果。例如刚才我们提到的案例,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关于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时,完全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介绍相关知识。举个例子,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后,可以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某些学习用具是花多少钱买的,用的是哪一种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几种付款方式。然后请另一位同学判断他说得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则请另一位同学指出来,如果他说得不全面,请另一位同学加以补充。另外,教师也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请一位同学扮演商贩,另一位同学扮演顾客到商店里买东西,由这两位同学进行模拟交易,完成之后由老师点评刚才他们的表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加以解决。这样,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将刚刚学到的人民币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了解应该如何运用,效果事半功倍。

课后巩固。课后的巩固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例如我们之前讨论的“认识人民币”这一节,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后,让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商店里买一些学习用具。在询问过多少钱之后自己付款,有家长监督,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人民币。当学生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地拿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时,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就深深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成功交易之后,学生会因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买东西的.任务而高兴不已,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对自己的生活是有帮助的,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动力十足地进行下面的学习。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知识。我的身高是多少,我比同学高多少,我的铅笔多少钱,学校的跑道有多长,为什么自行车轮胎是圆形的,维修工人是怎样固定摇晃的课桌的,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结构,等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积极解决问题,同时,在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学生既能够活学活用,巩固知识,又能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这正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更是新课程标准及新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四篇】

摘要: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具体措施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挖掘数学内容中生活情境,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将现实生活和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笔者在讲授“轴对称”这一章节有关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笔者在课堂上呈现“蝴蝶飞”的多媒体课件,配上轻松愉悦的乐曲,在画面当中许多五彩缤纷的蝴蝶飞来飞去。此时,笔者适时提问:大家从中看到了什么?为了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避免出现“看到蝴蝶”一类的答案,笔者特地为学生讲解蝴蝶翅膀的张合过程,然后趁机提问:从蝴蝶的张合过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概念?其中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这些情景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说出蕴含的数学概念却有一定困难。这时笔者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提高了学生以生活为视角学习数学的意识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数学知识应用中的生活化。

新课标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应用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去分析并解决他们身边的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这一知识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有部分桌椅松动摇晃,大家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价值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最后一致认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可以利用这一知识解决桌椅松动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后,再趁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当学生看到自己维修好的一张张稳固的桌椅的时候,那种兴奋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由此得到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使得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一种需要。

三、数学例题生活化。

例题的选择对数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若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出数学学习的乐趣,不妨就地取材,设置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来讲解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这部分内容,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比较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整体思想都得到充分体现,是中考必考内容。这就需要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函数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这一内容时,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移动公司开展两种通信业务。“神州行”零月租,费用为元每分钟,“动感地带”收费标准是月租30元,通话一分钟元。两种资费套餐,选择哪种更实惠?这类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应用题,层层递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总之,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内心情感,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进而激活其头脑中的知识,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并在交流与体验中切身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林建坤.生活教育与课程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双鸯.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j].教育科研论坛,,(5).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五篇】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就是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注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更为严重。实际上,新教材比旧教材最大的进步就是更加注重生活化,只不过是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教学方式而已。近几年来,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从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入手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

一、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极具逻辑性,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比较枯燥的,而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却非常感兴趣。因此,我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利用农村生活的素材设置情境,让他们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乘法口算”的内容时,我先安排学生对本镇的商铺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数字资料,在具体教学时,我会选择学生掌握的数字资料进行使用。上课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供自己的数据,在讨论时,都晒出自己的数据,积极探讨,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组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

把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利用生活信息组织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极大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集中到运动场,编成八个小组,由组长组织成员模拟同地同向、同时两地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掌握“相遇问题”中最基本的运算道理。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充当社会角色,培养学生数学的生活意识。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就让学生充当社会的某些角色,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种方法也是可取的。例如:让学生充当售货员、装修工人,到农田当农民,做力所能及的农活等。指导学生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安排生活,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后,让学生到镇里的工厂车间当配件工人;教学“组合图形面积”后,让学生当乡镇的土地管理员,安排他们到农家院落丈量并计算用地面积,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当社会的某些角色,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生活实际中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六篇】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情景。避免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的脱节,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水平低,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严重的产生厌学情绪。现结合十几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如下。

一、优选生活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感受数学。例如:如在学习估算时,针对多数学生有买小零食吃的习惯,要求学生估算一下自己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买零食大约花掉多少钱,因和自己有密切联系,学生兴趣浓厚,在解决问题时,引出了估算方法的学习,学生思路开阔,效果明显。教学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时,提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寻找,记下它们的质量(净含量),学生会发现,质量单位就在自己的身边,如经常吃的方便面、虾条、食盐、饼干等包装袋上都清楚的标有质量,在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让学生感知1克、几克、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千克、几千克有多重。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去开发和利用就能搭建通向学习数学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启学生联想和创造的智慧大门。

二、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教材。

教材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情景,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活动能否达成“有效”。现在使用的教材,由于受开发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它所呈现的案例场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差距较大。

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组教材、选用教材、变换活动用具,力争使教学场景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地把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教材呈现的是学生摸名片的场景,多数学生对名片较陌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针对班内学生多数喜欢乒乓球运动的实际情况,乒乓球就是学生随手可得学具,于是把摸名片改换成了摸乒乓球,降低了学习活动的难度,较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活动效果显著。由此可见,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改组教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解释数学,学习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思考。

会进行数学思考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前提,引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数学素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尤其重要,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国庆节,小华和爸爸带了125元钱去体育用品店买了一个99元的篮球,你能帮小华想一想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找回1元钱,加上留下的25元”。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不仅使不易被学生所理解的“凑整简算”思想,在生活经验的支撑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起来,还使学生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萌生了数学意识,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

四、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但要掌握数学这一工具,而且要学会运用,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校外实践基地“滨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要求同学们帮工人算出工地上几堆石子的体积,学生兴趣浓厚。活动之前,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达成测量相关数据的意见,使下一步的操作、测量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同学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用手中的工具,有的测高和半径,有的测高和周长,有的测高和直径,最后通过计算得到了这几堆石子的体积,通过进一步交流优化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和工人叔叔进行核对时,多数同学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活动后,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再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性质,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三角形稳定性这一性质的应用,如房梁、电线杆、自行车等,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让数学学习生活化,学以致用,将会搭建起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创造数学的广阔学习空间,使数学与生活更加贴近,使数学学习充满生机和快乐。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七篇】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如何能够打好学习的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方向。

而体育课程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科目,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力量与稳定性,也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持之以恒,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实践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体育的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是其中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在许多学校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够高、对课程的认知程度不够。

这种情况使得他们无法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之中,并用自身的活动方式去感染他们。

通常情况下,一节体育课的模式都是基本固定的,除了及时列队行外,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做一些短跑运动。

当学生熟悉后,就完全没有新鲜感可言。

他们甚至能够猜测到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因此,一些学生对体育的投入性并不高。

2.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都更加看重数语外等“主科”,对体育课的兴趣并不浓厚。

甚至少数学生为了能够逃避体育课程,会选择在室内上自习。

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天性是比较好动的,大部分人对体育课的期望值是很高的。

但根据调查表明,低年级学生中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女生都害怕会在体育训练中受伤,从而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另外,在体育课程中,大部分情况下是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体现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产生了厌烦的心理。

3.体育场地和器材问题。

一些小学校园中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为学生去购买运动器材,使教学实践只能够限制在长跑、短跑、篮球等活动中。

教师在上课时没有齐全的辅助工具,无法发挥课程的有效性。

另外,在场地方面。

少数的学校仍然采用的是水泥地板,如果学生在跑步中发生了磕碰现象,很可能会使伤势加重。

一般情况下,学校应该打造完善化的体育锻炼场地,用塑料绿地来取代水泥地。

这样就算学生摔倒也不会感到太过疼痛。

二、小学体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1.教材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兴趣。

首先,若想使小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就要将教材与实践内容充分的结合起来,促进课程的完善。

由于小学生十分好动,对一些集体游戏更感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配的方式将“教”与“玩”结合起来。

例如: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以男女搭配的形式进行运动比拼,开展短跑竞猜。

教师令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以列队的方式将他们分成两排。

组内成员可以根据他们的特征定好前后顺序,将冲刺性较强的人员放在首位和末尾的`位置。

其次,教师发号示令,并为两组学生分别计时,用时最短的一方为获胜者。

这样能够在紧张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比赛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并感受到乐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捕鱼”游戏,令学生围成一个圈,教师作为捕捉者开展体能锻炼活动。

每位学生都是一条小鱼,牵手连成一张渔网。

如果渔网被冲开了,教师捉到了某位同学,这名学生就要为其他人表演一个节目,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进行诗朗诵,在体育课程中锻炼综合能力,塑造舞台效果。

开展游戏活动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会到乐趣,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其中。

同时,也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令课堂的融入性更高,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培养学生特长,使学生热爱体育。

体育课也是特长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观察每位学生的运动特点,挖掘活动能力,提升他们的整体参与性和融合性。

例如:教师可以增加象棋活动,看哪位学生的沉着性更强、稳定性更加。

可以组织足球运动,令跑步速度较快的学生充当先锋,集中力高、思维敏捷的学生充当后卫,使他们的长处能够得到扩展。

第二,教师也可以在每节课中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或者游戏,使课程受到更多人的热爱。

例如:以场地转换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新鲜感,锻炼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转载自

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野外活动”,带领学生们登山、外部聚餐、搭建帐篷等等,并将每五个人分为一组,选出一名组长进行活动组织和任务安排,以此来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也令其懂得生活之不易。

另外,教师在每次活动完成后都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课堂的参与性、游戏组织能力、特征特长等方面进行一一点评,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使每个人都更愿意加入进来。

3.体育教学模式的设定和优化。

体育教学模式的设定以及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对教学场景进行规划,将学生带入到特有的意境当中,给予他们不一样的课程感受。

例如:教师可以将音乐与队形队列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跳跃练习来使身心得到放松。

具体措施如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并队和列队。

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组同学负责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节拍,每通过一个音符,一位同学就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站好。

两组以互换的方式进行比拼。

而教师可以在一旁计时,看哪一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列出最整齐的队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激发起学生的奋进心。

第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

首先,以“蛙跳”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同学们准备好青蛙的服装和相关道具,给学生们一个惊喜。

其次,规划好起点和终点,以交接棒传递的形式来完成一段距离内的比拼活动。

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有的放矢的作用。

1.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

通过体育实践活动的优化,教师的教学目的能够以更加明确的形式呈现出来。

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令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模式更具有灵活性。

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使得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完全消化,而不再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同时,教师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从每位学生的特点出发,使活动方式更加完善,课程结构更加紧密。

2.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活动中,更加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者进行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增加,而不是传统的“指令发挥、学生执行”的方法。

同时,游戏的增添也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将其当做是自己的朋友。

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活动的开展,体现课程的完善化与多样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三方面入手,主要分析了小学体育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

从而得出:为了能够造就综合性人才,学校应该增添体育课程中的器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

教师则要改进教学方式,将实践与理论融合在一起,令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使兴趣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秦雷宝.上海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褚敏明.上海郊区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明瑞祥.探究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

[4]魏帼贤.平板电脑在小学体育教学应用中的学生参与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5]旷怡.五年制小教大专升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八篇】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的课堂。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界一直有这样的呼声:数学教学要走出传统藩篱,要能够创新教学内容,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引导生活。以此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一直是以课本内容为中心,以教参为依据展开的,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脱离。学生为学习而学习,不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学习欲望不强,学到的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于现实生活,知识学习的实际价值不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生活能力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2.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不断感知、不断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仅仅跟着教师学习,掌握一些结论性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小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接受教师传授给自己的知识,缺乏对知识产生过程的情感体验,这样的知识是死的,很难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学生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第二,学生不能有效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生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价值意义不大,对学习不感兴趣。学生只是一味地跟着教师,跟着课本学习,做一些课本上的练习题,课业负担很重,学习效果不好,厌学情绪较严重。第三,学习效果不佳。学生主观参与数学学习的欲望不强,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思维难以得到发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学生的被动学习影响了学习效率,更影响了学生获得创造性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学效率不高,学习教育目标很难真正实现。

1.设计生活画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展示一些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而言,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有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要能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生熟悉的事物,设置生活画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比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生活情境:三位小朋友在小区内相遇,开始聊起天来,姓张的小朋友说:我铅笔真便宜,16元4只;姓王的小朋友说:我比你买的便宜,12元3只。姓刘的小朋友说:你们买的都没有我买的便宜,我买的铅笔四8元2只。三个小朋友都说自己买的便宜。在画面展示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说说那个小朋友买得最便宜?”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很多学生没有回答正确。教师说学习了新内容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2.设置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为学生设置具体的、形象性较强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能够不断分析研究生活内容,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外,对于学生而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教师要设置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比如,在混合运算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运算顺序,比如,“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内容”,等等。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且要求学生能够背下来。这样做有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识记了这些内容,但在应用环节会出现错误。如果教师可以认真研究这部分教学内容,把有关知识整合为生活画面,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就能有效理解相关内容。比如,两个小朋友到快餐店内用餐,他们消费的是一个标价为8元的汉堡和一杯标价为5元的可乐,后来他们又要了一杯可乐。大家帮他们算算需要付多少钱。学生列出的计算式是“8+5+5”或“8+5×2”。在学生列出计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8+5×2”应该怎么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再乘。这样,得出的数字与前一个式子得出的结果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找出错误原因。这样学生对相关运算法则就能准确理解,在以后的做题过程中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3.课后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利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实际计算、测量的能力。一段时间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例如,引导学生进行某些角色的扮演活动,比如扮演收银员、服务员、工人、统计员等,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学习过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设计师,设计自己的小房间,认真计算个物体所需要占用的面积,对房间进行合理规划。在学生学习关于长方形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房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进行测量,通过设计使自己的房间更漂亮。引导学生对自己房间四壁和屋顶涂料进行新的设计,合理安排每平方米的用料,对粉刷面积进行计算,等等,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不断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会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能得到显著增强。其实,数学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之内,更在于课堂之外。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课后引导学习,这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实现生活化教学,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能够有效构建知识体系,有效提高数学素养。要努力实现生活化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重要性,不断培养学生关注数学、关注生活的意识,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不断增强。

48 1348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