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论文题目大全【精编8篇】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教育学的论文题目大全【精编8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13篇)【第一篇】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4、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5、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6、教师的素质研究。
7、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
8、教师发展的教育需求思索。
9、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因探究。
10、教师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
11、教师发展对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12、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促进研究。
13、教师发展过程中可用资源的梳理与归纳研究。
14、教师发展进程中内在障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5、教师发展进程中外在困难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6、教师发展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17、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
18、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研究。
19、教师发展在专业化进程中的价值探索。
20、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21、教师能力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教育学相关的论文题目最新6【第二篇】
3、浅谈网络阅读教学的可实施方案。
4、运用多媒体课件打造语文魅力课堂。
5、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6、利用远程资源使孩子乐学语文。
7、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生动、灵活提高课堂效果。
8、让多媒体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9、多媒体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10、给学生一个倾诉的空间。
11、用爱心、耐心与尊重转化后进生。
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13、浅析多媒体为说明文教学注入活力。
14、网络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断想。
15、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6、浅谈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中的应用。
17、利用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18、用爱心和恒心构筑学生的灵魂。
19、网络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20、浅谈现代技术教育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21、浅谈利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朗读教学能力。
22、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3、提高我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24、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5、新增专业校内评估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26、广东商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7、浅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28、对大众化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探讨。
29、第二部分 教学改革研究。
30、教学改革特色项目与人才培养特色研究。
31、关于金融学科(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32、广东商学院中文系学生写作状况调查。
33、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34、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办会展管理主干课程班的构想。
35、浅谈企业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
36、中外高等体育旅游教育及专业与课程设置状况研究。
37、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体会。
38、对高等数学的若干思考。
39、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与学。
40、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思考。
41、对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问题的探讨。
42、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3、经济计量学实验教学对经济类人才培养的作用。
44、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全程业务模拟实验体系教学研究。
45、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研究。
46、论案例演示方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47、“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尝试。
48、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49、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50、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51、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2、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53、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54、作文教学研究。
55、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56、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57、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58、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59、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60、学科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从教育学的危机看教育学教师的使命论文【第三篇】
目前高校教师教育的公共教育学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要求,遭遇的困境主要有目标困境、地位困境、认同困境、教学困境和评价困境[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一,如何定位其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尤其是影响着师范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动机和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在很多本科院校中,对于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是模糊不清就是不当,如有的学校将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为师的意识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这个课程目标很容易引起歧义,我们培养的是学生为什么“师”的意识?创新型教师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这些都没有明确界定,不免被教师和学生认为公共教育学主要就是学习教育学理论。不仅不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更不符合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价值理念。
(二)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师的知识分类一般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虽然教师的理论性知识仍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其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7]。创新型教师培养的三大理念之一就是实践取向,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时应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应注重将教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但现在大多数的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仍然按照传统教育学理论进行编排,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用思辨式理论来解释理论造成学生对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教条认识,缺乏如何运用相应的教育学理论阐释基础教育中的教育现象和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型教师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培养创新型教师基础课程的公共教育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校课堂已经广泛应用,但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使用的多媒体手段教学仅仅是板书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学生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单一的讲授法虽然具有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的优点,但教师的“满堂灌”很难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影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最终还是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机械呆板。
教学评价是对公共教育学教学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现代教育提倡使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顺应现代教育潮流发展,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培养创新型教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评价的目的、方式、内容和主体的多元化。现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评价往往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成绩,一般占总分的20%-40%;另一部分是总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一般占总分的60%-80%,评价内容往往以笔试为主,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由此可见,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而对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不够重视。此外,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往往只是教师自己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而学生没有参与,这就会造成教师教学评价尤其是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会有失偏颇。
二、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型教师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改变以往的各种教学问题,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探寻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认为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一)树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角度,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应改变以往定位不当和模糊不清的弊端,还应明确树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目标定位,即在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创新思维能力,既善于与人合作,又具有独立个性,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只有让师范生体会到公共教育学对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意义、教育意义、自身发展意义和教师职业意义,才能真正摆脱公共教育学教学困境。
(二)构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体系。
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创新型教师实践取向的教育理念,公共教育学的课程体系应在重视理论性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性知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调整和构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型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应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师范生来调整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注意与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的融合。另外,还应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能力训练,并可以增加教育见习和教育体验活动,并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经验来反思教育,让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和教育体验中切实体会基础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式。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单向传递,“课堂不再只是传播知识、形成技能的场所,而是一个创造意义的地方,教与学的过程是意义建构、分享与创造的喜悦之旅”。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活动实现公共教育学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对教育学理论的程序化和技术化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转向以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社会文化属性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教学模式和将教师教育经验和学生学习体验相互融合、基于创新共同体发展的学习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和情境的形式进行教学呈现,学生在对话与体验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对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意义和对教育意义的整理理解。
(四)实行综合、多元的教学评价手段。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公共教育学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的运用,不仅关注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前的诊断性评价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因此,要建立综合、多元的公共教育学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创新素质的掌握程度。首先,明确评价目的,在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所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前期初步了解,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基础来调整和组织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调动学生的评价积极性;再次,在期末考试时,应以开放性和实践性知识考查为主,帮助学生综合检验自身理论掌握情况;最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改变学生课程总成绩结构,变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结构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结构,三者的比重为30%、30%和40%,从而将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
(五)提升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的素质。
创新型教师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这要求在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指导下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一方面高等院校应重视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的培育,加强对公共教育学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鼓励教师进行校内外教学经验交流,为任课教师教学素质提升提供系统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和学生观。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按照基础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课程目标组织多种形式教学,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教学反思和素质提升。
三、结语。
创新型教师教育理念促进了公共教育学教学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全面变革。通过对基于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困境与出路的全面分析,可以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时效性,厘清学生学习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意义和教育意义,初步形成创新型教师具备的创新意识、知识和能力,并为日后其他高师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和帮助。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最新15【第四篇】
3、学生网络成瘾成因分析与对策。
4、至于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探究。
5、教师职业卷怠成因分析与对策。
6、家庭教育问题。
7、论新课程改革与教师。
8、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可行性论证。
9、论教师的知识建构。
10、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11、论某一个教学模式的构建。
12、关于学生失范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13、论教育中的质性评价。
14、我国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的调查与研究。
15、论我国学校变革的阻力。
16、论我国教师的职业压力。
17、学业不良儿童行为的归固分析。
18、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建构状况的调查研究。
19、小学数学教师知识建构状况的调查研究。
20、中小学校长素质研究。
21、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
22、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3、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24、校长领导艺术研究。
25、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26、校本管理研究。
27、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28、素质教育与教育管理改革。
29、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30、素质教育与行政管理改革。
31、素质教育与教育观念更新。
32、教育质量监控若干问题研究。
33、教育质量新视野。
34、中小学班级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35、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6、学习方式转变实践研究。
37、自主学习实践研究。
38、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39、探究学习实践研究。
40、有意义学习实践研究。
41、创新学习实践研究。
42、教学的生活性。
43、教学的发展性。
44、教学的生命性。
45、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6、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47、新课程与学校管理改革。
48、好学校的标准研究。
49、优秀教师的标准研究。
50、好学生的标准研究。
51、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研究。
52、论教育市场化。
53、论教育产业化。
54、论教师劳动的经济价值。
55、我国义务教育投资问题、原因与对策。
56、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57、论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的应对。
58、wto与教育改革。
59、论述教育投资评价。
60、教师职业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教育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13篇)【第五篇】
3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6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7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8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9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10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2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4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5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6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7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8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20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教育学的教学研究论文【第六篇】
摘要:
对教育学学科特性的思考,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教育学,摆脱迷茫和困惑。笔者认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文论证了其必备的三个特性。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其诞生之日起,“躁动、迷惘、困境、危机、解体、终结”以及“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殖民地”之类惊呼依旧不绝于耳。教育学研究者自感“底气不足”,既无法确立自身的独立性,又无法就教育学的学科特性达成统一共识。教育学究竟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还是应以“指导实践”为主的学科,争论之声不绝于耳。一方面,教育学的研究无法规避借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教育学的独立地位,研究者们又必须探讨出本学科的学科特性,以此来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学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一、实践性。
早在1929年,杜威在《教育科学的资源》中就明确地阐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只是近来才感觉到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意识到要使教育过程明智地按照指定的方向进行,必须援引多种科学。”,教育学的相关学科仅仅是教育学的资源,还不是教育学的内容,必须“把教育科学的资源(thesourcesofeducationalscience)和科学的内容(scientificcontent)区别开来”。他认为这两者常有混在一起的危险:“我们常因某种结果是科学的,便以为它已是教育科学了。我们要记住,那些结果只是给教育者利用的资源,使教育作用达到更完善的地步。”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最终实质,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它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有些结果,虽然对于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判断、计划、观察的态度和习惯,没有什么作用,仍可以是科学的。但没有这种作用,它们便不是教育科学,而是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在别的领域也许是科学的,但在教育上说来,则不是,等到它们对教育的目的有所贡献,才可以说是科学的,至于它们是否真正对教育有贡献,只能在实践中发现”。
教育学应在直面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发展的原创性,改变被动地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状况,最大限度地拓展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范围,主动地参与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
有不少人认为,过去的教育学之所以难以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忽略了教育实践本身的多样性、情境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等内在特征,漠视了教师在实施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个人经验或知识的支撑价值。也就是说,它们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断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重新定位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如有人摒弃二元论思维,强调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滋养关系;有人在质疑“指导说”的基础上,把教育学之于教育实践的功能归于“理智的启迪”,等等。二是侧重分析教师实践的个人特征,如有人广泛汲取波兰尼的认识论,探寻教师个人知识的样态;也有人深入借鉴亚里士多德、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开掘教师的实践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等。此外,像“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反思性教学”等概念,无不透露出回归教师的实践经验、诉诸教师的实践理性的初衷。
二、“人”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我们的教育太看重有形的教与学,认为明明白白的传递是教学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实际上,“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禀赋到底有多大”。以往缺乏对人性的关注,缺乏对人的自然禀赋的关注,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以人为经验对象的人文科学在数学、语言学和生物学的夹缝中生存,人的主体性价值在精神科学与人种学中不停地被拆解与消解……人的价值信仰丧失之后,在现代社会,人的意识、灵魂、主体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识和权力的限制,人的意义和价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时,现代教育不再是针对人的内在灵魂而传授人文知识,而是对人的肉体进行制度化权力运作,把人规训成为一个能自动生产和再生产权力/知识关系与话语的主体。正是因为这一点,教育学应重新立足于研究怎么培养人,人才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性才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特性。详言之,人性化教育具体体现在生命实践、劳动实践、交往实践和审美实践等教育实践形式之中。
对人性的研究需以人性的可教性为前提。“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了。因为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在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如果人性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可能只有训练,但不可能有教育。”
此外,教育学研究者应向文史哲以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学习,把研究的基础从单纯的学科基础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生活基础,不仅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教育问题,而且更要从师生的生活和整个的社会生活中探寻自己的价值根据和方向,进行价值的批判和引导。教育学研究者只有对现代人生和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切而直接的人文关怀,真正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生命领域,才能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不仅真正避免教育学成为其他学科的园地,而且改变教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边缘位置,在有关人的学科中,从边缘走向中心。
教育用什么来稳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这就是培养人这一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这一稳固的基点,教育才有可能比较清醒和恰当地去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学亦是如此。
三、复杂性。
教育学是立足于人类的教育活动上的一门学科,这个先天性的学科特点,就让教育学的研究在对于人类自身的影响上无法避开。所有的教育学都存在着传授者,接受教育者,这两个角色构成了基本的教育因素。而由于角色的特性,人类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与理解性都会随着不同的个体而有着不同的教育过程的变化。并且,在教育目的与手段上,由于人类的个体不同,对于所有的教育手段都会有着差别与方法上的变化,同时对于教育的目的来说,每个传授者的侧重点与关键点铺设都会不一样,那么再加上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观性因素,就让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得以提高。所以,在实际的教育学研究中,研究的高度是要站在人类与社会的背景下的,同时还要结合每个不同学科与人的不同,再来进行教育学的研究。所以,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性质还体现出了强大的人为性质。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对于教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有人的地方就有广义上的教育,不管是研究其学科特性还是比对与其他关联学科的特点,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
从教育学的危机看教育学教师的使命论文【第七篇】
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学无疑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课程之一。然而,现实情况是它的课程地位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它的课程价值更是被视为可有可无,这样的状态必然导致教育学面临着生存危机。为寻求消解上述危机的路径,教育学研究共同体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上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实,在当前教师教育的语境中,只要充分发挥教育学教师的正向功能,就可以有效地消解教育学的危机,从而恢复教育学的课程地位与价值。
教育学的发展一直受到哲学观念的影响。在理性主义的视野下,教育学获得了它最初的学术规范和理论形式。在此范式下,教育学活动从大量日常的教育常识性认识活动以及哲学、政治或文学活动中区别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然而,当实证主义以其精确、客观的面目获得喝彩时,提倡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分析时,对理性主义的教育学进行批判则成为必然。当“科学”的教育学极大地提高教育效率的时候,人们也开始感觉到实证的技术理性倾向给教育学带来的忧虑。因为实证主义的教育学难以回答类似于“什么样的教育学才是有价值的”这样带有明显价值论的问题,其后果是直接导致教育学发展方向的迷失。而精神科学――解释学作为一种人文科学方法论以其特殊的视野,维护了教育学的人文特性,这是对实证主义的“反动”,也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各种“主义式”教育学的涌现试图穷尽教育的义理,提示其本质属性,以自我完备的面目出现,从而构建一个包容一切的体系。一旦教育学的话语呈现逐渐强势的倾向,那么一元化、绝对化、脱离人、脱离实践就会成为常态,教育学危机的产生也就不再是偶然的了。
教育学危机的表现是纷繁复杂的,诸如困境、迷茫、贫困等词汇均经常性地用以描述目前的教育学,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危机的具体表现进行梳理。
1课程价值的虚无。
教育学无论作为科学还是学科,是伴随着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要求而设置为一门课程进人教育领域的,因而我们不得不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一门课程形态的教育学的合法性。在这里它既然作为课程,我们就必然要思考其课程价值,但教育学恰恰因为课程价值不能得到顺利的体现而备受诟病,最终导致人们对教育学课程形成可有可无的虚无主义认知。教育学的学习者对于教育学难以产生高度的认同感,课程学习的功利性较强,这不能不影响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低,直接导致对教育学的认同感低;二是对教育学课程的“实用”价值持怀疑态度;三是认为教育学空洞抽象,枯燥无味。
教育学在以课程的形态出现时,相关教材建设就必然显得十分重要。教材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依据,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现实的教育学教材尽管有诸多版本,但其贫弱状态是非常鲜明的。其原因是:其一,受认识论客观性、确定性的影响,教育学教材更多的是传递历经检验的“可靠”知识,那些尚未取得较为一致认同的、有待进一步确证的知识则被排除在外,其结果只能是教材上的知识被认为是神圣不可质疑的真理。显然,这种预设的文本框定了学习的内容。其二,由于教育学体系的探索进展缓慢,导致教育学教材千篇1律的现象严重,大都还停留在一般原理、教学论、教育论以及学校管理“四大块”为代表的体系框架内。其三,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无形之中负载了众多的内容与责任。我们知道,当将所有教育问题都纳入教育学时,其结果只能是浅尝辄止,肤浅取代了深刻,现象取代了本质,使教育学成为支离破碎的统一体。
3教育学课程的内容与其实施相悖。
教育学在传承与洞察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同时,其教学却难以尽如人意。教育学所规约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往往被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反的观照,进入自相矛盾、神形脱节的境地。举例来说,教育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育学的教学,恰恰是照本宣科,课程实施中主体性的缺位使学生成为教育学课程中被动吸收知识的机器。在知识本位的遮蔽下,知识成为目的,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成为知识的单向传递,教师以讲授为主,成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中心,相形之下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教育学的理想得不到充分的展现。知识本位的消极影响不仅表现在对教育学学习者的影响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其教学方式的继承上。因为教育学的学习者具有双重身份――现在的学生和未来的教师,教育学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选择本身也成为一种隐性课程,对于教育学的学习者来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育学是教育理论的集成者,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事实上,教育学饱受争议的一个方面正是由于其对教育的实践指导性的严重缺失。现实的状况是教育学并不排斥对实践的关注,但是它又是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教育实践。教育学离实践越来越远,它常以不容置疑的正确性自居,倾心于自身的体系化、结构化、符号化,以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要求学习者无条件地遵守它的规约。高高在上的态势使教育学不能较好地关注教育变革以及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变化,以至于难以面对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到的都是抽象的教育理论知识。
1积极开展课程引领。
学生在学习教育学之初,必定对这门课程充满期待,赋予课程以诸多意义。然而,在学习开始之后,学生可能会因种种原因对教育学课程产生消极的印象。因而,教育学教师的首要使命不是探讨教育的定义、教育目的、教学、德育等具体内容,也不是考虑教育学课程的“实用性”,而是为学生做好课程引领,让学生真正领略集古今中外教育智慧之大成的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魅力,从而对教育学产生愿意接近、愿意研读、愿意领悟的学习境界。换言之,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建构起教育学课程的意义。
2建构课程资源,实现教材代偿。
教育学教材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也是多维的,但归根到底,教育学教师才是教育学教材的编写者与学习者之间最为现实的中介。教育学教师必须消解教育学教材的权威,积极对教育学教材进行教研性加工,使之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习者的实际。当然,这种教研性加工需要艰苦的深思,需要教师通过努力弥补教育学课程资源的不足。在这里,教材代偿意味着教育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学教材的优点与不足,相办法补偿这种不足,使教育学真正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教育学教师首先要摒弃完全依赖教材的教学模式,创造地选择教学内容,克服立足于自己的“提供能力”与研究旨趣进行教学的局限,根据实际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教育学教师要能够形成教育学研究共同体,共同建构教育学课程资源,弥补教育学教材的体系与内容的缺陷,消除出版更新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当然,教材代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将教育学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专业发展同时纳入关怀的视野。
3在体悟的基础上寻求示范的意义。
教学具有示范性与教育性,教育学教师的教学也不例外。教育学教师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教师而言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教育学本身就是给人以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涵养与实践指导的学科或说是科学。如果教育学课程内容与教育学教师教学形式相悖,亦即形神脱节,则教育学未必能够有效地被学生所接受与认可,甚至可能会走向反面。作为培养教师的教师,则更应注意自身的教学方式,因为这些教学方式具有天然的可复制性。因此,教育学教师需要更多的深思与技巧。第一,能够体悟教育学的信念,在实践中体现这些信念,保持内容与形式之间必要的张力;第二,促进师生良性互动与经验分享,使积淀于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学生领略教育学的魅力;第三,倡导教育学的教学艺术,避免被教学过程技术化所遮蔽,重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扎实钻研。
4关注基础教育实践。
基础教育的实践主体希望教育学能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用以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虽然教育学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完全承担这样的责任,但是至少在应然性上,应满足对教育学提出关注实践的要求,其实这也是对教育学教师提出关注实践的要求。教师教育应当走在基础教育的前面,扮演一个服务者与引领者的角色,脱离鲜活的教育实践是不可能使这个角色获得合目的性的意义的。教育学教师需要有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经验化认识与对教育的理解作为教学的源泉,因为理论并非全部来自理性的思辨与主观的臆想。关注实践就是要求教育学教师首先要深人基础教育一线掌握资料,获取较多的信息,然后进行理性的提炼并把其作为课程资源。其次,教师要改革教育学课业的评定办法,转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忽略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教育技能的培养的现象,引入鲜活的实践情境作为课业评定的内容,使学生获得教育反思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素养。
值得提及的是,让教育学教师成为教育学课程的“中心”,并不是说让学生处于“边缘”状态,而是指通过教育学教师的努力,践行自身的使命,从而弥补教育学课程的各种缺陷,使教育学真正发挥其正向功能。另外,教育学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也决定了他们更适合“改造”教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为教育学教师的存在合理性进行辩护其实正是为了证明教育学教师的存在对于教育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30。
[2]刘旭东,教育学的困境与生机[j],教育研究,(11)。
从教育学的危机看教育学教师的使命论文【第八篇】
2014考研初试终于在或紧张或兴奋的状态下结束了,我们对考研真题做了全方位、立体化解析。通过真题解析,14考生对自己的作答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透过14考研真题详解,指导15考研备考,这才是解析的真正意义所在。
从2014考研教育学真题整体来看,在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方面都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此外,各科总分值的大致分布也没有变化。命题范围仍然主要出自教育学考研大纲,基本没有超出考纲或偏离考纲的题目。
但是的出题方式更灵活、综合性更强,既考查全面,又注重应用。例如,20教育学统考真题的选择题中,13题的表述是“关于终身教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以及41题“下列研究假设中,不符合研究假设表述规范的选项是”,显然,这种否定的问法扩大了对考生的考查范围,也加深了考生的理解程度;再如42题“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转较弱,行为随意性强,自我控制水平低,在对其进行研究时,较适宜采用”,较适宜采用,说明可能选项中的几种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问的是最适合的方法,这就需要考生审清题干,细致分别这几种方法的区别,再深入分析题干中的信息,以找到对应的答案。
再如2014年的主观题部分,简答题49题是“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而言,心理组织对考生来说应该不陌生,课本上或者是在复习资料中都会有很多的表述,但是逻辑组织却不是那么常见,这就需要考生不急躁,静下心来好好搜索自己脑中的知识点,或者是结合自己的实际上课过程进行全面思考,和自身相结合,再回答出相应的知识点。56题选做题也充分说明了题目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贴近实际。选做题1说的是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甚至是考生在小时候也出现过的问题,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选做题2说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众所周知,现如今,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而其子女上学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甚至是以后的考研过程中,相信类似的现实问题会越来越多,灵活性也越来越大,希望考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学好书本知识之外,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分析一些现象。
制定全面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学统考是一门大综合,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因此,开始复习之前,大家要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复习计划,计划该包括每个时间段要完成的复习内容。考研教育学可以粗略的划分为三轮:第一轮,搜集资料,学习导学课程,对考研教育学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边看书边笔记,笔记尽量详尽,看书也不追求速度;第二轮:看着自己的笔记进行背诵,这个过程最艰难,速度也较慢,默记的优点是速度快,但容易忘记;第三轮,根据新大纲,翻开书查漏补缺,进行冲刺复习,利用模考调整临考状态。大家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分阶段学习,消化吸收各个知识要点。
各科目复习要点。
鉴于教育学原理的考题越来越灵活,实践应用性越来越强的特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书中的定义和理论,并学会用理论来分析现实,同时也要多注意教育实践的热点和难点,学而有余的同学更可以关注一下现在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另外要在自己所重点阅读和学习的教材、大纲解析之外,多做拓展性阅读,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以及一些教育门户网站,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考生的教育学素养。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在教育学统考中占100分左右,无论是中国教育史还是外国教育史,所涉及的知识点都非常繁多又细致,主要是通过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来考察。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考生不仅要加强识记,也要注意融会贯通。复习时可以根据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三条线来进行。在复习教育史时,可以联系着教育学原理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因为教育史学科的诸多历史事实实际上是含着教育学理论逻辑的,如果能联系教育学原理的知识进行理解性的记忆,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四种题型中均有考查,可见其所有知识点都是重点。在选择题中,考察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学习及其理论解释、知识的建构、学习策略及其教学三部分。大题中常出现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及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等方面的.考点(这与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情况有关),从情境式材料题中也可看出,命题老师想要更多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考生在应对教育心理学时该全面复习,着重理解。知识掌握要扎实、熟练,不能似是而非。
在统考的课程中,教育科研方法偏重实践,重点在于各种研究方法的掌握。另外,教育研究方法主要以情境式材料为主,偏重于对学生实践研究能力的考察,考察的重点几乎涵盖了教育研究方法的所有知识点,其中教育观察研究、教育实验研究、教育调查研究、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分析及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知识点最易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考察,有单独部分的考察也有对这几方面内容的综合考察。鉴于此,建议考生应该对教育研究的各种方法、类型、流程及其注意事项等方方面面做足准备,这也是作为准教育学研究生应该必备的素质。
总结教育学考研统考这几年的试题,考试难度稍有提升,但是幅度不是很大。所以,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要有难度加大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但也不用过于有压力,因为这毕竟只是研究生初试的入门选拔,难度变化不会太大。考生只需以平常心对待,保持良好的心态,将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打牢,相信只要坚持到底,必能成功!
下一篇:实用秋季开学典礼教师致辞精彩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