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学论文精编9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教育学研究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分析教育政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教育学论文”,希望您喜欢。

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篇1

“家庭教育是最早、最管用的一种教育。”这是一位名人的名言,也是我多年来的亲身体验。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还可以为其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对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在此,我将分享这些心得,希望能对其他家庭教育参与者有所帮助。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也是第一个接触到孩子的教育的人。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营造一个温暖而稳定的家庭环境。研究表明,孩子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更容易实现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支持。此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来进行教育。例如,在购物时,我们可以教孩子如何正确选择和计算物品的价格;在做饭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日常活动,孩子们可以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建立起对家庭教育的积极态度。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也涉及到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们往往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习惯,因此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应该做一个有责任感、诚实守信的人,以带给孩子们正确的示范。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质,如正直、宽容、勇敢等。通过给孩子们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并践行,我们可以逐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庭讨论也是培养孩子思维和判断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一些激发思考的问题,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逐渐形成自己准确而建设性的价值观。

在家庭学习中,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决定他们的学习方向和内容。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的游戏和平时的兴趣爱好中发现他们的特长,然后根据此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例如,如果孩子对音乐感兴趣,我们可以给他报名学习乐器;如果孩子喜欢绘画,我们可以鼓励他参加绘画课程。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有益而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家庭学习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和毅力。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应该为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例如,我们可以确定每天的学习时间和目标,并尽量让孩子坚持下来。此外,我们还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如积极思考、合理安排时间等。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激励他们坚持努力。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角色不可替代。家庭教育是一种既重要又复杂的教育形式,需要父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和成就。当我们看到孩子们获得进步和成长时,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喜悦和骄傲。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品德的下一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学论文 篇2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民族音乐学,其主旨是将音乐融入到文化中来看待。

梅里亚姆的著作《音乐人类学》是该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和他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包含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此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音乐人类学。

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人、文化的三重特征。

本文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今音乐教育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观点和方法。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学,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理应成为一门涵盖多种门类的学科。

随着音乐学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人和文化,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分支,也逐步意识到文化、社会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机械化教学。

音乐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或很有可能是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音乐、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

音乐人类学不仅包含了对音乐本身的研究,还包括音乐与之相联系的文化之间的研究,人类学的视野可以为我们挖掘更多的音乐内涵,从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输到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

一、“田野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学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类学中的“田野工作”,是一种以达到人和人之间交流为目的的现场工作,研究者是构成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从而在互动中认识和阐释音乐文化现象。

当然,这里的“田野”并非指的是“乡村山野”,而是指一种音乐实践方法,即对音乐对象文化背景相关的研究。

巴西人类学家佩雷诺对“田野”的解释为:“只要存在差异,存在于自己的不同,那里就是人类学的田野。

”音乐教育中的“田野”,一方面是课堂,即教师的田野。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行为中去,进入学生的世界,和学生形成一定的互动,以期寻找到更好的现场教学效果,而不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学。

其次,“田野”的另一方面则是课外。

通过走出教室,走进社区,探究周围的音乐世界,实践性地接触民间音乐文化,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田野工作”的意义还在于,在音乐教育中贯彻中国音乐本土化的思想,融入民族的概念,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柯达伊说过:“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

”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民族音乐体验式的教学,不仅对音乐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还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把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带进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要面对现存的传统音乐中的社会以及生存问题,就不能仅仅是一种闭门造车的态度,而必须走进‘田野’。

”“田野工作”不仅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他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也提出了一种对音乐事项本质探究的要求。

二、人性化角度中的音乐教育学

人类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因此要把研究“人”的音乐、“人”的文化放在首位。

音乐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化不包括人类。

在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内容“艺术与文化”中也提到了艺术与多元文化的内容。

“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

通过艺术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

郭乃安先生也说:“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

把目光投向人,不仅意味着在音乐学的研究中关注人的音乐行为的动机、目的和方式等,还意味着在各种音乐事实中去发现人的内涵,或者说人的投影。

因为,人的音乐行为,不仅表现为有意识的活动,也可以表现为潜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活动。

”由此可见,对人的研究是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根本。

最早由德国哲学家亨德提出的“人类学”观点,是指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

音乐教育的研究也是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而不仅仅依靠对书本、对课堂的教学。

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来培养性格品质,陶冶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益处。

众所周知,经常参加合唱、合奏排练的人不容易得孤僻症。

正如周杰伦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说:喜欢音乐的孩子是不会变坏的。

在音乐教育中,广大的教育者应秉承着“人文关怀”的宗旨,将“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现在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无非是人的教育,在教育中应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

一个教师的教学价值追求必将最后落实在学生身上。

在这个的舞台上,音乐教育是非常公平的,没有行业的偏见,没有性别的偏见,没有年龄的偏见,也没有种族肤色的偏见。

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来表演,人人都会得到一份尊重。

人类学主张注重个体,平等地对待一切文化。

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创造,音乐也将不复存在。

三、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

x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讲究的是平等和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本位,虽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主,但总改不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

在大多数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完全是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式地教学,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从而使原本活泼生动的音乐课堂,变成了学生枯燥无聊的硬性任务。

音乐教学,本是一种美育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同时他也融合了乐理知识、民族文化背景等内容,是一门工具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学科。

音乐课堂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形成一种互动、平等的课堂情境效果。

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小的方面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中,往大了说也能体现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话语权上。

“欧洲文化中心论”一直传播至今,被冠以世界通用的文化标准。

在此标准理论下,许多音乐工作者往往持有西方的价值观和方法去研究中国音乐。

近年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欧洲文化中心论”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和反驳。

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标准。

受音乐人类学影响,“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性已经被当代音乐家们所关注,许多音乐学家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发掘、搜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乐,将其制成录音、电影、录像,并写出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在不少国家“世界民族音乐”已被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

在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已普遍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大量地学习和模仿西方音乐理论,造成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日益衰微。

正如管建华教授在前几日的古琴研讨会中提出:中国音乐及文艺诗学注重语义、语境、意义的表达。

而西方音乐分析则注重语态、语法形式的分析,这是中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

在人类学讲究“话语权”的当代,音乐教育学也应倡导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平等对话,而不是文化殖民。

四、结语

音乐教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他兼具音乐学和教育学的性质。

音乐人类学,则是把音乐置于文化和社会的语境中来研究。

教育的目的本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更好地为音乐教育打开了人的视角。

面对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唯有守护好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和西方文化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

[1][奥]沃尔夫冈马斯特纳特,余丹红,张礼引译.音乐教育学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萧梅,齐坤.音乐人类学的实地考察[a].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梁丽.从音乐人类学角度谈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j].艺海,2014(1).

[4]杨曦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3).

[5]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

[6]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2).

[7]王玉玺.音乐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念和方法[j].北方音乐,2013(12).

[8]张樵.走出西方重建基础—析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08(8).

[9]管建华.溪山琴况与“品味论”的文化哲学美学解读[j].文化研究,2015(1).

教育学论文 篇3

教育学论文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撰写教育学论文既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于教育学理论知识的检验。在撰写教育学论文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对于论文的理解和提高有所帮助。

第二段:明确目标和理论基础

在开始着手撰写教育学论文之前,明确目标和理论基础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明确目标和研究问题的范围,可以使自己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方向。其次,选择合适的理论基础,可以为研究提供理论引导和支持。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为论文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第三段:系统查阅文献

在撰写教育学论文时,系统查阅相关文献是不可或缺的步骤。通过查阅文献,可以了解到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获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文献的查阅不仅可以使论文的内容更加全面和准确,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四段:合理安排时间和学习方法

写教育学论文涉及到大量的阅读、分析和写作工作,因此合理安排时间和学习方法非常重要。首先,在开始写论文之前,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在做研究计划时,要考虑到每个环节的时间和工作量,合理安排工作的优先级和分配。其次,在学习方法上,要注重系统性和有效性。可以采用分类整理的方式,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整合在一起,便于学习和记忆。同时要注重实际应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研究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五段:加强写作和修改

写作和修改也是写教育学论文中需要重视的环节。写教育学论文不仅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还要注重文章的可读性和逻辑性。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论文的结构和段落的连接,并避免重复和冗余。同时,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炼性,使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清晰的观点。在修改过程中,要检查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论证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必要时进行删减和修剪。最后,要多请教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专业领域和写作方面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指导,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结尾:

通过撰写教育学论文,我不仅对教育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包括明确目标和理论基础、系统查阅文献、合理安排时间和学习方法、加强写作和修改等。这些心得体会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我将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研究水平,为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学论文 篇4

在分析中职教育教学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探析。两部分分别是老师与学生。在教师方面,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引导者,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并应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与教育方式具有明确的规划。但是当今我国的中职教育教学人员在专业素养与专业知识方面虽然不存在普遍问题,但是大多数中职教育教学者对教育教学目标及教育方式没有明确的规划与确定。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大多数采取理论灌输的方法,对于教育实践问题不慎重视。另一方便,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依旧对于当今教育教学存在着巨大的影响,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一直认为老师应当作为课堂的中心进行课堂教育,而如今现状以不允许老师依旧以传统的教育思想引导自己进行对课堂的绝对引导。老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c参与性,完美的将老师与学生结合起来,实现课堂上的互动。

在学生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相较于高等教育学院的学生自身素质较差,自我约束力及学习能力较差,对于学习没有足够的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巨大的改革,高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及招生范围,形成了全社会的一股高考热,使高考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目标,进入高等教育学院也随之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最大目标。学习社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而中职教育教学的大部分学生也正是在激烈的竞争下淘汰下来的失败者,中职教育教学的主体由此而上。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文化知识欠缺,水平不高,中职学生普遍对于理论学习无法投入自身绝大部分的经历,贪于玩耍,思想不够成熟,造成了中职学生普遍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的现象。二是,学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没有达到充分的认识,认为实际的技能是学习生活的主要部分,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与忽视,造成大多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过关。

对于我国当前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我国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

首先,在学习方面,中职院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从学习的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积极学习,亦或是学习效率较低的问题。老师应对于本专业的本质与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说明,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定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知识与理论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加强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再结合中职院校自身情况,对于自己的学习制定相应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自主习惯,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与自控力。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科学的进行科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扩张自己在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范围,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面,将传统教育理念结合现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结合,不断进行教育实践,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完善专业技能知识网络,加强自身对理论及专业技能的了解。

最后是在学生教育教材的选定及教学内容方面,一定要进行教育内容的改革。对于教育教材的选定,一定不可疏忽。教育教材会给学生带来对本学科最基本的了解,也是学生对本学科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根本工具,认真选择教材,选择优良教材,根据教材内容,不断整理具体教学内容,整合教育方案,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社会中也越来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公立或私立幼儿园,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幼教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巨大需求。如今我国对于幼教这份职业的就职人员,大多数都来自于高等师范教育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幼教专业毕业生。而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幼教专业毕业生又占据着主要份额。所以,如今中等职业学校的幼儿教育教学的改革尤为重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幼儿教师作为祖国的`花朵的第一位园丁,作为祖国的未来的第一位规划者,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确保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的水平稳步提升,如何保证每一位中职幼儿教师可以掌握足够的教育教学知识与基本技能储备,使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课堂是实现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目的的最根本渠道,所以在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处在核心地位。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的为主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应是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的最大目标。构建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节消极沉闷的课堂,无法提高学习质量,使得学生无法完全集中精神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表现及精神状态随时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抛弃一味的像学生注入理论知识的教课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充分行动起来。结合幼儿教学的实际影像资料,是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到幼儿教学。

目前我国对于幼儿教学就职需求数量极其大,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需求极大地提升,针对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解决中职幼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现阶段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推动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尽一份力。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在学习与工作进行转变时,能够尽快的适应幼儿教育的工作,适应当代教育改革。

[1]王倩.因子分析法视角下中职生学习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视界,2013,(14).

[2]季翔.走特色发展之路创示范高职学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3]聂雪丽.中职生智能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和学习倦怠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4.

教育学论文 篇5

比较教育学在这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里遭遇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对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涉及比较教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等关键性问题,对这些关键性问题的阐释。

教育管理论文

在西方主导的全球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者惟西方马首是瞻,试图斩断所谓的“民族文化劣根”而去和西方“优越”的文化对接,自身具有一种“他者优越”的意识。丧失了和西方世界平等对话的信心和勇气,因而在比较教育的话语实践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因此,肩负教育和文化交流桥梁任务的比较教育学应注重本土探究,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比较教育之父”法国教育家朱利安(mare-antoinejullien)是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他认为比较教育探究的范围是摘要:“一部对此项探究能提供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应用效果的著作,其内容应成为欧洲各国现有主要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比较,首先探究各国兴办教育和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全学程所包括的各种课程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以及每一目标所包括的公费小学、古典中学、高等技术学校和非凡学校的各衔接年级;然后探究教师给青少年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他们对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项改进意见以及或多或少地所取得的成就。”

目前,对比较教育学概念比较公认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摘要:

第一,强调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和实用价值。认为比较教育学探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吸取外国的成功经验。改进本国教育。其功能在于向人们提供广泛的教育情况和信息。对各国教育新问题和趋向进行探究和分析,加深人们对本国教育现象的熟悉,改善本国的'教育状况。

第二,突出比较教育学的探究对象和范围。其中又分校外和校内两个派别。校外派强调比较教育学必须透过教育现象,透过对其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分析,揭示控制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认为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为重要,校外的事情可以支配校内的事情;校内派则认为比较教育学是探究教育本身的一门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特征和规律。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主要实践活动也均在学校内进行。

第三,注重对科学方法论的探究,并试图从方法的角度对比较教育学确立定义或界说。赞成这种观点的比较教育学家认为方法就是比较教育学本身。

第四,非凡关注比较教育学的功能和性质。其探究对象是比较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分析其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同一性或差异性,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向以及一般原理和规律。

综上所述,比较教育的概念可概括为摘要:它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探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和非凡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向的一门教育科学。因此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其理论当然应结合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由于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本文主张比较教育学的本土探究和自主发展。

我们主张的本土探究是要拓宽交流的渠道,使单行线变成双行线,并不拒绝外来的概念、方法、理论,但强调要批判地、有选择地借鉴。做到心中想的是中国的事,为的是解决中国的新问题,但眼界和思路必须是超越中国的,是全球的。本土探究在批判地吸收外来理论的同时,要以自信的姿态积极和各国比较教育学者对话。具体说来,比较教育学本土探究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摘要:

第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比较教育学进行本土探究,并非关门进行探究,而是要有开阔的理论视野,了解最新的国际探究动态,和国内外的探究者保持对话和交流。目前国内的比较教育探究普遍重“思辨”轻实证。进行本土探究就迫切地需要引进多种探究方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就要在中国的教育现实下进行本土探究和自主发展。

第二,对西方教育理论持批判吸收的态度。对西方理论假设,要思索、质疑,保持对其警惕。对其适用性和有效边界给予充分的反省。假如做不到,我们就会稀里糊涂地把建筑在这些预设之上的理论框架奉为神明。那些西方教育理论要在中国的本土语境里完成相应的“意义转换”才能切入中国教育现实。

第三,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发掘自身的优势。比较优势最简单的解释即人们应当找到自身的相对优势,干自己最擅长的事。比较优势原理同样适用于解读教育探究中的“比较优势”。

教育学论文 篇6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学前教育学产生和演变的阶段

2、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

3、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

4、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

5、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重点:

1、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

2、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

3、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

1、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

2、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

教学方法:

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一、孕育阶段

中国

背景: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主要在家中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尚未产生。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属学前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其中以颜之推、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较为出色。

颜之推

1、家教著作《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2、家教思想

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要爱与教相结合

重视环境的影响

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1、重视蒙养教育

2、要求慎择师友

3、强调学“眼前事”

4、提倡正面教育

国外

1、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主张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亚里士多德《政治论》

第一个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

1、丰富性

2、实践性

3、零散性

二、萌芽阶段

夸美纽斯

1、学前教育著作

《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第一本儿童插图书

2、学前教育思想

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

强调多给儿童活动机会,认为游戏最适合儿童,重视感观训练,主张直观的教学方法

卢梭《爱弥儿》

1、顺应自然,儿童本位

2、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3、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

4、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

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

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

三、初创阶段

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创立活教育理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五指教学法

五指教学法将课程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等五项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1、主张“中国化”、“平民化”的学前教育

2、提出“生活教育论”

3、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的首创者

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国外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福禄培尔:幼儿教育之父

主要贡献:

1、首创幼儿园;

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恩物;

3、系统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著有《幼儿园教育学》、《慈母游戏和儿歌》即《幼儿园书信集》等书。

4、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蒙台梭利

1、提出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

2、总结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重复练习与自由选择

3、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了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

4、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境

初创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针对性、系统性、理论性。

四、发展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特点:理论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节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

学前教育现象

学前教育规律

学前教育理论

二、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

有助于掌握具体的教育规律

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改革

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科学的发展

有助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信念

三、学习学前教育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要坚持理论为指导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拓展和利用相关学科知识

学习与思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记学前教育功能与学前教育效益的概念

2、了解学前教育功能与学前教育效益的基本类型

3、分析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与效益

4、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教学重点:

分析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与效益

教学难点:

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教学方法:

导学

教学过程:

一、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

学前教育的功能是教育的功能在学前阶段的应用,包括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还包括学前教育的衍生功能。

二、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

1、领先性

2、广泛性

3、对象性

4、发展性

5、延后性

三、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

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

是由学前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保育具有的新内涵:大健康观节,本节课通过讲解了制作幻灯片和美化幻灯片的过程,文字不多,却尽显powerpoint使用的精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powerpoint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规划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对于素材准备方面也能够熟练完成,这为我们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这也为我们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知识目标:

1、学会建立和保存powerpoint演示文稿

2、掌握添加幻灯片、在幻灯片插入图片、文本框和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影片、声音、艺术字等对象的方法等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1、海星多媒体网络教室

2、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及下载《水资源》网站资源库。

在课外查阅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课内活动为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学生:想,当然想,可是现在还有人还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师:现在同学们可能有些为难,但相信这节课过后,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将易如反掌。

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教师: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生命,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文明和发展,所以这节课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做一个作品来呼吁人们珍惜我们的水资源,这也是我为什么上节课让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我国水资源的一些资料的原因。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三个:

1、建立并保存一个演示文稿。

2、编辑演示文稿,将你所搜集的信息用不同的媒体对象表现出来。

3、美化你的`演示文稿。

任务一:建立并保存一个演示文稿

教师:第一个任务,比较简单,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word等软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如果想不起来的话,可参考我们的操作向导来完成操作。

学生:思考后做出操作,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建立并保存了一个powerpoint文件。

学生:学生演示其操作过程

教师:任务一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希望大家再接再厉,顺利完成任务二、任务三。

任务二:编辑演示文稿,将你所搜集的信息用不同的媒体对象表现出来教师:任务二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可参照课本18页,范例3、6完成。

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自己课后所搜集的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共同讨论自己小组的作品的结构,小组长分配任务,由小组成员完成自己的任务,完成后,各小组成员之间,有的甚至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任务三:美化你的演示文稿

教师:各小组已经完成任务二,有的小组之间也时行了交流,通过讨论,大家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感觉该表达的也表达了,但不够美观大方”,“美化你的演示文稿”正是我们的任务三,下面我们各小组呢再参照课本范例3、7完成任务三,完成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你是否满意。

学生:小组长分配任务,由小组成员完成美化自己演示文稿的任务,最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汇总,完成自己的作品。

教师: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下面哪个组来演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由小组长代表本组成员演示自己组的作品。教师和同学都可在小组展示完成之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三、师生共同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操作方法教师:同学们操作的非常好,那你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知识点,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

学生:学生展示操作过程,共同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

1、插入文本框:执行“插入”菜单中的“文本框”再根据需要选择。

2、插入图片:执行插入菜单中的“图片”,然后选择来自文件,就可以了

3、插入新的幻灯片:执行“插入”菜单中的“新幻灯片”命令。

4、插入声音: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单击是按钮。

5、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艺术字。

6、应用设计模板:启动对话框中选择“设计模板”格式——应用设计模板

四、教师小结并作业布置

1、教师小节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大家自己的努力,已经掌握了如何将各类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声音等插入幻灯片中,大部分的同学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自己保存的信息进行简单处理、美化,制作出基本满意的电子作品,课后老师要求大家还要再上网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去找更多的有关于水资源的资料,争取制作出更加漂亮、合理的倡议书,争取早日通过网络发送到各级环保组织,老师也非常愿意通过你的呼唤,能够给人类以启迪,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也算是为我们当前的“全民节约,共同行动”活动献上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学论文 篇7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开展,对教学课堂的各项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参考大量文献与在互联网上搜集的信息为基础,对高中的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实施了分析。分析中提出了怎样改善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方法。增强自己的专业学习,提升教学的水平;仔细的设计课上讨论内容,并进行有效的讨论;调整课上提问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提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行为

随着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高中地理教师尽管最大程度的调整了以往的教学思想,并实时的进行了新型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但如果新的教学思想没有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作基础,即便地理教师己经接受了新的教学思想,却短期内难以从课堂的教学行为方面获取有效的改变。

1、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还是有新课改的标准与以往教学行为矛盾的情况发生,比如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缺少自己单独的考虑时间及自己主动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课堂的氛围比较沉重,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没有主动性,造成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时常冷场;师生的沟通比以前虽有些增强,但还是教师在提问学生在被动的回答的状态;学生对小组合作形式的探讨能力不足,教师对学生一味的灌入书本的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产生了一种机械式的学习现象。

、地理课堂上的语言行为

语言行为所包含地理科的专业语言行为与肢体形式的语言行为。随着地理老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可运用标准的地理语言实施授课的讲解己成了权衡地理教师合格于否的主要依据,合理适时宜的选用肢体语言来辅助地理课堂的教学,比如一个带有肯定的眼神、一个带有暗示性的手势这些都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的清楚教师在教学中所表达的信息。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利于学生高效快速的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

、板面书画行为

板画板书是评定教师专业性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它在地理的教学当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是地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总结,可以直接表现出教学的内容。板画行为是地理的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要有的最基本的行为。经过深入到课堂发现,教学实践经验充足的教师在实施书写或绘制板书和板画的时候,更加偏向于黑板分区结构的运用,在课堂结束的时候,黑板上会呈现思维导图与知识的框架关系相关联的板书,如此不但方便了学生也是把重点知识分解的过程,利于师生共同进步。

、多媒体应用行为

地理新课改重视的是教师在课堂授学中对于多媒体应用的重要性,经过对一些学校的访谈中了解到,高校在硬件的设施及教师的培训上己投入了较大的资金支持,地理教师在教学的方式上更为的专业化。这一现象是因为教师觉得在应用ppt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太过消耗时间,会耽误课程进度,并没有传统型式的板书板画简单易行。因此在做多媒体课件时,较多的直接采用语言表示呈现,并没有选用音像类的资料。教师只单一的在不是重点的章节或是公开课的时候会应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课堂提问的行为

教师把对于课堂的提问一直视为自己和学生间沟通及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在对地理教师关于课堂提问进行调研时发现,随着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课堂的提问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发展。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教师有时所提的问题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性的问题,这些教材上都己有了答案,并没有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水平;二是教师所重视的学生有偏差,以学习成绩来实行分类,主要针对成绩在中上等的为重点的目标,而对成绩最好的和最不好的则忽略,这便造成学生认为自己被教师放弃了,没有信心回答问题。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完善方法

依照我国现在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类别划分,可将其分成课前的行为、课堂的行为、及课后的行为三个主要类别。通过对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重点从地理课程的课堂语言运用、板画、多媒体的应用、课上提问、组织课上的讨论、课堂重点内容等方面加以有效完善,全面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水平。

、增强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的表达能力是一项基本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会应用到口语,还要通过文字及体态等重要信息的传递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习方向,推进学生所学知识的架构水平。教师教学的表达能力重点呈现于教师和口语与板书及体态等。

、细致设计讨论行为,组织有效讨论

所有的地理教师均会把课堂讨论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来,但却没有取得相应的价值收获。首先,在讨论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进行开放性问题讨论,例如对于黄赤交角变大扣,将会对地球形成哪些变化影响?其次,在组织形式上,应将层次差别大的的学生进行互补型分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与节点,准确地进行时间控制与时机控制,形成有效讨论行为。

、调整课堂提问行为,实行合理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与同学们实施有效互动与交流,清楚了解学生的个人学习等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所以教师提问时不要拘泥于形式,不仅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还能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问题,通过运用分层教学法加以有效实施。

结束语: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持续推行,我国的地理新课改已经渐渐进入深入发展阶段。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对学生地理审美情趣与求知动机的培养,所以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成为了影响新课改成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潮洛门.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2]杨晓霞.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高一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xx.

[3]李慧.有效提升地理学习兴趣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x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育学论文 篇8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监护人以家庭为单位,对子女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性格品质、价值观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积累了一些学习心得和体会。

1. 家庭教育的价值与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家庭中,孩子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接受到情感上的关怀和支持。家庭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社交能力、责任感和自信心等品质。家庭教育还能够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所积累和借鉴。因此,家庭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不可忽视。

2. 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应该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其次,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孩子自主选择、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等方式来提升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后,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模范和榜样,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学校教育是孩子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来源,而家庭教育则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关键。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家长要加强与学校和老师的沟通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孩子的需求和特点,提供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活动和支持。

4. 家庭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在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我发现,语言沟通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良好的语言沟通可以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孩子的需求。此外,我也在实践中发现,父母的情绪和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该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家庭教育的持续学习与改进

家庭教育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我会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反思,不断寻找和尝试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我也会关注家庭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最重要的是,我会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和对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让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和有效。

结语: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家庭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孩子的品质和价值观念,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与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不断实践与反思,并持续学习和改进。有了科学、有效、温暖的家庭教育,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茁壮成长,成为有价值的人。

教育学论文 篇9

教育学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公共课教育学的改革应深入到教育学知识结构的优化中,为此,必须确定公共课教育学合理的课程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选择和组织该学科的知识,更新观念和内容,使其知识组合结构化。

教育学;知识结构;优化;思考

建国50多年高师公共课教育学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研究成果开始涉及公共课教育学的课程属性与目标,并将公共课教育学改造放在其课程的系统改革的背景中进行探讨。但是,这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体现在该学科的知识结构的设计与编写之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量的公共课教育学改革的研究脱离了该课程教材的教材本性和课程本性。公共课教育学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与之相关的是“以什么样最有效的方式呈现最有价值的知识”。公共课教育学改革应深入到教育知识的选择与组织方面。要集中回答“什么教育学知识对高师学生最有价值”,这才是公共课教育学建设的根本出路。

课程的编订和实施必须选择最精华最典型的人类文化遗产和最先进最稳定的当代知识财富,并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筹划、适当安排,使教学内容结构合理,使师生花费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这被称为是课程的优化组合原理。[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也要追求优化组合的效果.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既包含过程——结果的优化,也包含要素——结构——功能的优化。过程的优化涉及到知识选择的依据——课程目标和知识选择的方法与程序的优化,结果优化表现为相对静态的一面,也就是要素——结构——功能的优化。功能是结构的整体效应,实质上取决于要素的质量与排列组合的方式。

对课程的实际工作(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等)产生什么实在意义,从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必须廓清公共课教育学的课程目标。而这取决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认识:

1.预测未来教师必需的教育学(理论)修养

这是解决公共课教育学课程目标的来源或依据的问题。一般认为,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通过这三个方面获取的信息可能会提供大量的尝试性目标,再经过一定的“筛子”的筛选,最后达成确定性目标。在公共课教育学课程的工作中,就是对教师工作(工作分析)的研究,对师范学生(需要和兴趣)的研究,对作为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的有关教育学科的研究,即必须确认在这门学科和经过教师工作分析得出的职业技能之间,到底可以达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我国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的分析还缺乏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意识。目前,关于教师教育学修养的研究大多散见于一些关于教师素质、教师修养等有关研究之中。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关于教师专业的研究包括教学专业研究中对教师的教育学修养研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概括相关研究结果,未来教师的教育学修养包括:

(3)具有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包括个体发展与个体差异方面的知识;

(4)具有教育情境的知识,包括小组或班级的活动状况、学区管理与资助、社区与地域文化的特点等知识。[3]此外,相当多的文献也谈到了未来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国际上也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我国近几年大力推广教育行动研究,也反映了这一趋势。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有助教育理论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教育科研能力应是公共课教育学的目标之一。

2.教育学合理定位于教育类课程体系之中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三大类:普通文化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按照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设置三大块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呈现—种“三层楼”式构架。教育课程在“三层楼”中是分开设置的,公共教育学和心理学从属公共基础课。学科教学法或学科教学论课程和教育实习(践)则从属专业课程。从课程设置内容体系看,主要按照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设置,形成以学术性课程(指学科专业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师范性课程(指教育课程)处于“边缘”地位。

当代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突出了教师的能力结构,尤其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更被认为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性的象征和保证。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主要包括:在特定情景中自觉地撮取教育相关知识以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准备能力(教材分析、研究学生、选择教法、准备教学工具等)、教学表达能力(语言表达、体态语运用、书面表达、教学仪器、设备操作等)、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教育能力,包括自我教育和对学生的教育能力;适应与交往能力,即适应各种工作条件、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与学生、领导、同事)的能力。这意味着必须首先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效。

如果以现在“老三门”模式来应对时代的新需求,必然导致教育类课程内容空泛,目标宽纵,造成“既要解释现象,又要培养技能和能力”的三栖学科现象。要在极有限的学时里把有关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的内容都面面俱到地挤在一本《普通教育学》里来讲授,其内容只能是从简从略,最终给人的印象是空洞无物,笼统抽象,大而无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没有兴趣,对实际教育能力形成有促动作用的内容十分有限。因而,必须把当前的“老三门”模式改革为“新三类”模式。所谓“新三类”模式是指教育类课程应由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递次构成。

教育理论类课程处于基础地位,是对后两个层面课程的知识铺垫和理论指导,目的是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教育思想的来龙去脉,拓宽教育视野,提高对教育对象、教育实际的认识,初步掌握教育规律和特点,从而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便能从较高的角度明了教育的真谛、价值与意义。具体可开设如下课程: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原理、学科教学论、中外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教育技能类课程在教育课程中属于核心地位,是直接为高师学生未来从教服务的,因此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

此类课程是以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为己任。具体可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在教育类课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高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逐渐培养其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形象、职业技能及职业能力的过程。这一模式已为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改革采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必修课要精编,是核心课程,比如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班主任技能、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选修课是拓展课,要体现广度和深度。

由此观之,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应是教育理论课程。由于教育理论本身并非是“纯粹理论”,而是一种实践性理论,主要目的是“改进”和“指导”实践活动,其所关心的是掌握教育理论的主体作出合乎理性的行动。而从教育系专业课教育学和作为公共课的教育学的区别来看,公共课教育学又带一定的综合性、应用性。所以公共课教育学的性质是带有综合性、应用性的基础理论。这里所讲的基础是作为教育技能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应当是:主要向高师学生传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和法则,以澄清纠正一些教育观念,由此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的教育情感。公共课教育学不应当培养学生具体的教育教学技能,或者说这不是其主要任务。

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要具科学性,就必须要考虑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选择和组织教材知识内容的问题。

1.科学地分析和评估现行教材

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建设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批判凯洛夫教育学思想的时候,教育理论界和教育行政部门就希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反映中国实际、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但是直到今天这个任务也没有完成。50多年来教育学教材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真正有特点有质量的却不太多,大多数教材有雷同之嫌,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整体上并没有表现出一种“超越的态势”。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后来者在编写教材时是否对先前的教材作了系统分析,如先前教材在哪一方面有问题,在教材编写中是否可能克服、如何克服,恐怕没有。众多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学改革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性评论上,较多的是感受,经验分析多,缺乏一套科学的分析和评估方法,因而定性描述多,定量分析少,这样无法为教材编写提供具有诊断性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运用先进的课程教材编制理论与方法

理论指导实践,课程教材编制的理论指导教材编制的实践。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编写质量的提高,必须摆脱经验式编写模式。首先要获取课程目标的信息并经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两把“筛子”的筛选,并用正确的方式陈述目标,最好能把课程目标进行分解以建立目标层级系统。

加涅的教育设计理论就进行过这种探索,加涅的课程层级系统如下:

(2)教程终极目标,该目标陈述教程教学刚结束时的预期行为;

(5)使能目标(确定行动动词),即对具体终点目标来说是必要的或具有支持作用的先决条件。[4]这样对确定课程目标进行由上向下逐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行为目标上,以此确定具体的知识点,再以反方向顺序把各知识点组合起来,构成节、单元(目)、章、篇而形成教材体系。公共课教育学要运用这种方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开展广泛的教学试验

实验法被公认为是课程设计的科学方法。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应深入开展教育实验、要在实验的过程中收集各种信息,包括来自任课教师的、来自学生的、来自在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应设计科学的调查问卷,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量表,然后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修改,然后再实验、再修改直至比较满意为止。

知识要素是构成教材知识结构的基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这些知识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公共课教育学以基础理论为主,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事实上不光是公共课教育学,就是专业教育学教材也是围绕教育基本问题(本质、目的、教育主体,内容、方法过程、组织领导等)展开的,但是这些基本问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教育学要及时反映教育实践、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及时吸收相关的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其本身要渗透符合时候要求和未来趋势的教育观念,这就必须使公共课教育学知识要素现代化。

1.公共课教育学要体现现代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也称教育观,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上对教育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观和狭义的教育观。狭义教育观是对整个教育或不同教育的一些共同问题或基本问题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观,分为教育本质观——对教育是什么的认识,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作用问题,教育实践观——教育怎样发挥作用(直接干预/指导服务),教育质量观——对教育结果的认识。这四种观念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实然的事实逻辑来看,教育的价值观影响教育本质观,从而影响教育实践观与教育质量观,但是从应然的事实逻辑来看,有什么样的教育本质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从而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观和教育质量观,故教育本质观具有中心地位、支配地位。[5]教育本质观是通过教育的定义体现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对教育的定义可以归结为教育即培养,这说明公共课教育学反映的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园丁模式。崔相录认为,教育活动的方式在历史上共有三类,[6]一类是教工模式,教师相当于工人,学生相当于材料,学校相当于工厂,教育相当于制造,教育目的就是造就人;二类是园丁模式,教师相当于农民、牧民、饲养员、园丁,学生相当于田地里的幼苗、草原上的羊羔、花园里的花草,教育相当于种植、饲养、养育,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或“接班人”。

园丁模式教育,本质上依赖于有机体的自然成长,依赖于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本性,简言之,是“法自然”的教育。这种模式是有机论在教育中的反映,也是人类行为的农业模式的体现;三类是指导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教育活动是人与人间的交往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体和谐而充实的成长与发展。

在这里,教育者只是一个对个人具体发展过程的帮助者、指导者,而受教育者是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设计自己的未来。这种教育模式在欧洲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中就有相当的酝酿和明显的表述,但到了二战以后,才被很多教育家所承认。这是人论(个体本位)思考的结果。显然,公共课教育学知识内容渗透的教育观念必须现代化,要把教育理解为一种交往过程,突出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在公共课教育学中体现这种观念,需要更新四大外围观念,即“生命”观念、“需要”及“社会需要”观念,“生产”观念,关于“成长”和“发展”的观念,[7]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由于交往是教育活动的特点,因而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与交互作用的方式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十分重要。

2.加强“教育”概念的解析

教育是什么——教育本质观在教育观念中具有核心的支配的地位,公共课教育学应该加强对这一概念的解析。因为“教育”是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树立正确教育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对这一概念应从内涵与外延方面作较为详细的分析。对教育概念的分析要扩展其视野,首先要分析教育的发生机制,要从人类学、社会学、脑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教育发生的可能性,提示人具有可教性,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提示教育发生的必要性,区分教育与自我教育,以澄清教育史上“内论”与“外塑论”的论争,明确教育的师授性,他控性特点。教育是一个外因作用内因的活动与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改变人的身心发展状态的行为。其次要分析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活动、教育事实、教育价值、教育规律等常见的概念,要区分出教育的不同表现形态。胡德海教授曾经指出:“翻开国内出版的教育学书,几乎都少不了教育本质一章,而教育现象则往往付之厥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值得我们为之补正。”[8]之所以提出分析这些概念,是因为每一本教材在定义教育学学科的概念的时候,都要涉及这些概念,在结构安排上,许多教材在绪论中讲教育学的定义、任务、发展简史与研究方法,然后在第一章讲教育概念或本质,这种安排是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等已先在绪论中出现但又没进行解释,这个概念是作为一个给定的概念出现的。较好的处理办法是把教育与教育学作为一章加以处理,在这一章内容中较为详细地解析教育概念,特别要分析教育的不同形态。此外,许多教材在分析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时,“教育”一词的含义并不一致[9],前者中“教育”乃是从一种事业、一种“机构”的角度使用的,这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困惑,因为我们关于“教育”的分析都是从教育活动的角度进行的。

事实上如果在“教育与教育学”部分就指明“教育”概念的一词多义,基本上可以避免这个问题。法国学者米阿拉雷较好地分析了“教育”的四种含义:

(1)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含有教育制度的成分;

(3)作为内容的教育,有教养的人(或译受过教育的人)。[10]此外,作为活动的'教育其构成要素的分解实际上构成了“普通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公共课教育学涉及到的知识也在这个范围之内,这样分析有助于高师学生整体把握“教育学”的框架。

3.指明教育与创造(新)、教育与人的创造能力的关系

《学会生存》中说:“教育的未来在于设计一种教育机构,这种机构要利用工业与技术上的效率去获得知识,而同时又要培养集体的创造力以促进人类关系的发展”,[11]“如果我们能在批评、民主地参加活动和创造性的想象,同在行动的、科学的、理性的组织中享有权力结合起来,以激发蕴藏在人民深处的潜在资源和潜在能力,那么,未来就属于我们。”[12]的确培养人的创造性应成为教育的目的之一。在当代,知识经济和多元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特征,无论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还是发展经济,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人的创新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时代呼唤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但是教育能完成这个任务吗?怎样的教育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围绕这些问题有许多争论,教育学理论必须回答。实际上,“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它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在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13]在教育与创造这个主题之下,个性教育、主体性教育、个别化教育等内容都可包含进去。

4.补充学习理论的有关内容

我们正处于一个学习化的时代,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学会学习就是这个生活方式的基础,这不仅是作为一般的教育任务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也作为一般目的体现在一切教育形式之中。要学会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人类如何学习,人的学习有什么规律,这是关心人的素质形成和必然要解决的问题。当今时代我们极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关于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加涅在《教育设计原理》一书中对人的素质结构作了分析,把人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素质基础,主要指一个人的神经解剖学基础,与我们所说的遗传素质相同;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能力和人格特质,其特点是稳定性;后天习得的素质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习得的性能,其特点是累积性。[14]这几类素质形成机制是不一样的,后天素质与性能是经验类化的结果,即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是类化经验。这种经验类化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反映的是学习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统称学习规律,这是学习理论的核心知识。据冯姬研究,学习规律可以分为两类五种,其中一类为一般规律,即学习的动机及积极性形成的规律与迁移规律,另一类为特殊规律,即知识、技能的形成规律与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15]这五种规律直接制约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以及能力与品德的形成、发展,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依据。因为“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关系的基本特征,“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故教育规律应建立在学习规律之上。如果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的公共课教育学甚至教育理论中德、智、体、美、劳各育都讲本育的目的、意义、内容、过程、原则、方法诸多内容重复,又缺乏各自意义的比较(即各育都大讲自己重要,合在一起就什么也不重要)的老毛病。

“我们不能希望通过填鸭式地把更多的科学事实塞到人的脑子里并把那些过时的学科从课程计划中删掉的办法去吸收迅速猛增的知识。”[16]的确,在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知识爆炸、知识老化与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大趋势下,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是教材编写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这就必然要精编基本的、基础性的知识,而基本知识应当贯通于不同层次、知识单元的结构化的教材,这样才能渐次扩大学习深度与广度。因此必须摒弃百科全书式的、网罗式知识的倾向。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也应当如此,必须精编知识要素,并使知识要素之间形成有机的结构,以增强公共课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1.走出知识体系建构的误区

所谓知识体系建构乃是运用概念,变量、陈述及经验论证而得到一个进行逻辑推演的分析框架,一个演绎系统。在我国研究和建构教育教学体系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5年)教育部就提出要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教育学的主张,1958年又提出“教育学中国化”的口号,60年代初教育界展开了有关“教育学体系”的学术讨论,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知识体系作出了努力,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70年代末刚等人重新提出教育学体系问题。80年代初教育学界关于教育学教材编写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人们发现教育学教材水平不高,问题较多,其中一点就是教育学缺乏一整套从逻辑起点到沿逻辑展开到逻辑终点的相互关联的概念、术语、范畴和命题的严密体系。于是人们提出要建构教育学体系,并提出多种多样的框架设想。探索教育学体系的努力是必须的,但前提应当是在正视教育学分化成为教育学科群的基础,进行更高程度的综合,应超越近代来的传统教育学范式。问题是公共课教育学课程不应当追求这种严密的理论体系。

因此,体系建构的误区在这里实际指的把体系建构任务作为公共课教育学的任务之一。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实在是因为作为教材不仅仅要反映学科逻辑。还要反映心理逻辑。教材应该体现出逻辑性但逻辑性不等于学科体系,教材所体现的应该是教材体系,一味追求严密的学科体系,就会混淆专业课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公共课教材的知识体系。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根本任务是为了建构教师的教育学修养。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国外用于师资培训的教材(教育学、教育原理)也是不追求学科逻辑体系的。陈桂生教授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他考察了美国、日本、法国、葡萄牙、德国、英国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用于师资培训的教育基础理论教材,发现这些教材是以师资培训需要为出发点,不讲求“理论体系”,内容往往比中国教育学教材更广泛,主要以“教育事实”研究为主,而不象中国教育学注重正规教育的结构与规范,实际上主要去说明“应有”的教育是什么,因此中国教育学容易发生版本雷同现象。[17]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学反思进一步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认识到教育理论中同时具有多种成分、描述性成分、形而上学成分、价值成分、经验成分,或者有教育科学成分、教育技术成分、教育价值成分、教育规范成分。于是相应地教育理论应分为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陈桂生教授则提出教育学理论、教育技术理论、教育规范理论和教育价值理论。

同时,人们认为公共课教育学的目的在于指导未来实践活动,而这种指导是在科学基础之上提出的各种建议,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故人们认为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应当是“实践教育学”。[18]实际上这里面仍有体系建构的影子,同时又把实践教育学等同于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这一点反映了人们期待教育理论的技术化心态。高师公共课教育学能不能以实践教育学作为追求?这个问题尚须深入研究。

2.实现教育理论知识的整合

公共课教育学要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新成果,又要避免无所不包的“大教育学”模式,就必须对教育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实现整合首先就得转换理论的视角。比如在公共课教育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论与德育论并列,课程与教学等经常发生逻辑混乱,如果把教育目的(目标)转换成学习结果,就可把德、智、体、美、劳转化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从探讨学习条件、学习规律到建立新的教学论体系。而最重要的视角转换乃是把“教育=培养”转向“教育是特殊的人类交往活动”,建立交往的教育模式,以师生的共同活动来阐述教育过程、组织形式及教育方法技术,从而贯通各育的有关问题。这也符合奥苏贝尔教材组织与编写的综合贯通原则。叶澜教授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就把目的、制度、课程整合起来,以学校教育模式的方式展现,这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

3.以“人的素质形成发展”为主线

公共课教育学也具有逻辑性,这个逻辑性反映在各章、节的组织线索上。公共课教育学常见的组织线索有“教育”主线,“老师工作”主线。我们认为教育学是研究如何更好地提高人的素质的学问,应突出“人的素质形成发展”的主题,以此线索,公共课教育学可以“串联”各部分知识,如把全面发展的教育转换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态度学习,从人类的习得性能这一后天素质的发展来安排有关内容就体现了这一主线。

4.以范例方式实现教材结构化在学科课程中,教材内容的组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按学科结构组织,一类按范例方式组织。以学科结构方式组织内容是布鲁纳所提倡的结构主义课程的方式。该理论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19]教学,“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为什么要学习和教授学科的基本结构呢?是因为:第一,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第二,可以更好地记忆知识;第三,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第四,能够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不仅如此,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要掌握其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这门学科的态度和方法。”[20]布鲁纳提出了两条教材编写的原则:第一,给予哪些和基础有关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第二,怎样把这些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使不同学校里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配合起来。

学科结构曾被认为是课程内容现代化运动中的标志性流派,在60年代的美国十分盛行,但是由于该理论对教师素质要求太高而失败,况且这种理论在科学教育课程中取得了效果而在社会学科的尝试却不太成功,很难找到能概括全部内容的“基本结构”,同时这种课程要求使用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不相吻合,故在实践中确实难以实施。其过分偏重学术性学科也与公共课教育学的实用理论色彩不符,所以按学科结构的方式来组织公共教育学的知识也是不太可取的。

组织教材内容的范例方式来源于前西德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范例教学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按学科结构方式组织教材往往造成教材过剩,这是因为这种方式受到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限制,教材知识内容很难精简。范例教学理论产生的缘起正是要克服当时西德为适应“知识爆炸”的形势所搞的百科全书式教育的弊端。百科全书式教育导致知识庞杂臃肿,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了严重摧残。在1951年的图宾根会议上与会代表指出,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必须改革教材,加强该学科知识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马丁瓦根舍因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这就是“范例教学”理论,后来克拉夫基又对“范例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当然,范例教学也有其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近代则有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的主张。范例教学中的“范例”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它是“exemplum”这个名词的形容词,意思就是“例子”,或者说是“好”的例子、“言简意赅(特别清楚)的例子”、“典型的例子”,所以范例教学就是根据一个问题领域或一门学科的一个或一些例子掌握一般,更正确些说,或多或少可作广泛概括的知识、能力、态度,换言之,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的关系等等。借助知识、能力、态度,就够能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单个现象与问题。

因此,以范例方式组织教材的知识结构就是主张从整个课程资源中选取最基础、最本质的部分知识作为范例,以供给学生学习。“它不仅要把握个别知识,而且要把握同类型的教材,研究科学认识的本质,甚至明了人类的意义。”德博拉夫认为,范例方式有四个特点:

(1)专题性——不同于作为系统科学知识的教材,而是选择专题性的教材。

(2)发现性——摒弃接受现成知识的教案,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去解决课题。

(3)发生性——不是蜻蜒点水式的涉猎累积的全部知识内容,而是返回问题的原点。

(4)基础性——“基础教育功能”。[21]因此,范例方式不强调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材上“敢于跳跃”,范例方式作为精编教材、克服教材过剩化的手段而提出是理所当然的。

以范例方式来组织公共课教育学的知识结构是较为适当的。20世纪以来教育学科分化发展的结果,是教育理论知识的迅速增长,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成长,早已突破一本教育学的格局,教育理论也被划分成两大不同类型,一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各门学科,二是以教育理论(研究)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元教育学。“而公共课教育学在分类体系中并没有独立的位置。当教育学作为一门师资训练的必修教学科目时,具有概论性质,就像普通物理学、普通心理学一样。它更多地以教材体系表现其内容,是一门教学科目(subject)很难说是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学科(discipline)。”[22]故公共课教育学本身就没有一个可作为学科结构编排的学科体系存在,同时它也不应该是各门教育学科知识的缩编,而应以教师所需的教育学修养为根据,组织专题性、基础性、范例性的教材。在我国公共课教育学教材中,《新编教育学教程》和“案例式”教材具有范例式教材的色彩,我们当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1]陈侠.再论课程原理[j].课程教材教法,1989,(4):15.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修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3.

[4](美)rm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孙锦涛.关于教育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3.

[6]崔相录.教育理论中悖论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4):8-9.

[7]张进峰.发展教育理论需要革新四大外围观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4):5-10.

[8]胡德海.论教育现象[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1,(1):1.

[9]余逸群.论教育学教材的层次性、科学性和民族性[j].教育评论,1988,(1):9.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21](日)井上弘著,钟言译.教材结构化的逻辑和策略[j].外国教育资料,1991,(2):13.

[22]唐莹,瞿葆奎.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2):13.

48 3677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