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科学活动教案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科学教案【第一篇】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知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3、加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重点:

感知空气

活动难点:

了解空气

活动准备 :

空箱子一个,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塑料袋、气球、吸管、口杯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

一、开始部分。

律动,幼儿听音乐《十个印第安人》自由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引导幼儿认识空气。

1、空气的特点。

教师通过做游戏请幼儿用鼻子闻一闻,耳朵听一听,小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礼物的特点,请大家来猜一猜,这个箱子里边到底装的是什么礼物?

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

2、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1) 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憋得喘不上气来,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没有空气。)

(2) 请幼儿做深呼吸再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这次我们能坚持一会了,不是那么憋的荒了,因为我们肚子里吸进空气了。)

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空气呢?(动植物)

3、空气在哪里。

老师激发幼儿兴趣:“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空气玩一玩游戏,好不好?”

“可是空气在哪里呢?谁知道?”

(1) 幼儿自由发言。师小结:其实空气无处不在,到处都是,现在我们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

(2)教师给幼儿提供教材(气球、塑料袋、吸管、口杯等)让幼儿找空气,并把它装起来。

(3)用吸管对着手吹,告知幼儿空气还是流动的,这就叫做风。

(4)幼儿交流: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装空气?(瓶子可以装空气、轮子有空气、衣服兜里有空气等等)

小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三、结束部分。

《空气娃娃》的制作

方法:把塑料袋装进空气打结,做娃娃头;用口杯做娃娃身体;用吸管做娃娃尾巴;用准备好的图形做娃娃的耳朵、眼睛、鼻子、嘴 。

活动延伸:

幼儿和家长共同给空气娃娃设计一件漂亮的衣服。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参加国培所上的一节公开课。幼儿是从培训所在地幼儿园找的大班的孩子,课堂上幼儿很兴奋,参与也很积极。幼儿通过看、听、闻、做对空气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在空气娃娃的制作中,也懂得了废物利用。这节公开课得到了老师和其他学员的认可。

但是课后,我也发现存在许多的问题:

1、课前应和幼儿有一些必有的交流,这样就可以避免授课中出现冷场。

2、教具出示的顺序应考虑到整个课程的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幼儿打翻口杯里的水。

3、时间安排不够,结束部分处理不到位。结束部分计划指导幼儿做完空气娃娃,可是我刚讲解完毕时间就到,慌乱之下结束授课。我应该讲解完毕之后,把制作娃娃部分留给幼儿和家长做亲子游戏。

科学教案【第二篇】

活动目标:

1、认识颜色与图形

2、通过游戏尝试小组合作

3、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会合作的快乐。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教具颜色骰子,图形骰子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骰子

二、出示教具颜色骰子,认识颜色,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颜色。

三、出示图形筛子,认识图形,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图形

四、请幼儿上太台2个骰子同时投出,如红色、圆形。引导幼儿认识并说出红色圆形,并在记录卡上找出来。

五、幼儿操作

1、讲述操作要求与规则

2、分发操作材料

3、教师巡视幼儿操作

4、评价幼儿操作记录卡

六、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这个环节需要小朋友自己来观察形状和颜色,所以较上个环节来说难度又增强了,目的让幼儿探索、比较翻出相对应的图形。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接触认识。

科学教案【第三篇】

马铃薯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

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

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

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

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

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瓶中吹气球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气球若干。

2、幼儿记录纸6份,哭脸娃娃和笑脸娃娃若干,记号笔。

重点难点:1.通过猜测。探索知道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发现问题,能大胆探索记录。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激发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

二. 基本活动

1、教师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然后进行提问。 教师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用力吹才能吹得大大的。

一。教师以探索闯关的形式出示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中并让幼儿记录猜测。

师: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幼:幼儿回答 教师出示记录纸并介绍(?代表猜想,“小手”代表实验操。)

教师让幼儿在猜栏做好自己的猜测记录。 2.拿出材料让幼儿操作实验并在“小手”栏,记录实验结果。

3、师幼讨论。

4、教师小结: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操作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二。 探索用大小不一的种瓶子吹气球。

1、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 师:原先能吹大的气球能吹大,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呢?

幼:幼儿自主回答

2、幼儿先记录猜测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表格,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请几个幼儿说一说他的出来的结论。 教师小结:原来能不能吹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也没有?关系。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三。 幼儿再次探索,寻求成功的秘密。

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我们两次的实验结果怎么样?都没有成功是不是,现在你们是不是很失望,别急老师这里有个好办法。

2、出示幼儿表情贴纸,交代要求。 实验要求:

1每个瓶子都要试一试。

2认真做好记录3如果成功了别忘了找一找瓶子宝宝身上的秘密,并贴上相应的表情。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幼: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瓶子的身上有洞就可以把气球吹大。

三。结束部分

1、 总结实验结果,提升经验。 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教师总结科学经验。

师:为什么气球放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起来呢?请你们来说一说。

幼:自主回答。

2、教师总结: 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因为瓶子里装满了空气,吹气球的时候慢慢变大的气球就把瓶子里的空气从小洞里挤了出去,没有洞的瓶子里的空气排不出去,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四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开小洞的方法成功地在瓶子里吹大了气球。

仔细观察一下记录表我们还有那一栏没填?

老师这里有一根吸管把它竖在瓶子里再吹气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我们一起回教室去实验吧!

和客人老师再见,带幼儿走出教室。

科学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美。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二、重点:

探究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事例。

三、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

络搜索查找有关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事例与资料。

五、教学程序:

(一)探究学习:

1、在科学中发现艺术美

(1)课件展示太空星云图片。

①图片中的景象像什么?(眼睛)

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造型、色彩)

③在平日里我们用肉眼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象吗?(天文望远镜)

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我们在遥远太空中发现了艺术的美景(板书出示:在科学中发现艺术的美)。

④你们还想再看一些这样的美丽的星云吗,下面我们就用美术的眼光来欣赏,这些美丽壮观的景象。(多幅星云图片欣赏)

⑤你能不能用美术语言,说说看到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2):是科学拓宽了人们艺术欣赏的新视野,为艺术的创作插上科学的翅膀。(出示课题)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受一下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

2、用艺术表现科学。

(1)展示《下楼梯的女人》。

①我们一起来欣赏法国著名画家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梯的女人》。给你什么特别的感觉?这种现象你在哪里见过吗?(一个人在下楼梯,而且好像是连续的动作画在了一起)

②点击出示:用数码相机拍摄合成的击剑运动连续动作图片,与《下》对比观察:这张照片是用数码相机选用连拍功能后合成的,是不是和这幅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③:通常的绘画是在平面上表现一个静止的瞬间影像,而杜尚正是看到了高速摄影机拍出的连动画面才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用独特的艺术创作表现了全新的科学技术。这幅作品打破了贯常的表现形式和局限,进行了新的有意义的尝试。

(2)欣赏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①另外一位画家则是研究并运用了光学原理来作画。请欣赏法国画家修拉的“点彩画”。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画家是怎样运用小色点来排列作画的。

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细节图)

③:画家作画时没有将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而是将需要调和的小圆色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并列排点在画布上,利用光学原理和人眼对环境色的自我调和功能而达到色彩的自然调和效果。是科学的发展激发了人们艺术创作的新灵感,用艺术去表现科学的新技术。

3、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飞檐与斗拱:

①展示世博馆图片:世博会期间馆的奇特造型每天都吸引了上万观众排队参观,你认为它的造型奇特在哪?(上宽下窄)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造型?设计师受到什么启发?下面的面积这么小,为什么能托住上面那么宽大的顶部?)

②请大家小组内交流一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参与、指导。

③:馆的屋檐设计灵感源于我国古建筑的传统造型“飞檐”,其中的木架结构“斗拱”这一科学技术实现了人们对建筑造型美的设计创想。

④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斗拱。

⑤展示各种斗拱的结构图片。

⑥欣赏“浙江宁波保国寺”的建筑图片。(造型宏伟别致的飞檐不仅给人以建筑艺术美的享受,更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对屋身墙面的浸蚀。那么这么大而重的飞檐是用什么方法支撑起来的呢?)

(2):艺术与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一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艺术不断激发着人们创造的想象和灵感,科学则为艺术的创新表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首先感受摄影的艺术美,在欣赏的同时思考探究艺术创作背后的科技支持

(二)科学艺术考察活动。

1、每组桌面上有一些同学们课前在互联上搜索查找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作品,请各组进行探究考察活动,并填写好图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1)它的艺术美体现在哪?

(2)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哪?

3、各小组进行考察活动。

(1)钻石艺术。

(2)壁纸艺术。

(3)电脑绘画艺术。

(4)桥梁建筑艺术(赵州桥)

(三)交流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考察结果,其余同学补充。

(四)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

(1)在科学中发现艺术。

(2)用艺术表现科学。

(3)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2、课堂小检测。

3、拓展:(图片欣赏)

(1)梵高《向日葵》(这是谁的作品?)

(2)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图片里是什么?)

(3)纳米材料图片欣赏。

4、:从古至今,人类从未间断过以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发明与创造,所以在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不同时代的具有艺术与科学实用价值的物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发展情况。

20 31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