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热选精选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热选精选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一篇】
[课标内容](1)简述九一八事迹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讨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过程等问题,学生培养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思考讨论“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1936年,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联共抗日。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从而学会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感知九一八事就业兵团日本侵华的史实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理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2、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三省的沦陷。
3、伪满洲国的成立。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原因——民族危机加深(1)一二八事变(2)华北事变。
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3、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把祖国建设强大以免遭外族侵略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
2、难点: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引导]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一步加紧侵略中国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中国,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随之开始了全面民族抗战。
导入新课一、七七事变(板书)。
1、七七事变(板书)。
教师提示:事变爆发前,日军控制了北平的北面、南面和东面,卢沟桥成了北平通往南方和其它地区的惟一通道。日军占领了卢沟桥,北平将成为一座孤城。办要中国军队一反击,日军就有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
引导学生阅读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第29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提问: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什么?(卢沟桥事变)。
2、八一三事变(板书)。
学生阅读本节内容。提问: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泸会战粉碎了日军的什么“狂妄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3)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表示“准备应战”。
(4)国民党正式接受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这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二、南京大屠杀(板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互动。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质,中国人民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笔血债。对于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历史事实的行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三、血战台儿庄(板书)。
1、血战台儿庄(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以下重点内容:指挥——李宗仁;时间——1938年春;战果——歼敌1万多人;意义——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板书)。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组织了哪些大的军事行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1)在枣宜战役中,中国军队奋起抗击,一度击退日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2)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迫使日军北撤。(3)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痛击日军。
四、百团大战(板书)。
1、背景。
百团大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动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师指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介绍百团大战的简况:发动时间——1940年秋;指挥——彭德怀;规模——八路军105个团约20万人;进攻重点——华北日军交通线和据点。
3、意义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有关百团大战历史意义的课文。
[小结]。
1、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2、南大屠杀:中国军民被屠杀30万人以上。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4、敌后战场: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2、难点:理解分析“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经及探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导入新课。
一、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文。
1、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进行局部反攻(1944——1945年春)。
2、国民党正面战场局部反攻的起点——湘西会战(1946年4月)。
二、中共“七大”召开(板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探讨:
(3)中共“七大”的召开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板书。
1、时间、地点:1945年,延安。
2、主要内容:(1)制定党的政治路线;(2)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3)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3、历史意义。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板书)。
1、抗战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归纳:
(1)国际:一是盟军对日反攻,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二是苏联对日宣战。
(2)国内:一是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人民全面反攻;二是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向日占区推进。
2、日本无条件投降(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及课内“史海拾贝”,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四、台湾回归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板书)。
1、台湾回归(1945年10月25日)。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探讨: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进行过哪几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中国都失败了,并与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2)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原因有哪些?
[小结]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得大进展后,中国军民的局部反攻也取得了重大胜利。
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二篇】
基础知识: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的发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雅各宾派的措施,雅各宾派统治的结束,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拿破仑战争。
思想认识:
通过对法国__背景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通过对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推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步入深入事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
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对拿破仑等的功过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1.法国__爆发的原因.教材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碍,第三等级反对特权等级,启蒙思想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政府财政危机等方面说明法国的专制统治陷入危机,必然爆发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法国革命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了解法国__爆发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及其评价.
2.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的评价。拿破仑的对内措施使法国摆脱困境,巩固并发展了__的成果。早期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捍卫了__的成果,尤其拿破仑统治和对外战争对整个欧洲影响深远.
教学难点:
难点: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其经济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因此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受到沉重打击的封建势力拼死抵抗,甚至勾结外来势力反扑。在这种力量对比下,资产阶级需要更强有力的人物通过强权来维护其统治,军事__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至于谁充当了这个角色则是偶然现象。
重点突破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解决。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是什么?
2.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较,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前三个自然段。这样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提示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从经济、阶级关系、意识形态、财政四个方面思考。适当降低难度,符合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第二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典型代表放在工场手工业这个大环境中去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某种力量的严重阻碍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重要的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或外来势力的压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难点突破方案:。
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历史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在当今大综合的形势下。使学生把历史史实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确定的东西。然后让学生结合法国__后,法国的国内外环境分析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教学设计示例。
第18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重点:法国__爆发的原因是重点。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的评价。
难点: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拿破仑的头像。拿破仑在军事和政治上暂露头角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
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请问: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是什么?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较,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前三个自然段。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帮助整理如下:
1.经济上,法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比较发达,但受到阻碍。
2.首先是思想上,一些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倡"自由"."平等"。
3.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4.波旁王朝统治腐朽,财政出现危机。
资产阶级与特权等级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以在革命中充当了,而工人、农民、市民等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总之,专制制度在经济、阶级关系、意识形态、财政等方面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陷入绝境,__的爆发成为必然。
二、__的爆发。
1.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2.革命爆发--攻占巴士底狱()。
3.《人权宣言》的颁布。
颁布《人权宣言》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重要贡献。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出现在《人权宣言》中,说明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这些主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维护人权。从反封建角度讲,《人权宣言》有进步性。但我想提醒大家,《人权宣言》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建立共和国和处死路易十六。
请大家从土地政策、经济措施、政治措施和军事措施四个方面考虑。
雅各宾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执政机构是国民公会。雅各宾一上台就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请学生阅读教材第90页和第91页的相关部分。雅各宾派的措施稳定了秩序,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土地,打退了外来干涉。是大规模发展到现在的潮。当然雅各宾派某些过激的措施也导致了矛盾的激化,招致各方面的反对。罗伯斯比尔等人被送上断头台,雅各宾派的统治结束。在这之后,人们希望看到的稳定局面并未出现,局势依然动荡。历史给了拿破仑机遇。
三、拿破仑帝国。
1.政变夺权1799年。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师:拿破仑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大家说说资产阶级为什么会选中拿破仑?(提示同学:此时资产阶级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资产阶级要建立正常的统治秩序,反封建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击退反法同盟,需要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拿破仑恰恰具备了这些。
1799年11月,在大资产阶级资助下,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担任过第一执政官,终身执政官,1804年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多媒体投影展示《拿破仑加冕》图片)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教皇举起皇冠要给拿破仑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来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他的举动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拿破仑的举动是想说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拿破仑对内措施的作用之一就是肯定了反封建的成果,如《民法典》,拿破仑自己为之骄傲:"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这部法典对后来许多国家民法典的制订都产生了影响。作用之二,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培养人才,为竞争提供法律规范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拿破仑帝国是资产阶级帝国。
1812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伦在俄国惨败,之后在反法同盟的步步进逼下,法军节节败退,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巩固小结。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工场手工业时期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在巴黎人民的推动下,革命走向深入。即便在雅各宾派专政结束后,拿破仑运用他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巩固了法国__的成果。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三篇】
1、掌握美国“冷战”政策的含义、实质及表现。
2、分清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通过分析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典型事件,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美苏争霸政策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两幅图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二战中美苏士兵亲切拥抱。)。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展示的这两幅图片,使我们不由地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对共同的敌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联合起来,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由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嬴。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又有一片愁云笼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头。请看,这是当时两个大国的领导人的话语:
(课件展示)。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1946年)。
(教师引导)这两位人物一位是美国的总统,一位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口出此言,用意何在,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第七单元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课件展示课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学习新课: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学生自主学习)。
1.什么是“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
2.完成下列表格,掌握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及苏联的应对措施。
资本主义阵营(美)社会主义阵营(苏)。
政治情报局。
经济经互会。
军事。
(二)合作探究。
(课件展示)。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材料二: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帮助西欧和土耳其度过难关。因此,丘吉尔称此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材料三:《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规定:“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可概括为哪个国家的什么政策?
2)此政策的含义和本质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这种政策以何事件为开始标志?
4)材料二中所说的“此计划”是指什么计划,美国给予西欧大量援助目的是什么?
5)材料三,这是什么组织的规定?此组织的成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老师及时订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对冷战政策的含义及表现有清楚的认识,又做到了学以致用,可谓一箭双雕。)。
[二]两极格局的对峙。
(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______在争霸中占据优势。(古巴导弹危机,美国经济繁荣、苏联改革失败)。
第二阶段:70年代,_____处于优势(占领阿富汗),美国转攻为守(越南战争,美国由于石油价格问题,导致出现经济危机)。
第三阶段:80年代,两国实行相对____战略。(美国债务加重,苏联改革失败)。
结束: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二)合作探究。
三个阶段美苏互有攻守,他们的外交政策在每个阶段都有所变化,下面请前三组的同学面对面两人一组,北边的同学是美国的代表,南边的同学是苏联的代表,第四、五小组的同学是中国的代表,请在我的叙述过程中用掰手腕的方式来展示两国争霸的特点,我请咱们的小记者随机进行采访,看各位对两国对外政策产生的变化有怎样的理解。
首先,第一阶段。
(学生表现出美国掰过苏联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苏联方面: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第二阶段。
(学生表现出相反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美国方面:
(向美国总统尼克松)。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第三阶段。
(学生们表现出势均力敌的样式。)。
小记者随机采访美苏两国方面:
(向苏联民众)。
(学生回答)。
(向美国民众)。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两极格局结束。
小记者现场采访。
(向中国民众)。
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苏争霸互有攻守,各有所得。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苏争霸此消彼长。
(中国民众1)你认为美苏争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民众2)你认为美苏争霸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民众3)你认为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中国民众4)面对全球的这种形势,中国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大家认识到了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局势。从而也深刻地认识到了美苏竞争,归要结底是实力的竞争。从而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四篇】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五篇】
[课标内容]。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的民用工业。
(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的内涵,培养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及思考当时中国除向西方学习外还有没有别的强国之路的问题,培养切入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评价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建立、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等史实,积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2)学会从生产力标准和从人类文明演进高度运用历史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中国由封建王朝发展模式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转型中,洋务运动作了最初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培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
(2)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3)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洋务派的出现;近代工业的创办。
难点: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对李鸿章的评价。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洋务派产生的时间。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3、洋务派的主张。
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
3、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4、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1、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小结]。
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提问1:什么时候,洋务派出现,洋务运动兴起?
提问2: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提问4:洋务派除了兴办近代工业外,还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提问5:洋务运动有哪些进步作用?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六篇】
一.教材分析:
本期为九年级下学期,教材为《世界历史》下册,内容包括整个世界现代史部分,时间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至20世纪末期。
(一)、基础知识部分包括:
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了世界现代史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在战后得到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意大利、日本、德国先后法西斯化。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时,文学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反映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觉醒的亚非拉的文学艺术开始勃兴;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艺术领域里,产生了各种流派,反映了社会的复杂面貌。
(二)、思想教育部分包括:
世界现代史教学,结合教材内容,注意向学生进行下列思想、观点和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社会发展的观点;改革奋进的精神;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
(三)、能力培养部分包括:
通过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下列能力:在阅读教科书。
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简要记录教师讲课的内容要点;编出历史大事年表;在世界历史地图中,找出历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填出教材中叙述到的主要国家、重要城市和重大战役的地点;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根据教科书或课外历史读物所提供的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意见;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作出简单的结论;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二)、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
(三)、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德、意、日的法西斯化;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美国的霸权政策;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时局的新变化;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学习历史课程的学习经验,能基本掌。
握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因此重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并切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学期还要进行初中毕业考试,怎样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以取得良好的成绩也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课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要适度,不加重学生负担。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以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还要注意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画、图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和考核,复习要抓住线索,突出重点,弄清概念,活跃思路;考核要注重思想性和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六)、课堂教学要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课外教育包括阅读通俗历史读物和参观、访问、调查等。
六.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两课时,每学时完成一课内容的教学。
第一周:前言、俄国十月革命。
第二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回眸。
第三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四周:德、意、日的法西斯化、单元回眸。
第五周:大战的爆发与扩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第六周:“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辩论会、单元回眸。
第九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十周:单元回眸、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十一周:非洲独立运动和拉美国家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中东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第十二周:单元回眸、美苏“冷战”
第十三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十四周:单元回眸、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十五周:现代文学、艺术和体育、历史学习经验交流第十六周:单元回眸、复习。
第十七周:复习、考试。
第十八周:复习。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毕业汇考。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七篇】
(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达标训练。
(一)。
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
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二)。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
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
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
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
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三)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谁统治的时候正式诞生?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八篇】
课程标准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第2课。本单元主要讲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是如何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的成功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改革开放分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而本节课讲述的正是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对我国建国后经济建设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但经济史涉及的专有名词多、内容相对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既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专有名词,还要采用一些实例加深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掌握国有企业改革。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经济方面的专有名词比较多,初中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
邓小平曾8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那么中国的1978和1985年发生了什么事,使我们不仅改变了中国,还获得了世界对我们的认可呢?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先来看看1978年的中国,回忆下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学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学生:
1、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实行改革开放。
学生: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发言后,让学生读课本39页“相关史实”第一段初步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然后展示两则材料,由学生进一步总结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总结: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已经严重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实施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降低,消极怠工,致使农业不景气,粮食产量少,人民生活极端贫穷,甚至连吃饱饭都成为了当时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迫在眉睫。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8页两段的内容,并总结出我国改革的目的以及如何开始实施的。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3.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
我国最早开始进行农村改革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的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粮食产量严重减产,而小岗村更是穷的响叮当。小岗村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人均收入不足20元,口粮只有百余斤,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十年间,小岗村没有向国家交过一粒粮,集体的公共积累只有几间空落落的牛屋和一张犁、一杆秤、一只斗。每年打谷场的磙子一停,社员们只能去要饭。生产队队长严宏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让人人都能喝上一碗稀饭。(出处:《中国历史教师用书》八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学生:分田到户。
教师:什么是“户”?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这里指以家庭为单位。
教师:再看看这个协议,分到田的农民有什么责任吗?
学生: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
教师:很好,在获得土地的同时,农民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粮食任务上缴公粮,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自负盈亏。
教师:我们回忆下,我国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学生: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那么分田到户,在当时允许吗?
学生讨论发言:不允许,当时我国的农村还是人民公社,土地和其他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
教师:对,在当时“分田到户”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贫穷的小岗村已经没有出路了,这是村干部能想到的方法,与其要饭、等国家救济还不如放手一搏,正如这份协议中写到的“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到18岁”。这是朴实的农民为了生存,为了不再忍受饥饿铤而走险,18户农民压上所有的身家性命,按上血手印,分田到户。而这份“沉甸甸”的承载着18户农民所有希望的协议,成为了我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那么“分田到户”的小岗村收成怎么样呢?
之前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分田到户后,小岗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老老少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土地上。
实行“分田到户”后的第一年这个从未向国家交过1斤粮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并还清了20年来的贷款。小岗村人第一次有了粮,有了钱,第一次吃饱了肚子。
随着小岗村的成功,凤阳县各个地方纷纷开始实施“分田到户”,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凤阳县从1978年开始三年不断地增产。而这小岗村18位“敢为天下先”的农民成为改革的真正实践者。在今年12月我国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这18位农民被评为“改革先锋”。
5.发展进程。
1978年小岗村的农民为了摆脱贫穷大胆的尝试“分田到户”,如同一声惊雷响彻神州。在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我国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方案,并推广全国。到1983年改革“遍地开花”,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究竟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
6.定义。
“家庭联产”说明了其组织形式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的,“承包”指的是农户与集体达成协议将土地等生产资料进行承包给农户,而“责任制”是指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自负盈亏。
那么我们考虑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土地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极大发展。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下,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指出:责——自负盈亏。
权——土地的使用权。
利——农民的既得利益。
正如农民所言:“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仍然公有制,农民获得的只是使用权。
7.深化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农村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也使一大批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美的、容声、隆力奇、万家乐等都是乡镇企业的佼佼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幅图表是我国从1976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的数据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不仅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粮食实现了出口。
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先看课本40页的“材料研读”,研究下当时我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并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学生总结:政企不分、平均主义严重还有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我们来看几个材料,具体了解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材料二,我们去购物,每样商品都有它的价格,厂家制定价格的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价格是根据商品成本、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等因素制定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却是由政府定价,完全忽视市场规律,甚至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的销路完全由政府解决,毫无压力的工厂任务只有一个:完成生产任务。在这样的政策下,企业毫无动力,产品、技术不进行更新换代,企业缺乏活力。
再加上当时的国有企业普遍采取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人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
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工人毫无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
我们通过对以上几则材料的解读,总结一下:当时城市经济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确:
政府——政企不分管得多。
企业——毫无自主权,在政府这个大伞的庇护下不作为。
工人——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积极性,如一潭死水。
正如课本上所说:“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2.提出。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此次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城市。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政府要放权,企业、工人必须调动起积极性,所以对症下药,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具体如何实施呢?我们先一起读课本的第40页第一、二段,归纳并完成表格。
3.内容。
(1)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经济形式。
(2)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效益与职工的收入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样一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一起分析下改革使政府、企业、工人发生了哪些变化?之前存在的问题能解决吗?
政府——政企分开放开了政府的手,放权。
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实施企业责任制。
工人——按劳分配,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如何呢?我们来看个实例: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原名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这是个濒临破产,资不抵债的企业。随着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这个厂也迎来了一位新厂长——张瑞敏。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此时的海尔职工毫无工作积极性,消极怠工。在改革的推动下,政企分开,企业拥有了自主权;按劳分配更使工人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企业有了活力。而厂长张瑞敏也很抓企业质量,在收到一封群众关于质量的投诉信后,张瑞敏让员工拿着大锤砸掉了有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并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这一锤砸出了海尔职工的质量意识,也使海尔名声鹊起。这把大锤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着过硬的质量,海尔在激烈的家电竞争中脱颖而出。海尔不仅在中国家电行业,而且走出了国门,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可,甚至在美国纽约也建起了一幢“海尔大厦”。2016年海尔跻身“世界品牌500强”。2018年前三季度海尔的营业额更是高达1381亿元。从海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以及在这四十年中我们取得的巨大成绩。
4.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实施,我国城乡经济出现迅速发展。我国经济急速上升,国民生产总值、城市人均收入等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1985年永载史册的一年,中国城市经济开始了持续发展,中国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这一年,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再次荣登美国《时代》周刊,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中国人的脚步并没有因为这些成就而停止,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家一起读课本40页的最后一段,并回答问题。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进一步明确: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我们来解读下定义。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这是前提,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的,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二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为了维持市场的稳定性,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么我们来对比下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地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我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该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国有企业加大了改革力度,开始建立股份制、公司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我们一起读课本的41页第一段,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了今天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在世界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2013年11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在其封面上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了“中国赢了”!这是该杂志第一次在封面使用两种文字。
在这期杂志中美国欧亚集团总裁写了1篇名为《中国经济准备好赢得未来》的文章。文章写道:“此时,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已然成为全球经济舞台上大的角色。”“今天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比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导国际体系的美国模式更为完备,甚至更可持续。”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九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十篇】
课标内容:
1.知道公元前2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看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感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史实,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口诀或图表。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使学生懂得,专制与民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教法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
学法引导:合作、讨论学习法。
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查学习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混战,不断兼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那么,在七国中,哪一个诸侯国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呢?(生答: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是怎样统一中国的。
(新知教学)。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生:各组推出代表回答问题。
师:综合学生回答的要点作出点评归纳总结。
2.秦统一的经过。
师:秦王嬴政亲政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一方面用贿买、离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国,另一方面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各个击破。(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和秦灭六国的经过,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三个要点:(1)人物:嬴政;(2)时间: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阳。)。
师:公元前221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偏处西方一隅的秦国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是旷古未有的伟大创举,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秦统一的意义。
师:同学们请回答秦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生:各组学生积极回答,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生答师补充:联系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指出,秦王嬴政的功劳只是实现统一的因素之一,秦统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在完成统一中所起的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师:以上我们探讨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经过和意义,那么,下面我们来探讨秦始皇统一中国与我们今天解决xx问题有什么联系?(教师指导学生从统一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今天我们解决xx问题的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师过渡:秦王嬴政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了统一之后,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下面,分别请四个组的同学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第一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指导第一组学生阅读课文,和学生探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并向学生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1.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生:看书归纳出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2.嬴政为何自称皇帝?为何被称为秦始皇?
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三公”是指什么?各自的职权范围是什么?
生:根据课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回答。
4.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西周分封制的知识与郡县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5.这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其中,哪项措施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生:从这套制度对当时以及以后的封建王朝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角度来讨论回答,并说明今天我国的县级地方行政机构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沿用。
6.这套制度的建立属于哪个方面的措施?
生:回答政治方面。
师过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战国以来,各国文字、货币、度量衡各不相同,相当混乱,这不仅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造成极大不便,还影响到国家政治上统一的巩固。
三、书同文,车同轨(第二组学生探究讨论)。
1.书同文,车同轨”这一个主题讲述的内容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
生:文化经济方面。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统一文字。
3.秦始皇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多媒体展示各国文字的不同及秦统一文字的过程。
生归纳:秦朝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还允许通用隶书。
4.中国的汉字从出现到秦朝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生答师补充: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5.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多媒体展示资料。生互相补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等。
6.为什么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7.假如秦始皇没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朝会是怎样一种社会状况?生:畅所欲言,思想活跃。
8.这些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归纳: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师过渡: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不久,出现了两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焚书”和“坑儒”。
四、焚书坑儒(第三组学生探究讨论)。
1.“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
生:思想方面。
2.什么是“焚书坑儒”?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阅读课文讲述故事。
3.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加强思想控制。
4.“焚书坑儒”造成的后果怎样?
生答师补充:秦始皇采用的是极其粗暴野蛮的手段来维护他至高无上的权威,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许多儒生被杀,严重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以来学术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风气。
师过渡: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之一。
五、修筑万里长城(第四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多媒体展示秦长城示意图,说明秦长城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不同,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
1.这一主题讲述的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哪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要点?
生归纳: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
2.识读《秦朝疆域图》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在哪里?
生: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
生:介绍匈奴族的历史,指出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
生:畅所欲言,归纳长城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秦始皇的暴政。
5.桂林兴安境内有一个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生:灵渠。
6.秦始皇为什么要派人开凿灵渠?灵渠的开凿有何作用?
生答师补充:灵渠的开凿对桂林有着重大意义,建议学生去灵渠实地旅游考察,了解灵渠在今天发挥的功能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发灵渠的旅游资源,以此培养学生爱我家乡的意识。
7.秦朝疆域的四至分别是哪里?
生:展示有关秦朝疆域的口诀或示意图的小制作。
(小结)。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最终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强大的秦帝国。
(课堂活动)评价秦始皇。
教师介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学生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并在课后写成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