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实用【汇集5篇】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与思考。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实用【汇集5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一篇】
1、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
2、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1、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
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
2、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
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分享的“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实用【汇集5篇】”,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另外,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
(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二篇】
1、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讨论: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讨论:统一的历史意义,生小结。
2、讨论: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讨论:优与劣。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
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
3、发言后,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仔细看图回答。
1、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一致;
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国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写心得与疑问。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三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四篇】
[课标内容]。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的民用工业。
(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的内涵,培养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及思考当时中国除向西方学习外还有没有别的强国之路的问题,培养切入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评价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建立、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等史实,积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2)学会从生产力标准和从人类文明演进高度运用历史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中国由封建王朝发展模式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转型中,洋务运动作了最初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培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
(2)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3)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洋务派的出现;近代工业的创办。
难点: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对李鸿章的评价。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洋务派产生的时间。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3、洋务派的主张。
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
3、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4、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1、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小结]。
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提问1:什么时候,洋务派出现,洋务运动兴起?
提问2: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提问4:洋务派除了兴办近代工业外,还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提问5:洋务运动有哪些进步作用?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岳麓【第五篇】
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课标内容]。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蒋个石为什么要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毛泽东不应该去参加重庆谈判”、“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在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一目的要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识读《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并结合地图讲述三路大军挺中原的经过,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简单的图示法描述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的战略态势,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动手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提问: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重庆谈判。
引导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为什么阴谋发动内战?
(3)你认为毛泽东应不应该去参加重庆谈判?说说你的理由。
(4)重庆谈判的结果如何?(5)重庆谈判有何意义?
(6)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5)解放区军民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本目内容如下问题进行教学:
(1)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的条件有哪些?
(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在哪里?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地区?
(6)你能否用图示法,描述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的战略态势?
[小结]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还是发动了内战。第一目重庆谈判讲的是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为争取和平民主冒风险赴重庆谈判;第二目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讲的是内战爆发后的第一年,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的军事斗争情况;第三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讲的是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开始外线作战。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内容]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2、辽沈战役(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3、淮海战役(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
(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3)提问: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4、平津战役(1)提问: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
(2)借助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3)提问:平津战役有何意义?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让学生从书中归纳。
三、渡江战役。
本目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以了解渡江战役前夕的形势;得出答案后,再讲渡江战役的经过,最后总结全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内容](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2)了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问题讲座,了解19世纪末中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情况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与束缚的状况。
(2)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图片及问题讨论,了解中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时间、原因、情况。(3)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自主阅读,了解张謇等著名实业家热心办实业的原因和事迹。
(4)通过自主阅读、问题讨论,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兴衰的原因及情况。
[重点和难点]重点:张謇办实业和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难点:分析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教学方法]自主阅读、问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讨论问题:(1)中国的民族工业闪起于何时?其原因是什么?
(2)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得到初步发展?原因有哪些?情况怎样?
这一部分,不是本课重点,只求大致了解。关于民族工业兴起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间及情况,教材已明确写出。关于中华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原因,教师补充说明:(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3)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使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二、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讨论的问题:(1)中华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原因是什么?情况怎样?
(2)状元张謇为什么热心办实业?张謇所办企业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3)与张謇同时的著名实业家还有哪些?
(4)《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图》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以上问题中应重点讨论一、二题。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
讨论的问题:(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中华民族工业为什么会有较大的发展?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到了哪些摧残?
(3)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的民族工业为什么会纷纷破产?
本课最后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与洋务企业相比,有哪些不同?
(2)为什么说另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曲折的?造成曲折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背景。
2、交通工具的变革3通讯工具的更新。
4、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作用。
2、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3、近代中国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4、近代中国的出版业。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的变化。
2、发式的变化。
3、称呼的变化。
4、礼仪的变化。
近代科技之星。
[课标内容]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权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近代思想、教育和文艺。
[课标内容](1)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2)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3)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魏源和严复思想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近代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介绍魏源和严复的思想时,结合鸦片战争和维新变法运动,分析为什么说严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说明社会思想的产生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联系已学的有关民主共和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初步了解西学在我国传播的基本情况。
(2)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文学艺术的作品、图片,更直接地感知历史。注意与前面已学的有关知识联系,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认识到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自身特色,从而形成对祖国文化认同感,产生爱国主义感情。
(2)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立志图强、勇于探索的精神,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一、思想家魏源和严复。
1、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
2、严复和他的《天演论》。
二、新式教育的兴办。
1、新式学校的兴办和学制的改变。
2、近代后期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
三、文学艺术。
1、鲁迅的小说和杂文。
2、小说家茅盾、巴金、老舍、周立波等的代表作。
3、戏剧、音乐的杰出成就。
4、绘画的新发展。
[小结]联系第23课的有关知识,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对近代科技、思想、教育和文学艺术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上一篇:捉小鱼中班教案专业(精彩8篇)
下一篇:八年级美术教案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