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15篇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呢?以下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1篇童话,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它慈祥的妈妈之间有趣的对话呈现故事情景。小蜗牛在妈妈的提示下去树林玩,由于爬得慢,总是错过原来的季节,看到了下一个季节的景。课文借助小蜗牛先后三次去树林里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蜗牛爬得慢的特点。
课文以小蜗牛的视角,生动鲜活的展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本课的最大特点是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小蜗牛的动作和蜗牛妈妈的语言不断反复。这种不断复现的`情节,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思维。
这是本套教材首次出现的1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字注了拼音,配有4幅色彩艳丽,季节特征明显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看图学文、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和王字旁1个偏旁。会写“对、妈”等4个字。
2、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特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图画、生活经验,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谜语,引出故事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课件出示“蜗牛”,学生自由谈谈对蜗牛的印象。
3、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它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语是低年级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游戏,用谜语导入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谜语的谜面就在描述蜗牛这一种小动物,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蜗牛的特点,为课堂做铺垫。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先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往课文的区别。
2、自主阅读课文,遇到有注音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出的地方看图猜想。
3、全班交流: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在交流中,学生把猜读中的错误改正过来。
4、自由读课文,力求做到正确、流利,教师巡视指导。
5、字词盘点,书写“对,妈”。
(1)出示“对,妈”,提示学生注意偏旁。
(2)指导学生书写“对”。
(3)田字格板书范写。
(4)学生集体书写、练写。
(5)指导学生书写“妈”(步骤同“对”)。
6、反馈评价:第一步、展示优秀书写;第二步、出示问题范例,纠正;第三步、学生再练写一个字。
三、借助插图,认识四季
(一)了解树木的变化,借助拼音、图片认读部分生字。
1、引导:小蜗牛爬呀爬,小树林里的小树变化可大了,你们都知道吗?
2、出示文中4幅小树的插图和4个句子。
树叶全变黄了。
树叶全掉了。
小树发芽了。
小树长满了叶子,树叶碧绿碧绿的。
3、插图与句子配对,请学生读准上面4句话。
4、请学生按小树的生长过程给4句话排排顺序。
(二)了解其他景物的变化,认识四季。
1、过渡:哇,在小树不断的变化中,四季早已悄悄走过。小蜗牛爬呀爬,发现其实不仅是小树,还有很多景物也会悄悄地告诉我们四季的信息呢。
2、出示“草莓”“蘑菇”“雪”的带文字的图片,请学生根据图读准词语。
3、引导:这些景物属于哪个季节呢?请你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小树的图)下去。
4、出示下面的句式,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
小树________,已经是_________了。
树叶_______,地上________,已经是________了。
5、课间操--念儿歌,关注“芽、草莓、蘑菇、盖、全变”等词。
(1)引导:四季的景物真多呀!你分得清吗?
(2)出示儿歌读读。
叶芽叶芽点点,已经已经春天;
草莓草莓甜甜,已经已经夏天;
蘑菇蘑菇圆圆,已经已经秋天;
白雪盖住地面,全变全变不见。
【设计意图】运用“借图猜想”的方法,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文章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文中的句子可以加以提炼作句式训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品读课文、感受四季
1、大家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吗?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就让课文中的小蜗牛带我们去看一看吧!
2.学生听录音并朗读课文。
(1)学生分组朗读,反复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蜗牛眼中的景物。
(3)教师把课文中描述的景象以挂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是小蜗牛第几次出门看到的景象?你看到了什么?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也能动脑筋想问题。那么请看看,小蜗牛看到的这些景象我们看到过吗?什么时候能看到?现在,教室外的景象和小蜗牛第几次出门看到的比较相似呢?
4、为了区分这四种不同的景象,我们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师:咱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把每一个季节和它对应的景象连起来。
5、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说明喜欢这个季节的理由。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四季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一般来说,春、夏、秋、冬四季的时间是差不多的,都是三个月左右,大家觉得这个时间长吗?(长。)那为什么小蜗牛往返一趟,季节就变了呢?(因为小蜗牛爬得太慢了。)
7、小蜗牛除了爬得慢,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
(1)学生自由讨论,说说见过的蜗牛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背上总是背着一座房子。)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蜗牛。
(3)蜗牛有很多种类型,大部分背上都有一个壳,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缩到保护它的壳中。它属于爬行动物,动作比较慢。
8、语言训练
(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例如:我知道了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景物都不一样。
我知道了蜗牛是爬得很慢的爬行动物。
【设计意图】了解一年四季变化规律及景物特点,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畅所欲言。
五、板书设计
14、小蜗牛
小树发芽采草莓长蘑菇盖着雪
春夏秋冬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猜谜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
猜?(同学之间互相出谜语,互相猜,教师也参与其中)老师也出个谜语大家猜
猜好吗?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花生)
“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看不见。”(雨)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画)
看来大家都是猜谜高手,今天这首谜语,它既是
个谜语,也是
首诗,让我们
起打开
本来学习。
板书
题,并引导小朋友
起书空。
设计意图
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
题,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
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基础由通俗易懂的谜语导入
,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
文,同时又为本
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设计意图
让学生整体感知
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和诗句的音韵美。
1、出示
文插图,听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感受画面美和诗歌的音韵、节奏。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排除力所能解决的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2、请小朋友友们打开
本67页,自由朗读,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引导互相读给同桌听。请四位同学同学接力读。随机正音。特别提醒“山”“色”“近”“水”“声”“春”等。
设计意图
注意区分平翘舌:“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来”。
4、请个别读。引导生评价。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是教学活动的
个重要任务,从
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5、全班齐读。
6、诗里画了什么?(山、水、花、鸟)随机板书、图画,请学生认读、组词,说说自己怎么记住。
设计意图
结合语言环境,随文识字,引导学生走进
文,亲近生字,更有效地识记生字。
7、大家是怎么猜到谜底的?
山有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
A、“远——近”的读音、意思,这是
对反义词,同学们还能找出其他两组反义词。(有——无、来——去)
用反义词说话
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其他的反义词
B、认识“刀字头”,组词,说
说色的含义,会有什么样的山色。
理解“声”,会是怎样的声音?
C、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
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师生接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D、引导背诵
引导学生再来欣赏
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
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的读,坚持以读为本,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领读、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从欣赏美开始,落实到诠释美。
8、摘苹果,出示本
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孩子的注意力到此时已不想开始时那么集中,利用游戏复习巩固,提高孩子的兴奋点。
三、写字
1、出示:“水、去、来、不”,认读。
2、你们不仅会猜谜,会认字,相信写字也难不倒你们。
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关注“水、去、来、不”的结构,并
起书空笔顺。
3、写字姿势操。
4、学生书写,教师点评。
5、学生再书写,小组内评价,自我评价并修改。
设计意图
多认少写,但是
旦要写,就得从坐姿、握笔、笔画等方面都规范。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底”“斜刀头”两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2、画上都有什么?(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把话说完整“我看到画的上面有……,下面有……”)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画导入,旨在让学生了解观察顺序,同时为本课学习谜语诗做铺垫。也可以用谜语儿歌来导入,调动学生猜谜的积极性。因为本课的`内容是学生喜欢的题材,所以导入部分的设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初读故事,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缩小语境识字。
选看近听有色无声春去人来
(1)拼读词语,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
(2)小老师带读。(正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
(3)说说记字方法。
4、(出示课文)填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5、学习反义词。
(1)远--近有--无来--去
(2)演一演“远”和“近”。
(3)举例说明“有”和“无”。
(4)演一演“来”和“去”。
(5)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
6、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水、去、来、不”。
(2)认读,观察字形。
(3)教师范写。
水:第一笔竖钩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第三笔和第四笔不能一笔写成。
去: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
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
来:左右对称,书写要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设计意图】本课是古诗,但语言亲切生动,很容易明白字面的意思。识字上,理解“反义词”是个重点。找出文中的反义词,再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引导学生在课上课下注重语言的积累,用找反义词的方法识字既巩固了熟字又掌握了新字,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细读古诗,体会感情
1、自由读诗,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
2、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诗句大意)。
3、诗里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4、注意学习诗歌的停顿(断句)和语气。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5、为什么“近听水无声”呢?
6、春天过去了,花儿却没凋落。鸟儿在枝头看到有人过来也不飞走。谁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7、原来这都是画上的景物啊!所以这首诗就叫做《画》,既是题目,也是谜底。
8、比一比,谁能把诗当场背下来。
9、拓展延伸。
(1)头戴小红帽,身穿大白袍。走路摇摇摆。(鹅)
(2)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雨)
【设计意图】既然是“谜语诗”,就需要找到诗句中透露的信息,猜出谜底。在理解布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联系生活实际,这首诗奇怪的地方在哪儿呢?“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的水、花和鸟与生活中的有何不同?学生一步步去探究便能找到“画”的原因,理解“画”的意思,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
6、画
远看
近听
由远→近的顺序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学会多种识字方法,认识5个生字“六、七、八、九、十”。
2、会写“八、十、二、三、禾”五个生字。知道书写规则:从上到下,先横后竖。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小兔子乖乖》,背诵《咏鹅》。
教学重难点:
1、会写“八、十、二、三、禾”五个生字。知道书写规则:从上到下,先横后竖。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小兔子乖乖》,背诵《咏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识字。
出示课件:吟雪诗,教师让学生尝试读读,并提问: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同桌或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说出答案,让学生反复读这首数字童谣,在认读生字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识字和阅读童谣结合在一起,让识字在语境中进行,既利于在分散中巩固,又利于增进对文本的理解,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卡片出示“六、七、八、九、十”,学生认识这几个生字
1、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几个生字的,交流识字方法
2、排火车认读生字
3、齐读(拍手齐读,男女生赛读)
4、指读
三、指导书写。
同学们读得真好,下面我们一起动手来写一写。(教师强调坐姿:头正、肩平、背直、足安。)
1、指导书写“八、十、二、”,先观察占格,书空,师范写。
2、注意指出,书写“八”时撇低捺高,“十”的横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笔顺规则:先横后竖;书写“二”时注意笔顺规则:先上后下。
3、引导学生观察、自述“三、禾”怎么写,师出示卡片,引导学生书空,师范写。
4、学生练习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学过的生字:“八、十、二、三、禾”,会认、会读、会写。
二、字词句运用:
1、出示:人--天口--田日--目
我们来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学生自由读字。
2、小组学习:小组里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些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3、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方法。
我们可以用一种方法--“加一加”,就是你在认识的字基础上加笔画、变成新的字。(课件出示:加一加)
4、小组学习:互相认读生字、记忆生字,通过抽查、排火车的.方式加强掌握。
5、抽读生字卡片,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三、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识字方法,举例说明,小组交流讨论
四、日积月累:
过渡: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请先猜个谜语,猜对了,它就会跟大家见面。(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登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
唐朝的时候,有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鹅在水中游泳唱歌,他非常高兴,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咏鹅》。
1、出示课件,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要求把字音读准,读不准的旁边画上?号。
2、质疑读不准的字,请同学解疑。
3、再自由读,把字音读准确。
4、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边读边借助插图大致了解儿歌内容。
6、教师范读,读出快乐的心情,强调“白毛、红掌、”后面要停顿。
7、学生练习朗读,全班同学有节奏地朗读、比赛读。
8、尝试背诵:谁有信心把这首古诗背下来。
五、和大人一起读《小兔子乖乖》
1、课前已提前布置好预习,让孩子和家长一起阅读,所以课上直接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看哪几组演的好,学生鼓励。
2、兔妈妈是怎么样让小兔子开门的?说了些什么?那么大灰狼呢?
3、小兔子听到是妈妈的声音时是怎么回答的,听到大灰狼呢?
4、教师简单复述故事内容,让学生再次感受故事的内容。
5、讨论,你学到了什么?
(让孩子了解安全常识,一个人在家,遇到陌生人不能开门)
6、回家和大人一起读,深化故事内容。并给家长说一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六、当堂检查。(分发限时检测题)
七、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八十二三禾
加一加:人----天口----田日----目
限时检测题:
一、我会写。
八二三十禾
二,加两笔变新字。
人----()口--()
三、写笔顺
八:--------------------------
三:--------------------------
禾:-------------------------
四、我会背:《咏鹅》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课文以“乌鸦喝水”为线索,围绕“乌鸦急着喝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描写了一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仔细思考的乌鸦。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获得成功。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11个生字和反文旁1个偏旁。会写“只、石”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
3、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认识反犬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猜谜语: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
2、介绍乌鸦,和《伊索寓言》。
3、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乌鸦喝水》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在生动具体的故事里蕴含某种道理或教训,就是寓言故事。一般来说,寓言故事的内容都是虚构的,篇幅上比较短小。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和认识道理。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初读故事,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缩小语境识字
乌鸦石头到处找来办法旁边许多放进想一想为什么怎么办升高
(1)拼读词语,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
(2)小老师带读。(正音:“处、找”是翘舌音,“放、旁”是后鼻音,“进”是前鼻音与“近”相对比。是)
(3)说说记字方法。
4、学习形近字,并组词。
乌--鸟
石--右
鸦--鸭
5、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多、只、石、出、见”。
(2)认读,观察字形。
(3)师范写。
只:口的大小要适中,不要太大或太小;上下两部分以横中线为界,撇与点要对称,不能一边高一边低。
石:第一笔横不要过长,撇要舒展,竖中线起笔。下面的口要写的略扁。
多:还好两个“夕”的位置,上下要对齐,不要横向平行摆放。两个点画写在竖中线上,上下要对齐。
出:笔顺依次是:竖折、竖、竖、竖折、竖;第一笔竖折的横段要写在横中线上,中间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见:竖撇和竖弯钩两个笔画的位置要摆好,起笔都落在竖中线上。竖弯钩要写的.舒展。
【设计意图】本课要书写的五个字“只、石、多、见、出”,按结构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独体字的书写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写得端正,不要偏斜。合体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两个部件的相互配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意境
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
2、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乌鸦遇到的困难。
(1)体会“到处”一次,怎样读好?(语速要放慢),突出乌鸦找谁的困难。
(2)体会“水不多”“瓶口又小”“喝不着水”几处的读。
(3)“怎么办呢?”是乌鸦的自问,怎么读?(“办”字需重读,“呢”尾音要短促。)
3、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乌鸦?(焦急、不知所措。)
4、配合表演读出体会。
5、学习二、三自然段。
(1)乌鸦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
(2)体会:一颗一颗、渐渐(说明水位逐渐上升)感受文章的细节描写。
(3)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焦急--喜出望外--耐心等待--激动
(4)情景朗读。
6、你想对小乌鸦说些什么?
7、学了本则寓言,你懂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本文章中有许多细节描写的词,如“水不多”“瓶口又小”“一颗一颗”“渐渐”……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乌鸦所处的情况和心情的起伏变化,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可以发挥想象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乌鸦的心情,感受乌鸦身上遇到困难善于观察,耐心思考的优秀品质。
四、板书设计:
13、四季
着急喝水
喝不着水
想办法喝水
喝着水了
教学反思:
本课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身高?”因此,教师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让学生扮演乌鸦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多方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衔来放进瓶子里。学生只凭感官是不够的。借助教具,让学生演示并目睹这一过程比枯燥无味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也证明了乌鸦做法的正确性,培养了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高-矮多-少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义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的小英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的课文。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拼读音节,自由读课文。
提要求:现在请你一边看图,一边读旁边的文字,不认识的字自己拼读音节,凭借拼音初步读懂课文。
画出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四、检查初读情况。
l.从读生字新词。
2.分段朗读课文。
3.小组交流: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什么。
五、图文结合,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班内交流:我知道了什么?
(1)王二小是儿童团员。
(2)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2.理解词语:
常常、放哨、一边……一边……
(常常:经常、总是、不止一次的意思。放哨:站岗或巡逻,在本课指监视敌情,及时向八路军和乡亲们报告消息。一边……一边……:两件事同时做,这里指王二小同时又放牛又放哨,这么做既不耽误放牛,又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
3.观察第一幅图。(王二小正在山坡上一边放牛,一边放哨。)
4.教师小结:
文章第一段是讲第一幅图的内容的,共有两句话,讲儿童团员王二小一边放牛,一边放哨。
5.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放哨。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帮助八路军站岗放哨。
二、图文对照,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仔细观察,了解第二幅图的内容。
提示:图上都有些什么人?(敌人,日本鬼子。)他们来干什么?(“扫荡”)他们要王二小干什么?(带路。)从图上能看出敌人的表情怎样?(很凶狠)。
(2)找出讲第二幅图内容的句子,指名读,自由读。
(3)理解课文。
提问:这段共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①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②敌人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正给八路军放哨。)
理解词语:扫荡、山口
扫荡: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派兵到他们认为有八路军的地方去打八路军。实际上常常借此机会杀害老百姓,抢东西,烧房子,无怨不作。给“扫荡”加了引号,指明这是引用敌人的话。山口:出入山经过的地方。
(4)小结:第二个自然段讲第二幅图的内容,共有两句话,讲敌人“扫荡”迷了路,指明王二小带路。
(5)指导朗读。注意读准“有一天”的“一”滚“yì”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观察第三幅图。
提示:①这幅图上画了些什么?画的是哪句话的场面?(图上有敌人拔刀的凶狠样子和王二小大声喊话的形象,画的是“突然,四面八万响起了枪声”那句话的场面。)
②敌人听到四面八万响起的枪声,他们怎么做的?(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王二小。)
(2)找出与第三幅图相关的段落(第三、四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
(3)熟读理解第三、四段课文。
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①第三段讲了什么?(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②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
“装着顺从”:“顺从”是听从的意思,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为了让敌人相信自己,这样才能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消灭掉。这个重点词语体现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
③“埋伏圈”:指周围有八路军埋伏的一块地方。
④“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是八路军放枪的`声音,是说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⑤“上了当”:上当就是受骗,敌人以为王二小真的给带路,实际上是把他们带进了埋伏圈。
⑤王二小是为什么牺牲的?他是个怎样的人?(王二小是为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的,他是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4)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这句话要读出喜悦的语气。“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当了。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前一句要读得稍快,急促,读出八路军向敌人进攻的“高兴心清”。最后半句“就杀害了……王二小”要读得低沉,表达沉痛、惋惜的心情。“就”后面稍顿,表示不忍说出后果。
3.图文对照,学习第五段。
(1)看图。提示:①图上画了些什么人在干什么?他们的神态怎样?②想象出他们在喊什么?
(2)借助拼音,自由读第五段。
(3)熟读,理解第五段。
着重提示理解如下问题。
①战斗结果怎样?(消灭了全部敌人。)
②“正在这时候”指哪个时候?(正在,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正在这个时候,是指上段而说的,指敌人杀害王二小的时候。)
③课文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为什么用“冲”字而不用“跑”字?你觉得这个“冲”字用得怎样?(“冲”写出八路军既勇敢又迅速,势不可挡的气势,用得非常恰当。)
(4)小结:第五段是讲第四幅图的,写八路军冲下山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5)齐读第五段。指导重音、停顿。
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三、整体回顾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四、听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文。
2.认读生字新词。
二、自学本课生字。
跟同桌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哪个字不好记,找出来问问同学或老师。
三、班内交流,重点指导。
员:下半部分是“贝”,不是“见”。
常:上面是“ ”,中间“口”,下面是“巾”。
军:上下结构,上面是“ ”,下面的笔顺是: 。
四、指导书写。
“常、路”的笔画多,要写得紧凑些。“路”左半部“ ”(足字旁),右边的上半部是“ ”(折文)不是“攵”(反文旁)。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影子》是一首与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充满童真童趣,写出了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儿歌共两小节,语言简练,句式整齐,偶数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是小朋友玩跳房子的情景,配和第一小节“影子在前,影子在后。”第二幅是玩轮滑的情景。配合第二小节“影子在左,影子在右”。两幅图中都出现了影子,旨在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儿歌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认识“影,前”等11个生字和宝盖、女字旁,月字旁3个偏旁。会写“后,在”等4个字和斜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体会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在阳光下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
3、借助情境,辨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并用这四个词来表达方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斜钩和卧钩的书写区别。
教学难点:
识记前、后、左、右并在生活情境中辨别四个方位。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有一个谜语,你们听过吗?有个好朋友,全身黑黝黝。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想跟它说话,就是不开口。谁能猜出来?
2、板书课题(9影:后鼻音;子:轻声。)。
3、
(1)简笔画,边说边画:红日当空照着。地上有一幢高高的建筑物,旁边有一片影子。
(2)谁能说说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影”字?(强调“彡”)。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简笔画等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影字的理解和对“影子”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让每个孩子都有话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先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再在课本上圈出课的生字本课的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缩小语境识字
影子前后黑狗左右它们好朋友
(1)拼读词语,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
(2)小老师带读。
(3)说说记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编童谣等)。
(4)谁能说说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5)开火车读。
4、听儿歌做动作。
像我不是我,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
它像小黑狗,是我好朋友。
5、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在、后”。
(2)认读,观察字形。
(3)师范写。(强调撇捺的变化)。
(4)生练写,教师指导巡视。
(5)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做动作来感受字义,不仅达到了巩固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一动,调节课堂氛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识字方法的交流上,先复习再交流,让学生说的时候有法可依,为培养他们独立识字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影子”。
1、读重点句,体会影子的特点。
2、(出示)就像一条小黑狗。
它是我的好朋友。
(1)说说为什么说影子像一条小黑狗,为什么它是我的好朋友?
(2)画出表现影子与我形影不离的句子,读一读。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加深对儿歌的理解。
3、交流:对这些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不懂的吗?(你是为什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再用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
4、重点解答、
(1)为什么将影子比作小黑狗?(你这是黑的,小狗经常跟着人,跑前跑后就像人的影子一样。)
(2)影子为什么会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在右?(结合生活经验,因为太阳在人头顶的不同方向。和人站的位子不一样。)
5、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课文读一读,背背。
【设计意图】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活经验的语录可以加深学生对儿歌的理解。当然,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学生经历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比起简单的说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9、影子
小黑狗好朋友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作为理解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中不但教学生朗,而且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一年级的朗读指导应该到位,灵活。适当的动作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更容易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思维特点。本课的内容很特殊,课下可以结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情况下在后,什么情况下在左,什么情况下在右?还可以做一做“踩影子”的游戏。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读“江、南”等9个生字,通过图片对比、象形字、偏旁表意、联系生活等形式随文识记。
2、运用图片对比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通过微视频学习笔画“竖钩”,正确书写“可”字。
3、通过图片、配乐等各种形式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古诗的节奏,在朗诵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4、结合图片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象,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和采莲时节人欢鱼悦的欢乐景象。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正确读“江、南”等9个生字,通过图片对比、象形字、偏旁表意、联系生活等形式随文识记。运用图片对比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通过微视频学习笔画“竖钩”,正确书写“可”字。
2、通过图片、配乐等各种形式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古诗的节奏,在朗诵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田田”的意思,了解“东、西、南、北”四个表示方向的词是两两相对的。
2、初步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受人与鱼的欢愉情境。
【教学准备】
Hiteach智慧教室辅助课件、字卡。
【课时设计】
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认识“江、南”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请大家欣赏(出示图片,欣赏江南风光,配乐)
你们知道这是是哪里的风景吗?
学生回答:江南
对,大家真聪明。人人都说江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一首江南的诗歌。
2、板书齐读课题。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3江南。
3、认识“江、南、北”两字。
(1)江
a:学习三点水:江这个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在“江”这个字中还藏着一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偏旁呢!板书“三点水”齐读。
拖拽图片,和三点水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小水滴像上面的点,水滴落下来反上来的样子像下面的提,是不是很形象?
b:了解偏旁表意。你还知道哪些带有三点水的字吗?学生举例(教师相机肯定识字方法)带三点水的字大都跟水有关,比如今天学的江就跟水有关。
c:组词巩固识记
你还能用江组词吗?学生用江组词。长江。
出示中国地图,刚才同学说到了长江(教师画出长江位置),这就是长江,长江把中国分成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两个部分(把南北两个字拖拽过去)。
(2)南、北
南和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呢,引导学生发现“南北”是一对表示方向的反义词。你知道哪边是南吗?(生说,师贴),这边是南,那这边就是北。
我们诗中所说的`江南就是指得长江以南。
二、随文识字
1、江南这首诗出自汉乐府,是我们成为小学生后在课文中学到的第一首古诗。想不想读读这首诗歌?
(1)教师领读。
老师先来领着同学们读一读。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58页,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变红的生字,借助拼音把变红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完就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3)小老师领拼读。
谁想当小老师来拼读这些生字,小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读一遍。小老师可真棒,读得很准确。
(4)指名读生字。
谁能来直接读这些生字?
(5)同位互读。
带着拼音会读,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同位两个读一读红色的生字。
2、学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读出节奏。
读完生字,那这两句诗,谁能挑战一下?
教师指导读出节奏,示红线。不仅要读准还要读出节奏,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认识生字:可
这句诗中有好几个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呢,这个字你认识吗?在哪见过?(示图:可乐创可贴)用心观察,在生活中就能认识很多生字,谁能用可组个词?
(3)认识生字:采
可字没难住你们,那看看这个图,你能猜出这是哪个字吗?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采,1-2-3,果然是采(出示演化过程)怎么猜出来的?采这个字多形象啊,上面的爪字头就像手的样子,下面的木就像待摘的植物。谁能用“采”组个词?
(4)认识生字:莲
我们诗歌中采的是什么?“莲”也是这节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呢!莲是什么旁?板书草字头
学生列举:草字头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引导发现草字头的字很多都与植物有关。
(5)理解“田田”
正如诗中所说,江南可采莲,盛夏来临,又到了江南采莲的时节了,你们看这是什么?也叫莲叶出示一个莲叶,你看到了怎样的莲叶?(大、绿、圆)你的词汇真丰富,你关注了它的形状。
出示一大片莲叶,现在你看见了怎样的荷叶?
眼前,这一湖的莲叶又大又绿,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层层叠叠,像这样的景象我们就可以说是田田。
你喜欢这样的荷叶吗?你喜欢这样的江南吗?
(6)指导读前两句。(读正确与读出荷叶茂盛的感觉两种层次)
谁想再来读读这两句?你读对了,你读的很正确。
谁能把荷叶挨挨挤挤的感觉读出来?你读出了荷叶挨挨挤挤的感觉。
现在,你就是采莲人,当你划着小船慢慢地游走在荷叶中间,看到那么多的莲叶,你有怎样的感觉?指名读,做采莲动作读。一起采着莲读。(快乐、开心、高兴) 。
3、学习“鱼戏”部分。
(1)通过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采莲人的喜悦了,还有谁也很高兴啊?小鱼。
你们看它们正在荷叶间做游戏呢!你猜它们在做什么游戏?小鱼在水中开心的做着各种游戏,它们是怎么玩的?
鱼儿在荷叶间做______,一会儿_____东,一会儿_____西,一会儿_____南,一会儿_____北。
这就是一幅“鱼戏莲叶间”的场景啊。板书
(2)认识“东西”。
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认识了南北,知道他们是一对表示方向的反义词。在这几句话中也藏着一对表示方向的反义词呢,你找到了吗?你在哪见过东西南北?
(3)小鱼就这样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巩固四个方位),开心的做着游戏,古诗中是怎么说的?出示诗句。
(4)如果你是这其中的一只小鱼,你是怎样的心情?你能读一读吗?指名读。多么欢快的小鱼啊。你注意到了古诗的节奏。
加上动作读吧。老师也想读一读,加动作,转身子。小鱼忽东忽西多快乐啊。
还有谁想做快乐的小鱼?起立,我们一起来读吧。(齐读)动作+配乐
(5)美丽的荷叶看到你们这群欢快的小鱼,也想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遮住了许多字,你还会读吗?他们把所有的字都遮住了,你还会吗?指名背,齐背。
(6)古诗能背诵了,相信这节课的生字也难不倒大家了,齐读。齐读。开火车检查出示我会认的生字卡片。
三、指导写字。
1、在这些生字中还有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书写的生字:可
2、在“可”字里面还有今天我们要新学的笔画--竖钩。范写竖钩,起笔顿笔,笔直的写下来,向左轻轻带出一个小勾。
3、打开课本P59页,请同学们自己观察笔顺,并按照田字格上面的笔顺,书空一个“可”。
4、放在田字格中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吧。视频指导“可”、“竖钩”学生仿写。
5、展示点评。
先请学生夸一夸。评价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占格正确、笔画规范、干净美观。每一方面可以得到一颗小五星。
四、总结拓展。
1、同学们,《江南》选自汉乐府,汉乐府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然后配上音乐在宴会上演奏出来,所以汉乐府中的诗歌都是可以配上音乐演唱的,想不想一起唱一唱?
2、起立加动作唱。
3、今天我们体会了古代诗歌的美,感受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美,不仅可以通过诵读、吟唱感受、还可以通过动作、图画来表达。
4、课下也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方式,把《江南》这首诗的美传递给爸爸妈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这是1篇会意字构字规律编排的识字课文。“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通过朗朗上口的短语,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生在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汉字构字的有趣,进而激发起更大的识字热情。
课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诵读记忆。前四句采用三字一顿的形式,揭示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后两句是五字句式。进一步诠释“众、林”等字的构字含义,揭示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课文配有一幅图片,三个小朋友在合作植树,三人为众,暗示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远处的小树形象地勾勒出了“多木才成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借助会意字的结构特点,认识“明,尘”等11个生字和日字旁1个偏旁。
2、会写“木,林”等5个字和卧钩1个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4、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学写笔画卧钩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尝试用会意字的结构特点,识字记字。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个人你们认识吗?他的名字叫仓颉,大家都叫他“造字圣人”。为何称他为“造字圣人”呢?因为远古时期的文字就是他创造出来的。仓颉是怎样把文字创造出来的呢?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穿越时光隧道,去远古时代体验一下仓颉是如何创造文字的。
2、(出示多媒体课件)并解说:这一天,仓颉看见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给大地带来了光明,他想到晚上月亮出来也会给人们带来光明,如果太阳和月亮合在一起,不是更明亮了吗?于是,他就用这两个字创造出了一个字--“明”。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会意字具有“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之义,使人观之而自悟”的结构特点。学生在比较和探索中,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体验到识字的乐趣。
二、形象揭题,趣味识字
1、学习“日月明
(1)”出示“日月明”的生字卡片,学生学习“明”字。你们能用“明”字来组词或说一句话吗?
(2)出示红日图和“日”字。学生读字看图,并回答太阳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亮)
(3)出示明月图和“月”字。学生读字看图,并回答月亮与太阳的.相同点是什么。(明亮)
(4)板书“明”,读准字音,猜字义。(明亮)
(5)像这样有趣的字还有很多呢!比如“鲜”,它是由“鱼”和“羊”组成的,鱼肉和羊肉的味道十分鲜美,所以“鲜”就是“鲜美”的意思。
(6)还知道什么字也是这样有趣?(尖、尘、灭。)本课有许多这样的生字呢!
2、学习“田力男”
(1)出示田里一名男子在劳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
(2)写出汉字“男”,揭示字义,表示男子用力在田间耕作。
(3)再读本行课文,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
3、“小大尖,小土尘”。
(1)让学生说说“尖,尘”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揭示末端细小为“尖”,细微的土为“尘”。
(2)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想“尖”的东西有哪些,在哪儿见到过“尘”。
4、小组合作学习“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
(1)每人选一句自学,通过图片或想象画面,猜测“从,众、双、木、林、森”的意思。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一人走一人跟随为“从”,人多为“众”;成片的树木为“林”,更多更茂密的树木为“森”。
5、小结会意字构字规律:以上生字“明、男、尖、尘、从、众、林、森”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会意字”,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而成。
6、齐读课文。
(1)可击打节拍,再次感受本课汉字的构字特点。
(2)质疑:课文有没有不懂的句子?
预设:“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在揭示会意字的造字规律后,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理解字义图片或想象画面。形象化的感知字义,感受会意字的特点。学生在领略汉字趣味性的同时也点燃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游戏巩固、灵活认字
1、小游戏:摘苹果。(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树上有七只苹果。在苹果中写上所学生字:明、尘、从、众、双、林、森。)
2、请学生来认读,如“明,日月明”,读对了,学生一起说“对对对,摘下一个大苹果”。
3、、指导学生给摘下的苹果分分类,哪些是两个字组成的,哪些是3个字组成的,组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4、理解团结协作的意义
(1)出示图画,学生说一说。
(2)出示文中句子。
(3)说说同学间“团结协作”的事情。
5、指导写“木”。、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木”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学生反馈后,教师一边示范书写,一边说要领。
(3)学生尝试写“木”。检查点评。学生再次书写“木”。
6、指导写“林”
(1)学生观察“林”,说说发现厂什么。老师讲讲好朋友之间谦让的小故事。
(2)学生尝试写“林检查点评重点强调右边的”木“的撇要穿插到点的下方。
(3)学生再次书写”林“。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对比中自主发现”木“作为偏旁时笔画的变化,书写合体字时,重点强调笔画之间的穿插,强调汉字的避让之美。
四、板书设计:
9、日月明
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
从、众、林、森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彻底拼弃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应该巧妙地借助教材这一载体,精心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看图,游戏等一系列识字活动,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结构,从而感悟汉字文化,积累语言文字。
本课教师让学生自己看图猜字,说出字的意思,并利用所学的字组词,初步了解了会意字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许多汉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而且知道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的意思的组合。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感受到识字的乐趣,而且激发了识字热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读读、背背、写写”的方法学习这首诗。
2.学习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修订大纲精神,放低内容理解的要求,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全班背诵古诗,教师板书课题。
2.认识课题。拼读生字“蚕”(cán),齐读课题。
师:谁能结合课本插图说一说“蚕妇”是什么人?
生:“蚕妇”指养蚕的妇女。
师:是养蚕的妇女。准确地说是古代靠养蚕维持生活的妇女。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詹老师善于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借助拼音读生字,并试着读整首诗。
(学生自由试读)
2.学习生字。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蚕、归、泪、罗、绮、者”,学生拼读。
巩固读音。大屏幕上飘下写有生字的汽球,学生读准字音汽球自动爆裂。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通、读好,在读中自悟,余下的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看,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很在乎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原定学习步骤是读通后议内容。学习中学生会读了马上要接下去背诵,也是顺理成章之举。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小学语文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比尾巴》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6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根据问题与答案,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节是第一部分,通过三问三答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尾巴的特点;第三,四节是第二部分,同样通过三问三答介绍了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的特点。全文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易明了,充满了儿童情趣。
课文的插图生动形象的展示了六种动物的尾巴,这些图片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他们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尾”等11个生字和提手旁,斜八字头两个偏旁。会写“长、比”等4个字和竖提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3、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方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人字头和八字头的区别。
教学难点:
读好问句的语气。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我们一起去看看。
2、板书:比尾巴。(识记:尾)
3、正音:尾巴的“巴”读轻声。
4、(出示图片)有哪些动物参加了比赛?
【设计意图】用森林运动会的方式导入,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比尾巴”是运动会的项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小动物带入其中。也符合本课学习内容,在认识小动物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对照生字表找到生字多读几遍,在课文中圈出来。
3、出示生字卡片。
(1)指名读,开火车读。
(2)小组赛读。
4、交流记字方法。
(1)反义词:长--短
(2)利用字族识字:巴--把
(3)加一加:最=日+耳+又
(4)组词:尾巴雨伞兔子最好比一比
5、指导书写。
(1)学习笔画:竖提
儿歌:竖提竖提往右提,竖钩竖钩向左钩。
(2)比:竖提和竖弯钩不要弄混淆了。笔顺:横、竖提、撇、竖弯钩。
(3)巴和把:注意巴加上提手旁变小了。
5、认识小节
(1)数一数文章共有几个小节?
(2)每一小节有几句话?
6、学习一、二小节。
(1)一二小节共有几句话,想想这几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共6句话,前三句是问句,后三句是回答。)
(2)再读一、二小节,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看图比较,理解长短。
(4)指导朗读,学习问句的语气(末尾一两个字时语调要上扬,读出疑问。)
(5)学习一问一答的方式读一、二两节内容。
【设计意图】“尾巴、雨伞、兔子”均是表示事物的名词,出示图片,学生能很直观的记住词语和生字。生字“比”强调笔顺和笔画,重点指导学生书写。
三、细读课文,巩固提升。
1、细读课文一、二两节。
(1)大家来看看这一组动物在比什么?
(2)认识问号、问句,数数这里有几个问句。
(3)读好后两个问句。
2、指导读好长句: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注意词语的练度。
3、理解:松鼠的尾巴怎么会像一把伞呢?咱们来欣赏松鼠的绝活。
4、细读第三、四小节。
(1)这组小动物比得可真热闹,另外一组呢?
(2)自读。
(3)板书:弯、扁,识记字形。读准前鼻音。
(4)再次指导读好3个问句。
(5)欣赏孔雀开屏图片,理解“最好看”。
(6)夸一夸孔雀(花花绿绿、五颜六色)。
【设计意图】词语的理解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插图。理解“弯”和“扁时可以利用插图进行观察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弯“的反义词和”扁“的反义词,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很直观。”
四、板书设计:
6、比尾巴
一问一答的形式
长--短弯--直扁--圆
教学反思:
《比尾巴》这一课内容设计上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接受度,用动物园的森林运动会项目作为导入很自然地让学生带入到情境里去学习,了解小动物的不同特点,学习文章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在朗读儿歌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兴趣。我觉得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台阶,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素材资料,因此,在课堂实际操作中不能只抱着教材的内容和教参中的答案,而应教会学生活用教材,把教材作为向导。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发表自己不一样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会不断迸发。在教学本课时,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背的滚瓜烂熟。我们把课文延伸到课外。然后与孩子学生进行交流,孩子讲的非常精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指导学生学习“一”的不同读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和生活中的观察了解秋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一”的不同读法。
四、教学方法:图文结合,随文识字。
五、教学准备: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六、板书设计:秋天
天气凉了
树叶落了
大雁南飞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秋天天高气爽、瓜果飘香景色宜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1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在读课文前,老师先检查这几个字词你能读好吗?大屏出示
5、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1、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2、出示大屏,你发现了什么?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汉字。
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气汽
天() ()水空() ()油
3、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出示多媒体课件)
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4、“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5、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6、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一片树叶,还可以说一片什么呢?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7、想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出示大屏,这一段又有几个生字宝宝藏在课文里,你发现了吗?你怎么记住这几个字的。
5、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6课件出示词语:
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一(yī)”字
7、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8、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这一段也有两个生字宝宝要和我们交朋友呢?来,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你怎么记住的?
2.指导读好感叹句。
这是两个感叹句,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秋天,天气是那么凉爽,金黄的树叶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从树上翩翩落下,我们高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变换队形飞向南方,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四、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秋天果园了还有哪些变化?看大屏填一填
2.作业:学完了课文,你对秋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把它画下来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目标:
1、认识“写、诗”等11个生字和秃宝盖,四点底两个偏旁。会写“下、个”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3、借助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和句号。读好儿化音。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绿衣小英雄,田里来捉虫。水陆都是家,唱歌呱呱呱,(打一动物)
2、我们去看看小青蛙,好吗?(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青蛙,蜂蚪,水泡泡荷叶,水珠、、、、、、)
3、下雨了,雨点儿浙沥沥,沙啦啦。青蛙说:“我要写诗啦!”青蛙写了什么样的诗呢?这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写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导入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谜语导入符合本课的内容设计,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把小青蛙、水泡泡当作好朋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学习儿歌。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容,听清字音。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诗歌,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几句诗之后出现了空行,这几句就是一小节。数一数,这首诗歌有几小节?标出序号。
(2)“开火车”分小节读(教师适时正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
3、在淅沥沥的小雨中青蛙要写诗了,它的好多伙伴也来帮忙呢。都有谁来帮忙了?找
一找,用直线画出来。(随着学生的讲述,在黑板上分别贴出蝌蚪,水泡泡,水珠的图片)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写”“诗”“点”“要”“过”“给”“当”“串”“们”“以”“成”。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读,让学生试读。
(2)教师可采用“开火车”读对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认读。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偏旁“一”和“”。
5、指导书写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学生仔细观察“下”“个”“雨”“们”的字形,注意笔顺。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摹写。
(3)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书写,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点评、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生字,让学生的识字过程不枯燥。较强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结合课后第三题列出的词语进行理解。
三、细读课文,培养想象力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开火车”分小节朗读,教师鼓励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男女生接连读。
4、学生分角色朗读全诗。
5、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大自然中的事物,还有什么可以当逗号,句号,省略号?
(一)学习第一小节
1、下雨了,其他的青蛙都开心地回家了,只有这只青蛙还在雨中写诗呢!在青蛙写诗的时候都有谁帮了它的`忙呢?(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它们见个面?(想)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2、出示课文插图。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小蝌蚪游过来帮了青蛙什么忙?你们能找到小蝌蚪说的话给大家读一读吗?
2、分角色朗读:指名扮演小蝌蚪,再让这名学生读一读这句话。
3、小蝌蚪给青蛙当了小逗号,我们来观察一下小蝌蚪和小逗号的形状像不像。(结合图片比较感受)小蝌蚪的样子和逗号非常像,所以它说“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水泡泡圆圆的很像什么?(句号)所以池塘里的水泡泡说“我能当个小句号”。
2、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你们熟悉的事物也很像句号呢?
3、你们能完整地表达一下吗?
(四)学习第四小节。
1、一个水珠像句号,那一串水珠呢?(一串水珠像省略号)
2、你是怎么知道的?能把文中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
3、这个字你们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串)
(1)“串”是翘舌音,三拼音节,不要读错。
(2)“串”是什么意思呢?看一下老师的动作相信你们就会知道了。(用竹签将两个山楂串在一起)
(3)“串”就是把东西一个个地连起来,表示的是动作。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串起来的山楂和哪个生字宝宝最像?(串)比较一下,像不像?古人就是根据实际物体的样子造出了这个“串”字,所以我们可以用造字法识字的方法记住这个“串”字、
(3)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串山楂)一串山楂,一串水珠,你们还能像老师这样接着说吗?(一串香蕉,一串葡萄,一串脚印,一串糖葫芦,一串项链,一串珍珠,一串钥匙、、、、)
(4)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真不错!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老师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收获。
(五)学习第五小节。
1、学生整体朗读本首诗,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顿与语速。
2、教师向学生说明标点符号在课文中的作用。
3、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你能给它当个小翻译,告诉大家它在说什么吗?(如果学生想象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加以示范引导)
4、如果让我来翻译,我觉得青蛙好像在说:“高兴,高兴,真高兴。”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5、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生字卡片,生词卡片、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的兴椒、发展学生的语言,启迪孩子的灵性,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图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诗歌,感悟诗意
四、板书设计:
7、青蛙写诗
蝌蚪逗号
水泡泡句号
一串水珠省略号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共有五小节。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地如写诗一样鸣叫的情景,形象地将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比作了诗歌中的逗号、句号、省略号,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十分适合天性活泼,充满好奇的一年级学生学习语言和认识事物,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识字、写字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本课识字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孩子们识字方法,努力做到识和用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项链》犹如一段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小娃娃赤着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脸上写满快活,嬉笑着奔跑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如同影视拍摄一般,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海边最富特色的沙滩、海浪、海螺、贝壳,并对之作色彩描绘;然后又呈现脚印、沙滩、大海的远景,很有动感。其中对小娃娃动作的描写,先后有序,一气呵成。把小娃娃的脚印比作大海的项链,非常传神。作者巧妙构思,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表现,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蓝,又”等11个生字和禾木旁1个偏旁。会写“白,的”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项链吗,你们见过的项链都是什么形状的呢?
2、有哪些同学见过大海呢?大海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你们有谁知道大海的项链长什么样子吗?请在本子上描画出来。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故事,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缩小语境识字
蓝蓝的又长又软笑着涌向沙滩贝壳海螺娃娃快活金色
(1)拼读词语,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
(2)小老师带读。(正音:“着”是翘舌音、“金”是前鼻音,“向”是后鼻音。)
(3)说说记字方法。(娃和挂)
4、认识禾木旁
6、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白,的又,和”。
(2)认读,观察字形。
(3)师范写。
白:撇画短小,竖略往左倾斜,横折的横段较长,折段向左略斜。最后一横封口。
的:“白”横折的横段宜短,“勺”撇画长。
又:横撇注意撇的走势,撇捺要平齐。
和:左右等宽,左高右低。
【设计意图】可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识记生字。“蓝”和“金”可以观察书上的蓝天,大海,沙滩来帮助记忆。“又”和“向”可创造情景来识记。“贝”可以看其字形的演变,“笑”是会意字。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任务:数一数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在句号的上边标上序号。说说为什么是3句话。
2、小结:有3个句号,所以是3句话。
3、借助拼音读第一自然段的三句话,特别是第三句是个长句子,有的地方很难读,“哗哗地笑着”中连续两个词读轻声,“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比较长,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和小老师带读的方式,反复训练。
4、学习第一句
(1)读第一句。交流:你看到过大海吗?谁来夸夸大海?
(2)大海的视频。交流:说说刚才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相机导学。并指导朗读:怎么才能读出海水很蓝很蓝的感觉呢?教师范读“蓝蓝的”,学生跟读。
(3)大海有多宽,又有多远?学生可以说一说,也可以用手势来比一比。
5、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交流:你知道这一句在说什么吗?
(2)理解并指导朗读。交流:哪些东西是软软的?你在软软的沙滩上做什么?
(3)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漂亮又舒服,你能夸一夸吗?
(4)视频。这么漂亮的沙滩,你们想欣赏吗?请大家来夸一夸。
6、学习第三句。
(1)请同学们读读这个长句子。
(2)你喜欢句子中的浪花吗?说说原因。
7、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朗读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第一句和第二句是相同,写大海和沙滩都是由两字词,三字词和四字词依次构成的,很有节奏感和韵律美。适宜朗读,积累语言。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表现小娃娃特别开心的`句子。
2、交流。
3、我们已经看到了蓝蓝的大海、黄黄的沙滩、雪白雪白的浪花、漂亮的海螺和贝壳。那同学们有没有找到项链呢?找到了谁的项链?
4、说一说找到的项链长什么样的?
5、小组讨论:大海的项链是什么?小娃娃的项链和大海项链相同吗?有什么不同呢?
(1)大海的项链是小娃娃快活的脚印,是金色的项链。
(2)小娃娃的项链是海螺和贝壳穿成的彩色项链。
6、齐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小娃娃的项链和大海的项链进行对比,感受不同项链的特点和描写,通过朗读把孩子的快乐读出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童趣。
五、板书设计:
11、项链
大海:金色的
娃娃:彩色的
教学反思:
课文文质兼美,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表达特点,并通过朗读表达对美的感悟。学生在第六单元已初步接触了长句子,能正确的断句了,教学中。老师要带读,允许学生指读,避免跳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努力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文章总共有两段,第一段感受浪花的淘气、可爱,慷慨;描绘的是小娃娃在沙滩上尽情玩耍的快乐,体会与大自然相处的乐趣。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多给孩子朗读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多说。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案(精选1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