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8篇)
【导言】此例“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8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第一篇】
关键词:多媒体 启发式 英语教学 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25-01
多媒体教学课件集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能够实现实时传播多样化、多维化的信息,因而这种教学模式对情景的创设比录像、投影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形象和生动。教师不但可以根据实际的授课内容创设一个既有画面,又有声音的情景,而且还能够把那些学生现实生活中尚未见过的事物和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画面的形式再现于屏幕上。因此,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教师、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并且能够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教学全过程。启发式英语教学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采取一切有效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生动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创设真实、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语言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启发式英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但是,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我们都必须学会辩证地看待它,我们在利用它给我们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应了解它的劣势,或者过犹不及之处;然后,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得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点,争取做到恰到好处,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起应有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那么,在启发式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呢?我觉得在启发式英语教学中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过于时髦化、模式化,而应该追求更加理性地合理化、实用化。本文将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并结合我自己的实践探讨一下多媒体在启发式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教师的启发式英语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进行视听一体的具有启发性的形象化演示型教学,但需要注意得适时、适当,以免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1)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借助于动态的画面将或学生不熟悉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适时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振奋学生的想象,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在讲“Earthquake”一课,介绍地震时,可以观看1978年唐山大地震的片断,这些片断根据需要可反复播放,可根据讲课需要把任何一个画面进行定格。这样学生就可直接地感受到灾难到来时的各种场景以及顷刻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2)利用声音创设信息环境,可以增强直观教学的力度。如在教学“A Pioneer for All People”时,在教学阅读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关于袁隆平的梦想时,直接播放袁隆平在“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仪式上所做的获奖感言时谈到他的两个心愿的视频片段,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袁隆平表达愿望时的情真意切,而且能够很好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理解原文。
(3)还可将MTV引入课堂。在教学“Music”时,我插入了John Denver的吉他弹唱“Country road”的MTV,引导鼓励全班同学一起哼唱,这样子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让学生通过歌词了解到乡村音乐所表达的主题。
然而,这些视听材料必须适时,恰当、适合教学目的。绝不可将直观形象的画面和音乐替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限制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挥,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要过分的依赖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而忽略引导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这会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下降,而这也是与启发式英语教学目的本身背道而驰的。
2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1)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多媒体课件在给学生提供视听教学信息的同时,还提供了表达视听教学信息的多种媒体类型,因此,对所学知识的表现更加准确、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易于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学过程。
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更容易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影响这种活动的因素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学生外部的情境因素,还有学生的心理因素,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学生的学习就会是主动的、进取的和高效的。而多媒体课件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清晰直观的功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信息,把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3)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有学有练,多种形式交替出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是视频图像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多通道的信息输入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当然,借助多媒体课件并非常规教学的全部,也不是对于每篇课文都适用,它只是常规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不过,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多媒体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如,“课本大搬家;重视演示现象、忽视揭示过程;重视媒体的外在美、忽视媒体的内在美”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英语教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直观实用为标准合理利用。选用购买的课件的有用部分,再加进自己设计的内容,适时适当地调用以辅助教学。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把握好分寸,不可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如果忽视了精心构思教学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那无疑是得不偿失的,违背初衷的。我们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魅力,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想学,乐于学。
参考文献
[1] 陈琳,王蔷,程晓堂,主编。英语课堂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第二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任何阶段的教育而言,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然高校声乐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才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一学科的学习中。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符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基础上,还增进了师生感情,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声乐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2.帮助学生掌握声乐知识。高校声乐教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声乐知识变得生动化,否则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便容易产生对这门学科的逆反心理。此外,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重难点知识的教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形象,有效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声乐知识。3.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有其自身的优势,启发式教学法更关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中通过提问、回答、自由发挥等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学生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和逻辑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
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启发式教学法的现代性更为突出,启发式注重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通过加强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除了在音乐学习中可以运用,还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如英语、语文等。高校声乐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乐理知识教授,而是需要学生学会如何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应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其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前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无论想学还是不想学都要学,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突出了教学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将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教学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学习数学知识,课堂氛围十分压抑,而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其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
1.气息训练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气息训练作为最基础性的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内容。在气息训练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好如何调整气息的方法,从而加强气息训练效果,在气息训练中教师可以发挥出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结合声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学生创建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如何发音和气息的调整,在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跳跃运动,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气息发生的变化,从而能够更准确的找到调整气息的方法。如唱跳音时,要求学生的腹部要放松,此时呼出气息,在发音的同时轻轻收起小腹,此时的状态就是吸气,通过呼气和吸气的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调整气息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跳音技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启发要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从而提高声乐教学效果。2.声音训练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其是提高学生发声技巧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声乐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选择向上和向下的音节要求学生进行发声生训练,这样的音节旋律较为单调,学生进行反复式的练习,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面对这种现象,教师要积极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发声技巧。如在连声训练过程中,加强声音的连贯性是这一知识点的难点,笔者使学生在训练中想象自己是一只风筝,唱歌时要慢慢的释放气息,就好比放风筝时要把握好放线的力度一样,音符要平稳的过渡保证声音的连贯性,就好比风筝放线速度过慢或过快风筝就无法飞起来一样。通过启发式的内容,使学生更好了掌握了连声的发音技巧。3.歌唱吐字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歌曲吐字与普通话掌握程度直接相关,吐字清晰无论是普通话学习还是高校声乐教学都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在汉字发音中首尾和腹部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其是衔接字与字间关系的重要支撑,在声乐歌唱吐字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也要注重字与字间的衔接和转换,通过发音方式使学生感受字与字间所发生的变化,处理好两者间的衔接关系,确保声音与吐字和谐统一。在发音中无论字有何变化,其喉咙打开状态都应当是统一不变的,舌根放松并在共鸣点位置寻找发音方式。此外,在高校声乐歌唱表演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有序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发声练习,以一个好心理状态释放出真实的音乐情感。
总之,声乐教学是一个阶梯状的教学过程,短时间内学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技能,而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高校声乐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声乐教学法相比,启发式教学法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其独特的优势,促进学生真正的思考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声乐演唱技巧。
作者:李帆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方法【第三篇】
摘 要:启发式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启与发中把握学习的重点,达到教学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启发式教学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要求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 启发式教学 方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那么,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一、认真研究教材,正确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合理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5.每节课都应有一些读写或听说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获得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6.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灵巧构思或者生动语言的,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乃至某一次有进步的,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第四篇】
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好直观的启发式教学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使他们用英语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增强运用语言连贯表达思维的能力。1、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例如,我教“Air 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上“Life in the future”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从生理学上来说,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要运用好设疑式的启发式教学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运用好讨论式的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议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四、要运用对比式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策略【第五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启发;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96-01
在整个高中生物教学体系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无法从生活中真切地体会到,往往非常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生物教师要在课堂上合理选取素材,构建富有特色的启发式教学平台,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原则
1. 独立思考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但随着探究能力的进一步要求,不仅课程要求提高了,题目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生物实验众多,但有的学校条件有限,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需要坚持独立思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例如,在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时候,教师仅进行讲解是不理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农场,考虑如何配置各种生物才能保证农场的稳定性。学生在具备一定生物基础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想到食物链,通过各种简单的推理,最终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就会大大加深。让学生在独立的情况下思考,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2. 举一反三的原则
高中生物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既需要背诵概念,又需要对一些抽象推理和联想有很强的把握。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讲解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遇到问题可以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相关内容的时候,对于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应当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才能联系到各种物质的循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最终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进一步拓展可以联想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说从一个点开始,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形成一个面,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将有立体化的效果。举一反三,在生物教学中需要不断引导,从最基本的生物基础知识到生物实验再到生物的探究性学习等各个方面,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策略应用到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课外实践的机会。通常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都会有实践环节,对于这类课外实践,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探索更多的生物现象。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如果不能加以实践辅助的话,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相关章节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去采集各类生物组织样本。教师在采集的样品中,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最终通过检测的方法来证明设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采集的材料富含哪种物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探索高中生物的奥妙。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将基础知识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亲自体验,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这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2)积极落实生物实验操作。高中生物很多知识都是建立在实验操作上,如果没有实验作为教学基础,那么生物教学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将高中生物实验作为一个教学的重要环节来展开,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进行“蛋白质的检测”相关的实验教学时,学生将被安排亲自去做这样的实验,而这个教学内容也是生物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向试管中滴加2ml的样品溶液,当加入了1ml双缩脲试剂A后,将液体摇匀,再滴加3滴~4滴双缩脲试剂B,摇匀后就可以观察颜色的变化。这样的一个基本的验证实验,将生物变化非常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对于学生消化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启发式教学模式除了在教学内容上有要求外,在教学方法上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课堂的趣味性就是其中之一。良好的教学氛围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这和教师调动学生情绪的水平有关。比如,在进行“DNA的结构”相关内容的讲解时,对DNA这一非常抽象的概念,讲解起来非常费力。但是引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从教学模型开始讲述DNA的组成,由具体到抽象,这样就极大地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枯燥感。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的形式,通过多种感官对学生进行刺激,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的疲惫感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将学生打造成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第六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 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化,启发式教学法也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一、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举一反三原则
教师教学不但是要为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够独立、有效地学习,能够准确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时,就必须要遵守举一反三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时持有一种追求真理真相的学习态度,可以对所学到的生物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更好、更灵活地运用在现实生活中,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二)独立思考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一味地为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这样就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独立思考,影响了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且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生物学科属于一门理性思维非常强的课程,其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要严格遵守独立思考的原则。教师要提出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比较关注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来引出教学内容与相关的生物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生物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其独立思考能力。
(三)自主学习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学习,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际上,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高中启发式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自主学习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并且要引导其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培养其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1]。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拥有兴趣才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只有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开展直观教学。由于生物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难度。因此,教师要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开展直观教学,使得生物知识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开展生物情感教育。由于学生通常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其对外界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充满了丰富的感情,而且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充分重视情感教育,更多地关心与呵护学生,更好地鼓励与引导学生。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内外启发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这样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思考,而且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所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内容的兴趣点;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注意难易程度的适度性,要做到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更加合理,从而实现内外启发的有机结合,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把握生物本质[2]。例如,在讲解《酶》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马上就要中午了,相信大家的肚子都饿了,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感到饿呢?大家早上吃的食物是如何消化的?为什么在大家咀嚼馒头的时候会觉得越来越甜呢?”然后再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引出相关生物知识。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关于酶的知识以后,教师再利用实验来向学生证明酶是具有促消化功能的。之后,再向学生提问:“为何人体内的过氧化氢可以分解成氧与水?过氧化氢酶又和其他的无机催化剂存在哪些区别呢?”在问题情境提出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演示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分解的实验,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聚精会神地听从教师的讲解,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三)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教师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那么就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助于启发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语言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要将难以理解的知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讲解“反馈调节”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采用轻松、生动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可以将反馈调节比喻成一个工厂,然后讲解工厂的运行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生物概念。
总之,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启发式教学,不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孔子启发式教学【第七篇】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2303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
1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辟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由也果”(认为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等等。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里也都有数。并且他还把学生的性格特征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即人有偏激、拘谨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三种不同性格。
再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共西华曰:“由也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样的问题,由于询问者的情况不同,孔子的答复也不同,“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他们问仁、问礼、问政、问孝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往往是深浅难易、繁简详略各不相同。
在因材施教的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论语•述而》篇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子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同样学习文行忠信、诗书礼乐,程度不同,能力也各异。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同样是身通大艺者,也各有特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我们从孔子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经验中,可以受到两点启发:第一,教育和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目标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避免一刀切。
2 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谈到“启发式教学”,许多人都会想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产婆术”著称的启发教育,但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育,而且“启发”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的。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其内涵要比苏格拉底更丰富、更为深刻。我们不妨将之称之为“产婆术”的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与孔子的启发教学作一下比较。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都苏问,欧答)问:“虚伪应归于那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那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坏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答:“不能。”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苏问:“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的士兵说援兵马上就到,从而鼓舞了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呢?”答:“应该算是正义的。”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了下去,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答:“应属于正义类。”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答:“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从这一段生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结论。
下面再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宋人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未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明白时的矛盾心理。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路,这就叫“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一种想说又难以表达的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却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或者可以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二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地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教学虽然能够是学生印象深刻,但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的理解恐怕难以深入。
而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第二种矛盾且暂无法解决时,教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两种启发式教学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进行思维,但是,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3 求知应求实,勤奋,学思并重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求知应先端正态度,求知应先求实。一个有智慧的人贵在自知,明白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一个人能够做到自知,就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也就能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孔子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他对当时人们对历史上不确凿的事任意牵强附会大为不满,教导学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要向古人学习,古人对待历史不确凿的作法就是存疑。存疑,并不是有疑问不提出来而有所保存。恰恰相反,他是指在自己实事求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要敢于对自己认为不确凿的问题提出疑问。“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当今的教学实际过程中恰恰就需要这种思想,要鼓力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要敢于从课本中走出来,不要唯书本马首是瞻,对自己认为有错误的问题要敢于质疑。否则,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旦失去,在学习上就永远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了。
在求知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勤奋,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要发愤学习,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在学习方法上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得到知识。他倡导学习要“学而不厌”。“学而不厌”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就比较难了,问题就出在无恒心上。一个人一时一事有恒心,一段时间有恒心,但未必一生有恒心。要做到“学而不厌”,关键是学习目的要先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道”,不是欲求功利。若求功利,如在一定时间内未达到目标,必会对求知灰心丧气。若求知的目的是为了信仰,为了事业,则会在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从而感到学无止境,学习本身就是目的,这样去做了,必会“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用此语教育弟子从师要广泛,谁有道就跟谁学,不管其年长、年幼、尊卑贵贱,应广博地学习,采百家之长而为已用,只有这样才迅速提高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可以说孔子再次从另一角度阐述其学而不厌的求知方法。世人皆可为师,只要你虚心,且善于发现,勤于学习,任何人都会对你的学习和道德修养有帮助。
与此同时,孔子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力,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同时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就应该将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否则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就不会理解书中的深意,将会越读越糊涂。但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读书,那就是空想,就是神思殚竭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孔子这种不仅强调苦学,还强调善思的学思并重的思想是其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又一贡献。
4 由博反约,对知识进行概括归纳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孔子的话说得很清楚,博学是为了获得较多的知识,知识多是为了“笃志”,为了“约之以礼”。这里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学习过程中由博返约的认识飞跃的问题。“博”和“约”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博”是拓宽知识面,“约”是概括归纳提高,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博”就不能正确的概括归纳,就谈不上“约”;相反,没有“约”,不把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概念、思想和观点,那么知识仍然是零碎的杂乱的。人不能掌握精到的知识,认识没有中心,便不能付诸行动。所以,“由博反约”是思维高度概括的表现,是驾驭知识的一种能力。
孔子还主张学生应当“多闻”、“多见”,知识面宽广。孔子本人也是勤学好问,“每事问”、“无常师”,因而成为学识广博、多才多艺的人。但是,知识面广,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他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欤?对曰:然,非也,予一以贯之”。见识多思路广,对事情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解决问题就会左右逢源;能够“一以贯之”就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以约驭博就如同用一丝红线串起无数散落的珍珠而成为一件完善的艺术珍品,有珠无线或有线无珠,虽然有用,但其价值就大大地降低了。
5 积极倡导乐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是“乐学”的积极倡导者。《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乐学的认识:“学而识习之,不亦乐乎”,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孔子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不仅自己乐学,而且还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他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美不胜收,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乐学”呢?
一是注重创设一定的愉悦情境。孔子教学时,常边弹琴边讲授,使学生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礼义道德,文化知识的熏陶。《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弹琴”、“鼓瑟”、“击磬”、“弦歌”的记载。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学生怎么会不感兴趣呢?二是注重“民主”教学。《论语•先讲》篇记载了孔子和弟子的一次谈话式教学,在优美的音乐中,孔子启发学生各言其志,他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让每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不加干涉。教学气氛轻松和谐,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于意识。三是表扬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聪明才智或进步时,孔子总是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例如,他表扬子夏“起予者商也”,称赞子贡“告诸往为而知者”,赞赏颜回“闻一以知十”等等。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乐此不疲。孔子“乐教”,他“乐教”的成功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上述五项原则都是侧重在教学方面的,而且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矛盾,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某些基本规律,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相联系,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项原则。这些虽然不是孔子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教学原则的体系,但是他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的教学实践确实有内在逻辑,蕴含这样原则体系。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曾用一段精采的语言称赞他的老师的人格和教学艺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细加品味正是概括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五项主要教学原则。总之,研究孔子关于教学原则的主张及其在发展演变中的成功经验,对于充实当今教育实践将会有极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金良年著。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5.
[2]朱熹注。论语章句集注[M].世界书局印行,1985.
[3]李国钧,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戴文博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第八篇】
关键词:启发式;新教材;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打破了历史学科的系统结构,特别是对初二历史内容的编写,在教科书的编写史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次新编历史教材主要有两个重大变化是采用中外历史合编。中外历史合编加强了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且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从此次新编教材的变化中,也确实看到了编写者在转变教学方式上所做的有益尝试,而这也符合新课标对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选择相应启发式教学法
新的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出现了中外历史内容合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深入剖析这些新教材内容,然后依据各教材地位的不同来运用相应的启发方式。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靠编写新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面对这些新教材,教师应采用何种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从而促使他们更快更好的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这也就意味着新课程改革其实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而从本质上讲,启发式教学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这样,《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历史新教材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好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通过调查,结合初中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从而“对症下药”,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重点选择相应的启发式教学法。同时,教师要走出启发式教学的误区,最终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启发。本文拟从简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与社会》内容入手,就如何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新教材,谈一谈个人见解。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无论教师或者学生都要对其充分重视,因为内容涉及的是中外古代及近代的历史,所以其教学对初中生普及历史,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这块内容时,不仅要通过“教”,使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还要充分运用好“启”,使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而对于此教材的“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问题启发 问题意识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源于疑”,提问是思维的触发剂。但提问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必须富有启发性,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围绕着问题以解答的方式上课。问题启发在初二历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也是可以划分种类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正问启发。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启发方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新中国的诞生》时,提出为了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作了哪些方面的准备?新中国能建立的原因是什么?新中国的建立有何意义?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开创的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局面。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文标题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同时,通过这样的剖析,学生也完全能够掌握好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对其有一个深刻、完整地认识。二是反问启发。这是教师从问题的相反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时,教师在讲到十月革命胜利有一原因是“一战”的爆发,那教师可反问学生,如果没有“一战”的刺激,十月革命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吗?为什么?学生会跃跃欲试,有的讲“一战”只是提供外部环境,没有这次战争,十月革命还是会胜利的,只是时间问题。有的讲这只是主观上成功的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已经足够强大。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这些答案后,进一步提出:十月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俄国无产阶级具备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这就培养了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比较启发 这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当讲授到事物的共性时,也能够突出事物的个性特征,以类比、对比的方法讲授课程。在运用手法上,将同类或相类似的事物按其类别、因果、前后、新旧等等进行对比,突出特征。同样,比较启发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是分类的,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种:一是对比启发。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在讲《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时,可提问,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哪些异同之处,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时政来启发学生,如两国元首产生的方式、所行使的权利比较等。这样一对一的对比启发,不仅可以使学生彻底理解美英两国政体,同时,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无论美国还是英国它们各自所采用的政治制度,其实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的。二是类比启发。这是将某些共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全球性的震荡》“一战”与“二战”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内容、战争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从而得出结论:“二战”与“一战”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即还有反法西斯的性质。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视听融合启发 即用实物、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电视在课堂上演示等方式结合教师精心讲授的方法。该方法要求示教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可取得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尽快上升为理性认识。
以上就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启发方式。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最好是估计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又限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时,才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教师的启发而活跃起来,这样的启发才有效果。
启发式教学步骤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教师简单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即可的教材。由于此教材涉及的面较广、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教授此教材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而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步骤:
设疑引读 这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在教材的重点、难点、要点之处设置思考题,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存疑自读,形成认知矛盾,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指向,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使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质疑导议 这是指导自学的第二步,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后,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而不再满足于对课本文字表面上的看懂,而是积极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终使含糊地认识变得清晰,正确地认识得到强化。但是,启发式教学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必须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史料的全面了解才是培养历史思维的肥沃土壤。就启发与知识而言,知识为启发提供原料,启发是对知识的转化和升华,两者根本不冲突。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完全应该也可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不断努力实践:一是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掌握广博高深的专业知识,熟悉教材的体系结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中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专业知识不强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简单的进行灌输。二是深入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借鉴成功的启发式教学范例。多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行之有效的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经验和办法,为我们运用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三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基础、成绩,而且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性格、班集体的学习风气等。学生的全面情况是启发式教学之“的”,只有找准了“的”,才能有的放矢,启发式教学才会成功。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是一场对传统教学的变革,也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矫枉过正,而是应该在继承教学之长的基础上不断求索,并正确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这一根本教学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启发的能力。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作用,与时俱进,采取正确的启发方式,并不断创新,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丙炎。中学历史教学思想与能力培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臧嵘,周发增编。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赵艳慧。启发式教学研究综述[J].石油教育,2003(6).
[5]付海伦。启发式教学运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