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生物优秀15篇
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激发对生命现象的探索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如何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呢?以下小编整理的高中教案生物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培养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通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式、启发式、演示式、谈话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1.请简单描述动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2.请简单描述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3.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学生回答)
学生1:动物的进化过程是从单细胞动物开始,逐渐进化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最后到哺乳动物。
学生2:植物进化的过程:从蓝藻开始,逐步进化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发达的被子植物。
学生3: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从18世纪后期开始有很多人探讨此问题。首次提出系统进化学说的是19世纪初的拉马克,他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法则。半个世纪后,即1859年,科学的生物进化论诞生了,主要代表是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的学说,关于他及他的学说我们下节课学习。最终发展成现代的科学形态是在孟德尔的遗传学创立之后。今天,我们学习生物进化的原因,主要是以这三位生物学家提出的观点为依据的。借着前人的“肩膀”,我们通过下面一个实例来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板书。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ò),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把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注: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属于自然变异的结果,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突变对其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
学生2:黑色桦尺蠖数量逐渐增加,由少数变为常见类型,主要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工厂排出的烟煤杀死了地衣,使树皮变黑;另一方面桦尺蠖的天敌决定桦尺蠖的不同颜色的'数量。
学生3:桦尺蠖体色变化是由于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且变异的性状传给了后代;并且是在外界环境变化及天敌的影响下,变异个体逐渐增加的结果。我认为:工厂排放出的煤烟是导致桦尺蠖颜色改变的关键,说到底是环境污染迫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所以,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
注:教师对作答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可倾听多数同学的回答,直到较满意的答复。
教师: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的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蠖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敌的数目不变。这样浅色桦尺蠖便成为常见类型。
教师:由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可推想生物圈中不同种类生物的进化原因,是否与这一事例相类似呢?
学生:是。
教师: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设法模拟。模拟探究有助于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直观印象和深层次的理解。
在模拟探究之前,我们先了解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利用保护色捕食或防御敌害的例子。
注:打开多媒体课件(关于雷鸟、变色龙等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或者枯叶蝶、菜青虫、青蛙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色对比)。
教师:图中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就是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这种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来探究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注:教师在做此实验前需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1.全班分组,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不论彩色布料或彩纸颜色必须单一,每小组所选颜色可不一样;彩色小纸片颜色应多样化,但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或彩纸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3.提醒学生在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4.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
5.分析探究后面的讨论题。
实验讨论完毕。各小组汇报其探究结果。
学生1:通过5代的筛选,幸存者数最多的是红色,因为我们组的布料是红色的。
学生2:我们组的结果是:蓝色数量最多,与布料的颜色一致。
学生3:通过5代筛选,幸存者数最多的是与布料颜色相近的粉红色。
……
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讨论2、3、4题。
学生1:在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彩色纸片颜色种类很接近。而到了第五代,彩纸片的颜色种类大大减少,只保留与布料颜色相近的几种。
学生2:我们组黄色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因为我们组所用的布料是红色的,黄色纸片放在上面对比非常明显,所以“捕食者”最先将黄色捕捉。
学生3:我认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与它的天敌和周围环境有关系。与环境颜色较接近的就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反之则易被捉住。这样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得以繁衍,它的体色便成了保护色。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环境的改变,遗传与变异是基础。
注: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公正、鼓励性的评价,对回答不完善的同学给以补充。
教师: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结果。这是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一个方面。除了保护色之外你还能举出其他方面的例子吗?
学生:有一种蝴蝶,它的翅膀展开很像眼镜蛇体表的花纹,这样它可以避免它的天敌一种鸟的捕食。
教师:这是一种警戒色。
学生:有一种竹节虫,它的躯体与四肢修长。当爬在竹上,如果不动我们很难发现它。这也许是它存活下来的一个原因。
教师:这是一种拟态,模拟与周围相似的物体,不易被其天敌发现。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最后,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请大家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
注:可以让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补充完善并板书。
板书:1.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与变异。
2.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的改变。
3.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对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分析,以及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初步了解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简单地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即环境的改变;二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遗传与变异。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
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 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二、教法设计:
1、 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事实会不会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这样,我们可以把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亲自观察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成熟植物细胞
一、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过程。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
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
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
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
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
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问: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
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离和复原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1) 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渗透系统
(2)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
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
根毛区的细胞吸收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
二、水分的运输
[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扩散的全过程]
1、根毛区细胞 ——层层细胞——根导管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2、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
三、水分的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四、水分的散失: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五、合理灌溉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获取最高的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植物,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行合理灌溉,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3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①过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 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过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质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质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质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质 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名师解惑
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
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学会怎样才能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三、教学策略: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碳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有较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以及碳的性质,为学生理解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础。
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数是6,说明一个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就能够理解C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如果由教师直白地讲解细胞的化合物组成,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解,获得相应的知识信息,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实验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质感到非常神秘,认为生命是特殊物质构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们仍然认为生物产生出来的物质,在体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化学化学知识,知道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元素来组成的,那么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观察图表,归纳。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1(略)2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无机物是水;3 如土豆的块茎的细胞还有糖类多;肌肉细胞含有蛋白质多;皮下组织的细胞还有脂肪多。
(四)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五)练习
(六)总结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5
【学海导航】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观察。
2.能力方面
(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基础整理】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
的扩散。
2.类型
(1)自由扩散
①特点:物质通过简单 进出细胞。
②实例:水、 、 、 、乙醇、苯等。
(2)协助扩散
①特点: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
的扩散。
②实例:葡萄糖进入 。
二、主动运输
1.运输方向:由 一侧运输到 一侧。
2.所需条件
(1)需要细胞膜上相应 的协助。
(2)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 。
3.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 ,排出 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三、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___浓度
→___浓度 ___浓度→___浓度 ___浓度→
___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氧气、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过红细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大分子的跨膜运输
1. :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如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啐片及衰老的红细胞等。
2. :物质以囊泡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的过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3.实现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需的ATP主要通过细胞内线粒体进行的有氧呼吸提供。
【跟踪训练】
1.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
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D.水分子出入细胞
2.水稻吸收Si4+多,番茄吸收Ca2+多,原因是()
A.土壤中Si4+和Ca2+的多少
B.细胞液中Si4+和Ca2+的多少
C.细胞提供的能量多少
D.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
3.大肠杆菌在生长时,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培养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药物,大肠杆菌细胞内钾离子的量分数立即下降,这种药物的作用是( )
A.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
B.抑制了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
C.破坏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抑制了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
4.若用呼吸酶抑制剂处理小肠绒毛上皮,则会明显影响其细胞吸收的物质是( )
A.氧气 B.脂肪酸、水
C.葡萄糖、水 D.钾离子、氨基酸
5.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的相同点是 ( )
A.都需要消耗ATPB.都顺浓度梯度进行
C.都需要借助载体 D.都能按生命活动需要吸收物质
6.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A.胞吞、主动运输
B.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C.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D.主动运输、被动运输
7.下列关于主动运输意义的论述,不合理的是()
A.使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时摆
脱了浓度的限制
B.使细胞可以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
C.使细胞吸收所有营养物质大大加快
D.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8.图A、B、C表示的是物质运输的三种方式,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A是自由扩散
B.图B运输速度的限制因素是能量
C.图C是主动运输
D.图C细胞内物质浓度不断升高,说明该物质进行逆浓度运输
9.在哺乳动物体内,葡萄糖进出红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 (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被动运输 D.主动运输
10.下列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中需要载体的是
A.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 B.O2进入肺泡
C.K+ 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 D.CO2进入毛细血管
11.对于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来说,下列哪一项是该物质进入细胞的必要条件:
A.必须是动物细胞
B.细胞必须提供能量
C.细胞的该物质的浓度一定比细胞内高
D.细胞必须有大液泡
12.轮藻细胞中的钾离子浓度是它生存的水环境的63倍,这与轮藻细胞的哪种结构或生理作用是无关的 ( )
A.细胞膜上的载体 B.细胞质中的线粒体
C. 细胞膜的被动运输
D. 细胞膜的主动运输
13.下列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与线粒体密切相关的是( )
①酒精被胃黏膜吸收 ②细胞与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③肾小管壁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Na+ 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物质中以相同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
A.甘油和二氧化碳 B.氨离子和水
C.氨基酸和水 D.葡萄糖和糖元
15.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自由扩散区别于协助扩散的是( )
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B.需要载体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
D.不需要载体
16.小肠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的线粒体,与这一结构特征相适应的细胞膜功能(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17.透析型人工肾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这是模拟了生物膜的( )
A.流动性特点 B.选择功能
C.选择透过功能 D.主动运输
18.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
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抑制Ca2+载体的活动
C.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D.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
19.在法囊藻的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中的成分很不相同,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的离子浓度,未涂阴影部分代表海水中的离子的浓度。
(1)K+和Cl-在细胞内积累,而Na+等在细胞液中的含量低于海水中的含量,这表明
。
(2)K+和Cl-进入细胞的转运方向是 ,这种吸收方式叫 ,这种吸收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和 。
(3)Na+和Ca+进入细胞的转运方向是 ,它们的吸收方式属于 。
(4)法囊藻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与海水中各种离子浓度不成比例,其结构基础是 。
20.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如图所示,为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三种不同情况。
(1)据图指出A、B、C所示物质运输方式:A是 ,B是 ,C是 。
(2)上述三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乙醇、CO2和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 、 、 。
21.下图是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的模式图(黑点代表物质分子),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与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22.人工膜(在特定条件下人工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如下图)常被用于膜的透性的研究。科学家用人工膜实验发现:K+很不容易透过,如果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的缬氨霉素(一种短肽),K+便可以通过膜,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1)缬氨霉素在此处的功能相当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Na+做同样的实验,缬氨霉素不能协助Na+通过膜,说明:_______________。
(3)K+能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将若干细胞放入不同浓度的K+溶液中,l小时后,分别测量这些细胞内K+的浓度,并据此做出曲线图(图5),K+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从A点开始,细胞内的K+浓度不再增加,原因是K+的运输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有关。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基础整理】
一、1. 顺浓度梯度2.(1)①扩散作用
②氧气、CO2、甘油、
(2)①载体蛋白 ②红细胞
二、主动运输
1.低浓度 高浓度
2.(1)载体蛋白 (2)能量
3.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否 是 是
是否消耗能量 否 否 是
代表例子 氧气、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过红细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 1.胞吞 2.胞吐3.一定的流动性
【跟踪训练】
1.C 2.D 3.D 4.D 5.C 6.A
7.C 8.B 9.B 10.C 11.B 12.C
13.B 14.A 15.B 16.C 17.C 18.B
19.(1)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主动运输 载体 能量 (3)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主动运输
(4)细胞膜的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
20. (1)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2)主动运输(C),因为主动运输需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3)自由扩散 自由扩散 主动运输
21.(1)需要载体 (2)需要消耗能量
(3)主动运输(乙)
22.(1)K+的载体
(2)缬氨霉素不能作为Na+的载体
(3)主动运输 离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6
一、学生分析
(略)
二、教材分析
第一小节《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讲述了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等三方面内容,其中,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又是在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小节《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讲述了植物繁殖的新途径、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以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重点:
(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
(3)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实例。
教学难点:
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
四、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讲授为主结合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在细胞的全能性及细胞分化的实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首先可用教材上的菊花图引入本节的标题,同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植物的一个花瓣就可以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呢?以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细胞的全能性及分化。通过“怎样把植物的一个花瓣培育成完整的植株”这个问题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材这部分的内容是通过实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来进行讨论和总结的。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繁殖的新途径的教学中,首先可通过教材上的番茄_马铃薯实例引入,把学生吸引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上。随后让学生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概念,再根据此概念,结合学生原有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酶的特性及新学习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知识来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菊花图引入,提问:为什么植物的一个花瓣就可以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呢?以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细胞的全能性及分化(愈伤组织、脱分化、再分化)。
2.“怎样把植物的一个花瓣培育成完整的植株”问题,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内容:理论基础、过程、类型和应用并概括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图(通过实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来进行讨论和总结;补选修1 P32、P37菊花的组织培养与月季的花药培养P85常用的消毒灭菌操作方法)
3.番茄—马铃薯实例引入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繁殖的新途径的教学,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概念(原生质体制备和融合、杂交种细胞的筛选方法、鉴定方法)
设问:
(1)要想让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在一起,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
(2)有没有一种温和的去细胞壁的方法?
(3)如果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形成了杂交种细胞,下一步该对此细胞做何种处理?
(4)如何将杂交种细胞培育成杂交种植株?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进行总结选修2 P45。
4.植物繁殖新途径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首先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引入,让学生回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思考利用这项技术能做哪些工作?讲解:微型繁殖技术、作物脱毒及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5.重点讲解“思考与探究”
六.课后反思
略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②叶绿体中的色素;
③光合作用的过程;
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学手段:课件、录像、投影仪
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教师指出:
(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
(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
〔小结〕:(板书)
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
(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
(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略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8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2
四、教学过程
1、〔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题〕以 “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提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Homeostasis: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学生互动〕学生思考与讨论,师提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社会联系〕生思考,师提示。
〔讲解〕夏天时,空调房间与室外的温差较大,如果经常进出空调房间,就会出现咳嗽、头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呆的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关节酸痛或颈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头晕脑胀等。如果呆得太久,由于空气不好,容易使人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就是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空调病的主要表现为: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等。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板书〕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
〔实验并讨论〕生看或做实验,思考,师提示。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关于人体血液pH值缓冲作用原理】
人体血液不会因为进入少量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间,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结合有关生化知识对H2C03/NaHCO3在维持血液 pH值稳态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说明。
它们的电离如下:H2C03一→H+ + HC03- (1) (双向,可逆);NaHC03一→Na++ HC03- (2);由于(2)式完全电离,有大量的HC03- 存在,对(1)式电离产生同离子效应,使HC03-和H+ 结合成H2C03 ,也就是说(2)式的结果抑制了(1)式H2C03的电离,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 ,而H+浓度很小。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时,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进入的酸中的H+结合成电离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显降低。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碱时,此时血液中的H+与进入碱中的OH- 结合成难电离的H20,当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时,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电离出H+来补充血液中减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显升高。
正是因为H2C03和HC03- 的大量存在才会使血液的pH值不会因为少量碱、酸的进入而造成明显升降。
〔小结〕略(黑体字部分)。
〔作业〕练习一二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
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判断
(1)×;(2)√;(3)×;(4)√。
2、选择
(1)D;(2)D;(3)D。
3、画概念图
略
二、知识迁移
(1)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9
一、学情目标
1、学习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重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二、自主预习
1、生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分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观察81页的“观察与思考”栏目,完成表解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尝试模仿植物分类的`表解方式将11种动物分开并判断它们的分类依据?
四、当堂巩固
1、下列有关生物分类研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般要从生物的形态、生理及习性方面进行比较
b、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侧重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c、对看上去区别明显的生物,要侧重找其相同点
d、对生物的分类应凭经验进行,不必进行细致的比较
2、一位同学在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时发现,校园里有花草、乔木,草丛中有昆虫、青蛙、飞舞的蝴蝶,树上有鸟。他试着给它们进行分类,你认为最科学的是()
a、动物和植物b、草和树c、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d、花和鸟
3、右图阴影部分表示四种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是()
a、有种子b、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c、种子无果皮包被d、叶形为针形叶
4、白菜、萝卜在分类上都属于被子植物、主要依据是()
a、能进行光合作用b、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c、营养方式为自养d、有根、茎、叶的分化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10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课前在每个小组中准备一组小组成员的父母照片(1号家庭、2号家庭、3号家庭、4号家庭,5号家庭,6号家庭,共6个小组),请同学们帮这六名同学找到他们的家庭并阐明理由。
相互讨论并交流意见。
儿子有些地方像父亲,即遗传;也有些地方不像,即变异。从今天
始,我们就学习与遗传和变异有关的内容。板书: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讲授新课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遗传和变异的实例,我们一起来判断。(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
引导学生总结概念。
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并板书。生活中有许多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例子,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一、亲子间的相似性(遗传)
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变异)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俗语、学生喜欢的图片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从而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是从性状开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板书)”。
什么是生物的性状呢?子代与亲代的性状有什么关系呢?
讨论后阐述自己的初步见解。
以小组为单位发放苹果,引导学生观察苹果的特征。说它是苹果,你的理由是什么?你能从哪些方面描述苹果的特点?
小组内观察,并讨论交流。从颜色、大小、形状、味道.............红色的,椭圆的,酸甜的..............
同学们对苹果的描述,也就是苹果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我们给它一个生物学的名称:性状。视频播放:性状的含义。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的图片并描述:豌豆的形态、番茄的颜色、兔子的毛色、鸡冠的形态。
观察图片并描述其特征。
我们是从哪个角度描述的豌豆、番茄、兔子、鸡冠的特征的?
讨论交流回答。
展示图片:描述人的血型、让同学们品尝苹果并说出其味道。
观察图表,品尝苹果的味道。
我们是从哪个角度描述人体血型和苹果的特征的?
讨论并回答。
(请同学动作表示):左右手的嵌合、人惯用左右手。
通过亲自体验,明确生物体的行为方式。
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各种特征了,那到底什么叫性状呢?性状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呢?引导学生总结以上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特征。
阅读教材,先自己归纳,然后交流讨论,最终总结出性状的概念。
评价并板书:二、性状: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实物、视频、图片、品尝苹果的味道、亲自体验生活中一些动作、同学之间相互的观察等,从而使学生从笼统的、模糊的概念转变到对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行为方式三方面具体特征的区分,进而真正地理解性状一词的含义。)
人体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特征呢?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观察下列特征:(1)耳朵有无耳垂?(2)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的?(3)能否把舌由两侧向中央卷曲?(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侧弯曲?(5)有无酒窝?
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差异吗?(展示图片)
同种豌豆,有的是圆粒,有的是皱粒;同种番茄,颜色上有的红色,有的黄色;同种公鸡的鸡冠,有的单冠,有的玫瑰冠。
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有差异?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你能举出吗?
举例。
同学们能总结出什么叫做相对性状吗?
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交流,总结相对性状。
豌豆的圆粒与番茄的圆形是一对相对性状吗?兔子的白毛与小猫的黑毛是相对性状吗?
思考回答。
评价并板书:三、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强调“2同”(同种生物,同一性状)和“1不同”(不同表现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使学生针对每种性状对比其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认识到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存在的差异。明确性状与相对性状的区别。)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吗?
交流收获。
●随堂检测
一、明辨是非(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都是相同的。()
2.海伦的金色头发与王桦的黑色头发是一对相对性状。()
3.绵羊的卷毛与山羊的直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4.性状只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的特征,不包括生理和行为方式。()
二、慧眼识珠: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俗语说明的生物现象是()
A.遗传B.变异C.生殖D.发育
2.万紫千红春满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生物的遗传B.生物的变异
C.温度的不同D.光照的不同
3.生物的性状包括()
A.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B.生物的生理特征
C.生物的行为方式D.包括A、B、C三项
三、牵线搭桥:将下列相对性状用直线连起来。
玉米的高茎棉花的鸡脚叶
人的.白皮肤豌豆的圆粒
狗的白毛狗的卷毛
豌豆的皱粒玉米的矮茎
棉花的掌状叶人的黄皮肤
狗的直毛狗的黑毛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28页的练习2、3题和课后训练。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遗传现象: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现象: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二、性状: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
三、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反思
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父子的照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常见的“苹果”实物,并让学生自己说出为什么看见它就知道它是苹果(颜色),从而引出什么是生物的性状。让学生观察多种生物,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通过反馈练习以巩固概念。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倡导探究性学习,利用实物,图片观察,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遗传、变异、性状和相对性状。再复习回顾一下有关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内容。
什么是性状?请举一例。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方式等特征的统称。
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一例。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
评价。
父母的性状为什么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呢?双眼皮的父母能把双眼皮这一具体的性状直接传给孩子吗?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状可以直接遗传给后代吗?
思考,猜测,尝试回答。
对人类来说,新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而受精卵的产生又是依靠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细胞的结合来完成的,而小小的精子和卵细胞上都没有携带任何性状,但是父母的许多性状却会在后代身上出现。(多媒体展示图片)
生物的性状如果不能直接传给后代,那么传下去的又是什么呢?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呢?各种性状的“幕后”操纵者到底是谁呢?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呢?
思考,猜测,产生求知欲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破译生命的密码,来探究与其有关的知识。
●探究新知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同学们先观察教材27页的图片,阅读资料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鼠的生长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2.转基因超级鼠与同胞胎的小鼠在性状上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3.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4.超级鼠个体较大的原因是实验中对超级鼠做了怎样的处理?
5.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大致了解转基因鼠的操作过程,然后由实验,通过动画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理解基因控制性状)。
播放“转基因超级鼠”的动画。
1.雌雄鼠进行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鼠输卵管内相遇,结合成受精卵。
2.一段时间后,从雌鼠输卵管内取出精核与卵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
3.用一个固定细胞的吸管,将精核和卵核还未融合的受精卵固定住。
4.事先准备好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利用显微注射器,将基因吸入注射器中。
5.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精核或卵核中,那么此受精卵内就携带着转入的基因,相当于提供此核的雄鼠或雌鼠为子代提供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6.将注有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再注射到雌鼠的输卵管内。
7.这样,雌鼠的输卵管中就有了两种受精卵,一种是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另一种是输卵管中原有的未转入基因的正常受精卵。
8.一段时间之后,雌鼠会产下两只或多只幼鼠;其中一只幼鼠生长发育速度比其它的幼鼠都要快,这一只就是被转入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超级鼠。
(设计意图:根据对动画的观察与思考,结合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观看视频。
转基因超级鼠与同胞胎的小鼠在性状上的差异被称为什么?
变异
它们在性状上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个体的大小。
所以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思考回答。
同胞所生的鼠,超级鼠个体明显大于其它鼠。正常情况下,后代应该都是小鼠,实验中并没有出现直接传递大鼠性状这样的过程,那么出现鼠个体较大这一性状的原因是实验中对超级鼠做了怎样的处理?
根据实验中的知识回答。
转基因超级鼠的生长发育速度比同胞胎其它鼠发育快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所以说决定超级鼠体形较大这一性状的是什么?
交流后回答。
实验中注入的是什么?最后获得的是什么?
讨论交流。
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归纳总结。
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是在实验中注入的,可以说相当于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亲代的雄鼠或雌鼠直接为子代提供了这样的基因。
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父母传给你的是性状还是基因?这些基因存在哪里?
小组内讨论交流,理解并掌握以上问题。
共同总结,交流收获。每个人的生命,身体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所以每个人都要爱自己的父母。
生物的所有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吗?是否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多媒体展示图片:萝卜根的地上绿色部分和地下白色部分,性状不同。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为什么萝卜根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会不同?
发表见解。
这说明生物的性状的表现还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归纳总结,获得结论。
二、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技术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转基因生物。
读书,交流。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我们知道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那么同学们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知道多少呢?(展示“转基因鲤鱼”的图片资料):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转基因工程组的科学家们,将草鱼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入鲤鱼的受精卵,培育出一种带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鲤鱼F1代和另一种具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鲤鱼“吉鲤”。
你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通过转基因技术产生的新品种的生物吗?
通过自己搜集的其它资料,与同学分享。
展示转基因动植物的图片。
观看图片。了解转基因食物、动植物。
随着转基因食品、转基因动物进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上产生了较强的争议。你有自己的看法吗?
各抒己见,发表见解,鼓励不同意见和创新思维。
(设计意图:给学生以广阔的独立发表见解的平台,让同学之间学会倾听和辩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新知识?你还有哪些疑惑?你能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与这节课有关的现象吗?
描述所学基础知识,生活现象,相互补充。
●随堂检测
1.下列关于性状和基因的关系,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控制着性状B.性状控制着基因
C.有些性状不受基因控制D.基因和性状都能遗传下去
2.亲代的许多性状之所以在子代身上体现,原因是()
A.精子和卵细胞中携带着亲代的性状
B.精子和卵细胞中携带着控制着性状的基因
C.总在一起生活,长相就会相像
D.父母所有的性状都遗传给了子代
3.明辨是非
(1)血友病患者的伤口流血时不易凝固,这种情况在他们的后代中还有可能出现,这是受基因控制的性状。()
(2)同一个麦穗上的小麦粒,分别种在肥沃的土壤和贫瘠的土壤中,再结出的麦粒前者大于后者,这是控制麦粒大小的基因发生了变化。()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28页的练习和学案中的课后训练。
板书设计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正常情况:小鼠受精卵(发育成)→小鼠
实验之后:小鼠受精卵注入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发育成)大鼠
结论:基因控制性状,性状还受环境影响
二、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技术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资料分析,观察动画视频,合作探究,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调动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及插图等,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主动参与探究,进行分析和推理,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部分,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信息进行观点发表,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系,在探讨转基因利弊的阶段,给学生以广阔的平台,抒发自己的见解,鼓励不同意见和创新思维,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过程中及时的给予补充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11
学习目标:
1、领会生物的多样性的含义,列举生物的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的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生物的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2、理解基因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感知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和三个层次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领会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涵义
认真阅读课本P90“资料分析”,思考教材中的讨论题,小组讨论、交流,并写出答案
认真阅读课本P91第一自然段,思考:如何理解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并观看课件,立志投身到生物种类的发现中。
学习任务二、理解基因的多样性的内涵
1、认真阅读课本P91美国大豆产量变化的事例和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品种的培育提高水稻产量的事例。分析案例并思考:两案例通过杂交提高产量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课本P92练习的第二题,小组讨论、交流小虎眼瞎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明确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不同,进一步明确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通过对以上事例的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任务三、领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认真阅读课本P92页的内容,思考:地球上生态系统分为哪些类型,并列举各生态系统所知道的部分相关生物。
2、分析生态系统之间及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间的关系,交流讨论。
三、系统总结
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小组内交流
四、诊断评价
1、具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称的国家是()
A巴西B哥伦比亚C中国D日本
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指()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染色体的多样性
CDNA的多样性D细胞的多样性
3、杂交水稻之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是利用()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染色体的多样性
CDNA的多样性D细胞的多样性
4、“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条谚语形象的说明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是()
A制造氧气、净化空气B过滤尘埃、杀灭细菌
C降低噪声、调节气候D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延伸阅读
八年级生物《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生物《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生物《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一、学习目标
列举生物的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
1.生物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2.理解基因多样性。
三、自主预习(要求:独立完成)
1、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指,还包括和。
2、我国是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
和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和的种数都位于世界的前列。
3、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控制的,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的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四、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先小组合作完成资料分析题,再交流展示)
阅读资料:
全国现存64只华南虎,分布在全国的19个动物园内。令人震惊的是,这64只华南虎,都是1956年从野外捕获回来的6只华南虎的后代。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一年共死亡3只老虎,出生4只小虎,其中两只,眼睛是瞎的。
讨论:
1、为什么幼虎的眼睛是瞎的?
2、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预测华南虎的命运?
3、怎样来保护华南虎?
五、巩固练习:
1、不能表示生物多样性的是()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c、生物数量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品种,这是利用了()
a、生物数量的多样性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c、基因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三峡大坝修建后,人们将坝区的很多物种迁出了原地,这是为了保护()
a、生态系统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环境多样性d、生物数量多样性
4、下列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b、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
c、我国特有的和古老的生物种类很丰富d、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不会受到威胁
5、在我国居世界第一的生物种类是()
a、鱼类b、哺乳类c、裸子植物d、种子植物
6、地球环境中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是()
a、沙漠b、热带雨林c、大草原d、农田
7、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b、当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也会发生锐减
c、当基因的多样性发生变化时,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多样性
d、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
1、 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2、 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
3、 新鲜的萝卜条。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材料:洋葱鳞叶置疑
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思考2、渗透的结构基础读图识图复习:选择透过性的概念为实验设计铺垫置疑
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小结:
设计实验并交流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技能练习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3、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 小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学生总结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
思考题
1、 将动物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和浓盐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2、 为什么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出现“烧苗”现象?
3、将新鲜的黄瓜放在蔗糖与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开始时黄瓜呈现萎缩,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黄瓜呈现膨胀并有酸甜味道,说明腌制的黄瓜细胞内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试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确定为先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原理,再由拓展实验将实验和原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联系习题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现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作为教师,整个过程始终耐心细致的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为例,将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讲透、讲深,相信学生在设计和理解方面会更快更好。另外在习题设计上,如果将“烧苗”现象讲透,点到植物会因外界浓度过高导致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学生在解释腌黄瓜现象时思维会比较流畅。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13
知识精华
来 源 排 出 调 节
水的平衡和调节
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由肾、皮肤、大肠排出 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钠盐的平衡和调节
主要来自食盐 主要经肾、其次由汗液、粪便排出 醛固酮(盐皮质激素)调节
钾盐的平衡和调节
食物 主要经肾、其次未吸收的随粪便排出 醛固酮调节
意义: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某些疾病(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会丢失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影响血压、心率的稳定。
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心肌舒张、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水、盐调节的几个问题:
1)尿激素的释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应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
题例领悟
例1: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并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症;要缓解以上症状,应:
A、输入生理盐水。 B、口服生理盐水。
C、口服钾盐水。 D、输入醛固酮。
解析:题意中出现的`症状是缺少水和钠盐,其次输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体内K和钠离子的排出特点相比,不同之处是:
A、多吃多排 B、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不吃也排。
解析:钾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钠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 人体内的水的主要来源及排出主要途径是: ( )
A、 来自饮水,食物和由肾排出。
B、 来自饮水,食物和由皮肤排出。
C、 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肺排出。
D、 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大肠排出。
2、 离子态的无机盐(如血液中的钾、钙离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 )
A、 细胞结构物之一。
B、 维持细正常生理功能
C、 维持细胞的形态。
D、 调节细胞内的PH值。
3、 下列有关人体内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4、 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 )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素。
5、 下列仅属于水分排出的途径的是: ( )
A、肾排出 B、大肠排出 C、皮肤排出 D、肺排出。
6、 不能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进作用的是: ( )
A、渗透压升高。 B、抗利尿激素升高
C、 血浆渗透压升高。 D、醛固酮升高。
二、简答题:
7、 下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过咸的食物时,通过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 促进( ) 和( ) 对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
2)当血钾升高或降低时,可直接刺激 ,使 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 ) 和( ) 对 的重吸收和对 的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构成肾小管的细胞线粒体较多,起生理意义是 。线粒体所需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由( ) 提供,产生的二氧化碳由( )________ 带 走。
自我评价答案
一、 选择题:
1、A 2、A;3、C;4、B;5、D;6、A。
二、 简答题
1、抗利尿激素 1 肾小管 2 集合管
2、肾上腺 醛固酮 1 肾小管 2 集合管 钠 钾
3、提供能量,有利于纳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 3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 3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方面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讲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电镜照片
4、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构建模型
6、总结内容
教师活动
介绍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并提出问题:“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中有什么物质?你作出推论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并逐步提出问题:磷脂分子在水表面(空气-水界面)上将怎样排布?磷脂分子在水中"呈球状"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哪一种最可能是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细胞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分析,得到答案。
“若将资料中的红细胞改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实验,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仍然恰为口腔上皮细胞表面积的2倍吗?若将资料中的人红细胞改为鸡或去壁的原核细胞,进行实验,结果又将怎样呢?为什么?
投影了罗伯特森电镜下的发现及其提出的假说(见教材),然后启发:根据不同生物之间的差异,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你能对这一模型提出质疑吗?
随后的一些实验技术显示了双层膜脂中存在蛋白质颗粒。为此,是否验证了你刚才的质疑?真棒!你还能推想出膜中蛋白质分子还可能有哪种分布状态?能否将你所想的图示出来?
播放“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课件,然后追问:这一实验显示了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处于一定的运动状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分子都处于运动状态?脂质分子呢?据此,人们将膜的结构特点并没有概括为“运动性”,而是“流动性”,你能探知其中的缘由吗?能否举些实例证明膜具有流动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和周密思维的好习惯,激发深入探究,帮助理解“膜的流动性”。
桑格和尼克森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于1972年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这一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至此,同学们也能想象出这一模型的“相貌”了,先自主想象一下,再掀起它的神秘面纱。
总结归纳,随堂练习。
学生活动
探究膜的主要成分
体验实验过程
思考实验结果
观看动画
体验发现过程
自主构建模型
六、板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究历程
1、现象:脂溶性物质易进入细胞膜
结论:成分是脂质、蛋白质
2、现象:单分子层面积是膜面积的2倍结论:磷脂双分子层
3、现象:暗亮暗结构
结论:三层结构,静态统一
4、现象:杂交细胞膜蛋白流动
结论:膜上分子有流动性
二。流动镶嵌模型(图)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篇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二)能力方面
尝试运用相关的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三、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相对性状。
四、教学准备
PPT制作及视频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长相相似的母亲和两个女儿。
问题设置:图中的人你推测是什么关系?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学生思考问题、作答。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认识和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做铺垫。
遗传与变异
教师讲解:遗传与变异的普遍性和同时性,说明遗传与变异的相似和差异体现在生物个体的特征上。
学生听讲,记笔记。
为下面核心概念的讲解做铺垫
生物的性状
小游戏《你说我猜》。
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其中一人描述图中生物特征,另一位同学人猜测。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尝试对一种生物的特征进行描述。
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哪些是生物个体的特征。
性状的分类
教师讲解:介绍文学作品《福尔摩斯探案集》,讲解侦探的工作中常常会观察个体的特征。
问题设置:生物特征可以如何进行分类?
《神探夏洛克》片段。
问题设置:影片中侦探通过观察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最终推理得出结论?
侦探对样本进行血液化验。
问题设置:侦探并不总是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得出结论,有没有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特征?
教师讲解:生物学家为了对生物个体的特征进行研究和区分,将特征的统称称为性状。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并作答,必要时需记录。
学生观看视频、文字和图片并思考,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影片片段和图片,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和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
总结特征的分类,引出核心概念。
生物的相对
性状
两个不同的人的肖像照。
问题设置:两个人的同一性状有哪些不同表现形式呢?
教师讲解:遗传学家为了便于区分设立了相对性状的概念。
两只品种不同的兔子。
问题设置:这两只兔子的相对性状有哪些?
问题设置:除了动物类群,其他生物有没有相对性状?
花颜色不同的郁金香。
教师讲解:相对性状往往有多种表现形式。
3道练习题。
学生思考问题、作答,必要时记笔记。
通过再次观察两个人的特征,形成相对性状的概念。
认识到同一性状具有不同表现形式是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通过练习突破相对性状这一难点。
影响性状的
因素
问题设置:遗传和变异令每个生物个体的性状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点,自然界中有没有例外呢?有没有个体间性状几乎相同的情况呢?是什么导致的这种性状几乎相同的现象呢?
同卵双胞胎的肖像。
问题设置:同卵双胞胎表现出相同的性状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差异又是由什么因素导致?
学生思考问题、作答。
通过基因型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作为例子,让学生理解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